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系列2)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目的解答(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2.“乎”“何”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2.“乎”“何”的用法含解析

“乎”“何”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乎”“何”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乎”“何”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乎”字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师说》)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2.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二、“何”的用法(一)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①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例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解析思路提炼

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解析思路提炼

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解析思路提炼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一个环节。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解题,是每个考生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解题步骤、解题思路以及提炼要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

一、解题步骤1、阅读题目和文章在开始阅读之前,仔细阅读题目和文章,了解题目要求和文章主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2、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阅读文言文文章时,要将文章整体结构分析清楚,了解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关注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和关键句,抓住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3、把握词义和句子结构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考生需要对文言文常用的词汇和句式进行积累和掌握。

通过对词义和句子结构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含义。

4、注意修辞手法和修辞目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感情,考生应该注意掌握修辞手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分析其修辞的目的和效果。

这样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5、理清论证和思想观点许多文言文文章都是以一种论述的方式进行表达,考生需要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和思想观点,找出论据和论证的逻辑关系。

这对于正确解答问题和提炼要点至关重要。

二、解题思路1、题目解读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考点,明确所给问题的关键词汇和要求。

只有正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才能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和解答问题。

2、信息定位在阅读文章时,要有一个快速定位的能力,迅速找到与题目相关的信息点。

可以通过作者的观点、关键词汇、和行文特点等来进行信息定位。

3、全面理解阅读文言文文章时,要尽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注意隐含的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逻辑推理在阅读和解题过程中,要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抓住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推断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通过合理的推理,可以更准确地解答问题。

5、归纳总结在解答完问题后,要对文章中的要点进行概括和总结,提炼出关键信息和观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高分技巧(2)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高分技巧(2)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 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题思维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题思维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题思维2022年高考,面对语文科目中的文言文真题,解题思维成为了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讨论如何有效地解答文言文真题,以及一些解题思维技巧的运用。

一、阅读理解篇在阅读理解篇中,考生需要针对文言文材料进行理解和分析。

以下是几种解题思维的运用方法。

1. 精读全文首先,考生应该通读全文,倾听文言文的声音。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做些标记,例如圈出重要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

2. 提取关键信息在整篇文言文中,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承载着关键信息。

考生需要学会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并加以理解。

比如,寻找主题句、描绘细节、观点辨析等。

3. 逻辑推理文言文往往具有丰富的逻辑关系。

考生需要通过分析文中陈述的因果、总分、并列等关系,合理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二、语法填空篇语法填空题在文言文真题中是常见的一种题型。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有几种解题思维技巧可以借鉴。

1. 通读全文首先,考生应该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语境。

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有助于理解空白处所需要填入的词语。

2. 推理上下文对于语法填空题,往往可以通过上下文进行推理。

考生需要仔细分析前后句子的语境,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以此来推断合适的词语。

3. 规律总结通过多做文言文的语法填空题,考生能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语法规律。

例如,动词的时态、语气、名词的搭配等。

有了这些总结,解题的准确性将得到提升。

三、翻译篇翻译文言文是考察考生对古文理解和运用能力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一些解题思维的使用技巧。

1. 熟读原文考生应该熟悉原文,理解文意并思考如何用现代汉语来表达。

对于长句,可以逐步分析每个成分的含义,然后拼接成通顺的现代汉语句子。

2. 词语对应在翻译句子时,考生需要注意古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表达方式。

可以将这些古词转化为现代汉语词汇来体现原文的意思。

3. 灵活运用句子结构古文中的句子结构可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考生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使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破题致胜微方法(2)小说探究性试题的解答(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破题致胜微方法(2)小说探究性试题的解答(含解析).doc

小说探究性试题的解答【题文】高考语文卷中的探究题,要求考生对其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由于试题的开放性,作答的不确定性,给考生的临场发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那么,怎样解答小说探究性题目呢?一、了解探究题的考查要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板块中出现了不少探究题。

例如山东卷2016年第22题: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 分)在这类题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你是如何看的” “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你的认识”这样的提问形式。

由此可见这类题的难度主要在于要求考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解读,试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

高考大纲中对这一类题的能力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前两点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主要还是依据文本文身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来作答,第三点要求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答题时,创意一定要有“度”。

一是指创意解读不能脫离文本;二是指在创意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评价,解读要做到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二、探究题一般的答题思路审题。

首先明确这是一道探究题,审清命题角度,看清题目要求,看围绕什么进行讨论探究。

2.明确自己的观点。

3.找寻印证自己观点的依据。

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分析。

(1)联系全文的话,从内容上我们联系情节、人物、主题分析探究;从结构上看是否有贯穿全文、承上启下等的作用。

(2)联系现实的话,我们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找寻依据,然后举例。

4.归纳概括信息。

三、经典讲读【山东卷2016年第2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

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

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解题技巧作者:康秋香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09期高考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理解、分析综合。

其中分析综合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筛选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

这些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综合能力,难度较高。

但只要考生基础扎实,把握技巧,亦可迎刃而解。

一、考情分析。

对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基本是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这一题型出现。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发现,除江西省近三年均未考,其他省份以及全国卷都有考查,题型均以选择题四选一形式出现,而且均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这样大大降低了该试题的难度,有助于考生理解全文内容。

选项内容的设置上多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只有少数提及对文章写作技法的分析,所以做这类题一大关键就是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但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也能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那就需要探究命题人错误陷阱的设置类型。

二、常见设误类型。

笔者结合近三年考题分析以下几种常见的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即阅读材料中没有出现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例如(2013年福建卷)“按照当地风俗”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是说那些在洞外饮酒的人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

