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李小刚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20%~30%,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对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正不断出现。

(一)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

1. 早期血肿扩大

传统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其血肿的形成是一短促的过程。但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许多病情进行性加重的脑出血病人在病后有血肿的扩大,因此,目前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的危险。早期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病后24h内,而绝大多数在6h内,极少数发生在2~14d。血肿扩大多与早期病情恶化有关。早期血肿扩大常发生于以下情况:①年龄较轻;②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当收缩压在200~250mmHg时,其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7%;③有凝血功能障碍或病前服用阿斯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④血肿部位靠近中线(如丘脑、壳核、脑干),这是因脑室压力低于周围脑实质压力,血肿容易向脑室扩展;⑤急性过度脱水,造成脑组织的移位、牵拉;⑥不规则或分隔型血肿。

脑出血血肿的形成和扩大不仅造成脑组织的急性膨胀,颅内压增高,机械性压迫,脑组织移位,而且继发脑水肿、血肿周边脑组织缺血、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代谢功能紊乱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损害,甚至因脑疝而死亡。

2. 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大约有1/3的脑出血患者在病后一段时间内仍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既使早期手术清除血肿,也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这表明脑出血除了引起急性神经组织损害外,可能在血肿周边存在有继发性损害。动物实验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和远隔部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这可能是导致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rCBF下降程度可能与血肿的大小、部位及出血时间有关。一般来讲,血肿越大,rCBF下降越明显,尤其是额区和运动区。不同部位的出血,rCBF下降程度和范围不同,丘脑出血rCBF下降程度比壳核出血更明显,基底节出血除血肿区rCBF下降外,常引起双侧半球rCBF下降,且持续时间长,这表明出血部位越靠近中线,rCBF下降越明显。rCBF下降常在发病1h后开始,其后有数次波动,但下降高峰期在15d以后,1月左右达到最低点,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恢复。

脑出血后周边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的原因:①血肿占位压迫周边脑组织,造成微循环障碍,这是引起继发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②血液成分及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加重;③再灌注期的“不再流”现象,也就是说,在缺血区由于白细胞的浸润,血浆中水分子和离子移出血管外,导致血管腔狭窄和血流阻塞;④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形成,造成血管自动凋节功能障碍,加重脑缺血,形成恶性循环。尽管目前认为脑出血后rCBF下降对血肿周边组织水肿的形成、组织功能的维持、临床症状的演变及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影响,但缺血不等于梗死,梗死的出现主要还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脑出后继发缺血性损害,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脑出血后rCBF下降的程度、分布的范围、持续的时间、演变的结果以及与其他病理

损害的相互关系。才能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改善脑出血病人的预后。

3. 脑水肿的形成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既往认为,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血肿周围局部缺血所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脑出血后局部血肿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其中凝血过程所产生的各种酶及血肿自身释放的各种活性物质在脑水肿形成中起关键作用。在脑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脑出血后的数小时,由于血肿腔内大量的蛋白及大分子物质渗入到血肿周边脑组织间隙,导致渗透压升高,同时血凝块的回缩,引起血肿腔内静脉压的降低,促使血液中的水渗入脑组织内,这是脑出血后早期脑水肿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②脑出血后血块中释放大量的凝血酶,引起神经元去极化、细胞毒性作用和血脑屏障的破坏,因此,目前认为凝血酶是导致脑出血后中期脑水肿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③脑出血后补体系统的激活,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释放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导致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④脑出血后脑细胞间可存在高浓度的细胞间质金属蛋白酶,它与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一起,可损伤血管的基底膜,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⑤脑出血患者存在血管加压素(A VP)与心房利纳肽(ANP)的水平失衡,尿中白细胞三烯(cyc-LT)含量升高,可加重脑水肿的形成。此外,血肿周边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早期脑水肿的形成的原因之一。4. 血脑屏障的破坏

实验研究表明,脑出血血肿形成24h后,同侧大脑半球血脑屏障的渗透性明显增高。正常动物注入凝血酶可产生程度相同的血脑屏障破坏,提示凝血酶在血脑屏障破坏中起直接作用。目前凝血酶破坏血脑屏障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研究显示脑血管内皮细胞缺乏密集的凝血酶受体,这可能与受体介导的途径无明显关系。此外,脑出血后4h即可出现脑水肿,而此时血脑屏障的破坏尚不明显。因此,脑出血后早期(24h内)脑水肿的形成是由于凝血酶对脑细胞毒性作用所致,而后期(24h后)脑水肿的形成是凝血酶破坏血脑屏障所致。

5. 白细胞浸润

实验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边有明显的白细胞聚集,构成一条反应带,这种现象在病后2~3d达到高峰,白细胞的浸润促使脑组织损伤的加重。主要表现在:①白细胞阻塞毛细血管或释放内皮素等血管收缩物质,使局部脑血流进一步受阻;②白细胞损伤血管壁,增加血管通透性,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③白细胞产生自由基、神经毒素或释放蛋白水解酶、脂类物质、氧化产物等活性物质损害脑组织;④白细胞通过细胞因子诱导或促使血肿周边细胞凋亡的发生。因此,使用抗炎药物可减轻脑组织损害。

6. 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

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损伤后释放组织凝血活酶使血中凝血活性升高,抗凝血酶消耗性降低,纤溶活性代偿性升高。

7. 血肿周边代谢变化’

组织学和PET研究发现,脑出血血肿周边水肿区存在有明显的组织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局部代谢减慢,氧和糖的利用率下降,表现在局部糖原、葡萄糖、磷酸肌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降低,乳酸含量明显增加。目前认为,局部能量利用障碍与血肿成分,诸如凝血酶、白蛋白、谷氨酸等的毒性作用有关。而血肿周边区乳酸含量增加的原因不明,可能与糖无氧酵解和有氧糖酵解启动有关。

综上情况,脑出血后早期血肿的扩大、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对脑出血病人预后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脑内血肿成份和继发性缺血性损害在出血性脑水肿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针对脑出血病理生理学及影像学的改变,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有助于病人的恢复。

(二) 脑出血的治疗

1. 手术治疗

(1) 手术目的:①尽早的清除血肿,防止血肿及血肿扩大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②减轻血肿内有毒物质所引起的脑水肿及继发性脑损伤。

