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复习[下学期]--浙教版-
浙教版八年级三角形及特殊三角形总复习

浙教版八年级三角形及特殊三角形总复习在八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三角形及特殊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板块。
这部分内容不仅在数学学科中具有基础地位,还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浙教版八年级三角形及特殊三角形进行一次全面的总复习。
一、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它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度,这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
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这个性质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时非常有用。
二、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类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小于 90 度;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等于 90 度;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 90 度小于 180 度。
2、按边分类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不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相等。
三、特殊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1)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等边三角形(1)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内角都等于 60 度。
(2)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60 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1)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中,30 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三角形的全等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12章《全等三角形》章节复习资料【1】

第12章《全等三角形》章节复习资料【1】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如图,AB∥DE,AC∥DF,AC=DF,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C≌△DEF的是()A.AB=DE B.∠B=∠E C.EF=BC D.EF∥BC2.如图,△ACB≌△A′CB′,∠ACA′=30°,则∠BCB′的度数为()A.20°B.30°C.35°D.40°3.一块三角形玻璃样板不慎被小强同学碰破,成了四片完整四碎片(如图所示),聪明的小强经过仔细的考虑认为只要带其中的两块碎片去玻璃店就可以让师傅画一块与以前一样的玻璃样板.你认为下列四个答案中考虑最全面的是()A.带其中的任意两块去都可以B.带1、2或2、3去就可以了C.带1、4或3、4去就可以了D.带1、4或2、4或3、4去均可【1】【2】【3】4.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AB:AC等于()A.BD:CD B.AD:CD C.BC:AD D.BC:AC5.如图,AE⊥AB且AE=AB,BC⊥CD且BC=CD,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是()A.50 B.62 C.65 D.686.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垂足为F,DE=DG,△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则△EDF的面积为()A.11 B.5.5 C.7 D.3.5【4】【5】【6】7.如图,已知△ABC≌△ADE,且∠CAD=10°,∠B=∠D=25°,∠EAB=120°,则∠EGF=()A.120°B.135°C.115°D.125°8.如图所示,在△ABC中,P为BC上一点,PR⊥AB,垂足为R,PS⊥AC,垂足为S,AQ=PQ,PR=PS.下面三个结论:①AS=AR;②QP∥AR;③△BRP≌△CSP.正确的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③D.全对9.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垂足为E,BF∥AC交ED的延长线于点F,若BC恰好平分∠ABF,AE=2BF.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DE=DF;②DB=DC;③AD⊥BC;④AC=3BF,其中正确的结论共有()A.4个B.3个C.2个D.1个【7】【8】【9】10.如图,AB,CD相交于点E,且AB=CD,试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E≌△CBE.现给出如下五个条件:①∠A=∠C;②∠B=∠D;③AE=CE;④BE=DE;⑤AD=CB.其中符合要求有()A.2个B.3个C.4个D.5个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如图,△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CE交于点H,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EH≌△CEB.12.如图,OP平分∠MON,PE⊥OM于E,PF⊥ON于F,OA=OB,则图中有对全等三角形.【10】【11】【12】13.如图,AC=BC,DC=EC,∠ACB=∠ECD=90°,且∠EBD=42°,则∠AEB=.14.如图,△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CP与内角∠ABC平分线BP交于点P,若∠BPC=40°,则∠CAP=.1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2、5、x,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2、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16.如图,AB=12,CA⊥AB于A,DB⊥AB于B,且AC=4m,P点从B向A运动,每分钟走1m,Q点从B向D运动,每分钟走2m,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分钟后△CAP与△PQB全等.【13】【14】【16】17.如图,∠ACB=90°,AC=BC,AD⊥CE于D,BE⊥CD于E,AD=2.4cm,DE=1.7cm,则BE的长度为.18.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的边长AB=20cm,BC=16cm,点E在边AB上,AE=6cm,如果点P从点B出发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向点C向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从点C到点D运动.则当△BPE与△CQP全等时,时间t为s.19.如图为6个边长等的正方形的组合图形,则∠1+∠2+∠3=°.20.如图,已知△ABE≌△ACF,∠E=∠F=90°,∠CMD=70°,则∠2=度.【17】【18】【19】【20】三.解答题(共8小题)21.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BAE=∠BCE=90°,且BC=CE,AB=DE.求证:△ABC≌△DEC.22.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相交于点O.(1)求证:△AEC≌△BED;(2)若∠1=42°,求∠BDE的度数.23.如图,已知BD⊥DE,CE⊥DE,垂足分别是D、E,AB=AC,∠BAC=90°,试探索DE、BD、CE长度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24.如图,AD平分∠BAC,DE⊥AB于E,DF⊥AC于F,且DB=DC,求证:EB=FC.25.如图,将Rt△ABC沿斜边翻折得到△ADC,点E,F分别为DC,BC边上的点,且∠EAF=∠DAB.试猜想DE,BF,EF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6.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注意:第(2)、(3)小题你选答的是第2小题.27.