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从《鹏之徙于南冥》中学习文学鉴赏教案

从《鹏之徙于南冥》中学习文学鉴赏教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文学鉴赏作为文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鹏之徙于南冥》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文学作品,其在文学鉴赏教育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鹏之徙于南冥》这一文学作品,对如何从中学习文学鉴赏进行探讨。

一、《鹏之徙于南冥》的文学背景《鹏之徙于南冥》是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所著的一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被广泛认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鹏”一直被视为一种神话中的生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鸟类。

在朱自清的小说中,他巧妙地将这个神话的主题与现代社会的现实相结合,通过鹏这一神话的形象来探讨现代人的处境,表达了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救赎之情。

二、《鹏之徙于南冥》的文学鉴赏1.深入挖掘主题思想鉴赏一部文学作品时,要关注的就是其主题思想。

《鹏之徙于南冥》的主题则是人性的悲剧与启示。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鹏的描写和情感刻画,深刻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错位和疏离,人性的扭曲以及对人性的启示,这也是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原因。

2.对小说人物进行细致分析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在《鹏之徙于南冥》中,主人公鹏这一形象被塑造得非常生动形象,其内心世界也被逐步展现出来。

在文学鉴赏时,我们可以对这些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对其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的细致剖析,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3.关注小说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表达手段。

在《鹏之徙于南冥》中,朱自清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细腻入微,其用语精准简洁,但又不失文学底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

在鉴赏这一文学作品时,我们也必须关注其语言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文学鉴赏的理解和感受。

4.注意小说结构的合理性在文学创作中,结构的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鹏之徙于南冥》中,小说的结构设计非常出色,通过鹏的征途来架构全篇,每一个描写都相辅相成,使整个小说看似散漫而实际上又极度紧密,并且在全篇的叙事中,语言也非常的流畅自然,细节描写也准确且细致,非常值得我们在文学鉴赏中加以关注。

鹏之徙于南冥 教案

鹏之徙于南冥 教案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特殊用法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观和人生观3、把握文章想象丰富、用寓言说理的特色4、学习文章的结构特点【教学设想】1、复习(第1、2段)和讲读(第3、4、5段)相结合2、以理解“逍遥游”的深刻含义为重点3、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已学过的课文《逍遥游》导入齐读课文第1、2段二、复习、讨论1、第1 段写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分四层来写。

第一层:极言鲲鹏之大。

文章开始,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鲲鹏现世,神奇壮美,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

先借齐谐之口,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进一步渲染鹏之大——再以“野马”“尘埃”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飓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最后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大鹏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强劲的大风和辽阔的天空,这就是强调了鹏鸟的的“有所待”。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

“蜩”就是蝉,“学鸠”就是小鸟。

它们也“有所待”,但与鹏鸟的壮观高飞相比,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完全不同的气象、完全不同的格局。

显得多么滑稽可笑,显得何等卑微琐屑。

接着又以“行路备粮”为喻,进一步说明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解鹏鸟的境界。

第四层:写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

文章举出“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庄子所举的例子来看,小智慧与大智慧的差别不只是在智慧上,小年寿与大年寿的差别也不只是在年寿上,而且还在于由它们所关涉的境界、气象、格局上。

而庄子的最终目的,则是要说明人的境界、气象、格局的问题。

2、第2段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这一段先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了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几种人就境界、气象、格局而言,就好像跟大鹏鸟相比之下的蝉、小鸠以及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二鹏之徙于南冥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二鹏之徙于南冥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优良文化传统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要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语文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助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走进先秦诸子文化,走进庄子,读懂经典,让经典文化传承。

同时,在感受经典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当下全面从严治党,严厉整治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的现状,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读活经典,赋予新意。

本节课以“读懂经典,读活经典,赋予新意”为线索,旨在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让经典文化的精髓浸润到学生的生活之中,生命之中。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句式,读懂文章。

(读懂经典)2、引导学生学会引用经典、活用经典。

(读活经典)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引用经典、活用经典,读出自我。

教学方法:1.传授式教学法2.点拨式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播放先秦诸子图片2、引出课题——走进庄子,读活经典二、读懂经典1、预习文章,学生范读;2、归纳大意,落实字词;要求:①自己读文章,提出不懂之处;②合作探究,落实重点字、词、句式。

3、探究寓言所表达的意思。

4、明确源自本则寓言的一个成语—“涸辙之鲋”三、读活经典1、回顾古代文人墨客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引用这则成语典故;明确:唐、宋、明、清等各朝代均有诗人引用过。

