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法治疗小儿高热验案2则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发热抽搐

中医医案——发热抽搐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急下存阴法治愈痉证病案:陶某,女,7岁。

主诉及病史:发热数日,忽然昏迷不醒,目闭不开,两手拘急厥冷,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二便秘涩。

诊查:脉伏不应指,口噤,舌不易察,面色晦滞,手压其腹则反张更甚,其腹必痛。

辨证:《金匮》:“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此为厥深热深的反映。

治法:议用急下存阴法。

处方:炒枳实5g 制厚朴5g 锦纹大黄(泡)10g 玄明粉(泡)10g二诊:启齿连续灌服上方药后一时许,扰动不安,呻吟一声,泻下粘溏夹血的粪便极多,痉止厥回。

更进一剂,热退神清。

但口渴甚,腹部阵痛拒按,显然“胃家实”也。

处方:杭白芍10g 炒山栀5g 淡黄芩5g 川黄连3g 炒枳实5g 牡丹皮5g 天花粉7g 锦纹大黄(泡)7g 飞滑石10g 粉甘草3g按语二诊方药服至3剂,渴止,二便畅利而痊。

小儿口噤肢冷,1目合面晦,脉不应指,似为阴寒所袭。

通过手触其腹,反张更甚,二便秘涩,断定为“热盛于中”之征。

断然用承气急下,泻热存阴,釜底抽薪,因而获救。

诸如此类的病例,经历不少,寒热疑似之间,必须透过现象看到病机的实质,予以正确解决。

举此一例,以概其余。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149,李聪甫医案。

李聪甫,1905年生,湖北省黄梅县人。

中医研究员。

幼承母训,立志学医,13岁学习中医药,随后从师于石椿山先生。

1925年始独立开业行医,长于内、妇、儿科。

先后悬壶于九江、湘潭、长沙等地。

业医60余年,悉心研究中医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规律,学验俱丰。

早在四十年代,就有专著《麻疹专论》问世;新中国成立初期,又有《中医生理学之研究》出版;近年来则有《脾胃论注释》、《李聪甫医论》、《李聪甫医案》等书出版;此外,同刘炳凡研究员合撰出版的《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一书,为中医界深入研究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釜底抽薪法

釜底抽薪法

釜底抽薪法.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

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

讲到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

“发烧”,医学上的规范说法叫做发热。

中医治疗发烧方法很多,如果选错了,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往往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中医是治疗发烧的。

一是发汗退热法,这是最常见的退热方法。

适用于感冒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大类。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体温较高,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治疗上应该辛温解表,发汗退热,可用银翘解毒片等药物来治疗。

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较轻,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治疗上应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

二是热者寒之法,即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

如见“四大”症状,即表现为高热不退(大热),汗出较多(大汗),口渴喜喝冷饮(大渴),脉象洪大而数(大脉)等症状,这是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可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

如见高烧不退,烦躁,口燥咽干,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状的,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可用三黄片来治疗。

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三是通腑泄热法,也叫做“釜底抽薪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

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同时伴有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等症状。

这个时候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大便排下后,热也就降下来啦。

所以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

小儿推拿退热诀窍-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

小儿推拿退热诀窍-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

小儿推拿退热诀窍-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小儿纯阳之体,小儿运动多、代谢旺,小儿摄食量相对成人多,小儿穿着普遍比成人厚实(古人早意识到此危害,有“要使小儿安,常得三分饥和寒”之说)所有这一切造成小儿容易生热,小儿热证最多。

