名师教你怎么写文学评论
怎样写好文学评论

怎样写好文学评论怎样写好文学评论第一节文学评论的概述(一)文学评论的概念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
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二)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的区别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
文学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可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三)文学评论与一般作品分析的区别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
但彼此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
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
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四)文学评论的职能文学评论(或称文学批评)是一种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文体。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法: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
1.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
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
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
3.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
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文学评论的主题思想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
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
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共五则范文)

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幻灯片1 λ文学评论λ 1.基本结构是:λ全文:总-分-总λ段内:叙、析、议λ 2.选准一个评论点(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及其作用),拟好一个标题。
λ 3.不要求联系实际,但可以联系相关文章作比较分析。
λ幻灯片2 λ评论点以及好标题示例:λ 1.至情言语即无声λ--浅析《项脊轩志》的情感艺术λ 2.精巧的结构,含蓄的语言λ--浅谈《荷塘月色》的结构与语言技巧λ 3.音韵的和谐美λ--浅谈《荷塘月色》叠字叠词的妙用λ幻灯片3 λ阅读艾青的《盼望》一诗,就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或某一个表现手法展开赏析。
λ盼望λ一个海员说,λ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λ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λ一个海员说,λ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λ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λ一个盼望出发λ一个盼望到达λ 1979年3 月,上海幻灯片4 启示性的语言单纯性的意象——艾青《盼望》赏析一首好诗,能给人以启迪、遐想,而且往往是读者意会到的要比诗人字面上写出的还多。
艾青的《盼望》就是这样一首好诗。
它一共只有六句,描述了海员在“起锚”和“抛锚”时的喜悦心情和两种“盼望”:一种是“盼望出发”,因而便喜欢看到“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种是“盼望到达”,因而就很高兴听到“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至于海员们为什么喜欢“盼望出发”,又为什么高兴地“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思考。
幻灯片5艾青一贯强调诗歌的语言应富有启示性。
他的《诗论》有云:“启示的语言,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理。
”他的许多歌唱平凡的真理的短诗,大都是“以最平凡的外形”抒写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语言都富有启示性。
《盼望》一诗也是如此。
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
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经过艰难斗争能胜利地到达目的地。
如何写文学评论写作

如何写文学评论写作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写作范围。
从文学评论的文学创作建议看看,写作既必须努力做到点面结合,又必须努力做到厚薄融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
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
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
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
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
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
