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伟-《统计基础与实务》-第四章 综合指标
《统计学》(专业版)2011-习题集解答-陈正伟

《统计学(统计专业)》习题集2011年陈正伟 2011年5月2日目录《统计学(统计专业)》习题集 (1)《统计学》习题1一概论 (1)《统计学》习题2-数据与搜集 (4)《统计学》习题3-统计指标 (8)《统计学》习题4-数据特征值 (21)《统计学》习题5-抽样调查 (27)《统计学》习题6-相关与回归 (33)《统计学》习题7-时间数列 (43)《统计学》习题8-统计指数 (52)《统计学》习题9-假设检验 (62)《统计学》习题10-综合练习题 (66)《统计学》习题1一概论一、填空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
2、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归纳、分析的方法论科学。
3、统计学是关于研究大量现象数量特征及规律方法论科学。
4、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条件。
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
5、量是事物属性的特征的描述。
6、数是指事物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7、数值(值,数据)是指量的表现形式的具体化,是量与数的统一。
8、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形成的整体。
二、单项选择1、统计学是一种()科学。
A、实质性B、定性分析C、社会科学D、方法论2、在数据的计量尺度中、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是。
A、定序尺度B、定比尺度C、定类尺度D、定距尺度3、定距尺度与定比尺度的最大区别是()。
A、是否有计量单位B、是否可以相加C、是否有绝对零点D、上述都对4、在数据的计量尺度中、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序为。
A、定序、定比、定类、定距B、定类、定比、定距、定序C、定类、定序、定距、定比D、定比、定距、定类、定序5、下列适用于定距尺度的是。
A、人的性别B、产品的等级C、温度D、人体体重6、要了解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50个学生B、每一个学生C、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7、某工人月工资180元,则“工资”是。
A、品质标志B、质量指标C、总体单位D、数量标志三、多项选择1、“统计”的含义有()。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书版本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一、总论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一)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P41、总体与总体单位(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
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是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
都能用数值表示。
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变异。
陈正伟-第四章 指标重要性

专家 指标
x1
z1
z2
…… …… …… …… ……
zn
11
12
1n
x2
21
22
Hale Waihona Puke 2n……xp……
p1
……
p2
……
pn
2)根据上述数据结构计算各个指标的算术平均数:
(i=1,2,……p) 3)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1]生成各个指标的权数 i。 W
Wi
1 n i ij n j 1
二、赋权方法的选择 上述介绍的赋权方法在实际的权数确定中不是所
有的方法都同时使用的,一般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选择性使用。因此,就存在一个如何选择赋权分析 方法的问题。在选择客观赋权分析方法时,一般地, 我们认为: 1.关注评价指标的差异性时,我们一般使用变 异系数方法、熵值法; 2.关注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时,我们使用相 关系数方法; 3.既关注评价指标的差异性又关注评价指标的 关联性时,我们使用坎蒂雷赋权方法。 对于主观赋权方法的选择的一般原则为: 1.关注专家们的统一意见时,使用德尔菲专家 调查方法; 2.关注各个专家的深层次和数据的规范性、统 一性时,使用层次分析法。
i
i 1
p
(i 1,2,... p)
i
其中: Wi 1
i 1
n
。
[1] 归一化处理是指将考察的数据集合的各个数据 转换为占全部数据总和的比重的方法。下同。
二、层次分析法
1.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层次分析法(Analyt Hierarchy Process,缩写为 AHP)是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 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 方法。 2.权数确定的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用于评价指标赋权时,有其独特的 作用。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有序的递阶指标系 统,然后主观地将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再 根据判断矩阵进行数字处理及一致性检验,就可获 得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数.
