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与西方泛神论思想之间的类同与歧异

合集下载

爱因斯坦----关于实在的本性问题

爱因斯坦----关于实在的本性问题
爱因斯坦:按照您的看法,也可以说按照印度哲学的看法,我们不是同个别人的幻觉,而是同整个人类的幻觉发生关系了。
泰戈尔:在科学中,我们遵守规约,抛弃一切受我们个人精神深刻影响的束缚,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那个体现在万能的人的精神中的真理。
爱因斯坦:真理是否已我们的意识为转移,这是问题的所在,
泰戈尔:是的,虽然个人的精神不能认识桌子,可是万能的精神却不是不能认识它的。同我的精神相同的精神就能够感受我所感受到的桌子。
爱因斯坦:相信真理是离开人类而存在的,我们这种自然观是不能得到解释或证明的。但是,这是谁也不能缺少的一种信仰——甚至原始人也不可能没有,我们认为真理具有一种超乎人类的客观性,这种离开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经验以及我们的精神而独立的实在,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尽管我们还讲不出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爱因斯坦:这就是说,真和美都不是离开人而独立的东西。
泰戈尔:是的。
爱因斯坦:如果不再有人类,是不是贝耳维德勒的阿波罗像也就是不再美的了?
泰戈尔:是的。
爱因斯坦:对美的这种看法,我同意。但是我不能同意你对真理的看法。
泰戈尔:为什么?要知道真理是要由人来认识的。
爱因斯坦:我不能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却是我的宗教。
泰戈尔:科学证实了这一点:桌子作为一种固体只是一种外观,也就是说,只存在人的精神认为桌子的那种东西,如果人的精神不存在,它也就不存在。同时还必须承认:桌子的基本物理实在性不是别的,而不过是许多单独的、旋转着的电力中心,因此它也是属于人的精神的。
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在万能的人的精神同个别个人的有限理智之间发生了永恒的冲突。在我们的科学、哲学和我们的伦理学中,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不间断的。无论如何,如果真有某种离开人而独立的绝对真理,那么这种真理对我们来说也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泰戈尔、宗白华为例浅析中西诗歌同源有异

以泰戈尔、宗白华为例浅析中西诗歌同源有异
这 个 过 程是 极 为 漫长 的 。李 泽厚 先 生 在 马克 思 文 论 的影
和 谐 , 以 窥 见 自我 的 最 深 的 心 灵 的 反 映 , 实 景 而 为 虚 借 化
境 … … ” 诗 人 对 审 美 对 象 进 行 情 感 化 的 描 述 。西 人 注 。 重 的是 形象 。 中国 诗人 认 为形 与象 是 有 区别 的 。《 易》 周 说 : 在 天 成 象 , 滴 成 形 。” 是 实 体 , 是 虚 体 。泰 戈 尔 “ 在 形 象 的 “ 花 ”秋 叶” 是 “ ”宗 白华 的 “ 郁 ”“ 静 ”“ 夏 “ 便 形 ; 沉 、寂 、波
中进 行 概 括 : 方 的 存 在 观 是 较 为 理 性 的 , 重 实 证 下 的 西 侧
讨 论 。 二 者 对 诗 歌 抒 情 性 的 肯 定 是 一 致 的 。 者 读 了泰 但 作 戈 尔和 宗 白华 两人 的诗 , 图从 中进 行 一 些 比较 , 望找 试 希
也 写 过 一 首 诗 赞 扬 泰 戈 尔 的 诗 情 画 意 :森 林 中 伟 大 的 沉 “
时 以具 体 实 物 的 客 观 属 性 和 特 点 直 接 类 比 人 类 的 相 似 之
处 而 中 国 诗 人 更 注 重 对 意 境 或 境 界 的 追 求 。 白华 先 生 宗 曾著 《 境 》 意 境 做 了精 辟 总 结 , 概 括 出五 种境 界 , 艺 对 他 分 别 为 功 利 境 界 、 理 境 界 、 治 境 界 、 术 境 界 、 教 境 伦 政 学 宗 界 。 为 艺 术境 界 介 乎学 术 境 界与 宗 教 境界 二 者 中间 , 认 是 “ 宇 宙 人生 的具 体 为 对象 , 玩 它 的 色 相 、 序 、 奏 、 以 赏 秩 节