”(《列宁论文学艺术》第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表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写作就是没用的。
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必须研究得细致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必须知己、知音。
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写作何不深一点,下载一遍,存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无法确保“点”的浅。
2.阅读方法。
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
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背诵。
得出结论初步而归纳的印象。
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
三、总体,就是必须赢得完备的本质的重新认识,对作品的女性主义和艺术性做出自己的推论。
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及时搞好摘记工作。
如何写出精彩的文学评论

如何写出精彩的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作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文字创作,要求批评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写作一篇精彩的文学评论,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如何写出精彩的文学评论。
一、感受与体验在写作文学评论之前,我们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这是文学评论的基础。
通读文学作品时,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可以通过阅读之前的心理准备、记录自己的感受、对关键句子进行标记等方式来加深体验。
二、客观评价一篇精彩的文学评论需要客观评价文学作品的优缺点。
在评论中不能只看到作品的好,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
可以从文学作品的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评价。
三、深入分析一篇精彩的文学评论需要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
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深意和象征意义。
可以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写作意图、作品和社会现实的关系等方面。
四、准确表达写作一篇精彩的文学评论需要准确表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你的观点和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简练明了,句子的通顺流畅,避免使用过多复杂的词汇或术语。
此外,用词要准确,尽量避免主观性评价,而是通过客观事实和具体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评论。
五、举例论述为了使文学评论更具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可以引用作品中的精彩对白、独特的描写手法或者感人的情节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评论内容,还能使读者更具体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六、对比比较在写作文学评论时,可以进行作品之间的对比与比较。
这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作品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者或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的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作品的特点,扩大评论的深度和广度。
七、结构完整一篇精彩的文学评论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结构。
可以分为引言、论述和总结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可以简单概括作品的背景或主题,论述部分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部分可以对之前的观点进行总结并给出后续的思考。
如何写一篇出色的文学评论

如何写一篇出色的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文体,它既是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推动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关键环节。
写一篇出色的文学评论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写一篇出色的文学评论。
I. 理解文学作品在写文学评论之前,首先要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要善于捕捉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全面把握作品的内在内涵和外在表现。
II. 提出观点和论点在文学评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点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从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可以引发对文学作品的多维度思考和讨论。
