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

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

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内容提要】《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个词调,在宫调上多属南吕宫,又入大石调,兼具多种声情特征。

唐宋《望江南》歌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丰富多彩,主要有感叹伤悲、风流蕴藉、清新俊爽、流丽疏快、诙谐滑稽五大特征,既与曲调的音乐声情特征相联系,也与该词调独特的形体结构特征及大量赋咏江南风情的内容题材有关。

【关键词】唐宋词/望江南/词调/艺术风格《望江南》一调在唐五代就留下了753首的巨量词作,除了《兵要望江南》720首外,另有敦煌词和文人词凡33首。

《望江南》在宋代也依然流行,共有233首歌词作品留存下来。

将唐宋《望江南》词作加起来,总数竟多达986首,比唐宋《浣溪沙》词的作品总数(943首)还多出43首,堪称是唐宋词坛第一“金曲”。

唐宋《望江南》词调在宫调上主要属南吕宫,表现“感叹伤悲”的声情;又入大石调,有着“风流蕴藉”的情韵;[1]宋人记载“歌《望江南》词”,又有“音调清越”的描状和感受。

[2]可见《望江南》一调在音乐曲调的声情表现上具有多种审美风貌,这对我们理解和考察唐宋《望江南》歌词的艺术风格是有所帮助的。

但歌词的风格与曲调的声情既相互联系,又不完全对应。

那么唐宋《望江南》歌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又有哪些主要特征呢?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迄今尚无专门研究,本文拟做初步考察与探讨。

一、感叹伤悲从唐宋人的记载来看,《望江南》在曲调创制上最早当属南吕宫,《金奁集》所收温庭筠二词即属南吕宫,[3]其入大石调,当是从北宋后期周邦彦开始的。

①尽管如此,《望江南》从唐至宋,仍以南吕宫为主。

②那么属于南吕宫曲调所具有的“感叹伤悲”的声情特征,在《望江南》歌词创作的艺术风格中是否有所体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推测《望江南》一调的“感叹伤悲”之情当源于一个“望”字。

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江南”往往代表或象喻的是繁华富丽的故乡与家国;而“望”虽有登望、眺望、遥望、回望、想望、希望之分别,但皆因阻隔不得而生者则一也。

关于望江南的戴复古词作鉴赏

关于望江南的戴复古词作鉴赏

关于望江南的戴复古词作鉴赏【作品介绍】《望江南·石屏老》是南宋词人戴复古的作品,这首词是三首为自己解嘲的《望江南》中的第一首。

这首词以自我解嘲的笔触抒写自己的情怀、见解,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气质,词中暗含着对自己诗作的自负,又对贾岛、杜甫诗和西昆体表明了态度。

【原文】望江南仆既为宋壶山说其自说未尽处,壶山必有答语,仆自嘲三解石屏老,家住海东云。

本是寻常田舍子,如何呼唤作诗人无益费精神。

千首富,不救一生贫。

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

谁解学西昆【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谦父寄戴新刊雅词后,戴读其自说生平《壶山好》后而写。

【赏析】这是一首极罕见的、以词论诗的作品,继承了辛弃疾《虞美人》论杜叔高诗的传统,颇感可贵。

词中肯定了贾岛、杜甫的诗歌,对讥刺杜甫为“村夫子”的西昆体诗人,提出了批评,又流露了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

词的语言朴实,但词意却曲折婉转,诗乍一看,非常浅显,其含意却很深刻。

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这种婉转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反说对比手法表现出来的。

上片,“田舍子”与”诗人”对比。

词的起首“石屏老,家住海东云”,以平实的语言,点明自己的住处和出身,对自己隐居故里、生活清贫感到安然自得。

但是竟被称为诗人,而作诗是“无益费精神”的事。

这是自我解嘲,一则表现了自己的一种懊恼心境,二则流露了对自己作诗人的自负。

运用对比反说,似直而实曲。

其次,“富”“贫”对比。

“千首富,不救一生贫”,是上片的注脚,是下文的起始,承上启下,合情合理。

物质贫乏,精神富有,是自己处境的写照,又是贾岛、杜甫的写照。

表达了对贾岛、杜甫的同情,对自身境况的感叹,“不救”透露了一种愤慨之情。

“富”又包含着对自己诗词的自负感。

“富”“贫”并用,互相映照,似浅显,含意却深远。

再次,贾岛、杜甫的“瘦”“村”与西昆并提,形成对比。

贾岛一生凄苦寂寞,他的诗以善于锤炼字句取胜,以苦吟著称,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说;杜甫也一生贫穷困顿,漂泊转徙,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受人赞赏,而西昆体诗人杨亿却贬他是“村夫子”(见刘攽《贡父诗话》)。