热与火同性。

寒与水相类。

寒热对立,水火不容。

“热者寒之”水以灭火,是人之共识,是中医治疗热症的原则。

即当运用寒凉之品以清其热,灭其火。

具体治热思路与方法充满了哲理性。

不仅人有热有火,天亦有热有火。

在天,自然(燃)之火是为山火。

灭山火,一靠降雨、喷水。

二在火源周围砍出一个隔离带,使山火到达隔离带时再没有可供燃烧的草木。

煲汤、熬粥、烧牛奶,沸腾时,要做的事也只有两件。

一是加凉水,或用汤匙不断翻动。

二是开小火或关火。

古人受此启发,总结出两名句名言: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

扑灭小儿火热的推拿方法也沿袭这两条思路。

一、扬汤止沸1.代表处方:心肝同清、水底捞月、天河水推法(清天河水和打马过天河)、下推天柱骨、捏挤大椎,以及各种取痧法和刺血法。

2.操作要领①用凉水为介质。

或各种冰敷。

②手法从重从快。

③操作至局部潮红。

或十宣、耳尖等局部刺血。

3.机理:凉水为介质类似降雨喷水。

手法从重从快类似不断翻动。

局部潮红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甚至细小血管破裂出血,刺血更是出血。

理论上使营血分热毒外透,又因为用凉水为介质,大量血液在此受到冷却。

因而退热效果肯定,退热机理科学。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虽然局部潮红,触摸却凉透了!这就是退热诀窍。

4.适应症:各种热症。

特别是外感为主。

二、釜底抽薪1.代表处方:退六腑、清胃经、清大肠、抱肚法、荡腹法、开璇玑、龟尾七节,以及各种通便法。

2.操作要领①手法从重从快②从上到下趋势③以放屁、拜拜出大便为度。

3.机理:手法从重从快为泻法清法。

从上至下的操作趋势与火热上炎方向相反,能有效制止火热上炎攻心脑,很好的保护人体重要器官。

放屁和排除大便为腑气下行、胃肠通、糟粕出。

没有了糟粕,就没有了发热的根基。

民间验方高烧,强制打压没用,釜底抽薪才是妙招!

民间验方高烧,强制打压没用,釜底抽薪才是妙招!

民间验方高烧,强制打压没用,釜底抽薪才是妙招!导读发烧,也叫高热。

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很多。

最常见的就是伴随感冒而出现的感冒发烧,我们也称为外感发烧。

还有一个就是积食(宿食)引起的发烧。

积食引起的发烧在小孩中非常普遍。

今天在这里不聊儿童的发烧,主要说一下成人的外感发烧。

感冒发烧的表现,如果我们自己仔细去观察细致的去体会,就会发现,感冒发烧的时候,其实是身体发冷颤抖,同时体温升高。

发冷的同时,一定是同时,体温升高了,全身颤抖,或轻或重。

这是感冒了,感冒是由外邪侵入身体引起的,那么外邪进入身体后,身体就会自动产生排异反应,就是要把这些外邪的邪毒向外排,通过什么途径排出去呢?就是通过体表、汗腺排出去。

那为什么身体会发烧呢?因为体内在“打仗”,外邪要进来,进来了还想往里钻,不想出去,而身体就是要把它们赶出去,这样一来一往就打起来了。

打起来了之后,势均力敌,僵持不下,就产生了高热,就发烧了。

谁要是在这个时候用冰袋、用化学药品镇压患者的体温,破坏和阻止他发烧的过程,那就是迫害身体本能的排异反应。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退烧”,退了没?并没有,只是暂时压制了而已。

古中医的治疗思路,不是强行打压压制,而是釜底抽薪,断根治本。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治疗发烧的民间验方。

外感发烧的通用方(内服药)◎方药一【方药】青蒿15-30克,银柴胡12-15克,白芷6-10克,辛夷6-10克。

【加减】全身胀痛比较轻的加秦艽10克,葛根15克;全身胀痛严重的加羌活10克,独活10克;咽喉肿痛的加山豆根10克,桔梗6克;咳嗽的加杏仁10克,川贝母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一日3次。

(症状轻就用小剂量的克数,症状重就用大剂量的克数)。

【疗效】治疗165例,除1例药后出现鼻衄,中途改用其他药物之外,其余病例都在服药1剂后痊愈,治愈率99.1%。

全部病例基本都在药后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最快服药后4-6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且不再回升。

