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 穆旦

合集下载

合唱 穆旦

合唱 穆旦

合唱二章
穆旦

当夜神扑打古国的魂灵,
静静地,原野沉视着黑空,
飞奔呵,旋转的星球,
叫光明流洗你苦痛的心胸,
叫远古在你的轮下片片飞扬,
像大旗飘进宇宙的洪荒,
看怎样的勇敢,虔敬,坚忍,
辟出了华夏辽阔的神州。

黄帝的子孙,疯狂!
一只魔手闭塞你们的胸膛,
万万精灵已踱出了模糊的
碑石,在守候、渴望里彷徨。

一阵暴风,波涛,急雨——潜伏,等待强烈的一鞭投向深谷,
埃及,雅典,罗马,从这里陨落,这一刻你们在岩壁上抖索!
说不,说不,这不是古国的居处,庄严的盛典,以鲜血祭扫,
亮些,更亮些,如果你倾倒......

让我歌唱帕米尔的荒原,
用它峰顶静穆的声音,
混然的倾泻如远古的熔岩,
缓缓迸涌出坚强的骨干,
像钢铁编织起亚洲的海棠。

让我歌唱,以欢愉的心情,
浑圆天穹下那野性的海洋,
推着它倾跌的喃喃的波浪,
像嫩绿的树根伸进泥土里,
它柔光的手指抓起了神州的心房。

当我呼吸,在山河的交铸里,
无数个晨曦,黄昏,彩色的光,
从昆仑,喜马,天山的傲视,
流下了干燥的,卑湿的草原,
当黄河,扬子,珠江终于憩息,
多少欢欣,忧郁,澎湃的乐声,
随着红的,绿的,天蓝色的水,
向远方的山谷,森林,荒漠里消溶。

热情的拥抱!让我歌唱,
让我扣着你们的节奏舞蹈,
当人们痛苦,死难,睡进你们的胸怀,摇曳,摇曳,化入无穷的年代,
他们的精灵,
你们坚贞的爱!
作于1939年2月。

穆旦《合唱》意象赏析

穆旦《合唱》意象赏析

穆旦《合唱》意象赏析穆旦是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说《合唱》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象描绘,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故事。

本文将从情感、音乐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对穆旦的《合唱》进行意象赏析。

首先,是情感方面的意象。

故事描述了一个广场上的合唱团排练,而合唱团指挥老师的笔句吸引了中年女子的注意。

这表现了中年女子内心的孤寂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在故事的结尾,中年女子终于找到了和合唱团指挥老师的默契,她与合唱团指挥老师的眼神交流成为故事的高潮。

这个情感的转变以眼神传递的方式展现出来,细腻而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其次,是音乐方面的意象。

合唱团的排练成为故事的主线,合唱团指挥老师用音乐的方式吸引了中年女子的关注。

音乐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代表着美好的艺术享受,更象征着人们心灵的触动和沟通。

故事中的合唱团排练场景生动地再现了音乐的魅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力量。

最后,是社会意义方面的意象。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广场上的合唱团排练,这个场景象征着社会中人们的群体行为和凝聚力。

合唱团的成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他们通过音乐的共同语言团结在一起,共同追求艺术和情感的满足。

故事中的中年女子和合唱团指挥老师通过音乐的联系,淡化了他们之间的阶层差异,使人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团结。

《合唱》这个故事在情感、音乐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的意象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音乐的力量以及社会的共同价值。

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引发对自身情感、艺术和社会的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赏析,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穆旦的诗歌赏析

穆旦的诗歌赏析

穆旦的诗歌赏析穆旦,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

尤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受所处环境和的影响,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一.前期诗歌内容穆旦所处的时代,是个动荡的时代。

他用他的诗记录现实,记录那个时代的中国。

以1948年为界,将他的诗分为前期和后期。

1948年以前的中国,是残损的。

日寇的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国土。

受时代的影响,前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在“七七事变”后,穆旦在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一路所见所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年,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赞美》中,诗人用众多意象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饱经摧残,人民备受欺凌,生活步履维艰。

正如诗中所写“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干枯的眼睛”早已流不出泪水。

尤其是在诗的第二节,他塑造了一个受难者——农民的形象。

农民代表中国众多的劳苦大众,尽管他们辛勤地耕耘却很难再维持生计。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突然想起来有人曾经说过“战争是政客之间的玩的游戏”,可战争带来的灾难却是由人民大众来承担。

在战争的摧残下,中国的民众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凝重的情感下,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不屈,人民在苦难中选择抗争,哪怕前方面临死亡。

穆旦也选择了抗争,24岁的他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参军期间切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热带雨林,他艰难前行,看着死去的战友,心一次次的被捶打,原来生与死只是瞬间。

尤其是在胡康谷底撤退时,正值缅甸最猛烈的雨季,野人山成了水中孤岛,孤立无援情况下只能前行。

当时随军的一位医生记录到:每100米就有10~30具骨架的道路。

穆旦将这一切写入了诗中《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穆旦诗八首lah

穆旦诗八首lah

于昆明的穆旦
穆旦与妻子周与良
作者生平
• 1953年初自美国回到天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 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和洗澡堂 ,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 歌创作,坚持翻译。 •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 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 • 1977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 突发逝世,享年59岁。 • 1979年平反,但为时已晚。
第 一 首
• • • • • • • •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第 一 首
• “火灾”——“我”为你点燃了爱情,但在你的眼里却 是一场“火灾”,表达了女性在情感渴望中怀有的恐 惧或婉拒的一面。 • “那燃烧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诗人有着过于理 性的判断,将爱情的发生更多地归于生理的需求。
物的同时,实际上也是玩弄了他自己。
第 首
• • • • • • • •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第 二 首
•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每个人都有无数生长、 变动的可能,都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如同处在一个“ 死底子宫”,永远不能孕育出一个可以成熟后分娩的胎儿。 这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体悟。
作者生平
•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1945年创 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 1948年在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 新闻处工作。 • 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 学、俄罗斯文学。 • 1949年12月在佛罗里达州与正在生物系留学的周与 良结婚。 • 1952年6月30日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部编版九上《我看》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我看》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我看》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1935年穆旦就读于清华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这时期的穆旦创作了一些诗歌,随后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我看》《从空虚到充实》等作品。

