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早婚早育是怎么回事?早婚早育起源汉朝吗

合集下载

古代女人的出嫁时间和出嫁常识

古代女人的出嫁时间和出嫁常识

古代女人的出嫁时间和出嫁常识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出嫁?古代女人出嫁前的一些知识很多人认为古代女子十二三岁就出嫁了,甚至七八岁就有出嫁的,这个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可能是影视作品里皇室的婚嫁,特别是清朝的皇室,早婚现象很普遍。

皇室有时为了巩固或延续政权而早婚,清代皇室满人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可能早婚早育是游牧民族的习俗之一。

而中国古代女子正常的婚龄一般是在十五岁左右。

古代女人出嫁前的一些知识。

古时女子出嫁一般在13~20岁之间,且主要集中于其中的14~18岁间这一年龄段。

汉时,古时候女孩出嫁很多是14~15岁。

汉桓帝的皇后梁莹,入宫的时候就只有14岁,被曹操杀死的伏后,嫁给汉献帝时只有12岁。

对于女子的出嫁汉有严格的规定。

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120钱。

说是女子到17岁必须出嫁,否则就要加收人头税,每拖延三年就加收一个人头税,到了三十岁还不结婚,就要加五个人头税,而且对于一些不肯嫁的人,在汉朝立国初期,除了罚币之外,还要强制遣嫁,但是这种习惯到了景帝时因为国家逐渐富强,人口增多已经逐渐放松。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明媒正娶的妻子只能有一个。

正妻的地位远高于妾,正妻的儿子是嫡子,是要继承家业的。

纳妾则比较自由,法律不怎么管。

娶正妻,必须“六礼”齐全,否则婚姻效力会受到怀疑。

“六礼”创制于西周时候,是缔结婚姻必经的六个步骤:第一步,“纳采”。

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婚事,那么,男方家就得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女方家收下,称之为“纳”。

第二步,“问名”。

女方家收下礼物意味着女方家接受了男方家的求婚。

那么,男方家要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然后到祖庙占卜吉凶,只有卜到吉兆,才能将婚姻进行到底。

第三步,“纳吉”。

卜得吉兆后,男方家会请媒人通知女方家,同时送上礼物,正式缔结婚姻。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不例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时期,逐一分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远古时期:女性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远古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系氏族制为主,婚姻关系主要由父亲通过聘请的方式来协定。

这种婚姻制度下,女性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和地位。

西周时期:出现“妻妾同室”的制度进入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从这个时期开始,男性可以娶妻妾同室,并对妻妾进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在这种制度下,夫妻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极端化。

春秋时期:夫权思想逐渐形成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春秋时期,夫权思想逐渐形成,并开始在婚姻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

男性成为全家的主人,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婚姻权利。

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成为了从属的对象。

战国时期:贞烈思想和嫡庶区分开始发生战国时期,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在这个时期,贞烈思想开始流行,妇女被期待着守节。

同时,嫡庶区分的意识也开始发生,这导致了正妻、妾室和儿媳的地位和权力之间的激烈竞争。

汉朝时期:封建礼教开始强化到了汉朝时期,婚姻制度逐渐开始朝向封建礼教方向发展。

在这个时期,宗法社会的婚姻制度更趋完善,政治和社会的身份保持着高度统一。

男尊女卑的制度逐渐剥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男女之间的爱情被排斥,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伦理道德逐渐被建立起来。

唐宋元明清时期:性别差别和等级化趋于加强进入唐宋元明清时期,婚姻制度趋于加强。

妻妾不再同室,而是进行妻子和妾室的区分。

在这个时期,性别差别和等级化趋于加强,阶层之间的婚姻约束也愈加严格。

同时,家族制度的加强和继承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娶妻养子”的婚礼习俗的形成。

总结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从最早的女性相对平等的地位,到春秋时期以后的男尊女卑制度的形成,再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阶层等级和性别差异的强化。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古代婚姻的观念在早期原始人群内部,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是杂乱的。

