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火灾特点

合集下载

隧道火灾知识

隧道火灾知识

隧道火灾知识
隧道火灾是指在隧道内发生的火灾事件。

隧道火灾具有以下特点:
1. 隧道火灾的灾害范围大:隧道内空间封闭,火势容易蔓延,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隧道火灾的烟雾危害大:隧道内烟雾密集,可迅速造成人员窒息和中毒,增加逃生难度。

3. 隧道火灾的热辐射大:火灾释放大量热能,可能造成隧道结构损坏和人员烧伤。

4. 隧道火灾的火势难以控制:由于空间狭小和通风条件限制,隧道内的火势往往难以迅速扑灭。

为了减少隧道火灾的风险和减轻火灾的影响,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 隧道消防设施的建设:配备自动灭火系统、烟雾探测器、喷淋系统等消防设施,提高火灾的自动报警和控制能力。

2. 隧道通风系统的改进:合理设计通风系统,保证隧道内空气流动,减少烟雾积聚,有利于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

3. 火灾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定火灾应急预案,明确各类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并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4. 安全出口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合理设置安全出口,并标明疏散指示标志,便于人员迅速逃生。

5. 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意识培养:加强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火灾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和逃生技巧。

隧道火灾是一种严重的灾害事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以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下工程火灾特点

地下工程火灾特点

地下工程火灾特点1.空气流通条件差:由于地下工程通常位于地下深处,其空间相对封闭,空气流通条件较差,氧气供应不足。

一旦发生火灾,火场的烟雾和有毒气体会堆积在地下通道中,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

2.人员疏散困难:地下工程多为狭小的隧道和通道,出口和逃生通道数量有限。

一旦火灾发生,人员的疏散会受到阻碍,增加了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同时,地下工程地势固定,火势很容易蔓延,导致逃生口的堵塞。

3.隔离困难:地下工程火灾通常发生在密闭的环境中,火灾扩散速度快,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在地下工程中隔离火源和加强隔热措施是困难的,火势容易失控,给消防救援带来挑战。

4.水源供应不足:地下工程的水源供应有限,火灾时可用水资源有限。

而且,地下工程的水源常常被地下井水所污染,无法使用,进一步加大了火灾扑救的难度。

5.通讯困难:地下工程通常处于地下深处,信号覆盖差,通讯设备常常受到干扰。

一旦发生火灾,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之间的通讯困难,影响了救援效率。

此外,缺乏实时有效的信息传递也会增加救援工作的难度。

6.恶劣环境:地下工程常常处于高温、高湿度、高压等恶劣环境中。

在这种环境下,灭火工作更加困难,火灾的发展和蔓延速度加快。

对于地下工程火灾,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管理:地下工程应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完善灭火和疏散预案,做好人员培训和演练工作。

2.隔离火源:在地下工程中,应尽量避免火源的产生,严禁在地下工程中吸烟、使用明火和易燃物品。

加强火源隔离措施,避免火灾的发生。

3.改善通风条件:改善地下工程的空气流通条件,确保空气质量,提高人员逃生的可能性。

加强通风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4.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增强地下工程的灭火能力,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设置灭火器、喷水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等,确保及时有效的灭火。

5.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加强地下工程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正确应对火灾的能力,增强其自救和互救能力。

电缆隧道火灾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探讨

电缆隧道火灾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探讨

电缆隧道火灾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探讨首先,电缆隧道中的火灾具有很大的蔓延速度和难以控制的特点。

由于电缆隧道内的设备众多,如变压器、开关设备、配电柜等,这些设备一旦起火,火势极易蔓延,并且由于隧道狭窄的空间限制,火势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扑灭。

其次,电缆隧道火灾会引发剧烈的烟雾和有毒气体。

电缆隧道内的设备和电缆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这些有毒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很容易导致人员中毒和窒息。

另外,电缆隧道火灾还存在着爆燃的风险。

在电缆隧道的复杂设备中,很可能会存在漏电、短路等隐患,一旦发生火灾,这些隐患可能会引发爆燃事故,给人员和设备带来更大的损失。

针对电缆隧道火灾的危害,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首先,建立有效的火灾监测和报警系统。

