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一)

合集下载

抗战时期延安戏剧的发展研究

抗战时期延安戏剧的发展研究

抗战时期延安戏剧的发展研究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全国抗战民主政权的中心,也是中国革命文化艺术的重要胜地。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延安戏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形式之一、本文将从延安戏剧的兴起、内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延安戏剧的兴起延安戏剧由此兴起,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延安戏剧以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为中心,通过戏剧的形式,直接面对群众,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壮志。

延安戏剧在党的领导下,秉承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打破了传统戏剧界限,使之成为一个既有演员又有观众参与的整体活动,充分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宣传的结合。

二、延安戏剧的内涵延安戏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凝聚抗战壮志、塑造形象、批判敌人等方面。

延安戏剧通过表演党的政策和主张,向群众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

它强调人民的觉醒和自我救赎,呼吁人民积极参与抗战,为保家卫国而奋斗。

延安戏剧还通过塑造各种具有正面形象的角色来激发人们的英雄情怀。

这些英雄形象有共产党员、军人、农民、工人、学生等。

这些角色在戏剧中以积极向上的形象存在,塑造了一批崇高的人物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延安戏剧也将敌人描绘成为残忍而可恶的形象,以此激起人们的仇恨和斗志。

通过批判敌人的丑恶行径,延安戏剧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政治觉悟,增强了人民的抵御外敌侵略的意志。

三、延安戏剧的表现形式延安戏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

延安话剧是延安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传统话剧,更加注重政治宣传和视觉效果。

延安话剧以声音、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剧本大多以宣传党的政策、英雄事迹等为内容。

延安歌剧是在延安时期兴起的一种新型戏曲形式,它结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技巧和西方歌剧的表演形式,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

延安歌剧常常以爱国主题为中心,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延安舞剧采用了现代舞蹈技巧和语言,以舞蹈的形式表达抗战时期的情感和主题,深受人们喜爱。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片论》读书笔记模板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片论》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1
内容简介
第一章文学运 2
动片论
3 第二章文学理
论与文学批评 片论
4 第三章文学题
材与文学作品 片论
5 第四章文学报
刊片论
第五章著名 作家笔下的 大后方形象
片论
后记
第一节大后方的民族文艺运动 第二节大后方的鲁迅纪念活动
第一节战国策派的文学理论 第二节徐中玉的民族文学理论 第三节施蛰存的心理分析批评 第四节陈铨的文化式批评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片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片
历史
抗战时期
文学理论
研究
笔下
著名作家
抗战时 期
大后方
文学
文艺
专刊
大后方
大后方
抗战
文学
鲁迅
题材
纪念
内容摘要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片论》选取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个案,从大后方文学运动、大后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大后方文学题材与文学作品、大后方文学报刊以及著名作家笔下的大后方形象等方面对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学展 开论述,提出了一些前人未曾论及的新论题,发掘了一批前人未曾注意的新材料,并力图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加 以解读,得出符合实际的较为客观、公允的结论,对于包括大后方文学研究在内的抗战文学研究有所拓展和深化, 对于抗战历史的还原亦具有一定的后方文学片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片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一节兵役题材 第二节慰安妇题材 第三节 《新都花絮》的意义 第四节 《孔雀胆》与《阿褴公主》对读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摘要】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展开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他策划并参与了多次艺术展览,开设了艺术学院,展开了艺术教育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并积极参与艺术交流与合作。

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发展,也为抗战时期的艺术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影响深远,凝聚了力量,传播了文化,弘扬了正能量。

这些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本身,更在于为抗战时期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当时的一匹璀璨的艺术明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关键词】徐悲鸿、大后方、抗战时期、艺术活动、背景、艺术展览、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作品创作、艺术交流、合作、文化发展、影响、意义、成就1. 引言1.1 徐悲鸿在大后方展开艺术活动的背景徐悲鸿在抗战期间选择在大后方展开艺术活动,是由于战乱环境下的北平已无法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和教育工作。

抗战爆发后,北平被日军占领,文化机构遭到摧毁,徐悲鸿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从事艺术活动。

他决定前往大后方,继续为抗战努力。

大后方相对安全,文化教育事业相对完善,这为徐悲鸿提供了一个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和教育的机会。

在大后方,徐悲鸿在政府的支持下,策划并参与了多个艺术展览,开设了艺术学院,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与国内外艺术家展开了广泛的艺术交流与合作。