(2) 手术方法

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是无创、快速、彻底清除血肿。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①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优点是充分暴露血肿,血肿清除完全,止血可靠,减压效果好,但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对脑组织损伤大,常用于皮质和脑叶的血肿。②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即应用CT或MRI引导的立体定向技术和特制导管或设备(包括射流血肿消除器、改进的套管内Archimedes螺旋杆、超声吸引器、双轨道吸引器及特制的内镜等)。这些改良的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迅速、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但止血效果差,抽吸血肿不完全,常配合溶栓剂的使用,适用于任何部位的脑出血,特别是深部的血肿,现已广泛使用。

(3) 手术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症迄今尚无统一标准,但有几项观点基本一致:①小脑出血直径>3cm,症状持续恶化者应尽早手术;②脑叶出血≥50ml,症状持续恶化的年轻患者;③丘脑出血15~30ml,症状持续恶化,但脑干无严重受压者;④脑出血伴有明确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且部位适于手术者;⑤开颅手术主要适用于大的脑叶血肿,立体定向手术主要适用于中度脑内血肿。

(4) 手术时机选择

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6h)、早期(6~72h)、延期(>72h)。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对高血压脑出血应采用超早期手术治疗,但仍有再出血的危险性。

(5) 手术疗效的评价

手术治疗的预后是否明显优于内科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从理论上说,手术不但能清除血肿,预防脑出血早期阶段血肿进一步扩大造成的脑组织直接损伤,而且还可以预防血肿自身释放的各种毒性物质引起脑水肿所造成的间接损害,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有文献报道,手术治疗对大血肿可改善生命预后,却无助于功能恢复,对小血肿虽可改善存活者生活质量,却无助于生命预后;开颅手术增加了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而立体定向手术则可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随机试验来证明其疗效,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①脑出血手术治疗除了本身的价值外,是否比内科治疗更有效;

②开展各种手术治疗系列对不同部位、不同出血量、不同治疗时窗和不同液化剂之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③应用临床和实验手段对各种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基础理论和功能评估,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病程,建立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治疗模式;④开展新的神经毒性物质拮抗剂、血肿液化剂、血肿穿刺仪器的研究,以最小的损伤、最大限度的清除血肿,保护脑组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2. 药物治疗

(1) 凝血酶抑制剂

近年来,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研究中,凝血酶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普遍共识,脑出血后凝血级联反应生成的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神经毒性介质。大量凝血酶不仅直接参与并介导组氨酸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突起的退性性改变,而且通过诱导白细胞趋化,细胞因子释放,血小板聚集、调节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等机制,破坏血脑屏障,降低rCBF,导致脑水肿形成。动物实验表明,使用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水蛭素或α-NAPAP)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及神经元损伤。此外,有研究发现,脑组织的胞外基质中含有一种新的内源性凝血酶抑制因子(蛋白酶nexin-1),调节这种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同样可以

减轻凝血酶对脑组织的损伤。目前从天然水蛭中提取的水蛭素肽I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人工合成的多种作用于凝血酶催化位点的抑制剂(如PPACK、α-NAPAP和MD-805)正处在实验当中。应用寡核苷酸抑制凝血酶受体的表达,在体内外动物实验中均取得了初步的结果。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凝血酶及其受体拮抗剂的不断开发和方法学的进一步完善,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2) 补体系统抑制剂

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过程中,不仅凝血酶是一个重要的毒性物质,而且红细胞溶解后所产生的血红蛋白及分解产物参与了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红细胞膜裂解的同时启动凝血酶的产生,而补体系统的活化是导致溶血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脑出血血肿周边组织中补体C9,C3d及群集素(clusterin)的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应用补体抑制剂(N-乙酰肝素),能减轻脑水肿。此外,血红蛋白及分解产物本身具有明显毒性作用,随着溶血后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毒性作用达到一定水平后产生脑水肿。在神经元细胞培养液中,血红蛋白的毒性可被21-氨基胆固醇(U74500A)、抗氧化剂(Trolox)和铁鳌合剂(desfrrioxamine)所阻断。因此,抑制补体活化级联反应可能是脑出血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目前有关这方而的药物还处于实验阶段。

(3) 凝血酶诱导耐受

有研究表明,脑和脊髓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凝血酶结合位点,低浓度(100pmol/L~100nmol /L)凝血酶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而高浓度凝血酶则会损伤脑细胞。用小剂量凝血酶预处理可明显减轻随后大剂量凝血酶所引起的脑水肿。小剂量凝血酶预处理能保护神经元和星形细胞免受低血糖、缺氧等引起的细胞死亡。凝血酶预处理诱导耐受可能机制是,受体预先被激活刺激新的蛋白质合成,并与凝血酶受体mRNA的3’端非翻译区结合,从而生产对细胞的保护作用。但确切机制和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4) 抗炎治疗

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存在有白细胞粘附分子及强烈的中性白细胞反应,血肿块释放大量的IL-6、TNF-α、IL-12等炎性细胞因子,引起局部血流量下降、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形成,应用强力霉素能明显减轻血肿周边白细胞浸润,改善微循环,减轻脑细胞水肿。而临床试验用粘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抗炎治疗可改善病人预后。这意味着血肿腔内注入细胞因子拮抗剂可能是治疗脑出血的一个重要手段。

(5) 脱水治疗

①甘露醇目前认为,甘露醇仍是治疗脑水肿最为有效的药物,但超早期应用甘露醇会导致脑灌注压下降,诱发脑缺血,而长期大剂量连续应用甘露醇,反而达不到脱水治疗脑水肿的目的,这是由于病损时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并随应用次数的增加而在其中蓄积,导致逆向渗透压梯度形成。因此1999年美国AHA方案建议:①甘露醇不作预防性应用,急救时可短期使用;②每4~6h一次,每次剂量0.25~0.5g/kg,其间可使用速尿,以防止反跳性颅内压增高;③应用时间一般不超过5d,以减少副作用。

②甘油提高血浆渗透压,其脱水、降颅压作用较甘露醇和缓,常用于脑出血症状较轻或重症病人好转期。10%复方甘油溶液500ml/d,3~6h滴完,剂量过大或输液过快时易发生溶血。

③白蛋白是一种较理想的脱水剂,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较持久,反跳作用小,对伴有低蛋白血症的脑出血病人更为适用,推荐剂量100ml/d,使用3~5d。