随着人类的进化,两性关系中出现了道德和理性的曙光。

乱伦禁忌的形成和族外婚姻的实行,标志着性的需要开始服从于“人”的需要,婚姻制度正是随着原始经济的发展、人类互助的日益广泛以及亲属关系的趋于明晰,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本于婚”。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一、婚姻的概念古籍中有关“婚姻”的词义学解释约略有三: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二是指嫁娶的仪式,《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嫁娶婚姻,其事是一。

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三是指亲家,《说文解字》释“婚’、“姻”说:“婚,妇家也”、“姻,婿家也”。

《尔雅? 释亲》说得更明确:“婿之父母为姻,妇之父母为婚。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上述三说虽然不尽相同,但已涉及到婚姻的基本特点。

其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

其二,表明婚姻依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婚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两性的结合,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和社会文化的特点。

在儒家经典中,婚姻问题被视为家庭、社会的大事。

首先,婚礼被视为人伦之始。

《礼记?经解》云:“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其次,婚礼被视为礼的根本。

《礼记?昏义》云:“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中华历朝婚姻家庭制度演变概述

中华历朝婚姻家庭制度演变概述

中华历朝婚姻家庭制度演变概述中华历朝婚姻家庭制度演变概述中华历朝的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漫长而繁复的发展过程,自古以来,婚姻家庭一直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文化中的现象。

但由于历史时期、地域文化差别等因素的影响,中华历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并不断地对社会生活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最早的中华历史时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夏、商、周等时期,这个时期的婚姻制度还坚持着血缘婚姻的传统,男女通婚、夫妻不离异的现象很常见。

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在原始社会阶段下已经比较进步,而且有规律可循,大概奠定了中华历朝古代婚姻制度的基础。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婚姻制度逐渐向着“男尊女卑”方向发展。

男子成年后可以自主选择婚姻,而妇女则被父母、兄弟等长辈严格管束,不得自主选择配偶。

同时,在这个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为世人所接受,这也导致了婚姻家庭结构的不均衡和不稳定。

到了秦汉时期,婚姻家庭制度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制定的婚姻法规律严格,禁止儿女与自己的养父母婚姻,同时明确规定夫妻之间应当相敬相爱,代表了社会道德的高度。

然而也因此导致了学者等精英的婚姻家庭制度脱离了手工业劳动阶层的现实生活。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婚姻家庭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由于社会中的男女交流不断增多,婚姻的结果也就更多地成为了个人选择的结果。

而妇女的地位相对前几个朝代出现了一些好转,尤其是唐朝女性的自我意识受到了很大的提升,她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追求,也追求自我满足,自我价值。

同时,嫁妆等陋习也被较为彻底地废除了。

到了元明清时期,婚姻家庭制度中依然存在“三从四德”的价值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正常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日常婚姻的选择上,也体现在多元化的家庭模式上。

但是,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主流思想中仍然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就导致了妇女地位的相对低下。

古代女子为啥一般十三四岁就出嫁,主要是因为一条法律!

古代女子为啥一般十三四岁就出嫁,主要是因为一条法律!

古代女子为啥一般十三四岁就出嫁,主要是因为一条法律!本文导读:人的身体构造服从自然界动物的生长发育的规律,但是最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与普通动物的区别是,人类的神经控制能力要比普通动物强大的多。

所谓人的“七情六欲”,人们调动起来的所涉及到的器官,其实也是一种神经反应。

动物有所谓的“发春期”,从人格心理学上面解释,其实人类也有,不过人类可以通过“自我”去控制,或者说人类的欲望的表现也是分阶段,方式的,最科学的生理规律显示十三四岁结婚的女性,对女子身体与心灵的那种伤害是很明显的。

但是为什么古代社会还规定女子必须要在十三四岁就出嫁为妻妾呢?最晚的也规定十九岁前。

如果不按照这个年龄出嫁就会受到国家的“罚款”,而且到了汉朝的时候,到了年龄后,如果不嫁,这种“罚款”还递增,“罚款”的方式其实大多都是以所说的赋税的名义。

为什么国家会有这也规定呢?那是因为国家是想快速的提高人口,提高人口也就提高了劳动力,在农耕时代,提高了劳动力,国家的经济也就会得到迅速的提升,而且古代多发战争,需要很多当兵做将的人,战争有死伤很多人,所以急于提高人口。