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不仅在战乱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抗战时期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徐悲鸿在大后方策划并参与的艺术展览徐悲鸿在大后方策划并参与的艺术展览丰富多彩,为当时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和激情的策展人。

在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举办了多次艺术展览,展示了他丰富的艺术作品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在重庆举办的“国画展”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参观。

这次展览展示了徐悲鸿的国画作品,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抗战时期“斯氏体系”与大后方戏剧

抗战时期“斯氏体系”与大后方戏剧

抗战时期“斯氏体系”与大后方戏剧
孙晓芬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1989(000)006
【摘要】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周企何等生前十分怀念建国初期文化部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认为获益甚多。

这个讲习会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分批轮训全国戏曲界的精英,就中重点学习了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以下简称“斯氏体系”),从戏剧理论上武装了他们,对他们系统地总结丰富的表演艺术、提高导演水平,起到很大作用。

就是未能参加北京“戏曲讲习会”的名演员,也有认真学习“斯氏体系”的,如川剧名丑王国仁,就在导演川剧的同时学习“斯氏”的《演员自我修养》等译著。

川剧界名演员在建国视期学习“斯氏体系”的状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孙晓芬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浅谈斯氏体系与布氏体系技法的实用结合 [J], 徐伟
2.“洛氏体系”的基石——《洛地文集·戏剧卷之一(戏弄·戏文,·戏曲)》读后[J], 姚品文
3.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 [J], 何云贵;马韵梅
4.在“爆炸”和“潜沉”中飞跃——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戏剧浅探 [J], 储坚
5.全面抗战时期夏衍大后方戏剧创作初探 [J], 刘诗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戏剧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建构

抗战戏剧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建构

抗战戏剧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建构2012-2013重庆大学本科学生学年论文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学院:新闻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中国·重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二〇一三年六月Study on culture of Anti-Japanese War Drama an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iritAcademic Papers (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Undergraduate: Tang YaJuanSupervisor: Ao YichangCollege: School of JournalismMajor: ChineseStudent ID: 20101612School of Journalism of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June, 2013摘要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文艺作品上。

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都是围绕抗战展开的,自觉或不自觉起着宣传抗战救国,团结民众,增强民族自信心的作用,其中戏剧这一文艺形式在其自身的优势和有利的社会条件下,蓬勃的发展、繁荣起来,它对现代民族精神的构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战争把中国分为三个政治区域,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每一个区域戏剧都适应当地的社会政治环境,求得了生存与发展,国统区的抗战救国,解放区的从民族到民主,沦陷区在沦陷中寻求民族性,都通过戏剧传达出来,并为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抗战戏剧、民族精神、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AbstractWith the outbreak of Anti-Japanese War, great social changes took place in China, which were found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s well. The works were created about Anti-Japanese War at that time, playing the role in propagating war of resistance to save the nation, unifying the masses and cultivating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mong them, drama, as a form of art and literature, experienced vigorous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ts own advantage and favorable social circumstance and made a big dif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irit. Chin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kmt-ruled area, liberated area and occupied area, where drama obtained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y adapting to the local so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s.Drama-communicating meaning varied in different regions,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aggression and saving the nation in kmt-ruled area, from nationalism to democracy in liberated area and seeking nationality in occupied area, which were accepted by the public.Key Words:Anti-Japanese War Drama national spirit kmt-ruled area liberated area occupied area目录摘要 (III)Abstract ............................................................................................................................................. I V 目录.. (V)一、绪论 (1)二、时代环境的概述 (3)三、抗战戏剧与不同区域民族精神的建构 (5)(一)抗战建国大后方的国统区抗战戏剧 (5)1、街头剧 (6)2、剧院演出与战地演剧 (7)3、国民政府对抗战戏剧的推动 (9)(二)从民族到民主的解放区抗战戏剧 (10)1、解放区前期的抗战戏剧 (11)2、解放区后期的抗战戏剧 (12)(三)沦陷中寻求民族性的沦陷区抗战戏剧 (14)1、沦陷区戏剧的生存环境 (14)2、沦陷区戏剧的民族性追求 (15)四、结语 (18)参考文献 (19)一、绪论从1937年到1945年这八年抗战时期,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艰辛的时期,面对日本的侵略,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一)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一)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一)【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兼顾时序,从空间角度选取了几个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连缀成篇,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作出了基本轮廓的勾勒,并对一些重要戏剧现象的历史文化意义作出了某种理解与阐释。