在电缆隧道内设置火灾监测设备,如光纤烟雾探测器、温度传感器等,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能够迅速报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灭火。

其次,加强电缆隧道的通风系统。

合理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地排除烟雾和有毒气体,减少人员中毒和窒息的风险。

同时,通风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火灾发生时的热量和气流变化,以保证排烟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外,采用防火材料和隔离设备。

对于电缆隧道内的设备和电缆,应采用防火性能良好的材料,降低火灾发生的风险。

同时,电缆隧道内的设备应设置隔离设备,以避免火灾蔓延。

此外,要加强电缆隧道的日常维护和检查工作。

定期对电缆隧道内的设备和电缆进行维护和检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同时,对于隐患要及时消除,以减少火灾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人员的安全培训和火灾应急演练。

培训人员掌握火灾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人员在火灾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定期进行火灾应急演练,检验和提高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电缆隧道火灾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来降低火灾的发生和扩散。

只有从源头上找出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范,才能确保电缆隧道的安全运行。

隧道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隧道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隧道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一、消防安全基本概念1.1 消防的定义消防,即防火和灭火的简称,是指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控制和扑灭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一系列措施。

1.2 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隧道消防安全知识2.1 隧道火灾的特点隧道火灾具有突发性、扩散快、扑救难、损失大、影响广等特点。

2.2 隧道消防安全设施隧道消防安全设施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消防栓等。

2.3 隧道消防安全管理隧道消防安全管理应做到: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

三、隧道消防安全操作规程3.1 火灾预防火灾预防主要包括:定期检查电气线路,禁止违规充电,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隧道等。

3.2 火灾扑救火灾扑救主要包括:使用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启动消防栓供水,使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指导人员疏散等。

3.3 人员疏散人员疏散应遵循:有序、迅速、安全的原则,按照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的指引,迅速撤离火灾现场。

四、隧道消防安全应急预案隧道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应包括:火灾报警、火灾扑救、人员疏散、事故调查等环节,做到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和扑灭火灾。

五、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正确地操作消防设施,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六、总结隧道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旨在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确保隧道消防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特殊应用场合及增加条款1. 隧道电动汽车充电站火灾预防增加条款:•充电设施安全检查:定期对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充电接口、线路等无磨损、过热现象。

实际操作问题与解决办法:•问题: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可能产生热量,若散热不及时,可能导致火灾。

隧道消防安全小知识内容

隧道消防安全小知识内容

隧道消防安全小知识内容隧道消防安全小知识隧道作为一种特殊的通道,其结构和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其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隧道的火灾事故往往更容易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隧道消防安全的知识对于提升隧道使用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隧道消防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隧道消防设施、逃生通道、疏散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一、隧道火灾的特点隧道火灾与其他场所的火灾有所不同,具有以下特点:1. 空间狭小:隧道由两个比较狭小的隧道壁构成,火灾发生后人员疏散困难;2.逃生通道有限:通常情况下,隧道只有两个出入口,逃生通道有限,容易造成人员聚集;3.通风条件差:隧道内部通风条件较差,火灾后烟雾积聚速度快,容易造成窒息;4.易发大面积火灾:隧道内使用的大量可燃和易爆物,一旦发生火灾,易引起席卷全长火灾;5.火势可蔓延:隧道内废弃物、积烟、温度升高等情况可能导致火势蔓延。

二、隧道消防设施隧道消防设施是确保隧道安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灭火系统:隧道内应配置灭火系统,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临时灭火系统等,以便在火灾发生时快速灭火;2.自动报警系统:隧道内应配置可靠的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通知工作人员进行应急处理;3.排烟系统:隧道内应配置排烟系统,及时将烟雾排出,保证人员逃生时的安全;4.疏散指示标志:隧道内应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以指导人员快速疏散;5.应急照明设备:隧道内应配置应急照明设备,以确保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正常疏散。