好一首断肠恋曲──《望江南》赏析

好一首断肠恋曲──《望江南》赏析

好一首断肠恋曲──《望江南》赏析好一首断肠恋曲──《望江南》赏析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这首词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情真意切、清丽自然的名篇佳作,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作者是号称“花间鼻祖”的唐朝诗人温庭筠,他的词多写闺情,主要风格浓艳、精巧,但这首却显得清新、明快,很有特色。

虽为唐朝诗人,但我们仍可以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作者良好的写作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他是词中“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首不足30字的小令着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那种孤独、思念、愁断肠的情感,让读者对词中的思妇而产生怜悯,一同为她思人,可谓“欲语泪先流”、“忧愁而断肠”,真是一首断肠恋曲。

一、《望江南》是一首时间跨度大的恋曲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虽然字少,但我们可从中感受到是从清晨到黄昏的,甚至是难以说清的一天又一天。

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这个女子清晨早早起来梳洗完毕,独自在楼上倚栏眺望,盼望自己的心爱人归来的心情上多么急切。

“女为阅己者容”,她早早起来梳洗打扮,是坚信心爱人今天一定会回来,怎能以一副倦容去面对盼望已久思念之潮而缓缓流着不忍扰乱。

还有那让人牵绕灵魂的白频洲,那是和爱人相识相伴分手之地,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那里有两人牵手并进的脚印,有两人相拥而坐的草地,有两人嬉戏打闹的声音,这些怎能让她忘记?三、《望江南》是一首情感起伏大的恋曲这首词的主人公内心情感起伏很大是其堪称佳作的又一例证。

“梳洗罢”,主人公的内心是充满希望、喜悦的,她希望爱人能在今天归来,盼望与其相逢,能重逢这是多么高兴、喜悦的一件事情啊!“独倚望江楼”,好一个“独”字,好一个“望”字,把她孤独寂寞、充满希望的内心情感展示无遗。

可“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又让她多么失望、痛心,千盼万盼,盼到夕阳西下仍然不见归人,我们可以想象到她内心的痛苦,仿佛看见她那双因失望痛心而流泪的眼睛,又好象见到她正用手绢擦拭脸颊上的眼泪。

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

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
莩东向 右 21 年第 8 ’} 02 期
试论唐宋
江南 词的艺术风格

刘 尊 明
【 摘
要 】 《 江 南 》是 唐 宋词 坛 存 词数 量 最 多 的一 个 词 调 ,在 宫调 上 多属 南 吕宫 , 又入 大石 调 ,兼 具 多 望
种 声 情 特 征 。 唐 宋 《 江南 》歌 词伤 悲 、风 流 蕴 藉 、清 新 俊 爽 、流 望
宋 词 坛 第 一 “ 曲 ” 金 。
唐宋 《 望江南 》词调在 宫调上 主要 属南 吕宫 ,表 现 “ 叹伤悲 ” 的声 情 ;又入大 石调 ,有着 “ 感 风流
蕴藉 ”的情 韵 ;] 『宋人记 载 “ 《 1 歌 望江南 》词 ” ,又有 “ 音调 清越 ”的描状 和感 受 。1 [可见 《 2 望江南 》一调

调在音乐 曲调 的创制 上带有忧 愁伤感 的特质 ,并不奇怪 。 《 江南》 一调在 盛 、中唐之 际人崔 令钦 所 望
撰 《 教坊记 》 中已有 记载 ,当为初 、盛 唐之际教 坊采 录与创制 。文献记 载 中最 早用 此调作 词 的文人 为李 德 裕 ,我们 不能接受 此调 为李德裕 首创 、本名 《 谢秋 娘》后 改 《 江南 》的说 法 ,①而倾 向于认 为李 德 望 裕 乃借 教坊 曲 《 江南 》 而作 悼亡 妓之 词 ,因改名 《 望 谢秋 娘 》 。尽管 这 首 《 秋 娘》 词未 能传 存 下来 , 谢
20 0 0年 . 第 1 1页 。 2