论泰戈尔与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相似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泰戈尔与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相似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泰戈尔与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相似性及其美学意义
卢赛男
【期刊名称】《嘉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2)2
【摘要】泰戈尔的诗歌中充满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情怀,泛神论思想在泰戈尔的诗歌中影响深远。

郭沫若是中国“五四”时期深受泛神论影响而出现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代表了“五四”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呼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笔者将试从泰戈尔和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形成历程,泛神论思想在他们诗歌中与自然的融合以及与人的融合三个方面来论述泰戈尔与郭沫若诗歌中泛神论思想的相似性及其美学意义。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卢赛男
【作者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泛神论与“爱”的哲学——郭沫若与冰心接受泰戈尔的不同向度
2."泛神论"之与泰戈尔和郭沫若
3.郭沫若泛神论思想摭议续——关于泛神论“不彻底性”的比较
4.试论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文化学意义
5.试论郭沫若与泰戈尔抒情诗的泛神论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现象学看泰戈尔的创作

从现象学看泰戈尔的创作

从现象学看泰戈尔的创作泰戈尔一生以极大的激情描述和感受着大自然,并在这种文学创作中,营造出一个爱与美的情感大厦。

这种审美效果可以在现象学的理论中得到印证。

泰戈尔的这种艺术创作选择受到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泰戈尔的艺术观创造了他独一无二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

泰戈尔;现象学;自然;梵我一如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强调“看”,即通过直观直接把握到事物的本质。

按照传统的哲学观念,直观是不可能把握到本质的,本质的把握需要逻辑、理性这些高级的思维活动。

胡塞尔的观点消除了本质与现象、直观和理性二元区分所带来的种种哲学弊端。

海德格尔继承了胡塞尔思想中消解二元对立的思想,同时又发展了“看”,他主张用事物显现它本身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也就是说,事物是如何显现它本身的,我们就如何来看待这事物。

《五灯会元》中有这样的记载:“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亲见知识”是认识论框架中的主体对客体的“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追求的是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

因此主体眼中的客体都不再是客体本身:山成了生产木料的场所,水成了发电的机器。

对于那些参禅的人来说,他眼中的一沙一叶就成了他参禅悟道的工具,努力要从山水中看出禅理佛法。

这种主客二分的认识关系就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努力超越的思维方式。

胡塞尔,尤其是海德格尔,将他们哲学中的新的思维方式称为现象学的“看”。

这种“看”,和禅宗“得个休歇处”的“看”是相通的。

山是什么?山脉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

水是什么?山泉叮咚,小溪潺潺。

这就是山水显现自身的方式,就是山水本来的样子。

如此认识,才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先秦时的《老子》(十六章)中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观复”就是“看”,通过“致虚”“守静”,看见事物本身,这其实就是现象学所说的“存在”。

泰戈尔的美学文学思想

泰戈尔的美学文学思想

泰戈尔的美学文学思想一、文学与真实关于文学的性质、意义、作用、内容、形式等一系列问题,泰戈尔都有专文论述。

一方面,由于他的世界观在基本性质上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所以他的文学观也必然受其制约,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含有神秘主义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他的世界观里又包含一些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成分,特别是由于他在创作上大量的、成功的实践活动,所以他的文学观也包含许多合理的因素,甚至包含若干精辟的、独到的见解。

关于文学应当写什么的问题,泰戈尔在《文学的本质》一文里作了如下回答:“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灵描绘和人的性格刻画。

”(倪培耕译文)所谓心灵描绘,是指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描绘。

泰戈尔把世界分为外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两部分,认为二者具有天壤之别,后者不仅反映前者哪些东西是白的、黑的或者是大的、小的信息,而且揭示哪些东西是可爱的、可憎的或者崇高的、卑劣的,也就是说后者是具有感情的,表现了人的情趣爱好和喜怒哀乐,所以更加富有魅力。

正因为人的内心世界总是川流不息地保持常新,而且坚持不懈地努力表现自己,所以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进行文学创作。

既然如此,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的心灵感情,并且力求清晰和充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学应该尽量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利用比喻、韵律、暗示等方式,此外还要借助图画和音乐的手段,图画赋予感情以鲜明的形象,音乐赋予感情以充沛的活力。