已知:∠ACB=90°,AC=BC,AD⊥CM,BE⊥CM,垂足分别为D,E,(1)如图1,①线段CD和BE的数量关系是;②请写出线段AD,BE,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如图2,上述结论②还成立吗?如果不成立,请直接写出线段AD,BE,DE之间的数量关系.Q从B点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A点.点P和Q分别以1和3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和Q作PE⊥l于E,QF⊥l于F.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时,△PEC与QFC全等?请说明理由.第12章《全等三角形》章节复习资料【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如图,AB∥DE,AC∥DF,AC=DF,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C≌△DEF的是()A.AB=DE B.∠B=∠E C.EF=BC D.EF∥BC【解答】解:∵AB∥DE,AC∥DF,∴∠A=∠D,(1)AB=DE,则△ABC和△DEF中,,∴△ABC≌△DEF,故A选项错误;(2)∠B=∠E,则△ABC和△DEF中,,∴△ABC≌△DEF,故B选项错误;(3)EF=BC,无法证明△ABC≌△DEF(ASS);故C选项正确;(4)∵EF∥BC,AB∥DE,∴∠B=∠E,则△ABC和△DEF中,,∴△ABC≌△DEF,故D选项错误;故选:C.2.如图,△ACB≌△A′CB′,∠ACA′=30°,则∠BCB′的度数为()A.20°B.30°C.35°D.40°【解答】解:∵△ACB≌△A′CB′,∴∠ACB=∠A′CB′,∴∠ACB﹣∠A′CB=∠A′CB′﹣∠A′CB,即∠BCB′=∠ACA′,又∠ACA′=30°,∴∠BCB′=30°,3.一块三角形玻璃样板不慎被小强同学碰破,成了四片完整四碎片(如图所示),聪明的小强经过仔细的考虑认为只要带其中的两块碎片去玻璃店就可以让师傅画一块与以前一样的玻璃样板.你认为下列四个答案中考虑最全面的是()A.带其中的任意两块去都可以B.带1、2或2、3去就可以了C.带1、4或3、4去就可以了D.带1、4或2、4或3、4去均可【解答】解:带③、④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带①、④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带②④可以延长还原出原三角形,故选D.4.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AB:AC等于()A.BD:CD B.AD:CD C.BC:AD D.BC:AC【解答】解:如图过点B作BE∥AC交AD延长线于点E,∵BE∥AC,∴△BDE∽△CDA,∴=,又∵AD是角平分线,∴∠E=∠DAC=∠BAD,∴BE=AB,∴=,∴AB:AC=BD:CD.故选:A.5.如图,AE⊥AB且AE=AB,BC⊥CD且BC=CD,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是()A.50 B.62 C.65 D.68【解答】解:∵AE⊥AB且AE=AB,EF⊥FH,BG⊥FH⇒∠EAB=∠EFA=∠BGA=90°,∠EAF+∠BAG=90°,∠ABG+∠BAG=90°⇒∠EAF=∠ABG,∴AE=AB,∠EFA=∠AGB,∠EAF=∠ABG⇒△EFA≌△ABG∴AF=BG,AG=EF.同理证得△BGC≌△DHC得GC=DH,CH=BG.故FH=FA+AG+GC+CH=3+6+4+3=16故S=(6+4)×16﹣3×4﹣6×3=50.故选A.6.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垂足为F,DE=DG,△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则△EDF的面积为()A.11 B.5.5 C.7 D.3.5【解答】解:作DM=DE交AC于M,作DN⊥AC于点N,∵DE=DG,∴DM=DG,∵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F=DN,在Rt△DEF和Rt△DMN中,,∴Rt△DEF≌Rt△DMN(HL),∵△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S△MDG=S△ADG﹣S△ADM=50﹣39=11,S△DNM=S△EDF=S△MDG=×11=5.5.故选B.7.如图,已知△ABC≌△ADE,且∠CAD=10°,∠B=∠D=25°,∠EAB=120°,则∠EGF=()A.120°B.135°C.115°D.125°【解答】解:∵△ABC≌△ADE,∠CAD=10°,∠EAB=120°,∴∠EAD=∠CAB=(∠EAB﹣∠CAD)=55°,∵∠FAB=∠CAD+∠CAB,∴∠FAB=65°,∵∠AFB+∠FAB+∠B=180°,∴∠AFB=180°﹣65°﹣25°=90°,∵∠GFD=∠AFB,∴∠GFD=90°,∵∠EGF=∠D+∠GFD,∴∠EGF=90°+25°=115°.故选C.8.如图所示,在△ABC中,P为BC上一点,PR⊥AB,垂足为R,PS⊥AC,垂足为S,AQ=PQ,PR=PS.下面三个结论:①AS=AR;②QP∥AR;③△BRP≌△CSP.正确的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③D.全对【解答】解:连接AP,∵PR=PS,PR⊥AB,垂足为R,PS⊥AC,垂足为S,∴AP是∠BAC的平分线,∠1=∠2,∴△APR≌△APS,∴AS=AR,又AQ=PQ,∴∠2=∠3,又∠1=∠2,∴∠1=∠3,∴QP∥AR,BC只是过点P,没有办法证明△BRP≌△CSP,③不成立.故选A.9.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垂足为E,BF∥AC交ED的延长线于点F,若BC恰好平分∠ABF,AE=2BF.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DE=DF;②DB=DC;③AD⊥BC;④AC=3BF,其中正确的结论共有()A.4个B.3个C.2个D.1个【解答】解:∵BF∥AC,∴∠C=∠CBF,∵BC平分∠ABF,∴∠ABC=∠CBF,∴∠C=∠ABC,∴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BD=CD,AD⊥BC,故②③正确,在△CDE与△DBF中,,∴△CDE≌△DBF,∴DE=DF,CE=BF,故①正确;∵AE=2BF,∴AC=3BF,故④正确.故选A.10.如图,AB,CD相交于点E,且AB=CD,试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E≌△CBE.现给出如下五个条件:①∠A=∠C;②∠B=∠D;③AE=CE;④BE=DE;⑤AD=CB.其中符合要求有()A.2个B.3个C.4个D.5个【解答】解:延长DA、BC使它们相交于点F.∵∠DAB=∠BCD,∠AED=∠BEC,∴∠B=∠D,又∵∠F=∠F,AB=CD,∴△FAB≌△FCD∴AF=FC,FD=FB,∴AD=BC∴△ADE≌△CBE①对同理可得②对∵AE=CE,AB=CD∴DE=BE又∵∠AED=∠BEC∴△ADE≌△CBE(SAS)③对同理可得④对连接BD,∵AD=CB,AB=CD,BD=BD,∴△ADB≌△CBD,∴∠A=∠C,∴△ADE≌△CBE,故⑤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如图,△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CE交于点H,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AH=CB 等(只要符合要求即可),使△AEH≌△CEB.【解答】解:∵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BEC=∠AEC=90°,在Rt△AEH中,∠EAH=90°﹣∠AHE,又∵∠EAH=∠BAD,∴∠BAD=90°﹣∠AHE,在Rt△AEH和Rt△CDH中,∠CHD=∠AHE,∴∠EAH=∠DCH,∴∠EAH=90°﹣∠CHD=∠BCE,所以根据AAS添加AH=CB或EH=EB;根据ASA添加AE=CE.可证△AEH≌△CEB.故填空答案:AH=CB或EH=EB或AE=CE.12.如图,OP平分∠MON,PE⊥OM于E,PF⊥ON于F,OA=OB,则图中有3对全等三角形.【解答】解:OP平分∠MON,PE⊥OM于E,PF⊥ON于F,∴PE=PF,∠1=∠2,在△AOP与△BOP中,,∴△AOP≌△BOP,∴AP=BP,在△EOP与△FOP中,,∴△EOP≌△FOP,在R t△AEP与R t△BFP中,,∴R t△AEP≌R t△BFP,∴图中有3对全等三角形,故答案为:3.13.如图,AC=BC,DC=EC,∠ACB=∠ECD=90°,且∠EBD=42°,则∠AEB=132°.【解答】解:∵∠ACB=∠ECD=90°,∴∠BCD=∠ACE,在△BDC和△AEC中,,∴△BDC≌△AEC(SAS),∴∠DBC=∠EAC,∵∠EBD=∠DBC+∠EBC=42°,∴∠EAC+∠EBC=42°,∴∠ABE+∠EAB=90°﹣42°=48°,∴∠AEB=180°﹣(∠ABE+∠EAB)=180°﹣48°=132°.14.如图,△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CP与内角∠ABC平分线BP交于点P,若∠BPC=40°,则∠CAP=50°.