III. 有据有理的论证在提出观点和论点之后,需要进行有据有理的论证。
通过引用具体的文学片段、作者的言论、历史或社会背景等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进行深入阐述,使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IV. 善用比较和对比在写文学评论时,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来凸显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可以比较不同作者的作品,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文学作品等,通过对异同之处的剖析来拓展思路和深化观点。
V. 注意文学批评的方法和理论文学评论需要基于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进行分析。
可以借鉴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批评方法,或者回应作者主义、读者主义、语境主义等不同的批评理论,通过运用适合的批评方法和理论来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准确评价其价值和意义。
VI.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文学评论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要避免空洞、笼统的词句。
可以使用形象、具体的词语来描绘作品的情节和形象,用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VII. 引用合适的文学评论在写文学评论时,可以引用其他著名学者或评论家的观点和评论,来支持和佐证自己的观点。
这可以增强评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但需要注意避免简单套用他人观点,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入分析和发表独到见解。
名师教你怎么写文学评论

短有短的难处——评张慧敏短篇三题兼谈短篇艺术王熙凤在《红楼梦》里第一次接见刘姥姥时,随口说出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作“大有大的难处”。
彼时彼地的王熙凤口出此言,一方面当然带有几分“端架子”、“摆谱”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泄露了她在荣国府初掌家政企图励精图治而受到上下左右掣肘的难言之隐。
不管怎样说,这句名言饱蕴了王熙凤一份治家理财的经验和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精明和练达,甚至还闪现出了某些朴素的辩证法眼光;而且,这句名言还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神奇魅力,它简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之间的鲜明反差形成了一种极大的弹性和张力,使它实际所可能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特定语境所规定的治家之谈,它甚至可以成为“×有×的×处”的公式而随意套用——譬如,在我们即将展开的关于长篇和短篇等小说样式的讨论中,就可以很方便地这样做了。
我们先说“长有长的难处”。
是的,写好长篇确实不易。
构架宏大与严谨、人物繁复与多样、主旨深厚与丰满、文气磅礴与连贯、才情充沛与丰瞻……任何一个作家要想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长篇的基本要求都不能不感到嘎嘎其难。
也正因为其难,人们才往往把长篇小说的成就视为衡量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学整体水准的标尺。
同样因为其难,人们也才常常告诫那些初学写作者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稀里糊涂地干长篇,而是要从短篇开始练笔,由短而长,先易后难。
如此这般,语重心长。
一般说来,这种劝诫是正确的。
尤其相比较长篇而言,短篇小说的确篇幅短小、人物单纯、结构简单,是比较易于学习和掌握的。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短有短的好处。
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短篇小说好写,甚至仅仅把写作短篇看成是创作中、长篇的一个过渡、一个“练笔”阶段,从而忽略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要素,那就误会得比较严重了。
我们既要看到“短有短的好处”,更要注意到“短有短的难处”。
短篇之难不见人言为时久矣。
短篇何难?首先,短篇小说是有崇高地位的,它和中篇、长篇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小说的庞大家族,它决不是中、长篇的附庸或“副产品”。
文学评论怎么写范文

文学评论怎么写范文
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
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
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
以下是整理的文学评论怎么写,一起来看
看吧。
一、文学评论的写作角度与内容
1、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
们感情的生活***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分
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2、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述、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比较、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4)描述方式,如肖像描述、心理描述、语言描述、动作描述、环
