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类深层信仰的影响——兼评贝克与吉登斯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

风险社会的概念在三个参照领域内带来了划时代的、系统性转变。

首先是现代工业社会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化完全确立后这些资源逐渐消失了;其次是社会与其自身所产生的、超越了社会对安全的理解范围的威胁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人们一旦意识到这些威胁和问题的存在,就很可能动摇旧社会秩序的根本假设。

第三,工业社会文化中的集体的或具体团体的意义之源(比如阶级意识或进步信念) 正在枯竭、失去魅力。

与贝克相比,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他对制度性风险的强调,另一个是他分析了风险社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社会中的风险不断,更重要的是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风险社会是关注人类未来的社会。

(徐艳晴-p32)风险社会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众多社会现代化努力方向的工业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社会,如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核污染、电子污染等)、环境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震荡等等,一旦发生,就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这些作为现代性本身后果的诸多社会风险也同样是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所同样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的汶川地震、舟曲的泥石流、南方雪灾以及去年的海南的4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等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抵抗突发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启发我们政府及社会组织要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在实践中,要求政府及社会做好灾害的应急预警和预防,做好自然灾害前的应急动员工作。

(徐艳晴-p34)。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

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

本文试对这一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并驾驭现代社会的“风险”。

(1)风险的概念①含义来源现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家们普遍关注风险问题,并且不少西方学者视风险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吉登斯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而且,“在大多数其他传统文化中也没有风险这个概念”,所以,风险“这个显然非常简单的概念却能说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_吉登斯_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

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_吉登斯_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

社会哲学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田 国 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突飞猛进,指向启蒙运动基础的、围绕着现代性问题进行的思考和讨论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

其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世界风险社会理论 异军突起。

运用风险社会视角深思并反省中国社会的未来道路,观察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走向,不失为一种冷静的、理性的、深刻的反思方式。

但是,多数学者关注的是风险社会对个体生存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而对其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则着墨不多。

本文强调风险社会具有双重特征,并特别关注风险社会对当代中国人个体生存的积极意义。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风险(risk)一词源于西班牙的航海术语,本意指冒险和危险。

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克对风险概念进行了精心的推敲,拓宽了理解风险的视野。

首先,风险是安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贝克指出, 对风险的谈论开始于当潜在的灾难发生时我们对自己的安全不再相信 的地方。

风险的概念因此刻画出了安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特有的、中间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对具有威胁性的风险的认识决定了思想和行为。

(贝克,2004年,第175页)风险指涉的是一种特殊的现实状态可能永不但也可能 ,不再信任(安全)但尚未毁坏(灾难)。

风险是一种现实,但它不是全然本体论意义上的,必须有认识论的参与,也就是说人们需要以一种建构主义的思维方式思考风险。

其次,风险是一种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方式。

很多时候,风险并不在眼前和当下,而是某些发生在将来的可能性。

风险成为一种驱赶人的力量,风险思维强迫人们活在未来,因为风险都是预见性的,是可能在未来影响人们生活的,使得生活在现在的人们不得不去考虑它的影响,甚至提前作出准备,以防不测。

