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损伤机制
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

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依达拉奉是一种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其应用范围和研究进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相关的研究方向。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它能够有效地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依达拉奉的应用较为广泛。
急性脑梗死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造成神经元损伤。
依达拉奉能够迅速进入脑组织,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保护脑组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早期使用依达拉奉,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脑出血方面,依达拉奉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潜力。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会出现继发性损伤,其中自由基的过度生成是重要的致病机制之一。
依达拉奉能够减轻血肿周围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除了脑血管疾病,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的其他疾病中也有应用。
例如,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延缓疾病的进展。
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依达拉奉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虽然目前的疗效尚不十分明确,但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心脏疾病方面,依达拉奉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细胞会因缺血缺氧而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心肌损伤。
依达拉奉可以减轻心肌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
此外,在心脏手术中,依达拉奉也被用于预防术后的心肌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
然而,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肝功能异常等。
但总体来说,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大多为轻度和可逆的。
目前,关于依达拉奉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一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进一步优化依达拉奉的给药方案,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症与自由基损伤机制

・
4 ・ 0
匡堂堡
堡 旦笪 鲞蔓 塑 丛
Rc ll , n O8V1 4 N . e pu w J O ,o 1,01 a ta a 2 .
脑 出血后 血 肿周 围炎 症 与 自由基 损伤 机制
孙 媛 娇 ( 综述)王 桂 敏 审校) , (
较少 ; 组织 内若有 微小 的病理 变化 脑
Me 圈 o reR i eIj r n eih r l I - nlain a o n mao trC r b a c 咂 f e ml nu ya d P r eae u s llt r u d He tmaAf ee rl F d p n l o e 即发 生 强 烈 反 应 , 脑 缺 血 和 脑 损 伤 在 He rh g S N  ̄ -a W N u r n . 1 La n g Me i l ol e Jnh u 1 1 0 ’C i mo r a e U  ̄n i , A G G ia ( . i i d a lg , i o 2 0 1 hn jo -i on c C e z , a; 小 2 Dp r e t ,Ta io a C ie d i . eat n rdt n l h s Mei n 7 ) F r l t o i l La n g Mei o g , 时 尤 为 显 著 。 脑 出 血 后 , 胶 质 细 胞 m 0 i ne c e( 删 , it  ̄ i e H s t , i i d a C l e sA a d pa on c l e l J z o 2 0 1 C i ) i . u 1 1 0 , hn nh a 主 要 通 过 两 条 途 径 发 挥 细 胞 毒 性 效
一 发 r rl e o m e R c n d t so e t t rerd a i uyt k p r i tesc n ayi uya e ri 应 : 是 通 过 与神 经 细胞 直 接 接 触 , e a h m t g . e e t aa hw h f ai l n r o a nh e o dr jr f r a b d d a e c j o t n t b n bedn , h ei a ma r r c o a b a e i eat n wt r a i li uy w i a rd c 挥脑 内吞 噬 细 胞 的 毒 性 作 用 ; 是 通 l ig w i m t e t nm ye h v t c o i f e r c n r , h hc l pou e a e l n l f o ai y nr i h e da j c l 二 sr s f a cd a t nb m n h n e dl k gs a dt nagaa he e od r i uya e r n e e sa er c o y a yc an l a i ae ,n h grvt i oc e i sn n e et c n ay n r f r a s j t bi 或 分 l mD m e T i at l' , n r m c ai f eo l 窘 . hs r c l t ij y e h n m o oI d i  ̄er u L q 8 s s i a a o ru d h m tm o eea 过 释 放 和 ( ) 泌 一 系 列 潜 在 的 神 经 l f n mm t n ao n e a af m svrl i o r
脑出血后血肿周边继发性损伤的研究