【解答】解:延长BA,作PN⊥BD,PF⊥BA,PM⊥AC,设∠PCD=x°,∵CP平分∠ACD,∴∠ACP=∠PCD=x°,PM=PN,∵BP平分∠ABC,∴∠ABP=∠PBC,PF=PN,∴PF=PM,∵∠BPC=40°,∴∠ABP=∠PBC=∠PCD﹣∠BPC=(x﹣40)°,∴∠BAC=∠ACD﹣∠ABC=2x°﹣(x°﹣40°)﹣(x°﹣40°)=80°,∴∠CAF=100°,在Rt△PFA和Rt△PMA中,∵,∴Rt△PFA≌Rt△PMA(HL),∴∠FAP=∠PAC=50°.故答案为:50°.1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2、5、x,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2、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11.【解答】解:∵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两个三角形中都有2∴长度为2的是对应边,x应是另一个三角形中的边6.同理可得y=5∴x+y=11.故填11.16.如图,AB=12,CA⊥AB于A,DB⊥AB于B,且AC=4m,P点从B向A运动,每分钟走1m,Q点从B向D运动,每分钟走2m,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4分钟后△CAP与△PQB全等.【解答】解:∵CA⊥AB于A,DB⊥AB于B,∴∠A=∠B=90°,设运动x分钟后△CAP与△PQB全等;则BP=xm,BQ=2xm,则AP=(12﹣x)m,分两种情况:①若BP=AC,则x=4,AP=12﹣4=8,BQ=8,AP=BQ,∴△CAP≌△PBQ;②若BP=AP,则12﹣x=x,解得:x=6,BQ=12≠AC,此时△CAP与△PQB不全等;综上所述:运动4分钟后△CAP与△PQB全等;故答案为:4.17.如图,∠ACB=90°,AC=BC,AD⊥CE于D,BE⊥CD于E,AD=2.4cm,DE=1.7cm,则BE的长度为0.7cm.【解答】解:∵AD⊥CE于D,BE⊥CD于E,∴∠E=∠ADC=90°∵AC=CB,∠ACB=90,∴∠BCE+∠ACD=90°,∠ACD+∠DAC=90°,∴∠BCE=∠ACD,∴△BCE≌△CAD,∴AD=CE=2.4,BE=CD,∴CD=CE﹣DE=2.4﹣1.7=0.7,∴BE=CD=0.7cm.故答案为0.7cm.18.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的边长AB=20cm,BC=16cm,点E在边AB上,AE=6cm,如果点P从点B出发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向点C向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从点C到点D运动.则当△BPE与△CQP全等时,时间t为1或4s.【解答】解:∵AB=20cm,AE=6cm,BC=16cm,∴BE=14cm,BP=2tcm,PC=(16﹣2t)cm,当△BPE≌△CQP时,则有BE=PC,即14=16﹣2t,解得t=1,当△BPE≌△CPQ时,则有BP=PC,即2t=16﹣2t,解得t=4,故答案为:1或4.19.如图为6个边长等的正方形的组合图形,则∠1+∠2+∠3=135°.【解答】解:观察图形可知:△ABC≌△BDE,∴∠1=∠DBE,又∵∠DBE+∠3=90°,∴∠1+∠3=90°.∵∠2=45°,∴∠1+∠2+∠3=∠1+∠3+∠2=90°+45°=135°.故填135.20.如图,已知△ABE≌△ACF,∠E=∠F=90°,∠CMD=70°,则∠2=20度.【解答】解:∵∠AME=∠CMD=70°∴在△AEM中∠1=180﹣90﹣70=20°∵△ABE≌△ACF,∴∠EAB=∠FAC,即∠1+∠CAB=∠2+∠CAB,∴∠2=∠1=20°.故填20.三.解答题(共8小题)21.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BAE=∠BCE=90°,且BC=CE,AB=DE.求证:△ABC≌△DEC.【解答】证明:∵∠BAE=∠BCE=90°,∴∠B+∠AEC=180°,而∠DEC+∠AEC=180°,∴∠B=∠DEC,在△ABC和△DEC中,,∴△ABC≌△DEC(SAS).22.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相交于点O.(1)求证:△AEC≌△BED;(2)若∠1=42°,求∠BDE的度数.【解答】解:(1)证明:∵AE和BD相交于点O,∴∠AOD=∠BOE.在△AOD和△BOE中,∠A=∠B,∴∠BEO=∠2.又∵∠1=∠2,∴∠1=∠BEO,∴∠AEC=∠BED.在△AEC和△BED中,,∴△AEC≌△BED(ASA).(2)∵△AEC≌△BED,∴EC=ED,∠C=∠BDE.在△EDC中,∵EC=ED,∠1=42°,∴∠C=∠EDC=69°,∴∠BDE=∠C=69°.23.如图,已知BD⊥DE,CE⊥DE,垂足分别是D、E,AB=AC,∠BAC=90°,试探索DE、BD、CE长度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解答】结论:DE=BD+CE.证明:如右图,∵∠BAC=90°,∴∠EAC+∠DAB=90°,∵BD⊥DE,CE⊥DE,∴∠DAB+∠DBA=90°,∠D=∠E=90°,∴∠EAC=∠DBA,在△ABD和△CAE中,∵,∴△ABD≌△CAE,∴AD=CE,BD=AE,∴DE=AD+AE=CE+BD.24.如图,AD平分∠BAC,DE⊥AB于E,DF⊥AC于F,且DB=DC,求证:EB=FC.【解答】证明:∵AD平分∠BAC,DE⊥AB于E,DF⊥AC于F,∴DE=DF;∵DE⊥AB于E,DF⊥AC于F.∴在Rt△DBE和Rt△DCF中∴Rt△DBE≌Rt△DCF(HL);∴EB=FC.25.如图,将Rt△ABC沿斜边翻折得到△ADC,点E,F分别为DC,BC边上的点,且∠EAF=∠DAB.试猜想DE,BF,EF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解答】猜想:DE+BF=EF.证明:延长CF,作∠4=∠1,如图:∵将Rt△ABC沿斜边翻折得到△ADC,点E,F分别为DC,BC边上的点,且∠EAF=∠DAB,∴∠1+∠2=∠3+∠5,∠2+∠3=∠1+∠5,∵∠4=∠1,∴∠2+∠3=∠4+∠5,∴∠GAF=∠FAE,在△AGB和△AED中,,∴△AGB≌△AED(ASA),∴AG=AE,BG=DE,在△AGF和△AEF中,,∴△AGF≌△AEF(SAS),∴GF=EF,∴DE+BF=EF.证毕.26.(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注意:第(2)、(3)小题你选答的是第2小题.【解答】证明:(1)①∵∠ADC=∠ACB=∠BEC=90°,∴∠CAD+∠ACD=90°,∠BCE+∠CBE=90°,∠ACD+∠BCE=90°.∴∠CAD=∠BCE.∵AC=BC,∴△ADC≌△CEB.②∵△ADC≌△CEB,∴CE=AD,CD=BE.∴DE=CE+CD=AD+BE.解:(2)∵∠ADC=∠CEB=∠ACB=90°,∴∠ACD=∠CBE.又∵AC=BC,∴△ACD≌△CBE.∴CE=AD,CD=BE.∴DE=CE﹣CD=AD﹣BE.(3)当MN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D、DE、BE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BE﹣AD(或AD=BE﹣DE,BE=AD+DE等).∵∠ADC=∠CEB=∠ACB=90°,∴∠ACD=∠CBE,又∵AC=BC,∴△ACD≌△CBE,∴AD=CE,CD=BE,∴DE=CD﹣CE=BE﹣AD.27.已知:∠ACB=90°,AC=BC,AD⊥CM,BE⊥CM,垂足分别为D,E,(1)如图1,①线段CD和BE的数量关系是CD=BE;②请写出线段AD,BE,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如图2,上述结论②还成立吗?如果不成立,请直接写出线段AD,BE,DE之间的数量关系.【解答】解:(1)①结论:CD=BE.理由:∵AD⊥CM,BE⊥CM,∴∠ACB=∠BEC=∠ADC=90°,∴∠ACD+∠BCE=90°,∠BCE+∠CBE=90°,∴∠ACD=∠B,在△ACD和△CBE中,,∴△ACD≌△CBE,∴CD=BE.②结论:AD=BE+DE.理由:∵△ACD≌△CBE,∴AD=CE,CD=BE,∵CE=CD+DE=BE+DE,∴AD=BE+DE.(2)②中的结论不成立.结论:DE=AD+BE.理由:∵AD⊥CM,BE⊥CM,∴∠ACB=∠BEC=∠ADC=90°,∴∠ACD+∠BCE=90°,∠BCE+∠CBE=90°,∴∠ACD=∠B,在△ACD和△CBE中,,∴△ACD≌△CBE,∴AD=CE,CD=BE,∵DE=CD+CE=BE+AD,∴DE=AD+BE.28.如图,△ABC中,∠ACB=90°,AC=6,BC=8.点P从A点出发沿A﹣C﹣B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B点;点Q从B点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A点.点P和Q分别以1和3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和Q作PE⊥l于E,QF⊥l于F.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时,△PEC与QFC全等?请说明理由.【解答】解:设运动时间为t秒时,△PEC≌△QFC,∵△PEC≌△QFC,∴斜边CP=CQ,有四种情况:①P在AC上,Q在BC上,CP=6﹣t,CQ=8﹣3t,∴6﹣t=8﹣3t,∴t=1;②P、Q都在AC上,此时P、Q重合,∴CP=6﹣t=3t﹣8,∴t=3.5;③P在BC上,Q在AC时,此时不存在;理由是:8÷3×1<6,Q到AC上时,P应也在AC上;④当Q到A点(和A重合),P在BC上时,∵CQ=CP,CQ=AC=6,CP=t﹣6,∴t﹣6=6∴t=12∵t<14∴t=12符合题意答:点P运动1或3.5或12秒时,△PEC与△QFC全等.。
