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及CT误诊肝血管瘤为肝癌一例
肝血管瘤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疾病诊疗考核试题

肝血管瘤,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疾病诊疗考核一、单选题1 .超声图像上,发现肝脏内部出现一个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后方出现衰减,应考虑:()[单选题]*A、肝血管瘤B、肝脓肿早期C、肝硬化D、肝癌√2 .肝癌筛查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施:()[单选题]*A、肝脏MRIB、肝脏血管造影C、肝脏B超√D、肝脏CT3 .患者男,43岁,肝炎病史15年,近年AFP升高,超声所见:肝右叶萎缩,左叶增大,肝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不均匀、肝静脉扭曲变细,肝右前叶可见一个28mmx30mm的低回声实性占位,边缘有弱回声晕,最可能的诊断是:()[单选题]*A、肝腺瘤B、结节性肝癌VC、肝囊肿D、肝转移癌4 .超声所见:肝形态尚正常,肝内回声不均匀,于肝左右叶内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较低回声包块,最大一个位于肝右叶,大小约33mmx23mm,最小的一个位于肝左内叶,大小约10mmx14mm,形状呈类圆形,内部为低回声,不均句,边缘清楚,周围有低回声晕,小的包块周边见“牛眼征",后方回声无变化。
较大的包块周边肝内管状结构有绕行、屈曲改变。
门脉内径约为Umm,CDFT:包块内部见血流,周边血流丰富。
超声可提示为()[单选题]*A、原发性肝癌B、转移性肝瘟VC、肝多发性血管瘤D、多发性肝腺瘤5 .超声所见:肝形态尚正常,肝内回声不均匀,于肝左右叶内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较低回声包块,最大一个位于肝右叶,大小约33mmx23mm,最小的一个位于肝左内叶,大小约IommX14mm,形状呈类圆形,内部为低回声,不均句,边缘清楚,周围有低回声晕,小的包块周边见"牛眼征〃,后方回声无变化。
较大的包块周边肝内管状结构有绕行、屈曲改变。
门脉内径约为Umm,CDFT:包块内部见血流,周边血流丰富。
诊断依据不括以下哪项()[单选题]*A肝内可见大小不一的实性低回声结节,边界清,边缘尚规整,呈圆形或椭圆形8 .周边有低回声吉星C部分结节呈牛眼征D肝内胆管扩张V6 .目前肝癌早期宜采用哪一种治疗为主:()[单选题]*A、放射疗法B、化学疗法C、手术切除VD、中医中药7 .患者男,37岁,既往有肝炎史。
肝细胞肝癌的误漏诊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8华东地区暨江苏省第十一次放射学学术会议·书面交流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49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5 例,肝穿刺病理活检证实l例,DSA肝动脉造影证实2例。 1.2方法采用西门子6层螺旋CT机。造影剂选用碘海醇100ml,口服水对比剂800—1200ml,常规 平扫,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2.8~3.5ml/s,注造影剂延迟35秒、80秒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扫 描。扫描范围从膈顶到肝脏下缘,层厚、层距5mm,部分病例病变区行层厚、层距3mm薄层扫描。 2结果
近年来,随着多种技术的应用,尤其对肝占位性病变有较高诊断能力的MRI的应用及有创影像学 检查在临床的开展,CT误漏诊已不鲜见。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一初步探讨,提出对策以减少 肝癌的误漏诊发生: 4.1 作螺旋扫描或MRI检查 多数情况下,肝恶性肿瘤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早期有一过性强化, 延迟扫描则为中等低密度,当病灶有出血或较多含铁血黄素聚集,或和背景肝内脂肪沉积较多时,病灶 与肝密度差明显缩小,甚至呈等密度,此时完整识别肿瘤困难较大,但仔细分析残存肿瘤征象,我们认 为,对这些病例应作螺旋扫描或MRI检查。病灶形态学在漏诊中意义也较大,小肝癌结节型是最常见 的误诊漏诊类型,cT上常表现为小圆形或类圆形,在分辨率不高的中低档CT上易漏诊,结节型肝硬化 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已很明了,肝硬化伴随的脂肪沉积,使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常常表现不典型,特别
肝细胞肝癌的误漏诊原因分析及对策
毛金忠
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由于肝癌早期的症状轻,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发现肝癌较困难, 一旦确诊往往已是肝癌的中晚期,治疗效果较差,5年存活率较低,死亡率较高,随着CT运用的普及, CT检查技术的日臻成熟,合理运用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诊断肝癌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 误漏诊也时常发生,收集了近年来误漏诊的8例肝癌的CT图像及完整临床资料,分析造成误漏诊的原 因,探讨解决对策,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30例