1 5— 3
往 代表 或象 喻 的是繁 华 富丽 的故 乡与家 国 ;而 “ ”虽 有 登望 、眺 望 、遥望 、 回望 、想 望 、希望 之 分 望 别 ,但 皆因阻 隔不 得 而生者则 一也 。阻 隔而望 ,望而 不得 ,望 极而 生悲 ,感慨 亦 系之 。所 以 《 江南 》 望

《望江南》

《望江南》
茶文化
江南地区的茶文化尤为发达,自唐代以来,江南茶区就 以其优质的茶叶和独特的茶道传统闻名于世。在《望江 南》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描绘茶农的生活和茶文化的 传承,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者介绍
当代作家
作者是一位当代作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在《望江南》这部作品中,作 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茶文化的精髓。
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反差的手法,突出了江南文化的独特性 和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性。
象征与隐喻
通过象征和隐喻的表现手法,作品将江南文化与人们的情感、思想 以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03
作品人物与情节
主要人物
苏明
一名年轻的书生,聪明好学,善良正直, 对爱情充满憧憬。
苏母
苏明的母亲,善良贤惠,对儿子寄予厚望 。
胡秀儿
美丽聪慧的女子,苏明的恋人,出身贫苦 ,性格坚强。
胡父
胡秀儿的父亲,贫苦农民,思想保守。
情节发展
苏明与胡秀儿相识相恋,共同度过了一 段美好的时光。
苏明与胡秀儿经过一番波折后终于团聚 ,两人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
胡秀儿在家乡被迫与他人成婚,苏明得 知消息后心生怨恨,决定放弃科举,回 到家乡与胡秀儿团聚。
鉴赏指导
01 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色描写,如“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描绘江南美景,表 现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感情。
02 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闲梦远,南国正清 秋”,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留恋与思念之情 。
03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如白居 易在苏州为官时所作,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 涵和意义。
THANKS

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

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

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望江南·游妓散》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以暮春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动作的描述,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心情的郁闷孤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江南的诗词的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江南周邦彦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

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

无处不凄凄。

周邦彦词作鉴赏芳草句以下全系写景,烘染之笔。

怀、迷、衔、暗,下得极精妙。

芳草三句写尽天阴欲雨,春寒中人。

下衔字、暗、意谓雨意垂垂已眉睫之间,复以九陌未沾泥略略一挑,虽境界不复尽同,而亦正堪融会。

结尾挑起,似宽放出一句,而实紧追了一句,文心细甚。

词中不忌重字,故上云未沾泥,下云未成蹊,桃李甜美,人孰不爱吃,但至春晚其下仍未成蹊,写出荒凉孤迥之味。

见花而寻路,说行马而莺啼,点明无人。

此情此景,旧之为凄凄,冠以无处不则全词景语皆活。

词语注释①游妓:是专门陪同达官贵人、官家子弟游乐宴游的风尘女子。

②堤:迂回曲折的堤岸。

③九陌:本指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如汉代长安市有八街九陌;但此处泛指原野。

④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蹊:路。

⑤寻路转:寻找回家的路。

承上句“未成蹊”,指无路。

转,回。

’⑥过莺啼:一路经过,唯闻莺啼,指无人。

⑦凄凄:伤感,悲伤。

白话译文酒尽曲终宴游之人已经散去,词人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

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已经把整个城西变得黑暗阴沉。

道路上还没有泥水。

春已暮,桃、李树上早已是繁花谢尽,子实初结还未成果儿,所以树下也还没有被摘果人踩出路来。

词人见到别家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便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

创作背景该词具体创作年份不详,是词人为了描写自己内心的哀愁与对游妓的同情所写的。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鉴赏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鉴赏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鉴赏《望江南·超然台作》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诗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望江南·超然台作》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望江南1

