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0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出示洪秀全图片,介绍洪秀全。
提问:他因科举不成功而造反,那么当时老百姓为何跟着他造反?进而过渡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出示材料: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激励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毒打交不起税的人。“贪官甚于强盗,酷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活动:
活动目的: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活动程序: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目的、结果。
2、展示材料,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不能实现?
积极性: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材料二“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引自《洪仁玕自述》
用课件展示要点:
(1)主观方面(农民阶级局限性)
①农民是小生产者,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革命目标不明确。②领导特权思想膨胀,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贪图享乐。
金田起义
【课堂检测】
1、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
A、创立了拜上帝会B、洪秀全决定订都天京
C、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D、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2、下列事件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的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案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1、史实: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与西征天京变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湘军攻陷天京2、史能:(1)编制年表:太平天国运动的大事年表。
(2)比较辨异:太平天国运动同秦末、明末等古代农民战争相比,有何新特点。
(3)讨论评判: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所留下的启示。
3、史识:(1)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英勇气概。
(2)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之道,探索近代化之路的可贵努力。
(3)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复杂性,更说明了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艰巨性,也显示出农民阶级和农民战争的局限性。
二、教学要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旧式农民战争不可能提供正确的救国之路。
三、教学过程导入: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别有那些?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一、金田起义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激化社会矛盾。
(1)、西方商品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人民破产失业,这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2)、清政府的兵费支出、赔款和大肆搜刮,使百姓困苦不堪,这是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2、太平天国运动的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宗教为旗帜,组织发动群众。
3、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金田起义(1)、时间:1851年1月(2)、地点:广西桂平县金田村(3)、国号:太平天国(4)、军队:太平军(5)、领袖:天王洪秀全4、太平天国的建制:永安封王,整顿军旅、设官封王,奠定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连续剧《太平天国》主题曲:浩浩乾坤)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末李自成起义有“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到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想要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并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这场起义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一)背景介绍1.材料解读: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
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太平天国讨清檄文》2.引导学生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发动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清政府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3.材料引入: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4.教师提问: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输入呈现什么趋势?必然会引发什么结果? 提示:上升趋势 白银外流 冲击传统的自然经济5.教师讲述:清政府的腐败,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对百姓来说是人祸不断,可偏偏又逢天灾。
1850年前后两广地区水旱蝗灾不断,广西尤为严重。
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处于破产甚至死亡的边缘。
早在19世纪40年代多次科举不中的洪秀全受西方传教士小册子的影响创立“拜上帝会”,宣扬建立“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大同社会,对农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6.教师小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经济侵略加重,冲击传统经济结构。
(3)自然灾害严重。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2.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画和相关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农民生活的困苦等。
然后详细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包括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伐和西征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答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掌握太平军的军事组织、宗教信仰和社会主张。
3.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形成原因
2.掌握太平军的组织形式和纲领,了解其宗教信仰和社会主张,并体会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
1.太平军的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
2.太平天国的建立和发展
3.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时间:1课时
第二课时: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1.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和地位时间:1课时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1.讲授法:教师讲解并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引导学生理解太平军的军事组织、宗教信仰和社会主张。
2.问答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思考。
4.阅读文章法: 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文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后记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师需要通过学生所学知识、资料和文献材料,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对历史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内容包括:金田起义、永安建制、武昌起义、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太平天国的军事扩张、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展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题,可能对其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关注其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资料和文字,创设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平天国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太平天国的纲领、太平天国的失败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中国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过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影响有一定的疑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具体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2.课件:制作太平天国运动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
3.教学资源:收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资料,包括书籍、论文和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广大地区的贫困和落后,进而引出太平天国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2.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地图。
3.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南京天王府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王府?为什么会在南京建立天王府?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太平天国运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呈现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是怎样的?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料。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程度。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1.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全盛、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原因的史实。
2.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3.通过对太平天国坚持14年的斗争史实的学习,深刻感受农民阶级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明白农民阶级毕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无法承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重点
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教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1.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是“反封建”。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太平天国还具有反侵略性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是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
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
2.酝酿
教师:(引导学生介绍洪秀全以及“拜上帝会”)
(1)思想上——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组织上——形成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
教师: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说一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示意图,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进行板书)
1.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3.定都天京——同清对峙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现“天国”梦
4.北伐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提拔新人,颁布《资政新篇》——改变不利局面
6.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
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
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展示材料及问题)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
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
——《天朝田亩制度》
(1)《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体现的分配原则和方法各是什么?
(3)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从哪句话中可以反映出来?
(4)这个理想能实现吗?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1)关于土地和产品的分配
(2)绝对平均主义
(3)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
(4)不能实现。
教师:应该说这样的社会非常美好,为什么不能实现?
学生:因为当时正在打仗,没有条件实行。
教师:对。
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讨论)因为人性是有弱点的,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所以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等。
如果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不论农民干的多少,最终分配的财富是一样的,这样就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教师:(分析)如果我们从社会生产力水平、从小生产者的阶级属性上分析这种分配方式,也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当时是不可能生产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来满足这种分配需求的,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这样的分配方案也是一种空想。
正如大家讨论到的——人性的弱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他自己穷困的时候,他要求平均分配土地和财富;但是当更穷的人要求分他的土地和财富的时候,他可能就不干了。
所以说,太平天国这个纲领,看似美好,但根本不可能实行。
教师:(总结、概括)要客观的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①农民是否愿意接受《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原则?废除了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因此,具有革命性。
②农民是否愿意接受《天朝田亩制度》的产品分配原则?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因此,具有落后性。
③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式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是行不通的。
因此,具有空想性。
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
教师: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
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讨论)
教师:(分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治纲领的社会条件,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有人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有人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
但太平天国在反封建的同时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反对外国的侵略,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
教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提示: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角度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主观上,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团结。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这场运动的意义有哪些呢?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总结)①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②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
学生:(讨论)
教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侵略的任务。
②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
③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无法承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担,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发展历程
1.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3.定都天京——同清对峙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现“天国”梦
4.北伐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提拔新人,颁布《资政新篇》——改变不利局面
6.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三、性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起义
2.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意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