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研究
泛在学习视域下U-STAR翻译工作坊口译教学模式实证究

收稿日期:2017-05-31作者简介:陶霞(1978),女,湖北武穴人,英语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教学。
此文为2015-2016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泛在学习视域下移动环境在英语口译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B201502)的研究成果。
泛在学习视域下U-STAR 翻译工作坊口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陶霞(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州510663)摘要:智能移动终端、4G 网络及微信等平台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泛在移动语言学习平台的基础。
三年多的口译教学改革证明,课内教学融入了翻译工作坊和泛在学习理念,建立起的U-STAR 的教学模式,能螺旋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将泛在学习融入到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中,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及强化个人的碎片化学习。
该教学模式为传统口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视角,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并能促进教育现代化和终身学习,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泛在学习;翻译工作坊;U-STAR 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2-107-05一、引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宣告了大数据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技术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智能移动终端、4G 网络及即将普及的5G 网络、微信等平台飞速发展,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全新的视角,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些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冲击和引领下,大学课堂里中的教师开始以创新的方式,尝试运用和借助于一些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大胆尝试,力求走出一条与时俱进、教学效果显著的道路。
对于学习方式而言,在这种信息技术环境下也发生了跨越式改变,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到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 )。
泛在学习是现在以及未来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向,也是一种更加快捷、便利的学习模式。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作者:钱玉玺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30期【摘要】在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中,随着英语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各大高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也不断增强,英语翻译作为英语运用中最直接的一种形式已经在国家贸易和外交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在我国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不足的情况,翻译教学的功能性无法体现,就使得大学在培养实用性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使大学生英语翻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英语翻译;翻译教学;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作者简介】钱玉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谓翻译,是一门精致的语言艺术。
这门艺术不仅是对另一种语言所表达内容的再现,更多的是将语言以一种具有功能价值的形式进行优美的体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英语翻译的需求,所以对大学英语学科的翻译教学进行创新和变革势在必行。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1.功能翻译理论内涵。
20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Kantharina Reiss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交际中的工作技能进行存在,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使两种语言从文化的角度上进行融合,应对不同的语言情境进行针对性的翻译,使语言在交流过程中能够突破语言壁障。
2.功能翻译理论的优势特性。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具有两个鲜明的优势。
首先,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可以呈现出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并将文字信息以交流的模式进行表达,借助对其文化元素的翻译使原文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也不会丧失原有的文化内涵。
其次,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使翻译突破传统的翻译方式,更加具有创造力,将翻译内容的中心与读者的文化层次紧密结合,推动翻译语言创新,使翻译过程更加具有主观色彩,易于被读者所接受。
翻译教学研究_回顾与展望_1980_2006_下_

・翻译教学・翻译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198022006)(下)3李德凤 胡 牧(山东大学 伦敦大学 dl21@s oas .ac .uk )(南京师范大学)(上接第2期第34页) 此外,针对我国急需大批科技翻译人才的现状,加强科技汉英翻译教学,提高科技口译教学效果,培养新型科技翻译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论题(李欣2001:37-39)。
3.2翻译教材问题。
翻译教材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然而,一个与此极不相称的现象是对翻译教材的研究却很匮乏。
据统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国语》1986年以来几乎没有刊登过研究翻译教材的文章。
《中国翻译》或《翻译通讯》从1980年至1994年第6期,一共在“翻译教学”栏目里刊登过34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翻译教学的体会与经验,仅有一篇谈到教材问题。
其它外语学刊里有关翻译教材研究的文章也很少见(穆雷1995:34-36)。
从文献看,探讨最多的教程当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张培基等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英汉翻译教程》。
李端严(1985:32-36)肯定该书的出版对于提高翻译课程的质量和满足人们的求知愿望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针对教材中的某些译例,他实证性地提出了其中的问题:对原文真实含义理解不透,机械硬译,产生语病,影响译文的通顺;用词不当,语言生硬;正说反译、反说正译技巧使用不当;译文未能体现原文的语气;逻辑概念不清,产生语病;由于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影响语言的通顺。