总结:“涸辙”成为诗歌中固定意象,了解这一意象,有助于读懂诗歌。

2、现当代也有文人引用过这则成语典故,阅读《庄周买水》①《庄周买水》里典故的应用;②探究这篇文章传达的意思;③结合时代背景,读懂文章主旨;④合作探究:刘征该如何回信?⑤结合当前反腐之风,读出作者的渴望;总结:刘征的《庄周买水》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他不仅讽刺了那些以权谋私、哄抬物价的现象,还深刻的挖掘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就像涸辙之鲋一样,他们强烈渴望着一场正义甘霖的降临。

《鹏之徙于南冥》 导学案

《鹏之徙于南冥》 导学案

《鹏之徙于南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鹏之徙于南冥》的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汪洋恣肆的艺术特色。

3、领悟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2、难点(1)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探讨文章对当代社会和人生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庄子简介庄子(约公元前 369 年—约公元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逍遥游》简介《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四、文本解读1、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问题导入:一庄子及《庄子》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锋利的时代,做过漆园史。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邀其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做,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出于其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假设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字音鲲()鹏抟()齐谐()坳()堂迁徙()北冥()夭阏()沮()丧榆枋()斥鴳()舂()米晦朔()泠()然蓬蒿()翱()翔蜩()恶()乎待哉穷发()之北知()效一官决()起而飞数数()然飡()蟪()瓠()鹪鹩()瞽()俎()樽()掊()洴()澼()絖()鬻()三初读文选,将有问题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问题深入:一解释加点字词:1 怒而飞2 志怪者也3 去以六月息者也4 之九万里5 众人匹之6 而后乃今培风7 适百里 8 以久特闻9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10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11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2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二判断文言句式1 鹪鹩巢于深林。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 莫之夭阏者。

4 之二虫又何知!5 物莫伤之。

6 彼且奚适也?7 彼且恶乎待哉? 8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三解释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今义:虽然:古义:今义:文章:古义:今义:众人:古义:今义:四翻译固定句式1 奚以……为?2 其……?其……?五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晦:望:朔:稳固提高:一诵读文选,识记名句。

《鹏之徙于南冥》说课稿

《鹏之徙于南冥》说课稿

《鹏之徙于南冥》说课稿《鹏之徙于南冥》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要求学生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二说学法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

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

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

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教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准备教学的重要手段。

如何创造一个既能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又有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教案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一、教材分析我们需要对课本进行仔细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文本是《鹏之徙于南冥》。

该课文讲述了鹏鸟在沧海上翱翔的场景和感人的经历,是一篇感人肺腑的优美散文。

文本包含了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在分析好教材之后,要明确教学目的,以此引导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练习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发问技能。

2、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写作能力。

3、让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三、教学设计金字塔原则教学设计中有一种非常经典的方法,叫做“金字塔原则”。

要从简单到复杂地列出知识点,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理解各个知识点,并让他们能够逐渐深入到知识的核心。

1、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预习教材,对文本内容进行基本的了解和分析。

老师可以提前将本节课的课文发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看一遍并做笔记。

2、课中授课(1)教学目标老师要告诉学生今天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今天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例如:“今天我们要学会如何理解古代文学,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赏心悦目的场景。

”(2)情景导入老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介绍故事的背景,在细节上加强学生的印象。

例如,老师可拿出一张宽广的海洋的图片,并播放一首跟海洋和大自然相关的音乐来渲染气氛。

(3)课文分析老师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一理解文本。

他们可以把文中的关键字、难句分别挑出来,分析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生动描绘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场景描绘来写一篇自己的文章或画一幅水彩画,以此来锻炼他们写作和全球观察力。

(5)总结归纳在教学结束之前,老师可以跟学生一起总结今天课程的重点,加深对教材的认识。

同时,他们还可以在这个时间里给出本章节的自由探究时间,希望学生能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元素和理解角度。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2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2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1.自学:教师范读课文,对同学做注意课文的节奏,对生字词做标记的指导;指导同学默读课文,结合注解议课文。

教师总结生字词如下:鲲(kūn)抟(tuán)阏(è)蜩(tiáo)决(xuè)蟪蛄(huìgū)鴳(yàn)数数(shuò)恶(wū)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鹏之徙于南冥》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讲庄子追求最高人生境界――逍遥游的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被学者认为是体现庄子思想的最主要篇章,近人马叙伦有言:“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鹏之徙于南冥》基本上节选了《逍遥游》全文,只删去了最后一段。

