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基本课件第九章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模块9 汽车的平顺性

这个解说明,有阻尼自由振动时,质量 m2 以有 阻尼固有频率 r 02 n2 振动,其振幅按ent 衰 减
阻尼比对衰减振动有两方面影响
(1)与有阻尼固有频率 r 有关
(2)决定振幅的衰减程度
第三节汽车平顺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把汽车车身质量看作为刚体的立体模型。车轮在经过 具有一定弹性和阻尼的轮胎支承在不平的路面上。这 一立体模型,车身质量在讨论平顺性时主要考虑垂直、 俯仰、侧倾3个自由度,4个车轮质量有4个自由度, 共7个自由度。
当汽车对称于其纵轴线,且左、 右车辙的不平度函数 x(I ) y(I )
此时汽车车身只有垂直振动 z和
,称为悬挂质量分配系数。
ab
二、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分析车身振动的单质量系统模 型,它由车身质量 和弹簧刚 度 、减振器阻尼系数为 的 悬架组成。是输入的路面不平 度函数。
车身垂直位移坐标 z 的原点取
在静力平衡位置,根据牛顿第 二定律,得到描述系统运动的 微分方程为
此方程的解由自由振动齐次方程的解与非齐次 方程特解之和组成。
悬架结构、轮胎、悬挂质量和非悬挂质量是影 响汽车平顺性的重要因素。
一 悬架结构 悬架结构主要指弹性元件、导向装置与减振装 置,其中弹性元件与悬架系统的阻尼对平顺性影 响较大。 二 轮胎 轮胎由于本身的弹性,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因 路面不平所产生的振动,因此它和悬架系统共同 保证了汽车的平顺性。 三 悬挂质量 减少非悬挂质量,可以减少传给车身上的冲击 力。
复习思考题 1、评价汽车行驶平顺性的方法有哪些? 2、人对振动的三种不同的感觉界限是如何划分的? 3、什么情况下易于采用变刚度悬架?为什么?
模块九-汽车的制动性

3)负加速度增长时间 ,在此期间,制历任意时间时)的制动减速度应为负加 速度增加到它的最大值。
4)持续制动时间。是指以最大制动减速度制动到停车所用的时间。
三、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一)制动跑偏
在汽车制动时,驾驶员本期望按直线方向减速停车,但有时会出 现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的现象。制动时汽车自动偏驶的现象称为 制动跑偏。制动跑偏的程度可用横向位移或航向角来评价,横向位移 是指汽车制动后车身最大的横向移动量,航向角是指制动后汽车的纵 轴线与原定行驶方向的夹角。
汽车涉水后,由于制动器被水浸湿,制动效 能也会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制动效能的水衰退现 象。为缓解这种现象,汽车涉水后,应踩几脚制 动踏板,使制动蹄与制动鼓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 量,使制动器迅速干燥,使制动效能恢复正常。
三、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是指在制动过程中,汽车按驾驶员给 定轨迹行驶的能力,即保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它 直接影响行驶安全。影响制动时方向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跑偏、侧 滑和失去转向能力。
四、制动时制动力的分配
(一)制动时,前、后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图9-11是汽车在水平路面制动时的受力情况 分析。图中忽略了汽车的滚动阻力偶矩、空气 阻力,以及旋转质量减速时产生的惯性力偶矩。
(9-1)
(9-2)
四、制动时制动力的分配
四、制动时制动力的分配
(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所谓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是指前、后车轮同 时抱死拖滑时,制动器制动力Fμ1 和Fμ2 的关系曲线。
一、制动力的产生
图9-4和图9-5分别表示了不同路面上和不同行驶车速时滑动率与附着系数 的关系。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武汉理工大学课件

现热能和机械功相互转换的基本热力过程,阐明使 热能以更大的百分率转变为机械功的途径。
第1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一些基本概念
• 在工程热力学中,把实现热能与机械功相 互转换的工作物质称为工质。
• 汽车发动机是通过燃料的燃烧变热能为机 械功的,在整个转变过程中,总是以气体 作为媒介物质,这些气体便是工质。
式中:dq为某工质在某一状态下温度变化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kJ或J。
第1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C
C f (T )
T
气体的比热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第1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气体的比热与加热过程的关系
• 气体的比热与加热过程有关。在不同的过 程中,使1kg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1K,所 需加入的热量是不同的。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余晨光
2011-2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课程主要内容
发动机原理是研究发动机主要使用性能的科学, 是在分析发动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发动机 主要使用性能与其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发动机主要使用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指 出正确设计和使用发动机的基本途径。
• 了解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基本参数;了解 热力学基本定律在分析热机工作性能方面 的作用。
第1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工程热力学的主要内容
• 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它 研究热能和机械功互相转换的规律。
• 其主要内容有: 1.介绍常用工质(如空气、可燃混合气等)的热力
性质; 2.介绍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