④糖皮质激素从理论上说,地塞米松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血脑屏障功能,但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激素无效,且易并发感染或促进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影响血压和血糖的控制,故不推荐使用。

⑤高渗盐水小剂量应用7.2%氯化钠治疗出血性脑水肿,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脑组

织水含量,尤其是损伤区周围。

⑥抑肽酶在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中,激肽释放酶活性升高在脑水肿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抑肽酶能有效抑制激肽释放酶的活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推荐剂量50万~100万单位/d。

⑦二甲基亚砜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与甘露醇比较其降颅内压起效快,且下降幅度大,但持续时间较短。

(6) 神经保护剂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损害是近几年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目前对血肿周边局部血流量的下降是否产生缺血性损害存在争议,但血肿释放和代谢产生的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无疑对神经元产生直接和间接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目前在脑出血动物实验中,有许多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脑保护剂(如钙离子拮抗剂、GABA激动剂、钠通道阻断剂、胞二磷胆碱、心钠素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有类似的正性作用。且早期使用更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脑出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保护剂应用将会极大地改善脑出血的治疗现状。

3. 其它治疗

其它相关治疗措施,如建立卒中单元病房、强调个体化和规范化治疗、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颅内压监测、血压控制、并发症的防治、早期康复治疗等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是脑出血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脑出血综合治疗的不断完善,脑出血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将会明显的降低。

总之,脑出血的治疗和预后,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血肿的形成、rCBF变化、脑水肿产生的机制,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观察血肿体积、水肿程度和rCBF改变,了解不同干预治疗对血肿吸收速度,水肿消退速度、rCBF升高程度及范围的影响,有利于在临床脑出血病理损伤过程中,在最佳治疗时间窗内选择最佳药物或手术治疗时机,以达到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改善脑出血病人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知识讲座

脑卒中健康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中风 中风叫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表现为偏瘫、失语等,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它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中风看起来是一瞬间的事,不可预料,实际上同许多疾病一样,中风也有一个明确的各种病理损害不断累积,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中风发生是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遗传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于脑血管引起的。中风病人多有高血压病史,因此,必须经常检查和控制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偏高就应服药控制。尽量减少出门,室内注意保温,必须出门时要十分注意衣着的保暖,以避免或减少寒冷对机体的刺激。 如脾气暴躁,易于冲动,操劳过度,活动剧烈,睡眠过晚,酗酒等。常食蔬菜,水果和富含维生素,纤维食物,增加优质蛋白质如,豆制品,牛奶的摄入,少吃油腻食物,控制食盐、食糖、不暴饮暴食,晚餐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如突发短暂的机体麻木、单侧肢体笨拙,言语含糊或表达困难、头痛剧烈,头昏、恶心、全身乏力等,是将要发生中风的警报。这些异常现象,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去医院诊治。

二.怎样预防中风的发生 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的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测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控制糖尿病与其它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施加以控制。 3、有效的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 4、注意气象因素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发,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发生。 三.饮食预防脑卒中 1.远离“三高”,亲近“三低”。

高血压脑出血病历

高血压脑出血病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江津市中医院 住院病案 心脑血管科床住院号: 姓名:性别:男病案号: 年龄:61岁婚况:已婚 职业:出生地:重庆江津 民族:汉国籍:中国 家庭地址或单位:邮政编码402260 入院时间:2/7/6 9Am 病史采集时间:20/7/6 9Am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成度:可靠发病节气:小暑前问诊: 主诉:反复头晕头痛10年,复发加重2小时,呕吐胃内容物1次。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常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出现头晕,头痛,面时潮红,曾测血压高,最高时达180/120 mmHg,曾服用卡托普利25毫克每日三次治疗,服用药物一月余,患者头痛症状好转,血压降至正常,故自停服用降压药物至今。但以后常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感头昏痛症状加重,经服中草药治疗(具本药物不详),患者头昏痛症状时轻时重,但未曾引起重视,也未曾治疗,长期血压值在170-180mHg/100-110mmHg之间。2小时前,患者突感头昏痛症状加重,且呕吐胃内容物一次,当时无意识障碍及抽搐,无肢体瘫痪,无大小便失禁,故急送至我院,急查头颅CT示:脑室出血,故门诊以“脑室出血”急收入院。

患病来,患者大小便正常,无潮热盗汗,无胸闷、心累及心前区不适,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既往史: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输血史,无职业病史,无中毒史,余各系统回顾无重要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金属等过敏史。 其它情况:出生于江津,我院退休职工。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好,不吸烟、饮酒。平素性格急躁,20岁结婚,育一子一女。爱人及儿子、女儿均体健。否认家族中有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P 92次/分 R 18次/分 BP 168/105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步入病房,精神差,自动体位,身体肥胖,正力体型,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全身皮肤无黄染,温度、湿度、弹性均可,未见斑丘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外观无畸形,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对光反射灵敏。鼻腔中未见异常分泌物,耳听力正常,外耳道无溢浓,乳突无压痛,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胸廓无畸形,呼吸动度一致,节律均匀,叩呈清音,语颤对等,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处,无扪及震颤,心率92次/分,律齐,A2亢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3—5次/分,无腹主动脉搏动杂音。肝脾未扪及,莫非氏征阴性,脊柱四肢关节无畸形,双肾区无叩痛,肛门直肠及外生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脑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发病原因 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病脑外伤抗凝或溶血栓治疗淀粉样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出血根据病因分类如下 1.根据血管病理常见有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A VM) 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膜动静脉畸形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等 2.根据血流动力学有高血压和偏头痛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其他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4.原因不明如特发性脑出血 此外有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的诱因:①血压波动:如高血压患者近期没有服用降压药物或生气着急等引起血压增高以收缩压升高尤为重要②脾气急躁或情绪紧张:常见于生气与人争吵后③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④过分疲劳:如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排便用力运动 (二)发病机制 1.脑出血的发生机制 在发生机制上实际上每一例脑出血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而可能是几种综合因素所致高血压形成脑出血的机制有许多说法比较公认的是微动脉瘤学说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不足以引起脑出血脑出血常在合并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 (1)微动脉瘤破裂:因脑内小动脉壁长期受高血压引起的张力影响使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动脉瘤其直径一般500μm 高血压患者的脑内穿通动脉上形成许多微动脉瘤多分布在基底核的纹状动脉脑桥大脑白质和小脑中直径在100~300μm的动脉上这种动脉瘤是在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囊状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这种囊性血管容易破裂造成脑出血 (2)脂肪玻璃样变或纤维坏死: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直径100~300μm小穿通动脉管壁内膜起到损害作用血浆内的脂质经损害的内膜进入内膜下使管壁增厚和血浆细胞浸润形成脂肪玻璃样变最后导致管壁坏死当血压或血流急剧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3)脑动脉粥样硬化: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内膜同时存在多样病变包括局部脂肪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或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长和钙沉着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易发生脑梗死在大块脑缺血软化区内的动脉易破裂出血形成出血性坏死病灶 (4)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在结构上薄弱:大脑中动脉与其所发生的深穿支-豆纹动脉呈直角这种解剖结构在用力激动等因素使血压骤然升高的情况下该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2.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1)主要病理生理变化: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其周围组织在血肿形成30min后出现海绵样变性;6h后邻近的脑实质内随时间变化由近及远有坏死层出血层海绵样变性及水肿等 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这些变化除了机械压迫外主要是血浆血球成分如血红