可是这就苦了那些花季少女了,不仅如此,其实对男子婚娶的年龄也有不科学的规定要求,很多朝代规定男子婚娶的年龄是十五岁。

这个时候的男子也没有发育完全啊。

古代只考虑到如何快速的提高劳动力与经济,却没有考虑到劳动力的持久性,其实是适得其反。

因为古代人的平均年龄很短。

可见这样的早婚早育的规定并不会提高多少劳动力的劳动效率,而且会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伤害。

还有一点,这些女子并不是丈夫的唯一的女子,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地位低的妾命运大多很悲惨。

她们最大的任务就是为自己的男人生养后代,古代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还特别的严重,生养女孩的妻子或者妾受尽了白眼。

这就是古代女子为什么在没有发育完全的年龄就出嫁为妻妾的原因,可能放到现在,很多人不可理解,但是在古代却实行了几千年这样的陋习。

古代女性为何在14岁就出嫁?难道真是性早熟吗?看完你可不信

古代女性为何在14岁就出嫁?难道真是性早熟吗?看完你可不信

古代女性为何在14岁就出嫁?难道真是性早熟吗?看完你可不信众所周知,如今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性不得低于22周岁,女性不得低于20周岁。

人们也都或多或少的知道早婚早育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对女性和孩子的危害最大。

但是在我国古代,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却大大提前,最小的时候是13岁,最大的时候是16岁。

那么为何古代女性如此年幼就出嫁?难道真是性早熟吗?进入正题之前,笔者先来个简单的科普吧。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对法定结婚年龄,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有自己的法定结婚年龄。

大概情况如下:西周时期:男性30岁,女性20岁;春秋时期:男30岁,女15岁;战国时期:男20岁,女17岁;汉朝时期:男20岁,女15岁;晋朝时期:男20岁,女17岁;南北朝时期:男15岁,女13岁;唐朝时期:男20,女15岁(后被唐玄宗改为:男15,女13岁);宋朝时期:男16岁,女14岁;明朝时期:男16岁,女14岁;清朝时期:男16岁,女14岁。

需要注意的是,西周时期根据《周礼》的记载:男不超过三十而娶,女不超过二十而嫁。

也就是说如果男性超过30岁,女性超过20岁还不结婚,就会采取一定的处罚。

古人常说的男子18弱冠,20及冠,女子13及笈,看来所言非虚啊。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难道真的是古代女性性早熟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虽然笔者是文科出身,但是笔者对生物知识还是有一点了解的。

现代的孩子由于受到各种激素、影视、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早熟程度也不过如此。

以古代的那种生活条件,不太可能促使女性早熟。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这如同周瑜打黄盖一般,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一方面是朝廷。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发展相当发达,但是生产力却极其低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而古代的医疗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30岁的女子就成半老徐娘了。

因此朝廷必须鼓励百姓早婚早育,以保证生产力。

另一方面是百姓本身。

古代女子为何14岁左右就嫁人?看了她们婚后的生活就知道了

古代女子为何14岁左右就嫁人?看了她们婚后的生活就知道了

古代女子为何14岁左右就嫁人?看了她们婚后的生活就知道了据史料记载,当年周武王曾让周公发布诏令,要求女子18左右必须嫁人。

另外据《礼记》所载,女子满15岁,要用笄将头发盘起来,意思就是告诉别人,我成年啦!可以结婚啦!各位,这就是“及笄”一词的由来。

总得来说,在动乱的岁月里,女子结婚要早一点。

比如说三国时期,曹操就规定女子12岁嫁人。

到了东晋末年,女子的结婚年龄则升为了14岁。

从此以后,14岁成为一个分水岭,唐宋元明清,一般女子都是14岁左右为人妇。

那么,古代女子为何14岁左右就嫁人?看看她们婚后的生活就知道了!比如说唐朝武则天时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社会对女性也相对宽容。

所以,女子嫁到夫家后,一般只需要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即可。

而14岁,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黄金时期!如果年龄再轻点,女子未必发育成熟,而且很多活可能做不来。

但如果再大点,女子的很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已经养成,到了夫家想改过来?很难!所以,这第一个原因就是,14岁的女子最好教育!第二,战争和动乱迫使女子早日出嫁。

