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胶体金法和干化学的区别

胶体金法和干化学的区别

胶体金法和干化学的区别在医学检测领域,胶体金法和干化学法是两种常见的检测技术。

它们在操作原理、应用范围和准确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详细解析胶体金法和干化学法的区别,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检测方法。

一、定义及原理1.胶体金法:胶体金法是一种基于免疫层析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

它利用胶体金颗粒与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显色条带的出现来判断检测样本中是否含有特定的病原体或物质。

2.干化学法:干化学法是一种以干燥的试剂层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它通过检测样本与试剂层中的干燥化学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样本中特定物质的含量。

二、操作过程1.胶体金法: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

将待测样本滴在试纸上,通过毛细作用在试纸上移动,与胶体金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显色条带,根据条带的出现与否判断结果。

2.干化学法:操作同样简便,但需将样本滴在含有干燥化学试剂的试剂层上。

样本中的特定物质与试剂层中的化学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变化,通过对比色卡或仪器读取结果。

三、应用范围1.胶体金法: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激素检测、药物残留检测等领域,尤其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2.干化学法:主要用于尿液、血液等生物样本中特定物质的定量或定性检测,如尿糖、尿蛋白、血红蛋白等。

四、准确性及重复性1.胶体金法:准确性较高,但受操作者主观判断影响较大,重复性相对较差。

2.干化学法:准确性较好,且重复性较高,但易受试剂层稳定性影响。

五、优缺点1.胶体金法:优点:操作简便、快速,无需特殊设备,适用于现场检测。

缺点:定量分析能力较差,重复性相对较差。

2.干化学法:优点:准确性较高,重复性较好,适用于定量分析。

缺点:对试剂层稳定性要求较高,操作过程中可能受外界因素影响。

总结:胶体金法和干化学法在操作原理、应用范围、准确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自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进行研究以来,建立的各种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在医学、农牧业、环境及食品检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反应过程就是一个由金颗粒、抗原与抗体动态结合的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

而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面将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因素作一分析,为成功制备胶体金检测产品提供参考。

1耗材的选择1、1不同型号膜的筛选。

硝酸纤维素膜的型号在试验中至关重要,作为反应载体影响到整个试验的成败。

不同的生产厂家生产硝酸纤维素膜时使用的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来源、类型与数量均大不相同,对生产出的膜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膜的孔径与分布结构不同。

膜孔径减小,膜的实际可用表面积递增,膜结合蛋白的量也递增;膜孔径越小,层析速度也越慢,金标复合物通过T线的时间就越长,反应也就越充分;因此膜孔径越小灵敏度越高,但就是同时也减慢了跑板速度,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也就就是假阳性越高。

用于金标免疫快速试验的膜多为硝酸纤维素膜或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混合膜,不同的包被蛋白对膜有特定要求,试验者应根据蛋白质的性质选择适合孔径大小与分布结构的膜,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胶体金的标记物在膜上的流动速率为最佳。

1、2结合垫的选择。

结合垫位于层析系统的中间,一般要求结合垫的网格均一且非特异性吸附低,能很好地负载胶体金标记物与待检测样品,而不被吸附;玻璃纤维素膜具备以上优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硬度,为试验中常用。

1、3样品垫及吸水纸的选择。

样品垫与吸水纸位于胶体金免疫层析系统的两端,对于胶体金层析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试验中应根据试纸条检测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样品垫与吸水纸,保证样品在样品垫形成的通道中快速地流动而不被非特异性地吸附或者改变样品的性质。

