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辛亥革命绝对新颖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史地组:郑秀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

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生:孙中山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生:兴中会师:什么时间,在哪里?生:1894年,在檀香山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 辛亥革命的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4. 辛亥革命的特点5. 辛亥革命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结果、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3. 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要地位。

4. 讲解辛亥革命的特点:分析辛亥革命与以往农民起义和其他革命运动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特点。

5. 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过程、结果、特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书籍: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

2. 多媒体资源: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和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E、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
G、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名称
政纲
基本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主张独立,建立“民族的国家”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三、革命的发展: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四、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成立概况:
1、时间:1912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南京
4、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几次武装起义:
名称
时间
领导人
地点
影响
萍浏醴起义
1906年12月
刘道一
湘赣边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同盟会成立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历史必修ⅰ岳麓版第15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子

历史必修ⅰ岳麓版第15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子

《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您们辛苦了。

我今天说课的容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对本课教材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背景、过程,理解《临时约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设问质疑、合作探究、小论文方式等方法,来感悟历史,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进一步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二、学情分析这节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因此要较好的完成课程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

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果展示,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和新课改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新课导入(2分钟)以社会热点问题导入(2011辛亥革命和1012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创设历史氛围,设计历史问题,调动学生兴趣。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辛亥革命
2.根据课堂所学,列举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三个重要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对革命成功的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
3.阅读相关辛亥革命史料,选取一位辛亥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评传。要求体现该人物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撰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分析性文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细节。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情境创设、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新课内容:按照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内容。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综合素质评价: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
5.教学拓展:
(1)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讲座等,增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
(2)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理由: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领导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所以同盟会的成立、性质和革命纲领作为重点。
2、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理由: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让初二学生一分为二地对辛亥革命进行辩证评价,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姓名
xxx
电话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八年级
邮件
单位
xxxxx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第15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这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定为以孙中山的人物形象贯穿全课。以此为主线,辅以创设历史情境以及师生讨论互动,从而突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
用多媒体出示
探究
教师:你知道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是谁?学生回答略。教师出示末代皇帝宣统帝图,那么是谁最终“把皇帝老子拉下马”的?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西安市鄠邑区第八中学聂忠凯教学目标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选择革命道路、要求建立共和政体的必然性。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探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阅读电子白板上展示的图片和文字史料,通读课文,解决辛亥革命的背景,使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辛亥革命的意义”这一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会辛亥革命顺应世界潮流,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其在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它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二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本课分为三目,第一目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第二目介绍了狭隘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及初步成果。

第三目介绍了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

学情分析: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理性认识不足。

本课要着重突破《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等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处理方法:展示照片、史料,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教师补充讲授,突破辛亥革命的过程。

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处理方法:展示史料,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方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学习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图片来自“中华民国总统府”网站的百度快照截图,仔细观察,思考“107年”是哪一年?“107年”是公元2018年,台湾官方坚持使用民国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为:民国某年加1911就是公元纪年。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

2.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文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或文献,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导学: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3. 导教: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分析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4. 导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5. 导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节: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 介绍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分析民族危机的加剧,引发学生对革命必要性的思考。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过程1. 讲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

2. 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革命的意义。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结果1. 讲解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如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等。

2. 分析辛亥革命的经济、文化成果,如改革货币、教育改革等。

第四节: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1.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2.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民族觉醒、民主思想传播等。