三、隧道逃生通道隧道逃生通道是指在火灾发生时,人员逃离火灾现场所需使用的通道。

隧道逃生通道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通道宽度:隧道逃生通道的宽度应考虑人员密度和逃生速度,一般不得小于1.5米;2.通道材质:隧道逃生通道的材质应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如石材、金属材料等;3.通道顶棚高度:隧道逃生通道的顶棚高度应不低于2.2米,以保证人员正常行走;4.通道装饰:隧道逃生通道的装饰应简洁明了,不得设置过多装饰物;5.通道标识:隧道逃生通道需要设置明显的标识,以便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找到逃生通道。

隧道火灾特点

隧道火灾特点

隧道火灾特点隧道火灾中产生的大量烟气威胁人员逃生、影响火灾扑救路线、阻碍救援人员对伤员的救助。

就其火灾特性来说,隧道火灾由于其狭长空间形式,致使火灾的发展和烟气的蔓延特性不同于一般建筑。

隧道火灾中的烟气分层、温度分布、热释放速率以及其临界风速等,在不同送风条件下的特性也各不相同。

一、隧道火灾烟气危害性1、隧道火灾烟气对人员的危害隧道火灾发生时,其火灾烟气对人员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火灾烟气具有毒害性,烟气中所含CO等有毒气体,对被困人员呼吸系统的毒害作用,危害巨大。

当火灾燃烧到一定的阶段,CO2浓度可达15% —23%,当空气中CO2浓度大于20%,或者CO浓度大于1%时,在短时间内可致人死亡。

随着火灾的发生和发展,隧道中热烟气层的高度不断降低,一旦降低至人的口鼻的高度,就会对人员的呼吸造成影响,威胁到逃生人员的生命安全。

(2)烟气具有很强的减光性,烟气的蔓延会极大降低隧道内能见度。

这一危害作用,在建筑长走廊中进行人员疏散时,尤为危险。

火灾中由于火势的蔓延破坏,使隧道内的照明中断,对人员的逃生更加不利。

(3)火灾烟气具有高温辐射性,起火点附近温度可达800—900℃,有时甚至高达1000℃以上。

高温可对人的皮肤形成热灼伤甚至导致死亡,研究表明,人在空气温度达到1500c的环境中,只能生存5min,这对逃生人员造成巨大威胁。

2隧道火灾烟气对灭火作战的影响隧道属于狭长受限空间,火灾烟气在狭长受限空间内的输运不同于一般建筑中,隧道出入口少,烟气流动距离长,不易排出,这更增大了内攻灭火和救人的难度。

(1)低能见度阻碍了侦查人员发现火点。

隧道发生火灾时,一旦供电设施断电,照明不足,进入火场内部寻找火点的消防队员就难以进行有效侦查。

若隧道内烟气大量蔓延扩散,即使有应急照明设备,照射出的灯光也难以穿透烟粒子,形成有效照明。

因此,前期的侦查行动受到火灾烟气的阻碍,会严重拖延灭火行动的开展。

(2)烟气的蔓延阻隔了内攻灭火通道。

什么是隧道火灾事故

什么是隧道火灾事故

什么是隧道火灾事故一、隧道火灾的起因隧道火灾事故的起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施工问题: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是否考虑了安全防火的问题;2. 设备设施问题:隧道内的通风、排烟、灭火等设备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是否经过定期检查和维护;3. 车辆设备问题:隧道内的车辆是否存在漏油、漏电等现象,是否符合安全运营标准;4. 人为因素:隧道内的人员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如吸烟、乱扔烟蒂等。

二、隧道火灾事故的特点隧道火灾事故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空间狭小:隧道内的空间狭小,一旦发生火灾,烟雾迅速积聚,导致能见度骤降,对疏散人员和救援人员的行动产生重大影响;2. 环境封闭:隧道内的环境封闭,火势蔓延速度快,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无法排出,极易引发二次灾害;3. 通风困难:隧道内的通风较为困难,火灾后的烟雾无法迅速排除,给逃生和救援带来极大困难;4. 人员密集:在交通繁忙的城市中,隧道内的车辆和行人密集,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