中考数学复习《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附带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附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表示两个全等的图形的是()A.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B.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C.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D.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2.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BE、CD相交于点O,AE=AD,则不一定能使△ABE≌△ACD的条件是()A.AB=AC B.∠B=∠CC.∠AEB=∠ADC D.CD=BE3.如图是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则说明∠CAD=∠DAB的依据是()A.SAS B.ASA C.AAS D.SSS4.如图△ABC≌△DEC,点A和点D是对应顶点,点B和点E是对应顶点,过点A作AF⊥CD,垂足为点F,若∠BCE=65°,则∠CAF的度数为()A.25°B.30°C.35°D.65°5.如图EF=CF,BF=DF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A.△BEF≌△DCF B.△ABC≌△ADEC.DC=AC D.AB=AD6.如图,OP平分∠MON,PA⊥ON于点A,点Q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若PA=3,则PQ的最小值为()A.2 B.3 C.4 D.57.如图,CD⊥AB,BE⊥AC,垂足分别为点D,点E,BE、CD相交于点O.∠1=∠2,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A.2对B.3对C.4对D.5对8.如图,AD 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ABC的面积为12,DE =2,AB = 7,则 AC 的长是()A.3 B.4 C.5 D.6二、填空题9.如图,∠ACD=∠BCE,BC=EC,要使△ABC≌△DEC,则可以添加的一个条件是.10.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B=8,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若CD=2,则△ABD的面积为.11.如图,在Rt△ABC中,∠BAC=90°,分别过点B,C作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BD,若BD=4cm,CE=3cm则DE= cm.12.如图,把两根钢条AB,CD的中点连在一起做成卡钳,已知AC的长度是6cm,则工件内槽的宽BD是cm.13.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若A(−3,0),C(0,2),则点B的坐标为.三、解答题14.如图所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交线段AB于点D,∠A=50°(1)求证:△ADE≌△CDE.(2)求∠BDC度数.15.如图,已知,EC=AC,∠BCE=∠DCA,∠A=∠E.(1)求证:BC=DC;(2)若∠A =25°,∠D =15°,求∠ACB 的度数.16.如图,AB =AC ,AD =AE ,∠BAC =∠DAE.(1)求证:△ABD ≌△ACE ;(2)若∠1=25°,∠2=30°,求∠3的度数.17.如图,在ABC 中90C ∠=︒,BD 是ABC ∠的平分线,DE AB ⊥于点E ,点F 在BC 上,连接DF ,且AD DF =. (1)求证:CF AE =;(2)若3AE =,BF=4,求AB 的长.18.如图,∠BAD =∠CAE =90°,AB =AD ,AE =AC ,AF ⊥CB ,垂足为F .(1)求证:△ABC ≌△ADE ;(2)求∠FAE 的度数;(3)求证:CD =2BF+DE .1.D2.D3.D4.A5.C6.B7.C8.C9.AC =DC (答案不唯一)10.811.712.613.(2,-1)14.(1)证明:∵DE 是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 ∴DA=DC ,AE=CE在△ADE 与△CDE 中:DA=DCAE=CEDE=DE∴△ADE ≌△CDE (SSS );(2)解:∵△ADE ≌△CDE .∴∠DCA=∠A=50°∴∠BDC=∠DCA+∠A=100°15.(1)证明:∵∠BCE =∠DCA∴∠BCE +∠ACE =∠DCA +∠ECA即∠BCA =∠DCE .在△BCA 和△DCE 中{∠BCA =∠DCE AC =EC ∠A =∠E∴△BCA ≌△DCE (ASA )(2)解:∵△BCA ≌△DCE∴∠B =∠D =15°.∵∠A =25°∴∠ACB =180°−∠A −∠B =140°.16.(1)证明:∵∠BAC =∠DAE∴∠BAC ﹣∠DAC =∠DAE ﹣∠DAC∴∠1=∠EAC在△ABD 和△ACE 中{AB =AC ∠1=∠EAC AD =AE∴△ABD ≌△ACE (SAS )(2)解:∵△ABD ≌△ACE∴∠ABD =∠2=30°∵∠1=25°∴∠3=∠1+∠ABD =25°+30°=55°.17.(1)证明:(1)∵90C ∠=︒∴DC BC ⊥又∵BD 是ABC ∠的平分线DE AB ⊥∴DE DC = 90AED ∠=︒在Rt AED △和Rt FCD △中∵AD DFDE DC =⎧⎨=⎩∴()Rt Rt AED FCD HL ≌△△∴CF AE =.(2)解:由(1)可得3CF AE ==∴437BC BF CF =+=+=∵DE AB ⊥∴90DEB ∠=︒∴DEB C ∠=∠∵BD 是ABC ∠的平分线∴ABD CBD ∠=∠在BED 和BCD △中∵DEB C EBD CBD BD BD ∠=∠⎧⎪∠=∠⎨⎪=⎩∴()BED BCD AAS ≌△△ ∴7BE BC ==∴7310AB BE AE =+=+=∴AB 的长为10.18.(1)证明:∵90BAD CAE ∠=∠=︒∴90BAC CAD ∠+∠=︒ 90CAD DAE ∠+∠=︒ ∴BAC DAE ∠=∠在△BAC 和△DAE 中∵AB AD BAC DAE AC AE =⎧⎪∠=∠⎨⎪=⎩∴()BAC DAE SAS ≌△△;(2)解:∵90CAE ∠=︒,AC=AE∴45E ∠=︒由(1)知BAC DAE ≌△△∴45BCA E ∠=∠=︒∵AF BC ⊥∴90CFA ∠=︒∴45CAF ∠=︒∴4590135FAE FAC CAE ∠=∠+∠=︒+︒=︒;(3)证明:延长BF 到G ,使得FG FB = ∵AF BG ⊥∴90AFG AFB ∠=∠=︒在△AFB 和△AFG 中∴BF GF AFB AFG AF AF =⎧⎪∠=∠⎨⎪=⎩∴()AFB AFG SAS ≌△△∴AB AG = ABF G ∠=∠∵BAC DAE ≌△△∴AB AD = CBA EDA ∠=∠ CB=ED ∴AG AD = ABF CDA ∠=∠∴CGA CDA ∠=∠∵45GCA DCA ∠=∠=︒∴在△CGA 和△CDA 中GCA DCA CGA CDA AG AD ∠=∠⎧⎪∠=∠⎨⎪=⎩∴()CGA CDA AAS ≌△△∴CG CD =∵22CG CB BF FG CB BF DE BF =++=+=+ ∴2CD BF DE =+.。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4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 学会使用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 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三角板、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剪过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通过剪切和拼接,将这个三角形变成另一个三角形?2. 概念讲解:3. 判定方法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可以得出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和夹角相等)、ASA (两角和一边相等)、AAS(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四种判定方法。
教师对每种判定方法进行讲解,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一个应用全等三角形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如何找到合适的判定方法?如何说明理由?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几个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全等三角形概念: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性质:1. 对应边相等2. 对应角相等3. 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判定方法:1. SSS(三边相等)2. SAS(两边和夹角相等)3. ASA(两角和一边相等)4. AAS(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两个三角形如果三边相等,那么它们一定全等。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件

