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问题
关于土壤的有趣问题

关于土壤的有趣问题
1. 土壤是什么?
2. 土壤由哪些成分组成?
3. 什么因素影响土壤的颜色?
4. 土壤中有多少种类的生物?
5. 土壤可以保存多长时间?
6. 如何测试土壤的pH值?
7. 土壤中有哪些重要的养分?
8. 什么是土壤侵蚀,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9.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什么作用?
10. 土壤中的水分是如何保持的?
11. 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12. 土壤中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13. 什么是土壤污染,它是如何发生的?
14. 土壤可以影响气候吗?
15. 为什么一些地区的土壤更肥沃?
16. 土壤中的土壤颗粒是如何形成的?
17. 土壤可以用于制作陶瓷吗?
18. 土壤中的酸碱度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19. 土壤中的盐分对植物有何影响?
20. 土壤中的蚯蚓有什么作用?
21. 土壤可以用于治疗伤口吗?
22. 土壤中的氮循环是什么?
23. 土壤中的磷循环是什么?
24. 土壤中的钾循环是什么?
25.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帮助降解有害物质吗?
26. 土壤可以储存多少水?
27. 土壤中的腐殖质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28. 土壤中的土壤动物有哪些种类?
29. 土壤可以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吗?
30. 土壤中的气孔是什么作用?。
《2024年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土壤作为生态环境的基石,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以及生态安全。
因此,深入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1. 土壤污染类型与成因我国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农药残留污染等。
这些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等。
其中,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2. 土壤污染的地区分布与程度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在各地区均有分布,但以工业发达、农业集中的地区尤为严重。
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由于长期接受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土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此外,一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开采区的土壤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
三、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此外,土壤污染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同时,土壤污染还可能引发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四、防治对策1.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土壤污染的状况和趋势。
同时,加强对重点区域和行业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壤污染问题。
2.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3. 实施土壤修复与治理工程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应采取相应的修复与治理措施。
如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土壤修复,同时结合农业生态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对于严重污染的地区,应采取搬迁或转型等措施。
土壤八大病是指土壤中存在的八种问题

土壤八大病是指土壤中存在的八种问题,包括板结、盐碱、贫瘠、浅薄、酸化、咸化、污染和杂草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和植物的生长,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1.板结: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面变得坚硬,水分难以渗透,导致植物根系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增加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改善土壤质地等措施。
2.盐碱: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排水、增加有机肥、使用酸性肥料等措施。
3.贫瘠:土壤贫瘠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过低,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增加有机肥、使用化肥等措施。
4.浅薄:土壤浅薄是指土壤深度过浅,导致植物根系无法深入土壤,吸收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深耕、增加有机肥等措施。
5.酸化:土壤酸化是指土壤酸性过强,导致植物无法吸收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使用碱性肥料、减少酸性物质使用等措施。
6.咸化:土壤咸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排水、增加有机肥等措施。
7.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植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
采取减少污染源、使用环保肥料等措施。
8.杂草:土壤杂草是指土壤中存在过多的杂草,与植物竞争养分和水分,影响植物生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人工除草、使用除草剂等措施。
总之,针对不同的土壤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提高土壤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一:土地荒漠化严重子问题一: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过度利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加剧。