再次,风险是事实声明与价值声明的混合评估。

风险声明既不仅仅是真实的声明又不仅仅是价值的声明。

相反,它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基于两者之间的某些物, 风险直接和间接与文化定义及一种可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生活标准相联系。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从“第三条道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种平衡。既要 追求科技进步和全球发展,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创新思 维,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条道 路上,我们要人类的福祉,同时也要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在解决现代性问 题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同时也要人类 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人 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 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现代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探讨现代性 的问题和探讨方向,以期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参考。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带来了诸多变革,如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然而,这些变革 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现代化的弊端不可忽视。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其次,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冲击, 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此外,科技发展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们的担忧,如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信息泛滥带来的隐私泄露等。
然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随 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个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压 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 未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公共部门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建 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风险社会:可能及其可为的逻辑思考——兼论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可能及其可为的逻辑思考——兼论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的虚拟 ” ; 2 . 是有威 胁 的未 来 ,( 始 力来 证 明 。人类 社 会 的发 展 从 理 论 的角度 出发 可 以把它 建 构 为若干 阶 段 ,从现 实 来 看却 是 一个 连续 统 ,理论 也就 成 为 了一种 理念 类 型 ,这就 导致 我 们无 法 绝对 地用 社 会现 象 和 结构 来 与 其 匹配 ; 同 时风 险社 会理 论其 本 身 的特 点 即在 于“ 反事 实性 ” ,带有 一定 的超 前和 预测 内涵 ,因此
为影响当前行为的一个参数; 3 .既是对 事 实也是 对评 价 的陈述 ,它在 “ 数 字 化 的道 德 ”中结合 了起来 ; 4 .控 制或 缺 乏控制 ,就像 在 “ 人 为的不 稳定 ” 中表现 出来 的那 样 ; 5 .认 识 ( 再认 识 )冲突 中表 现 出来 的知 识 或
不知:
【 作 者简 介】 瞿华 ( 1 9 7 8 - )男 ,南 京大 学政 府管 理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南 京信 息 工程大 学 公共管 理 学院教 师
J o u r n a l o f UES TC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Au g . 2 0 1 3 , V o 1 . 1 5 , No . 4
[ 摘 要】 贝克提 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及理论随着一 系列全球 灾难性 事件 的出现而倍受关注。 但这一 概念的最大问题在于缺 少系统性 的理论论证。 吉登斯从其建构的社会学元理论 出发, 运用结构化理论来 分析社 会 转型 中的风 险概念 , 认 为时 空伸延 、 脱 域机 制 和知 识 的反 思性 是现 代社 会 的三 大动 力机 制 。在 这三大动力机制运作 下, 尤其是在反思性 的作用下, 社会发展到 了 “ 传统和 自 然终结”的阶段 , 从 而也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001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是风险社会理论的产生的时代源泉。

由于处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时空分离的特征使得过去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地区之内的风险很容易扩散到全球范围之内,因此风险具有了全球性。

这一扩散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全球化背景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密切相连而造成,国家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风险波及的受害者也因此会更多。

另一方面是由网络技术的发展造成的,信息技术的以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速,从而使得风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急速增长,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

但是,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的基础之上的,导致人类在物质财富极大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危机。

核武器的发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网络信息病毒的出现等等,这些风险正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副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风险无处不在,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它因此构成了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风险思想。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直接使用风险的概念来阐述问题。

但是确包括有大量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的思想源泉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变革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旧的观念和见解以及僵化的关系都渐渐消失。

马克思以前瞻性的眼光预见了资本的发展所带来的破坏。

在生态方面,马克思反对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依赖性。

在经济领域,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很容易引起生产“过剩”的危机,起初,经济危机可能在某一狭窄的的有限范围内发生影响,但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性,经济危机就有可能冲出固定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从而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根除性和逐利性,使得经济风险的发生成为隐患。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是一本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作, 作者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 即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潜在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

乌尔里希·贝克是一位关注风险社会、生态启蒙、生态政治和全球化的社会学家, 他既是现实主义者又是建构主义者, 是“建构主义的现实主义者”“反思的现实主义者”。

贝克今年九月访华,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的会议, 他指出当前全球化存在普遍主义和民族主义, 并以欧盟的经验提出世界公民主义降低社会风险。

可以看出贝克从1986 年《风险社会》出版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的乌托邦”全球的风险社会, 一直在致力于现代社会的研究, 也可以看到社会学大师思想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一、《风险社会》的整体结构《风险社会》全书探讨的就是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

作者力图以“社会学上受到启发和得到的训练的思想来把握和概念化这些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1〕, 以社会学的研究框架来研究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

书的第一部分: 风险社会概况, 是从整体上对作者认为的后工业社会——风险社会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是从个体角度说明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个体所面临的风险。

前两部分是对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过程的指导性理论观念得到两条论证路线。

第三部分: 反思性现代化, 通过(1)“个体化进程在理论上被概念化为反思性的产物, 在其中, 福利国家所保护的现代化进程使得那些构建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解传统化”(2)“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性也可以通过财富生产和风险生产的关系得到说明。