C
E
例5
已知,如图, 已知,如图,∠1=∠2,∠C=∠D ∠ , ∠ 试说明AC=AD的理由. 的理由. 试说明 的理由
. 解:∵∠ABD=180 -∠1 -∠D ∵∠
∠ABC=180 - ∠ 2-∠ C - 而∠1=∠2, ∠C=∠D ∠ , ∠ ∴ ∠ABD=∠ABC ∠ 在△ABD和△ABC中 和 中 ∠1=∠2 ∠ (已知) 已知) A 1 2
如图,已知: 例1 如图,已知: ∠E= ∠C,EO=CO , 的理由. 试说明 △BEO≌ △DCO 的理由. ≌
B O D
解:在△BEO 和△DCO中 中 ∠E= ∠C(已知) (已知) EO=CO (已知) 已知) ∠BOE= ∠DOC(对顶角相等) (对顶角相等)
E
C ∴ △BEO ≌ △ DCO( ASA ) (
A
B
O C
D
�
二.课堂练习(二) 课堂练习(
1, 如图 , 已知 △ ABC≌△ABD, BC和 BD是对应边 , 那 , 如图, 已知△ 是对应边, ≌ , 和 是对应边 AD ,∠C= ∠D 么AC= . 2,如图,△ABC≌△ADE,∠BAC=100°, ,如图, ≌ , ° ∠C=35°,那么∠EAD= ° 那么∠ = ∠C
B D
┐ C
AB= A B
AAS) ∴△ABD≌△A B D (AAS) AB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D= A 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已知:如图 已知∠ ∠ , 如图, 例7 已知 如图,已知∠1=∠2,∠3=∠4, ∠ , BD=CE;试说明 的理由. ;试说明AB=AC的理由. 的理由 A ∵∠3=∠ (已知) 解:∵∠ ∠4(已知) ∴∠ 5=∠6(等角的补角相等) ∠ (等角的补角相等) 在△ABD和△ACE中 和 中 ∠1=∠2 ∠ ∠ 5=∠6 ∠ BD=CE ∴△ ABD ≌ △ ACE( AAS) ∴AB=AC (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
专题1.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八大题型】(举一反三)(浙教版)(原卷版)

专题1.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八大题型】【浙教版】【题型1 全等图形的概念】 (1)【题型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判断】 (2)【题型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长度)】 (3)【题型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 (4)【题型5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断结论)】 (5)【题型6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究角度之间的关系)】 (6)【题型7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动点问题)】 (7)【题型8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题)】 (8)【题型1 全等图形的概念】【例1】(2022春•偃师市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两个图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相同B.图形全等,只与形状、大小有关,而与它们的位置无关C.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变式1-1】(2021秋•思南县期中)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有()①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能完全重合;②如果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那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相同;③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全等图形;④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1-2】(2021秋•蔡甸区期中)如图,有①~⑤5个条形方格图,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则②~⑤中由实线围成的图形与①中由实线围成的图形全等的有()A.②③④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⑤【变式1-3】(2021春•宁德期末)在如图所示的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沿着图中的虚线,可以将该图形分割成2个全等的图形.在所有的分割方案中,最长分割线的长度等于.【题型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判断】【例2】(2021秋•南沙区期末)如图是两个全等三角形,图中的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边长,则∠1的度数是()A.115°B.65°C.40°D.25°【变式2-1】(2021秋•大连期中)如图,△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和AC是对应边,其它对应边及对应角正确的是()A.∠ANB和∠AMC是对应角B.∠BAN和∠CAB是对应角C.AM和BM是对应边D.BN和CN是对应边【变式2-2】(2021春•泰兴市期末)边长都为整数的△ABC和△DEF全等,AB与DE是对应边,AB=2,BC=4,若△DEF的周长为奇数,则DF的值为()A.3B.4C.3或5D.3或4或5【变式2-3】(2021秋•鲁甸县期末)如果△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5,7,△DEF的三边长分别为3,3x ﹣2,2y﹣1,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题型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长度)】【例3】(2021秋•青田县期末)如图,已知△ABC≌△DEF,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若BF=8cm,BE=2cm,则CE的长度()cm.A.5B.4C.3D.2【变式3-1】(2022秋•巴南区期末)如图,△ABC≌△BDE,AB⊥BD,AB=BD,AC=4,DE=3,CE的长为()A.1B.2C.3D.4【变式3-2】(2020秋•永嘉县校级期末)如图,已知△ABC≌△DBE,点A,C分别对应点D,E,BC交DE于点F,∠ABD=∠E,若BE=10,CF=4,则EF的长为()A.4B.5C.6D.7【变式3-3】(2021春•沙坪坝区期末)如图,△ABC中,点D、点E分别在边AB、BC上,连结AE、DE,若△ADE≌△BDE,AC:AB:BC=2:3:4,且△ABC的周长比△AEC的周长大6.则△AEC的周长为.【题型4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例4】(2022春•鼓楼区校级期末)如图,△ABC≌△A′B′C′,边B′C′过点A且平分∠BAC交BC 于点D,∠B=27°,∠CDB′=98°,则∠C′的度数为()A.60°B.45°C.43°D.34°【变式4-1】(2021秋•民权县期末)如图,△ABC≌△ADE,且AE∥BD,∠BAD=94°,则∠BAC的度数的值为()A.84°B.60°C.48°D.43°【变式4-2】(2021秋•招远市期中)如图,△ABC≌△DEC,点A和点D是对应顶点,点B和点E是对应顶点,过点A作AF⊥CD,垂足为点F,若∠BCE=56°,则∠CAF的度数为()A.36°B.24°C.56°D.34°【变式4-3】(2022春•武侯区期末)如图,在△ABC中,在边BC上取一点D,连接AD,在边AD上取一点E,连接CE.若△ADB≌△CDE,∠BAD=α,则∠ACE的度数为()A.αB.α﹣45°C.45°﹣αD.90°﹣α【题型5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断结论)】【例5】(2022•龙岗区模拟)如图,△ABC≌△A′B′C,且点B′在AB边上,点A′恰好在BC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BCB′=∠ACA′B.∠ACB=2∠BC.