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临床观察
川芎茶调散治疗头痛的临床观察体会

太 阳经 感受风寒之邪,外感之邪上犯头 目。故在 原方基础加葛
根 , 以缓 解 平 滑 肌 惊 挛 ,解 肌 止 痛 。蔓 荆 子 清 利 头 目 ,全 方祛 风 散 寒 、解 痉 止 痛 ,疗 效 较 佳 。在 青 壮 年 高 血 压 病 患 者 中 ,男 性 因 工 作 压 力 、运 动 减 少 、甘 肥 厚 味 、烟 酒 刺 激 、生 活 无 规 律 、 性 格 急 躁 等 特 点 而 发 病 较 多 ,在 原 方 基 础 上 应 加 减 药 物 。对 于
辨证加减结合 中医推 拿在 治疗头痛 时可获奇效。
【 关键词 1 川芎茶调散 ;头痛 ;辨证论 治
[ Ab s t r a c t ] P r i n c i p l e o f c l a s s i c a l d e c o c t i o n s o f t r e a t i n g h e a d a c h e w i t h C h u a n g x i o n g C h a t i a o S a n w a s e x p l o r e d . Di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C J C M 中医 临 床 研 究 2 0 1 5年 第 7卷 第 2 2期
. . 2 3 . .
川 芎 茶 调 散 治 疗 C A - 痛 的 临 床 观 察 体 x p e r i e nc e o f Ch ua nx i o n g Ch a t i a o S a n i n he a d a c h e
程 仲 兴
( 新疆乌 苏市中医院,新疆 中 图分类号 :R 4 4 1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5 )2 2 — 0 0 2 3 — 0 2 证 型:B GD
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6例临床疗效

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6例临床疗效目的观察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3例,以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对照组23例,盐酸氟桂利嗪,每晚0mg,头痛较甚者临时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一粒。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65.2%。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加味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有显著疗效。
标签:血管神经性头痛加味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引起。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
大部分病人为两颞侧搏动性头痛,或出现后枕部及头顶部疼痛。
头痛性质为胀痛、钝痛及束带样紧箍感。
患者常伴有烦躁易怒、焦虑不安等症状。
笔者以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此证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6例患者为淮南东方医院淮化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患者,均符合---对本病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
治疗组男5例,女18例;年龄36-60岁,平均48岁;病程0.3-2年。
对照组男3例,女20例;年龄28-54岁,平均41岁;病程0.6-1.2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 方法1.2.1 治疗组加味加味川芎茶调散。
处方:荆芥、防风、羌活、白芷、柴胡、丹参、川芎各10g,白芍当归各12g;蔓荆子甘草各6g;细辛3g。
伴头晕、呕吐加制半夏10g、砂仁6g;烦躁易怒加郁金佛手各10g;高血压患者酌加钩藤10g、石决明20g;舌红兼瘀滞加三七粉3g吞服。
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服,7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
1.2.2 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每晚10g。
头痛较甚者临时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一粒。
1.3 疗效标准疗效的判定分为痊愈、有效、无效。
痊愈为临床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改善达90%以上;显效为临床症状、体征与比较改善在30%-90% ;无效为临床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改善<30% 。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88例

2 治疗方药
川芎12 g,荆芥12 g,防风12 g,白芷12 g,细辛3 g,菊花15 g,葛根12 g,丹参20 g,白芍30 g,甘草6 g。1剂/d,水煎服。10 d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痊愈:经治疗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在6个月之内未有复发者70例,占79.5%。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88例
更新日期:2011-04-09 点击: 张玉华 刘桂营
笔者近几年来以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8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经系统治疗且资料完整者。其中男53例,女38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68岁;病程最短者1周,病程最长3 a。
好转:经治疗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经治后在6个月内病又复发,经用本法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12例,占13.7%。
无效:经用本法治疗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略有改善,而改用它法治疗者6例,占6.8%。
4 典型病例
杨某,男,35岁,农民。1988-09-22初诊。患者头痛时作,痛连项背,并有针刺感,遇风则痛剧已有月余。先后经多医治疗无效。经徐州市某医院作脑电图正常。诊为“神经血管性头痛病”,对症用药亦未效。遂来我院就诊。刻诊:患者痛苦貌,头痛如劈,有针刺感,疼痛剧烈时欲呕,伴纳差,全身不适,苔薄白,脉细弦。此乃风寒袭滞经络所致,宜疏风散寒,活络止痛为治。拟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2 g,荆芥12 g,防风12 g,白芷12 g,细辛3 g,菊花15 g,葛根12 g,丹参20 g,白芍30 g,甘草6 g。3剂,水煎服,1剂/d。药后诸症大减。药中病所,守法再进,先后共服8剂治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5 体会
“神经血管性头痛”祖国医学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当属外感风寒头痛范畴。由于久治不愈,致使寒凝经络,血脉阻滞,即“久痛入络”之谓。方选川芎茶调散加减。方中川芎、荆芥、防风、白芷、菊花、细辛、葛根有疏风散寒止痛的作用,且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治疗头痛之要药;丹参活血通络,白芍合甘草有缓急止痛之效。故用之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收效较捷。
加减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50例临床观察