”〔2〕将两条论证路线相互联系。

通过全书的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试图超越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的二元对立, 进行微观——宏观、能动性——结构的整合形成理论综合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后现代科技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后现代科技文明,顾名思义是从现代科技文明发展而来的。如当代西方学者大卫・格里芬(David R.Griffin)、卡洛林-麦钱特(Carolyn Merchant)、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等所揭示的,现代科 技文明起源于西方近代科技革命,以物理学为带头学科,在方法论上具有分析主义、还原论和基础主义的 特征,在本体论上具有物理主义、机械论和决定论的特征,在认识论上具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特征, 在价值论上具有西方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科学沙文主义等特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文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严峻的挑战与危机。 1.科学的深入发展导致科学面临严峻的“科学划界”的危机。自20世纪以来,理论自然科学越来越 多地涉及超出人类直观认识极限的复杂问题,如宇宙的起源问题、宇宙的终极构成及其统一性问题,这就 对近现代科学所谓的实证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等本质特征提出了挑战,科学面临“本质消解”的危机, 由此进而导致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危机。 2.近代科学方法论上的机械还原论特征导致科学方法论的合法性危机。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研究
第20卷第6期 2007年12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Vbl.20No.6 Dec.2007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论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类深层信仰的影响
——兼评贝克与吉登斯等人的-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本文从反思现代性角度探讨了后现代科技文明的内涵与特征,并借助于当代西方著名 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与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探讨了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类深层 信仰的影响,并对后现代思潮与风险社会理论等有关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后现代科技文明;风险社会;信仰
(existential anxiety)是一种存在于心灵深处的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不确定性是恐惧的根源。风险社会中
个体之所以出现存在性焦虑,源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于“本体性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 受到威胁,“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 以为常的惯例。”【5】风险社会打破了人们生活中的已有的经验、既成的惯例,挑战人的本体性安全,从而导 致存在性焦虑。例如,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的远程交往(如远程消费、远程对话等),促进 了人类的间接交往,另一方面,由于工业时代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唯利是图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间 接的交往方式也引发了人们相互间的信任隔阂与信任危机。克隆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甚至对传统的伦理道 德、法律以及习俗都产生了巨大挑战。 换句话说,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向了一个按照传统思维模式、生活惯例以及实践理性都无 法加以把握的未来,在这里,不仅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传统的信任模式受到挑战,甚至连我们生活于其 中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都已经发生异化。在传统的天、地、人、神(或道)体系中,人本是其中的一个 成员,可是,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天、地、神(或道)都已经由于人类巨大的科技创新行为而发生 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发生了人化现象。令人不安的是,人化虽然是由于人类的创新行为导致的,其后 果却不是人类可以把握的,人类由此被带人了一个奇异、荒漠、难以捉摸的境遇,这就是风险社会的实质 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理解,80年代以后在西方社会广泛流行的所谓后现代思潮何以质疑认识的客观性、真 理的绝对性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何以会质疑科学、民主以及理性的绝对性,何以重新反思近代启蒙运动、 甚至重新反思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希腊文明,倡导“怎么都行”的达达主义的行为方式,这实际上都是人 类存在的“存在性焦虑”在信仰上的具体表现。这种存在性焦虑表现在新兴宗教上,就是人类的信仰出现 了实用化、平民化、神秘化、探索化、体验化以及服从化趋向,正如日本学者井门富二夫所说的:“处于 社会变动时期,由于社会精神面貌的混乱,民众不满足的失望心理及探索生命价值的欲求,凝聚于以平民 出身的超凡教主为核心的宗教组织里,并在教主倡导的信条下,体验同生共栖的情感。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大众思想运动,即为Et本的新兴宗教”。101 —83—
的影响。
万 方数据
一82—
刘魁:论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类深层信仰的影响——兼评贝克与吉登斯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