《逍遥游》作为必修篇目曾经在必修5出现过,只是必修教材中少了《鹏之徙于南冥》中的后三段。

因此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比较熟悉,艺术手法也有所了解。

这次编入《庄子选读》,作为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再次出现,编者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庄子追求最高人生境界的思想,“传道”的意味很浓。

况且选修又是必修的拓展和提升,旨归本来就在于“大学”而兼及“小学”,所以了解庄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拓宽人生境界,涵养灵魂,就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这也是我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词汇:怒、果然、辩、爝火、息、尸、文章、浸、稽、掊、龟、之。

【教学重点】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学生认真阅读《鹏之徙于南冥》一文,要求达到:熟悉文章中的寓言故事,并思考其寓意。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知识积累: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2)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3)此小大之辩也(4)辩乎荣辱之境(5)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6)我犹尸之(7)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8)大浸稽天而不溺(9)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0)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之”的意义或用法。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2)是鲁孔丘之徒与(3)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4)之二虫又何知(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3.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二、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个只知道匍匐在习题海洋里拼命加减乘除的孩子,我劝你不要读庄子,因为他和你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整天幻想摆脱地球引力憧憬自由飞翔的孩子,那么我要告诉你,你来读庄子,你是两千年后上天赐给庄子的异代知己。

读《庄子》,说难也难,难于上青天,说易也易,易于烹小鲜。

读《庄子》要有绝对丰富的想象,天马行空,神飞天外;读《庄子》要有绝对开阔的胸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读《庄子》要有绝对特别的思维,能够突破常规,敢于撞入禁区。

倘能如此,一篇《逍遥游》何足难哉。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明白了“逍遥游”的含义,就找到了解开庄子思想的一把钥匙。

近代学者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选读》第二节《鹏之徙于南冥》,领略什么是真正的“逍遥”。

(二)检查预习,重点订正和落实词语积累。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教师点拨】先秦诸子散文都是论证文,不管文章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摇曳生姿,里面引用的故事多么引人入胜,奇谲怪诞,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见解,所以同学们一定不要被这些华丽的表象所蒙蔽,要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文章中的观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每一段的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讲大小之辨。

第二部分(第二段):讲逍遥游的境界。

第三部分(最后三段):进一步阐明“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局部研读)学习第一部分,明白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描绘了一幅什么场景?你认为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的中“有所待”是什么意思?【明确】文章开始部分,先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作者特别突出了鹏之大,飞之高,翔之远。

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境界。

景象雄奇壮丽,故事骇人听闻,气象出人意表。

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范围。

作者通过大鹏腾飞高举的壮丽景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由豪迈的人生画卷,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气象。

但这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他还有所待。

“有所待”的“待”就是凭借、条件之意,“有所待”就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自由的。

尽管如此,但是大鹏南徙的壮举,它扶摇直上的气象,还是表现出难以企及的境界。

2.作者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有什么用意?论证“小年不及大年”又有什么作用?【明确】如果说大鹏是展翅九天的“神鸟”,那么蜩与学鸠则是翱翔蓬蒿之间的“小虫”,它们代表的是目光短浅、境界狭小的凡人境界。

庄子把它们拿来与大鹏作对比,说明人生境界的不同乃是由于眼界大小不同,即空间的广阔和狭小不同造成的。

庄子认为空间的广阔和狭小不同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从而影响人的智慧,因而得出一个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然而他认为影响人的智慧的因素不只是空间,还有时间。

于是接着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证明“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来进一步论证“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3.认真分析课文内容,思考文章中的“大”和“小”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大小之辩”在哪里?【明确】“大”指大空间、大年(大时间)和大知(大智慧),“小” 指小空间、小年(小时间)和小知(小智慧)。

(1)小空间是有限的;大空间是无限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小空间不及大空间――蜩与学鸠、斥安比不上大鹏;(2)小年是有限的时间;大年是无限的时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小年不及大年――朝菌、蟪蛄和众人比不上冥灵、大椿和彭祖;(3)小智慧是有局限的,时时处处会遇到阻碍;大智慧没有局限,摆脱了世间所有的束缚,同化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性质,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逍遥游,成就人生的最高理想。

小知不及大知――小境界、小格局和小气象比不上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气象。

三、第二课时(一)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下列问题1.庄子把人生分为几种境界?各有什么特点?【明确】三种境界。

