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教学设计
鹏之徙于南冥 教案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特殊用法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观和人生观3、把握文章想象丰富、用寓言说理的特色4、学习文章的结构特点【教学设想】1、复习(第1、2段)和讲读(第3、4、5段)相结合2、以理解“逍遥游”的深刻含义为重点3、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已学过的课文《逍遥游》导入齐读课文第1、2段二、复习、讨论1、第1 段写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分四层来写。
第一层:极言鲲鹏之大。
文章开始,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鲲鹏现世,神奇壮美,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
先借齐谐之口,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进一步渲染鹏之大——再以“野马”“尘埃”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飓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最后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大鹏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强劲的大风和辽阔的天空,这就是强调了鹏鸟的的“有所待”。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
“蜩”就是蝉,“学鸠”就是小鸟。
它们也“有所待”,但与鹏鸟的壮观高飞相比,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完全不同的气象、完全不同的格局。
显得多么滑稽可笑,显得何等卑微琐屑。
接着又以“行路备粮”为喻,进一步说明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解鹏鸟的境界。
第四层:写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
文章举出“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庄子所举的例子来看,小智慧与大智慧的差别不只是在智慧上,小年寿与大年寿的差别也不只是在年寿上,而且还在于由它们所关涉的境界、气象、格局上。
而庄子的最终目的,则是要说明人的境界、气象、格局的问题。
2、第2段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这一段先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了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几种人就境界、气象、格局而言,就好像跟大鹏鸟相比之下的蝉、小鸠以及斥。
构建《鹏之徙于南冥》的阅读教案

构建《鹏之徙于南冥》的阅读教案鹏之徙于南冥,这是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美丽传说。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巨大的鹏鸟飞到南海,蛟龙看见后,就直接跃出水面和鹏鸟比拼高度。
虽然蛟龙飞得很高,但远远不及鹏鸟的高度,鹏鸟遂放声长鸣,振翅高飞,风起云涌,仿佛在绘画中跃动着。
本文将针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构建《鹏之徙于南冥》的阅读教案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阅读体验在教授本故事时,教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营造出有关该故事的节奏和氛围。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这个故事的美妙之处,通过字眼的选择,生动逼真的描写,借助其情感或丰富的想象力,来为学生们带来真实的阅读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鹏鸟飞翔,乘风破浪的场景。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类似于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体验故事情节,感受不同场景带来的情感变化,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短片的形式来巩固学生的理解及体验。
二、文本研读在阅读教案构建过程中,必须关注文本研读和讲解的内容。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故事背景,介绍《鹏之徙于南冥》寓意丰富,内容精彩的特点,再通过四步走,即分析文本、理解语言、推导结构、领略美学,依次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含义,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1.分析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分析,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的特征和动作等方面。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挖掘这个故事背后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符号、叙事技巧等,借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理解语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鹏之徙于南冥》中特殊的文章叙述语言,比如比拟、夸张、拟声、调动等,以及一些生动的描写手法,让学生深度体验到文章的魅力,为今后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推导结构的教学环节便是针对故事本身结构的推导。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故事的组成结构和语言层次,推理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关系,尤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本的情感走向和思想内涵。
4.领略美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领略经典的美学、文化和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二鹏之徙于南冥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优良文化传统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要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语文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助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走进先秦诸子文化,走进庄子,读懂经典,让经典文化传承。
同时,在感受经典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当下全面从严治党,严厉整治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的现状,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读活经典,赋予新意。
本节课以“读懂经典,读活经典,赋予新意”为线索,旨在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让经典文化的精髓浸润到学生的生活之中,生命之中。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句式,读懂文章。
(读懂经典)2、引导学生学会引用经典、活用经典。
(读活经典)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引用经典、活用经典,读出自我。
教学方法:1.传授式教学法2.点拨式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播放先秦诸子图片2、引出课题——走进庄子,读活经典二、读懂经典1、预习文章,学生范读;2、归纳大意,落实字词;要求:①自己读文章,提出不懂之处;②合作探究,落实重点字、词、句式。
3、探究寓言所表达的意思。
4、明确源自本则寓言的一个成语—“涸辙之鲋”三、读活经典1、回顾古代文人墨客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引用这则成语典故;明确:唐、宋、明、清等各朝代均有诗人引用过。
总结:“涸辙”成为诗歌中固定意象,了解这一意象,有助于读懂诗歌。
2、现当代也有文人引用过这则成语典故,阅读《庄周买水》①《庄周买水》里典故的应用;②探究这篇文章传达的意思;③结合时代背景,读懂文章主旨;④合作探究:刘征该如何回信?⑤结合当前反腐之风,读出作者的渴望;总结:刘征的《庄周买水》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他不仅讽刺了那些以权谋私、哄抬物价的现象,还深刻的挖掘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就像涸辙之鲋一样,他们强烈渴望着一场正义甘霖的降临。