治小儿高热秘方(方6首)

治小儿高热秘方(方6首)

治小儿高热秘方(方6首)2.1 慈幼清解汤【来源】王静安,《中国中医药报》【组成】石膏30~60克,青蒿15~30克,白薇30克,桑叶10克,赤芍3~6克,柴胡6~10克,黄连1.5~6克,荆芥9克,山楂、神曲各10~15克,槟榔6~9克,天花粉9~15克,大青叶15~30克。

【用法】上药用凉水浸泡5~10分钟后,文火煎煮,将药煮沸后10分钟取汁,视病儿大小给药,患儿饮药后,放至床上,盖被,待病儿微汗出,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汗。

日服3~4次。

【功用】清热解表、透邪导滞。

【方解】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最易感受病邪,邪气最易嚣张,邪正交争急剧,则易于出现高热,由多年临床经验,深感治疗小儿高热,须以“大将”方才可去敌邪,否则杯水车薪,药轻病重,不能取效。

故切不可因其年小而不敢用药。

方中石膏其性凉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祛实热之圣药,故有“温病之实热,非石膏莫解”之说,其功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热,行血中之滞,使邪不凝于血分为方中主药,石膏得青蒿,白薇,桑叶之助,对高热迫血妄行者用之甚佳。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泄热,与黄连配用解毒清心热,以杜绝邪犯心包之势。

柴胡,荆芥发散郁热,透营转气,引邪外出,给外邪以出路,实为本方之妙。

花粉养阴清热,顾其津液耗损;配伍山楂、神曲、槟榔消食导滞,保中土、且制约他药伐中之弊,使邪去正安。

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透邪导滞之功,使体微汗出,大便通,鸱张之热毒自去矣。

【主治】小儿高热。

【加减】高热引动肝风者,选加羚羊角、犀角、钩藤、虫壳;热入营血,选加丹皮、玄参、生地,麦冬;鼻衄,选加荷叶、白茅根、焦栀;因湿热所致,选加黄芩、滑石;对小儿年龄不足周岁者,去石膏,视病情缓急配用紫雪丹。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甚捷,疗效显著。

2.2 三解汤【来源】邹习荣,《四川中医》(3)1985【组成】羌活、石膏、柴胡、薄荷(后入)、黄芩、酒大黄、青蒿、金银花、大青叶、神曲、甘草(剂量视病情酌定)。

釜底抽薪法儿科常见急性热病应用举隅

釜底抽薪法儿科常见急性热病应用举隅

釜底抽薪法儿科常见急性热病应用举隅
倪晓红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05(23)12
【摘要】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配合釜底抽薪法治疗小儿常见急性热病,可以提高疗效。

【总页数】1页(P77-77)
【关键词】釜底抽薪法;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细菌性痢疾
【作者】倪晓红
【作者单位】绍兴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扶土抑木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举隅--省名中医罗笑容主任经验拾撷 [J], 杜淑娟;郑燕霞
2.养阴增液法在儿科临床应用举隅 [J], 李静;朱富华
3.轻可去实在儿科热病中的运用举隅 [J], 钟继南
4.釜底抽薪法临床举隅 [J], 杨灿
5.益黄汤加味在儿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举隅 [J], 刘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釜底抽薪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56例临床观察

釜底抽薪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56例临床观察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活络引药归经,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和阴阳。

此方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养血、通经活络之效。

同时中药熏蒸还通过蒸气的温热刺激,扩张血管,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肢体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肌肉的营养也得到增加,肌肉的肌力当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手法治疗是通过对肌肉深部感受器和浅表感受器的刺激,同时使肌肉的主动肌和拮抗肌产生协同作用,提高肌力,促进其运动功能发育。