高血压脑出血案例

高血压脑出血案例 一、诊疗概要: 患者王某,男,54岁,因“突发头晕、左侧肢体无力约2小时”于2016年3月21日入住某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入院诊断:1、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自发性);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3、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以营养脑细胞、止血、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于当晚23:05出现烦躁不安,给予冬眠灵及非那根镇静治疗。3月22日6:40患者出现呈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考虑为颅内出血量增加可能,立即给予降低颅内压,急诊复查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出血明显增加并破入脑室”,遂拟急诊局麻下行双侧脑室锥颅术+血肿腔锥颅术以解除脑疝。患者于2016年3月22日7:43送入手术室后突然出现呼吸骤停,口唇发绀,立即给予对症处理。经过积极抢救后患者仍无自主呼吸,呈深昏迷状态,返回病房继续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止血、营养脑细胞、降低颅内压等对症处理。3月29日5:25心电监测显示室颤,立即予抢救,经抢救无效于6:05宣告临床死亡。死亡诊断:1、多器官功能衰竭。2、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3、脑疝。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5、糖尿病‖型。 二、专家分析意见 依据医患双方提供的病历资料及陈述意见,并向双方提问后,经讨论认为:1、由于未行尸检,未能明确患者的病理死因,据现有病历资料分析,考虑患者系因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脑疝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可能性大。 2、医方于本次诊疗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过失:

(1)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评估不足及相关的处理存在欠缺。患者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明确,后续出现急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疝的风险高,但医方未予充分重视,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评估不到位,影响后续的处理,在患者入院后医方仅予保守治疗措施,未根据患者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的情况及时复查CT。另本例患者病情不稳定,有再次出血继发脑疝的风险可能需手术治疗,应予禁食,但医方予低糖、低脂、低盐饮食,对患者的处理欠到位。(2)病情观察不到位。根据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记载,患者于2016年3月21日23:05已出现烦躁不安,于冬眠灵及非那根镇静治疗后,2016年3月22日1:00患者仍烦躁,再予地西泮镇静,相关病情及处理措施在病程记录均未见体现,亦未见医方予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的记录,且在未仔细检查病人并对病情分析的情况下,采取镇静的措施亦有待商权,可能会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后续观察。医方观察病情欠仔细,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直至3月22日6:40医方才发现患者呈深昏迷状态并予抢救处理,对患者预后可能存在不良影响。 (3)病历书写存在瑕疵。病程记录过于简单,未能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护理记录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相符,如3月21日至22日护理记录中,患者呼吸频率一直为20次/分,与患者当时情况明显不符。且3月22日1:00左右医方查房时并未实施神经系统专科检查,但在护理记录中却记录有患者瞳孔大小及反射情况。 (4)告知存在不足。据病历及相关资料,未见记录显示医方充分告知患方病情的的严重性并就转诊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家属沟通。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理及其药物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标签: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治疗药物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病变坏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病理机制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由于大脑血流供应中断,引起能量代谢障碍和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能量代谢障碍①诱导诱导氧自由基的产生和线粒体功能损伤,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②则导致离子泵功能障碍,使大量的Ca2+、Na+等离子内流,诱导了大量酶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导致DNA断裂和细胞骨架的破坏。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丛神经轴突末端释放后与相应的受体作用而产生兴奋性毒性。能量耗竭、Ca2+内流、兴奋性毒性以及炎症反应等机制共同导致了细胞凋亡。 1.1能量耗竭和酸中毒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的能量代谢转为无氧酵解,使细胞出现能量耗竭。无氧酵解引起脑组织缺血性乳酸酸中毒,细胞Na+-K+泵功能损伤,K+大量外溢,同时Na+、Cl-及Ca2+大量流人细胞内引起细胞损伤;缺血区乳酸堆积还可引起神经胶质和内皮细胞的水肿和坏死,加重缺血性损害。 1.2细胞内Ca2+超载细胞Ca2+超载可通过下述机制导致细胞死亡:①大量Ca2+沉积于线粒体,干扰氧化磷酸化,使能量产生障碍;②细胞内Ca2+依赖性酶类过度激活可使神经细胞骨架破坏;③激活磷脂酶,使膜磷脂降解,?訩通过生成大量自由基加重细胞损害;?訪可激活血小板,促进微血栓形成,在缺血区增加梗死范围;④脑缺血时,脑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均有明显的Ca2+超载。前者可致血管收缩、痉挛,血管阻力增加,延迟再灌流,从而脑梗死灶扩大;后者可致内皮细胞收缩,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 1.3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神经递质是氨基酸类。兴奋性毒性指脑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直接抑制细胞质膜上Na+-K+-ATP 酶活性,使胞外K+浓度显著增高,神经元去极化,兴奋性氨基酸(EAA)在突触间隙大量释放,因而过度激活EAA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过度兴奋并最终死