R . rhOlteSc n ayIj r r u d He tmaAf rC rba mo ra e H hny h 先后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 e t c i h eo d r nuya o n mao t ee rlHe rh g E C u —a , o e ME Gz i 0 gL a -Ⅱ g t eatetfN uooy t f l t optlfL zo d a o ee N h- n .I ogn . Dp r n erl , e i i e H si uhuMei lClg , , Xi m o g hA a d ao c l
何春 艳 , 孟志 勇 ( 综述)李 小刚( , 审校)
( 州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神 经 内科 , 泸 四川 泸 州 6 60) 40 中 图分 类 号 : 7 3 3 R 4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62 8 2 O ) 8 1 1- 3 10 -04(O 8 0 . 2 8 0
o d r s h mi r u d t e h mao n a y ic e a a o n l e t ma. l a i g o h o a e. e g o i oy i . n l ai n o n a l e r e sn t r mb s h mo l b n l ss i f t t f i f mmao f i r o l tr y
Luh u 6 6 o C ia) z o 4 o O. n
Ab t a t Ce e r lh mor a e i l o s r c : r b a e rh g s t e c mmo ie s h e tnig t e p o i e t n h i u lt l n d s a e t r ae n h e p e S h a l a d t e rq a i l l y 0 f wi hg a e f t i n t a in Th n u y me h ims o a n t s e a o n e t ma a tr fl e 出 i h c s aa t a d mu i t . e i ir c a s fbr i i u r u d h mao fe i l y l o n s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2021年第61卷第2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范敬争,姜玉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300052摘要: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是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与脑出血患者的生存预后紧密相关。
脑出血后,血管源性因素(血块的形成及回缩、血肿周围静水压的下降、血浆蛋白的外渗)、炎症反应、凝血级联反应、红细胞溶解产物、补体成分等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使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
因此,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可使脑出血患者获益。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病理机制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02.024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02-0092-03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目前中老年人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
我国是脑出血的高发国家,每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出血患者超过150万,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
临床上单纯解决脑出血的占位效应不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因此,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的产生和发展是影响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二次脑损伤包括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及神经细胞的缺失、变性或死亡,而血肿周围水肿是二次脑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
动物实验表明,血肿周围水肿量起初增长很轻微,2h后开始增多,3~4d达到高峰,随后水肿缓慢下降,直到出血后7d仍然存在[2]。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出血最初几小时,这个过程包括血块回缩、静水压下降导致血浆渗出到血肿周围形成血管源性水肿,其同时造成血肿周围的脑血流量轻微下降,进而引起血块周围暂时性缺血;第二阶段,发生在出血之后的24~48h,此阶段主要是炎症反应及凝血酶激活引起的细胞毒性水肿,其直接造成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代谢活性降低及随后的脑血流量下降;第三阶段,发生在出血3d后,此阶段主要是红细胞溶解破坏和血红蛋白毒性引起的延迟期水肿,其所诱导的神经毒性等血液成分同时能造成神经损伤。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杨文
杨期 明 刘玲 英 廖远 高 李海鹏
【 文章编号 】61 72 ( 0 )4 03 — 3 1 — 812 8 2 — 04 0 7 0
织广泛性缺血 , 并造成血管 自身调节功 能障碍 , 加速缺血组织 坏 死, 进一步加重神经组织继发性损伤。同时血肿 内残留血液可缓
慢 释 放毒 性 物 质 , 一 步 促 进 脑 水 肿 。 因此 , 肿 占位 效 应 不 是 进 血 脑 水 肿形 成 的直 接 原 因 , 可 通 过 影 响 血 流 量 、 围 组 织 压 力 和 但 周
下降 , 以同侧基底节 和皮层最 明显 , 示随时 间延长 ,C F逐渐 提 rB 下降。同时 日本 的一 些研 究 还发 现愈 近 中线部 位 的 出血 引起
rB C F下 降 的程 度 愈重 。Mae 等 的 研 究 进 一 步 显 示 脑 出 血后 C yr T
应用 , 人们 发现血肿早期扩 大的患者 占较高 比例 , 期 血肿扩 大 早
2 I H后 继 发 性 病 理 损 害 C
和额叶皮层 rB C F下降最为显著 。N t a h的实 验中还发 现, 脑缺血 损害 的程度随着血肿量 的增 大而加重 。Mae 等也指 出, yr 缺血 本身及继发产 生的兴奋性 氨基酸与缺 血再灌注共 同导致 血肿周
围组 织 损 伤 , 进 一 步 加重 脑水 肿 。 Y n 在 实 验 性 大 鼠尾 状 核 并 ag
出血模 型中发现 , 在出血开始 4 h内, 同侧 和对侧基底节及皮质的
rB C F均 下 降 , 呈进 行 性 下 降 , 4 且 至 h后 有 所 回升 ,8 4 h后 又 再 次
2 1 早期血肿扩大 .
