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论文
针灸配合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38例临床体会

针灸配合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38例临床体会
潘宇;李崖雪
【期刊名称】《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22)006
【摘要】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称"口眼斜",本病是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面神经麻痹的早期治疗则是关键,治疗正确,则阻止病变发展,使疾病及早治愈,如果早期治疗不当,则拖延病程甚至使面神经麻痹痊愈困难。
笔者运用针灸配合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3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767-768)
【作者】潘宇;李崖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加味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46例 [J], 徐明录;秦顺朵
2.针灸透刺法配合加味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 [J], 刘云
3.针灸足三里合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观察 [J], 郄凤岐;郄佳
4.针灸配合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38例临床体会 [J], 潘宇;李崖雪
5.牵正散配合针灸理疗辅治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J], 杨朝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则

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则李治庚;王秀云【摘要】面瘫治疗方法较多,初期治疗以抗病毒、激素、营养神经、中药、针灸、理疗等,多可治愈.然而,对病程长,难治性面瘫疗效多不尽人意.我们尝试用牵正散配合大剂量黄芪在驱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血滋阴润筋之品的基础上,以恢复肌力,牵拉口角复位,治疗偶获功效.【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2页(P121-122)【关键词】牵正散加味;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作者】李治庚;王秀云【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兰州730060;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金沟乡卫生院,甘肃兰州7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1 概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临床常见病之一。
现代医学认为多由病毒或寒冷侵袭面部神经运动纤维,使其发生病变而造成患者侧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而出现口眼歪斜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也称面瘫、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
祖国医学认为,多由正气不足,颜面遭风、寒邪侵袭致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
我们用牵正散在驱风化痰基础上,加益气养血通阳之品治疗三例,疗效满意,此介绍如下。
2 案例案一:田某,男,64岁。
诉2012年5月3日晨起时,自感左侧面颊麻木,言语不清,饮水时口角漏水,口角向右侧倾斜,左眼睑下垂,抬举无力。
在某医院住院治疗。
经抗病毒、营养神经、活血化瘀、针灸、理疗、中医等治疗,疗效欠佳,遂邀余诊视。
诊见口角斜向右侧,面部肌肉松弛无力,左眼闭合不全。
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左鼻唇沟消失,口角下垂,不能皱额抬眉、闭目鼓腮、吹口哨等。
舌淡红、苔淡白、脉缓。
治以化痰通络、益气温经、养血活血为主。
处方:黄芪 90g,全蝎3g,蜈蚣一条,地龙 20g,僵蚕10g,当归 30g,龙眼肉 30g,鸡血藤 30g,丹参 30g,红花10g,白附子6g,桂枝10g。
进药10剂,口角略有好转,其他症状疗效不显。
“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神经麻痹30例疗效观察

“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神经麻痹30例疗效观察目的: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眼皮不能闭合,流泪,面部表情动作消失,说话发音不清,吃饭时漏水、漏饭。
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皱额、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动作,鼻唇沟变浅。
几年来,我院以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神经麻痹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标签:牵正散加减;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眼皮不能闭合,流泪,面部表情动作消失,说话发音不清,吃饭时漏水、漏饭。
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皱额、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动作,鼻唇沟变浅。
患者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巩膜。
风湿、中耳炎、脑部疾患及风邪侵袭突受寒凉等原因均可引发本病。
自2002年1月-2003年12月,笔者应用“牵正散加减”内服治疗3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获得良好效果。
现将治疗的30例面神经麻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3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为门诊病人,无其他并发症。
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30-70岁,病程多在半-1个月,病程最长1年。
30例患者均應用内服“牵正散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白附子6g,僵蚕15g,全蝎6g,防风15g,蝉蜕15g,白芍15g,秦艽15g,地龙15g,川芎15g,钩藤20g(后下),黄芪30g,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钩藤后下,分3次用药汤冲服。
10剂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最短为10天,最长40天。
疗效判定标准:以治疗20天为准。
①痊愈:口眼歪斜等上述症状全部消失,随访而无复发者。
②有效:口眼歪斜等症状全部消失,但患侧面部有麻木感,时有面部肌肉瞤动感。
再治疗时仍有效。
③无效:口角歪斜未彻底纠正而其他症状缓解,再治疗时效果不明显。
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26例占86.6%,有效2例占6.7%,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占93.3%。
讨论现代医学称本病为特发性面瘫,是原因不明一侧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损害,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可能有关,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诱因,受凉或吹风可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面神经充血水肿,神经纤维受压,传导阻滞等原因所发病。
牵正散四物汤合剂治面瘫医案