• 对汽车提出的使用性能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汽 车理论主要研究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 制动性、通过性、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等。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10
燃烧过程
11
结论:膨胀
发动机的实际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很相似,也是一 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量大于放热量、吸热量等于 放热量、吸热量小于放热量)。总体来说,缸内气体 的吸热量大于放热量。 膨胀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和漏气损失,还有补燃损 失。 膨胀过程终了b点的压力和温度越低,说明气体膨胀 和热量利用越充分。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2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原子数,单:k=1.67,双:cvk=1.4,三:k=1.3。
根据热力学公式和循环平均压力可求出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 压力为:
pt
k 1
p1
k 1
1
k
1t
影响因素
定容加热循环。
由4个热力过程组成:(ρ=1)
循环净功为W 。
将ρ=1代入混合加热循环计算式中。
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为:
t
1
1
k 1
定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
k p1
1 k 1
1t
影响因素
18
4.理想循环的影响因素
(1)压缩比ε。ε提高,循环热效率ηt和平均压力pt提高。因 为ε提高,可以提高压缩终了的温度和压力,在定容加热量一定 时,缸内最高压力提高,使膨胀功增加。
(2)压力升高比λ和预胀比ρ。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压力升高比 λ增加,循放加热量增加(在ε一定时),使循环净功W0和循环放 热量Q2均相应增加, 所以循环热效率不变,但循环平均压力提高;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在ε和总加热量一定时) ,λ提高,预胀比 ρ减小,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提高。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01
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
随着传感器、计算平台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将逐步实现商
业化应用。
02
车联网(V2X)技术的普及
车联网技术将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行人之间的智能互联,
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03
Hale Waihona Puke 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中的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将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升汽车
排放控制技术及其原理
机内净化技术
通过改进发动机燃烧过程,减少 有害物质的生成。如采用缸内直 喷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等。
机外净化技术
通过安装在发动机外部的净化装置, 将已生成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 质。如三元催化转化器(TWC)、
颗粒捕集器(DPF)等。
01
03
02 04
燃油蒸发控制技术
减少燃油蒸发排放,如采用活性 炭罐、燃油蒸汽回收装置等。
经济性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01
经济性评价指标
02
百公里燃油消耗量:汽车在一定载荷下,以最高档在水平 良好路面上等速行驶100km的燃油消耗量。
03
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曲线:不同车速下的百公里燃油消 耗量所绘制的曲线,用于评价汽车的经济性。
04
计算方法
05
通过试验测定:按照规定的试验条件,在道路上或底盘测 功机上进行等速行驶试验,测量百公里燃油消耗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优化悬挂系统特性
提高动力系统平稳性
通过调整悬挂系统的刚度、阻尼等特性, 实现减振降噪的目的,提高汽车的平顺性 。
改进发动机和传动系统,降低功率和扭矩 波动,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9章课件

第一节 排放物及危害
二、排放物危害 5.二氧化碳(CO2)的温室效应 •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CO2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加。由于 CO2的隔热作用,会形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这一效应 造成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条件的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破坏了生态环境。如果这一效应引起南北极冰川大量融 化,将造成人类生存陆地的减少,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CO2的温室效应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排放物及危害
一、排放物分类
4.微粒
• 汽油机排气中有微粒包括有机微粒(含炭烟)和硫酸盐,由 于汽油机采用预混合燃烧方式,所以一般认为汽油机不产 生有机微粒,但硫酸盐的排放量直接取决于汽油机的硫含 量。而柴油机因其采用扩散燃烧方式,所以就不可避免地 会产生微粒了。
• (1)微粒的成分 如表9-1所示,柴油机微粒是由三部分组 成的,即干炭烟DS、可溶性有机物SOF和硫酸盐。
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因国别、法规和车型等差别较大,非排
气污染处理技术已被国内外法规要求作为汽油车的必备
装置。
表9-3 机外净化技术的分类及应用