三、隧道火灾事故的预防隧道火灾事故的预防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要做到隧道火灾事故的预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设计阶段:在隧道设计的初期,就要充分考虑防火安全的问题,对通风、排烟、灭火等设备设施进行合理设计和配置;2. 施工阶段:隧道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隧道各项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3. 运营阶段:隧道运营过程中,要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4. 管理阶段:加强对隧道内车辆和行人的管理,禁止违规行为,如吸烟、乱扔烟蒂等;5. 应急准备:建立健全隧道火灾事故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隧道火灾事故的应对一旦隧道火灾事故发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应对,是影响事故后果的关键。

隧道火灾事故的应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疏散和救援:一旦发生隧道火灾,要根据现场情况,迅速组织疏散和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2. 消防灭火:要迅速调动消防力量,进行灭火救援工作,防止火势蔓延和次生灾害的发生;3. 通风排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通风排烟,将烟雾迅速排出隧道;4. 现场封锁:要及时进行现场封锁,防止事故扩散;5. 事后处理:要及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和处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隧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隧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隧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引言隧道火灾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隧道火灾是指在隧道内发生的火灾,由于隧道封闭的空间、通风差、氧气供应少以及烟气无法迅速疏散等特点,隧道火灾的扑救和疏散都具有很大的困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隧道火灾事故案例来探讨隧道火灾的原因、应对措施以及避免火灾的策略。

一、事故概况2018年6月,某地区的一条城市隧道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

该城市隧道位于市区主干道上,是连接城市两个主要区域的重要交通通道。

隧道全长3公里,共有四车道,是城市主要的交通要道之一。

这次火灾是在早高峰期间发生的,当时隧道内车流量较大,加之烟雾弥漫,导致大量车辆无法通行,人员受困。

短短几分钟内,事故就造成了数十辆车辆被困,大约上百名市民被困隧道内。

最终,消防部门在经过数小时的紧急救援后,才成功将被困市民全部救出。

二、火灾原因分析1. 电气设备故障导致火灾据初步调查,这次隧道火灾是由电气设备故障引发的。

隧道内的照明和风扇系统都是由电气设备提供动力,这些设备长期工作后,可能因为线路老化、过载或者短路等原因引发火灾。

在这次火灾中,初步判断是因为隧道内部分电气设备工作故障导致了火灾的发生。

2. 隧道通风系统不完善隧道内的通风系统对于隧道内部烟尘排除和氧气供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这次隧道火灾中,通风系统的效果并不理想,烟尘迅速弥漫开来,导致被困市民难以呼吸,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3. 车辆故障燃烧在隧道火灾中,部分车辆因为机械故障或者车辆自身问题导致起火,也是导致火灾扩大的原因之一。

这需要加强车辆的安全性检查和维护。

三、隧道火灾应对措施分析1. 提高通风系统效率对于隧道内的通风系统来说,应提高其效率,确保烟雾能够迅速排出,以减少事故带来的烟尘危害。

同时,通风系统的运作也应该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

2. 定期维护电气设备隧道内的电气设备是一个潜在的隐患,应该加强其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作,减少因为设备故障引发的火灾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火灾特点
隧道火灾中产生的大量烟气威胁人员逃生、影响火灾扑救路线、阻碍救援人员对伤员的救助。

就其火灾特性来说,隧道火灾由于其狭长空间形式,致使火灾的发展和烟气的蔓延特性不同于一般建筑。

隧道火灾中的烟气分层、温度分布、热释放速率以及其临界风速等,在不同送风条件下的特性也各不相同。

一、隧道火灾烟气危害性
1、隧道火灾烟气对人员的危害
隧道火灾发生时,其火灾烟气对人员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火灾烟气具有毒害性,烟气中所含CO等有毒气体,对被困人员呼吸系统的毒害作用,危害巨大。