牵正散四物汤合剂治面瘫医案
【方药组成】
白附子12克僵蚕9克全虫6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当归15克桑枝50克丝瓜络9克鸡血藤30克加减法: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克;并以醋香附120克盛于布袋之中,乘热外熨麻痹之处。
【来源】
本方录自《中医内科新论》一书。
本方是中日友好医院印会河教授在临床的多年反复使用“抓主症”临床常用方。
凡颜面神经麻痹,瘫痪出现之口眼歪斜,以及半身麻痹、半身疼痛、半身冷暖、半身汗出等中医所称之“中络”证,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病例举例】
宋xx,男,45岁。
左侧半身连及颜面麻痹不仁,病延两载,半身汗出,两侧温度各异。
自诉曾在东北某地工作,睡土炕受潮,遂发本病。
苔白腻,脉弦细,面色青暗。
西医检查无所发现。
余根据“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的理论,遂以理血祛风之四物牵正散投之。
服十剂,全身汗出,两侧温度如常,麻痹消失而愈。
牵正散合用温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体会

年无复发 。 4 讨 论
一
神经 根型 颈椎病 多见 于低 头伏 案工 作 , 用 电脑 者 、 如久 会计 、 教 师等及 老年 慢性退 变者 , 是 在外 伤 、 本病 劳损 、 凉等 因素 的作 受 用 下 , 致 颈部 和肩 臂 经脉 闭 塞 , 血 淤滞 和 肝 肾不 足 与现 代 医 导 气 学 所示 的椎 间盘突 出 、 间 隙和椎 问孔 狭 窄 , 关节 面应 力 增大 , 椎 小 软 骨面干 裂 , 节面 粗糙 或破 坏 , 椎 的韧 带和 肌 肉松驰 , 关 颈 以及椎 体 和钩 椎关 节等 一 样 , 导致 颈 椎 的稳 定 性改 变 , 节错 位 及软 可 关 组 织创 伤性 反应 , 而 造 成神 经 受 到压 迫 和刺 激 , 从 出现 一系 列 的 症 候群 , 例如 : 、 疼痛 麻木 、 上肢 放射 痛 等症 状 。 传统推拿疗法是中医推拿手法的结晶, 运用滚 、 、 按 揉等手法 可 以放 松 颈椎 局部 肌 肉 , 颈 椎 的 动力 平 衡 , 柱 的动静 力 平 维持 脊 衡理 论认 为 , 骨骼 和 韧带 维持 关 节 稳定 和 平 衡 的作 用力 , 为静 力 平衡 , 而肌 肉维持 关 节稳 定 和平 衡 的 作用 则 为 动力 平衡 , 般 来 一 讲静 力平 衡没 有 动力 平 衡重 要 , 静 力平 衡 失 去后 , 柱 的失 稳 在 脊 变化很缓慢 , 而当动力平衡破坏后 , 脊柱则难以保持正常功能。 颈椎 短杠 杆 微调 手 法推 拿 疗法 是 上 海 中 医药 大学 附 属岳 阳 医院推拿科 主任 沈 国权教授 独 创 , 法 轻巧 、 全 , 用 的点 集 中 手 安 作 于需 调整椎 体 的棘突 、 突后结 节 、 横 椎板 等部 位 , 最大 程 度减 少 了 对相 邻椎 体关节 的影 响 , 同时作 用 点 的集 中并且 直接 使得 所 要使 用 的调整 力也 大大减 少 , 免 了用 力过 度可 能 造成 的肌 肉损 伤 , 避 使得 调整 的力度 、 调整 部位 的调 整 幅度能 更 容易控 制 、 被 更精 确 , 避 免 了以往长杠 杆手 法带 来 的不 安全性 , 以在 坐位 或 卧位 下进 可 行 手法 治疗 , 者容 易 接受 , 患 消除 了以往 患 者对 手 法 存 在 的恐惧 心理 , 愈率高 。 治 应用 颈椎短 杠杆 微 调手 法 时 , 宜 以是否 发 出弹 不 响声 , 突排列 是否 恢复 整齐 为依 据 , 以临 床症 状 、 棘 而应 体征 的改 善 或消 失作为评 判 手法成 功 与否 的标 准 。 椎短 杠杆 微调 手法 的 颈 应 用是通 过运 动 阶段空 间序列 的调整 , 经 血管 创造 一个 较 为 为神 宽 松 的内环 境 , 而 阻断 疾病 的病 理循 环 链 , 手法 安 全性 角 度 从 从
针灸联合川芎茶调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证)