《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问题导入:一庄子及《庄子》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锋利的时代,做过漆园史。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邀其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做,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出于其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假设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字音鲲()鹏抟()齐谐()坳()堂迁徙()北冥()夭阏()沮()丧榆枋()斥鴳()舂()米晦朔()泠()然蓬蒿()翱()翔蜩()恶()乎待哉穷发()之北知()效一官决()起而飞数数()然飡()蟪()瓠()鹪鹩()瞽()俎()樽()掊()洴()澼()絖()鬻()三初读文选,将有问题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问题深入:一解释加点字词:1 怒而飞2 志怪者也3 去以六月息者也4 之九万里5 众人匹之6 而后乃今培风7 适百里 8 以久特闻9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10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11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2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二判断文言句式1 鹪鹩巢于深林。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 莫之夭阏者。
4 之二虫又何知!5 物莫伤之。
6 彼且奚适也?7 彼且恶乎待哉? 8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三解释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今义:虽然:古义:今义:文章:古义:今义:众人:古义:今义:四翻译固定句式1 奚以……为?2 其……?其……?五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晦:望:朔:稳固提高:一诵读文选,识记名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学习重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庄子及其作品1、作者及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2课《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2课时5页)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选择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为设计对象。
【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
2、通过对作品情节、形象、语言的把握,展开想象,欣赏庄子笔下的生动意象。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阅读、体会、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新课导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历史的天空中,有一只奋飞的鹏鸟一直激荡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庄子的《鹏之徙于南冥》,这个题目是编者后加的,其实他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在之前我们必修五学习过的《逍遥游》基础上增加了三段,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内涵更加丰富。
重新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会对“逍遥游”的内涵、境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目标展示:这节课,学习目标主要有这样三点: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
2、通过对作品情节、形象、语言的把握,展开想象,欣赏庄子笔下的生动意象。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三、知识积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导学案整理归纳的文言现象,班级内交流展示。
四、合作探究1、这则选文真正的题目就叫《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什么人达到了“逍遥游”的状态?明确:至人、神人、圣人。
3、这些达到“逍遥游”状态的人有什么特征?明确:无己、无功、无名。
真正的“逍遥游”是利用天地的自然本性,利用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无所凭借,无所依靠。
达到“逍遥游”状态的人从不偏执自我,不追求事功,不追求名声。
总结:以上是对“逍遥游”浅层次的理解,是作者庄子对“逍遥游”笼统的概括,在课文后三段作者对“逍遥游”作了怎样更深层次的阐述。
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教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准备教学的重要手段。
如何创造一个既能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又有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教案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一、教材分析我们需要对课本进行仔细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文本是《鹏之徙于南冥》。
该课文讲述了鹏鸟在沧海上翱翔的场景和感人的经历,是一篇感人肺腑的优美散文。
文本包含了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在分析好教材之后,要明确教学目的,以此引导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练习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发问技能。
2、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写作能力。
3、让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三、教学设计金字塔原则教学设计中有一种非常经典的方法,叫做“金字塔原则”。
要从简单到复杂地列出知识点,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理解各个知识点,并让他们能够逐渐深入到知识的核心。
1、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预习教材,对文本内容进行基本的了解和分析。
老师可以提前将本节课的课文发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看一遍并做笔记。
2、课中授课(1)教学目标老师要告诉学生今天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今天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例如:“今天我们要学会如何理解古代文学,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赏心悦目的场景。
”(2)情景导入老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介绍故事的背景,在细节上加强学生的印象。
例如,老师可拿出一张宽广的海洋的图片,并播放一首跟海洋和大自然相关的音乐来渲染气氛。
(3)课文分析老师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一理解文本。
他们可以把文中的关键字、难句分别挑出来,分析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生动描绘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场景描绘来写一篇自己的文章或画一幅水彩画,以此来锻炼他们写作和全球观察力。
(5)总结归纳在教学结束之前,老师可以跟学生一起总结今天课程的重点,加深对教材的认识。
同时,他们还可以在这个时间里给出本章节的自由探究时间,希望学生能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元素和理解角度。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2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1.自学:教师范读课文,对同学做注意课文的节奏,对生字词做标记的指导;指导同学默读课文,结合注解议课文。
教师总结生字词如下:鲲(kūn)抟(tuán)阏(è)蜩(tiáo)决(xuè)蟪蛄(huìgū)鴳(yàn)数数(shuò)恶(wū)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略知《鹏之徙于南冥》的意思,
2、指导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
《可欲之谓善》
2、指名朗读
3、自告奋勇背诵
4、指名学生背诵
二、简介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
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三、新授《鹏之徙于南冥》
1、师范读
2、带学生读
3、指名学生读,师指导。
4、齐读
四、出示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五、大意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
南海就是天的池。
《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
《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
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
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
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
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
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六、指名学生读、齐读、互读、比赛读
七、布置作业
1、读背本文
2、预习
《庄周梦蝶》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