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王家新---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这节课是我在2009年8月给七年级新生上的,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教学内容是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美,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树立理想,并培养为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写的一首诗,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其为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诵读课文是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作者感情内涵的一个过程,可在实际操作中,朗诵的时间安排过少,形势过于单一,显得朗诵时情绪不高,这是一个失误。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诵读训练,二是体会诗歌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堂的主人,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格局。

从第一课开始,就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着这些新生自主探究性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

配合着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我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朗诵课文。

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忽视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朗读的节奏轻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体语言但不要过分夸张。

可模拟山“铁青着脸”,适度强调一下“我”得零分时那种惊异失落的心境,但不能过于程式化,样板戏化。

这只是诗人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潮,读得过于低落,可能让后面无法高扬起来。

另外,在教学中这个环节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朗读,去充分的思考,只一味地希望学生立刻顿悟准确地说出诗歌内容,真有急功近利之嫌。

应当在学生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自然会对内容有理解有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

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6篇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6篇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6篇《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一一、在有效活动时间里,这就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句子,而研读后的学生发言,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还引导学生将关键性句子、词语进行品味,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这让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我们老师只起到引路、搭桥、鼓励作用,这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赏识学生,能够生发出有效的课堂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效的`课堂参与,赏识是必不可少的。

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堂上从中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学生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从而增强了浓厚的读书兴趣。

三、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我认为预设与生成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教材,课前我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

比如在这堂课上最精彩的地方是品析语句,自己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比较成功,也适当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山的那边》资料:王家新诗选篇二一。

教学目标:1.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三。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四。

教学过程:投影大山的画面。

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1. 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 抽同学朗读课文。

1. 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一定比我读得好)2. 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3.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在山的那边》教材解读

《在山的那边》教材解读

《在山的那边》教材解读一、解读内容在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

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课标》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以及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①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②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③学习象征的手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②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教学难点及关键教学难点: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关键: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内容概述《在山的那边》是初中生入学后第一单元第一课,这首诗的结构清晰,总共两节,诗歌按照的叙事的方式写出了人生的信念,从“小时候”到“有一天”再到“今天”,这些带有典型叙事性的时间词语写出了作者对“山“和”“海”的感悟过程。

从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相对今天来说当时的认识是幼稚的。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课件完美版(1)解析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课件完美版(1)解析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 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yún)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 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 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 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 (1997)等。
读音
痴想( chī )
( tiě )铁青
( yòu )诱惑 ( zhā )扎下 (shùn )瞬间
隐秘( mì) ( níng)凝成 ( xuān) 喧腾
( màn ) 漫湿
词语释义
痴想 ---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 ---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
青的脸色
喧腾 ---喧闹沸腾 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
搏和奋斗。
内容
第一诗节写的“山”
和“海”就是现实中
象 “山”和“海”;
征 第二诗节中的”山
“象征了困难,”海 “象征了信念。
表达了诗人童年的愿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
是一个全新 的世界
群山 (象征困难)
大海
(象征理想)
自我感悟 s
h
a
结合实际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re
多音字辨析 秘 ( mì)秘密 ( bì)秘鲁 (shù)数量 数 (shŭ )数落
“海” ----理想 人生的信念
“爬山” ----战胜困难、艰难险阻的过程

爬山 (奋斗) 海
(困难)
(理想)
“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 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用“黄河”象征 “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

《在山的那边》的阅读答案

《在山的那边》的阅读答案

《在山的那边》的阅读答案导读:《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后被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入选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入选,略有改动。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在山的那边》的阅读答案,供参考阅读!《在山的那边》阅读原文(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山的那边》阅读题目1.这首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说“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

爬上一座山已是非常吃力了,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结合全诗,表明了“群山”在诗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诗人把想望山那边的海说成是“隐秘的想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5.“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8.“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在山的那边》阅读答案1.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理想的境界2.理想的实现所要历尽的千辛万苦的重重困难3.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向往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在山的那边》解析