过去一直 以为 , 动脉破 裂后 的活动性 出 脑
脑出血后脑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二阶段(出血后2d):凝血系统的级 联系统被激活并产生凝血酶;
第三阶段(出血后三天):红细胞溶解、 血红蛋白诱导周围脑组织损伤。
2021/10/10
6
Yang等用自体血注入小鼠尾状核研究脑 水肿发现同侧基底节区水肿在24小时内 进行性加重达高峰,以后保持恒定,直到第 5天开始消退.水肿在出血灶周围最严重, 同侧大脑皮质,对侧皮质和基底节也有水 肿
2021/10/10
7
近年来,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
制研究中,凝血酶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
一个焦点。凝血酶可诱发脑水肿形成,
凝血酶抑制剂则可阻止凝血酶诱发的脑
水肿形成,因此,凝血酶被认为是脑出
血后脑水肿形成中较为重要的物质。凝
血酶对组织细胞的化学刺激作用大于血
凝块的机械压迫作用,凝血酶可破坏血
脑屏障。凝血酶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
2021/10/10
10
Xi等用动物实验研究了红细胞对自发性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 注入浓缩血细胞或红细胞后24 小时并不 能产生显著的水肿,注射溶解红细胞后 24 小时产生明显脑水肿,而注入血红蛋 白可以模拟这种脑水肿的形成,注入凝 血酶后24~48 小时出现脑水肿的高峰期,
2021/10/10
2021/10/10
4
脑水肿
既往认为,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 引起的周围组织缺血,在脑出血后水肿 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 。
现认为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 液本身的成分可能是脑水肿产生的物质 基础 。
2021/10/10
5
脑出血致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发生常在 3h内,在72h内逐渐加重。脑水肿发生的机来自:脑出血后脑的病理生理变化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脑出血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它可能会损伤脑组织,通过改变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功能导致慢性脑损伤。
血脑屏障是维持脑室内环境和保护脑免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重要结构。
它由毛细血管的上皮细胞所构成的“黏膜”,形成一个有效的渗透屏障,阻止了神经毒性物质、体液、其他微粒和抗原物质的通道。
自然界中,血脑屏障已成为一种综合性结构。
它可以控制脑室内环境的稳定性,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脑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并保护脑免受损伤,以确保机体的生命安全。
但是,一旦血脑屏障受到损伤,它就会失去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作用。
在脑出血之后,出血点的胶质细胞受到大量的毒性物质的影响,导致血脑屏障的功能发生改变。
由于血脑屏障受损,外界的有害物质,如乙酰胆碱,可以通过血清因子进入脑室,扰乱脑室内环境,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引发各种神经病理反应,如感觉、记忆、运动等功能的障碍。
关于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正在进行。
研究发现,血脑屏障损伤可能与脑出血后各种改变相关,如脑血管紧张性变化、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
研究者们发现,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损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它们可能对脑室内环境状态产生重大影响。