子问题二: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大规模采伐森林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乱砍滥伐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过程。
子问题三:城市扩张与农地流失•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地被占用,导致农地面积减少。
•城市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空气和水质污染。
问题二:土地资源浪费子问题一:建设用地过多•大量土地被占用于住宅和商业用途,导致建设用地浪费。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低矮密集的建筑模式导致用地浪费。
子问题二:农地规模小且分散•农地常常被细分为小块分散的土地,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难以获得足够的土地资源,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子问题三:工业污染土地•工业活动排放大量污染物,严重污染土壤。
•部分厂区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土地资源的永久浪费。
解决措施措施一:加强土地保护和恢复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植被恢复计划,提高土壤保育水平。
2.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减轻土壤污染。
3.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资源的管理,控制滥砍滥伐,恢复植被。
措施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鼓励城市向上发展,减少建设用地占用。
3.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提高农地规模,减少农地流转。
措施三:加强工业污染治理1.加大对工业污染土地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2.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工业废弃物的产生。
3.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措施四: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1.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力度。
2.完善土地利用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保护农民和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
结论土地利用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土地保护和恢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以及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土地荒漠化和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土壤的常见问题及改良办法

河南农业2019年第12期(上)土壤的常见问题及改良办法西平县二郎乡农业服务中心 范云霞一、常见问题(一)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壤中的一个物理结构叫做土壤团粒结构,即土壤是由一个个小团构成的,形象来说就像蚯蚓粪一样。
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通气,又保水保肥,而且还有抗旱作用。
但是土壤团粒结构特别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及人为的影响。
如浇水次数过勤、浇水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喷洒某些化学杀菌剂,尤其是除草剂,都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
如果团粒结构遭受破坏,构成它的小分子团就不存在了,土就成了面儿状,堆积到一块,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很多农民以为土壤板结就是土壤变硬了,实际上是因为土壤的物理结构遭到了破坏,才造成了板结。
(二)土壤化学性状的恶化1.土壤酸化。
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在7左右。
不同地区土壤的pH值不同,河南省土壤中性偏碱,pH值为7~7.5。
土壤过酸或过碱,作物都无法健康成长,故土壤酸碱度非常重要。
化肥就是强酸弱碱盐,长期大量施用,会造成土壤酸化,pH值降低。
2.土壤盐渍化。
化肥本身就是一个无机盐,由盐离子构成,如硫酸钾会分解成K+和SO42-,K+能够被作物吸收,但是SO42-就残留到土壤中了,氯化钾也是同样的道理。
过多的离子残存到土壤之后,导致土壤含盐量过高。
(三)土壤生物性状的恶化土壤中富含微生物,各种微生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健康的土壤生物性状是有害菌群和有益菌群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当我们不断种植、不断加入化学肥料时,土壤中微生物菌群开始慢慢失调,即有害菌的数量越积累越多,有益菌的数量越来越少。
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根部病害严重发生,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到最后即使再怎么施肥,产量也上不去。
(四)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影响作物吸收水肥能力。
根系过浅,会影响作物吸收水肥的能力。
当我们进行随水施肥的时候,不管是沟灌还是大水漫灌,如果地上部浇15 cm深的水,正常的壤土,水分能够渗透到50 cm左右。
就是说一次性浇水施肥,距离土壤50 cm内,既有水又有肥。
十种常见土壤问题

十种常见土壤问题金宝贝微生物菌肥提醒你十种常见土壤问题,看您中枪没有土壤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为植物提供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和水分。
如果土壤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间接作用在果实品质和产量上,对农事影响巨大。
1、土壤氮磷钾元素营养比例失调中、微量元素严重缺乏在日常管理中绝大多数农民不按比例施肥,往往只大量施氮磷肥,致钾素匮乏,长期不施中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土壤中大量氮磷钾比例失调,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营养比例失调。
2、农田土壤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残留污染,未经处理的有机肥污染,以及连作和病虫害病原物污染。
这些污染物长期进入或残留土壤之中,一旦超出土壤自净化能力后就会“溢出”,直接造成农田土壤的污染。
