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与治疗对策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机理及外科治疗进展

年 Le e 等…研究发现凝血酶可诱发脑水肿形成 , 凝 伤。这些发现为外科手术治疗 H C IH提 供了理论依
血酶抑制 剂则 可 阻 止凝 血 酶 诱 发 的脑 水 肿 形 成 , 因 据。临床上根据手术 时机的不 同分为超早期 ( 发病
此, 凝血 酶被认 为 是 脑 出 血 后 脑 水 肿形 成 的较 为 重 6h以 内) 早期 ( 、 发病 6— 8h 及延 期手 术 ( 4 ) 发病 4 8
rB ) C F 及凝 血纤溶 系统 的 改变等 , 这些 变化严 重影 响 善 预后 。 H C 的预后 。以往 认 为 , I H 后 血肿 直接 机 械 性 IH HC
2 手 术 时机 和 适应证
压 迫微 循环 可引起 周 围组 织缺 血 , 时血块 凝 缩 、 同 蛋
2 1 手术 时机 的选择 .
此 , 上讲手 术 清除血 肿 , 理论 不但 可解 除其对 周 围脑
一
。
l 资料 表 明 , 出 血后 血凝 块 释 放凝 血 酶 的 临床 脑
组织 的压 迫 , 降低颅 内压 , 而且 可打破 由于血 肿本 身 时间大约持续两周左右 , 这与脑 出血后脑水肿持续
此点也表 明凝血酶是 引起 H C IH后脑 所导致 的恶 性 病理 过 程 , 目前 有 关 H C 的治 疗 的时问相符 , 但 IH 措施 尚未 有 一项 被 公 认 为 特别 有 效。深入 研究 水肿形成的主要原 因。此外 , 红细胞溶解产物、 补体
可 高血 压脑 出血 ( C 是 在 高 血压 病 情 况 下 发 障渗 透性 的 明显增 高 , 使脑 组 织水 肿 液 明显增 多 , HH) 生 的脑实质 内出血 , 已成 为危 害人 类健 康 的常 见病 、 加重 脑 水肿 。他 的实 验 还 表 明 , 常 脑 出血 的血凝 通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可能导致持续性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致死。
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血脑屏障(BBB)损伤。
针对脑出血后的BBB损伤的机制进行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血脑屏障是由在血管中缝合在一起的胶原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联系蛋白组成的一种屏障,这可以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大脑,同时保护大脑细胞免受损害。
脑出血通常是由于血管张力性破裂引起,可引起BBB破坏,这可以导致大量血液和营养物质混合渗入大脑,进而引发水肿、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进一步引发神经元细胞死亡,导致认知障碍、精神障碍和功能障碍。
脑出血后BBB损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性损伤,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撕裂的血管层的紧张力和血管张力,从而导致BBB的破裂;另一类是间接性损伤,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血再灌注(I/R)的损伤,这种损伤是BBB的破裂的间接后果,可能会在缺血再灌注后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出现。
I/.R损伤是BBB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其主要机制可能是由于缺血后缺氧导致的活性氧(ROS)产生,这些氧自由基会损害BBB,从而导致血液和大脑液的混合,引起脑水肿。
此外,还有一些炎症因子和降糖因子也可能是BBB损伤的原因,特别是凋亡因子,例如活性氧,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缺氧和缺血都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影响BBB的完整性。
此外,另一个对BBB损伤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血脑屏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缺血后它会聚集在破裂的血管内,减少通透性,影响BBB的完整性。
有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的激活可能是血脑屏障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动,导致血管紊乱,促进血管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血脑屏障损伤。
总而言之,脑出血后血脑屏障(BBB)损伤可以归结为直接性损伤,即血管张力性破裂,以及间接性损伤,即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因子的改变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改变。
急诊科个案讨论(脑出血)

对于出血量较大、病情严重的患 者,采取手术治疗,如开颅清除 血肿。
治疗过程及效果
01
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 头部CT检查,确诊为脑 出血。
02
根据患者情况,采取药 物治疗,同时密切监测 生命体征。
03
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 逐渐稳定,颅内压得到 控制,血压保持正常范 围。
04
治疗有效,患者恢复良 好,无并发症发生。
急诊科个案讨论(脑出血)
• 病例介绍 •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 • 急诊处理流程 • 病例的治疗过程 • 脑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65岁
患者姓名:张三
01
02
03
性别:男
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04
05
家族史:无
初步诊断
病因分析
高血压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
出血部位
右侧基底节区
针对脑出血后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 复训练,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和书写等 方面的训练。
认知康复训练
心理康复辅导
针对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认知康 复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 和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针对脑出血后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康 复辅导,帮助其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和 应对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性检查
头颅CT扫描
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 范围和程度。
心电图
对于疑似心脏疾病引起的脑出血,进行心电 图检查。
血液检查
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以评估患者 的全身状况。