综上所述,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所运用的综合疗法具有疗效佳、无痛苦、耐受性良好的特点,比单一的手法康复效果快,可以明显的提高疗效,容易为家长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中华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及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2]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4,2[3]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90[4]冯斌,郑宏.穴位注射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26例[J].河南中医,2008,28(12):81(收稿日期2012-09-12)釜底抽薪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56例临床观察刘晓辉,牛仁秀(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摘要:目的:观察釜底抽薪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临床疗效。

方法:吴茱萸、胡黄连、胆南星、生大黄组成的釜底抽薪散,用醋调后贴敷患儿涌泉穴,睡前贴敷,次晨起取下,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结果:56例患儿治疗后经1a随访,总有效率达94.64%。

结论:穴位贴敷治愈率高,治疗中能够有效地缩小扁桃体的体积,远期疗效好,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釜底抽薪散;穴位贴敷;慢性扁桃体炎中图分类号:R7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107-02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Fudi Chouxin Powder 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Tonsillitis in56 Children/Liu Xiaohui,Niu Renxiu//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Inner Mongo-lia Hohhot010110,China)Abstract: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Fudi Chouxin Powder 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tonsil-litis in children.Methods:The composition of the Fudi Chouxin Powder was composed of Evodia fruite,Picrorhiza,Bile arisae-ma,Rhubarb,sticking the powder on Yongquan point with vinegar,and to the early in the next morning,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once a day,10days was a course.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achieved in1year follow-up of56cases was94.64%.Conclusion:Point application can receive high cure rate and long-term good effect in treatment for chronic tonsillitis,and deserve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s.It is no easy to relapse and worth pushing in clinic.Keywords:Fudi Chouxin Powder;Acuoint application;Chronic tonsillitis;Clinical study小儿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 Tonsillitis,CT)是临床儿科呼吸道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近几年来患病率不断上升[1],且缠绵难愈,极易反复。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釜底抽薪散外敷治小儿口疮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釜底抽薪散外敷治小儿口疮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釜底抽薪散外敷治小儿口疮
马淑霞,主治医师(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邮编450000)。

小儿各类口疮。

吴茱萸15克,生大黄、胡黄连各6克,生胆星3克。

诸药共为细面,混匀装瓶备用、每次取3~5克,用陈醋适量烧开,放入散剂,调匀成糊状,敷于双涌泉穴,以塑料薄膜,干净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日1换,1疗程3次。

应用时,在口疮局部涂以鸡蛋黄油则效更显著。

鸡蛋黄油制法,用法取鲜鸡蛋4~6个,煮熟后,去清取黄,放在铁勺内,用文火炼出油即成。

每日涂溃疡面处3~4次,1疗程3天。

治疗患儿180例。

治愈(用药1疗程,溃疡面愈合)128例;好转(用药1疗程,溃疡面基本愈合,疼痛消失)62例。

有效率100%。

本方吴茱萸为主药、入脾胃肝肾经,性虽温,却能引火下行。

《本草纲目》曰“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意也。

”生大黄味苦性寒,泻火解毒、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主治疮疡赤肿。

胡黄连味苦性寒、有解热健胃之功。

生南星清热解毒燥湿。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穴,诸药敷于此可泻火解毒,引热下行,引火归元。