牛成儒(1990:40-42)认为,该教程介绍的翻译技巧只是从词法、句法的角度提出的,从方法上来说属于语法翻译法。
有些部分似乎与语法课有些重复,特别是句法部分。
邓延娟(1990:40-42)针对该教材中的某些译文提出了商榷,如词义选择欠推敲,词语增减欠妥贴等。
杨小洪(1992:42-45)也对该教材中部分译例的选词提出了质疑,认为有些译例用词欠准确精练。
连淑能(1990:49-52)对刘宓庆的《文体与翻译》一书作了评述,认为该教材准确地把握了翻译教学的以下重大原则问题:翻译教学的功能语言学观、翻译教学与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教学与对比研究。
基于学习产出(OBE)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SPOC的实践与探索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1容。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自学就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独立。
但是要注意自学的独立不代表孤立。
各个学习者之间要相互依靠和合作,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对学习内容和过程做好计划。
我们学生要改变出现在自我学习中的问题,对自主学习进行培养。
(二)大声朗读英语内容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这个概念是说个体能够对自己进行某种行为实施能力的推断。
自我效能感在学生自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对学生行为的选择、情感模式和思维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朗读本身其实也属于一种自学的方法,坚持朗读能够将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节奏提升。
英语的节奏能体现出重音在句子中的规律。
正宗英文句子的重音间的相隔时间大多相同,多朗读就就可以感受到英语发音的流畅和优美的特点,长期的朗读就可以提升英语的听力水平。
如果借助各类的英语活动,把学过的词汇和长短句乃至整篇文章通过朗读的方式储存记忆在大脑内,遇到类似语句时,可以迅速在其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数据,进而达到提高英语听力的目的。
经常朗读课本上的对话、课文和相应的阅读材料,并且保证准确无误,与英语学习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大脑里储存有用的资料和内容。
长此以往,就会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
所以正确无误朗读英语对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塑造英语学习环境英语环境的塑造对英语学习具有一定作用的影响。
我们学生应该经常在有英语气氛的地方学习或者进行自我感知,比如参加英语角和阅读英文书籍。
个人还可以收听英语广播和歌曲,阅读杂志小说、报刊等英语材料。
还可以与爱好英语的人结交为朋友。
四、结语随着“自主学习”概念的引入和传播,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国内学者和教师们的关注和推崇,对其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2]。
由此可知,高中英语对于我们学生和教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互联网+智慧教学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授课-互联网电视论文-计算机论文

互联网+智慧教学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授课-互联网电视论文-计算机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自“互联网+”发展新模式提出以来,其为各行各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在“互联网+”加持下演变为智慧教学新模式,为大学翻译授课创新发展提供契机。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智慧教学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授课的现状及问题,从教育资源全面整合、多渠道融合教学等角度提出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教学;大学英语;翻译一、“互联网+”智慧教学的必要性智慧教学融合先进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共享、开放、协作”理念下着重培养当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智慧教学中,借助多渠道教育资源实现知识面拓宽,继而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
运用“互联网+”智慧教学并非简单的教育事业与互联网的单纯叠加,而是在二者相互渗透融合中实现英语翻译教学变革。
同时可基于互联网实现师生双向沟通,进一步促进教育体系创新改革,为大学英语翻译课堂增添教学活力[1]。
在“互联网+”智慧教学模式中,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可实现教学双向沟通,增强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在知识灵活转变中彰显学生学习个性,推动教学课程活力发展。
“互联网+”智慧教学新模式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更便于积极探索教育新理念,立足实际,实现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全面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授课的有效性。
二、大学英语翻译授课的现状及问题第一,“互联网+教育”带来变革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
现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已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英语授课教学中,教师并未运用智能移动终端设计英语授课环节,导致英语翻译教学并未实现日常渗透,阻碍了大学英语翻译授课的智慧教学。
第二,传统教学模式课堂表现为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并不显著,在传统单一化课本知识传授中易形成死板教育。
而当代大学生思想灵活,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对于新颖教学法更为关注,面对单一枯燥的英语翻译知识易丧失兴趣,不利于智慧课堂的构建。
“对分课堂+微课”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262020年46期总第538期ENGLISH ON CAMPUS“对分课堂+微课”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文/路 洁一、前言当前,高新技术在我国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搭上了顺风车,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在这一发展的高潮时期,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教育部新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翻译技能的高低是当今大学生评定自身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大学生能否使用翻译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托网络技术构建创新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成为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在各大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翻译教学却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翻译通常是教师讲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单独的翻译讲解也只是在课后练习里简单涉及。