如检测样品为血清,则可选择网格较疏松的玻璃纤维素膜即可;如果检测样品为毒素,则可选择质量好的吸水纸与样品垫。

免疫胶体金的技术

免疫胶体金的技术

2. 凝胶过滤法
u 将探针溶液装入透析袋内, 4℃ ,置于硅胶或聚乙 二醇中浓缩至原体积的1 4~1 5 u 离心 1500 r min,20min 弃沉淀 u 经Sephacryl(丙烯葡聚糖)S400层析柱分离纯化。 用0.02mol/L TBS(0.1%BSA)洗脱 ? TBS的PH根据蛋白质种类而定 u 按红色深浅分管收集洗脱液
1. 光镜免疫金银法 3 在免疫金染色的基础上增加物理显影的步骤 3 显影液的配制及显影过程应在暗处进行 3 阳性部位呈黑色颗粒状 32. 电镜免疫金银法 3 包埋前染色, 包埋后染色
【IGSS法优点】
1. 可被用于光镜和电镜观察 2. 敏感性高 3. 定位准确 4. 背景清晰, 对比度好 5. 方法简便, 安全 6. 成本较低, 标本可长期保存
【常用还原剂】柠檬酸钠、鞣酸、白磷等
柠檬酸钠还原制备的金颗粒直径较大,15~150nm
白磷还原制备的金颗粒直径较小,3~12nm
【具体制备方法】
(二)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u 电解质 u 胶体金浓度 u 温度 u 大分子物质
(三)胶体金的鉴定
【鉴定方法】在电镜下观察金颗粒的大小 及金颗粒的均匀程度
( 七) 标记探针的鉴定
1. 负染色检查: 将胶体金溶液滴在覆有
Formavar膜( 支持膜) 的镍网上, 空气中干燥, 醋 酸铀负染, 透射电镜下观察
2. 生物活性鉴定: 可用直接或间接法放射免疫
测定, 凝聚试验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
四. 免疫胶体金染色方法
( 一 ) 免疫金染色法
Immunogold staining, IGS
( 五)标记
1. 计算所需待标记蛋白质的总量
根据用以标记的胶体金溶液总体积及所测定的最 适蛋白质稳定量,计算出所需待标记蛋白质的总量

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

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

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一、胶体金的制备一、胶体金的制备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直径1-500nm 的胶体金粒子,但做为免疫标记探针,其直径应在3-30nm 范围内。

范围内。

在氯化金(HAuCl4)水溶液中加入还原剂使之还原并聚积形成胶体金粒子。

水溶液中加入还原剂使之还原并聚积形成胶体金粒子。

使用不同种类、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还原剂,可以控制所产生的粒子大小。

即粒子大小取决于反应溶液中最初还原试剂和还原核的数量。

还原剂浓度越高,核浓度也越高,氯化金的还原也就从更多的还原中心开始,开始,因此产生的胶体金粒子数量越多,因此产生的胶体金粒子数量越多,因此产生的胶体金粒子数量越多,但体积也越小。

但体积也越小。

但体积也越小。

粒子直径每增加一倍,数量减少为粒子直径每增加一倍,数量减少为原来的1/8。

以柠檬酸钠和单宁酸做还原剂,能够制备大小相对一致、直径3~16nm 的胶体金。

因此一般胶体金探针均使用该方法进行。

但该方法制备的胶体金粒子直径范围较窄,而且残留的多聚单宁酸残基往往干扰某些蛋白与金粒子的结合。

聚单宁酸残基往往干扰某些蛋白与金粒子的结合。

此时在溶液中添加此时在溶液中添加0.1~0.2%的H2O2能够去除这些残基。

双标记或制备5-10 nm 的胶体金时建议使用该方法。

的胶体金时建议使用该方法。

利用柠檬酸为还原剂,可以制备12~150 nm 直径的胶体金。

但制备大体积的胶体金时,胶体金粒子的误差也同时增加。

因此做单标记时,建议使用该方法制备12-16 12-16 nmnm 直径的胶体金。

金。

除了上述方法外,也可以用磷作为还原剂来制备5 nm 的胶体金,它避免了单宁酸残基的问题,但所形成的金粒子体积变化较大。

磷易燃且有毒,制备的残液需进一步处理,题,但所形成的金粒子体积变化较大。

磷易燃且有毒,制备的残液需进一步处理,故该方法故该方法已经很少使用。

已经很少使用。

氯化金极易吸湿,故一般均以小剂量密封保存(0.5g 或1g ),因此在配制氯化金溶液时一次配完,暂时不用的可以用1.5 1.5 ml ml 试管分装为1 1 ml ml 保存(-20℃)。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检测方法,主要通过胶体金纳米颗粒与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免疫胶体金技术的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对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溶液的pH值是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免疫胶体金技术中,溶液的pH值对胶体金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表面电荷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胶体金纳米颗粒在弱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而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发生凝聚。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缓冲液来调节溶液的pH值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离子强度也是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离子强度的增加会导致胶体金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屏蔽,从而使胶体金纳米颗粒发生凝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入适当的离子强度调节剂来降低离子强度,从而增加胶体金纳米颗粒的稳定性。

此外,胶体金纳米颗粒的浓度也会对免疫胶体金技术的结果产生影响。

在浓度较高时,胶体金纳米颗粒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小,容易发生凝聚,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验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胶体金纳米颗粒的浓度,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免疫胶体金技术中还涉及到抗体或抗原的结合效率。