D p r etfUt sud teFr fl t o i l Bn b dcl o eeA h i 3 04, h a eat n lao n , it f ie H s t eg uMei lg , nu 30 C i m o r h sA a d p a o i f aCl 2 n 【 btat A s c】Obet e oepoe山eut snccaat sc foa l e l in i ot s e hne lao n . t. r jci T xlr laoi hrc r t s cl i re oswt cn at n acdu ̄ su d Me v r e i o f v s i h r - h
【 关键词 】 超声造影 ; 肝脏 占 性病 变; 学特征 位 声像 【 中图分类号 】 R4 .2 【 45 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6 (080 - 1- 621 4 20 )3 32 2 7 0 0
Co t a t e h n e t a o n o o a v r Le i n n 3 s s HU u s u , HA u .h n, I Z e g yn e . n r s - n a c d Ul s u d f r F c lLi e so si 0 Ca e r AIY .h i Z NG X ez e Y N h n - i tnf
h ne a e perdget n ucl i tr l hs ,n i p er ot eos hs n eae hs ; p t acdp tr apae rayadq ik a e a p ae adds pae i pr vnu aeaddlydp aeHeac tn l yn r i a dn a l p i
肝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肝癌1例及文献复习

肝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肝癌1例及文献复习毕方方;计勇;吴志鹏;李清汉;甄作均【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旨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于外院误诊为肝癌而于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肝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并结合文献知识复习.结果 HAML,多好发于女性,多数无明显不适症状.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平滑肌细胞、血管及脂肪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对HMB45、Melan-A、SMA表达阳性.结论 HAML临床症状缺乏一定特殊性,影像学检查表现多样,术前容易误诊.诊断不明时建议可行肝穿刺活检以进一步明确性质,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14(014)005【总页数】4页(P523-526)【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肝癌【作者】毕方方;计勇;吴志鹏;李清汉;甄作均【作者单位】528000 广东佛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胰腺外科;528000 广东佛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胰腺外科;528000 广东佛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胰腺外科;528000 广东佛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胰腺外科;528000 广东佛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胰腺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4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肝脏良性肿瘤,主要是由平滑肌细胞、血管及脂肪这三种成分并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组成,有时甚至可见造血组织。
1976年Ishak首次对这种疾病进行了报道[1]。
因该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一定的特殊性、且不同患者上述3种成分比例不同导致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故术前正确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较为困难[2,3],容易误诊为肝癌、肝血管瘤、肝腺瘤等各种肝良、恶性肿瘤[4]。
EASL临床实践指南肝细胞癌管理解读

1、对于结节直径<1 cm的肝硬化患者,应在发现的第一年中每4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如果结节稳定,则1年之后改为每6个月监测一次;如果结节增大或者出现HCC影像学表现,则按照结节直径>1 cm的肝硬化患者处理。 2、肝硬化患者直径>1 cm的结节应该按照HCC无创性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如果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可诊断为HCC;如果出现疑似患者或影像学特征不典型,可以选择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或者活检以明确诊断。 3、以下情况推荐二次活检:活检判断不清、活检诊断为良性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不符、随访中出现结节增大或有恶化倾向。
03
诊断流程和复查方案
CONTENTS
肝硬化患者HCC的诊断应该依据无创性诊断或病理学诊断标准,非肝硬化患者HCC影像学表现的特异性降低,所以这类患者的HCC诊断只能依靠病理学来确诊。 HCC的病理学诊断应该依据国际公认的推荐标准。磷脂酰肌醇聚糖3(GPC3)、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谷氨酸合成酶(GS)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早期和高分化的HCC。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染色可以增加HCC诊断的敏感性,细胞角蛋白19(CK19)染色可以预测肿瘤预后不良。 无创性诊断标准仅适用于结节直径大于1 cm的肝硬化患者,这些患者罹患HCC的验前概率较高,结合多期CT扫描、动态对比增强MRI和超声造影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就可以支持HCC的诊断。
那些年我错过的诊断之:肝脏FNH