高血压脑出血首次病程记录模版

2012-09-23 14:45 首次病程记录 根据入院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归纳,本病例特点如下: 患者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8小时余”为代主诉入院。今晨4点患者因为亲人逝去悲伤过度在在省中医研究院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测血压240/110mmHg.在医院给予输液降压等治疗。5点左右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急来我院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颞叶大面积出血,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急诊科期间患者昏迷程度较深生命体征不稳,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考虑患者病情危重建议入ICU进行相关治疗。入我科后患者为自主呼吸及自主心率,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紧急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治疗。 初步诊断:1.右侧颞叶脑出血并脑疝形成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3.糖尿病 诊断依据: 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8小时余; ②查体:深昏迷状态,皮肤湿冷体温测不出,无自主呼吸及自主心率,颈动脉波动消失。氧饱和为0.双侧额纹对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固定于中立位,直径5.0mm,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张力(+)腱反射(+)双侧病理束征未引出。 ③头颅CT:右侧颞叶脑出血。 鉴别诊断: 1、脑梗塞:无外伤史,颅脑CT显示低密度病灶。 2、硬膜外血肿:多有外伤史,伤后多有短暂意识障碍或中间清醒期,以着力部位多见。CT显示颅板下双透镜状高密度影,可伴有对侧脑挫裂伤和着力部位颅骨骨折。 3、脑出血:多在活动中发病,数十分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多有高血压病史,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意识障碍较重,头颅CT/MRI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呈高密度,与周围组织多有明显界限。 4、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于5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通常不表现为症状仅持续数秒钟即消失的闪击样发作。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本病人发病后症状呈持续性,目前查体可见明确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故可排除TIA。 5、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常有高血压病史。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90%,发病突然,表现为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该患者主要为基底池的出血,首先考虑此病,可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6、脑血管畸形:主要发生于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内血肿、抽搐发作,但少部分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约占SAH的10%,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针对病情制定以下诊疗计划:

高血压脑出血病历

江津市中医院 住院病案 心脑血管科床住院号: 姓名:性别:男病案号: 年龄:61岁婚况:已婚 职业:出生地:重庆江津 民族:汉国籍:中国 家庭地址或单位:邮政编码402260 入院时间:2/7/6 9Am 病史采集时间:20/7/6 9Am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成度:可靠发病节气:小暑前 问诊: 主诉:反复头晕头痛10年,复发加重2小时,呕吐胃内容物1次。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常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出现头晕,头痛,面时潮红,曾测血压高,最高时达180/120 mmHg,曾服用卡托普利25毫克每日三次治疗,服用药物一月余,患者头痛症状好转,血压降至正常,故自停服用降压药物至今。但以后常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感头昏痛症状加重,经服中草药治疗(具本药物不详),患者头昏痛症状时轻时重,但未曾引起重视,也未曾治疗,长期血压值在170-180mHg/100-110mmHg之间。2小时前,患者突感头昏痛症状加重,且呕吐胃内容物一次,当时无意识障碍及抽搐,无肢体瘫痪,无大小便失禁,故急送至我院,急查头颅CT示:脑室出血,故门诊以“脑室出血”急收入院。 患病来,患者大小便正常,无潮热盗汗,无胸闷、心累及心前区不适,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既往史: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输血史,无职业病史,无中毒史,余各系统回顾无重要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金属等过敏史。 其它情况:出生于江津,我院退休职工。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好,不吸烟、饮酒。平素性格急躁,20岁结婚,育一子一女。爱人及儿子、女儿均体健。否认家族中有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6.2o c P 92次/分 R 18次/分 BP 168/105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步入病房,精神差,自动体位,身体肥胖,正力体型,舌红,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李小刚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20%~30%,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对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正不断出现。 (一)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 1. 早期血肿扩大 传统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其血肿的形成是一短促的过程。但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许多病情进行性加重的脑出血病人在病后有血肿的扩大,因此,目前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的危险。早期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病后24h内,而绝大多数在6h内,极少数发生在2~14d。血肿扩大多与早期病情恶化有关。早期血肿扩大常发生于以下情况:①年龄较轻;②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当收缩压在200~250mmHg时,其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7%;③有凝血功能障碍或病前服用阿斯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④血肿部位靠近中线(如丘脑、壳核、脑干),这是因脑室压力低于周围脑实质压力,血肿容易向脑室扩展;⑤急性过度脱水,造成脑组织的移位、牵拉;⑥不规则或分隔型血肿。 脑出血血肿的形成和扩大不仅造成脑组织的急性膨胀,颅内压增高,机械性压迫,脑组织移位,而且继发脑水肿、血肿周边脑组织缺血、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代谢功能紊乱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损害,甚至因脑疝而死亡。 2. 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大约有1/3的脑出血患者在病后一段时间内仍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既使早期手术清除血肿,也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这表明脑出血除了引起急性神经组织损害外,可能在血肿周边存在有继发性损害。动物实验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和远隔部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这可能是导致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rCBF下降程度可能与血肿的大小、部位及出血时间有关。一般来讲,血肿越大,rCBF下降越明显,尤其是额区和运动区。不同部位的出血,rCBF下降程度和范围不同,丘脑出血rCBF下降程度比壳核出血更明显,基底节出血除血肿区rCBF下降外,常引起双侧半球rCBF下降,且持续时间长,这表明出血部位越靠近中线,rCBF下降越明显。rCBF下降常在发病1h后开始,其后有数次波动,但下降高峰期在15d以后,1月左右达到最低点,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恢复。 脑出血后周边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的原因:①血肿占位压迫周边脑组织,造成微循环障碍,这是引起继发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②血液成分及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加重;③再灌注期的“不再流”现象,也就是说,在缺血区由于白细胞的浸润,血浆中水分子和离子移出血管外,导致血管腔狭窄和血流阻塞;④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形成,造成血管自动凋节功能障碍,加重脑缺血,形成恶性循环。尽管目前认为脑出血后rCBF下降对血肿周边组织水肿的形成、组织功能的维持、临床症状的演变及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影响,但缺血不等于梗死,梗死的出现主要还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脑出后继发缺血性损害,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脑出血后rCBF下降的程度、分布的范围、持续的时间、演变的结果以及与其他病理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及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及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2-03T10:12:39.95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作者:刘夏彤 [导读] 但至今仍未阐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及病理生理的机制,也使得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存在巨大的挑战。佳木斯大学 154000 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脑出血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因此应引起广泛的临床重视,帮助患者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预防、治疗措施,来全面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希望能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发病后,患者脑小动脉病变血压骤然升高而引起的血管破裂,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渐加剧,高血压脑血管脑出血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态势[1-2]。临床上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繁多,但至今仍未阐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及病理生理的机制,也使得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存在巨大的挑战。 1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至今虽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普遍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脑出血病理基础[3]。部分研究指出临床上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与患者的脑细小血管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而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发部位主要集中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责任血管主要为从基底动脉环和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发出的中央支,上述血管在血压骤然升高或血流急速变化时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2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研究 2.1细动脉硬化改变 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中老年患者的血管往往出现退行性硬化,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血管硬化的概率越高。持续性的高压会使脑实质内动脉穿支动脉和毛细血管壁承受更多的压力,中央动脉硬化会造成血管壁弹性下降,使得血管腔狭窄,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血管壁原有的层次结构消失,可能会引起均质红染的胶原纤维改变。 2.2细动脉急性坏死性改变 高血压脑出血发生12小时内,脑内小血管周围炎症细胞和红细胞会造成血管出现少量浆液渗出;高血压脑出血发生24小时后,炎症细胞会进入血管壁,血管周围出现炎性渗出,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原固缩可见片状出血灶,高血压脑出血48小时后,炎症细胞会游离出血管壁,浸润周围脑组织,严重会引起神经元坏死;高血压脑出血发生72小时后,脑血肿周围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坏死,部分脑组织液化坏死。总之,在发生脑出血后,脑内炎症因子会大量释放,会加剧脑内炎症和水肿症状[4]。 2.3脑血管粥样硬化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灶周围组织的血管壁内皮下可见泡沫细胞,并且含有菱形腔隙的粥样物及纤维增生。可能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会使患者的脑血管内皮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崩解,会进一步诱发血管退化、变薄和膨出等变化,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改变,会使得单核细胞和织织更加容易进入内皮下和聚集,会进一步转化为泡沫细胞和巨噬细胞,严重会进一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另外,脑细小动脉的外层主要成分为胶原,患者长期高压会使得胶原增殖、变形和增厚,上述一系列改变会使得血管壁的脆性增高。 2.4淀粉样血管病变 脑淀粉样血管病也是诱发脑出血的一个关键因素,现有的临床研究认为,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病史,组织病理学证实超过30%的淀粉样血管病患者会出现混合性血管病变,即高血压性和脑血管淀粉样病变很可能同时存在。脑淀粉样血管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主要的诱发原因是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小动脉壁,造成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会影响脑液及脑血管,但对穿支血管影响则较小,因此淀粉样血管病多发于脑叶部位,并且出血容易呈现多发性和复发性。 2.5栗粒样微动脉瘤 栗粒样微动脉瘤是指脑内小动脉壁发生局限性扩张而引起的微动脉瘤,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异常血管团脑血管壁的结构相对薄弱,长期高压下容易形成栗粒样微动脉瘤。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指出,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中出现异常血管团的概率更高。3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颅内细小血管壁发生了变化,一旦血压剧烈波动,则容易造成血管破裂而诱发出血和水肿形成。脑出血主要经过动脉破裂、血肿形成及周围水肿等生理阶段,而患者的血压升高程度、出血部位及凝血功能均与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有学者研究发现,血肿的程度与其局部脑血容量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一般认为脑血肿周围局部血流量减少,会使得周围组织出现继发性出血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周围组织继发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凋亡,而在发生继发性损害过程中,氧化还原因子-1对神经元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也有研究发现,脑出血后六小时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浓度会呈现出明显的升高态势,部分学者认为,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可能是脑出血的重要标志物之一[5]。 小结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和发病进展尚未完全阐明,给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随着临床上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性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关于脑出血后出现一系列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也作出了相应的研究,临床上应根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理、病理生理变化,来对患者做出积极的治疗,积极预防脑疝发生,防止继发性脑损害。总之,开展有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或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力源. 高血压脑出血急诊综合治疗的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8):3557-3557.