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首先会破坏土壤生态平衡,使土壤有益生物和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生物种群减少,土壤理化生物性质恶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变差,严重污染者会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3、土壤趋于酸化土壤酸化主要是由于过量使用化学氮肥和生理酸性肥料,导致土壤中酸性物质增加,使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会引起土壤养分流失,土壤有害重金属活化,土壤有害微生物特别是寄生真菌增加,加速土壤贫瘠化和土传病害发生。
4、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尤其是硝酸盐积累更甚。
这些盐分聚集到地表,形成土壤表层次生盐碱化,轻则影响种子发芽出苗,阻碍养分吸收,作物生长不良,重则造成生理干旱,营养吸收障碍,土壤结构破坏,再甚者可导致盐害、死亡,永久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5、农作物连作造成的“土壤病”在土壤中连续种植一种或同科作物,由于该作物所需要的中微量营养元素因连续被吸收而缺乏,也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还有前茬作物根系的分泌物因累积成为有毒物质而形成病土。
土壤三变问题

土壤三变问题土壤有这三种变化时,可不要轻视!当前,我们土壤出现了恶化,并且是非常严重的恶化。
今天就用比较通俗的话跟大家聊聊,土壤恶化具体的三个方面的表现,看完之后,大家可以自查。
那么,土壤恶化变现在哪三个方面呢?第一点:土壤板结相信大家也多少都有体会,到了我们田地里去,会发现地面板结、硬化,有裂纹。
很多瓜果蔬菜的根系都长在了地表,这其实不是好事,不要说这是因为肥好、生根好。
如果土壤疏松的话,根系是会往下长,长在下部的而不是地面上,这就是土壤板结。
十年前,我们耕完地,一脚踩在上面,陷下去很深,甚至能够到我们膝盖的位置,而现在呢,也就是10公分左右。
这说明什么,咱们的可耕做层上移了,可耕层下面就像水泥地一样硬,连我们尖锐的铁锹都难以铲下去,我们的作物根系要想下扎的话,他的难度可想而知。
土壤板结,根系扎不进去,那咱想一想,瓜果蔬菜的长势还会健壮吗?第二:土壤酸碱失衡专业点来说就是:pH值。
说pH值大家可能不知道,不太清晰。
那么,举个例子,在我们田地里,你会经常的发现,地表上面长有很多的绿苔。
像雨后土墙上长的苔藓一样,这就是绿苔,长完绿苔之后呢就长红苔,严重时地表上一层红霜。
之后呢,土壤还会长一层白霜,这个白霜就相当于盐碱地一样,其实就相当于一种盐分,这就是土壤严重的酸碱失衡,过酸或过碱,在这种情况下,作物生长也是极其不利的。
第三:盐分过高有很多时候,在种植完作物之后,我们的作物前期长势很好,可是长着长着就不行了,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叶片边缘逐步失绿,然后再干枯,这就是说盐分过高。
你认为是病害啊,缺肥啊,还是干旱啊、浇水、打药等,这些一系列措施都采取了之后感觉到效果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说明它不是缺水了、不是干旱了、也不是缺肥了,而是土壤盐分过高引起的。
如果土壤表面长有绿苔、红苔、盐霜,植株长势偏弱、黄化,这说明我们的土壤已经恶化、土壤的肥力已经出现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一定要引起重视,一定要采取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机、无机物质或微生物等,使其性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或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制定对策,以应对这一挑战。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 治理难度大: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分布不均匀,且存在于土壤深层,治理难度很大。
土壤污染物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作用,导致研究和治理的复杂性增加。
2. 技术成本高:目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相对落后,治理成本高昂。
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效果难以保障。
3.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但目前对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很多土壤污染区域得不到有效治理。
4. 环保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法规体系相对滞后,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对土壤污染乱排乱放。
对策分析:1. 完善技术手段:加大对土壤治理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开发新型土壤修复材料、完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提高治理效果。
2. 建立健全的资金体系:政府应当出台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促进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加大对污染源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惩罚制度,杜绝土壤污染的扩散和恶化。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明确土壤污染监测标准和阈值,规范土壤污染治理行为,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落实企业责任:通过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和处罚,推动企业自觉承担环境责任,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土壤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的问题
一是有机物质含量出现两个极端。
一方面大部分农田土壤由于有机肥料的补充不足或根本得不到补充,有机物质含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少部分保
护地土壤由于有机肥料补充过量,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严重超出了适宜范
围,其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土壤中植物病源菌数量大大增加,并由此造成
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农作物果实的农药残留量增加。
二是植物营养物质严重不平衡。
由于常年施肥和土壤利用的不合理,土壤中某些营养物质出现严重失衡,大面积农田土壤出现了“贫血症”(即
土壤中某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出现明显的缺乏)、“富积症”
(即土壤中某些植物营养元素含量超出了适宜水平),由此既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也造成了农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使农产品中养分不平衡,最终将
危及人类健康。
三是板结和老化现象日趋严重。