诗歌题目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看“,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穆旦(1918一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作品有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诗集《旗》《穆旦诗集》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

忧戚qī:忧伤。

戚,悲伤。

勃bó发:焕发;蓬勃生发。

飘逸yì:漂浮,飘散。

漫màn游:随意地不受拘束地游览。

流盼:转动目光看。

摇曳yè:摇荡,晃动。

二、主题概述这首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画卷,感悟生命的美好,引发了诗人对充满生机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诗人愿与春景一起,与自然合流,把快乐带给人间的美好愿望。

三、作品结构第一部分(第1、2节):描绘出一幅春天原野的美丽图画。

第二部分(第3~5节):歌颂春天里生命的勃发、美丽、自由和力量,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四、鉴赏品读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一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表现出春风的温柔亲切。

2.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的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3.“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漂荡流传。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12---18句)来描写“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子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一样,表明“我”与“人民”是一体的,患难与共,休戚相关,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尽管人民苦难深重,屈辱重重,尽管“我”艰辛坎坷,流血负伤,但是“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们一一拥抱”,拥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敌忾,拥抱里有崇高敬意和无穷动力,拥抱里有保家卫国和浴血奋战,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春

穆旦春

穆旦《春》春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寂寞)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你们燃烧着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2月一、诗人简介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与武侠大家金庸(查良镛)是查氏家族的同辈兄弟。

穆旦生于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比曹禺小8岁,比张爱玲大2岁),卒于1977年(终年59岁)。

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

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这一时期,是他诗歌的创作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横贯湘黔滇三省,跋涉三千里到云南昆明,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

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在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以及燕卜荪等一大批著名诗人的影响下,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人读艾略特、奥登……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眼下的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

1940年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在这期间,穆旦发表了关于艾青和卞之琳的诗评《他死在第二次》和《〈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并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2020部编版九上《我看》课文详解

2020部编版九上《我看》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我看》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1935年穆旦就读于清华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这时期的穆旦创作了一些诗歌,随后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我看》《从空虚到充实》等作品。

诗歌题目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看“,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穆旦(1918一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作品有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诗集《旗》《穆旦诗集》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

忧戚qī:忧伤。

戚,悲伤。

勃bó发:焕发;蓬勃生发。

飘逸yì:漂浮,飘散。

漫màn游:随意地不受拘束地游览。

流盼:转动目光看。

摇曳yè:摇荡,晃动。

二、主题概述这首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画卷,感悟生命的美好,引发了诗人对充满生机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诗人愿与春景一起,与自然合流,把快乐带给人间的美好愿望。

三、作品结构第一部分(第1、2节):描绘出一幅春天原野的美丽图画。

第二部分(第3~5节):歌颂春天里生命的勃发、美丽、自由和力量,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四、鉴赏品读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一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表现出春风的温柔亲切。

2.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的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3.“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漂荡流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唱二章
穆旦

当夜神扑打古国的魂灵,
静静地,原野沉视着黑空,
飞奔呵,旋转的星球,
叫光明流洗你苦痛的心胸,
叫远古在你的轮下片片飞扬,
像大旗飘进宇宙的洪荒,
看怎样的勇敢,虔敬,坚忍,
辟出了华夏辽阔的神州。

黄帝的子孙,疯狂!
一只魔手闭塞你们的胸膛,
万万精灵已踱出了模糊的
碑石,在守候、渴望里彷徨。

一阵暴风,波涛,急雨——潜伏,等待强烈的一鞭投向深谷,
埃及,雅典,罗马,从这里陨落,这一刻你们在岩壁上抖索!
说不,说不,这不是古国的居处,庄严的盛典,以鲜血祭扫,
亮些,更亮些,如果你倾倒......

让我歌唱帕米尔的荒原,
用它峰顶静穆的声音,
混然的倾泻如远古的熔岩,
缓缓迸涌出坚强的骨干,
像钢铁编织起亚洲的海棠。

让我歌唱,以欢愉的心情,
浑圆天穹下那野性的海洋,
推着它倾跌的喃喃的波浪,
像嫩绿的树根伸进泥土里,
它柔光的手指抓起了神州的心房。

当我呼吸,在山河的交铸里,
无数个晨曦,黄昏,彩色的光,
从昆仑,喜马,天山的傲视,
流下了干燥的,卑湿的草原,
当黄河,扬子,珠江终于憩息,
多少欢欣,忧郁,澎湃的乐声,
随着红的,绿的,天蓝色的水,
向远方的山谷,森林,荒漠里消溶。

热情的拥抱!让我歌唱,
让我扣着你们的节奏舞蹈,
当人们痛苦,死难,睡进你们的胸怀,摇曳,摇曳,化入无穷的年代,
他们的精灵,
你们坚贞的爱!
作于1939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