望江南1
《望江南》 温庭筠 赏析
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 “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 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 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 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 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 写她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 望。在这里,作者含蓄地交代了两层意思: 一是特别突出了一个“独”字,说明她是 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 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 天必定会回来。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 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 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 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
下面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 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 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落日 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 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 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 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 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看 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 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 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 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 内心的痛苦。
书〉益处:~益|无~于事(对事情没有益处)。 形容非常高兴)。后代多有增建或整修。 【标致】biāo?花淡紫色,②副表示连续地:~努力,如俄语 中的P就是舌尖颤音。【才刚】cáiɡānɡ〈方〉名刚才:他~还在这里,【 】(饆)bì[ ?【惨败】cǎnbài动惨重失败:敌军~◇客队以0比9~。
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 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 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 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 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最后一句“肠 断白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 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蘋 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 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内容提要】《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个词调,在宫调上多属南吕宫,又入大石调,兼具多种声情特征。

唐宋《望江南》歌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丰富多彩,主要有感叹伤悲、风流蕴藉、清新俊爽、流丽疏快、诙谐滑稽五大特征,既与曲调的音乐声情特征相联系,也与该词调独特的形体结构特征及大量赋咏江南风情的内容题材有关。

【关键词】唐宋词/望江南/词调/艺术风格《望江南》一调在唐五代就留下了753首的巨量词作,除了《兵要望江南》720首外,另有敦煌词和文人词凡33首。

《望江南》在宋代也依然流行,共有233首歌词作品留存下来。

将唐宋《望江南》词作加起来,总数竟多达986首,比唐宋《浣溪沙》词的作品总数(943首)还多出43首,堪称是唐宋词坛第一“金曲”。

唐宋《望江南》词调在宫调上主要属南吕宫,表现“感叹伤悲”的声情;又入大石调,有着“风流蕴藉”的情韵;[1]宋人记载“歌《望江南》词”,又有“音调清越”的描状和感受。

[2]可见《望江南》一调在音乐曲调的声情表现上具有多种审美风貌,这对我们理解和考察唐宋《望江南》歌词的艺术风格是有所帮助的。

但歌词的风格与曲调的声情既相互联系,又不完全对应。

那么唐宋《望江南》歌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又有哪些主要特征呢?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迄今尚无专门研究,本文拟做初步考察与探讨。

一、感叹伤悲从唐宋人的记载来看,《望江南》在曲调创制上最早当属南吕宫,《金奁集》所收温庭筠二词即属南吕宫,[3]其入大石调,当是从北宋后期周邦彦开始的。

①尽管如此,《望江南》从唐至宋,仍以南吕宫为主。

②那么属于南吕宫曲调所具有的“感叹伤悲”的声情特征,在《望江南》歌词创作的艺术风格中是否有所体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推测《望江南》一调的“感叹伤悲”之情当源于一个“望”字。

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江南”往往代表或象喻的是繁华富丽的故乡与家国;而“望”虽有登望、眺望、遥望、回望、想望、希望之分别,但皆因阻隔不得而生者则一也。

阻隔而望,望而不得,望极而生悲,感慨亦系之。

所以《望江南》一调在音乐曲调的创制上带有忧愁伤感的特质,并不奇怪。

《望江南》一调在盛、中唐之际人崔令钦所撰《教坊记》中已有记载,当为初、盛唐之际教坊采录与创制。

文献记载中最早用此调作词的文人为李德裕,我们不能接受此调为李德裕首创、本名《谢秋娘》后改《望江南》的说法,③而倾向于认为李德裕乃借教坊曲《望江南》而作悼亡妓之词,因改名《谢秋娘》。

尽管这首《谢秋娘》词未能传存下来,但推测李德裕之所以择调于教坊曲《望江南》而为亡妓谢秋娘作词,大致原因有二:一者李德裕为官的浙西正是江南之地,谢秋娘亦当为江南名妓,“江南”的地域特点使他选择了《望江南》;二者《望江南》有“感叹伤悲”的声情,也适合于用来表达悼亡妓的题材内容。

《望江南》一调虽在略晚于李德裕的白居易手中被改名《忆江南》,其以“忆江南”和“江南好”为情感线索和主题思想的三首组词,为《望江南》带来了清丽新颖的艺术风貌,但《望江南》的“感叹伤悲”,却仍在敦煌民间词和晚唐五代文人词中得到了较鲜明的体现。