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其他相关检查, 如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
脑出血

疾病名:脑出血英文名:cerebral hemorrhage缩写:别名:brain hemorrhage;encephalorrhagia;hematencephalon;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溢血ICD号:I61.9分类:神经内科概述: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
脑出血与高血压病的密切关系在于: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而约95%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是我国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
脑出血占所有脑血管病的40%~50%。
脑出血80%发生在大脑半球,20%发生于脑叶、脑干、小脑和脑室。
流行病学: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10万~217/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745.6/10万,死亡率为116/10万~141.8/10万。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为1.3∶1~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
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1990年国内进行的580多万人口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张葆樽等)显示,我国重症脑血管病的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15.61/10万,患病率为256.94/10万,死亡率为81.33/10万,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万人,年死亡数近100万人。
脑卒中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总体分布呈现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东部沿海高于西部高原的特征。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
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病死率高。
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者,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对脑组织血肿损伤机制研究进展以及微创技术介入等方法治疗脑出血取得的良好效果,引起了人们对脑出血研究的强烈关注。
现对其进展综述如下。
1.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方面1.1早期血肿扩大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多为一次性的,很少持续1h以上,现在认为,起病1h出血仍可继续,甚至24h以内血肿也可继续扩大。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年龄较轻;②病变部位较深;③高血压未能及时控制;④急骤过度脱水;⑤病前服用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等。
1.2 血肿毒性作用传统认为脑出血的脑损伤系因血肿本身压迫周围脑组织区域的微循环,产生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缺血及水肿所致。
目前认为,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效应外,周围脑组织的血循环障碍、代谢紊乱、血脑屏障受损、血液分解产物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共同损害脑组织。
有学者用气囊充胀模型模拟脑出血占位效应,发现周围脑组织损伤明显轻于注入同等全血量的脑出血模型,这就说明血液及其分解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是脑损伤的关键因素。
1.3 局部脑血流变化实验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信号出现短暂下降,下降程度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进而形成继发性缺血性损伤,形成了类似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带。
半暗带内的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经积极治疗可促进缺血半暗带再灌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1.4 脑水肿CT、MRI影像学资料表明,脑出血后1h可发生脑水肿,24h水肿明显,3—5d 达高峰,此时脑水肿可是血肿大小的2~4倍。
既往认为,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产生周围组织缺血是水肿产生的主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脑出血后局部血肿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成分是脑水肿的物质基础。
脑出血水肿是间质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共同结果。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脑出血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它可能会损伤脑组织,通过改变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功能导致慢性脑损伤。
血脑屏障是维持脑室内环境和保护脑免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重要结构。
它由毛细血管的上皮细胞所构成的“黏膜”,形成一个有效的渗透屏障,阻止了神经毒性物质、体液、其他微粒和抗原物质的通道。
自然界中,血脑屏障已成为一种综合性结构。
它可以控制脑室内环境的稳定性,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脑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并保护脑免受损伤,以确保机体的生命安全。
但是,一旦血脑屏障受到损伤,它就会失去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作用。
在脑出血之后,出血点的胶质细胞受到大量的毒性物质的影响,导致血脑屏障的功能发生改变。
由于血脑屏障受损,外界的有害物质,如乙酰胆碱,可以通过血清因子进入脑室,扰乱脑室内环境,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引发各种神经病理反应,如感觉、记忆、运动等功能的障碍。
关于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正在进行。
研究发现,血脑屏障损伤可能与脑出血后各种改变相关,如脑血管紧张性变化、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
