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的渗透_沈从文对汪曾祺创作影响漫谈

合集下载

沈从文、汪曾祺散文比较研究

沈从文、汪曾祺散文比较研究

沈从文、汪曾祺散文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位作家的散文风格独特,各自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散文以湘西风情为背景,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为主要描写对象,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情感;而汪曾祺的散文则更多地世俗生活,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绘为主,呈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入手,分析他们的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探究他们对自然与人文的不同侧重以及各自的创作思路。

沈从文的散文犹如一幅幅湘西风情画,将自然风景与民族风情完美融合。

他笔下的湘西,自然景色优美,民风淳朴,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情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沈从文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传达出他对湘西故土的深厚感情。

在表现手法上,沈从文善于运用细腻的描绘和感性的文字,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文字既淳朴又华美,在质朴的描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考。

例如,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表现了湘西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同时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与沈从文不同,汪曾祺的散文更注重对世俗生活的描绘,尤其是对日常生活情趣的。

他的作品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为主,通过幽默风趣的笔触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从生活中的琐事入手,以小见大,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在表现手法上,汪曾祺的文字平实中见真情,用词简练却意蕴深远。

他擅长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反映人性的美好与温暖,同时也不避讳人性的阴暗面。

例如,在《胡同文化》中,他通过对北京胡同的描绘,展示了胡同文化中的喜怒哀乐,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思考。

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散文各有特色,但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沈从文的散文主要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的描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人性的思考。

而汪曾祺则更注重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水一般澄澈-澄澈之水

水一般澄澈-澄澈之水

水一般澄澈:澄澈之水摘要:沈从文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大师,其人其作品在新文学的文坛上是经历了尘世的荣辱与浮沉的。

然而真正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必将彰显其美学与历史价值,这是任何时代都无可回避的文学史规律。

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无论是作品还是为人都深深受到了水的影响,沈从文爱水,他对湘西故乡有着浓厚的感情,本文将从水的角度揭示出沈从文的人格和文格魅力。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无疑,沈从文作为一位智者,他爱水,他以水为知己。

在其《我的写作和水的关系》一文中,他说:”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

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

“①“水”不是沈从文作品的题目,更不是他作品中的人物。

可是在他的一些作品中。

读者好像随时都能“水”如同一个人一样地存在着,她的形貌、性格,体态乃至感情呼吸,都十分具体可见。

水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竟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和作用,这并不是从其他作家作品中可以看到的。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源于沈从文作品中那些并非是谁都可以写出的文字,但更重要的是弥漫于作品中间的那种水的氛围,水的气质,水的色彩。

正因为这些的存在,让人感到了水的生命,感到了水的动作。

沈从文是水的知音,他理解水,所以,他笔下对水的描写,就不像是为景物环境陪衬而出现的那种描写文字了,水养育了沈从文,沈从文对自然有着儿女一般的亲情,因而造就了沈从文如水般的温文尔雅。

水,透明而纯净,且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又透漏着一种柔性,水中孕育着温情与柔美,又有着不可言喻的灵性,对此沈从文把水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看来,水中隐隐约约暗含着一种“人性”,一种由远及近,而又由近及远的,古朴的,原始的,道德的人情和人性的美。

水的兼容,水的柔弱和强韧,造就了沈从文的性格和“善利万物而不争”②的人生态度,也扩大了博大的人格。

他始终认真做人做事,他视功名利禄为尘土,以不变应万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本身就是"水"的化身有着水一样的特性――“天下之至柔和,驰骋天下之至坚”的特征。

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特色比较

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特色比较

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特色比较作者:文小叶来源:《金田》2016年第03期摘要: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人均属于我国京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二人也是典型的师生关系,所以两人在我国文坛发展史上,创作出了众多瑰丽的文学财富,并且为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就将从汪曾祺与沈从文在女性角色塑造、散文创作以及小说创作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二人在我国文坛历史上的杰出贡献进行阐述,以期客观展现出二人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汪曾祺;沈从文;写作特色;对比在新时期的小说家行列当中,沈从文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位。

其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并且在文学范畴的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这就足以看出沈从文自身的作品特色与创作风格。

而沈从文最为得意的学生汪曾祺也是深受沈从文影响,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也不断追求真善美与积极向上的力量。

所以二人的作品在许多时候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同时也会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差别。

一、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中女性角色的异同(一)环境影响的异同。

首先,沈从文与汪曾祺二人的文学作品中,都不可避免会有女性角色的塑造,并且二人在对女性角色进行塑造的时候,确实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二人自幼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所以这里充斥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汪曾祺则成长在江南地主家庭当中,这也决定了其对审美的理解以及个性、特点以及为人处事原则都有一定的差异。

