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说课稿(7)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说课稿 (7)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这一课题,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自强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自强精神的力量,激发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本课内容丰富,既有古代圣贤的自强事迹,也有现代杰出人物的自强故事,还包括了一些普通人物的自强精神。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强不仅仅是圣贤和杰出人物的特质,也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追求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对于一些问题能够有自己的见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于一些自强精神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强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和现代杰出人物的自强事迹,理解自强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强的认同和追求,培养他们的自强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和现代杰出人物的自强事迹,理解自强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事迹中感受到自强的力量,激发他们的自强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圣贤和现代杰出人物的自强事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含义,引发学生对自强的思考。
2.学习古代圣贤的自强事迹: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古代圣贤自强事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学习现代杰出人物的自强事迹: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现代杰出人物自强事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说课稿 (5)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说课稿 (5)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这一课题,选自《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背诵等方式,深入体会“自强不息”的含义,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论语》中的一些句子有所了解。
但《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的含义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其内涵。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接触到“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理解其字面意思,掌握其中的关键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践行“自强不息”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热爱,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勇敢、坚持、不懈努力的良好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理解其字面意思,掌握其中的关键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践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关于“自强不息”的视频短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理解其字面意思,掌握其中的关键词。
3.讨论与分析: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自强不息”的理解,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君子自强不息》教案、教学设计

e.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f.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自强不息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活动等,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愚公移山》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自强不息精神的思考。通过故事中愚公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君子自强不息》的兴趣。
2.教学过程实施:
a.讲述故事《愚公移山》,引导学生关注愚公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1.针对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适当拓展文言文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课文学习,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4.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君子自强不息》,使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案

《君子自强不息》教案一、教材分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便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展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分析能力,在八下也曾围绕演讲进行过活动探究式学习,对于“自强不息”这个话题也不会很陌生,但大多止步于了解。
对此,教师应在一系列活动中帮助学生深化对“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自觉内化、践行。
三、教学目标1. 能根据“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主题要求,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检索、搜集资料,并能进行筛选和分类,以关键词形式概括提炼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表现。
2. 积累与自强不息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等,能讲述一则典型的自强不息人物故事。
3. 能在前两项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按要求围绕“青年当自强”写作一篇演讲稿,并在小组或班级演讲。
四、教学重点能对所搜集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以关键词形式概括提炼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表现。
五、教学难点按要求围绕“青年当自强”写作一篇演讲稿,并在小组或班级演讲。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任务:细读任务内容及要求,明确后开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一)环节一:歌曲导入,营造情境教师引导:播放歌曲《男儿当自强》,营造学习情境,直奔自强不息主题。
学生活动:聆听歌曲。
(二)环节二: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教师引导:出示活动评价量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评价细则。
学生活动:各组代表展示并交流本组探究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思维导图。
探究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评价量表预设:学生提炼出的关键词可能涉及“志存高远”“自立自强”“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等。
备注:结合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这些关键词不仅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外在表现,也给大家指出了具体的实现途径,古往今来就有许多人在自强不息方面做到了知行合一,接下来我们就听听他们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这是一篇关于自强的文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多个方面来阐述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章开头引用《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引发读者对自强的思考。
接着,文章从个人、家庭、国家三个层面来论述自强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强调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自强的内涵和意义,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认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2.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剖析自强不息的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周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4.案例分析: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自强不息的意义。
5.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文章内容,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
7.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践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君子自强不息2.板书设计:将“君子自强不息”关键词突出显示,旁边附上相关解释和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

-鲁迅《故乡》中的自强不息精神的解读:鲁迅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深度,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理解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源。
-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与理想冲突,引导学生理解自强不息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
-《论语·为政》中“君子不器”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论语·雍也》中“君子坦荡荡”的内涵,以及这种精神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阅读分析鲁迅《故乡》中主人公的自强不息精神:通过文本细读,强调主人公在农村环境中的坚韧与努力,以及其对现代青年的启示。
-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心态转变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论语》中的“君子不器”和“君子坦荡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古文原文,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君子自强不息”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成果分享环节也让我有所启发。学生们能够将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是我所期望看到的。但在分享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入一些关于如何清晰表达和逻辑思考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我认为教学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这一点,以期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更多。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优质课教案_9