研究者们发现,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损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它们可能对脑室内环境状态产生重大影响。
具体而言,血脑屏障损伤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延长,从而增加慢性脑损伤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脑出血后可能会引发神经紊乱,如非水肿性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毒性变化等,这些变化是由血脑屏障破坏导致脑室内环境被损害后发生的。
此外,血脑屏障损伤也可以导致脑细胞病理变化,如神经元凋亡和聚积,从而导致炎症性损伤的发生。
因此,研究者认为,血脑屏障受损伤可能会改变脑室内环境,并参与脑出血后慢性神经损伤的发生。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损伤对于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更多有关血脑屏障损伤的研究,确定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新进展

凝 血 酶 :近 年 来 , 在 脑 出 血 后 脑 水 肿 形成的机 制 中,凝 血 酶 的作用 已 逐 渐认
清 凝 , 血 酶 可 诱 发 脑 水 肿 , 凝 血 酶 抑 制 剂
则可 阻止 凝 血 酶诱 发 的脑 水 肿 , 因此 ,凝 血酶被认为是脑 出血 后脑 水肿形 成 的重
要 物质 。 K e v i n 研 究 发 现 , 向脑 组 织 中注
对 血 脑屏 障 的 影 响 :脑 出血 、 脑 血 肿 形成 2 4 小时后 , 同侧大脑 半球血 脑 屏 障 的渗透性 明显 增高 ,正 常动物注入 凝血 酶 可 产生 程 度相 同的血 脑屏 障破坏 ,提示 凝 血 酶在 血 脑 屏 障破 坏 中起 重 要 作用 血 , 脑 屏 障渗透 性 的 明 显 增 高 ,可 使脑 水肿液 明 显 增多 ,加重脑 水肿 , 而 脑 出血 后 4 小 时 可 出现脑水肿 ,而 此 时血 脑屏 障的破坏 尚 不 明显 , 因此 脑 , 出 血 后 早 期 脑 水 肿 的 形 成与凝血 酶 对 血 脑 屏 障完整 性 的影 响无 关。
红 蛋 白起 重 要 作用 。
血 浆 蛋 白:199 6
年 W ,
a gn e r
等观 察
到 脑 , 叶 出血 后 1 小 时 , 血 肿 周 围 脑 水 分
含量 高于 对 侧 10 % , 血 肿 周 围 区 域 血 清
蛋 白免 疫 活 动 强 此 , 时 血 管 内 E v a n s 蓝 尚
未 进 入 脑 组 织 提 , 示 血 脑 屏 障完 整 。 这 一
脑 水 肿 的 形 成 机 制 :过 去 认 为 , 脑 出 血后血肿压 迫微循环 可 引起周 围组 织 缺 血 ,在脑 出血 后 水 肿 的产生 中起 主要 作 用 。 近 年来 的研 究 更 多集 中在脑 出血 后 局 部血 肿 在脑 水肿 形 成 中的作 用 血 , 肿 释 放 的某些 活性 物质或血 液本 身成分 可 能 是脑水肿产生 的物质基 础 。
脑出血的临床诊疗指南

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03
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关注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
提高脑出血诊疗水平的建议
加强多学科协作
建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的诊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 治疗服务。
完善诊疗规范与指南
不断更新和完善脑出血的诊疗规范和指南部感染处理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营养 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尿路感染处理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鼓 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
深静脉血栓处理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使用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按摩患肢 ,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询问病史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起病时间、持 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言语、运动功 能、感觉功能、反射等。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首选检查方法,可快速准 确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 范围和程度。
MRI检查
对于CT检查难以诊断的脑 出血,可进行MRI检查, 尤其是脑干和小脑出血。
预防并发症
积极预防和治疗脑出血相关的 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
血栓等。
药物治疗方案
止血药物
使用止血药物控制出血,如止血 敏、止血芳酸等。
降压药物
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合适的降 压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ACEI 类等,以控制血压在合理水平。
神经保护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手术组 6小时组 24小时组 72小时组
*
2.07±0.014 1.91±0.247 1.99±0.035 1.66±0.014*
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结论: 注血6h、24h组血肿周围白质的rCBF较
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
证明出血早期脑损伤非缺血所致。
注血 72h 组血肿周围白质的 rCBF 较对
节,结果溶解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组 24h后均产生
明显脑水肿;凝血酶组 24 ~ 48h 脑水肿达高峰;
浓缩红细胞组3d后脑水肿才明显。
5. 脑出血继续出血
发生率:在CT应用于临床以前,一般认为出血
只持续20~30min,以后的加重是脑水肿、脑
积 水和合 并症所致 。经 CT 动态观 察发现
20%~38%的脑出血存在继续出血。血肿形状
早期: 主要由凝血酶化学刺激引起。
Lee ( 1996 ) 将等量血清、血浆、浓缩血
细胞及全血分别注入大鼠基底节,24h后 只有全血组出现水肿,如在全血中加入
凝血酶特异抑制物水蛭素,则可阻止脑
水肿形成。脑出血后血凝块释放凝血酶
的时间约2周左右。
迟发性脑水肿: 主要由红细胞溶解产生血红
蛋白及其代谢产物氧化血红素和铁离子等的毒 性作用,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所致。一般 在发病3天后。Xi等(1998)分别将浓缩红细胞、 溶解红细胞、血红蛋白、凝血酶注入大鼠基底
◆
低温可减轻脑组织细胞的酸中毒、减轻 脂膜成分的降解和血脑屏障的破坏、抑 制EAA的合成与释放等。
◆
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初步结果有效。 治疗时间窗初步认为在发病6h以内,持 续48~72h。
(四)防治继续出血 降压? 止血?