免疫反应的结合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抗体或抗原的浓度、结合时间、温度等。

因此,在进行免疫反应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优化,以提高结合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非特异性吸附也是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应用中,样品中存在的其他非目标物质往往会与胶体金纳米颗粒发生非特异性吸附,形成背景信号。

因此,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去除杂质、选择合适的探针等,以减少非特异性吸附的影响。

综上所述,免疫胶体金技术的结果可能受到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胶体金纳米颗粒浓度、抗体或抗原的结合效率以及非特异性吸附等影响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认真分析和处理这些影响因素,以提高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自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进行研究以来,建立的各种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在医学、农牧业、环境及食品检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反应过程是一个由金颗粒、抗原与抗体动态结合的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

而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面将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因素作一分析,为成功制备胶体金检测产品提供参考。

1耗材的选择1.1不同型号膜的筛选。

硝酸纤维素膜的型号在试验中至关重要,作为反应载体影响到整个试验的成败。

不同的生产厂家生产硝酸纤维素膜时使用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来源、类型和数量均大不相同,对生产出的膜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膜的孔径和分布结构不同。

膜孔径减小,膜的实际可用表面积递增,膜结合蛋白的量也递增;膜孔径越小,层析速度也越慢,金标复合物通过T线的时间就越长,反应也就越充分;因此膜孔径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同时也减慢了跑板速度,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也就是假阳性越高。

用于金标免疫快速试验的膜多为硝酸纤维素膜或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混合膜,不同的包被蛋白对膜有特定要求,试验者应根据蛋白质的性质选择适合孔径大小和分布结构的膜,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胶体金的标记物在膜上的流动速率为最佳。

1.2结合垫的选择。

结合垫位于层析系统的中间,一般要求结合垫的网格均一且非特异性吸附低,能很好地负载胶体金标记物和待检测样品,而不被吸附;玻璃纤维素膜具备以上优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硬度,为试验中常用。

1.3样品垫及吸水纸的选择。

样品垫和吸水纸位于胶体金免疫层析系统的两端,对于胶体金层析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试验中应根据试纸条检测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样品垫和吸水纸,保证样品在样品垫形成的通道中快速地流动而不被非特异性地吸附或者改变样品的性质。

如检测样品为血清,则可选择网格较疏松的玻璃纤维素膜即可;如果检测样品为毒素,则可选择质量好的吸水纸和样品垫。

免疫胶体金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

面临挑战与解决策略
技术挑战
提高胶体金的合成效率、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技术的实际应用。
应用挑战
拓展免疫胶体金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法规与伦理挑战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规范免疫胶体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确保其安全性和有 效性。同时,关注伦理问题,尊重人类生命和尊严,推动技术的健康发展。
环境毒理学研究
毒性评估
利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可以研究 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评估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的影响。
毒理机制研究
该技术可用于揭示环境污染物与生 物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环境 毒理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污染物代谢研究
通过免疫胶体金技术,可以研究环 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排泄途 径。
食品营养成分分析
蛋白质检测
利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可以准确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为食品 的营养价值评估提供依据。
维生素检测
该技术可用于食品中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等)的定量 分析,有助于评价食品的营养成分组成。
矿物质检测
通过免疫胶体金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如钙、铁 、锌等,为食品的营养价值提供全面数据。
02
免疫胶体金制备技术
原料选择与处理
01
02
03
氯金酸的选择
选择高纯度的氯金酸作为 原料,确保胶体金的合成 质量。
还原剂的选择
常用还原剂如柠檬酸三钠 、抗坏血酸等,用于将氯 金酸还原为金颗粒。
溶液配制
将氯金酸溶解在适量超纯 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 氯金酸溶液。
胶体金合成方法