不过,泰戈尔认为人的心灵描绘并非文学表现的唯一对象,即人的性格挖掘出来,并且加以刻画,乃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

这是因为,人的性格是细腻入微和丰富多彩的,而且不是固定不变和有条不紊的,它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重重叠叠的表现层次,而它的表演又是那么不可思议和出人意料。

所以,使它隽永地铭刻在人类心上的工作,只能由一些超乎异常的天才人物来完成。

泰戈尔以上这些论述是富有启发性的,但他在这篇文章最后又提出“神明欢悦的创造是在自己内部进行,人心欢悦的创造则是它的反映”的命题,并且导出“文学不是某个人的独占的东西,也不是创作者的,而是神明的声音”的结论,则显然具有唯心性质和神秘色彩,很难为我们所接受。

吉檀迦利副稿一组新

吉檀迦利副稿一组新

上帝是造物之神,“不断的把它倒空,又不断的以新生命来充满”整个世界处于一种不断变新的过程之中,所以在诗人的眼中,在“轮回”之中,新生命必将出现,全新的社会必然会出现。

由于宗教传统的影响,使得泰戈尔的宗教思想更接近于一种直接的,活生生的神秘体验,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

泰戈尔认为,神是我们经验中的原初现象,而不是需要证实的假设或现在的个别事实,我们感知到神的存在就像我们感觉到光的存在一样。

泰戈尔认为,世界的有限性所显示的非自给自足与缺,但使人要接受无限。

有限似乎充满了不和矛盾,但是越过了它们再来看,我们却看到在和谐一致上显现出有目的的活动的征象。

使人感受更为深刻的是,美学体验把我们引向对无限的追求。

而这一切都把我们引向万有的最高调节者。

泰戈尔接受了印度的神性观和西方人道主义与人性论。

而崇拜具有人性的神,神不再是有些人在宇宙里所朝拜的僵死的佛像,而是活生生的人格之神;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完美的爱的关系,而人对于神的爱,则应该是一种自我舍弃的虔诚与奉献,泰戈尔的宗教观,就是以这种无限虔诚的爱去追求“神人合一”的真谛。

他认为这种神人合一的境界,才是人生救道旅途的极致。

泰戈尔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对宗教问题不断进行思索和探究的一生,《吉檀迦利》就是泰戈尔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宗教哲学探索的一部代表性诗集。

诗人在《吉檀迦利》开篇时就说,他创作这部诗集的缘由,是听从了神的命令:“梵我合一”中的“梵”是泰戈尔对美好的理想世界追求的一个象征,也是他在印度古典哲学观念、西方人道主义、人性论的等思想影响下,自己营构的一个新世界——文学中的永恒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是人类希望的所在,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①在《吉檀迦利》中,诗人以一种倾诉的语气,把自己对神的理解,幻化成为一首优美的诗。

神就在他的面前,神就在他的心中:他是“主人”、是“万王之王”、是“朋友”、是“兄弟”又是“情人”。

他是人格化了的神,是生命之神。

他代表着真理,代表着真,善,美……在《吉檀迦利》中,我们看到诗人犹如一个虔诚的教徒去追寻,礼赞他的神。

泰戈尔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在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冲突与融合

泰戈尔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在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冲突与融合

泰戈尔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在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冲突与融合泰戈尔是印度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和崇拜,也在2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泰戈尔的思想与宗教信仰引起了一些争议与反对,但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

下面,将从以下9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泰戈尔的爱的哲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二、泰戈尔的宗教思想与中国文学的融合三、反对泰戈尔思想的文学界人士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五、泰戈尔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六、中国作家对泰戈尔思想的接纳和发展七、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八、泰戈尔的爱的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对比九、泰戈尔对中国文学的启蒙与熏陶泰戈尔的爱的哲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泰戈尔的爱的哲学被称为“涅槃之爱”,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及丰富的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泰戈尔的爱的哲学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理解和自由,激发了中国文学界对自身身份和国际视野的认识和思考。

泰戈尔的宗教思想与中国文学的融合泰戈尔的宗教思想与中国文学的融合,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泰戈尔主张的“神圣的声音”,是人类内心的天使和先知,它是超越世俗和理智的,对于中国文学,这就是一种对传统思想的挑战和超越。