∠B′CA=∠B′AC D.B′C平分∠BB′A′【变式5-1】(2021春•海口期末)如图,△ABC≌△AEF,AB=AE,∠B=∠E,则对于结论①AC=AF,②∠F AB=∠EAB,③EF=BC,④∠EAB=∠F A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5-2】(2021秋•新乐市期末)如图,△ABD≌△EBC,AB=12,BC=5,A,B,C三点共线,则下列结论中:①CD⊥AE;②AD⊥CE;③∠EAD=∠ECD;正确的是【变式5-3】(2021秋•五常市期末)如图,点E是CD上的一点,Rt△ACD≌Rt△EBC,则下结论:①AC=BC,②AD∥BE,③∠ACB=90°,④AD+DE=BE,成立的有个.【题型6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究角度之间的关系)】【例6】(2022•长春二模)如图,△AOB≌△ADC,点B和点C是对应顶点,∠O=∠D=90°,记∠OAD =α,∠ABO=β,当BC∥OA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α=βB.α=2βC.α+β=90°D.α+2β=180°【变式6-1】(2021秋•林州市期末)如图,点D,E,F分别在△ABC的边AB,BC,CA上(不与顶点重合),设∠BAC=α,∠FED=θ.若△BED≌△CFE,则α,θ满足的关系是()A.α+θ=90°B.α+2θ=180°C.α﹣θ=90°D.2α+θ=180°【变式6-2】(2022春•徐汇区校级期末)如图,N,C,A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在△ABC中,∠A:∠ABC:∠ACB=3:5:10,又△MNC≌△ABC,则∠BCM:∠BCN等于()A.1:2B.1:3C.2:3D.1:4【变式6-3】(2022•定远县模拟)如图,锐角△ABC中,D、E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ADC≌△ADC′,△AEB≌△AEB′,且C′D∥EB′∥BC,BE、CD交于点F,若∠BAC=α,∠BFC=β,则()A.2α+β=180°B.2β﹣α=145°C.α+β=135°D.β﹣α=60°【题型7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动点问题)】【例7】(2021秋•柘城县期中)如图,∠C=∠CAM=90°,AC=8cm,BC=4cm,点P在线段AC上,以2cm/s速度从点A出发向点C运动,到点C停止运动.点Q在射线AM上运动,且PQ=AB.若△ABC 与△PQA全等,则点P运动的时间为()A.4s B.2s C.2s或3s或4s D.2s或4s【变式7-1】(2021春•浦东新区校级期末)△ABC中,AB=AC=12厘米,∠B=∠C,BC=9厘米,点D 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v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若点Q的运动速度为3厘米/秒,则当△BPD与△CQP全等时,v的值为()A.2.5B.3C.2.25或3D.1或5【变式7-2】(2021春•和平区期末)如图,CA⊥AB于点A,AB=8,AC=4,射线BM⊥AB于点B,一动点E从A点出发以2个单位/秒沿射线AB运动,点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CB,若点E经过t秒(t>0),△DEB与△BCA全等,则t的值为秒.【变式7-3】(2021春•高新区期末)如图,△ABC中,∠ACB=90°,AC=6,BC=8.点P从A点出发沿A→C→B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B点;点Q从B点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A点.点P和Q分别以每秒1和3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和Q作PE⊥l于E、作QF⊥l于F,当点P运动秒时,以P、E、C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Q、F、C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题型8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题)】【例8】(2021秋•大化县期中)如图所示,已知△ABD≌△CFD,AD⊥BC于D.(1)求证:CE⊥AB;(2)已知BC=7,AD=5,求AF的长.【变式8-1】(2021秋•海淀区校级期中)如图,A,E,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C≌△DAE.(1)线段DE,CE,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请你猜想△ADE满足什么条件时,DE∥BC,并证明.【变式8-2】(2021秋•灌云县月考)如图所示,A,C,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C≌△DAE.(1)求证:BC=DE+CE;(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BC∥DE?【变式8-3】(2021秋•定远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ACD≌△ECD,△CEF≌△BEF,∠ACB=90°.(1)求证:CD⊥AB;(2)求∠B的度数;(3)求证:EF∥AC.。
期末复习[下学期] 浙教版
![期末复习[下学期]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6170284b73f242336c5f19.png)
360° 2.已知三角形内角和为1800,则四边形内角和为____
540° 五边形内角和为_____
3.如图,∠1=20°,∠2=15°,∠A=75°,则∠BDC的度数为_____ 110°
A
D
1
B
2
C
4.五角星五个角的和是 五角星五个角的和是_____ 五角星五个角的和是
证明:( ) 证明:(1)在△ABC与△DCB中, :( 与 中 ∵ AB=DC (已知) 已知)
A
O
D C
∠ABC=∠DCB(已知) ∠ (已知) BC=CB
(公共边) 公共边) (2)∵ △ABC≌△DCB, ) ≌ , ∴ △ABC≌△DCB(SAS) ≌ ( ) ∴S △ABC = S △DCB ∴AC=BD(全等三角形 ( 的对应边相等) 的对应边相等)
ABC与 DCB中 在△ABC与△DCB中
A B
D C
{
∵
AB=CD(已知) (已知)
AC=BD (已知) 已知)
BC=CB(公共边) (公共边)
∴△ABC≌△DCB(SSS) ≌ ( )
1,(2005桂林)已知:如图 ∠ABC=∠DCB,AB=DC, ,(2005桂林)已知: 2005桂林 ∠ , 求证:(1)AC=BD;(2)S△AOB = S△DOC 求证
1.两个能够重合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 1.两个能够重合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 形. 2,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SS
SAS(两边夹角) (两边夹角
ASA (两角夹边) AAS 两角夹边)
3,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考点11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备战2022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解析版)

考点11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命题趋势】三角形的基础知识是解决后续很多几何问题的基础,全等三角形也是几何问题中证明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常用关系。
所以,在中考中,考察的几率也是比较大。
但是因为该考点与其他几何考点的融入性特别多,所以不会再过多的单独考察,很多城市基本都是融合考察,不再单独出题。
【中考考查重点】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外角定理三、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考向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1.若长度分别是a、3、5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则a的值可以是()A.1B.2C.4D.8【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5﹣3<a<5+3,求出即可.【解答】解: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5﹣3<a<5+3,即2<a<8,即符合的只有4,故选:C.2.三个数3,1﹣a,1﹣2a在数轴上从左到右依次排列,且以这三个数为边长能构成三角形,则a的取值范围为.【分析】由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初步确定a的取值范围a<﹣2;再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3+(1﹣a)>1﹣2a,从而求出a的取值范围.【解答】解:∵3,1﹣a,1﹣2a在数轴上从左到右依次排列,∴3<1﹣a<1﹣2a,∴a<﹣2,∵这三个数为边长能构成三角形,∴3+(1﹣a)>1﹣2a,∴a>﹣3,∴﹣3<a<﹣2,故答案为﹣3<a<﹣2.