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与治疗——眩 晕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眩晕症(Vertigo),发作时的特征是常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晕,甚至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
眩晕症通常反映出前庭部位的病变,它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个疾病。
主要分为两种即: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造成前庭病变的疾病很多,一般来说,可以归纳出下面几个病因,前庭病变(Vestibular disease)。
前庭部位的病变在神经解剖上正好位于一个复杂的地带,这个小区域有来自大脑皮质脊髓神经束、小脑、桥脑、脑干、以及第八对脑神经的交通网路。
因此,这个部位的病变,又可依据神经解剖上的关系,区分为周边神经与中枢神经。
周边神经疾病的眩晕症发作起来,常伴随有耳鸣(tinnitus)、听力丧失(hearing loss)、眼球振颤(nystagmus)呈现特有的周边形式。
中枢神经疾病的眩晕症,其眼球振颤呈现特定的脑干形式。
一、周边神经疾病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h Positional Proxysmal Vertigo,BPPV):这种眩晕症十分常见,好发于老年人,常有特殊的诱发体位,若停止不动,眩晕症停止,但是若位置再度改变,则眩晕症又会发作,发作时间小于1分钟。
不予任何治疗,六个月症状也会自行缓解。
这种疾病的成因,是内耳掌管平衡的耳石退化脱落,形成游离状的小颗粒,当姿势改变时,就会影响内淋巴的流动,造成眩晕症。
2.梅尼尔氏症(M eniere’s disease):至今仍是一个充满迷样般的疾病,由解剖学的证据已知梅尼尔氏症的主要病变在于不明原因的内淋巴局部水肿,听神经及半规管细胞被破坏。
病人会感到耳鸣、耳朵胀痛、听力丧失、眼球振颤。
发作呈现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而后逐渐缓解。
尔后的数个月内不定时的发作,每发作一次,听力就丧失一些,最后可以完全耳聋。
3.急性迷路炎(Acute labyrinthitis):急性迷路炎常与病毒感染有关,这样的情形通常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再来就是缓慢出现的晕眩,大约过三天后出现最严重的晕眩,之后大约三到六周的时间会慢慢复原。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头晕眩晕是指人体感到头部晕眩、眼前发花、走路摇晃等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血液循环问题、中耳炎、颈椎病等。
下面为您介绍头晕眩晕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面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步态等。
2.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头晕眩晕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3.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听力、平衡和共济运动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等。
3.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前庭功能检查、眼震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可以检查是否有颅脑肿瘤、脑出血等病变。
2.颈椎CT或MRI:可以检查颈椎是否有病变。
3.颅内血管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椎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
四、诊断与治疗1.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恢复耳石的位置,从而缓解症状。
对于慢性内耳炎或耳聋者,可以考虑内耳手术治疗。
2.血液循环问题:如果头晕是由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可以采取调整体位、增加水分摄入、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3.中耳炎: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头晕,通常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口服或局部使用激素药物。
4.颈椎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可以采取颈椎牵引、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5.其他病因治疗:对于其他引起头晕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其基础疾病,并配合病因相关的治疗。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注意休息、避免暴饮暴食、不过度疲劳、避免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坐或站立。
2.康复: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总结: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面诊、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眩晕、头晕常见疾病症状及内科治疗指南

眩晕、头晕常见病症及内科治疗指南(一)周围性眩晕、头晕1.生理性眩晕、头晕:包括发生在正常人群的常见失调状态,如运动病、空间病、登陆病以及登高性头晕等,治疗以习服适应为主。
在这些失调状态中,发生眩晕(存在运动错觉)概率小,头晕及自主神经症状居多。
登高性头晕个体通常经历焦虑和恐慌情绪。
典型的运动病和空间病表现为出汗、恶心、呕吐、流涎、呻吟、胃肠运动减弱,消化障碍,甚至见到食物后痛苦等症状。
其中过度换气常见,导致患者低碳酸血症,血容量发生变化,血液淤积在下半身,容易发生低血压或晕厥。
登陆病是指个体在乘船、飞机及汽车等长时间暴露在运动刺激环境中后,发生的一种以摇摆性眩晕为特征性表现的前庭疾病,这种非旋转性眩晕、头晕和不稳感,极少数上述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其原因不清。
运动病发生时,通过看远处水平面能够改善症状;反之,于视觉封闭的狭小空间内症状加重。
登高性头晕是由身体正常的摇摆感觉与视觉所见不匹配导致,当患者坐姿状态或视觉固定于近处目标时,其症状能够缓解。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又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通常发生于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女性。
患者在位置变化时发生<1min的阵发性眩晕,典型的位置变化包括在床上翻身、躺下、起来,或站立位弯腰及站起,或抬头向上望等。
然而,部分老年BPPV患者主诉位置性头晕而非眩晕。
BPPV的原因是耳石碎屑不经意进入半规管,头外伤或内耳感染时均能引起耳石碎屑脱落。
BPPV 诊断标准为受累半规管平面上发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如果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或眼震不典型,则须与后颅窝肿瘤或梗死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进行鉴别。