具体而言,血脑屏障损伤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延长,从而增加慢性脑损伤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脑出血后可能会引发神经紊乱,如非水肿性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毒性变化等,这些变化是由血脑屏障破坏导致脑室内环境被损害后发生的。
此外,血脑屏障损伤也可以导致脑细胞病理变化,如神经元凋亡和聚积,从而导致炎症性损伤的发生。
因此,研究者认为,血脑屏障受损伤可能会改变脑室内环境,并参与脑出血后慢性神经损伤的发生。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损伤对于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更多有关血脑屏障损伤的研究,确定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关键词
脑出血; 理生理 ; 病 脑水肿 ; 凝血酶
脑出血的发生率 、 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 目前 对脑 组织 有损害作 用 。 临床上除运用传统脱水药外 , 治疗手段较少 人们 2 局部脑 血流 的变化 希望通过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临 实验 研 究发 现 , 出血后 血 肿 周 围组 织 的血 流 可 床治疗提供 新 的依据 和方法 。本文 就脑 出血后脑 内 出现短暂下降 , 下降程度 与血肿 大小呈 正相 关。 其 血 肿病理 的重新认 识 , 尤其 是局部脑 血流 的变 化 、 脑 在 出血量 相 同的情 况下 , 随着 时 间 的延 长 局 部 脑血 水肿、 血脑屏障的改变和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方面
微循环 , 产生 血 肿周 围区域 的脑 缺 血 和 水 肿 所 致 。
既往认为 , 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 可引起周 围组织缺血, 在脑出血后水肿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 近年来 的研究更 多地集 中在 脑 出血后局 部血肿 在脑
水 肿形成 中的作 用 , 肿 释放 的某 些 活性 物质 或 血 血
作 一综述 。
流( B) r F 一般也逐渐下降。脑 出血后虽存在缺血 , C 但梗死的出现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实验表 明, 猴脑血流下降至 1 ~1 l 10g・ ) 2 0 2m/ 0 m 达 ~ (
3h才 出现 梗 死 , 血 流 量 在 2 /10g・ 而 5ml 0 m ) ( 时, 即使 持续 较 长时间 也不 会 出现梗 死 , 脑 出血 而
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 因素:但 目前多数学者认 为 , 出血患者 于发病后 有继 脑 续 出血现象 , 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脑出血后血肿分解释 放多种 活性物质对 脑组织具 有损 害作用 . 表现 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 的变 化 、 水肿 、 可 脑 血脑屏 障的损害及对脑细胞 的毒性损伤 等诸 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或加入凝血酶原复合 物 的血浆注入大 鼠基底节 区可诱 发 脑水 肿 , 而将 未 凝血 的血 浆 或凝 血 后产 生 的血清注入大鼠脑组织内却不能诱发脑水肿 , 如果
在 全血 中加 入 特 异 性 凝 血 酶 抑 制 剂 水 蛭 素进 行 同 样 的实验 也 未 出现 脑 水 肿 。 因此 他 们 认 为凝 血 酶 是 引 起 脑 水 肿 的主 要 物质 之 一 。另 外 ,e Le等 向 大 鼠基 底节 注 射凝血 酶或 生理 盐水 ,4小 时后 应 用 2 放 射性 同位 素 a 一氨基 异 丁酸测 定注 射部 位 B B的 B 通 透性 发 现 , 血 酶 组 通 透 性 明 显 高 于 生 理 盐 水 凝 组, 提示凝 血 酶在 B B的破 坏 中起 直 接作 用 。B B B B 通透 性 的明 显增高 可使脑 水肿 明显加重 。 22 缺血 因素 . 脑 实 质 出血 时 的血 肿 周 围 缺 血是 引起 脑水 肿 的 另一 个 重 要 原 因。 急性 期 (8小 时 ) 1 和亚急性 期 (2 时 ) 者 的 C 7小 患 T和 SE T中 发 现 , PC