第二节 排放污染物的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二、排放污染物的机外净化技术 1.汽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 (1)催化转化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催化剂可以提高化学反 应速度和降低反应的起始温度,而本身在反应中并不消耗 。催化转化器是目前各类排气后处理技术中应用最广泛 的技术。 • 1)催化转化器结构。催化转化器简称为催化器。如图9-8 所示,它由壳体、减振垫、载体和催化剂四部分组成。
第二节 排放污染物的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一、排放污染物的机内净化技术 1.汽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 • (5)电控汽油喷射技术(EFI)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由于能够 更精确、更柔性地满足各工况的参数优化要求,从而可以 实现排放特性、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的综合优化。此外, 三元催化转化器与电控喷射系统的组合,已成为当前和未 来较长时期内汽油机排放控制的最有效和最主要技术。 • 另外,可变进气系统、可变配气相位、可变排量、稀薄燃 烧以及缸内直喷式燃烧方法等新技术,在改善汽油机动力 性和经济性的同时,也不同程排放污染物的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基本课件第九章

1.推迟点火时间(点火提前角第) 二节 排放污染物的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一、排放污染物的机内净化技术 (一)汽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
3.氮氧化物NOx:
氮氧化物是燃烧过程形成的多种氮氧化物,如NO、NO2、N2O3、N2O5等,总称为NOx。在内燃机 中主要是NO,约占95%,其次为NO2,占5%。NO是无色无味气体,只有轻度刺激性,毒性不大,高浓 度时会造成中枢神经有轻度障碍,但NO易被氧化成NO2。NO2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见表83。NO2吸人人体后,和血液中血红素蛋白(Hb)结合,使血液输氧能力下降,对 心脏、肝、肾都会有影响。NO2易溶于水,被人吸入肺部后,能与肺中的水分结合成稀硝酸,引起支气管 炎、肺气肿。NO2是地面附近大气中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也是酸雨的来源之一。
3.排放限值
工况法检测的排放限值一般分为两类,即产品认证试验限值和产品一致性试验限值。产品认证试验是 指对新设计车型的认证试验;产品一致性试验是指对批量生产车辆的试验,要求从成批生产的车辆中任意 抽取一辆或若干辆进行试验。一般来说,产品认证试验限值严于产品一致性试验限值,但这两种排放限值 今后有合二为一的趋势。
2.轻型车与重型车
工况法又根据轻型车和重型车而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对于轻型车和重型车的定义各国不完全统一, 一般将总质量在400~3500(4000)kg范围内,乘员在9~12人以下的车辆定义为轻型车, 为了与农用车区别,还规定其最高车速应在50km/h以上。而总质量在3500(4000)kg以 上的定义为重型车。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编码:07121学时:60学分:2适用专业: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工程先修课程:汽车构造工程热力学教材:冯健璋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参考书:1. 吴建华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书讲述了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基本理论。
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换气过程、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热化学、柴油机燃烧过程、汽油机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汽车的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等。
适用对象:本书为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等教育教材,也可供从事汽车、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运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参考。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发动机性能的评价、发动机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等知识,还包含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了解汽车理论相关内容,以及发动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在分析发动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动机主要性能与工作过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因素,从而指出提高发动机性能并能满足使用要求、合理使用发动机及科学有效地试验发动机的基本途径。
本课程的重点是阐述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各种因素,并根据相互的联系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烧过程有较深入了解,并基本掌握发动机的性能,燃烧,发动机特性实验的基本计算,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电控汽油喷射技术(EFI)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由于能够更精确、更柔性地满足各工况的参 数优化要求,从而可以实现排放特性、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的 综合优化。此外,三效催化转化器与电控喷射系统的组合,已 成为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汽油机排放控制的最有效和最主要 技术。
•另外,可变进气系统、可变配气相位、可变排量、稀薄燃烧以 及缸内直喷式燃烧方法等新技术,在改善汽油机动力性和经济 性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排放特性。