BPPV内科治疗首选手法复位或机器人复位,对于复位后有残余头晕症状及不适合复位治疗的老年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治疗。
对于反复发生BPPV且维生素D水平降低者,可补充维生素D。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表现为眩晕、恶心或呕吐持续数天,不伴听觉或其他神经症状。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ZYYXH/T18一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窘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门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眩晕症的病因与缓解方法

眩晕症的病因与缓解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它让人感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甚至有恶心的感觉。
而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他们并不了解眩晕的具体原因和如何缓解它。
本文将深入探讨眩晕症的病因以及一些有效缓解方法。
一、眩晕症的病因1. 平衡系统问题:平衡系统是指内耳、视觉和神经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保持身体平衡的机制。
然而,如果这个平衡系统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眩晕的产生。
例如,内耳感受到不正确的动态信号时,中枢神经系统会误认为身体正在移动或旋转,引发眩晕。
2. 内耳问题:内耳是我们感知身体位置和运动姿势的关键部分。
当内耳中液体失衡或结构异常时,就会导致眩晕。
常见引起内耳问题导致眩晕的原因有耳源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3. 药物副作用:有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组胺药物和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可能导致眩晕。
这些药物会干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刺激传导,引发眩晕症状。
4. 神经功能障碍: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导致眩晕。
这是由于这些疾病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对平衡感知的处理能力。
5. 心血管问题:心血管问题也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当脑部供氧不足或者血压升高或降低时,就会出现眩晕的感觉。
二、眩晕症的缓解方法1. 生活方式改变:如果你患有频繁出现眩晕的问题,考虑改变生活方式可能会对缓解眩晕有所帮助。
例如,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加强锻炼以提高体质等都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2. 饮食调整:一些人的眩晕症状与饮食有关。
控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量可能会缓解眩晕。
此外,保持血糖平衡也是重要的。
就餐时避免长时间空腹或过度进食,尽量选择低GI(升糖指数)食物。
3. 立即座位休息:当你感到头晕目眩时,立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来,稍作休息。
这样可以减少眩晕感,并防止跌倒和受伤。
4. 视觉锻炼:视觉系统问题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进行适度的视觉训练可以提高对运动和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最佳治疗方法眩晕症,又称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眩晕症的发生可能与内耳疾病、颅内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关,因此治疗眩晕症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眩晕症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眩晕症的困扰。
首先,对于患有眩晕症的患者来说,首要的治疗方法是找到病因。
眩晕症的病因可能有很多种,包括内耳疾病、颅内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因此,患者在出现眩晕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只有找到病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从而更好地控制眩晕症的症状。
其次,针对不同病因的眩晕症,医生会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患有梅尼埃病的患者来说,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内耳功能来减轻眩晕症状,手术治疗可以通过手术修复内耳功能来治疗眩晕症,康复训练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身体对眩晕的适应能力。
而对于其他病因的眩晕症,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颅内疾病引起的眩晕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症,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因此,针对不同病因的眩晕症,医生会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另外,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调理的方法来缓解眩晕症状。
比如,患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比如可以进行一些平衡训练和眼球运动训练,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同时,患者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眩晕症状,比如可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品,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综上所述,眩晕症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患者在出现眩晕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调理的方法来缓解眩晕症状。