翻译教学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仍然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流,由于学生共同进行英语学习的人数较多,知识的传授只能以单方面的教授为主,同时为了使教学进度按时完成,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时间进一步缩减,难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有效互动。
在翻译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只是大概画出其中的词汇和语法错误,这种单向的打分数及写评语的反馈形式会使学生不能全然明白自己所犯的翻译错误,对于导致错误的原因依然模糊不清,对翻译的兴趣和信心也会受到打击,从而出现害怕翻译、逃避翻译的恐惧心理。
总的来说,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学生的翻译素养【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创新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本文将微课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对大学英语翻译课堂加以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启示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启示【摘要】本文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首先分析了哲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诠释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了哲学启示下的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提出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方向,以及跨学科视角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最后总结指出,哲学诠释学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批判能力,促进翻译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综合能力。
本文旨在引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走向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关键词:哲学诠释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学方法、跨学科视角、改革与创新、独立思维、批判能力、翻译实践、教学与实践结合。
1. 引言1.1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启示在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呈现出新的启示和可能性。
哲学在翻译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价值,还可以引导他们探寻翻译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通过哲学的视角,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翻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提升他们的翻译能力和素养。
诠释学是翻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它关注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解释。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诠释学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语言感知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和质量。
哲学启示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通过哲学的思辨和批判精神,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翻译问题,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和思维能力。
哲学的启示还可以促进翻译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推动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哲学与翻译的关系探究哲学与翻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等多个领域的交叉与交融。
王湘玲 -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情况: 获奖: (1)2013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背景知识图式对口译策略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指导老师荣 誉证书 (2)2013年获湖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口语策略与雅思口语考试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优秀指导教 师荣誉证书 (3)2012年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4)2011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科普翻译功能对等研究》)指导老师 荣誉证书 (5)2010年获湖南省外国语言与翻译优秀成果奖 (6)2010年“大学英语”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7)2010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市场导向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以译者能力为中心的模式 》)指导老师荣誉证书 (8)2009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生译者与职业译者翻译过程对比实证研究》)指导老师荣誉 证书 (9)2009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翻译项目中培养EFL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证研究》)指导老师荣 誉证书
王湘玲 Wang, Xiangling
性 别:女 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 职称职务:教授,现任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 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 位:翻译学博士
学习经历:
1988.9-1992.6 湖南大学英语系
大学本科学习
1996.3-1998.12 湖南大学西语系