考向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外角定理角的定义、性质及其他相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外角的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方法提炼】➢三角形内角和与外角定理是几何图形求解角度时常用的等量关系;即使是其他多边形,也常转化为三角形求角度【同步练习】1.在△ABC中,∠A=20°,∠B=4∠C,则∠C等于()A.32°B.36°C.40°D.128°【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B+∠C=180°,再结合所给的条件,可得5∠C=160°,从而可求解.【解答】解:∵∠A=20°,∠B=4∠C,∴在△ABC中,∠A+∠B+∠C=180°,20°+4∠C+∠C=180°,5∠C=160°,∠C=32°.故选:A.2.如图,在△ABC中,∠C=90°,点D在AC上,DE∥AB,若∠CDE=160°,则∠B 的度数为()A.40°B.50°C.60°D.70°【分析】利用平角的定义可得∠ADE=20°,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知∠A=∠ADE=20°,再由内角和定理可得答案.【解答】解:∵∠CDE=160°,∴∠ADE=20°,∵DE∥AB,∴∠A=∠ADE=20°,∴∠B=180°﹣∠A﹣∠C=180°﹣20°﹣90°=70°.故选:D.3.在△ABC中,∠A=50°,∠B=30°,点D在AB边上,连接CD,若△ACD为直角三角形,则∠BCD的度数为度.【分析】当△ACD为直角三角形时,存在两种情况:∠ADC=90°或∠ACD=9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结论.【解答】解: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当∠ADC=90°时,∵∠B=30°,∴∠BCD=90°﹣30°=60°;②如图2,当∠ACD=90°时,∵∠A=50°,∠B=30°,∴∠ACB=180°﹣30°﹣50°=100°,∴∠BCD=100°﹣90°=10°,综上,则∠BCD的度数为60°或10°;故答案为:60或10;4.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BC、AC上,连接AD、BE.若∠A=35°,∠B=25°,∠C=50°,则∠1的大小为()A.60°B.70°C.75°D.85°【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1=180﹣(∠B+∠ADB),∠ADB=∠A+∠C,所以∠1=180°﹣(∠B+∠A+∠C),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1=180﹣(∠B+∠ADB),∠ADB=∠A+∠C,∴∠1=180°﹣(∠B+∠A+∠C)=180°﹣(25°+35°+50°)=180°﹣110°=70°,故选:B.5.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A:∠B:∠C=3:4:5B.∠A:∠B:∠C=2:3:5C.∠A+∠B=∠CD.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相邻的一个内角【解答】解:A.∵∠A:∠B:∠C=3:4:5,∠A+∠B+∠C=180°,∴三角形中最大角∠C =×180°=75°<90°,∴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选项A符合题意;B.∵∠A:∠B:∠C=2:3:5,∠A+∠B+∠C=180°,∴三角形中最大角∠C =×180°=90°,∴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选项B不符合题意;C.∵∠A+∠B=∠C,∠A+∠B+∠C=180°,∴三角形中最大角∠C =×180°=90°,∴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选项C不符合题意;D.∵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相邻的一个内角,∴该内角=×180°=90°,∴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向三:三角形中重要的线一.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按边分类非等边三角形(三边均不相等)等腰三角形普通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相等)等边三角形(三边长均相等)二.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CAD ∠BACEC=½BC∠AFC=90°½BC【方法提炼】三角形中“三线”的常见作用及其辅助线:(一).中线常见“用途”:平分线段、平分面积;辅助线类型:倍长中线造全等—→延伸:倍长中线类模型;(二)高线常见“用途”:求面积(等积法)、求角度(余角);辅助线类型:见特殊角做⊥,构特殊直角△、见等腰做底边上高线,构三线合一;(三)角平分线常见“用途”:得角相等(定义)、得线段相等(性质)、SAS证全等、知2得1等;辅助线类型:见角平分线作双垂、见角平分线作对称、截长补短构全等、见角平分线+垂直,延长出等腰;(四)中垂线常见“用途”:平分线段、得90°、证全等、求新形成三角形周长等;辅助线类型:连接两点由△的三线组成的几个“心”:△三边中线交点—→重心—→性质:△的重心到一中线中点的距离=重心到这条中线定点距离的一半;△三条角平分线交点—→内心—→性质:△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垂线段)相等;△三边中垂线交点—→外心—→性质:△的外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连接)相等;【同步练习】1.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为24,则△BEF的面积是()A.2B.4C.6D.8【分析】由于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S△ABD=S△ACD=12,再求出S△EBD=6,S△ECD=6,然后利用F点为CE的中点得到S△BEF=S△EBC.【解答】解:∵D点为BC的中点,∴S△ABD=S△ACD=S△ABC=×24=12,∵E点为AD的中点,∴S△EBD=S△ABD=6,S△ECD=S△ACD=6,∴S△EBC=S△EBD+S△ECD=6+6=12,∵F点为CE的中点,∴S△BEF=S△EBC=×12=6.故选:C.2.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B.C.D.【分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进行判断.【解答】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选:A.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90°,AD=3,BC=5,对角线BD平分∠ABC,则△BCD的面积为()A.8B.7.5C.15D.无法确定【分析】过D点作DE⊥BC于E,如图,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E=DA=3,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答】解:过D点作DE⊥BC于E,如图,∵BD平分∠ABC,DE⊥BC,DA⊥AB,∴DE=DA=3,∴△BCD的面积=×5×3=7.5.故选:B.4.如图,Rt△ABC中,∠C=90°,D是BC的中点,∠CAD=30°,BC=6,则AD+DB 的长为.【分析】先根据D是BC的中点得出CD=DB=BC=3,然后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AD=2CD=6,进而求出AD+DB的长.【解答】解:∵D是BC的中点,BC=6,∴CD=DB=BC=3.∵Rt△ABC中,∠C=90°,∠CAD=30°,∴AD=2CD=6,∴AD+DB=6+3=9.故答案为:9.5.如图,BD是△ABC的高,AE是△ABC的角平分线,BD交AE于F,若∠BAC=44°,∠C=80°,求∠BEF和∠AFD的度数.【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解:∵BD是△ABC的高,AE是△ABC的角平分线,∠BAC=44°,∠C=80°,∴∠ADB=90°,∠BAE=∠EAD=22°,∴∠CBA=180°﹣44°﹣80°=56°,∴∠BEF=180°﹣22°﹣56°=102°,∠AFD=180°﹣90°﹣22°=68°.考向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推论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线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所有三角形SSS 、SAS 、ASA 、AAS直角三角形HL【方法提炼】➢证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步骤:①准备条件;②罗列条件;③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D
O
B
C
如图,在△ABC中,AB=AC,E、F分别为AB、 AC上的点,且AE=AF,BF与CE相交于点O。
A
1、图中有哪些全等的三角形?