统计学第4章综合指标

直接观察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平均指标在统计分析中应用
描述统计
用平均指标描述数据的集中 趋势和一般水平,如用算术 平均数描述班级学生的平均 成绩。
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平均 指标,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 和联系,如比较不同班级的 平均成绩以评估教学效果。
推断统计
在总体分布未知的情况下, 利用样本平均指标对总体进 行推断,如通过样本均值推 断总体均值。
总量指标的作用
作为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总量指标种类与计算方法
总量指标的种类
01
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 ,如年末人口数、股票价格等。
03
02
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 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等。
04
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直接计数法:对总体单位进行逐一计数, 然后汇总得到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种类与计算方法
结构相对指标
部分与总体之比,反映总
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之比,反映各部分之间的 比例关系。
比较相对指标
同一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差异程度。
相对指标种类与计算方法
强度相对指标
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平均指标种类与计算方法
算术平均数
$bar{x} = frac{sum x}{n}$,其中$sum x$为所有数值之和,$n$为 数值个数。
几何平均数
$G = sqrt[n]{prod x_i}$,其中$prod x_i$为所有数值之积,$n$为 数值个数。
中位数
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若数据量为奇数则取中间数,若数据量为偶数 则取中间两数的平均值。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大纲及题型

2018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目录说明《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统计调查第三章统计整理第四章统计指标第五章时间数列第六章统计指数第七章抽样调查基础知识第八章统计分析基础知识《统计实务》考试大纲第一章统计报表制度综述第二章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第三章基本单位统计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第五章能源统计第六章财务统计第七章劳动统计第八章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题型示例《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章统计法基本问题第二章统计调查管理第三章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第四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第五章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第六章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统计法基础知识》题型示例说明按照《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要求,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包括《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和《统计法基础知识》两个考试科目。
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包含两个部分。
鉴此,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由三部分组成,即《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统计实务考试大纲》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将考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习目的与要求;二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三是考核知识点。
其中考核知识点涵盖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命题范围,命题范围反映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对考生的如下基本要求:掌握考试大纲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这些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适应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答题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考试试卷全部采用了客观性题型。
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考试的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应用题四种题型;《统计法基础知识》科目考试的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案例分析题四种题型。
为便于考生的学习和备考,大纲列出了各类题型的示例。
2007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修订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
陈正伟-《统计学(专业版)(2014)》试题解答

3
60以下
55
10
60—70
65
7
60—70
65
18
70—80
75
18
70—80
75
28
80—90
85
16
80—90
85
24
90—100
95
6
100
95
20
合计
50
合计
100
试计算甲、乙两班数学的平均成绩,并比较哪个班的平均成绩代表性大。
解:由于是组距数列应当计算组中值,并填入表中(-1)
1)组中值=(U+L)/2=……见表
E、变异法
4、要了解200户养牛专业户的生产情况,则数量标志有BD。
A、养牛专业户的户数B、每一专业户的养牛头数
C、200户专业户的养牛头数D、每一专业户的收入
E、200户专业户的总收入
5、下列属于位置平均数的是ABCDE。
A、算术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几何平均数
E、调和平均数
6、M0、Me、 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分布特征为ABC。
2)计算算术平均数:
(1)
由于两个班级的平均数不等,因此应当用标志变异系数来进行比较分析。我们选用离散系数来进行比较分析。(1)
3)计算标准差:
4)进行离散系数:
(1)
5)比较分析可知:
V甲< V乙,所有甲班平均成绩的代表性优于乙班。
答:甲班的平均成绩为78分,乙班的平均成绩为77.8分;甲班的平均成绩的代表性优于乙班。(1)
A、综合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
C、质量指标指数D、比较相对数
E、个体指数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初级统计师《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第四章综合指标

初级统计师《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第四章综合指标初级统计师《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第四章综合指标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总量指标的数值大小一般()。
A.与总体范围无关B.随着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少C.随着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D.随着总体范围的扩大而增大【答案】D【解析】总量指标数值的大小一般与总体范围成正比,即随着总体范围的扩大而增大,随着总体范围的缩小而减小。
2.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
A.总体单位总量B.总体标志总量C.质量指标D.相对指标【答案】B【解析】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总体单位总量是指反映总体单位数多少的总量指标;总体标志总量是指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
3.按所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