境描述等;
(5)描述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有短的难处——评张慧敏短篇三题兼谈短篇艺术王熙凤在《红楼梦》里第一次接见刘姥姥时,随口说出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作“大有大的难处”。
彼时彼地的王熙凤口出此言,一方面当然带有几分“端架子”、“摆谱”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泄露了她在荣国府初掌家政企图励精图治而受到上下左右掣肘的难言之隐。
不管怎样说,这句名言饱蕴了王熙凤一份治家理财的经验和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精明和练达,甚至还闪现出了某些朴素的辩证法眼光;而且,这句名言还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神奇魅力,它简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之间的鲜明反差形成了一种极大的弹性和张力,使它实际所可能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特定语境所规定的治家之谈,它甚至可以成为“×有×的×处”的公式而随意套用——譬如,在我们即将展开的关于长篇和短篇等小说样式的讨论中,就可以很方便地这样做了。
我们先说“长有长的难处”。
是的,写好长篇确实不易。
构架宏大与严谨、人物繁复与多样、主旨深厚与丰满、文气磅礴与连贯、才情充沛与丰瞻……任何一个作家要想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长篇的基本要求都不能不感到嘎嘎其难。
也正因为其难,人们才往往把长篇小说的成就视为衡量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学整体水准的标尺。
同样因为其难,人们也才常常告诫那些初学写作者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稀里糊涂地干长篇,而是要从短篇开始练笔,由短而长,先易后难。
如此这般,语重心长。
一般说来,这种劝诫是正确的。
尤其相比较长篇而言,短篇小说的确篇幅短小、人物单纯、结构简单,是比较易于学习和掌握的。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短有短的好处。
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短篇小说好写,甚至仅仅把写作短篇看成是创作中、长篇的一个过渡、一个“练笔”阶段,从而忽略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要素,那就误会得比较严重了。
我们既要看到“短有短的好处”,更要注意到“短有短的难处”。
短篇之难不见人言为时久矣。
短篇何难?首先,短篇小说是有崇高地位的,它和中篇、长篇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小说的庞大家族,它决不是中、长篇的附庸或“副产品”。
(有些人总喜欢把中、长篇的“边角料”处理成短篇,这种做法并不聪明。
)文学大师中固然更多的是因其长篇而成名,但同样也有像梅里美、莫泊桑、契诃夫、茨威格、欧•亨利、都德、鲁迅等一批主要是因了短篇而奠定地位的小说大家。
同样作为世界名著的一部短篇和一部长篇,其容量和分量当然是有大小与轻重的差异,但它们的艺术品位却无疑具有相同的高度。
作为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我们只能说长、中、短篇小说各有价值、各有千秋、各有特点,要经营好其中任何一种都决非易事。
换言之,也就叫作“各有各的难处”。
笼统地说,短篇小说难就难在一个“短”字。
这似乎有了一点悖论的意味了:易也在短,难也在短。
是,也不是。
这要分两层意思来讲。
其一,对于一个作者尤其是一个初学者而言,短篇因为其短,它总是便于分析、便于揣摸、便于把握也便于临摹。
一句话,学习创作从短篇“入门”易。
其二,入得门来后,还想继续登堂入室,窥其堂奥,得其真谛,写出地道的短篇精品来,那就太不易了。
因为其短,首先在篇幅上就有了一个严格的限制,正好比“戴着镣铐的跳舞”,你就不能像在长篇小说中那样纵情挥洒、天马行空了。
而且,短篇的短又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短小而已。
形式的短小决定了它的内容必须精良。
准确地讲,短篇小说应该叫作“精短小说”。
它不是短而空、短而泛、短而滥,而必须是短而精——精悍、精巧、精致、精美,短得有内容、有意思、有看头、有味道……所以,短篇小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鲁迅语);它最重剪裁取舍和谋篇布局;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是高质量的,从而保证人物的生动、情节的缜密或意绪的流贯与意境的浑成;它对语言的要求尤为苛刻,甚至通篇不能容忍有一句废话——如果说在一部总体上比较出色的长篇中有个别章节写得比较“水”还能叫做“瑕不掩瑜”的话,那么在一篇数千字的短篇中哪怕是出现一个小自然段的“漏汤”也极有可能破坏全篇的和谐,甚而导致整部作品的“砸锅”……如此看来,短中取精又何其难哉!怎样才能做好短篇无疑是一个大题目,不可能在这里说得明白。
我只想在这里提请大家注意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也就是短篇小说的形式问题,即短篇小说首先必须是真正的“短”篇小说。
简单问题解决起来并不见得简单。
如前所述,短篇小说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决定了它的内容,研究、写作短篇小说首先就要解决一个“短”字。
短篇不短,何谓短篇?然而毛病恰恰就出在这里。
像鲁迅所说的把一个短篇的材料硬拉成中篇的人固然是对短篇(当然也包括中篇)艺术的轻慢,同样,将一部中篇的内容硬塞进一个短篇里的做法也并不是对短篇艺术真正的尊重。
遗憾的是,遍览今日小说界之情状,不能不让人感叹短篇艺术之知音难觅。
根据我的大略记忆,在新时期以来的历届全国获奖短篇小说中,万字以内的短篇佳作确属凤毛麟角;相反,两万字左右的“大短篇”倒时有所见。
短篇创作中长风日炽、精品渐稀、短篇不短已成通病。
无怪乎数年以前就有人“吁请海内文豪,从此多写‘短’ 篇”。
因此我的意见就是:要想写好短篇,不妨从“短”做起。
引发我上面一大篇老生常谈的正是此刻置于我案头的张慧敏的《短篇三题》。