【关键词】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历时八年,绵延数省,其时间与空间皆随军事力量的进退和政治力量的消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其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内涵也历经嬗变,极为丰官。

由于时隔久远,资料遗失,今天,人们已很难详知其当年的辉煌盛况了。

这里,我们主要兼顾时序,从空间角度选取当时几个剧运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作一描述,以期勾画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基本轮廓。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戏剧运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感应这一国难,上海剧人最先作出强烈反应。

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决定根据夏衍的提议将该组织扩大改组为中国剧作者协会,以适应团结抗日的形势需要。

会上还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芦沟桥》,以揭露日寇的侵略暴行,激励国人英勇抗日。

该剧集合上海演剧界各路精英,由辛汉文、陈白尘等7人组成筹备演出委员会负责,崔嵬、张季纯、章泯等17人参加写作,洪深、唐槐秋等19人导演,上海影剧界100多人参加演出。

如此前所未有的浩大集体行为,显示出上海剧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8月7日,该剧在南市蓬莱大戏院正式上演,立即轰动上海。

观众反映甚为强烈,实为上海剧场中罕见盛况。

演出日夜进行,直到“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才被迫停止。

如同该剧《代序》中所言:“《保卫芦沟桥》是我们在战时工作的开始,我们热烈地希望这个剧本能够广泛地上演于前后方,我们更希望看过这个戏的观众,能和我们——和戏中所有的民众士兵们相共鸣”1]。

《保卫芦沟桥》实是上海剧人团结抗日的先声,是中国戏剧阵线的战斗宣言,是向国人发出的战斗呼唤。

《保卫芦沟桥》的上演揭开了抗战剧运的序幕。

继之,全国各地的文化界、戏剧界人士和广大爱国青年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演剧的其它宣传活动。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摘要】在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展开了一系列重要的艺术活动。

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更是致力于艺术教育、文化交流、艺术保护和艺术宣传等工作。

通过他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徐悲鸿为抗战时期的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得到了大后方的支持与推动。

他的艺术活动不仅丰富了抗战时期的文化生活,更为民众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与支持。

徐悲鸿的艺术活动在推动抗战胜利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意义,为人们带来了希望与勇气。

通过他的努力,艺术在抗战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抗战时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关键词】抗战时期、徐悲鸿、大后方、艺术活动、艺术创作、艺术教育、文化交流、艺术保护、艺术宣传、贡献、支持、推动、胜利的意义.1. 引言1.1 徐悲鸿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性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徐悲鸿在抗战时期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宣传抗战正义事业、培养人才、提升士气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当时民族的文化代表和领军人物,徐悲鸿的艺术活动不仅在精神上支撑了广大人民,也在宣传战争、反抗侵略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致力于将艺术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使自己的艺术更具有社会责任感,为时局贡献了力量。

由此可见,徐悲鸿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成就上,更在于其为抗战事业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风貌,更是中国抗战文化的珍贵遗产。

1.2 大后方对艺术家的影响在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蔓延和敌军的侵略,许多艺术家纷纷选择逃离危险的前线来到大后方避难。

这种情况下,大后方对艺术家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大后方相对安全的环境为艺术家提供了稳定的创作条件,他们可以在这里远离战火,心无旁骛地投入艺术创作。

大后方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得艺术家们可以与各地的文化人士交流互动,拓宽视野,获得新的灵感和思路。

大后方政府和社会也给予艺术家们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生活保障,使得他们可以安心地进行艺术创作。

抗战前后戏剧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演变——以国统区戏剧大众化与延安戏剧大众化的理论实践为例讨论

抗战前后戏剧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演变——以国统区戏剧大众化与延安戏剧大众化的理论实践为例讨论