在今存敦煌抄卷《望江南》词中,除了“五梁台上月”一首咏物词外,其他作品或叙事,或抒情,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感叹伤悲”的艺术风格。

兹举二例如下: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

照见负心人。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④此二词一写弃妇之怨,一写妓女之悲,即属典型例证。

即使是带有叙事性质的作品,也具有悲慨感伤的色彩。

如:“敦煌郡,四面六蕃围。

生灵苦屈青天见,数年路隔失朝仪。

目断望龙墀。

”又如:“龙沙塞,远路隔烽波。

每恨诸蕃生流滞,只缘当路寇雠多。

抱屈争那何。

”这些叙写敦煌边地诸郡军民在遭受“六蕃”围困或陷落时向唐王朝陈情和表达忠悃的作品中,字里行间也渗透着浓郁的“感叹伤悲”。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望江南》在皇甫松、温庭筠等人的笔下又有了“梦江南”的别名。

与白居易、刘禹锡的《忆江南》相比,温庭筠等人的《梦江南》则更多地继承了《望江南》原有的感伤情调。

兹引录皇甫松、温庭筠各二首《梦江南》如下: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

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

双髻坐吹笙。

(以上皇甫松)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以上温庭筠)在皇甫松二词中,一写“闲梦江南梅熟日”,风情绮丽,一写“梦见秣陵惆怅事”,情调凄迷,虽不失“忆”的成分,却增加了如梦如幻的感伤色彩。

而温庭筠二词,一写“恨极在天涯”的“飘泊之苦”,“在在堪恨,在在堪伤”,[4]一写“独倚望江楼”的闺怨之情,“意境酷似《楚辞》,而声情绵渺,亦使人徒唤奈何也”。

[5]而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笔下,“一旦归为臣虏”而被囚中州汴京的他,一方面用《望江梅》二首表达了对“南国正芳春”、“南国正清秋”的魂牵梦萦,一方面又以《望江南》二首来倾诉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多少恨”与“多少泪”。

兹录李煜《望江南》二首如下: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清陈廷焯评曰:“后主词一片忧思,当领会于声调之外。

”[6]唐圭璋先生亦评曰:“此词直揭哀音,凄厉已极。

”[7]“望”也好,“梦”也罢,“江南”已成为李后主生命中最具悲剧意味的一个文化符号。

当南宋王朝的历史已成梦幻烟云的时候,由宫廷乐师汪元量和金德淑等十位宫女在被幽囚的北国的一次群体创作,则堪称是唐宋词坛上《望江南》的一次最凄伤悲苦的合唱。

大概是因为汪元量先用《望江南》作“幽州九日”一词,抒发“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的亡国之痛,因此当汪氏后来南归时,共有十位宫女皆各用《望江南》作词一首以赠别,后人因结集成《宋旧宫人赠汪水云南归词》,又名《宋宫人赠水云词集》,《全宋词》据以收录。

这十首由南宋旧宫人所写《望江南》赠别词,堪称篇篇凄楚,字字哀伤。

此时“望江南”不仅最能表达她们的内心情怀,而且已成为她们挥之不去的永远的伤与痛。

二、清新俊爽主要入南吕宫的《望江南》虽天生带有“感叹伤悲”的风情,而且在晚唐五代的衰乱时世和宋末元初的易代之际曾有两次集中的表现,即使是承平时代也不绝如缕,但自从白居易把它引向对“江南”风物人情的歌咏之路,并得到宋代词人的热烈响应和大量创作,扑面而来的“江南”风情也就为《望江南》带来了清新之气和俊爽之致,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它的感伤色彩。

清新就是明净而新鲜,俊爽就是秀丽而爽逸,这是一种自然的风致,也是一种生动的情韵。

因此在以香艳婉媚为一大审美情趣的唐宋词坛上,《望江南》的出现无疑具有新人耳目的创新意义。

我们先以具有开创之功的白居易的《忆江南》组词的第一首为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这首《忆江南》词,开篇揭题,末尾照应,明白叙述,直抒胸臆,并没有多少新奇之处,而最精彩的地方则在中间两个七言句上。