泰戈尔的宗教思想与中国文学的融合,也让文学作品更加富有情感和温度。

反对泰戈尔思想的文学界人士泰戈尔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并非一路顺风,也遭遇了一些反对者的抵制。

一些文学界人士认为泰戈尔的思想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缺乏现实生活的感性表达。

这些反对者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泰戈尔的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思想传统,也融合了西方文化的某些特点。

泰戈尔的思想和爱的哲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反映了中西文化间的交融、交流和互动。

泰戈尔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泰戈尔的诗歌被译成许多语言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中国。

泰戈尔的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探索和对自然的热爱,引起了中国文学爱好者的共鸣。

泰戈尔的文学观

泰戈尔的文学观

泰戈尔的文学观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印度的国宝。

他的
文学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泰戈尔强调文学的力量和作用。

他认为文学是人们表达自
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文字传递深刻的思考和感知。


相信诗歌和文学作品可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通过文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实现人与人之
间的沟通和理解。

其次,泰戈尔关注人类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
于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呼吁文学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进步和改革。

他主张文学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作品呼唤人们关
注社会不平等、贫困、不公正等问题,以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平等。

此外,泰戈尔强调文学的自由和创新。

他主张文学家应该坚持真
实和个人的创作风格,不受传统和规范的束缚。

他赞美那些勇于创新
和突破的文学家,并主张文学创作应该具有新颖和独特的个性,才能
真正打动人心。

最后,泰戈尔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他相信人类与自然应该保
持平衡和和谐的关系,反对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和赞美之情,呼吁人们珍惜
并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泰戈尔的文学观注重文学的力量和作用,关注人类的
整体发展和进步,强调文学的自由和创新,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对后世的文学界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戈尔与西方泛神论思想之间的类同与歧异张思齐(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一、将泛神论定位为泰戈尔思想的主导思想倾向符合实际印度传统文化结构和民族的核心内容是“梵”。

梵是理解泰戈尔思想的关键。

印度古代文献吠陀,尤其是《奥义书》认为,梵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和最高实在。

请看《广林奥义书》:“最初,此处唯有梵。

他仅这样理解自己:‘我是梵’。

因此,他成为一切。

哪个神领悟了这,就成为他,仙人亦如此,人亦如此。

……谁认识到了‘我是梵’,就成为这一切。

”[1] 也就是说,梵不仅是精神的本体,而且是现实的本体。

作为宇宙主宰的梵与作为个体灵魂的“我”在本质上是有可能统一起来的。

万有同源,皆出于梵。

万有一如,皆归于梵。

当梵通过一种幻的作用显现为世界和各种各样事物的时候,梵也就和幻相通。

当个我即个体灵魂摆脱了无明,在解脱中证悟了梵的时候,我也就具有了梵的属性,从而与梵合而为一,这就是“梵我一如”。

因此,在印度文献中,很多时候,梵(Brahman)和我(Atman)这两个语词是互换使用的。

关于泰戈尔(1861– 1941)思想的基本倾向,多少年来中国的世界文学教学界一直定位为“泛神论”。

不少外国文学工作者在学生时代是这样学习的,广大外国文学教师是这样讲的。

许多有关泰戈尔的著作也是这样论述的,不过许多著作表述不够明晰。

郁龙余、孟昭毅主编《东方文学史》对泰戈尔的思想倾向作了明确的表述:“泰戈尔吸收了这一基本思想观念追求人与神的和谐融合,形成了‘泛神论’的宗教哲学观。

”[2] 那么,泰戈尔的基本思想倾向是不是泛神论呢?多数研究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认为,郁龙余、孟昭毅主编《东方文学史》对泰戈尔的思想倾向的表述是准确的,这对中国的外国文学史教材建设是一个贡献。

不过,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泰戈尔的基本思想倾向不是泛神论思想,而是印度教信仰。

笔者认为,从印度宗教上去把握印度作家的思想倾向,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路径。

在印度的各种宗教中,印度教无疑是信仰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宗教。

但是,以印度教来定位泰戈尔思想的基本倾向却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泰戈尔的思想实际。