沈从文年幼时期格外被外祖母所疼爱,而其母亲也是典型的聪颖、智慧的女性形象。

其姐姐对沈从文的照顾也可谓无微不至,所以沈从文的童年中,女性是其接触到最多的形象,所以在沈从文的记忆与理解里,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可以与美好的女性形象结合起来,从而迷幻其每一处神经。

这就使得其在《边城》中塑造了翠翠的形象,在其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众多极具母性思维与光环特点的动人情景。

汪曾祺则与沈从文不同,其幼年丧母,但是其自由也得到了全家其他女性的偏爱。

所以汪曾祺在文学作品中所书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数是其记忆中的美好回忆被唤醒,从而体现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当中。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及汪曾祺之间的师从关系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及汪曾祺之间的师从关系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及汪曾祺之间的师从关系发布时间:2021-05-21T10:57:54.06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作者:王宇洁[导读] 周作人、废名与沈从文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以及得到沈从文真传的汪曾祺,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不只是师徒关系,更重要的是文学风格的传承。

王宇洁黑龙江大学 150080摘要:周作人、废名与沈从文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以及得到沈从文真传的汪曾祺,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不只是师徒关系,更重要的是文学风格的传承。

然而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受多方面的影响。

但是为了更好地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以线性梳理为主来介绍他们之间的师从关系。

关键词: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师承关系一、周作人及其弟子废名著名的周门四大弟子有俞平伯、废名、江绍原和沈启无。

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年生于湖北黄梅县城内的一个大家庭;1916年于黄梅县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毕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看到《新青年》上发表的新诗,产生了想把毕生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的念头。

1921年左右写信给周作人请教,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本科就读于英文专业,与周作人有了师生关系。

1925年周作人与现代派争论时,废名发表《偏见》一文,说凡是周作人赞同的都是行,凡是他不赞同的都是不行的,公开表明自己站在周作人一边。

废名前期思想比较激进,1925年3月发表在《猛进》杂志上的通信说:“所以目下最要紧的,实在是要把脑筋还未凝固,血管还在发热的少数人们联合起来继续从事《新青年》的工作。

”但是此时周作人已经开始耕耘“自己的园地”了,即使在三一八惨案等时候发表过措辞激烈的文章,这也是他所说的绅士鬼与流氓鬼的斗争。

1925年底,《竹林的故事》出版,周作人为之作序:“文学不是实录,乃是一个梦。

”1927年废名便以“说梦”为题,发表了他的艺术随想,题目显然是由周作人这个理论而来的。

《竹林的故事》出版后,有人批评废名逃避现实,废名用波德莱尔的《窗》隔着玻璃能看得更加清楚来解释自己并非逃避现实,而他用的却不是周作人在1921年翻译的《窗》的版本,这恰恰说明了废名在长期受周作人思想影响后,因而不期而然地心有灵犀自然相通。

论汪曾祺的人文精神

论汪曾祺的人文精神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学者汪曾祺,可谓是沈从文的真传弟子。

其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用词也准确精当,被历来研究者拿来作为研究的典范,无不体现了其作品在内容和主题方面的造诣之深。

本论文主要对汪曾祺的人文精神进行解析,具体论述其人文精神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一、汪曾祺人文精神的表现(一)作品中人性的和谐在汪曾祺的作品里,表达了人性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是不受外界压迫与拘束的,讲求和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生命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存在。

什么清规戒律,什么世俗伦理,在汪曾祺笔下只有抛弃这些才能真正的获得生命的价值。

在作品《受戒》中,我们可以看到荸荠庵的名称是不符合世俗规矩的,以及住在庵里的和尚们更是从来都无所谓什么规矩。

作者介绍到荸荠庵这样说“庵原本就是尼姑住的。

和尚庙、尼姑庵嘛。

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

”[1]大师父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裸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

一天里他总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

” [2]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做和尚的规矩的,在其他寺庙也是决不允许的。

我们再来看看明海,明海的行为更是不符合一个做和尚的规矩。

在汪曾祺晚期的作品《薛大娘》中,描写都到主人公薛大娘穿鞋时总是光着脚,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脚趾头自由的舒展开来,免得受袜子和鞋的束缚。

她和吕三在一起只是顺着自己的心,图个快活而已。

她这么做了,却也不怕邻居背后说闲话,她满足于身体获得的快感,是个性情中人。

薛大娘这种自在的生命意识表达着原始生命的美丽并且完全尊崇的内心世界,崇尚生命的自在。

(二)作品中自然的和谐纵观汪曾祺的作品,我们不难从作品中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汪曾祺的故乡高邮是江苏省一个美丽的小城,是一个秀美的水乡,水总是让人感觉到像女子般恬静与秀美,所以我们看到汪曾祺的大部分小说中总是谈到水,即使没有水出现,文章也给人一种如水般的恬静与舒适,充满了诗情画意。