《在山的那边》解析

《在山的那边》解析***外国语学校****王家新先生的《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发表于30年前的小诗,时隔多年仍连续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其生命力之旺盛令人赞叹。

然而遗憾的是,对诗的解读至今仍停留在相对感性的水平,以人教版配套教参为代表,认为该诗旨在告诉读者:“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换言之,即判定这只是一首鼓励年轻人树立理想并为理想努力奋斗的励志诗。

应该说这个理解是比较表面化的,若果真如此,我们很难相信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能从成千上万的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独享生命之树常青的荣耀。

其实此诗的内蕴远比一般的励志诗深刻得多,它的思想精髓有励志的成分,但更集中地表现为对人类生命状态、生命过程和人生态度的阐释,它可以被看做是一座诗歌形态的人类生命哲理的殿堂。

这座殿堂是用象征的骨架搭建起来的。

全诗共出现四个形象:妈妈、我、山、海。

每个形象既有实指的特定对象,又包蕴丰富的象征意义。

“妈妈”是诗人的母亲,又是“过来人”、先哲的化身;“我”是诗人自我,也是一代人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的缩影;“山”既指诗人家乡囚笼般的群山,更泛指每个人面对的现实和生命过程中的重重阻碍;“海”相对于封闭阻塞的山,取其开阔与壮丽,实则代表人类生命的憧憬和憧憬实现的那种美丽的真实。

诗人把人类生命的“我”置于现实层面的“山”与精神层面的“海”的矛盾运动之中,不管他的创作出于怎样特定的或者局部的意图,但文学作品“形象大于思想”的铁律决定了诗所展示的这种矛盾运动在客观上具有揭示人类生命轨迹的认识价值和典型意义。

首先,本诗精准地展现了人类基本的生命状态。

诗第一节以“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昵”的提问开篇,继之写登山寻海,幻想落空,最后以“妈妈,那个海昵”的发问作结。

本节里,作者把全部笔墨泼洒于对山外世界的痴想和对大海的想望,虽然诗中无一字直接触及“我”与“山”的关系,但是从“我”急切跳出群山、投奔大海的痴心与幻想可以看出,“我”与“山”是矛盾、对抗的,想望大海正是对周边群山的叛逆与反抗。

《在山的那边》阅读赏析鉴赏

《在山的那边》阅读赏析鉴赏

《在山的那边》阅读赏析鉴赏《在山的那边》阅读赏析鉴赏《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

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

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

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

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

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

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

《在山的那边》教材解读

《在山的那边》教材解读

《在山的那边》教材解读一、解读内容在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

,这首诗的结构清晰,总共两节,诗歌按照的叙事的方式写出了人生的信念,从“小时候”到“有一天”再到“今天”,这些带有典型叙事性的时间词语写出了作者对“山“和”“海”的感悟过程。

从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相对今天来说当时的认识是幼稚的。

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信念。

诗歌中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学生反复吟诵就能感触到作者所表达的人生信念: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其实只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山”和“海”的意境,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努力后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就是人生中的各种险阻,但是这个“山”也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必经之“山”,通向理想之“山”,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和主旨了。

五、知识点的解析1.词语积累痴想信念失望诱惑依然喧腾2.掌握的字的读音痴(chī)想凝(níng)成喧(xuān)腾诱(yòu)惑一瞬(shùn)间隐秘(mì)3.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4.文章主旨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

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文章思路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

6.象征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课文解析研讨与练习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海”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

“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

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课文解析本文写作特点:象征手法。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

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

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

“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

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问题研究◆.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

“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

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

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

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

1990年离开。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曾参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主持的《语文大视野》项目,担任高一卷主编。

曾获多种国内诗歌奖,曾多次获教育学院科研论文、科研论著一等奖。

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相关资料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

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

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

“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

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

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

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

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

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

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

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

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

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

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

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

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想像。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

那么,对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

如果我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

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