希望本文介绍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眩晕症的困扰,早日康复。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ZYYXH/T18⼀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可⽌,重者如坐⾈车、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不⾜为病之本.痰、瘀、风、⽕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压、低⾎压、低⾎糖、贫⾎、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不⾜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眩,视物旋转,轻则闭⽬可⽌,重者如坐⾈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语⾔窘涩、半⾝不遂为主症的⼀种病;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歪斜、半⾝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般⽆昏迷及不省⼈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门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活⾎化瘀合益⽓养阴等,都是常⽤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鸣如潮,⼼烦易怒,失眠多梦,⾆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眩晕症,又称头晕,是指患者感到头部不适,伴随着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就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症状。
眩晕症的原因:1. 内耳问题,内耳是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内耳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眩晕症状。
比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疾病都可能引起眩晕。
2. 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当颈椎出现问题时,会压迫颈部的血管和神经,导致头晕的症状。
3.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都可能引起眩晕症状。
4. 脑部疾病,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炎等疾病都可能导致眩晕症状。
眩晕症的治疗方法:1. 针对病因治疗,首先要找到眩晕症的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治疗。
比如对于内耳问题引起的眩晕,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对于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可以进行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
2.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眩晕症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比如可以使用晕车药物、镇静剂等来缓解眩晕症状。
3. 物理治疗,对于一些因颈椎问题引起的眩晕症,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
比如可以进行颈部按摩、理疗等。
4. 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因情绪问题引起的眩晕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缓解症状。
比如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
总之,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对于眩晕症患者来说,首先要找到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希望本文所述的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让他们早日摆脱眩晕的困扰,重拾健康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肝阳上亢 久病耗伤,气血亏虚 年高久劳,肾精不足
饮食不节,痰浊中阻
跌仆损伤,瘀血阻窍
总之,眩晕—肝脾肾 实:风、火、痰、瘀 虚:气、血、阴、阳
类证鉴别
眩晕与中风
中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
杜仲 、山栀、 黄芩、 益母草、 茯神 、夜交藤 组方: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补养肝肾、清热活血 主治: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失眠
羚羊钩藤汤:羚羊角、 桑叶、 川贝、 鲜生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钩藤、 菊花、
白芍药、 生甘草、 鲜竹茹、茯神 组方:羚羊角+ 钩藤:清热熄风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
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
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严重者虽也可突然昏仆,
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 蹇。
眩晕与厥证
厥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 眩晕:也可突然昏仆,但一般无不省人事。
眩晕与痫证
痫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
周围神经性或中枢神经性的原因?
周围性 迷路或前庭神经的功 能障碍 复发性 水平性眼球震颤 体位改变 中度至重度眩晕 中枢性 小脑或大脑的功能障 碍 连续性 垂直性眼球震颤 非体位性 轻度眩晕
平衡的解剖和生理成分
前庭 – 迷路,前庭神经核 视觉 – CN III, IV, VI 本体感受 – 颈椎上部的肌肉和关节
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赤芍药、川芎、当归、地黄、
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 组方:桃红四物+四逆散+引经药桔梗、牛膝。活血化瘀而 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 主治:血瘀气滞,留结胸中之证
补阳还五汤:桃仁、红花、赤芍药、川芎、当归、地龙、
黄芪 组方:桃红四物-地黄+地龙+黄芪。补气活血 主治:中风偏瘫属于气虚血瘀证
杜仲、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 组方:肾气丸-“三泻”+补阳益血,功专于补,温补 肾阳, 填精补血 主治:肾阳不足
肾气丸:附子、肉桂+六味地黄
组方:大队补肾药+少量附子、肉桂,“阴中求阳”,
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
痰浊中阻 主症特点: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 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眩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唐志鹏
眩晕 Dizziness
A Patient Complaint That Can Make the Doctor’s Head Spin.
什么叫眩晕?