各位,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但古人生得又多。

在和平时期,家里养个女子也许还能承受。

但一旦遭遇战争或动乱,早日嫁女儿,可给自己家里省下不少口粮!而且女子嫁个好人家,总比在家等死强啊。

另外,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哪一次农民战争不存在烧杀抢掠的情况?与其被乱贼抢去当压寨夫人,还不如早早出嫁省事!第三,受医学水平的限制。

各位,古代虽有扁鹊、李时珍等神医存在,但毕竟硬件条件有限。

所以,对于平民而言,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发烧,都有可能因为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医治而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让女子14岁就出嫁,其实是希望她能尽早发挥其社会职能,担负起属于她自己的责任。

你看古代,特别是宋代以后,女子的婚后生活无非就是柴米油盐。

这些事儿,14的女子绝对能胜任了!早一点为夫家出份力,是他们婚后最主要的义务之一!另外,也是因为医疗水平的问题,古代人口的死亡率很高。

浅析魏晋南北朝早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浅析魏晋南北朝早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浅析魏晋南北朝早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摘要】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战乱频繁,四百年内经历了长期的民族大分裂和全国范围的大混战,是我国古代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早婚这一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当时,在各个地方割据着的政权为了增加人口,几乎都强令所辖百姓早年结婚,从而保证参加战争的士兵数量;与此同时,处于统治地位的人们也大都以身作则,很早结婚。

于是,在统治阶级反复提倡、政令刑罚不断强制、统治者的身体力行三管齐下的情况下,早婚早育的思想观念在民间逐渐形成。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早婚;原因;影响庞大的宗法等级制度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在这一大前提下,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环境下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婚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都从不简单从事。

一系列的婚姻制度以“礼”的方式确定下来,对又有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早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单就婚姻年龄的确定而言,汉代儒人们对《周礼·地官》中的记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释:“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何?阳数奇,阴数偶。

男长女幼者何?阳道舒,阴道促。

男三十筋骨以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

[1]可以说,这是当时的学者心目中构思的比较理想的结婚年龄。

然而,历史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们选择或者说是确定自己的结婚年龄,是根据自己实际的生活条件和需要,而不是一味地遵从学者古人的经验与期望。

单就魏晋南北朝这一时代而言,现实的结婚年龄并不仅比《周礼》中所期待的要早很多,而且比两汉的现实状况也早了很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人口增长提及魏晋南北朝,从战乱纷扰的东汉末年到隋朝最终一统天下,整个江山除了在西晋实现过短暂的统一,其余更多的都处于分裂状态。

长时间战乱不休,再加之以大范围难以预期控制的天灾人祸,百姓大量死亡的同时出生率又不断下降,这必然会导致当时人口总数不断减少的恶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代早婚早育是怎么回事?早婚早育起源汉朝吗
导语:古人是主张晚婚的,认为一定要等性功能健全和发育成熟才能结婚,上一章虽述及《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天癸至,即十四岁
古人是主张晚婚的,认为一定要等性功能健全和发育成熟才能结婚,上一章虽述及《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天癸至,即十四岁始来月经;男子二八天癸至,即十六岁才开始遗精,如果这时“阴阳和”(即性交),则可能有子,但是这时性功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还没有进入合适的婚龄,女子要等到三七二十一岁,始能“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男子要等到三八二十四岁,才能“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而长极”。

所谓“肾气平均”,就是指性器官和性功能得到了均衡、正常的发展,性器官和性功能都比较成熟;所谓“真牙生而长极”,指人的最后一颗牙齿“尽头牙”长出,也表示人的身体已完全发育成熟。

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古代书籍中都提出过这个问题,在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学术书籍及医书中也强调这一点,其中南齐的医家褚澄是很有名的一个,他在《褚氏遗书》中写道:建平孝王妃姬皆丽,无子,择民家笄女入御,又无子,问曰:求男有道乎?澄对曰: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

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育而子脆不寿,此王之所以无子也。

建平孝王叫刘景泰,是个王室贵族,他权势显赫,但没有儿子,无嗣在封建社会是个大问题,于是挑选了民间的一些未满十五岁的少女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