(1)四种凡人的境界――追求功名利禄;(2)宋荣子和列子的境界――远离事功、名利但仍有所待;(3)逍遥游的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2.先翻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一句,再谈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天地”乃是万物的总名。

“正”指本性。

“御六气之辩”指使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

在庄子看来,这就是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了:利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

具备这种最高境界、气象、格局的人,跟天地万物、阴阳大化、道合而为一。

3.什么是“逍遥游”?影响“逍遥游”的因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提示:逍遥游意味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意味着不为自己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束缚,不为世俗功名拘囿。

达到“无名”“无功”“无已”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

影响“逍遥游”的因素是贪图虚名浮利,追求事功伟业,念念不离自身。

第三个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发挥,只要不离前面的三个因素,言之成理即可。

4.这三种境界分别和前面描述的哪种情形相对应?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类比认证法。

(1)四种凡人境界――蜩与学鸠等(2)宋荣子和列子的境界――大鹏(3)逍遥游的境界――至人、神人、圣人(二)学习第三部分,深化理解1.学生阅读后三段,讲出三个寓言故事。

说说各自的寓意。

【明确】(1)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重点在名与实之名)。

圣君尧想把自己天子的位置让给当时的高士许由。

他说在许由的面前,自己太渺小了,占着天子这个位置,自觉心里不安。

要把天下交还给许由。

许由的回答更加匪夷所思,他说尧做天子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

自己还代替尧做天子,已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如果自己接受了,那纯粹是为了得到名声。

他认为名声只不过是实事从属、派生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

自己也不会为这种虚无的附属品(名声)去做天子。

还用了鹪鹩深林筑巢仅占一枝,田鼠河流饮水仅用一腹的事实,来说明天下很大,但对于自己生命本身来说,其实绝大部分都没有意义,没有作用。

最后用越俎代庖的典故,明确拒绝了尧的提议。

天下人梦寐以求的无上尊荣,在圣人许由眼里竟然轻如鸿毛,一文不值。

这个寓言,主旨是“圣人无名”。

(2)藐姑射山神人的故事(重点在生命的作用)。

楚狂接舆讲了一个故事,他说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些神人。

这些神人的肌肤像冰雪一样白皙,体态像处女一样美好;他们不吃五谷杂粮,而是吸清风喝甘露;他们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们精神专注,使人或物不生灾害疾病,而谷物丰熟。

肩吾听了之后惊的目瞪口呆,认为这是骗人的鬼话,不真实。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连叔。

可是连叔却不客气地说:不是接舆的话大而无当,是你的智慧有缺陷,无法理解人家所说的境界。

连叔认为姑射山的神人,德行极高,能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容纳而成为一体,对于世人祈求的最大事功――天下大治,他们根本没有当回事,认为这太渺小了!这样的神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大水到天也淹不到他,大旱使金属石头成为液体而流动、土山被烧焦也热不到他。

这些神人,他们身上的尘埃污垢等毫无价值的东西尚且能制造出尧和舜,人世间的一切事功,对他们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但他们从来不把这些世俗的功劳当回事!他们追求的是人生更加本质的东西,即摆脱世俗功利的羁绊,回归生命的本真,进入自由的境界。

这个故事说明了“神人无功”的道理。

(3)大葫芦无用的故事(重点在无用之用为大用)。

惠子说,魏惠王赠给自己一种大葫芦的种子,自己种上它,长出了一个大瓠子,瓠子的容积很大,可以填塞五十斗的东西。

但是掏空它用来盛水,它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把这个大瓠子剖开做成两个瓢,瓢太大无处可容。

惠子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击破了。

庄子就用“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批评惠子智慧浅薄,思维僵化,不能够发挥事物的大用,只顾在常规思维的框框里兜圈圈。

不能舍弃自我,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对象化、工具化。

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完全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没有认识到天生万物并非是为人服务的,万物自有其妙用,不用之用方为大用。

舍弃自我方能彻底摆脱尘世的一切羁绊,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即老子所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佛家所说的若无我相,则能超凡入圣,得大自在。

这个寓言的寓意是“至人无己”。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解。

【明确】至人那里没有自己,神人没有世俗的事功,圣人没有世俗的声名。

“至人”“神人”“圣人”名号不同,实质上则是一样的,指具备最高境界、气象、格局的人,亦即达到逍遥游境界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