l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I—■_
熊 佛 西 和 杨 村 彬 等 人 在 定 县 的 戏 剧 实 验 中 ,有 两 个 实际的 目标 :“第 一 ,提高平 民欣 赏戏剧 的能力和兴趣 ;第 二 ,普 遍平 民欣 赏 戏 剧 的 机会 ”。嗍他们 打 算 创 造 出一 种 平 民戏 剧 ,并 研 究 其 内容 与 形 式 。为 此 ,他 们 从 剧 本 结 构 、剧 本 题 材 、戏 剧 团体 建立 、表 演 方 法 和舞 台 布 景 等 多 方 面 进 行 了实 验 研 究 。
1930年 代 初 ,中 国 左 翼 文 艺 运 动 蓬 勃 发 展 ,左 翼 戏 剧 人 走 出学 校 进 入 工 厂 、农 村 进 行 非 盈 利 性 演 剧 ,即使 他 们 的主 体 力 量 最 后 选 择 了 营 利 性 的 都 市 大 剧 场 ,在 大 部 分 戏 剧 人 看 来 城 镇 、乡 村 、工 厂 、学 校 和 慰 劳 前 线 的 演 出 较 之 都 市 的商 业 戏 剧 纯 洁 ,为 劳 苦 大 众 创 作 的 大 众 化 文 艺 高 于其 他 ,应 该 是 文 艺 发 展 的主 流 —— 这 是 左 翼 文 艺 的一 贯 主张 。
落 . Yi Shu ’ 琴
抗 战前后 戏剧 大众化理 论与实践 的演变
— — 以 国统 区戏剧 大 众 化 与 延 安戏剧 大众 化 的理 论 实践 为例 讨 论
曾 云 霞 上 海 戏 剧 学 院
摘 要 :戏 剧 大 众化 的 理 论 和 实践 作 为 文 艺 大 众 化 运 动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贯 穿 了 1930年 代 和 1940年 代 的 时 空 随 着 战 争 和 工 农 革 命 的 进 行 ,戏 剧 大 众 化 也 从 单纯 为启 蒙 、为 艺术 的 乌 托 邦 理 想 实验 转 变为 适 应 战 时 环 境 和 革 命 要 求 的 实 用 X-具 ,服 务 于现 实 的政 治和 经 济 .承担 起 社 会 革 命 的担 子 。 关 键 词 :戏剧 大 众 化 延 安 戏 剧 延 安 文 艺座 谈 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一)【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兼顾时序,从空间角度选取了几个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连缀成篇,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作出了基本轮廓的勾勒,并对一些重要戏剧现象的历史文化意义作出了某种理解与阐释。

【关键词】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历时八年,绵延数省,其时间与空间皆随军事力量的进退和政治力量的消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其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内涵也历经嬗变,极为丰官。

由于时隔久远,资料遗失,今天,人们已很难详知其当年的辉煌盛况了。

这里,我们主要兼顾时序,从空间角度选取当时几个剧运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作一描述,以期勾画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基本轮廓。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戏剧运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感应这一国难,上海剧人最先作出强烈反应。

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决定根据夏衍的提议将该组织扩大改组为中国剧作者协会,以适应团结抗日的形势需要。

会上还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芦沟桥》,以揭露日寇的侵略暴行,激励国人英勇抗日。

该剧集合上海演剧界各路精英,由辛汉文、陈白尘等7人组成筹备演出委员会负责,崔嵬、张季纯、章泯等17人参加写作,洪深、唐槐秋等19人导演,上海影剧界100多人参加演出。

如此前所未有的浩大集体行为,显示出上海剧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8月7日,该剧在南市蓬莱大戏院正式上演,立即轰动上海。

观众反映甚为强烈,实为上海剧场中罕见盛况。

演出日夜进行,直到“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才被迫停止。

如同该剧《代序》中所言:“《保卫芦沟桥》是我们在战时工作的开始,我们热烈地希望这个剧本能够广泛地上演于前后方,我们更希望看过这个戏的观众,能和我们——和戏中所有的民众士兵们相共鸣”1]。

《保卫芦沟桥》实是上海剧人团结抗日的先声,是中国戏剧阵线的战斗宣言,是向国人发出的战斗呼唤。

《保卫芦沟桥》的上演揭开了抗战剧运的序幕。

继之,全国各地的文化界、戏剧界人士和广大爱国青年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演剧的其它宣传活动。

各种抗战演剧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初期抗战剧运呈现风起云涌的局面。

“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8月15日,中国剧作者协会在卡尔登剧院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和救亡宣传队事项。

会后,征得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同意,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并立即分派到上海各街头巷尾、电台、学校、广场开展抗日宣传。

后又根据周恩来指示:“把大部分救亡演剧队设法组织出发到内地去作爱国抗战宣传工作。

上海租界有五百万人民,要留下几个宣传队,准备上海四郊沦陷后,坚守宣传阵地”2]。

除10、12队留沪工作外,其余各队自8月下旬起,先后离开上海,向全国各地扩散,开始了他们辉煌壮丽的战斗历程。

上海救亡演剧队率先“垂范”,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各地抗战演剧宣传活动的开展。