好似釜底抽薪。

且鸡蛋黄油味苦,有解热,收敛,生肌之效。

故合用对口疮疗效显著。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釜底抽 薪法是 指用 有泻 下作用 的药物 通泄 大便 以 清 除实热的 治法 。若邪 热亢 盛 , 内传 人里 , 或心 火下移
于小 肠 , 热下移 于大肠 , 肺 火热 相煽 , 茧结 于 胃肠 之 中 ,
与糟 粕互结 , 闭而不 泄 , 热 更 炽 。“ 腑 以通 为 用 ” 其 六 ,
的思维 : 白细胞 的下 降 ,感到 眼前 的病 人 正 表 现 出肺 肾 阴虚 的症状 , 而机 体 内部 的病 理 变化 我 们 却没 有 仔 细思 量 , 就 是 这
许 多人不 理解温 阳化 痰法 治疗肺 癌 的缘 故 !
不解 , 实不通之病 机 , 腑 症见 高热 恶寒 , 大便数 日不行 ,
属表 里 俱 实证 。《内 经》载 “ 者 泻 之 , 满 者 泻 于 实 中
内” 故 治 以通 腑解毒 , 所谓 “ , 正 里气通 则表 气 和” “ , 外
疏 通则 内畅 遂 ” 理 。方 中 重 用 熟 大 黄 , 效 《 寒 之 乃 伤 论》 承 气类 方 , “ 之 取 釜底抽 薪 , 下存 阴” 义。吴 又 急 之
釜底 抽 薪 法 治 疗小 儿 高 热 验 案 2 则
陈芬 芳 天津 中 医药 大学研 究生部 ( 津 3 0 9 ) 天 0 13
关键词 : 釜底抽薪法; 小儿高热; 医案
d i1 . 9 9 ji n 10 -9 4 2 1 . 4 0 9 o:0 3 6 /.s . 0 38 1 . 0 0 0 . 7 s 文 章编 号 :0 38 1 ( 0 0 -40 8 - 1 1 0 — 4 2 1 )0 - 1 9 6 0
白皮 1 g 地 骨皮 1 g 再予 7剂 , 0、 0, 嘱其 忌食 甜腻 辛辣 寒
凉之 品 , 药毕 咳止 而愈 。
血分 , 总取咸 寒 降泄之 用 , 辛凉 解表 诸 药合 熟大黄之 携
势奏 清上 泻 下之 功 。但 泻 下 之 剂 , 能祛 邪 , 易伤 既 也 正 , 应 用时须 以祛 邪 为度 , 在 防止 峻利 攻 伐 太过 , 严 应 格 掌握 时机 , 中病 即止 。
择用具 有攻 下 、 清下 作用 的药物 通泄 大便 , 胃肠 之邪 解 热 , 上热 治下 , 大小肠 之火 , 或 祛 使炎 上之火 下 降 , 如釜 底抽薪 , 给邪 以 出路 , 而收解 热之 效 。 现从 笔者 临床 实习 中所 见之 运用 此法治 疗d J 高 xL 热 的验 案 , 择其 典型 者 2则 介绍如 下 。
( 文 校 对 : 艳 贞 收 稿 日期 :0 9—0 本 乔 20 9—2 ) 2
者的身体 内部 , 不但 了解 肿瘤 的组 织形 态 、 理 变 化 , 病 还要 明 白已经 有液体 进 入 的患 者 , 中医 诊 断信 息 正 其 在发生 变化 , 繁的化 疗势必 改变 许多 现象 , 频 患者 因化 疗 副作用 所展 现出来 的现象 或多 或少都 会影 响到我 们
可在 《 温疫论》中 曾谈 到 : 温 疫 可 下者 , 三 十 余证 , “ 约
不 必 悉具 , 见舌黄 、 腹 痞 满 , 予迭 原饮 加 大黄 下 但 心 便
之, 殊不知 承 气本 为 逐 邪 而 设 , 专为 结 粪 而 设 也 ” 非 。
且 熟大黄 泻下之 力较 生 大黄 势缓 , 通便 而无腹 痛之虞 ,
小 儿高热 是临床 常见 症状 , 多疾 病 都 可 以高 热 许