中风(脑出血、脑卒中、偏瘫)的抢救方法-放血

中风(脑出血)的抢救方法: -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病症,特别是对于中老人,更是致死致残的高发病。脑溢血抢救放血急救法是对中风最有效的一种急救方法,如能正确掌握和及时施救,将能很大程度地 ...话题页中间左侧广告 中风(脑出血)的抢救方法: - 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病症,特别是对于中老人,更是致死致残的高发病。脑溢血抢救放血急救法是对中风最有效的一种急救方法,如能正确掌握和及时施救,将能很大程度地减少中风对人体的伤害。我想,对于每个血压有点高或者过渡劳累或者是温度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突发情况,而且死亡率是很高的,也有可能造成植物人的后果,我们碰到这种情况,能做些什么呢?我最近对这种病例作了一些急救调查,希望看到的朋友也引起重视,或者自己再在网上多搜索一些有关除医院所谓“常规治疗法”的一些应急措施,下文也是我搜集的一些资料,主要就是通过针刺十宣穴,掐按涌泉穴的传统疗法,请务必了解。 - 中风发生时,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无论患者在什么地方(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千万不可搬动他。脑溢血抢救如果患者昏迷不醒人事,也千万不可用推摇的方法叫他。脑溢血抢救因为,如果这时移动或摇动患者,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加重病情。一定要紧记!! - 脑溢血抢救具体抢救方法如下:一、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或平躺以防止再摔倒,千万不可推摇或搬动患者。 - 二、用医用注射器的针头,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在手指顶端大约距离手指甲约5毫亲处,即十宣穴)刺上去,刺入约2毫亲,要刺出血来(如不出血或出血过少,也可用手挤),每个手指头都放出血一到二滴血来,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有医用注射器的针头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针也可以。 - 三、如果有嘴歪的情况,就砬搓他的耳朵(注意不要让头部摆动过度),把耳朵搓红,在两耳 - 四、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 - 一般中风患者,都是先送医院治疗的,在家里基本没有经过及时的抢救,经过送往医院一路的震荡,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数患者一病不起,所以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 身残废。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 - 如果大家都能记住这种放血急救的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它能起死回生,而且保证百分之百的正常。这个急救法,希望大家告诉大家。 - - -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1).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1)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 性的,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 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有继续出血现象,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脑出血 后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具有损害作用,可表现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 的变化、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损害及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诸多方面。 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除运用传统脱水药外,治疗 手段较少。人们希望通过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 依据和方法。本文就脑出血后脑内血肿病理的重新认识,尤其是局部脑血流的变化 、脑水肿、血脑屏障的改变和脑细胞的毒性损伤等方面作一综述。 1 对脑内血肿病理作用的重新认识 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多是一次性的,很少持续1 h以上,现在发现起病1 h后出 血仍可持续。Brott等[1]报道,至少有38%患者的血肿在脑出血后24 h内有扩大, 其中多数出现在3~4 h。少数病后2~14 d内病情加重者也系血肿扩大所致[2]。因此 ,脑出血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现象,血肿扩大多与病情,尤其是早期病情加重有关 [3]。血肿继续扩大多发生于以下情况:(1)年龄较轻;(2)病变部位较深,如丘脑 、壳核和脑干;(3)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4)急骤过度脱水治疗;(5)病前服 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6)血肿不规则。既往认为,源于脑内血肿的脑损 伤是血肿本身压迫周围脑组织的微循环,产生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缺血和水肿所致。 但目前认为,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尚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 乱(如酸中毒)、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和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