A.实物指标、劳动量指标和价值指标B.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C.时间指标和时点指标D.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答案】D【解析】按所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①时点指标,它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状态上的总量;②时期指标,它是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总量。
A项是按照计量单位不同划分的;B项是按照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划分的。
4.如果研究从业人员劳动收入水平,则从业人员人数与劳动报酬总量等指标是()。
A.前者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后者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B.前者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后者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C.都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D.都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答案】B【解析】“从业人员人数”用来反映所研究的从业人员的总体单位数多少,因此属于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劳动报酬总量”用来反映所研究的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的总和,因此属于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5.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的总量指标是()。
A.价值量指标B.时期指标C.实物量指标D.劳动量指标【答案】A【解析】价值量指标是以价值单位计算的总量指标。
统计基础与实务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与实务教学大纲(80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统计基础与实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初级会计人才从事统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统计中的基本技能及相关法律制度规定。
2. 理解统计理论基本知识。
3. 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正确计算及判断统计指标。
2. 正确运用统计信息进行简单分析。
3. 了解和掌握时间数列的基本要求和计算方法。
4. 正确编制中小企业统计报表。
5. 具有运用所学统计知识适应企业管理工作和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创新意识。
2.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模块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一)统计的涵义(二)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2、标志与指标3、变异与变量(三)统计的任务与过程第二章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1、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2、统计调查要求。
3、统计调查的种类。
(二)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内容。
(三)统计调查方法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
1、普查。
2、抽样调查。
3、定期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
5、典型调查。
(四)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1.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2.次级资料搜集方法3.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搜集方法(五)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1.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2.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第三章统计整理(一)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1、统计整理的意义2、统计整理的内容3.统计整理的方法(二)统计分组1、统计分组的概念2、统计分组的作用3、统计分组的方法(1)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按数量标志分组即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并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总量指标的种类
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总体单位总量是指总体单位数之和,是根据总体单位品质标志表现计量的结果,反映了总体本身的规模大小。例如企业男性职工人数、百货商店数、学校数、学生人数等。总体标志总量是指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值之和,是根据总体各单位数量标志表现计算的结果,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总数量。例如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商品销售额等。一个总量指标究竟应属于总体单位总量还是总体标志总量,应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和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定。例如,学生人数这一总量指标,当学校作为总体时,它就是总体标志总量;当学生作为总体时,它就是总体单位总量。
计划完成相对数=
例如,某企业生产某产品,上年度实际成本为420元/吨,本年度计划单位成本降低6%,实际降低7.6%,则:
∴本年度单位成本降低率比计划多完成了1.71%。
本题也可换算成绝对数后计算:计划单位成本降低6%,即计划单位成本为394.8元/吨=(1-6%)×420;实际降低了7.6%,即实际单位成本为388.08元/吨=(1-7.6%)×420
(三)劳动单位
劳动单位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计量单位,是一种复合单位。如工日、工时等。工日是工人数与劳动日数的乘积;工时是工人数和劳动时数的乘积。劳动单位也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但一般局限于一个单位内部或同行业内使用,如主要用于基层企业编制和检查生产作业计划及进行劳动定额管理等。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过程的总数量,例如一定时期的产品产量、产值、商品销售量、工资总额等。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瞬间)上状况的总量,例如人口数、企业数、商品库存数等。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是:(1)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计数的,它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总量,如一月的总产量是一月中每天产量的总和;而时点指标的数值是间断计数的,它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发展到一定时点上所处的水平,如年末职工人数是指年初的职工人数经过一年的变动后至年末实有的职工人数。(2)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即各期数值相加可以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如一年的总产量是各月产量之和;而时点指标不具有累加性,即各时点数值相加是没有意义的。(3)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要受时期长短的制约;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因此,在应用时期指标时应明确数据所属的时期范围;而对时点指标则要注意它的时刻特性。
∴实际降低率比计划完成了1.71%。
又如,某企业计划规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实际比上年提高15%,则:
∴
劳动生产率超额4.5%完成计划任务。
3.根据平均数来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时,也是直接采用计算公式求算,即: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例如:某化肥厂某年每吨化肥计划成本为200元,实际成本为180元,则: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即结构相对数,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中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是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结构相对数=(总体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100%