继之,上海影人剧团和中国旅行剧团也先后从上海出发,沿长江向西南大后方进军,演出一系列抗战戏剧。

全国其它城市如广州、桂林、昆明、重庆、贵阳等地的抗战演剧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抗战使中国戏剧运动进入又一个高潮期。

二、以武汉为中心的戏剧运动1937年10月以后,京、沪失陷,武汉一时间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抗战剧运中心也随之移至武汉。

当时,全国绝大部分戏剧工作者都汇集到汉口,各剧团先后进行公演,使武汉剧坛空前活跃起来。

10月初,救亡演剧一队演出由崔嵬、王震之、宋之的编剧的三幕剧《上海战争》,演出以炽热的爱国激情震撼武汉群众。

11月初,救亡演剧二队演出洪深编导的《飞将军》、《米》两个独幕剧,也获得热烈反响。

此外,熊佛西率领的中华平民教育会抗战剧团演出了《后防》、《战歌》、《一片爱国心》、《电线杆子》;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中国旅行剧团演出了《塞上风云》、《夜光杯》、《前夜》、《回春之曲》、《阿Q正传》等剧目。

而令演出达到高潮的,还是12月25日,武汉戏剧界为华北义勇军募捐筹款举行的联合公演,由军委会政训处抗敌剧团、怒潮剧社、救亡演剧二队、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国旅行剧团等10多个团体联合演出的由田汉编剧、洪深导演的《最后的胜利》,轰动了武汉三镇。

演剧团体和剧人的空前集中,客观上具备了戏剧界联合起来的基础。

于是,一个统一领导全国戏剧运动的中心组织便应运而生了。

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简称抗敌剧协)在武汉光明大戏院开会成立。

参加者四百余人,大会通过协会章程,确定每年10月10日为戏剧节,推举出97人理事名单和以张道藩、方治、洪深、田汉等为首的25人常务理事名单。

协会章程宣称:“本会以团结戏剧界人士,发展戏剧艺术,推动抗敌工作为宗旨。

”规定“本会常务理事会之下分设总务、话剧、歌剧、杂剧、编译五部,每部设正副主任各一人”3]。

大会还通过了田汉起草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宣言》,指出:“对于全国广大民众作抗敌宣传,其最有效的武器无疑是戏剧——各种各样的戏剧。

因此动员全国戏剧界人士奋发其热诚与天才为伟大壮烈的民族战争服务实为当务之急。

”“我们的团结是为着抗战。

”“只有抗战使我们团结。

”“今日的中国不怕敌人的深入而怕的是民族内部的团结发生动摇,同样,今日中国的戏剧艺术界不怕不能发挥伟大的抗敌宣传力量而怕的是这一团结不能充分巩固。

……因此我们不能不要求我国有血性有觉悟的戏剧界人士,捐除一切成见,巩固这一超派系超职业超地域的团结。

”“我们相信中国戏剧艺术必因和抗敌任务结合能摒弃过去的积弊开拓新的境地。

……必能使中国戏剧艺术在相当年月后达到更高的完成。

”“也相信相当艺术完成的戏剧必能更有力地达成推动抗战的目的。

”《宣言》最后呼吁:“我们迫切地要求全国戏剧界人士以群策群力为这些平凡要求的实现而奋斗。

这儿已不容有一刻的踌躇,一毫的猜疑,艺术重真诚,‘不诚无物’,请大家以最大的真诚与毅力巩固这一抗战中模范的合作,中华民族幸甚!中国戏剧艺术幸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的成立,对于团结组织全国剧人服务抗战,御侮救亡,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不仅如此,它也积极推动了抗战戏剧运动,发展了戏剧艺术。

不同种类不同派别的戏剧人才能在此一时期空前融汇,因而使各类戏剧在艺术上、美学上能够相互影响渗透、相互借鉴,无疑大有益于戏剧艺术的发展。

随后,全国许多城市纷纷成立抗敌剧协分会,领导开展当地的戏剧运动。

抗敌剧协也随后创办了《戏剧新闻》、《抗战戏剧》等戏剧刊物,对交流剧运情况、发表新剧作、指导剧运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随着抗战形势的向前发展,1938年3月,国共统战组织军委会政治部在武汉成立,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出任副部长。