创造性思维
10
教师评价
小组作品展示
10
目标达成度
10
课外作业
10
六、教学板书
君子自强不息
1、自强不息的内涵;
2、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和事例;
3、君子当自强不息。
七、教学反思: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课程回归生活,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一类新课型。本节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三个活动,演讲比赛另行安排时间,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根据导学案搜集了相关的知识和故事,并在小组中分享,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君子自强不息”,学习身边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活动三的示例是时事热点:中美贸易危机,学生居然也比较关注且知道得比较多,这是我事先预估不到的;学生能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是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活动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以后会借鉴这一节课,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勇往直前。
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增强心理感受与体验。
活动二: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PPT出示问题:
1、古代有哪些自强不息的人物?有哪些与他们相关的故事?
2、我们身边有自强不息的人吗?说说他们的事迹。并尝试采访你身边自强不息的人物。
——组织学生讲述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的典型事例;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2、了解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和事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和学习其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自强不息的时代意义。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君子自强不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不放弃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自强不息的奥秘。
-在分析《出师表》和《岳阳楼记》时,教师应提取文中关键语句,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自强精神。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古代诗文的意境:对于古诗文中的某些表达,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深层含义和情感,如《周易》的哲学思想、《出师表》的忠诚与担当等。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君子自强不息》教案,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内涵,学习相关的古诗文,探索古代文人自强不息的品质,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具体涉及以下几部分:
2.在讲解难点内容时,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例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
3.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4.在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他们的需求和困惑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君子自强不息”的内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自强,勇往直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指导:
1.确定演讲主题。根据梁启超的演讲以及在“活动一”中我们得到的认知,围绕自强不息,确定几个演讲主题。如:不可一曝十寒、不可知难而退、不可见利而进、凡事当做则做、须坚忍强毅、须不屈不挠。
2.组建演讲团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分别组建若干个话题组。组内分工合作,搜集资料,交流分享,完成演讲稿的撰写。
她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深深鼓舞了当代青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学探究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讨论交流:如何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息?
明确:对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都属于自强不息的范畴。
目标导学二:收集资料,交流分享
1.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材料,了解古今名人对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
古今中外,多少人奉行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条,而正是因为有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源远流长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12岁的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他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主持人介绍参赛评委
主持人宣读演讲比赛规则
按序号进行精彩演讲
点评、颁奖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三级签批教研Fra bibliotek签批教研室签批
校长签批
多媒体课件、商鞅立木故事视频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执教人复备)
第1课时 (执教时间: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张海迪的故事吗?
故事链接: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学习,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同学们,自强不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早已成为我们生命的本色。也许我们会抱怨学习压力大,但是不妨将这点小小的挫折化为动力,向前拼搏。直到有一天,我们就会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了。
忘记昨天的痛楚,珍惜今天的奋起,憧憬明天的美好。不要让昨天成为绊脚石,而要让每一天成为垫脚石。矢志不移地奋斗,以自强来铸明日辉煌!
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孟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到图书馆查阅书报或借助网络搜集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并分享给大家。示例:
苏秦刺股勤学
苏秦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给秦王的信有十封以上都没有被采纳,穷困潦倒地回了家。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织布,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也不把他当作儿子。苏秦叹气说:“这都是我苏秦的错啊!”于是发愤读书,快要打瞌睡的时候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最终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佩戴了六国的相印。
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九年级 科目:语文
备课组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
张龙
主备时间
2020.9.1
执教人
执教班级
研备时间
课题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2.培养演讲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了解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事例,学习人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孟佩杰的事例,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她拒绝施舍,笑对生活,自强不息。尽管生活清贫,但她依然笑靥如花……
美国的爱迪生,从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凭借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获得成功,被誉为“发明大王”。
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22岁踏上远游征途,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古今游记第一书”;八零后的刘伟,10岁因事故失去了双臂,后又不得不放弃游泳,最终苦练钢琴,被称作“用灵魂演奏生命”;
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国家越来越强大,最后找到时机,灭掉了吴国。
五岁的她,父亲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她送给别人抚养。在新的家庭,养母刘芳英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在艰难生活中,她无怨无悔,自强不息。2009年,她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总校。权衡之后,她决定带养母去上大学。
教学重点
1.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出处及内涵。
2.培养搜集信息、策划采访的能力,并能依据搜集到的信息和采访内容撰写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
教学难点
1.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出处及内涵。
2.培养搜集信息、策划采访的能力,并能依据搜集到的信息和采访内容撰写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用具
第2课时 (执教时间: )
目标导学三:演讲:君子当自强不息
活动任务:目标导学三梁启超先生曾给清华学子做过一次演讲,激励清华学子奋发图强:“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于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对自强不息最好的阐释。
他周密严谨,不惧外国人的挖苦与嘲笑,自强不息。从事铁路事业十多年,从滦河大桥到京张铁路,他几乎和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被周评价为“中国人的光荣”。
一个人因为自强不息才不会自暴自弃;因为自强不息才不会自甘平庸;因为自强不息才不会停滞不前。
在“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这样一个人让我铭记于心。她就是——孟佩杰。
示例: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萧伯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就能取得胜利。——歌德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便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3.开展演讲活动。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演讲;推荐一名同学作为评委,组成评委会,负责打分。确定演讲顺序、邀请主持人、制定评分细则等。
4.颁发奖项。根据各组表现,分别评出“最佳演讲稿”“最佳演讲者”等奖项。
活动示例
关于自强不息的演讲稿:
君子当自强不息
什么是自强不息?就是在任何处境中都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努力向前,不折不饶。在顺境中,不骄傲,不得意,只要求更好;在逆境中,不退缩,不畏惧,只求逆流而上。
确定演讲主题:
以“自强不息”为话题,自主选择演讲主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主题。
我的“中国梦” 志当存高远
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论不屈不挠
放飞青春梦想 不可知难而退
组建演讲团队:
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分别组建话题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搜集资料,交流分享,完成演讲稿的撰写。
开展演讲活动:
流程:
参赛选手抽取参赛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