( 津港 口医院 ,天津 305 ) 天 146 3 脑 出血 是 一 种 常见 病 、 发 病 , 多 其致 残 率 和病 死率 均很 高 。脑 出血 后 血 肿 周 围 的 脑 组 织 常会 出
现 一系 列病 理 生 理 反 应 , 括 血 肿 的 扩 大 , 肿 周 包 血
及 病前 服用 阿 司 匹林 或其 他 抗 血小 板 药 物 等 患者 中 。血肿 扩 大部 位 多在 丘脑 、 核 或 脑 干 , 易 继 壳 且
1 3 急性脑 出血患者 进 行初 次 、 小 时 、0小 时 头 0例 1 2
且加重 水 肿 和神 经 细 胞 损 害 。小剂 量 凝 血 酶 对 神 经细 胞具 有保 护作 用 , 大剂 量 凝 血酶 对 神 经细 胞 但 具 有毒 性 作 用 。Le等 在 动 物 实 验 中 发 现 , 全 e 将
脑 出血 最初 几小 时周 围 缺血 已很 明显 , 然 急性 期 虽
出血 , 依据为 :1出血灶周围组织 的病理学研究发 ()
现存 在 多个 小 出血灶 ;2 C ’ ( ) r和单 光 子 发 射 断层 摄 I
影术证实血肿周边多个出血灶融合成更大的血肿 ; () 3 血肿 扩 大 与 血 肿形 态 不 规 则 密 切 相 关 , 形 态 而
发脑 室 出血 。
2 脑 水肿 形成
围脑 组织 的水肿 、 血 、 血纤 溶 系统 的改 变 等 , 缺 凝 研 究 这 些病 理 损 伤机 制对 于 治 疗 及 改 善 患 者 预后 有
很 大 帮助 。 1 血 肿体 积
血肿 周 围水 肿 往 往 在 脑 出 血后 急 性 期 和 亚 急 性期 出现 , 导致 急性 期 脑 疝 引起 的死亡 和 远期 神 经
不规 则 往往 说 明 出血 来 源 于 多 处 病 灶 ;4 脑 出血 () 后 立 即行血 管 造影可 发现 多处 豆纹 动 脉 出血 。Fj ui i
等 对 67 4 2 例发病后 2 小 时内人 院 的 自发性脑 出 4 血病理进行多变量分析表 明, 血肿扩大 的独立预测 因素强度从强 到弱依次为 : 发病 至人 院时间长 、 酗
次性 的, 数分钟内即可 因凝血和周 围脑组织的填塞 而停 止 出血 , 而 将 神 经 损 伤 的 原 因 归 咎 于 脑 水 从 肿 。近年来 , 通过 C’ r I 观察发 现脑出血后血肿可持 续 扩 大 。一 些前 瞻性 和 回顾 性 研 究 也 发 现 , 出血 脑
后 3小 时 内 有 1% ~3 % 的 患 者 出 现 血 肿 扩 大 。 8 8
颅 C’ 描 , r扫 I 发现 3 %的患 者存 在 继续 出血 , 致 血 8 导
肿扩大 , 病情加重。传统观点认 为, 血肿扩大是 因
为 动脉 或静脉 单个 出 血点 的持 续 出 血 或再 出血 , 但 Mae[认 为 , yr] 3 它是 血肿 周 围脑组 织 多 个部 位 的再 次
维普资讯
32 7
z ea gP ata dc eOcoe ,06 V 11 , o 5 hj n rccl i i Mein t r20 , o.1N . i b
・
综 述 ・
脑 出血血 肿 周 围组 织病 理 损伤 机 制
许 航 张 志 强
酒、 意识 障碍 、 血肿外 形 不 规 则 、 维 蛋 白原水 平 低 纤 等, 而血 肿量 、 院 时 和 人 院 后 的 收缩 压 不 是 血 肿 人 扩 大 的独立 因素 。血肿 继 续 扩 大 多 发 生 于年 轻 、 病 变部 位较 深 、 血 压 未 能 控 制 , 骤 过 度 脱 水 治 疗 高 急
功 能缺损 。脑 出血 后水 肿产 生迅 速 , ~2小 时 即可 1
近 几年 的 研 究认 为 血 肿 扩 大 是 导 致 早 期 神 经
功 能恶化 的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以往 认 为 脑 出 血 是 一
出现并 呈进 行性 加重 ,4小 时达 高 峰 , 续 4~5天 2 持 后 开始 消退 。连续 C’ MR 扫 描可记 录 到血 肿周 r或 I I
围邻近的水肿。水肿机制尽管还没完全明了 , 但一 般认为与下列 因素有关 : 凝血酶 的产生 、 血肿周 围
继 发缺 血 、 肿 占位 效 应 、 细 胞 与血 红 蛋 白的 影 血 红
响 、 肿周 围组 织炎症 反应 等 。 血
21 凝血酶 .
凝血酶在凝血过 程中发挥作用 , 而
Q r h等 认 为 , 肿持 续 扩 大是 脑 出 血后 最 初 3 ue i s 血 小时 内 神经 功 能 恶化 的 最 主 要 原 因 。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