梅毒抗体的胶体金法检测及弱阳性影响因素分析

梅毒抗体的胶体金法检测及弱阳性影响因素分析

皂造,将 责匀 值分别调至 员 耀 员圆;将 缘 例经 栽砸哉杂栽 法及胶体金法 第 缘 次稀释时,诊断正确率为 员园园援 园豫(缘 辕 缘)。脂血浓度越
检测梅毒抗体为阳性患者的血清 员园园 μ造 加入不同 责匀 的生 高,检测正确率越低。
理盐水中混匀,再次检测。②溶血:取 缘 例经 栽砸哉杂栽 法及胶 猿摇 讨摇 论
(圆)肿瘤的标引:肿瘤( 灶藻燥责造葬泽皂)包括癌( 糟葬灶糟藻则)、瘤( 贼怎皂燥则)和囊肿( 糟赠泽贼)。《 酝藻杂匀》中对肿瘤有两种表达方法,一种是按 发病部位表达( 如肺肿瘤、胃肿瘤等),一种按组织类型表达( 如腺癌、鳞状细胞癌等)。《 酝藻杂匀》中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未加 区别,其恶性程度由肿瘤的组织类型决定。因此,对肿瘤研究类文章的主题词标引,尽可能标引两个主题词,分别表明发生部 位和组织类型,如胃腺癌需标引“ 胃肿瘤”和“ 腺癌”。
作者单位万:方缘缘数员苑园据园 贵州省毕节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皮肤科收治的梅毒患者,均符合《 梅毒诊断的几个注意点》中 相关 诊 断 标 准[员],且 均 经 甲 苯 胺 红 不 加 热 血 清 学 试 验 ( 栽砸哉杂栽)检测 确 诊。其 中 男 圆圆 例,女 远苑 例;年 龄 圆园 耀 源远 (猿远援 源 依 源援 缘)岁;Ⅰ期梅毒 圆愿 例,Ⅱ期梅毒 源园 例,Ⅲ期梅毒 圆员 例。 员援 圆摇 检测方法摇 愿怨 例均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试剂盒购于厦 门英科新创公司。取患者 源 皂造 静脉血,将静脉血进行 员园 皂蚤灶 源园园园 则 辕 皂蚤灶 的离心处理,取 员 皂造 上清液,置于 源益 冰箱保存。 在 圆 凿 内严格按照说明书完成胶体金法检测[圆]。
[ 关键词]摇 梅毒抗体;胶体金法;弱阳性;影响因素 [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摇 砸 苑缘怨援 员摇 摇 [ 文献标志码]摇 月摇 摇 [ 文章编号]摇 员远苑圆 原 圆愿苑远(圆园员猿)园员 原 园园愿源 原 园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自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进行研究以来,建立的各种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在医学、农牧业、环境及食品检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反应过程是一个由金颗粒、抗原与抗体动态结合的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

而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面将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因素作一分析,为成功制备胶体金检测产品提供参考。

1耗材的选择1.1不同型号膜的筛选。

硝酸纤维素膜的型号在试验中至关重要,作为反应载体影响到整个试验的成败。

不同的生产厂家生产硝酸纤维素膜时使用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来源、类型和数量均大不相同,对生产出的膜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膜的孔径和分布结构不同。

膜孔径减小,膜的实际可用表面积递增,膜结合蛋白的量也递增;膜孔径越小,层析速度也越慢,金标复合物通过T线的时间就越长,反应也就越充分;因此膜孔径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同时也减慢了跑板速度,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也就是假阳性越高。

用于金标免疫快速试验的膜多为硝酸纤维素膜或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混合膜,不同的包被蛋白对膜有特定要求,试验者应根据蛋白质的性质选择适合孔径大小和分布结构的膜,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胶体金的标记物在膜上的流动速率为最佳。

1.2结合垫的选择。

结合垫位于层析系统的中间,一般要求结合垫的网格均一且非特异性吸附低,能很好地负载胶体金标记物和待检测样品,而不被吸附;玻璃纤维素膜具备以上优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硬度,为试验中常用。

1.3样品垫及吸水纸的选择。

样品垫和吸水纸位于胶体金免疫层析系统的两端,对于胶体金层析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试验中应根据试纸条检测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样品垫和吸水纸,保证样品在样品垫形成的通道中快速地流动而不被非特异性地吸附或者改变样品的性质。

如检测样品为血清,则可选择网格较疏松的玻璃纤维素膜即可;如果检测样品为毒素,则可选择质量好的吸水纸和样品垫。

吸水纸则要有很好的蓄水能力,保证样品中所用的液体都经过膜的反应区而被样品垫吸收和蓄积。

2关于胶体金的制备制备颗粒均匀、分散度好的胶体金在金标免疫快速试验中非常关键,如果金颗粒直径的变异范围太大就会影响到试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如果金颗粒的形状不规则或粒径不均一,使得胶体金标记物容易解离和沉淀而产生金标扩散不完全、反应区底色过深和假阳性现象;而且胶体金质量不好,胶体金结合物就不能快速而完整的从玻璃纤维上解离,从而影响试验结果。

胶体金的制备除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外,制备过程中的细节关乎胶体金制备的成败。

首先是操作环境和所用容器的清洁度。

所有进入溶胶内的污物都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或使生成的胶体金出现聚堆现象,容器最好经酸洗和硅化处理。