3.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是燃烧过程形成的多种氮氧化 物,如、2、N2O3、N2O5等,总称为。在内燃 机中主要是,约占95%,其次为2,占5%。是 无色无味气体,只有轻度刺激性,毒性不大, 高浓度时会造成中枢神经有轻度障碍,但易被 氧化成2。2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 气体。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见表83。2吸人人 体后,和血液中血红素蛋白()结合,使血液输 氧能力下降,对心脏、肝、肾都会有影响。2 易溶于水,被人吸入肺部后,能与肺中的水分 结合成稀硝酸,引起支气管炎、肺气肿。2是
4.光化学烟雾:
和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会生成臭氧(O3)和 过氧酰基硝酸盐(),即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 色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强刺激 性的二次污染物。臭氧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 在刺激和破坏深部呼吸道粘膜和组织,对眼睛 也有刺激,
5.微粒:
微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微粒的大小及其 组成有关。微粒愈小,悬浮在空气中的时间愈 长,进入人体肺部后停滞在肺部及支气管中的 比例愈大,危害也就愈大,小于0.1µm(微米, 10-6m)的微粒能在空气中作随机运动,进入 肺部并附在肺细胞的组织中,有些还会被血液 吸收。(0.1~0.5)µm微粒能深入肺部并粘附在 肺叶表面的粘液中,随后会被绒毛所清除。大 于5µm的微粒常在鼻处受阻,不能深入呼吸道, 大于10µm的微粒可排出体外。
2.废气再循环
图9-3 废气再循环系统工作原理
3.燃烧系统优化设计
图9-6 采用高位活塞环的降低HC效果
4.提高点火能量
提高点火能量可以提高着火的可靠 性,减小循环波动率,扩大混合气的着火界 限。特别是伴随着汽油机燃烧稀薄化,无触 点的高能电子点火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提高点火能量的措施有增大火花塞极间电压 (极间电压一般为10~20kV,但最高 的有35kV)、增大火花塞间隙(如由0. 8mm增大至1.1mm)以及延长放电时间 等方法。
•适当提高压缩比
适当提高柴油机压缩比可降低和排放, 并结合推迟喷油获得动力经济性能与 排放之间较好的折中。
2.碳氢化合物:
包括未燃和未完全燃烧的燃油、润滑 油及其裂解和部分氧化产物,如烷烃、烯烃、 芳香烃、醛、酮、酸等数百种成分。烷烃基本 上无味,对人体健康不产生直接影响。烯烃略 带甜味,有麻醉作用,对粘膜有刺激,经代谢 转化会变成对基因有毒的环氧衍生物。芳香烃 对血液和神经系统有害,特别是多环芳香烃() 及其衍生物有强致癌作用。醛类是刺激性物质, 对眼、呼吸道、血液有毒害。烃类成分还是引 起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
章 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
节 排放物及危害 节 排放污染物的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节 排放法规及测试方法 节 柴油机的噪声
一、排放物分第类一节 排放氧化碳、水蒸气等 不定部分:有害气体、尘埃等 发动机废气污染是空气中不定组分的最主要 的来源,已成为城市污染的首要污染源。
•燃烧室形状
用缩口燃烧室 加强燃烧室口 部的气体湍流, 促进扩散混合 和燃烧。
燃烧室底部中 央的凸起适当 加大,以进一 步提高空气的 利用率。
缩口燃烧室已取代应用最 广的直边不缩口燃烧室。
•用带圆角的方形或五瓣梅花形(分别配4孔和5孔喷 嘴)代替圆形燃烧室,加强燃烧室中的微观湍流, 加速燃烧,减少碳烟生成。
•多气门能加大 循环充气量以 改善动力、经 济性和排放性 能。
3.改进喷油系统
•高压喷射 •推迟喷油提前角 •减小喷孔直径,增加喷 孔数目 •高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
4.改进燃烧系统 •燃烧室容积比:燃烧室容积对气缸余隙容 积之比。
•燃烧室口径比:
• 采用较大口径比的浅平燃烧室,配合 小孔径的多喷孔喷嘴。
•总之,汽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措施并不是很多、很复杂,这是 由于汽油机目前主要采用以闭环电喷加三效催化剂为核心的排 放控制技术,因而大大减轻了对机内净化的要求,燃烧过程的 组织仍可以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作为优化目标,而用燃烧以外 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来降低已生成的有害成分排放。
(二)柴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
机内净化技术 1.增压中冷技术
1第.推二迟节点火排时放间污(点染火物提的前角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一、排放污染物的机内净化技术
(一)汽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
推迟点火提前角一直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普 遍应用的排放控制技术。汽油机推迟点火提前角, 除因燃烧温度下降使NOx的生成速度和生成量降 低外,还会因后燃使HC的排放量也同时降低。但 推迟点火提前角降低排放的效果是有限的,在不使 动力性和燃油消耗率明显恶化的前提下,NOx可 降低10%~30%。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排 放特性、动力性及经济性来确定最佳点火提前角。
二、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危害:
1.一氧化碳 : 是无色无臭有窒息性的毒性气体,由于和血液中
有输氧能力的血红素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和的亲和力约大 300倍,能很快和结合形成碳氧血红素蛋白(),同时的解离 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且的存在影响氧合 血红蛋白的解离,阻碍了氧的释放,导致低氧血症,使心脏、 头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引起头晕、恶心、头痛等症状, 轻度中毒将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时会使心血管官能丧 失,直至死亡。
•将增压后空气再进行冷却的中冷技术,使得 进气温度降低,循环进气量更大。这样,增加 空燃比改善了柴油机的燃烧,从而降低了微粒、 排放,而且功率进一步增加。
•增压中冷柴油机参数选配得当,则柴油机大 部分性能都会得到改善。
2.改进进气系统:
•进气组织: •组织一定强度 的缸内旋流或 紊流。
•多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