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13 JC018)作者简介:张?媛(1994 07—),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针刺治疗脑病的临床及机制研究,E mail:vqphy41@163 com通信作者:李永峰(1961 12—),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针刺治疗脑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E mail:869358398@qq com针灸联合川芎茶调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证)张?媛1 张 欢2 李永峰1(1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咸阳,712000;2威海市中医院针灸二科,威海,264200)摘要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方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威海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方口服联合针灸治疗。
比较2组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善时间、肌电图检查相关指标、面部神经功能分级的变化,测定血清中相关因子水平,比较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有效率92 59%、75 93%,以观察组临床效果更好(P<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闭目、抬眉、鼓颊的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患者的肌电图结果RI潜伏期低于对照组,CMAP波幅高于对照组,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更明显(P<0 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 α、IL 17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GDN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方联合针灸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改善肌电图指标,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断其起效可能与通过调控血清中TNF α、GDNF、IL 17等水平以减轻患者神经病变的炎性反应损伤程度有关。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证;针灸;川芎茶调散;肌电图;面部神经功能;血清因子;临床研究AcupunctureCombinedwithChuanxiongChatiaoSanfortheTreatmentofPeripheralFacialNervePalsy(Wind ColdSyndrome)ZHANGYuanyuan1,ZHANGHuan2,LIYongfeng1(1SchoolofAcupuncture moxibustionandtuina,Shaanx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Xianyang712000,China;2SecondAcupuncturedepartmentofWeihai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ihai2642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ChuanxiongChatiaoSanforthetreatmentofpe ripheralfacialnervepalsy(wind coldsyndrome).Methods:Atotalof108patientswithacute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admittedtoWeihai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romFebruary2018toFebruary2019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acontrolgroupandanobservationgroup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method,with54patientsineachgroup.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eregivenconventionalwesternmedicinetreatment,while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Acupuncturecom binedwithChuanxiongChatiaoSan.Theimprovementtimeofmainsymptoms,relatedindexesofelectromyographyexaminationandfacialnervefunctiongrading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thelevelsofrelatedfactorsinserumweremeasured,theclini caleffectswerecompared.Results:Theeffectiveratesof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were92.59%and75.93%respectively,andtheclinicaleffectoftheobservationgroupwasbetter(P<0 05).Theimprovementtimeofeyeclosure,eyebrowliftingandbuccalswellinginthetreatmentgroupwas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 05).Intheobser vationgroup,theRIlatencywas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CMAPamplitude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ndthegradingimprovementoffacialnervefunctionwasmoreobvious(P<0 05).TheserumlevelsofTNF αandIL 17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andthelevelsofGDNF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 05).Conclusion:AcupuncturecombinedwithChuanxiongChatiaoSanishelpfultopromotethereliefofclinicalsymptoms,improvetheemgindex,andpromotethefacialnervefunctionrecovery,itseffectmayberelatedtore ducingthedegreeofinflammatoryresponsedamageinpatientswithneuropathybyregulatingserumTNF α,GDNF,IL 17andotherlevels.Keywords 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Wind coldsyndrome;Acupuncture;ChuanxiongChatiaoSan;Electromyography;Facialnervefunction;Serumfactor;Clinicalresearch中图分类号:R245 3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10.023·5741·世界中医药 2020年5月第15卷第10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多发病、常见病,患者多见一侧口眼 斜、鼻唇沟变浅、患侧额纹消失、口角下垂、无法完成闭目、抬眉、鼓颊等症状。
牵正散结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86例的开题报告

牵正散结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86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临床以面神经运动和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
目前,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已有一定的经验,其中牵正散结合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
牵正散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方剂,可用于治疗多种病症。
针灸疗法则是中医药治疗的传统疗法,常常用于激活身体的自愈能力,有利于恢复身体平衡。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牵正散结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一种中医药疗法的新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8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
2. 研究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牵正散口服治疗和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周期为4周。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研究指标:本研究将以治愈率、有效率、面神经功能恢复时
间、生活质量评分为主要指标,评估牵正散结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四、预期效果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牵正散结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一种新的中医药疗法,丰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选择,促进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的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川芎茶调散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1例