泰戈尔是印度人,生活在浓郁的印度教氛围之中,他的思想当然打上了印度教的深深的烙印。

但是,泰戈尔思想中的印度教,仅仅起着传统文化基础的作用。

换句话说,印度教仅仅是泰戈尔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思想的一种历史语境。

正如我们不能够一看见西方人就将其思想简单地归结为基督教,一见日本人就将其思想归结为神道教一样。

仅用“印度教”一语来概括泰戈尔的思想,必然会模糊其思想的个性特征,也必然淡化其思想的时代特征,而且也经受不起泰戈尔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传播领域的实际的检验。

在泰戈尔生活的那些年代里,中国人民经受着与印度人民类似的遭遇,印度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当时,中国人民既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也需要泰戈尔的文学创作。

因为前者可以指明方向,而后者可以给苦难深重的人们带来精神慰藉。

尤其是泰戈尔的作品中洋溢着的泛爱的精神,既可以抚平战士的伤口,又可以给百姓化解忧愁,似乎给人们带来了终极关怀。

泰戈尔的文学作品一经翻译和介绍到中国来,便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印度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实践证明,泰戈尔的泛神论和泛爱论,均属于进步的思想,有其自身的价值。

概括言之,在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中存在着可以与西方经典泛神论思想家们进行比较的契合点。

因而,我们不妨进行对照审查,见其类同与歧异。

由刘安武、倪培耕和白开元主编的《泰戈尔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共计二十四卷,基本上收录了泰戈尔的现存文字。

其中,散文部分一共六卷,占泰戈尔全部现存文字的四分之一。

泰戈尔的散文固然内容繁多,其中有随笔、文学评论、杂文、演讲等等,但是纯文学的美文,即所谓belles lettres,却是并不多的。

这是因为与此相当的那一部分内容,泰戈尔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达了。

这六卷散文的性质,我们不妨用“思想录”来加以总括。

泰戈尔的思想,较为集中地表达于这些散文之中。

它们也是研究泰戈尔泛神论思想的最为基本材料。

泰戈尔具有典型的泛神论言论。

这些言论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三部阐释其宗教观的著作中,即《人的宗教》、《诗人的宗教》和《宗教》。

除了这三部书之外,在其他的单篇文章和诗歌中,也不乏泛神论的篇什。

泰戈尔是好发议论的,其诗歌、小说和剧本中的大段议论,也是说明泰戈尔泛神论思想的材料。

为了推进研究的深入,以下尽量避开泰戈尔泛神论思想相对集中的三部阐释其宗教观的专书,而分别从其诗歌、小说和戏剧创作中寻找材料,说明其泛神论的思想倾向。

在此之前,我们还有必要比较一下存在于泰戈尔与泛神论的创始人托兰德的之间的极为类似的思想历程。

在此之后,为了准确地把握泰戈尔的思想,我们还有必要概略地比较一下泰戈尔思想中的泛神论与自然神论之间的关系。

二、泰戈尔经历了类似与托兰德极为类似的思想历程首先,我们得弄清:泛神论究竟是什么含义?泛神论是这样一种理论:神与宇宙同一,即与存在的一切之总和同一,而不是在宇宙之上和之侧的超自然力量。

由于神是当作整体的宇宙,因而无须任何神圣的创造性为。

宇宙中的每一事物都是神的样式或者成分。

简言之,一切是神,神是一切。

[3]从泛神论产生的历史渊源上说,泛神论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1670 – 1722)在其《泛神论》(Pantheisticon,1720)一书中首先使用的一个术语。

托兰德是在天主教的氛围中长大的,他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还在摇篮中就受到了浓郁的迷信的教育。

”因此,托兰德年仅十五岁就脱离了罗马天主教。

他后来在苏格兰和荷兰上大学。

此后,他定居牛津,写了《基督教并不神秘》(Christianity not Mysterious,1696)一书。

因为此书具有无神论倾向,他遭到了批判和围攻,被弄得“臭名昭著”,1702年他到柏林旅行,在那里他与普鲁士王后讨论神学。

后来他将致王后的信件收集起来,出了一本书,名叫《致塞林娜的信》(Letters to Serena, 1704)。

此书显示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material istic pantheism)倾向。

1705年,他使用了“泛神论者”(pantheist)这个词。

他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类的健全理性,因而宣扬一种以真理、自由、理性为崇拜对象的新宗教。