1 . 1 一般 资料 : 5 0例患者均 为本 院 门诊患 者 ,其 中男性 2 5
例, 女性 2 5 例; 年龄 1 8 ~ 6 0 岁, 中位 年龄 4 3 岁; 病程 3 个月
至l 0或双侧头痛 , 可波及 全头部 , 呈胀痛 、 跳 痛、 钻痛或刺痛 , 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小 时, 重者 1  ̄ 2 d 。可伴
中医 中药 ・
加减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 5 O 例临床观察
西山煤 电集 团有限责任公 司职工总 医院( 0 3 0 0 5 3 ) 偏头痛是一种 自觉症状 , 古典医籍称为 “ 脑风” 、 “ 首风” 、 “ 头风” 等, 属 中医学“ 头痛” 范畴 。偏头痛患病多在头 的一侧 , 多 为跳痛 、 掣痛 、 刺痛 、 胀痛或头痛 如裂 , 每次持 续数分钟 或 数小 时 , 也有 持续数周 , 常与情绪 波动有关 , 具 有病程 长 、 反 复发作 、 病情缠绵难愈等特点 , 一般疗效不尽人意。笔者根据 中医学久病人络 , 久痛入络 , 痛则不通 , 巅顶之上唯风 可到的 原理 , 运 用祛 风止痛 、 活血通 络的川芎 茶调散加减 治疗偏 头 王晓炯
赤芍 1 0 g , 白芍 1 0 g , 藁本 1 0 g , 甘草 6 g 。随证加减 : 便秘者 , 生地加至 3 0 g 、 白芍加至 1 5 g ; 遇劳加重者 , 加黄芪 , 党参 ; 头 痛如裹 , 肢体 困重 者 , 加 藿香 、 佩兰 ; 肝 阳上亢 者 , 加天麻 、 钩
藤、 黄芩 ; 腰膝酸软者 , 加杜 仲、 狗脊 ; 久治 不愈者 , 加 全蝎 、 蜈 蚣 。每 日 l 剂, 水煎服 , 早晚 2 次分服 。
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血管性头痛42例

川芎茶调散 加味治疗 血管性 头痛 4 2例
夏卫 明, 宋宇新 启东 市中医院, 江苏 启东 2 6 O 220 摘 要 目的: 探讨 川芎茶调散加味 治疗血 管性 头痛 的临床 疗效。方法: 将血管性 头痛 患者 8 0例随机 分为 2 , 组
缓 急 止痛 之 功 效 ; 蝎 熄 风 镇痉 , 络 止 痛 , 代 药 理 学 研 全 通 现
由表 2 可见, 治疗组治疗后双侧大脑前、 后动脉平均血 中、 流速度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汁学意义 6<00) o .5 。
2 3 不 良反应 .
3 讨 论
究表 明, 能抑制血管运动 中枢 , 其 扩张血管, 并具有镇痛 、 镇 静及抗癫痫作用 ; 细辛芳香走窜 , 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以 通利耳 目; 蚕、 僵 天麻化痰 定风 , 深入血分 , 搜剔伏匿之邪 , 解痉止痛; 桃仁活血化瘀 。 诸药合用 , 共奏祛风除邪 , 活血化 瘀, 通络止痛之功 , 使邪祛正安 , 脑髓得开 , 神府 清宁, 则头 痛 自止 。 临床 研究证 明对风寒瘀滞 , 痰瘀交加所致头痛应用
12 诊 断 标准 .
1 0
i草g 安,限用t 对1水杨药公。] . 剂嗪混早司 - 43氟煎匀有服 ‘ g照 (森晚生 J .g/2 分 次 V 桂西 制2产 、组d 次 2 利 甘、 鼎。 , )
12 1 西医诊 断标准 . .
参照 《 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要
点》1制定西医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性一侧 头痛 , [ 每次发作 的性质 及过程 相似 , 程数 月至数 年 , 病 多伴 有 自主 神经 症 状,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
加减川芎茶调散防治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C J G MC M O c t o b e r 2 0 1 5 . V o l 3 0 . 1 0
・ 21 1 1・
【 I I 缶床 研 究 】
加 减 川 芎 茶 调 散 防治 偏 头 痛 的 临床 观 察
2 . A f i f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S i c h u a n , C h e n g d u 6 1 0 0 0 0 , C h i n a )
例, 显效8例, 有效 1 7 例, 无效 1 2 例, 总有效率为 7 0 . 0 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 结论 加减川芎茶
调散防治偏头痛疗效优干对照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头风; 偏头痛; 加减川芎茶调散; 中医药疗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5 . 1 0. 0 3 2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5) 一 1 0 z 2 1 1 1 - 0 3
Cl i ni c a l O bs e r v a t i o n o f Mo di ie f d Ch ua nx i o ng C ha t i a o Po w de r i n t he Pr e v e nt i o n a nd Tr e a t me n t o f Mi g r a i ne
加味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效果研究