根据CT和MRI等影像学资料所示,脑出血后1h即可 出现脑水肿,24h加重,3~6d达高峰,可持续3~4w (2)脑出血后脑水肿产生的机制: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超早期(出血数小时)主要是血块收缩,血清成份 析出所致。见于发病1~4h的脑出血患者,2/3在头颅 CT 上即可见到血肿周围低密度 , 此时 BBB 尚未破 坏(一般在3h后),故不能认为是血管源性脑水肿
不规则者易继续出血。
判断标准:尚未统一。
一般认为血肿体积增加≥30%~33%。
原因:长期饮酒、肝肾功能不良、高血压等。
6. 脑出血灶周组织细胞凋亡
( 1 ) 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
制作:自尾动脉取自体血 50μl , 5min
内缓慢注入大鼠尾壳核区,留针
10min后,迅速拔针。
(2)血肿周围细胞凋亡
1. 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
本科分析剖检的 52 例大脑出血中,
39例(75%)有继发脑干出血,其中中脑出
血12例(30.8%), 桥脑出血9例(23.1%),中 脑桥脑均有出血18例(46.1%)。
继发脑干出血的机制:
(1)
血液由大脑出血灶沿传导束下行注入脑 干7例(18%),呈索条状,多沿锥体束流入 中脑基底部。
眼球浮动、中央固定等,无脑干出血组仅有10%;
存活期短,本组39例中29例(74.4%)在48小时内死亡, 无脑干出血组仅 30.8%(4/13) , 说明脑干出血是促进 脑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
2. 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
(1) 破入脑室的部位:
由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 及速度不同,血液破入脑室的部
位亦不同 。
(2)
大脑出血灶破坏丘脑,直接延及中脑 者2例(5.2%)。
(3)
大脑出血灶破入脑室,导水管扩张 积血,血液进入导水管周围灰质, 共8例(20.5%) 。
(4) 脑干小血管出血,共25例(64.1%) ,多呈点片
状出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融合成片。镜 下可见出血灶中有管壁破坏的动脉,故基 本上为小动脉出血。此外还可见某些血管 充血 、水肿区界限相当明显, 与旁正中动 脉或长、 短旋动脉分布区一致,甚至在某 一血管分布区,既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 又可见动脉出血,这更证实为动脉出血。 另外 ,在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周围,有时可 见静脉淤血,偶见静脉周围有少许出血。
20.3±5.66
31.43±3.03
45.2±4.88
28.21±4.0
DNA电泳结果:2d~7d组,可见断裂 DNA片段形
成不典型梯形条带。 以上结果说明出血灶周围存在细胞凋亡,本实 验在6h即出现(可能更早,因未做),3~5d达高峰。
7.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血流量的变化
方法:采用
14C-iodoantipyrine 微示踪技术,测定实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血肿吸收期
持续5~15天。
大约在出血4~10天后,红细胞破裂, 血红蛋白逐渐被吞噬细胞吞噬。 3. 后期:
血肿吸收后,形成胶质纤维瘢痕或中风囊。
三 脑出血后继发损伤
1.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 2.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 3.脑出血继发丘脑下部损害 4.脑出血后脑水肿 5.脑出血继续出血 6.血肿周围脑血流量变化 7.脑出血灶周组织细胞凋亡 8.脑出血继发脑疝
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出现昏迷早且重,
39例中38例(97%)在发病24小时内昏迷;血压相对较
高, 39 例中 31 例 (79.5%) 的最高收缩压达 200mmHg 以 上,而无脑干出血组仅 46.1%(6/13) , p < 0.05 ; 眼位 改变多,占53.85%,表现为分离斜视、歪扭斜视、
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皮质、白质及对侧相应部位 的脑血流量(rCBF)。 结果:实验性脑出血后血流量变化如下表。