– 不稳定,摇摆 Unsteadiness – 头晕 Giddiness – 头昏眼花 Light-headed – 步履失衡 Disequilibrium –眩晕 (空间运动的病变:旋转,线性,倾 斜)Vertigo
镇肝熄风汤:淮牛膝 、龙骨、 生白芍、 天冬、 麦芽 、代赭石、
牡蛎、 玄参 、川楝子、 茵陈蒿 、甘草 、龟版 组方:淮牛膝、代赭石:重镇潜阳熄风之力较强 主治:高血压、脑溢血、脑血管痉挛等属于肝阳上亢者
气血亏虚 主症特点: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色光白 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 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概述
眩晕: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眩:眼花 晕:头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甚则 突然昏倒。
历史沿革
《素问 • 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
甚则耳鸣旋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素问 • 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
附: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应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白术、天麻 李东垣《脾胃论》:
“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 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 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
配伍特点:
风痰并治: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标本同治:燥湿化痰+理气+健脾
瘀血阻窍 主症特点: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精神 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 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
附:活血祛瘀剂的选择
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赤芍药、川芎、麝香、老葱、
生姜、大枣、酒 组方:桃红四物-归地+通窍之品,酒引药上行于脑 主治:瘀血阻于脑窍
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 苏醒,醒后一如常人。
眩晕:其昏仆无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两上视,
四肢抽搐,猪羊叫声。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脏腑 肝阴不足或肝阳化火:眩晕+头胀痛,面潮红
脾失健运,痰浊中阻:眩晕+头重,呕恶,纳
呆、耳鸣
脾虚,气血亏虚:眩晕+面色光白白,纳呆,乏
附:补阴剂的选择
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
鹿角胶、龟版胶、川牛膝 组方:重用熟地黄+龟鹿二胶等:大队补阴药+补阳之品, “阳中求阴” 主治:真阴不足,精髓内亏之证。滋阴补肾之功大于六 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
组方:三补三泻,补泻并用,以补为主。侧重于滋补肝肾,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组方:当归益血和营,黄芪5倍于当归,故能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血虚生热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
麦冬、火麻仁、大枣 组方:炙甘草配桂枝、生地、麦冬:益气复脉,滋阴补血 主治:脉结代,心动悸
肾精不足 主症特点: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 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质淡, 脉沉细无力。 治法:肾阴虚者—补肾滋阴 肾阳虚者—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左归丸 补肾助阳—右归丸
“壮水制火” 主治: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 神经衰弱等。
大补阴丸:知母、黄柏、熟地黄、龟版、猪脊髓
组方:熟地黄、龟版填补真阴;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培本清源 主治:肾水内亏,相火偏旺。甲亢、结核病、糖尿病等
附:补阳剂的选择
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
肝阳上亢
眩晕
气血亏虚
痰浊中阻
瘀血阻窍
肾精不足
附:补血剂的选择
归脾汤: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木香、
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组方:参、芪、术、归:补益气血。健脾与养心并用 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脾不统血
四物汤: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
组方: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 主治:血虚,月经不调
急当泻实,安其正气
治重调气,平衡阴阳
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肝阳上亢 主症特点:眩晕耳鸣,头胀且痛,每因疲劳或 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 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附:平熄内风剂的选择
天麻钩藤饮:天麻、 钩藤 、生石决明、 川牛膝 、桑寄生、
肝。”
《灵枢 • 卫气》:“上虚则眩。”
《灵枢 • 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汉代 • 张仲景:泽泻汤、小半夏汤
元代 • 朱丹溪:“无痰不作眩。”“头眩,痰
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明代 • 张景岳:“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无虚不 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力
肾精不足: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如蝉
辨虚实
实证 新病 体壮者 发作期 呕恶、面赤、 头痛目胀 面白而肥 —气虚多痰 虚证 久病 体弱者 缓解期 体倦、乏力、 耳鸣如蝉 面黑而瘦 —血虚有火
辨标本
本: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标:风、火、痰、瘀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缓者补虚为要,兼顾标实
诊断的焦点
听觉和前庭系统 心血管系统 精神病学
代谢性(如降血糖药)
步履失衡( 周围神经,脊柱,内耳,视觉,
中枢神经系统)
眩晕患者的病史
眩晕的详细描述 辨别旋转性与非旋转性眩晕 明确发病,病程和复发
相关的神经或系统性体征
听觉缺失与否 目前的治疗情况
辨别周围性与中枢性神经系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