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

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176

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176

杜甫诗三首一、语言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曲中论..繁霜鬓D.分明怨恨2.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3.下列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5.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根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课时优案11.读准字音①秋兴.八首( ) ②凋.伤( )③暮砧.( ) ④青冢.( )⑤朔.漠( ) ⑥猿啸.( )⑦渚.清( ) ⑧霜鬓.( )⑨潦.倒( )答案 ①xìnɡ ②diāo ③zhēn ④zhǒng ⑤shuò ⑥xiào ⑦zhǔ ⑧bìn⑨liáo 2.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今义:苦和恨。

答案 (1)晚年。

(2)极其遗憾。

3.一词多义(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动词,除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动词,前去,到(2)向⎩⎪⎨⎪⎧独留青冢向.黄昏动词,面对项王东向.坐动词,面向寻向.所志名词,从前直下襄阳向.洛阳动词,奔向,趋向(3)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动词,回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回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动词,调转少小离家老大回.动词,还、返回(4)苦⎩⎪⎨⎪⎧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困苦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形容词,苦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形容词,凄苦,痛苦 4.词类活用 (1)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2)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从高处到低处降落。

(3)丛菊两开他日泪.: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4)玉露凋.伤枫树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1.梳理诗歌结构脉络,完成填空。

答案 □01自伤漂泊,忧国思乡 □02漂泊孤独,忧国伤时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人写《秋兴八首》(其一)时,在夔州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B .《秋兴八首》(其一)诗人通过描写玉露、枫树林、波浪、菊花、孤舟等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174

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00530174

杜甫诗三首一、基础考察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万壑(hè)渚(zhǔ)清..B. 潦( li áo)倒千载(zài)..C.霜鬓( bìng)青冢(zhǒng)..)萧( xi āo)条.凋( di āo)零.单( chán)于.环珮(pèi ).露( l ù)水.荆( j īng)门.D.朔( sù)漠省( xǐng)识嗟( ji ē)尔...2. 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 协迫相逢贫寒落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B. 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尔后已C.吼叫寥寂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摹仿度假作客异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暮砧(zhēn).3.对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玉露凋伤枫树林..B. 无边落木萧萧下..C.一去紫台连朔漠.D.江间波涛兼天涌..4.名句默写:)凋伤:使草木凋谢衰落萧萧:纷繁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去:走开兼天:连天(1)江间波涛兼天涌,。

(2),孤舟一系故园心(3)寒衣到处催刀尺,。

(4)一去紫台连朔漠,。

(5),环珮空归夜月魂(6),不尽长江滔滔来二、讲堂回首5. 下边对《登高》一诗诗句的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风急 / 天高 / 猿/ 啸哀B.无边 /落木 /萧萧 /下C.百年 /多病 /独登 /台D.落魄 /新停 /浊酒 /杯6. 以下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流浪、想念故园的心情。

1国家的衰落残缺。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景,笼盖了无穷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按期而至,又无言地明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光阴如流,人间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跟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陡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昨年的情形而落泪。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1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1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3、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4、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5、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研讨法。

教学时间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1)认读字音凋(diāo)伤塞(sài)上急暮砧(zhēn)(2)理解词义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系(指系舟上岸)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效果分析 Word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效果分析 Word版

《咏怀古迹(其三)》效果分析
邹城一中郑媛媛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咏怀古迹(其三)》是通过对王昭君其人其事,表达了自己漂泊异乡,思乡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中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背景知识的了解,知人论世,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生通过了解王昭君和杜甫的经历,更加理解这首诗的背景,能够对一词一句进行深入理解。

另外,在阅中解决问题,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阅读,有粗读、品读。

同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实现思想的交汇,并且实现合作能力的发展。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对此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见解。

2、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情感?3、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

(结合背景)4、请就你体会较深的诗句或词语,谈谈感悟。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引导,理解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的抒发。

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学生能够理解出对比、拟人、借景抒情,炼字。

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总体而言,这堂课使学生兴趣高、参与度高,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都获得了进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登高》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登高》Word版含答案

《登高》教学设计邹城二中李敏学习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学习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知识链接:1.走近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2.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杜甫成都草堂郭沫若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诵读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揣摩情感(可在原诗上进行标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诗中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背诵《杜甫诗三首》,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二、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整合法、概括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来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来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便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35岁以前都在读书和游历,饱读了诗书,开阔了眼界,可以说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了充足的准备。

然而杜甫到长安待了十年也只不过做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相当于仓库管理员)。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漂泊生涯,他先后转辗西南各地,后来又举家东迁,在从成都漂往湖湘一带时,中途在夔州滞留了两年,此时经历过多次漂泊后流寓到夔州的杜甫,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怎样?他当初的政治理想发生动摇了吗?此时的杜甫每天心里在想着什么?从《杜甫诗三首》我们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内心情怀?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诗意铺垫:课前要求学生早自习认真预习三首诗歌,注意字音,翻译文章,梳通文意。

1.点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语气)2.学生听诗歌朗读磁带(纠正字音、节奏、语气方面的朗读错误)3.全班学生朗读诗歌(正确朗读诗歌,思考导语中提出的问题)三、再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的共同特点铺垫: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感悟。

设问:读了这三首诗歌,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后明确:1.都写于流寓夔州的漂泊时期2.都是写于秋天(一、三首直接写秋)3.都反映了杜甫的思家念国之情4.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教师点拨:作诗一首,概括杜甫漂泊中的情怀,又引发学生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时优案
1
1.读准字音
①秋兴.八首( ) ②凋.伤( ) ③暮砧.( ) ④青冢.( ) ⑤朔.漠( ) ⑥猿啸.( ) ⑦渚.清( ) ⑧霜鬓.
( ) ⑨潦.
倒( ) 答案 ①xìnɡ ②diāo ③zhēn ④zhǒng ⑤shuò ⑥xiào ⑦zhǔ ⑧bìn ⑨liáo 2.古今异义 (1)百年..
多病独登台 古义: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
繁霜鬓 古义: 今义:苦和恨。

答案 (1)晚年。

(2)极其遗憾。

3.一词多义
(1)去⎩⎪⎨⎪⎧
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

动词,除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
应之。

动词,前去,到
(2)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动词,面对项王东向.
坐动词,面向寻向.
所志名词,从前直下襄阳向.
洛阳动词,奔向,趋向
(3)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动词,回旋上有六龙回.
日之高标动词,回转回.
车叱牛牵向北动词,调转少小离家老大回.动词,还、返回
(4)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必先苦.其心志
动词,使……困苦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
形容词,苦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形容词,凄苦,痛苦
4.词类活用
(1)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2)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从高处到低处降落。

(3)丛菊两开他日泪.
: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4)玉露凋.
伤枫树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1.梳理诗歌结构脉络,完成填空。

答案 □01自伤漂泊,忧国思乡 □02漂泊孤独,忧国伤时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写《秋兴八首》(其一)时,在夔州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B .《秋兴八首》(其一)诗人通过描写玉露、枫树林、波浪、菊花、孤舟等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C .《咏怀古迹》(其三)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诗人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D .《登高》全诗通过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E .《登高》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修辞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答案 BD
解析 A 项,诗中“他日泪”是指往日流过的泪,现在又流了下来。

C 项,“青冢”表现的是王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E 项,《登高》颔联没有采用拟人的手法。

一、基础检测
1.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

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

“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 .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 .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答案 C
解析 “故园心”兼有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之意。

选项中说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安定舒适的生活。

错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
留青冢向黄昏
B.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
有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