在语源学上,风险(risk)一词来源于西班牙的航海术语,本意指冒险和危险。按照当代风险社会理 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的看法,风险是人类处于安全与毁灭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中间状态,“对 风险的谈论开始于当潜在的灾难发生时我们对自己的安全不再相信……的地方。风险的概念因此刻画了安 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特有的中间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对具有威胁性的风险的认识决定了思想和行为”[21; 风险是发生在将来的一种可能性,具有预见性,需要提前做准备,以防不测,因此是连接人类目前与未来 行为的一种方式。 按照乌尔里希・贝克和吉登斯的看法,人类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即风险社会时期。 与传统社会相比,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1.风险的社会性与全球性。在传统社会中,人类遭遇的风险多数源于自然灾害,即使人为的社会风 险也具有局部性。但是,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则主要源于人类自身的社会行为,如资源短缺、生态失衡、 温室效应、金融系统崩盘、转基因食品、核武器以及艾滋病与疯牛病等,其风险具有典型的人为性、跨国 性与全球性。 2.风险的有限可控性。在风险社会中,由于风险的人为性、社会性与全球性,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 当代社会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就具体的、特定的风险而言,人类虽然能够通过科学技术在 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但是,人类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所以只具有有限的可控性。 3.风险的双重性。风险社会中的风险虽然具有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但“风险不只是 某些需要进行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的负面现象,它同时也是从传统和自然中脱离出来的、一个社会中 充满活力的规则”【3】,它能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新的机遇,激发人类的活力与潜力,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所以说具有双重性。 由于当代科技发展的高风险性,人类在新的时代也面临新的问题。贝克指出:“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 以用一句话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概括:我怕!”【4]风险社会的畏惧,体现在个 人层面就是“存在性焦虑”,体现在人际关系层面就是“信任危机”。按照吉登斯的说法,所谓存在性焦虑
2007年第6期
具有浓厚的机械还原论特征,注重于用微观说明宏观、宇观现象,运用要素说明关系,由此导致把生命还 原为非生命,把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把各种不同形式的复杂运动还原为简单的机械运动,以至于对“何 谓生命、何谓心灵”这种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困惑人类的这一基础性问题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3.科技研究与管理的失范导致科学的信用危机。在古代与近代,人们往往是为了探究自然的奥秘, 为了探索客观真理而进行科学研究的,因此“客观性”范畴规范着人们的思考与研究。可是,随着科学研 究的社会化,“客观性”作为传统的科学研究的主导性价值规范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权力意志”成为主 导性价值规范,“客观性”与“社会性”、“真理”与“权力”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内在价值冲突的根源。 4.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使人类获得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导致人类面临严重的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核威胁等“全球性问题”,最终导致现代科技文明面临严峻的合法危机 与价值危机。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缺陷日益暴露,随着西方学者与社会大众对现代科技文明 的批判与反思日益加深,西方科技文明逐步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后现代科技文明时期。与现代科 技文明相比,后现代科技文明具有如下特征: 1.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诞生在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文明,物质、信息、能量的全球流通,高科技发
收稿日期:2007—08—15 作者简介:刘魁(1964一),男,安徽祁门人,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现代科技文明及其对中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06SJB72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万 方数据
一8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展所造成的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所谓“全球l生问题”的出现,加强了人类各群体、各文明共同体之间的
联系,形成了所谓“全球村”概念和全球意识,使得当代科技文明具有全球化的特征。 2.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多元化概念基础上的科技文明。受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女 性主义和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后现代科技文明坚决拒斥和反对科学发展中的殖民 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沙文主义倾向,在价值论上强调多元化,强调 科学知识的历史性、区域性和社会建构特征。 3.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对现代科技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而产生的科技文明,反 对工业社会中人们基于功利主义而对自然采取的掠夺性开发态度,主张敬畏自然,把自然界当成一个具有 自身客观规律的生态系统,当成人类生存的家园,强调生态意识与责任伦理意识,强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生态化特征。 4.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科技文明,自电子计算机、尤其是计 算机网络出现以后,信息产业在社会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类的信息交往、信息流通、信息更新 速度明显加快,以至于许多人至今还在称人类已经进入所谓的“信息时代”,因此,它也是一种信息化的 科技文明。 5.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高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科技文明,高科技创新一方面带来巨大的经济 效益,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对人类自工业社会以来所形成 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提出挑战,尤其对人类传统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社会习俗产生了严 重的挑战,是一种高风险的科技文明。 总之,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由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多元化、生态化、信息化与高风险化而产生的 新型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对现代科技文明的后果进行反思基础上的科技文明,换句话说,是一种具有 后工业、后现代性质的科技文明。当然,后现代科技文明目前还处于从现代科技文明中逐渐脱胎、独立的 过程中,因此,二者之间在现实与理论上的模糊与交集也是难免的,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夸大二者之间的区 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