全 身发热 而干燥 , 神 萎 顿而 不 语 , 额摸 之 灼 手 , 精 头 四 肢按 之发 凉 , 咳嗽少痰 , 大便 4日未行 , 淡少苔 , 浮 舌 脉 数 。体温 3 . ℃ , 9 5 一般 情况 尚好 。查 血 常规示 : 、 红 白 细胞 计数 正常 , 中性不 高 。中医拟 以辛凉 解表 , 毒通 解 腑 。予 : 藿香 1 g 竹 茹 1 g 地 骨 皮 1g 寒 水 石 3 g 0, 0, 5, 0, 荆 芥 穗 1 g 金 银 花 1 g 柴 胡 1g 薄 荷 1 g 熟 大 黄 0, 5, 0, 0, 2g 0 。予 2剂 , 日便 下热退 。再诊 : 翌 诉仍 咳嗽 少痰 , 于 前方 去熟大 黄 、 香 、 水石 , 桑 白皮 1 g 桔梗 1g 藿 寒 加 0、 0, 再 予 7剂 , 嘱其忌食 甜腻 辛辣 寒 凉之 品 , 后 咳止 而 5剂 愈 , 其停药 。 嘱
光明中医2 1 00年 4月 第 2 5卷 第 4期
C G C A r 0 0 V l 5 4 JM M pi2 1 . o 2 . l
・6 1・ 8
做 为一名 肿瘤科 医师 , 对 一个 正 在 输 液 的肺 癌 面 患者 , 如要选 用 中药 治疗 , 假 我们 的 目光 应该 深入 到患
诉 发热 2天 。现症 : 热恶寒 , 发 头痛 , 四肢 肌 肉酸痛 , 神
疲 倦怠 , 咳嗽少痰 , 大便 6日未行 , 红苔 黄 , 弦 。最 舌 脉
高体温 3 .  ̄ 一般情 况 可 。查 血 常规 示 : 、 9 8C, 红 白细胞
计 数正常 , 中性 不高 。中 医拟 以 辛凉 解 表 , 毒通 腑 。 解 予: 金银花 2 g 连 翘 2 g 板 蓝 根 2 g 薄 荷 1 g 寒 水 0, 0, 0, 0, 石 3 g 蒲公 英 1 g 柴胡 1 g 赤 芍 1 g 荆芥 穗 1 g 熟 0, 5, 0, 0, 0,
按: 小儿乃 “ 阴稚 阳” 体 , 稚 之 病机 特 点之 一 为 变
为主要症 状 出现 。若 高热持 续不 退 , 易变生 他疾 , 则 或 伤津耗 液 , 引起 惊厥 、 昏迷 等危证 。临证 中常见 高热 患
儿 因热盛 伤津 、 气机郁 滞而致 腑气 不通 , 大便数 日不 解 或 解之不 畅 ; 同时腑气 不通 , 热与便 结又会 加重 气机郁 闭致热势更 甚 , 毒更 重 。故 应寒 凉急下 , 热 以清 除炎 热 结滞, 保存 津液 , 防止变 生他 证 。
例 1 侯某 , ,0岁 ,0 6年 5月 2 日来 诊 。主 : 女 1 20 4
化 迅速 , 易虚 易实、 易寒 易热 , 故在 治疗 小儿 高热 时 , 常 疏表之 中寓以 泻下 , 腑 解毒 , 通 导热 下 行。 腑 气得 通 , 邪热 随便 而 出, 高热 自退 。上 述 2则病 例 兼 具表 证 则
大 黄 3g 0 。予 3剂 , 2剂后 便 下 热退 。再 诊 : 服 诉仍 轻
咳嗽 , 痰少 而粘 , 易咯 , 不 于前方 去熟 大黄 、 水石 加桑 寒
泄热 而无伤 阴之 弊 , 于儿 科 具有 可下之 证 者 相 对安 用
全 。方 中重用寒 水石 , 因其 气 大寒 , 味 辛 咸 , 走 是 其 入
( 文 校 对 : 春渝 本 庞 收 稿 日期 :0 9—1 20 0—1 8)
例 2 成某 , , : 男 4岁 ,0 6年 6月 2 20 5日来 诊 。主诉
发热 5天 。曾输 液治疗 未见 好转 , 具体 用药 不详 , 求 要 服 中药治 疗 。症见 : 面微 赤 , 稍 急 , 气 口唇 干 , 恶 寒 , 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