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评价与启示1. 介绍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让学生了解不同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你说一说: 有人认为孙
中山具有“少女般的天 真”,他企图通过一部宪 法来限制袁世凯,就如同 拿一根蛛丝去捆一匹恶狼 一样。你认为呢?
请你当法官:有人认为: 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 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就不会失败。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果实 被窃取的罪魁祸首,因 此孙中山应被送上法庭 进行审判。
请总结辛亥革命的条件
客观形势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革命纲领 军事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特别是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兴中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同盟会的成立。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革命党人发动了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习笔记经常出错。下面是他关于三民主义的几句 笔记,请你来给它动一动“手术”。 1、民族主义不是反对满洲人,而是彻底推翻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一 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就是要解决当时的贫富不均的现 象,从根本上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 民土地所有制。 4、因此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而又彻底的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湖北军政府 成立时间地点 旗帜 1911年10月武昌 十八星旗 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南京
五色旗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最高领导人及职务 黎元洪任都督 人员组成 性质
革命党人、立宪派和旧官 僚 革命党人、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 合政权
中华民国成立(高潮)
1912年,孙中 山自豪地说, 这是“我国有 史以来未有之 变局,吾民破 天荒之创举 也。”
请大家欣赏串改的歌曲《心太软》 ——写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的大清光绪皇帝

你总是心太软 ,心太软 总是把中国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变法看似简单 ,其实太难 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 夜深了你还不想睡 你还在想着变法吗 你这样痴情到底累不累 明知没人回来给你安慰 多余的牺牲慈禧她不懂心疼 你应该不会只想做个好人 喔,算了吧 就这样忘了吧 该放就放 再想也没有用 反正《辛丑条约》已经签订了 大清没有几天啦 你总该为自己想想未来 请回答:为何说“《辛丑条约》已经签订了,大清没有几天啦”?
第15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0世纪初的大清王朝正在体检
我快不行了, 快来救救我 吧!
合作探究一 :假设你是一位医学专家,请填写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病情专家诊断书
症状 清政府自 开的处方 治疗结果
专家诊断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病情专家诊断书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1、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 2、立宪派、旧官僚对袁世凯的支持。 3、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善于玩弄权术
主观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1、没有提出一个科学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局限性较大。 2、没有建立起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同盟会比较涣散。 3、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单纯依靠新军。 4、缺乏群众基础。
请回答:旧官僚和立宪派加入革命阵营,对革命有何影响?
革命蕴藏着失败的危机
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比较表
湖北军政府 成立时间地点 旗帜 1911年10月武昌 十八星旗 南京临时政府
最高领导人及职务 黎元洪任都督
人员组成
性质
革命党、旧官僚和立宪派 革命党、旧官僚和立宪派的联合 政权
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比较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合作探究四:孙中山为何要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有哪些?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 翻版,请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说法不恰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确实参考了美国1787年宪法,两 者也有很多相似的方面:都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政 权组织原则上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都是本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 主宪法。 但也有不同,就政体而言,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资产阶级责任内 阁制,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就民族和种族问题而 言,临时约法承认不分民族和种族,一律平等,但美国1787年宪法 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政策 。
黎 元 洪
黎元洪( 1864—1928 ),湖北黄陂人。曾在天津 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海军服役;甲午战后, 帮助张之洞教练新军。武昌起义当晚,他想制止革命, 并杀害了起义士兵和革命党派来的联络员。由于革命 党人错误地自认为“资望”不够,以枪逼迫黎元洪出 任湖北军政府的都督。
程 德 全
武昌起义后,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自任都督,挂起“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 子,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 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和平光复”了。
自主总结革命经过
爆 发 达到高潮 基本实现目标 1912年2月, 宣统帝下诏退 位,革命实现 目标 果实被窃取 1912年3月,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 时大总统,革命 果实被窃取 1911年10月武昌 首义,革命爆发, 黎元洪任都督 1912年1月南京临 时政府成立,孙中 山任务临时大总统, 革命达到高潮
马雅改正后的笔记
1、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政府的统
治,但没有提出反帝主张。 2、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一 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是一个土地纲领,目的是解决当 时的贫富不均的现象,但没有从根本上废除 地主土地所有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 的土地问题。 4、所以三民主义是一完整而不彻底的反帝反 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症状 清政府自 开的处方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新政和“预备立宪”
治疗结果 不但没有维护其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革命 的爆发。 专家诊断
清政府病入膏肓,无药可治。
合作探究二:如果没有 孙中山,辛亥革命还会 爆发吗,为什么?
请总结辛亥革命的条件
客观形势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革命纲领 军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