血肿周围 白质 血肿周围 皮质 2.04±0.354 2.25±0.382 2.21±0.050 2.53±0.212 血肿对侧相应 部位白质 1.96±0.099 2.23±0.021 2.00±0.078 2.25±0.141* 血肿对侧相应 部位皮质 1.81±0.120 2.10±0.580 1.68±0.078 1.93±0.092
二 脑出血后的组织学变化
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 初期:
一般在出血后4天内。
多数出血于 20 ~ 30 分钟形成血肿。脑出血急性 期出血灶由液态或半液态的红细胞团组成,其中可 能含有小块的坏死脑组织,其周边可见出血的瘀点 及水肿,水肿多出现于出血后 6 ~ 7 小时, 8 ~ 72小时 加重,并达高峰。数天后,血肿变得更稠呈褐色。 出血2天后,出血灶周围可见多核白细胞。因脑出血 的血肿一般均较大,对周围组织挤压,故周围组织 常有缺血软化。
(3) 血液破入脑室的后果:
取决于破入脑室的血量,如破 入脑室的血量较少,症状可无明显 加重,甚至还可减轻症状;如大量 破入脑室,不但可损伤丘脑下部、 而且可阻塞导水管等部位,致病情 加重,甚至死亡。
3. 脑出血继发丘脑下部损伤
(1) 丘脑下部的解剖特点: 丘脑下部包括丘脑下沟以下的第三脑 室壁及室底上的一些结构,其中含有 15 对 以上的神经核团,数以万计的神经分泌细 胞,如位于第三脑室壁上的室旁核、室周 围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等。丘脑下部 长约 1cm, 重约 4g ,约为全脑重量的 3‰, 但 机制复杂,与植物神经、内脏活动、内分 泌、代谢、情绪、睡眠和觉醒均有关。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
饶明俐
一 脑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 硬化,其次是脑血管畸形、淀粉样血 管病、 moyamoya 病、动脉瘤、血液病 等。正常脑动脉能耐受 1500mmHg 压力 而不破裂,故发生脑出血的动脉基本 上均伴有管壁的破坏,特别是有微小 动脉瘤或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引起 小软化后出血。
照组降低 19.8% ( p<0.05 ) ,证明血肿 周围rCBF下降,可能存在类似缺血半 暗带区域。
8. 脑出血继发脑疝
脑出血可以并发天幕疝、中心疝、枕大孔疝、 蝶骨嵴疝、扣带回疝及小脑上疝。后三者一般不 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剖检时发现;前三者 临床症状明显,多为症状加重或致死的原因。 天幕疝时出现同侧瞳孔散大。 中心疝时双侧瞳孔均小,呼吸不规则。其病理 标志为:(1) 黑质、红核向下移位,(2) 第三脑室向 下移位, (3) 丘脑下部及上部脑干向下移位。出现 中心疝时,则很可能发生枕大孔疝,呼吸心跳解 离,致死亡。
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占位效 应,致使丘脑下部受压,垂体柄水肿、移 位、扭曲等,加以继发脑室出血损伤第三 脑室壁均累及丘脑下部,出现症状,常表 现为出血性胃糜烂或溃疡,呕吐咖啡样胃 内容物,急性肺水肿,白细胞增高,血糖 升高,中枢性高热,大汗淋漓等 。
4. 脑出血后脑水肿
(1)脑水肿出现时间:
四、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对策
治疗目的
1)尽快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压迫、避免继发脑 干损伤、脑室出血、丘脑下部损伤、 脑水肿的产生及脑疝形成,从而减少 死亡率。
2)保护出血周围脑组织损伤:
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及细胞凋亡。
(一 )
包括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保护损 伤的脑组织、防治并发症、维持生命体征
该区还有以下特征:
1)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较脑的其他部 分多一倍以上,且该处血脑屏障不够 健全,有较高的通透性,故在缺氧 、 中毒、颅压增高、感染等损伤时易出 现水肿和出血等改变; 2) 漏斗柄是丘脑下部与垂体间的神经纤 维联系,当其受压、肿胀、出血时 , 该联系即遭到破坏。
(2) 丘脑下部损伤的临床症状:
壳核出血:多破入侧脑室前角或体部。其中侧脑
室前角外上方(尾核丘脑沟处)占72.9%, 侧脑室 前角外方、尾核头上方占25%,直接穿破内囊膝 部入侧脑室占2.1%。
丘脑出血:
多破入第三脑室。
脑桥及小脑出血:
多破入第四脑室。
(2) 血液破入脑室的机理:
① 早期直接破入脑室: 出血量多、发 生急、或出血靠近脑室者; ② 通过边缘软化处破入脑室: 多见 于尾核与丘脑及胼胝体与尾核头之间 的白质因缺血软化,使血肿易于穿 过软化处破入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