所以,他提倡在文学创造时讲究文学创造要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

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

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袁朝钢摘要: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

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

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

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关键词:沈从文;汪曾祺;乡土小说;比较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5)06-0073-03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湖南乡土文学的开拓者和主帅,他对后代产生过广泛持久的影响。

沈从文这个“执拗”的“乡下人”,对乡土有着显而易见的怀恋之情,对城市似乎“天生”有一种对立感。

正是这种“乡下人”的眼光和身份体认使他对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有了深切的领悟,同时也正是因“乡下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立场,沈从文既没有像“左翼”作家那样从政治的角度来反映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没有像“海派”文人那样从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都市生活的五彩斑斓。

他采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态度。

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入手,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级阶段后所显示的全部丑陋之处,在这一意义上,沈从文的作品对20 世纪3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位作家比起别人来,似乎有更为持久的努力和较大的发展,直到他搁笔之前,不停地向中国现代文学输送他的偏僻家乡的人物,那里生活的形与色、风物、习俗和民间文学的宝藏。

谈到现代乡土小说作家的乡恋心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次就是沈从文了。

在现代作家中,说过自己是“乡下人”,并明显表示过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的作家不在少数,但像沈从文这样“执拗”的“乡下人”却不多见。

沈从文这样疏离都市,亲和乡野,鄙薄“城市中人”,厚爱乡村灵魂的文化倾向的形式,源于他对乡村、都市的不同理解。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doc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doc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摘要:湘西是一个山清水秀、充满神秘力量的迷人地方,沈从文用自己的笔给我们展示了湘西世界的风土人情,描绘了湘西的自然景物,在写湘西世界的作品里出现了水、船、山等意象,其中以水这一意象出现的最为频繁,可见水对沈从文和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意象水原因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

他的作品有小说、散文、书信等形式,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其中以写湘西世界的人、物、事为最多。

在他的作品里出现了水、船、山一系列意象,其中水这一意象出现的最为频繁,可见水对沈从文的重大意义。

现代作家汪曾祺在《晚翠文谈》中称沈从文为“水边的抒情诗人”。

在《从文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时较美好的生活,大多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于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同时也认为自己的文学事业是建筑在“水”上:“我所写故事,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在沈从文的意识里,水不单单是简单意义上的水,而是一把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拨开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迷雾的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沈从文如此钟情于水呢?我认为沈从文钟情于水这一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艺术典籍如《蒹葭》、《关雎》、《山鬼》、《湘夫人》、《洛神赋》中出现了“水”意象,这些作品给了沈从文启发。

中国人大多有着乡土情结,这一点相对于大部分人是通用的,沈从文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沈从文自15岁离家当兵,直到暮年,回家的次数也是数得清的。

他一直牵挂着自己童年住过的寓所,怀念着家乡的那一湾清波。

离家越远越久,思乡的情绪便会越来越浓。

这时童年记忆的清水便化作一道永恒的记忆深深地印刻在沈从文的脑海里,而这永恒的水对于沈从文来说,便转化成他作品中水这一意象,水像一条血脉贯穿于沈从文表现湘西的作品中。

“水”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

“水”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

“水”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东莞市轻工业学校赖超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汪曾祺的小说与“水”的关系。

如“水的存在给人(1),的印象如此深刻,和情节的联系又如此紧密,有时简直起了主角的作用。

”“用‘水’作为汪曾祺小说风格的直观化诠释,真是抓住了关节。

不过除了‘柔软’,‘和平’之外,似乎还应该加上‘明彻’、‘鲜活’以及‘天籁自然’。

”(2)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但是没有人从创作论的角度深入探索汪曾祺小说与“水”是如何发生并融合成风格独特的“汪体小说”的。

下面我试图通过全局观照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和他的人格气质的影响,探讨“汪体小说”的“水”的风格的形成。

(一)法国学者安妮·居里安认为汪曾祺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

这种说法是完全贴切的。

纵观汪曾祺小说,“水”的表现至少有两层特征:其一,显层特征。

主要表现在有关“水”的语言文字。

《大淖记事》写道:“淖,是一片大水。

说是湖泊,似乎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

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

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

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

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许多紫红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挑鲜货是她们的专业。

大概是觉得这种水淋淋的东西对女人更便宜,男人们是不屑去挑的。

这些‘女将’都生得硕长俊俏,浓黑的长发上涂了许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

”“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的很!”《受戒》结尾写道:“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苇荡。