由于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的下降和老化,土壤耕作和管理的不合理,施肥种类的单一。
目前农田土壤的板结现象和“越种越馋”现象普遍出现,致使土壤的生产力下降和施肥管理成本逐年加大。
四是污染现象明显加重。
由于土壤在利用管理中的不注意,特别是施肥和使用农药存在的盲目性,农田土壤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现象,土壤
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明显积累,致使植物出现污染,农产品果实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保护地土攘常见问题
1.1土壤板结
温室或大棚特殊的保温性能,使土壤温度及湿度较大,有机质矿化率高,加之,大量集中施用化肥,不注重施用有机肥,有机质损失严重,土壤僵硬、板结,保肥
性及缓冲能力降低。
1.2盐害
保护地土壤复种指数高,肥料投入量一般为大田的3~8倍,并以速效性的化肥为主,化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50%以上。
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盐分逐年积累,造成次生盐渍化,盐分含量严重的为大田土壤的20倍。
1.3养分失调
在生产中,农民不根据蔬菜种类和需求进行配方施肥,普遍以二铵、尿素、三料的大剂量投入为主,久之,使土壤中养分比例失调,一般碱解氮、速效磷、速效
钾浓度在200mg/kg以上,较为丰富甚至过量造成浪费,而锰、锌等微肥浓度较低
不能满足需要。
1.4湿度过大
快速生产要求大肥及大水管理模式,浇水次数多,水量多次在土层中沉积,逐步造成了土壤湿度大,通气不良。
1.5病虫害严重
多年种植,土壤中积累越来越多的病原菌和虫卵,诱发许多病虫害,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特别明显,如黄瓜霜霉病、芹菜斑枯病、红蜘蛛、金真虫等,而反复使用农药又会造成农药剂量越来越大,残留也越来越多。
土壤板结酸化由于管理精细,踩踏镇压频繁,土壤结构破坏严重,普遍存在土壤板结问题。
由于复种指数高,肥料用量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缓冲性能降低,土壤酸化问题严重。
大棚在常规管理条件下连续栽培5年后,土壤容重上升幅度达8.6%,pH值下降幅度达1.7。
2、土壤养分失衡设施栽培多为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对钾的需要量比较高。
蔬菜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3:1.03,若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常会导致土壤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如Si,Ca,Mg)消耗过度,作物发生生理病害,如大棚番茄易出现筋腐病、脐腐病、空洞果等缺素症状。
3、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化肥和速效性有机肥(粪尿肥)施用量大,棚内温度高,蒸发量大,雨水淋溶作用少,随着栽培年限增加,耕层土壤盐分累积严重,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
据测定5年以上大棚内,土壤电导率可达10.23ms/cm,是附近露地土壤的10倍。
严重的大棚内,地面着生大量的耐盐紫球藻,作物难以立苗,即便立了苗,根系也发育不良,叶片发僵,植株矮小。
土壤盐分中以亚硝酸盐含量最高,由此导致设施栽培作物体内亚硝酸盐含量居高不下,农产品品质下降。
4、土壤中自毒产物积累加剧作物根系分泌有毒物质和残枝落叶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自毒物质,降低了作物的根系活性,抑制了根系生长。
据浙农大俞景权教授的研究,黄瓜连作后根系分泌苯丙烯酸和苯甲酸类的酚酸化合物积累过量,根系脱氢酶、ATP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急剧下降,根系失活,重者导致根系死亡。
5、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土壤微生物总量、活性和有益微生物数量多少是判断土壤活性的重要指标。
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自毒物质积累,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使得设施栽培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
同时,随着连作次数增多,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的"真菌型"发展,病原菌增加,寄生型长蠕孢菌大量滋生,作物病害严重。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系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第一年的大棚土壤中,优势真菌为腐生型真菌,它们是土壤中纤维素、木质素的分解菌;5年后,土壤中的优势真菌转为寄生型,病源性长蠕孢、交链孢等霉菌增加,同时,硝化细菌也明显增多,土壤亚硝酸盐积累增多。
6、土壤根结线虫危害严重由于种植品种单一,作物连作后,根系自毒产物增多,抵抗力下降,为根结线虫侵染提供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线虫的发生、发育。
在高温、干旱、沙性土壤中,大棚连作的黄瓜、番茄上,根结线虫危害相当严重,虫口密度可达1克土中含有300条。
土壤问题总结:
1.板结、老化现象日趋严重。
由于复种指数高,大量集中施用化肥,有机质损失严重,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土壤僵硬、板结,保肥性及缓冲能力降低,“越种越馋”,生产力下降和施肥管理成本逐年加大。
2.土壤次生盐渍化
由于化肥施用量过大,耕层土壤盐分累积严重,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
土壤盐分中以亚硝酸盐含量最高,由此导致设施栽培作物体内亚硝酸盐含量居高不下,农产品品质下降。
3.植物营养物质严重不平衡。
由于常年施肥和土壤利用的不合理,土壤中某些营养物质出现严重失衡,大面积农田土壤出现了“贫血症”(营养元素缺乏)、“富积症”(营养元素超标),由此既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也造成了农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
4.土壤中自毒产物积累加剧
作物根系分泌有毒物质和残枝落叶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自毒物质,降低了作物的根系活性,抑制了根系生长,根系失活,重者导致根系死亡。
5.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
土壤次生盐渍化和自毒物质的积累,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
同时,随着连作次数增多,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的"真菌型"发展,病原菌增加,作物病害严重。
硝化细菌却明显增多,土壤亚硝酸盐积累增多。
6.土壤污染严重,造成农业面源的环境污染。
化学肥料大量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土壤自毒物质的积累,和大量重金属离子的积累,作物生长环境恶化,作物品质下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