高血压脑出血病历

江津市中医院 住院病案 主 诉:反复头晕头痛10年,复发加重2小时,呕吐胃内容物 1次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常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出现头晕,头痛,面时潮红,曾测血压高,最高 时达 180/120 mmHg 曾服用卡托普利25毫克每日三次治疗,服用药物一月余,患者头痛症状好转, 血压降至正 常,故自停服用降压药物至今。但以后常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感头昏痛症状加重,经服 中草药治疗(具本药物不详),患者头昏痛症状时轻时重,但未曾引起重视,也未曾治疗,长期血压 值在170-180mHg/100-110mmH 之间。2小时前,患者突感头昏痛症状加重,且呕吐胃内容物一次, 当时无意识障碍及抽搐,无肢体瘫痪,无大小便失禁,故急送至我院,急查头颅CT 示:脑室出血, 故门诊以“脑室出血”急收入院。 心脑血管科 床 姓 名: 年 龄:61 岁 职 业: 民 族:汉 家庭地址或单 位: 入院时间:2/7/6 9Am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 人 问 诊: 性 别:男 婚 况:已婚 出生地:重庆江津 国 籍:中国 住院号: 病案号: 邮政编码 402260 病史采集时间:20/7/6 9Am 可靠成度:可靠 发病节气:小暑前

患病来,患者大小便正常,无潮热盗汗,无胸闷、心累及心前区不适,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既往史: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输血史,无职业病史,无中毒史,余各系统回顾无重要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金属等过敏史。 其它情况:出生于江津,我院退休职工。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好,不吸烟、饮酒。平素性格急躁,20岁结婚,育一子一女。爱人及儿子、女儿均体健。否认家族中有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6.2o c P 92次/分R 18次/分BP 168/105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步入病房,精神差,自动体位,身体肥胖,正力体型,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全身皮肤无黄染,温度、湿度、弹性均可,未见斑丘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外观无畸形,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o.3cm对光反射灵敏。鼻腔中未见异常分泌物,耳听力正常,外耳道无溢浓,乳突无压痛,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胸廓无畸形,呼吸动度一致,节律均匀,叩呈清音,语颤对等,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处,无扪及震颤,心率92次/ 分,律齐,A2亢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3—5 次/ 分,无腹主动脉搏动杂音。肝脾未扪及,莫非氏征阴性,脊柱四肢关节无畸形,双肾区无叩痛,肛门直肠及外生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神清,颈软,眼底查:视乳头水肿,A/V=1/3 ,有交叉压迹。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感觉障碍,双侧病理征阴性。

中风的病理

中风的病理 中风简介 中风主要病理是运动和感觉中枢神经损害引起的一系列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是吞咽中枢神经损害引起的吞咽肌瘫痪所致,病人不能进食,并且连口水也不能咽下; 大小便失禁是高级中枢神经损害引起的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瘫痪,使病人大小便不受意识控制;呛咳或陈咳是会厌肌瘫痪所致,使吞咽时会厌盖不住喉口,食物进入喉腔内引发剧烈咳嗽.对中风引起的头痛、头晕,偏瘫侧肢体出汗不止、疼痛等后遗症, 常规的治疗方法:先溶栓通血管,然后药物随血液到达脑内病原灶,耽误着中风的治疗.因为在等待血管疏通期间,脑细胞每天仍在死亡,当它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肢体某部分功能完全丧失,这也是中风病人的康复程度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 中药偏方 补阳还五汤是目前中医治疗中风偏瘫气虚血淤型的主方,如果辨证正确,施药恰当,疗效还是肯定的,其方剂组成的特点是:补气的黄芪用量是其他所用活血化淤药如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总量的五倍,适用于中风病的气虚血淤型,而此型在中风偏瘫病中,据一组数据统计占57%;其余临床证型有痰热腑实型、风痰阻络型和肾虚精亏型等. 其他治疗方法 1、疗效是个硬道理.中风病人心理压力很大,许多病人怕治不好,尤

其是几经转院,病情几经反复的病人更是如此.而疗效是改变病人悲观失望情绪最好的安慰剂,医生要尽快拿出可见可期的疗效,使病人看到康复的希望. 2、功能锻炼很重要.正确的治疗手段,还需病人正确的功能锻炼来配合.锻炼是否正确,关键看锻炼的方法是否与病理生理保持一致。 中风病人一般都表现为:上肢瘫痪者,伸肌瘫痪程度重于曲肌,所以应以锻炼伸肌为主.下肢瘫痪者,曲肌瘫痪程度重于伸肌,所以应以锻炼曲肌为主.锻炼的强度应视病人的体力状况,不宜作硬性规定. 因为中风者很易疲劳,而疲劳后往往需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强度过大,会影响病人配合治疗和锻炼的心态.如锻炼跷脚背动作,病人体力适合跷三次就让其跷三次,不要让其硬撑着跷四次.但病人要一有体力就练,一有时间就练.能坐时就坐着练,能站时就站着练,能走时则走着练.这样的锻炼病人易坚持、效果好,家属护理也方便轻松很多. 3、不可忽视防复发.中风病的复发率很高.因此,要让病人了解中风的病因、病理,让病人知道哪些是中风复发的诱发因素,主动积极防复发. 指导病员肢体训练说明 一、这种被动训练只要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实施得越早越好. 二、对不同的病人,要因人而异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这样才能使其树立起康复的信心,靠着必胜的信念,病人又在家人积极鼓励下,会不断地见到每次细微的进步.