托兰德热情洋溢地宣扬他的泛神论。

同时,托兰德还是一位重要的英语散文作家。

他长于论辩性的说理文。

英国大诗人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 1688 – 1744)、著名小说家乔纳丹·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 – 1745)均与他有过密切的交往。

泛神论后来在欧洲影响巨大。

在启蒙运动时期,可以说泛神论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体系。

斯宾诺莎(B aruch Spinoza, 1623 – 1677)集其大成。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受其影响。

甚至黑格尔(Geor 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 – 1831)也可以划入泛神论的大范畴之内。

因为在他的一生之中,他频频对泛神论思想做出积极的回应。

对比泛神论的创始者托兰德的思想经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泰戈尔的思想倾向。

这个倾向是:他们两人思想的形成过程都经历了对自身赖以生存于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反叛。

由于经历了思想的反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冷静清晰的再认识。

在反叛的基础上,他们才结合时代前进的总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泰戈尔实际上是在印度教的大环境中走了一条先是背弃然后是改革印度教的道路。

一般说来,泛神论具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神容于自然之中。

另一种是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自然消解于神之中。

泰戈尔的情形是两者皆有之。

从思想的总体结构上说,泰戈尔属于泛神论前一种类型。

这可以从他的“梵我一如”上得到证明。

从文学艺术创作上说,泰戈尔属于泛神论的后一种类型。

这可以从他的大量作品尤其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上得到印证。

三、泰戈尔诗歌创作中的泛神论倾向:与斯宾诺莎比较泰戈尔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

他八岁时开始练习写诗,十四岁时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十五岁时发表长诗《野花》。

逝世前一周口授天鹅之歌《你创作的道路》。

泰戈尔的诗歌创作生涯长达七十二年之久。

诗歌创作是泰戈尔全部创作的大宗,也是其文学成就的最高表现。

泰戈尔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诗歌而奠定的。

《泰戈尔全集》中,首八卷即是诗歌,占其著作总量的三分之一。

1912年,泰戈尔的著名长诗《吉檀迦利》在英国出版。

次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依据就是《吉檀迦利》。

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印度独立后,泰戈尔的诗篇《印度的主宰》被定为印度国歌。

孟加拉国独立后,泰戈尔的诗篇《金色的孟加拉》被定为孟加拉国国歌。

前者庄严、肃穆、深沉,后者绚丽、欢乐、明快。

这两首诗歌将千秋万代传唱下去。

古今中外的诗人,有谁拥有这样的殊荣呢?在诗歌《吉檀迦利》中,泰戈尔深情地向神献歌,表达了他欲与神结合的渴求。

在第13首中,他说:“我生活在和他相会的希望中,但这相会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冰心译)[4] 人神合一的愿望何等强烈而真挚!但是诗人笔下的神,活动于一切自然中,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在第34首中,他写道:“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称你为我的一切。

/ 只要我一诚不灭,我就感觉到你在我的四围。

任何事情我都来请教你,任何时候都把我的爱献上给你。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不把你藏匿起来。

/只要把我和你的意志锁在一起的脚镣还留着一小段,你的意志就在我的生命中实现——这脚镣就是你的爱。

”[5]试比较斯宾诺莎的经典命题“一切都在神之内”。

在《伦理学》(Ethics)第一部分的命题1 5中,他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于神之内,没有神就不能有任何东西存在,也不能有任何东西被认识。

”[6] 通过对比可以知道,泰戈尔所说的神显然就是泛神论所说的神了。

《吉檀迦利》全诗一共103章,其中第8至第36章,甚至可以称为“泛神颂”。

此外,在《献歌集》第101首中,泰戈尔写道:“我的神啊,把我的身心当作玉杯,/你欲斟饮哪一种琼浆?/你的诗人在我的眼眶 /看惯了你的宇宙万象,/在我沉醉的听觉里 /你想静听你沉醉的歌唱,/我的神啊,把我的身心当作玉杯,/你欲斟饮哪一种琼浆?我的主,你的创造在我心里 /创造无比奇妙的信息。

/其中混合着你的仁慈,/唤醒我风格迥异的歌曲——/你把你融入我的形体,/在我身上欣赏你甜美的华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