加味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效果研究目的观察加味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9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和对照组104例。
对照组给予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疗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味川芎茶调散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同时具有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且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血管神经性头痛;加味川芎茶调散;针灸疗法血管神经性头痛也叫偏头痛,是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或)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内科常见的顽固性疾病。
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复杂。
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头部钝痛、刺痛、胀痛、搏动性疼痛,常伴有烦躁、失眠、视物模糊,遇到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症状就会加重,头痛剧烈时则会出现恶心呕吐[1]。
本病多发于青春期,且女性多于男性。
本文采用加味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显著,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209例。
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分类修订版(ICHD2Ⅱ)》的诊断神经性头痛的标准,均行头MRI和(或)CT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疾病、脑血管病和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头痛,排除1个月内接受其他抗精神病、抗抑郁药物治疗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和对照组104例。
治疗组男50例,女55例;年龄25~40岁;病程7~12年。
对照组男49例,女55例;年龄22~41岁;病程5~13年。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白芷、柴胡、丹参、川芎各10g;白芍、当归各12g;蔓荆子、甘草各6g;细辛3g。
川芎茶调散加减味治疗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46例的临床报道

川芎茶调散加减味治疗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46例的临床报道头是三阳经络汇合的地方,也是脏腑气血聚集的处所,而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是以头痛偏于头一侧或一点而得名,属祖国医学的“头痛”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等。
中医学把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两大类。
内伤头痛多因风、火、痰、虚、瘀所致,偏头痛所属内伤头痛之列。
偏头痛的主要特点为头痛偏于一侧,病程长,痛点固定,时痛时止,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发作时呈跳痛、刺痛,严重时牵掣致眼、额、眶等处,常伴有头晕目眩,烦躁等。
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自1998年以来,我院收治偏头痛患者46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1)偏头痛反复发作,呈周期性,每次持续5-15分钟,有时数小时或数天;(2)头痛部位限于一侧的颞部、额部、颈项部等;(3)为较强的搏动性跳痛,锥钻样痛;(4)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颜面苍白或是颜面及眼结合膜充血;(5)头部胀痛,跳痛难忍。
在本组内46例,男性17例,女性29例,年龄23-68岁。
头痛持续时间5-15分钟,病程最短12天,最长20年,全部病例均用过西药、中药,效果均不理想。
1.2中医辩证分型,根据临床见证,舌象、脉象分为4型(1)风寒型11例,症状体征:平素多畏寒喜暖,遇风则头痛发作或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弦;(2)风热型19例,遇热或日晒时即发作,夏季重于冬季,春季重于秋季,舌质红、苔黄腻、脉眩数;(3)痰湿型9例,临床体征是嗜睡或昏蒙,全身沉重,可见恶心呕吐、流痰涎、舌质淡、苔腻脉眩滑;(4)肝阳上亢型7例:症状:情绪紧张,易怒或情绪波动时发生头部胀痛或加重,舌质红、舌边较明显、脉眩数或浮紧。
2 辩证及治疗方法以活血化瘀为主,养血祛风温经止痛类为辅。
本方组成:川芎(15g)、防风(9g)、羌活(15g)、甘草(6g)、荆芥(9g)、薄荷(9g)、菊花(9g)、扭子七(20g)、血丹参(20g)、九香虫(9g),以250ml冷水煎服,每天1剂,饭后分3次服,7天为一疗程(并配合麝香药线,银针粗样快速点激),印堂、太阳及阿是穴,每2天1次,服药期间限烟忌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 血管性头痛;川芎茶调散;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风寒型血管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予川芎茶调散加减,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复渣再煎,再取200mL,早晚各服200mL;另加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1次口服。
对照组30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1次口服。
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配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调整脑血管的不稳定性,促进脑血管弹性和改善脑血流供应的作用。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发作时患者极度痛苦,且病因复杂,治疗上颇为棘手,相当于中医的头痛、头风范畴。
2007年3月~2008年9月,笔者应用川芎茶调散加减配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并与单纯运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现代神经病学诊疗手册》[1];②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2],属于风寒型头痛;③所有患者均经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排除头痛性癫痫、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均未列入;④均以反复发作性、搏动性、周期性头痛为特点[1]。