它们起码从形式上可以称得上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紫色故事》5300字;《红雨》5100字;《寻找辉煌》4700字。
我的略嫌冗长的开场白其实可以部分地看做是对这一组“短”的短篇的褒奖。
接踵而来的问题是,短的是不是一定就是好的?这一组短篇究竟“短”得怎么样?是不是短而精?“短”得有没有一点道道?等等。
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张慧敏的《短篇三题》。
《紫色故事》是一枚匠心独运的“小果实”,它的核就是那张淡淡的紫色的“小纸片”。
这纸片是什么东西?作者借村长之口告诉我们“是杜三的立功证书”。
究竟是不是呢?老练的村长“笑笑”,而聪明的作者却虚晃一枪拨马走了,腾出笔墨去交待杜三奶奶和杜三的“奇遇”了。
给读者留下一个感觉:这里面好像有点“情 况”。
淡紫色的鞋垫是这枚小果实的外壳。
杜三奶奶在夏日老槐树的浓荫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缝制它,缝制它仅仅是为了一个深深的念想、一个长长的等待。
“我”在第二次到杜家时看到一个终生难忘的场面:无数的荆条箱子里有无数的紫色鞋垫,无数的紫色鞋垫上有无数的猫、龙和蝴蝶,而且都成双成对,相依相偎……紫色鞋垫的“壳”越包越厚实,越包越沉重,它不仅是对那个“核”的呼应,更是对“核”的成熟与爆发的催化与期待。
终于,在“我”第三次到杜家的那个暗夜的煤油灯下,“我”捧起“小纸片”鼓足勇气大声地脱口而出:离——婚——证——明!字字千钧,倏地砸碎了那颗包藏甚密的“核”,并胀破那层厚实沉重的“壳”,使无数的紫色鞋垫迸散开来,在我们眼前弥漫起落英缤纷般的“紫雨”……给这颗“小炸弹”引爆的是那个欧•亨利式的结尾。
我敢贸然地做一个判断:一百个读者中肯定会有九十九个想不到那张紫色纸片竟然是一张“离婚证明”。
“立功证书”和“离婚证明”二者相距何止万里。
正是这种巨大“错位”所形成的张力凝结成了全篇小说的情感的核,同时也就成了它的结构的“眼”。
整个《紫色故事》缘此而发生,且因此而发展。
在端出悬念(纸片是什么)的同时,明确指示出一个大有疑问的思情走向(“立功证书”),然后再隐隐若若地给出几个暗示(“死亡通知”、“烈士遗书”、“请战书”之类)来诱惑人的思路。
最后,我们的种种猜测和阅读期待全部落空,真正的答案“远在天边”而又“近在眼前”。
乍看之下,出人意料而又似乎是在情理之中。
这也正是著名的短篇大师欧•亨利小说结尾的惯用伎俩。
张慧敏可以说对此有所意会。
欧•亨利式的短篇结尾当然不是什么新鲜招法,他的徒子徒孙早已遍布世界。
但对一个小说新手来说,要将它学得地道却很不容易。
最常见的毛病之一就是简单化,甚至简单得只剩下一个悬念,就好比相声中的抖“包袱”一样,“包袱”一抖就算完事。
时下常见的所谓“微型小说”就多有这种“包袱小说”,大量的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打有欧•亨利印记的赝品。
《紫色故事》较好地克服了简单化。
如前所述,它的悬念并不是搞得那么明显和单纯,而是在一层“壳”(鞋垫)的包裹下逐渐孕育生长,并始终在一条紫色的神秘而朦胧、温柔而伤感的意绪的河流中漂浮,若明若暗,时隐时现。
通篇流布的紫色意境就是这个悬念的美丽外衣。
学习欧•亨利易犯的另一个毛病就是不自然:为了把悬念编得更圆,反而露出了人工的蛛丝马迹。
《紫色故事》在这一点上未能幸免。
“立功证书”变成了“离婚证明”,绝是绝了,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最后短短的几句解释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点疑问,经不住仔细的推敲。
且不说杜三牺牲时想出这么一个点子是否可信,他的战友伪造离婚证明是否可能,这里只探究一下杜三的心理动机。
按作者的说法,杜三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他对杜三奶奶的深厚感情,“如果杜三奶奶知道他死了会受不了,说离婚让杜三奶奶好接受些。
”往深里想想,我倒觉得恰恰相反。
杜三死了,但他们的感情还在;杜三要离婚,要抛弃杜三奶奶,那么感情死了,杜三也失去了(等于死了)。
虽然都是不幸,但两害相较取其轻,对于一个深爱着丈夫并且笃信丈夫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女人来说,究竟哪一种结局会让她更好接受一些呢?总而言之,最后的解释不够理想。
另外,真正标准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应该是悬念冰释便戛然而止。
如果你还“止”不住,还非得再解释一点什么、补充一点什么,那就说明你学得还不到家。
再挑剔一点看,《紫色故事》中比较明显“不到家”的地方是“鬼子进村”以后搜捕到杜三奶奶家的那一段,其中的描写和对话都飘散出某些抗日电影和戏剧的气味,显得概念化和漫画化,是最无光彩的段落。
此外,少数语言如“杜三奶奶人高马大,肩宽体胖”,“杜三奶奶红光满面,热情激荡”之类,显然是拾人牙慧,而且与通篇极不和谐。
虽然此类语言出现得并不多,基本上算得是“瑕不掩瑜”,但我想还是指出为好。
因为张慧敏已经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语言,只要找准语感,自自然然地写下去,摒除杂质,不要做作,这就对了。
《红雨》的魅力不在悬念,最精彩处也不是结尾,《红雨》里没有欧•亨利。
尽管读完了小说我才知道什么叫“红雨”,但那也不是悬念,而只是一种“历史”。
樱子和良子最后的遇难并不出人意料,都是读着读着小说就可以预见得到的。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小说做了充分的令人信服的铺垫。
《红雨》的魅力不在于结局,而在于人物走向结局的过程。
良子媳妇一上场就活鲜鲜、水淋淋——“穿一身宝石蓝的粗布衣裳,衣裳做得合体,衬得腰是腰,腚是腚的……良子媳妇好像老是在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良子媳妇的那张嘴。
良子媳妇的嘴红红润润的,很小,老是闭不上,嘴角带一丝似隐似现的笑纹,那笑纹一直通到腮上面的酒窝里。
”在那个桃花怒放而危机四伏的傍晚,良子媳妇就这样乐呵呵地去看“有喜了”的新媳妇樱子,俩人说了一些很女人味的话之后嬉闹着道别,然后是良子媳妇回家、睡觉,再然后是“狗子”进村,良子逃跑,直至樱子被“放天花,下红雨”……整个过程写得详略得当,三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都颇为精简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