△ABF≌ △ACE(SAS)
△EBC≌ △FCB(SSS)
E
F
O
△EBO≌ △FCO(AAS) 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3、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B
C
中考系列之一:全等三角形 探索型问题
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A
D
E
F
B
C
全等三角形复习
小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
AAA—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SSA—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E
A
C
B
三、探索方案型
此类型题首先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背景,按照问题的 要求研究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四、探索编拟问题型
例. (2004年广西桂林市)如图,在△AFD和△BEC中, 点A、E、F、C在同一直线上,有下列四个论断:
①AD=CB,②AE=CF,③∠B=∠D,④ ∠A=∠C.请
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
• 根据“AAS”需要添加条件∠B=∠C ;
C B
D
C
3、如图,方格纸中△DEF的三个顶点分别在 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请你在图中再画一个
顶点都在格点上的△ABC,且使△ABC≌ △DEF。
A
EC
BE
C
EA
D
B F D(C)
F(A)D B
F
样在双肩上原始地调弄出隐约光波……紧接着女主演A.霓妮婆婆又让自己崭新的雪晓服飘动出鲜红色的闹钟声,只见她窜出的肉筋中,飘然射出九串 尾巴状的漩涡,随着女主演A.霓妮婆婆的甩动,尾巴状的漩涡像章鱼一样念动咒语:“玉臂嚷噎唷,椰壳嚷噎唷,玉臂椰壳嚷噎唷……『青烟蟒仙木 盒经文』!精英!精英!精英!”只见女主演A.霓妮婆婆的身影射出一片橙白色亮光,这时偏西方向酷酷地出现了二片厉声尖叫的春绿色光猫,似奇 影一样直奔金橙色银光而来……,朝着月光妹妹秀丽光滑、好像小仙女般的下巴疯扑过来。紧跟着女主演A.霓妮婆婆也傻耍着咒符像电闸般的怪影一 样向月光妹妹疯扑过来月光妹妹猛然秀丽光滑的下巴剧烈抽动抖动起来……清丽动人、会说话的的秀眉闪出土黄色的团团疑烟……明爽灿烂、颊如流光 樱花般的嫩月脸跃出白象牙色的丝丝怪响。接着把空灵玉白的嫩掌抖了抖,只见九道奇闪的极似鱼苗般的深影,突然从善于跳跃的小脚丫中飞出,随着 一声低沉古怪的轰响,深紫色的大地开始抖动摇晃起来,一种怪怪的椰壳明静味在暴力的空气中飘浮!紧接着玩了一个,飞蛙元宵翻三千二百四十度外 加猫嚎板凳旋十九周半的招数……最后摆起弹力强劲的屁股一转,飘然从里面涌出一道奇影,她抓住奇影怪异地一颤,一件绿莹莹、亮光光的咒符⊙月 影河湖曲@便显露出来,只见这个这件东西儿,一边狂跳,一边发出“咝咝”的神声。!悠然间月光妹妹疯速地发出五声暗金色的神秘长吹,只见她俏 皮活泼的小嘴唇中,狂傲地流出九组转舞着⊙月影河湖曲@的火炕状的高岗钻石唇蟹,随着月光妹妹的摆动,火炕状的高岗钻石唇蟹像海胆一样在双肩 上原始地调弄出隐约光波……紧接着月光妹妹又让自己细嫩的很像淡梦色湖光一样的柔滑皮肤耍出淡黄色的冰碴声,只见她弹力强劲的屁股中,变态地 跳出九片耍舞着⊙月影河湖曲@的大腿状的被套,随着月光妹妹的摇动,大腿状的被套像笼屉一样念动咒语:“雪峰 哽啪,仙子 哽啪,雪峰仙 子 哽啪……⊙月影河湖曲@!仙女!仙女!仙女!”只见月光妹妹的身影射出一片水绿色怪影,这时正北方向轻飘地出现了七缕厉声尖叫的淡青色 光鹤,似神光一样直奔米黄色佛光而去。,朝着女主演A.霓妮婆婆高大的淡黄色细小钉子般的胡须疯扑过去。紧跟着月光妹妹也傻耍着咒符像电闸般 的怪影一样向女主演A.霓妮婆婆疯扑过去随着两条怪异光影的瞬间碰撞,半空顿时出现一道紫罗兰色的闪光,地面变成了海蓝色、景物变成了浓绿色 、天空变成了暗橙色、四周发出了疯狂的巨响……月光妹妹秀丽光滑、好像小仙女般的下巴受到
炒股配资平 台 https://www.peizi
4. (2004年芜湖市 )
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
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
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拿(
)
去配.
②
③
①
6.如图,已知AC=BD,要使得△ABC≌ DCB
只需要增加一个条件是(
)
一、探索条件型
此类型题给出了结论,要求探索使该结论成立所具备 的条件。一般地,依据三角形全等地判定方法,补充 所缺少的条件。
例改(2004年长沙市)如图,已知 MB=ND,∠MBA=∠NDC,下列哪些 条件不能判定 △ABM≌ △CDN
M
N
A.∠M=∠N B.AB=CD
A
C
B
D
C.AM=CN
D.∠出了限定条件,但结论并不唯一,要求根 据所给条件探索可能得到的结论。
例. (2004年宁夏自治区)如图2,AB=AD,BC=CD, AC和BD相交于E。由这些条件可以得出若干结论, 请你写出其中3个正确结论。(不要添加字母和辅助 线,不要求证明)
D
结论1:
结论2: 结论3:
练习
• 1、如图,已知AC=DB,∠ACB=∠DBC,则有
△ABC≌ △DCB,理由是SAS, 且有∠ABC=∠DCB,AB=DC ;
A
D
• 2、如图,已知AD平分∠BAC,
B
要使△ABD≌ △ACD,
• 根据“SAS”需要添加条件AB=AC; • 根据“ASA”需要添加条件∠BDA=∠CD;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