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3.9-2008.12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攻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 (2) 2013-201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PBL的翻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证研究”(13BYY165) (3) 2011-2014 教育部人文规划一般项目“基于翻译功能学派的翻译能力发展实证研究”(11YJA740091) (4) 2012-2015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12ZDB074) (5) 2009-2011 湖南省社科基金“基于市场需求的英语专业翻译教育研究”(优秀结题)(09YBA039) (6) 2007-2009 湖南省社科基金“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实证研究”(07YBA110) (7) 2013-201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提升翻译人才培养人才之教师发展研究” (8) 2012-2013 湖南省语言与认知研究基地项目“研究型大学翻译人才培养之教学实验研究” (9) 2012-2013 航天航空部研究所深探中心 深空探测之火星登陆外文资料中译项目 (10) 2009-2011江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进口设备英文资料中译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 , 从某种程度上讲 ,就像指 挥棒一样 ,它不仅有正 面反馈作用 ,同时也存在着对大 学英语教学 的负面反拨作用。长期 以来 ,由于受到全 国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的支配 ,翻译方面所 占分值
5 3—
迄 今 为 止 ,在 大学 英 语 教学 发 展 中一 共有 五 部具 有
盲 点 ?有 哪些 改革 还 不到 位 ?经 过反 复 的调研 和 思考 ,
随着 我 国经 济 的高 速 发展 ,国 际交往 、涉外 商 贸 和
涉外旅游越来越频繁 ,翻译市场需求急剧膨胀 ,而翻译
人 才 的短 缺是 我 们 面 临的 重大 问题 。虽然 ,养 出来的翻译人才 由于
重要影 响的教学大纲 ,笔者对这五部大纲的培养 目标及 对翻译课程的设置安排进行了对 比。从 中可以发现 ,在 培养 目标 中翻译一直处 于较低地位或根本没有提及 ,如 指导我 国大学英语教学 l 3 年的 1 9 8 6版大纲 ,培养 目标 中根本没有纳入对翻译能力 的要求 。2 0 0 4和 2 0 0 7版 的
笔者认为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是未来应用型翻译人才 , 特别是科技翻译人才的主要资源 ,有意识地加强对理工 科院校大学生翻译能力 的培养 ,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对 合格 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的需求 ,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及
全 国经济 和社 会 的发展 。 ’
技领域 翻译人才极其匮乏 。而单靠外语院校培养应用型 翻译人才 ,特别是合格 的科技类翻译人才既不大可能也
不太 现 实 。 ”
一
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 2 0 1 5 年 3 月2 8日 在武汉召开的全 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 ,
推 出 了最新 版 大学 英语 教学 大 纲意 见征 订本 。在征 订 本 的教 学 大纲 中 ,可 以发 现 大纲 对于 大学 生 的英 语输 出 能
直以来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选修课 ,但最后还是上成了传统的 单词教学以及词对词 的翻译 ,有些学校则根本没有此类 课程 。然而 ,近些年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发生了显著变 化 ,笔者通过对实证数据进行分析 ,探讨大学英语翻译
教 学 的发 展趋 势 。
学园 I X U E Y U A N
2 0 1 5 年 第2 O 期
基于实证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研究
武 宏 秦 伟 西安 工程 大学人 文社会科 学学院
【 摘 要 】本文根据五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指导,英语 四、六级考试改革 内容 以及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的学术研究为实证样本,详细分析了这三方面变革给大 学英语翻译教学带来的发展动力。通过对 比研 究发现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大纲将 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 能办 ,特别强调 的是
一
学园 I X U E Y U A N
较小且并非严格意义上 的翻译。纵观 2 0 1 3 年改革之前 , 其考试 中所考查 的翻译题 目,大都是对词汇和语法知识 的考查。因此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听、说 、读 、写作 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忽视 了翻译这一教学环节 。然而, 2 0 1 3 年四、六级发生重大改革即完形不考 ,翻译加重。 将原来的句子翻译改为篇章翻译 ,翻译题也是此次改革 中被视为最难的题 目类型。据了解 ,改革后 ,原单句汉 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 , 翻译 内容涉及中国历史 、 经济、 文化社会发展等 。四级的长度为 1 4 0 ~1 6 0 个汉字 , 六级 的长度为 1 8 0 ~2 0 0 个汉字 。 对于 “ 完形不考 、 翻译加重” 的变化 ,有专家分析指出 ,以往完形填空题型 中其他 3 个迷惑答案的投放往往带有很强的出题人色彩 ,不符合 未来的考查方 向;整段英译汉翻译则考查了学生的人文 知识、汉语水平 、语法知识 、逻辑关系、语言能力等多 方面的综合素质。“ 以往题型只需要翻译 5 句话 , 到最后 考生要么随便一写、要么不写 ,改革后的翻译题型则能 很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水平 ,更具科学性 。 ” 大学英语 四、六级 的句子翻译变为段落 翻译 ,促使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翻译有 了全新 的认识 ,更加深刻
【 关键词 】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H3 1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4 8 1 0( 2 0 1 5 ) 2 0 — 0 0 5 3 —0 2
昕、说 的能力 。2 0 0 7 版大纲虽然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 翻译能力做出了具体要求 ,但在对翻译能力做出明确要 求 后又着重强调 了要特别重视对 听说能力 的培养 和训 练, 这无疑对大学生翻译能力 的培养产生负面效应。 不难发现 ,在大纲的不断修订过程中,也越来越重 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的发展。然而 ,最新 的一部大学英 语教学大纲距今也有 7年之久了,这种现状促使我们反 思 :我们 目前 的教育教学大纲中是否存在某些未触及 的
力更加看重 ,体现了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 ,而翻译能力
便是其中之一。此外 ,新大纲意见征订本在加强重视翻
译能力培养的同时 ,对其应该达到的翻译水平有了更进
一
步的具体要求。因此 ,不难看 出,在教学大纲的积极
指导下 ,翻译教学会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中
占有一 席之 地 。
一
教学 大纲 对 大学 英 语翻译 教 学 的影 响 二 四 、六 级 考试 改革对 大 学 英 语翻 译 教 学 的
对科技等专业性知识 的不甚 了解 ,难以完成实际的翻译
工作 。据学者预测 ,今后的科技翻译人员将主要来 自具 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的专业人员 ,而不是外语专业 的大学 毕业生 ,其主要原 因是知识产权和版权公约不允许译者 进行全文翻译 ,这就要求译员能把握所研究学科的最新 动态 ,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因此 ,这种情况将改变原 有科技翻译人员 的培养方 向,大量的科技翻译人员将从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中产生 。来 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 示 ,“ 目 前 的翻译从业人员中应用型翻译 , 尤其是高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