操作环境应保持清洁无尘粒,最好有专用工作区。

其次,配制溶液均需使用双蒸水或三蒸去离子水配制,烧制胶体金最好用去离子水。

再者是不同的还原剂对胶体金质量的影响。

胶体金制备基于还原法,改变还原剂的性质和浓度,可制备粒径不同的胶体金悬液。

根据试验目的选择胶体金的粒径,根据选择的粒径确定还原剂,如制备金颗粒直径在5~12nm的胶体金溶液用白磷或抗坏血酸还原氯金酸;如制备大于12nm 直径的金颗粒的胶体金则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

此外不同的烧制方法、胶体金的制备量、还原剂的加入方式、加热容器的大小及加热的时间等也影响胶体金颗粒的大小和均一性。

根据所需胶体金的粒径和数量,结合自身试验条件选择合适的胶体金制备方法。

3标记蛋白与相关抗原、抗体的制备标记蛋白、T线和C线的抗原或者抗体的纯度和浓度直接影响金标探针的质量。

获得纯度高、浓度适中的抗原、抗体,关键在于制备和纯化方法的选择及条件的优化。

试验前须采用高速离心去杂质,应用饱和硫酸铵沉淀、亲和层析、透析除盐等一系列处理方法,尽可能去除单克隆抗体、二抗和相关蛋白溶液中的高浓度的杂质和多余离子,避免其干扰目的蛋白与胶体金的吸附结合,或导致胶体金粒子的凝聚;特别是硼酸盐和磷酸盐不利于胶体金和蛋白的结合,应尽量避免接触。

同时,充分处理各种大分子蛋白,使其尽量分散为单体和具有适当的分子质量,提高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比,便于与胶体金充分而稳定的结合。

4胶体金的标记胶体金标记的两个关键环节是标记时的pH和最佳蛋白质标记量的确定。

根据胶体金标记的原理,只有在pH接近和稍高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胶体金蛋白质的吸附力最强;pH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两者的结合,因此标记时选择精密的酸碱度测定仪器或者试纸条,采用不同方法重复校正,并进行梯度试验找到最佳的标记pH。

溶胶与被标蛋白质的用量比例是否合适是影响标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多蛋白质标记,造成浪费的同时引起试纸的拖带现象;过少蛋白质标记,导致胶体金标记不完全,从而降低试纸的灵敏度及假阳性现象的出现。

也需要在试验中进行梯度试验,反复比较不同标记量的标记物在破坏试验中的稳定性,确定最佳的标记量。

5膜包被条件的优化处理膜的包被条件,包括膜的封闭、环境的湿度、T线和C线上抗原或抗体的浓度、点膜条件、温度、包被时间等,需要结合试验实际情况进行反复调整。

包被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①膜上T线和C线抗原或抗体的包被量要相对饱和;②包被后的膜一定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彻底干燥,否则会造成拖带、显色不清晰,灵敏度也大受影响。

5.1封闭对使用的膜进行处理。

特别是进行封闭是一个十分有争议的问题,理论上来说购买回的膜基本上都是已经优化处理好的,直接点膜就可使用。

如果点膜前将膜浸泡在封闭液内进行封闭处理,必然扰乱了膜内正常的物质分布,由此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如果在实际的试验操作过程中,发现没有进行封闭的膜出现非特异性条带或者出现拖带现象,或遇到膜不封闭就无法将蛋白质或抗体包被在膜上的问题,就应考虑封闭问题。

建议在制作试纸条过程中根据各自标记物的性质及其在膜上的显色情况来选择封闭与否,如果标记效果比较好且在膜上显色清晰而无拖带及假阳性现象出现,则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膜的封闭。

反之,可进行膜的封闭,查找不理想现象出现的原因。

用来对膜进行封闭的物质很多,多选用大分子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BSA)、聚乙二醇(PEGMW200)等。

常用的封闭方法有流动封闭和膜上定点封闭,前者将封闭物处理在样品垫上,后者将作用物质配成溶液喷涂在膜的特定位置上。

5.2环境湿度对点膜过程非常重要。

最佳湿度一般在45%~65%。

湿度过低,膜上容易聚集静电荷,点膜容易出现散点,导致测试时出现疏水斑;湿度过高,膜上毛细作用加强,点膜容易引起T线、C线变宽甚至扩散。

为了保证点样时膜湿度的均一性,一般在点样前把膜放到该湿度条件下平衡一段时间。

5.3T线和C线上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T线和C线上抗原或抗体的包被浓度直接影响其与金标记物的结合比例,最终影响试纸条条带的显色效果。