政治部下设三个厅,第三厅由郭沫若任厅长,专司宣传。

第三厅又设五、六、七三个处分管艺术、电影、国际宣传等事项,其中六处主管艺术,田汉任处长,集中了洪深、徐悲鸿、冼星海等一大批优秀的进步的艺术家在其麾下工作。

第三厅成立不久,即组织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如庆祝“台儿庄大捷”、“戏剧日”、“雪耻兵役扩大周”等等,充分发挥了戏剧的直观鼓动作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第三厅作的最有意义的工作是组织了10个抗敌演剧队和4个抗敌宣传队。

当时,国民党当局害怕高涨的群众抗战运动会冲击到其腐败统治,便千方百计抑制群众救亡团体的活动,提出整编、遣散群众团体,使大批来到武汉的戏剧工作者面临生活无着,并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为保存抗战戏剧力量,周恩来据理力争,争取到编制和经费,终于由第三厅出面将这些抗日宣传团体保存了下来。

1938年8月,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等正式成立,并在武昌昙华林进行短期集训,进行了政治学习、业务准备和军事训练。

田汉、洪深、郭沫若等先后为他们讲课,各队编排了许多演出节目,集训结束时,举行了大规模的汇报和交流演出。

出发前,周恩来亲自给他们作了长达四、五个小时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指示他们“深入前线,随军行动,向战地军民宣传党的主张,占领文化宣传阵地,坚持原则立场,开展统战工作;利用合法身份,争取自主条件,进行坚持抗战到底、反对妥协投降的宣传。

”4]各演剧队分赴各战区后,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开展灵活机智的演剧宣传,为鼓动民众与将士勇于抗战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不但如此,演剧活动也锻炼了他们自身,为戏剧艺术的普及与“大众化”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夏衍曾指出:“在参加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整个文化兵团中,戏剧工作者们已经是一个站在战斗最前列,作战最勇敢,战绩最显赫的部队了。

”5]这话用来评价抗敌演剧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三、以重庆为中心的戏剧运动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战戏剧运动的工作重心西移,重庆成为抗战中后期大后方剧运中心。

重庆的抗战戏剧运动实际是与抗战同步的。

抗战爆发不久,重庆本埠就产生了第一个业余演剧团体怒吼剧社,由华北流亡到重庆的部分剧人和重庆电力公司、成渝铁路局的业余戏剧爱好者50余人组成。

成立不久即举行第一次公演《保卫芦沟桥》,使山城人民第一次欣赏到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

另外,该剧团还组成街村演出队,用四川方言到乡镇演出,成为重庆普及话剧、宣传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大批外省剧人来渝,重庆剧坛开始活跃起来。

1937年10月,陈白尘、沉浮、孟君谋率上海影人剧团来渝,带来白杨、吴茵、谢添、路曦、施超、王献斋等新老电影明星,演出《芦沟桥之战》等剧。

1938年,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也由武汉来渝,演出《塞上风云》等剧。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这个当时全国一流话剧团体也于这年4月28日抵达重庆,带来赵丹、顾而已、魏鹤龄、叶露茜、章曼苹、钱千里等明星和宁之的、陈鲤庭、沈西苓、贺孟斧等著名编导,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演出《民族万岁》、《夜光灯》、《塞上风云》、《汉奸》、《芦沟桥之战》等剧,提升起了山城观众的爱国热忱与观剧热情。

此后,曹禺、吴祖光、阎哲吾随国立戏剧学校来渝,应云卫、章泯、葛一虹等许多戏剧工作者也先后来渝。

重庆的剧运中心地位因之确立。

剧人云集,演出不断。

1938年3月,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国立剧校、怒吼剧社、戏剧工作社等戏剧团体举行联合公演,演出话剧、歌舞、汉剧,平剧,话剧剧目为《祖国进行曲》,由《放下你的鞭子》、《反正》、《火中的上海》、《八百壮士》四幕组成,连演三天。

9月,新闻界联合怒潮剧社募集5万元制作寒衣5万件,演出话舞剧《为自由和平而战》,群众为剧情感动,踊跃捐款。

1938年10月10日起,重庆举行第一届戏剧节,是重庆有史以来最盛大的戏剧活动。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四川旅外抗敌剧社、怒吼剧社、中电剧团等25个演出团体进行了为期22天的活动。

前三天各剧团在市区、郊区进行街头演出。

10月4日起,各剧团在重庆的社交会堂进行了一星期的“五分钱公演”,连演十余场。

29日起,全市戏剧工作者200余人联合演出压台戏《全民总动员》,一时轰动山城,将此次戏剧节推向了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