高血压脑出血首次病程记录模

2012-09-2314:45首次病程记录 根据入院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归纳,本病例特点如下: 患者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8小时余”为代主诉入院。今晨4点患者因为亲人逝去悲伤过度在在省中医研究院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测血压240/110mmHg.在医院给予输液降压等治疗。5点左右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急来我院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颞叶大面积出血,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急诊科期间患者昏迷程度较深生命体征不稳,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考虑患者病情危重建议入ICU进行相关治疗。入我科后患者为自主呼吸及自主心率,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紧急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治疗。 初步诊断:1.右侧颞叶脑出血并脑疝形成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3.糖尿病 诊断依据: 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8小时余; ②查体:深昏迷状态,皮肤湿冷体温测不出,无自主呼吸及自主心率,颈动脉波动消失。氧饱和为 0.双侧额纹对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固定于中立位,直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张力(+)腱反射(+)双侧病理束征未引出。 ③头颅CT:右侧颞叶脑出血。 鉴别诊断: 1、脑梗塞:无外伤史,颅脑CT显示低密度病灶。 2、硬膜外血肿:多有外伤史,伤后多有短暂意识障碍或中间清醒期,以着力部位多见。CT显示颅板下双透镜状高密度影,可伴有对侧脑挫裂伤和着力部位颅骨骨折。 3、脑出血:多在活动中发病,数十分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多有高血压病史,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意识障碍较重,头颅CT/MRI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呈高密度,与周围组织多有明显界限。 4、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于5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通常不表现为症状仅持续数秒钟即消失的闪击样发作。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本病人发病后症状呈持续性,目前查体可见明确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故可排除TIA。 5、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常有高血压病史。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90%,发病突然,表现为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该患者主要为基底池的出血,首先考虑此病,可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6、脑血管畸形:主要发生于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内血肿、抽搐发作,但少部分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约占SAH的10%,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针对病情制定以下诊疗计划: (1)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颈内静脉穿刺、开放静脉通路。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3)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 主治医师:××× 2012-09-23 14:47抢救记录 记录时间2012年09月23日05时32分患者患者入我科时呈深昏迷状态,皮肤湿冷体温测不出,无自主呼吸及自主心率,颈动脉波动消失。血压测不出,氧饱和为0.,2012年09月23日02时40分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应用,急诊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颈内静脉穿刺开放静脉通路扩容补液等抢救治疗。患者恢复自主心率,心率150次/分,血压110/60mmHg。仍无自主呼吸、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

脑卒中病例

患者:男,职业:无,年龄:49岁, 现住址:浙江玉环 婚姻:已婚 供史者:家属可靠程度:可靠, 出生地:上海市 入院日期:2014年09月30日 民族:汉 记录日期:2014年09月30日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伴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7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2014年1月25日晚间23点时突然跌坐地上,不能自行爬起,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无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家人急送至浙江省玉环县人民医院。急查头颅CT示:左侧额颞顶叶脑出血。给予脱水降颅压等对症处理,此过程中患者逐渐出现意识不清。第二日凌晨患者颅内出血继续增多,全麻下行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术后3天患者出现自主睁眼,在ICU内住院6天后转入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术后后20天给予康复治疗。先后在118医院、温州市中医院以及台州市立医院住院,给予德巴金抗癫痫、安博诺控制血压、奥拉西坦改善脑代谢、恩经复促进神经修复。因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化痰治疗,目前感染稍控制。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我院,门诊以“脑出血术后”收治入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夜间睡眠差,饮食可,留置胃管,鼻饲饮食。大小便失禁。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既往体健,本次发病时发现有高血压,最高时174/110mmHg。否认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手术史见现病史,术中无输血,否认其他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浙江当地,否认有长期外地居住史,否认疫区居留史,否认有特殊化学品及放射线接触史。否认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 婚育史:已婚,24岁结婚,配偶体健,育有1子,体健。 家族史:父母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 T:36.8℃ P:78次/分 R:20次/分 BP:128/89mmHg 神清,营养中等,发育正常,推入病房,被动体位,查体不合作,气管切开已封管,呼吸平稳。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皮肤淤点瘀斑,褥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头颅左侧颞骨缺损。眼结膜无苍白、出血、充血、水肿,双侧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直径4mm,对光反射存在。耳廓正常,乳突无压痛。伸舌不配合。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颈动脉无异常搏动,肝颈静脉回流征(-),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及结节,血管无杂音。胸廓对称,无畸形,胸骨无压痛,无皮下气肿。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双侧语颤正常、对称,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清音,双肺下界正常、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明显湿罗音。心前区未见异常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V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5 cm处,心尖搏动无抬举感,各瓣膜区未触及震颤,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额外心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全腹平坦,未见局部隆起、凹陷,腹式呼吸,未见胃肠蠕动波,未见肠型,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Murphy征(-),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无肝区叩击痛,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3 - 4次/分,无金属音及气过水声。生殖器正常生理外观。肛周无脓肿、篓管和窦道,未行直肠指检。 专科检查 患者自主睁眼,神志淡漠,偶有发音,推入病房,被动体位,查体不合作。左侧颅骨缺损,左侧头皮可见一长约15公分的陈旧性手术疤痕。颈软,气管居中,气管切开已封管,伤口愈合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射存在。伸舌不合作。双侧咽反射减弱,悬雍垂抬举差。PROM:左侧肩关节前屈100度,外展90度,内旋外旋正常,超过该角度患者出现疼痛,VAS评分:4分。左侧上肢、手可自主活动,右侧上肢偶有屈肘、伸肘活动,右侧肩关节间隙增宽约1横指。左侧肘关节屈肘肌张力增高,Ashworth:2级。左手尺侧三指掌指关节、近指关节、远指关节屈指畸形,左膝关节屈膝肌张力增高,Ashworth:2级。左踝关节跖屈畸形。右侧肢体软瘫。左侧腱反射减弱,右侧膝反射、跟腱反射(+)。双侧掌颌反射(-),双侧Hoffmann(+),双侧巴氏征(+)。Barthel指数: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