包被浓度过低,膜上的条带显色不清晰或出现条带中空现象;包被浓度过高,会导致C线不显色或者出现拖带现象。

若要获得反应稳定、显色清晰的试纸条,须对2条线上抗原或抗体的配合浓度及两者与金标记物的结合比进行调整和比对,以期得到最佳的组合。

5.4点样位置。

不同的T线、C线点样位置将带来不同的灵敏度,点样位置上移,金标复合物通过T线位置时速度变慢,反应时间增加,灵敏度升高;反之灵敏度降低。

可采用这个方法来改变灵敏度和消除假阳性。

5.5点样仪器。

目前有2种点样方式,划膜式和非接触点膜式。

非接触点膜式优于划膜式,划膜式需用软管将抗体划到膜表面,而膜本身的物理性质较为软脆,划管会在其表面留下印痕。

划痕容易对层析的金标复合物形成阻力,导致假阳性,同时容易出现跑板时在T线位置出现若有若无一条细线,影响结果的判定。

点样仪器不仅可以控制T线、C线点样位置,也可通过点膜仪器各种参数的调整控制T线与C线宽度及喷膜速度等细节,达到最好显色效果。

需要在试验过程反复调整各项参数做比对试验,观察试纸条的显色情况来决定。

6缓冲液缓冲液构成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液相载体,在不影响胶体金与蛋白质、抗原与抗体、硝酸纤维素膜与T线及C线蛋白结合的前提下,并为它们的结合反应提供最佳的酸碱环境。

缓冲液并不是通用的,不同的反应体系需要不同的缓冲液来支持,这就需要试验者结合自己的试验尝试不同的缓冲液,确定适合自己的缓冲液配方。

常用的缓冲体系是在选用的缓冲液(磷酸盐、硼酸盐等)中添加相应的作用物质配制而成,所谓作用物质是解决反应体系出现的某一特定问题而添加的相应物质。

比如通过在缓冲液中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起到增加亲水力、增色和避免线条中空现象;也可同时添加几种物质,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如少量NaCl,减少信号强度,消除假阳性;糖和聚乙二醇作为保护剂,能减缓老化速度,也可以增加亲水力,但也要注意作用物质的添加宜简不宜繁。

试纸条制备过程中的很多处理液都是在选择的缓冲液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作用物质配置而成的(如封闭液、结合垫处理液等)。

7样品的处理与结果的判定7.1样品的处理方法和加样量。

临床送检标本(如全血、血清、血浆),不同的单位和检测人员采用的处理方法不统一,也会对结果判定造成影响。

如血浆内大量的纤维蛋白原,影响到层析的速度及均一性,直接影响到抗原抗体结合,处理不当甚至出现一种非特异性结合。

检测时样品的添加量要相对充足,使膜上的反应充分进行,以便得到清晰的结果。

加样量过低,会导致样品在试纸条上层析不充分而出现假阴性。

7.2结果的判定。

由于使用胶体金产品的工作人员分布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部门,判定结果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判定时间不统一,特别是在工作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下,根据标志线的显色时间随意判定结果,而忽略了厂家制定的有效时间。

因此在检测时要求工作人员能及时分辨出试验结果出现的假阳性、假阴性现象及异常条带,能在查找原因后复检或结合相关的检测方法重新检测进行比对和确认,避免漏检和错检。

8产品的保存和验证8.1产品的储存。

刚生产出的试纸条或检测卡一般含有5%~10%的水分,储存过程中环境过干过湿都不利于产品的储存。

环境过干膜上的水分蒸发,会使膜变得疏水、带电荷并变脆;环境过湿影响金标记物的质量及T线、C线的显色效果;因此成品的试纸条和检测卡应进行防潮设计,存放时间过长时一般要求避光、密封保存。

环境的温度也影响标记物、抗原、抗体的生物活性,在低温条件下可有效延长产品的储存时间。

8.2成品验证试验。

验证试验包括特异性试验、线性灵敏度试验、稳定性试验、样品检测、干扰试验、批间批内重复性试验等10个试验,综合评定产品的质量。

成品验证试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特别是产品的稳定性试验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定期抽样检测。

应结合自己的试验,参照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针对性的试验检测成品的特异性、稳定性、重复性及灵敏度等指标,为进一步的优化和最终制成优质的检测试纸条或检测卡提供数据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