川芎茶调散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1例
龙云霞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5(014)021
【摘要】1 病历介绍患者,男,60岁,因右面颊放射性疼痛1周于1995年4月3
日入院.入院时诊见:患者右侧面颊呈放射性疼痛,痛如刀割,发作时间短暂,20 s自
行缓解,每日发作4~5次,彻夜不寐,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入院前患者曾多次就
诊于私人诊所,予诊治无缓解,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中医辨证:风寒外袭,络脉不和.
治宜疏风散寒,和络止痛.方予内服川芎茶调散:川芎12 g、荆芥10 g、防风12 g、细辛3 g、白芷12 g、薄荷12 g、当归12 g、薏苡仁15 g、丹参12 g、甘草12 g,水煎服,每日1剂,
【总页数】1页(P2795-2795)
【作者】龙云霞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定县人民医院,贵州,贵定,55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745.11
【相关文献】
1.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35例 [J], 崔峰;李芳
2.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33例 [J], 石先响
3.川芎茶调散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风寒证)的经验分析 [J], 黄汝芹;郑
瑾;张兰会;任秦有
4.川芎茶调散配合牵正散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J], 郑桂捧
5.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42例疗效分析 [J], 刘俊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加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1周为1个疗程,共2周。
结果:治疗组在综合疗效评定及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生活能力等改善优于对照组。
结论:风寒型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配合川芎调散联合牵正散治疗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
我们采用针灸配合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加减,比单纯用针灸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住院诊为面神经麻痹风寒型患者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14~54岁,平均35岁;病程1~15天,平均5天。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参与《神经病学》[1]:患者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眼裂较大,眼球转向上方,鼻唇沟变浅,口角低斜,面部被牵向患侧,流泪流涎,食物潴留,患侧不能闭目、蹙眉、皱额、鼓腮、吹口哨、部分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减退。
病前有受凉、受潮或面部受冷风刺激等病史。
②中医参考《络病学》[2](风寒袭络证):因吹风受凉而起病,口眼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
口角流涎,伴恶风寒,发热无汗,面色苍白、板滞。
倦怠嗜卧,头痛鼻塞,面肌颈项发紧,耳后乳突疼痛,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疗方案:两组均予针灸治疗。
治疗组加用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改汤剂口服。
取穴:患侧颊车、地仓、翳风、阳白、四白、太阳、承浆及双合谷等。
皮肤常规消毒,选用28号毫针,其中颊车与地仓互透,阳白、四白、太阳、承浆向患者瞳孔方向斜刺,行轻刺激,以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1次/日。
治疗组配合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加减(川芎20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3g,白芷8g,薄荷10g,炙草8g,羌活5g,僵蚕10g,全虫3g,白附子6g,丹参30g),由本院煎药机煎汁150ml,2次/日温服,连服2周。
疗效判定标准[3]:①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②显效:面部表情肌大部分功能恢复,仍有轻度歪斜。
③有效:仅部分功能恢复。
④无效: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x2>/sup>检验及t检验。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配合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治疗风寒性面神经麻痹较单纯用针灸治疗效果好。
见表1。
讨论
面神经麻痹,《内经》称之为“口”、“口僻”,《金贵要略》称“僻”,
《三因方》称“口眼斜”、“吊线风”等。
面神经麻痹及早使用针灸治疗,具有明显疗效,为医界共识。
针灸具有行气活血、化痰消痛、舒经活络等作用,然而有疗效不显或疗程较长者,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能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本方原为治疗风寒头痛的名方,现移用于风寒性面神经麻痹,理则一也,皆为本方善治头面风寒之病。
方中川芎、白芷,辛温通络,能引诸药上行于头面,二药止痛之力著;荆芥、防风、细辛、薄荷,祛风散寒;白芷、羌活化湿;牵正散搜风祛痰;丹参活血通络。
全方共奏疏风散寒,化湿通络之功。
故对风寒引起的面神经麻痹,药证相符,疗效显著。
惟有少部分患者连续使用2周以上,出现口干、目赤头晕不适,此为风寒湿已去,过于发散伤阴所致,应当停药或易滋阳通络之品。
参考文献
1 吴江,贾建平,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9:199-121.
2 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4:816-82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