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鸡鸭名家》里放鸭的白莲湖。

此外,其他小说中提到的高邮湖,泰山庙前的澄河,澄河里的“黄瓜鱼”,隋唐时的临运河,到处都是水的语言和水的意象。

评论家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0 卷·第 1 期 2007 年 2 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 our na l of Suz hou Educ a t i on I ns t i t ut e
Vol.10, No.1 Fe b.2007
水质的渗透
— ——沈从文对汪曾祺创作影响漫谈
付丽华
(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4]Procter,Paul.etal.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 temporary English.中国现代出版社,1986.
[5]霍桑著.杨万等译.红字[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6]何自然.语用 学概论[M].湖南 教育出版社 , 1997.
[7]孙蕾.西方指示语研究的历史及现状[J].四川 大学学报,2002.
心态去表现, 从她的言语中我们不经能感受到老子 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 很快就是一片(下转 119 页)
95
贾军红: 人称指示语的语义语用分析
参考文献: [1]Hawthorne,Nathaniel.The Scarlet Letter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的终极关怀。在这里, 他是把这种道德关系作为一个 自然、随意而又洒脱。
探讨 “人性”的一个切入点去观察和分析湘西社会
古人云: 女人如水。看到水, 不由让人联想起女
的, 他爱这里的一切, 在他眼里, “农村是由上帝创造 子所拥有的那份柔情, 这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及秀
的, 而城市则是由人所创造的”。其通过文本中的这 美与怜悯的关系时, 所认同顾约的分析那样: “似乎
孔子曾经说过: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无疑, 沈从文是一位智者, 他爱水, 以水为知己。在其 《我的写作和 水的关系》一 文中, 他 说 : “我 的 生 活 同 一条辰河无从离开, 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 五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 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 值得回忆的哀 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 是在 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 水上, 我明白了多少人事, 学会了多少知识, 见过了 多少世界! 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①P31
94
付 丽 华 :水 质 的 渗 透 — — — 沈 从 文 对 汪 曾 祺 创 作 影 响 漫 谈
‘爱 ’字 作 一 度 恰 如 其 分 的 说 明 。 ”③P45
所说的— ——上德若水。这种人情、人性美的抒发, 在
从他的文字表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 作为自由主 汪曾祺的作品中, 是处于一种非饱和的状态, 给人的
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在这个时候, 女儿的妈妈和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 对家乡的风俗人
弟弟都哭了, 女儿反倒不哭, 反过来劝她的爹爹: 情都倾注了无限的关爱, 对什么都爱着, 用一颗蔼然
“爹! 爹! 您别这样! 我愿意! 真的! 爹! 我真的愿意! ” 仁者之心爱着。沈从文的《边城》写了伴水而生息的
汪曾祺亦是如此, 他像沈从文对湘西水域人们 唏着; 忽然回头, 睁得大大的, 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
的爱一样, 对他笔下的人物同样怀有不可言说的 温 情, 好象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⑦P276
爱 。 这 种 爱 是 执 着 的 、真 挚 的 、是 发 自 内 心 的 钦 佩 和
还有《受戒》中 的小英 子 , “五 个 小 小 的 指 头 , 脚
作为沈先生最得意门生的汪曾祺又何尝不是如
有生命的生动性, 所以, 当他在叙及其所钟爱的一切 此呢! 在其《大淖记事》中, 写到巧云:
时, 笔调极其柔和优美, 如水般缓缓流过, 文似清水
“长成了一朵花。眉黑如鸦翅, 长入鬓角。眼角有
芙蓉, 自然而天成。
点吊, 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 因此显得眼睛经常眯
[2]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2004.
[3]Lyons,John. 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 duction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脑子去思索—切, 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的深 以及如水荡漾的流盼, 都是美的展现, 而这一系列细
一点, 也亏得是水。”①P29
微的肢体语言, 与“水”的特质无疑是相通的。
在沈从文的美学词典里, “人性”是处于中心的
“水”令沈从文心怡, 受水的柔性和灵性的浸染,
位置, 他认为: “一个伟大作品, 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 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柔美似水, 像《边城》里的翠翠,
种道德哲学, 以此传达对现代文明的拒斥。这些无疑 女性更容易展示美, 女性特有的微微俯身的体态、勾