例如,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6.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68%。结构相对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各组比重总和等于100%和1。如表4.1所示,上海2002年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63%、47.42%和50.59%,三次产业比重之和为100%。值
比例相对指标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一比几和几比几的形式表示。一种方法是将作为比较基础的数值抽象化为1、10、100或1000,看被比较的数值是多少。例如,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男女性别比例为106.74 : 100,这说明以女性为100,男性人口是女性人口数的1.0674倍。简称性比例为106.74。另一种方法是首先将总体全部数值抽象化为100,求得各部分数值在总体中所占百分数,然后将各部分的百分数连比得到比例相对数。例如,在表4.1中,2002年上海GDP抽象化为100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为:1.63︰47.42︰50.59。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1.相对指标是以相互关联的指标对比,从数量上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它可以表明现象发展的相对程度,为人们深入地认识事物和进行分析研究提供依据。
2、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的总量指标代表不同条件下的现象发展规模,因此,往往不能直接对比。相对指标把两个总量指标抽象化了,从而使不能直接对比的数值变为可比。
表4.1上海GDP构成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数量
(亿元)
比率
(%)
数量
(亿元)
比率
(%)
数量
(亿元)
比率
(%)
第一产业
81.65
1.79
85.50
1.73
88.24
1.63
第二产业
2186.90
48.05
2355.53
47.58
2564.69
47.42
第三产业
2282.60
50.15
2509.81
50.69
2755.83
50.95
合计
4551.15
100.00
4950.84
100.00
5408.76
100.00
结构相对数的作用:可以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的特征;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相对数的变动,看出事物变化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能反映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程度及生产经营效果的好坏。
(二)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即比例相对数,是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对比求得的比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的程度和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第四章
经过统计整理,将大量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就可以得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这就是综合指标。用综合指标去概括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叫综合指标法。利用综合指标法可以分析现象的总量、相对水平、平均水平和变异情况,综合指标法是统计常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四)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即计划完成相对数,是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实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的对比。其计算公式为:
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任务数)×100%
计划完成相对数常用来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通常以百分数表示,又称为计划完成百分比。计划完成百分数的具体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表4.2某企业三个分公司计划完成情况表
全年计划销售额(万元)
截至到第三季度的累计完成销售额(万元)
计划执行进度(%)
A公司
600
459
76.5
B公司
400
298
74.5
C公司
100
68
68.0
合计
1100
825
75.0
从计划执行进度来看,截止到第三季度,各公司的计划执行情况应当进行到75%的进度要求,才算均衡发展。从表4.2可看出,整个企业的执行情况达到了75%的进度要求,但从三个公司各自来看,发展是不均衡的。B公司和C公司尚未完成累计进度计划,尤其是C公司,只有68%,与均衡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该企业通过进度执行情况检查,发现C公司目前需要查找原因,加大营销力度,以便保证企业顺利完成全年销售计划。
5.长期计划的检查
长期计划是指五年或五年以上的计划。长期计划的检查分两种方法计算(下面以五年计划来说明这个问题):
(1)水平法:指在计划中,只规定计划期最末一年应达到的水平。(应用条件是:现象在计划期内呈递增趋势)计算公式为:
例如,某产品计划规定第五年产量达到56万吨,实际第五年产量为63万吨,则: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计算的比率。它从数量上反映事物在时间、空间、事物本身内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程度和对比关系。相对指标是把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加以比较而得出的统计指标,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通称为相对数。如男女性别比、消费率、计划完成百分比等。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包括无名数和有名数两种。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常以倍数、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表示。有名数是将相对指标中的分子和分母的指标计量单位同时使用,形成双重单位。
(三)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即比较相对数,又称类比相对数,是将两个同类指标做静态对比求得的比率。它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例如,某年有甲、乙两企业同时生产一种性能相同的产品,甲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为19,307元,乙企业为27,994元。
说明甲企业劳动生产率比乙企业低31%。
1.根据绝对数来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直接采用计算公式求算,
即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例如:设某工厂某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为200万元,实际完成220万元,则:
计算结果表明该厂超额10%完成总产值计划。
2.根据相对数来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即计划数是以比上期减少或提高百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此时在计算计划完成程度时,不应直接用实际降低率或提高率除以计划降低率或提高率,而应以包括原有基数在内的公式计算。即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是根据事物的性质和研究的任务来决定的,主要有实物单位、货币单位和劳动单位。
(一)实物单位
实物单位是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包括:1.自然单位。它是根据被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来计算其数量的单位。如人口以“人”为单位、汽车以“辆”为单位等等。2.度量衡单位。它是根据度量衡制度规定的计量单位来计算的。如粮油以“千克”为单位、布匹以“米”为单位、耕地以“公顷”为单位等等。3.标准实物单位。它是把性质相似的各种实物单位折算成标准实物单位。例如,各种不同的马力的拖拉机,如采用混合台数表示,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必须将其折算成统一的标准单位,即标准台,一般以15马力折合为1台来计算其标准实物量。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的优点是可以体现现象的使用价值,特点是不便于综合,不同事物之间不能直接加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