那些年我错过的诊断之:肝脏FNH 从两个病例开始的误诊故事......病例1⼀21岁⼥性因低钾⾎症⼊住内分泌科试图查找原因,医⽣开具超声检查以排查肾上腺是否有病变。
尽管超声未发现肾上腺异常,却探及肝左叶占位性病变,其声像图表现如下图所⽰:图1 肝左叶略低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清图2 CDFI显⽰结节内部可见较丰富⾎流信号肝内占位诊断思路主要⽆⾮就是肝⾎管瘤、肝癌、肝腺瘤、FNH(局灶性结节性增⽣)及少见的胆管细胞癌。
该患者否认肝炎之类的病史,否认长期⼝服避孕药的病史,以前也没做过超声,⾸次发现该疾病。
检查时我刚上门诊不多久,总感觉不是很像常见的⾎管瘤,⼀般较⼩⾎管瘤常为⾼回声,中等偏⼤⾎管瘤虽各种回声都有可能,但通常有典型的周边⾼回声晕,⽽且⾎管瘤内部感觉⽐较疏松,很少见到这么丰富的内部⾎流信号。
对于这样⼀位21岁年轻⼥性、⽆肝炎病史的患者,我也不敢贸然诊断肝癌。
其他肝腺瘤、FNH 不能排除。
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也没有⾜够的证据。
所以当时年轻的我最终做出了“肝内实性结节--建议进⼀步检查”的万能诊断。
这个病例并没有引起我⾜够的重视,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临毕业我总结⾃⼰这么多年做过的病例,才去寻找了该患者的⼿术病理结果,发现该患者的肝内结节是FNH。
再回过头看CDFI的那幅图,简直恍然⼤悟,那不就是典型的「轮辐状」⾎流信号吗?图3 在图2基础上,标注的「轮辐状」⾎流信号所以,当经验不⾜的时候,我们即便对于理论知识熟记于⼼,可是阅图的时候还是没能很好的结合理论,不能做出较为合理的诊断。
病例2这是后来我⼜遇到过的类似病例,也是年轻⼥性,因为发现胆管扩张就诊,但⽆意中发现肝内占位......图1 肝左叶实性结节,边界⽋清图2 内部较丰富⾎流信号,但并⾮典型轮辐状分布图3 ⼆维图像显⽰胆总管局限性囊性扩张最终,该病例病理证实为胆总管囊肿,肝内结节为FNH。
读到这⼉,如果你还有兴趣,就继续往下看吧,学习总归是枯燥的过程,尽管我⾮常努⼒的把这种过程编的尽量精彩。
易误诊的肝脏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治 吴奇

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尸检发生率高达7% , [1] 性血管畸形,据报道,5% ~10% 的1 岁婴儿患有肝血管瘤。这
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 ~ 5∶ 1),年龄多为40 ~ 50 岁,通常 些肿瘤大部分会退化消失,但有些会保留下来,并随着时间的
分患者在长期随访观察中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等症状,肿 瘤标志物AFP、CA19 -9 等在正常范围。HSH 的特征是广泛纤 维化,随后出现玻璃样变,血管间隙明显狭窄或闭塞[15],这使得 肿瘤质地非常坚韧,就像肝内恶性肿瘤或转移性病变一样。在
通信作者:常宏,电子信箱:wuqisdu@ 126. com
: ( ) Abstract Hepatic sclerosing hemangioma HSH is a rare benign tumor that is considered fibrosis and hyaline change caused by degenera
, , tive changes of cavernous angioma and changes in pathological features cause the changes in imaging features making this atypical heman , gioma easily misdiagnosed as primary or metastatic malignant tumor.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the imaging findings of this disease
超声造影检查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造影检查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徐 足,谷 颖*(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4)[摘要]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是临床上诊断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
该检查方法能获得人体病变部位清晰的动态图像,从而可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肝炎、肝癌及肝硬化等都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
近年来,超声造影检查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超声造影检查的原理及其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医生更好地使用该检查方法诊断肝脏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声造影检查;肝炎;肝脏良性病变;转移性肝癌;肝硬化[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03-0138-02*通讯作者:谷颖超声造影检查又叫声学造影检查。
该检查方法将超声造影剂作为介质,通过向人体内发生病变的部位注射超声造影剂来增强该部位血管的后散射回声,从而提高普通二维超声检查和普通三维超声检查的分辨率、敏感性和特异性[1]。
该检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可客观地反映病变组织器官内的血流灌注情况。
本文对超声造影检查的原理及其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1 超声造影检查的原理及其应用现状1.1 超声造影检查的原理研究发现,与人体软组织对超声的散射回声强度相比,血细胞对超声的散射回声强度更低,仅为前者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因此,在普通的二维超声图像上,血细胞通常表现为“无回声”。
这使得普通的二维超声检查仅能模糊地识别出心内膜或大血管的边界,无法识别微小血管的边界及大血管内的血流情况[2]。
超声造影剂可使血液的背向反射回声明显增强,从而可使小血管的边界及大血管内的血流情况在二维超声图像上清晰地显现出来。
此外,超声造影剂可随血液的流动在人体内发生病变部位的血管中均匀地分布,故可避免伪像的产生,从而可使二维超声检查的结果具有时效性和可靠性[3]。
1.2 超声造影检查的应用现状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超声造影检查被首次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后,该检查方法已成为临床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性疾病的优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