都是在“水”的意境中获得实现的, “水”给了他启发, 着的脖颈、自然摊开的双臂, 更显出一种使人垂怜的
给了他灵感, 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我学会用小小 忧郁和哀伤”⑥在这里, 女子静静的凝眸、微微的娇喘
[摘 要]汪曾祺是当代文坛卓有成就的一位作家, 除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自身才华外, 很重要的因素就 是他师承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沈从文爱水, 汪曾祺也爱水, 沈从文的湘西水乡, 汪曾祺的苏北水乡, 他 们无不受水影响。本文就是从水的角度去解读两人的师承关系, 以利于汪曾祺作品的更好研究。
[关键词]沈从文 汪曾祺 人性 师承 水乡色彩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07)01—0094—02
保长要求 以 20 元的 价 格 “嫁 ”给 当 地 的 一 个 驻 军 连 而又沁人心脾。这里, 柔情并非是女孩子独有的专
长, 以缓解“燃眉之急”。对于这笔说是嫁, 实乃是卖 利, 此柔情暗含在汪曾祺和沈从文他们作品的一切
的交易, 陶虎臣雷霆大发, 他跳着脚大叫到: “不要说 关系之中, 就像沈从文自己所说, 其最满意的文章便
极尽清新、雅 致的语言 时 , 他 说 : “我 文 字 风 格 , 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 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 言语太多了。”①P31 可见, “水”造就了沈从文, 造就了 他的创作。
汪曾祺曾经就读于西南联大, 作为沈从文先生 真正的嫡传者, 他的文学创作无疑受到了他的老师
沈从文的很 大影响 , 沈从 文 以 “水 ”为 主 导 的 创 作 理 念在他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对故乡高邮也如 同沈从文对湘西一样地深情款款, 其用自己的笔触 写出了至美的人情、人性、以及独具特色的水乡之 景。沈从文爱水, 汪曾祺也爱水, 他在谈及他的创作 时, 同样也谈到了自己的创作和水的关系。《受戒》、 《大淖记事 》及他的早期 作品《看水》等 都 是 写 水 的 , 不仅如此, 他 的散文名 篇 《翠 湖 心 影 》、《昆 明 的 雨 》、 《葡萄月令》等同样也都与水有关系。在其代表作《受 戒》的结尾部分就有一段非常美的写水的文字:
义者兼及理想主义者的沈从文, 其创作的最终目的, 感觉是适度而又恬淡的, 由其是对精神 种“怒非怒不可遏, 悲非悲不欲生, 乐非乐不可支”的
与道义方面的人际关系做一合理化的追求。这是他 描写, 也无疑体现了“水”的另一种质素, 那就是— ——
他所写的故事, 多数是在水边发生的, 诸如他 ‘边地’小说的代表作品《边城》, 《长河》既是如此。其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多是他的家乡湘西地方水上人 家的性格。湘西, 一个远离现代文明, 带着浓厚古朴 民风的地方, 那里的人们憨厚而又纯朴, 心地有如他 们所生活的水域一样洁净而又透明, 他们日出而作, 日 落 而 息 , 似 乎 生 来 就 不 知 道 “现 代 文 明 ”为 何 物 , “采菊东篱 下, 悠然见南 山”的“世外 桃 源 ”生 活 是 这 儿水上人家的特色, 它影响了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每 一代人, 沈从文先生作为这里土生土长的湘西人, 自 然也包括其中。在谈到其文字风格中
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 这种崇尚自然与和谐,不刻意追求绚丽与深刻的语
⑦P267
言风格,在沈从文的“边地”小说中也是随手拈来,如
朴素而简洁的四季家乡水景,跃然纸上,寄寓了作者 此,自然也是受了“水”的灵性浸染的结果。
她朝上给爹妈磕了头, 又趴在弟弟的耳边说了一句 边城小镇茶峒, 同样, 这种自然而祥和的感觉在汪曾
话: “饿的时候, 忍着, 别哭。”临别, 又十分乖巧地走 祺的《大淖记事》中也有着近乎相同的展现:
到爹床前, 说了声: “爹! 我走啦! 您保重! ”⑤
“淖, 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 似还不够, 比一个
在这里, 作者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写法, 去叙写一 池塘可要大得多, 春夏水盛时, 是颇为浩秒淼的。这
个少女即将和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的结合, 而泪流 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
满面, 精神 恍惚, 而是采 取一 种 舒 缓 的 , 近 乎 平 静 的 上长满茅草和卢荻。春初水吸, 沙洲上日出很多紫红
[8]索振羽.语用 学教程[M].北京 大学出版社 , 2004.
!!!!!!!!!!!!!!!!!!!!!!!!!!!!!!!!!!!!!!!!!!!!!!
(上接 95 页)
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获都吐出写白的丝穗,在微风 毫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从这些简练的对白中,似乎
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 能让人嗅的到空气中所弥漫的,淡淡的“甜”的味道。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 美,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 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 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 里路而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 被一 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 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 为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