1.2一般资料全部60例均为本院内科门诊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TCD)检查(BMS-PLUS II型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标准号:Q/19 SZLB 01-2000),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3~46岁,平均(34.78±2.34)岁;病程1~8年,平均(4.56±1.41)年。
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2~44岁,平均(34.72±2.41)岁;病程1.2~9年,平均(4.61±1.43)年。
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予川芎茶调散加减。
基本方:川芎6g,荆芥6g,防风10g,细辛3g,白芷10g,薄荷6g,甘草6g,羌活10g,青茶6g。
加减:头痛甚加藁本10g;肢冷、恶心、呕吐加吴茱萸6g,陈皮6g,半夏12g;气逆、脉细、背冷者加麻黄3g,熟附子10g。
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复渣再煎,再取200mL,早晚各服200mL,另加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5mg/粒)10mg,每晚1次口服。
1.3.2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1次口服。
1.3.3疗程及其他2组均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戒酒,避免劳累,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及精神刺激。
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empirenews.page--] 1.4观察指标对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和伴随症状进行量化计分[3]:①每日发作次数5次以上计6分,3~4次计4分,2次或2次以下计2分;②1次持续时间达到2日或以上计6分,持续12h~2日计4分,<12h计2分;③疼痛导致卧床不起,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计6分,疼痛已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但还能活动计4分,头痛轻微,不影响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计2分;④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眼部充血、流泪、鼻塞、流涕等症状3项或以上计分3分,2项2分,1项1分。
总计分≥16分为严重头痛,≥12分为中度头痛,≥8分为轻度头痛。
治疗后用TCD检查大脑前、中、后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
1.5疗效标准[3] 显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70%以上,疼痛虽发作,但能忍受,并能坚持正常工作与学习;有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30%~70%,疼痛发作时,较治疗前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头痛无好转。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1][2]下一页2结果
2.1两组头痛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显效9例,占30.0%;有效17例,占56.7%;无
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86.7%。
对照组30例,显效4例,占13.3%;有效14例,占46.7%;无效12例,占40.0%;总有效率60.0%。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颅内动脉平均流速均高于健康人。
治疗组经治疗后,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前、中、后动脉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基底动脉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两组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不良反应2组均偶见瞌睡和疲惫,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血管性头痛的病因至今未明,现代医学观点认为是一支或数支脑动脉舒缩功能障碍、大脑功能活动紊乱、脑血管痉挛、脑血流量减少等引起的疾病。
因病程长,病情常反复发作,多顽固难愈,尤以女性偏多,有季节性和遗传倾向,病因病机复杂。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手足三阳经皆上循头面,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当风寒外袭上犯清窍,或素体阳气不足,阳虚血亏,虚风上扰,致寒凝血滞而发为头痛连及项背,呈搏动性,拘急收紧感,甚则恶寒呕恶,常受风寒之邪或精神刺激所诱发。
根据这一特点,疏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是治疗风寒型血管性头痛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川芎茶调散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主治风寒头痛的名方,方中川芎善行少阳、厥阴而治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之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之头痛及除后头痛牵引项,以上三药为君,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以协助上述诸药增强疏风止痛之功,以清茶调之,取茶叶苦寒而达清上降下之性配合,相得益彰。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茶调散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且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器官供血,增强免疫功能和抗炎作用[4]。
川芎、细辛、白芷、羌活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缓解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并有抑制胶原纤维合成及抗纤维化等作用[5],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性渗出,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抑制纤维细胞产生胶原,具有抗炎及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6]。
全方强调抓住病机特点,标本兼顾,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层次结合治疗作用和功能调节作用。
本临床研究表明,川芎茶调散可调整脑血管的不稳定性,促进脑血管弹性和改善脑血流供应,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为中医辨证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作用机制、作用部位、作用靶点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