文中并没有提到是按照当地风俗,这就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干扰材料。

2.曲解文意,即选项中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出错或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的表述恰好与原文相反。

例如(2013年广东卷)“俟秋成,当仍旧法。

”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3.张冠李戴,即把本是甲想的说的,选项中设为乙想的说的,或把几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时间、地点等条件。

2022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题途径

2022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题途径

2022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题途径文言文作为语文科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是高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2022年的高考中,语文文言文真题将是考生们面临的一项挑战。

掌握解题途径对于正确解答文言文真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解题途径,帮助考生在2022高考中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真题。

一、仔细审题,理清文句结构在解答文言文真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

理解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词以及句子的结构对于解题非常重要。

考生可以通过划线或者做标记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文章。

理清文句结构有助于考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找到关键信息,更好地回答问题。

二、注重词语的理解和使用文言文中词语的意义有时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考生需要通过积累和练习,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含义。

在解题过程中,对于生僻或者容易混淆的词语,考生应该仔细斟酌,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并正确运用到解答中。

三、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作者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

考生应该熟悉文言修辞手法的常见方法,如夸张、比喻、反问等。

在解答真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

四、借助古文注释和译文在解答文言文真题时,考生可以参考古文注释和译文。

这些注释和译文通常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

但是,考生要注意注释和译文只是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应该以自己的理解和解答为主。

五、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多做真题和模拟题,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真题和模拟题中的解题逻辑和命题思路往往与高考命题相似,通过反复练习,考生可以提升解题的能力和应对高考文言文真题的信心。

综上所述,2022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题途径涉及审题、理解、使用词语、修辞手法、借助古文注释和译文以及多做真题和模拟题等方面。

考生应该在备考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和练习,通过不断积累和提高,提升自己的文言文解题能力,为2022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系列2)掌握文言文的倒装句(含解析)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系列2)掌握文言文的倒装句(含解析)

把握文言文的倒装句【题文】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有没有倒装句呢?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典型的谓语前置句,“奋斗吧,为了祖国的明天”是状语后置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假如我们不懂倒装句,往往会造成误读,闹出笑话。

那如何正确地把握文言文倒装句的意思呢?一、了解文言文倒装句式的考察要求《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推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的考查,一般不会单独设置一个选择题,主要还是结合文言文翻译题来考查。

二、文言文倒装句式概览分类现代汉语句子基本结构:(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例:﹙高中﹚同学〔应努力〕学〈好〉﹙语法﹚学问。

在文言文中,在肯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挨次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变式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挨次,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三、文言文倒装句式的分类(一)宾语前置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秋水》)③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④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⑧沛公安在?(《鸿门宴》)规律总结: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类似的疑问代词还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

如: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2.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类似的否定词还有不、未、无、莫、毋、弗等,类似的代词还有余、吾、尔、自、之、是等。

如:1.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2.古之人不余欺也3.用“之”字和“是”字以突出强调宾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目的解答【题文】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在内容的分析综合方面,通常包括三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内容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那么,重点比对、分析的是什么呢?下面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讲解一下比对分析的主要内容。

1.比对关键细节(词语)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例①】(2014•湖北卷)(吴德基)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第11题选项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解析】关键词语误译。

“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错,原文是“脱道中牛死”,意思是说“假如牛在运送途中死去”。

2.比对添加内容“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例②】(2014•全国大纲卷)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指传主韦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第10题选项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解析】无中生有。

选项“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中的“会同其他官员一同”是无中生有,原文是“不听。

凑执争”。

3.比对人物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例③】(2012•广东卷)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指传主陶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第8题选项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解析】张冠李戴。

“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

4.比对句间因果关系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

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例④】(2012•四川卷)(贺钦)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

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第10题选项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解析】因果不当。

原文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是“尝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

5.比对表范围、程度等的词语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

文言文中表程度的常用词有:益、愈、弥、尤、加、倍等;表范围的常用词有:悉、皆、咸、尽、毕、具、但、独、徒等。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例➄】(2014•浙江卷)(欧阳君)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第18题选项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解析】以偏概全。

选项“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中的“都”太绝对化了,因为也有“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而“皆贺之”。

6.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

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例➅】(2010•新课标全国卷)(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

第6题选项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

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有误。

原文是“文逊战死”之后“贼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陷”。

该项中“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表述错误。

7.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错误”的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例➆】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

三军咸惧。

韶(指传主段韶)谓诸将曰:“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

”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

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

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

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

【解析】地点有误。

“泾州”应为“盱眙”。

【真题演练】一、(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

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

姚氏,故杭之右姓。

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

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

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

”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

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心归于厚。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

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

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

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

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

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所以非罪陷缧绁。

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

然敬恒卒以贫死。

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

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

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

③时:通“伺”。

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解析:A项,姚敬恒名声未彰,不是“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原文是说“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解析:D项,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描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参考译文】敬恒,名讳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

姚氏,原先是杭州的豪族大姓。

敬恒年幼时父亲亡故,他母亲是一位贤良的妇人。

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居在市井之中,只做一些小生意赚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来养家。

他母亲一天看见敬恒做蚕丝生意,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你也有这种恶劣的行径啊?我没有指望了。

”敬恒惶恐万分,久久地跪在地上向母亲道歉,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高声诵读一遍《大学》,潜斋很喜欢他。

一言一行,铭记老师的教导,淡然处世,韬光养晦,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讲求厚道。

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有吃东西,敬恒问:“朋友去世就这样悲伤,恐怕有点过分了吧?”潜斋长叹着说:“是因为没法为他治丧啊。

”敬恒说:“请让我替先生办这件事。

”沈甸华的出殡下葬都是敬恒安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