在整首词的关键部分,作者用对偶的技巧和比喻的手法,描绘出江南水乡清新秀丽的景色。

用“红”、“火”与“绿”、“蓝”一热一冷两对色调,对江南的典型风物“江花”、“江水”做了形象的概括与描写,色彩鲜明,优美如画。

第二首写“最忆是杭州”,第三首写“其次忆吴宫”,最令人难忘的也依然是中间两个七言句对苏杭风情的描写。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不仅有清新雅丽之风,而且也不乏洒脱俊爽之致;“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虽略带香艳之风情,而依然贯注着清雅之气韵。

《望江南》之所以能在唐宋词坛上很快流行起来,与白居易一开始对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情的成功描写是颇有关系的。

可以说,白居易不仅给后来的唐宋词人提供了一种《望江南》的创作模式,而且也为原本感伤的《望江南》词调注入了一股清新秀逸的风神。

在白居易之后,《望江南》这种清新俊爽之风虽没有在晚唐五代的词坛上得到很好地继承,却被宋代词人予以大力地发扬。

王琪即是北宋初期词坛上第一个用组词的形式来集中歌咏江南风物的词人。

据宋人记载:“王君玉有《望江南》十首,自谓谪仙。

荆公酷爱其‘红绡香润入梅天’之句。

”[8]又云:“欧阳文忠公酷爱王君玉燕词云:‘烟径掠花飞远远,晓窗惊梦语匆匆。

’”[9]王琪这十首《望江南》词作于庆历中出守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时,载《湖北通志》卷十五“古迹”门,《全宋词》据以录入。

这十首《望江南》分咏江南之酒、柳、燕、雨、岸、雪、水、竹、月、草,每首开头皆以“江南”二字领起一物一景,王安石、欧阳修所赏爱的名句,即出自“江南雨”、“江南燕”二首中。

兹引录“江南雨”一首如下:江南雨,风送满长川。

碧瓦烟昏沉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

飘洒正潇然。

朝与暮,长在楚峰前。

寒夜愁攲金带枕,暮江深闭木兰船。

烟浪远相连。

⑤这首词赋咏江南雨景,虽略有感伤迷离,却仍不失清新俊秀。

王琪为四川成都人,长期在江南一带为官,其自谓“谪仙”,可以想见其豪俊飘逸之风姿,这从《望江南》“十咏”中,也约略可见。

这种清新俊爽的风格,在宋代其他词人歌咏江南及“家山”风物的组词中也多有体现。

兹举吴潜《望江南》“家山好”14首组词的第一首为例:家山好,好处是三春。

白白红红花面貌,丝丝袅袅柳腰身。

锦绣底园林。

行乐事,都付与闲人。

挈榼携壶从笑傲,踏青挑菜恣追寻。

赢得个天真。

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三春时节明媚秀丽的家山景色,而且也抒写了词人优游其中清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即使在散见的其他题材的篇章中,我们也能领略到这种清新俊爽的风格特征。

请看苏轼的《望江南•暮春》一词: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是苏轼官密州时所写。

密州即今山东诸城,其地并不属“江南”范围。

从词题来看,乃是写“暮春”景色与情怀。

然而就在这首并非写“江南”风情的《望江南》中,苏轼却表现出了比其他写“江南”风情的《望江南》更豪俊旷达的艺术风神。

上片写暮春之景,虽不乏“烟雨暗千家”的迷惘,然柳斜风细“春未老”,仍蕴含无限生机;尤其是“半壕春水一城花”一句,将登览超然台所见山城暮春景色描绘得既灿烂又壮丽。

下片抒思归之情,寒食过后,正是清明祭祖之时,词人却欲归不得,故借酒排遣,“酒醒却咨嗟”;然而词人很快便“超然”起来,且将故人故国之思抑制下来,聊借新火新茶及时行乐。

于是阴郁的景色变得明朗,感伤的心情转为清旷。

俞陛云评此词曰:“‘春水’两句,超然台之景宛然在目。

下阕故人故国,触绪生悲,新火新茶,及时行乐,以此易彼,公诚达人也!”[10]正道出了此词的精髓所在。

三、流丽疏快流丽,是流畅华美而不堆砌;疏快,是疏朗明快而不稠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