当火灾燃烧到一定的阶段,CO2浓度可达15%-23%,当空气中CO2浓度大于20%,或者CO浓度大于1%时,在短时间内可致人死亡。

随着火灾的发生和发展,隧道中热烟气层的高度不断降低,一旦降低至人的口鼻的高度,就会对人员的呼吸造成影响,威胁到逃生人员的生命安全。

(2)烟气具有很强的减光性,烟气的蔓延会极大降低隧道内能见度。

这一危害作用,在建筑长走廊中进行人员疏散时,尤为危险。

火灾中由于火势的蔓延破坏,使隧道内的照明中断,对人员的逃生更加不利。

(3)火灾烟气具有高温辐射性,起火点附近温度可达800-900℃,有时甚至高达1000℃以上。

高温可对人的皮肤形成热灼伤甚至导致死亡,研究表明,人在空气温度达到150℃的环境中,只能生存5min,这对逃生人员造成巨大威胁。

2隧道火灾烟气对灭火作战的影响
隧道属于狭长受限空间,火灾烟气在狭长受限空间内的输运不同于一般建筑中,隧道出入口少,烟气流动距离长,不易排出,这更增大了内攻灭火和救人的难度。

(1)低能见度阻碍了侦查人员发现火点。

隧道发生火灾时,一旦供电设施断电,照明不足,进入火场内部寻找火点的消防队员就难以进行有效侦查。

若隧道内烟气大量蔓延扩散,即使有应急照明设备,照射出的灯光也难以穿透烟粒子,形成有效照明。

因此,前期的侦查行动受到火灾烟气的阻碍,会严重拖延灭火行动的开展。

(2)烟气的蔓延阻隔了内攻灭火通道。

隧道空间结构狭长,出入路线单一,在灭火内攻时,若火灾烟气在铺设水带的路线上蔓延,内攻行动就会严重受阻,甚至被迫停止。

因此,灭火通道上的排烟行动必须要预先展开。

(3)烟气的毒性影响灭火作战效率。

火场中弥漫着有毒烟气,进入火场的无论是指挥员还是战斗员,都要佩戴空气呼吸器或者氧气呼吸器,以免呼吸受到影响。

呼吸防护装备的佩戴,必然会对作战人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同时,消防部队最常配备的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时限一般不超过30min,当战斗员在高温、浓烟、黑暗条件下作战,体能消耗增强,加之恐慌的心理作用,使得空气呼吸器钢瓶的使用时间一般按照20分钟计算,这更是大大降低了灭火作战的效率。

二、隧道火灾特性
由于空间的限制,隧道火灾中热烟气层反馈给内部空间的热量比在室外火灾中接受的热量要大得多。

图1阐明了隧道火灾与室外火灾热反馈的不同之处,室外火灾中可燃物受到的火焰辐射很少,而隧道火灾中,可燃物周围的高温烟气对其产生的辐射热要远远高于室内火灾。

隧道火灾与室外火灾热反馈
由于热反馈较大,在室外火灾中不会被引燃的可燃物在隧道中会剧烈燃烧。

例如,与开放环境相比,隧道中的火灾热释放速率能增大4倍。

此外,可燃物的燃烧使得氧气不足,火灾大部分情况下属于通风控制,会产生大量烟气和未完全燃烧产物。

因此,通风是影响火灾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时会决定火势的蔓延扩大或窒息熄灭。

这表明,正确的送风方式和时机,对于控制火灾发展和烟气蔓延十分关键。

1烟气分层
在燃料控制的隧道火灾中,烟气流动状态和烟气分层程度取决于隧道内部的风速。

为了便于描述,一般将隧道内风速划分三种速度范围:
(1)无强迫通风(低速气流):0~1m/s;
(2)中等强迫通风:1~3m/s;
(3)高速强迫通风:速度大于3m/s。

低风速范围一般是自然通风状态,烟气在火源附近形成烟气层。

烟气在隧道内的回流长度相对较长,火源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的烟气扩散距离大致相同,当纵向风接近1m/s时,回流长度大概是隧道高度的17倍。

中等风速下,火源附近的烟气成层被纵向风速强烈影响,回流长度为隧道高度的1~17倍。

强迫通风所形成的纵向气流一般速度较高,这种情况下,火源下风方向的烟气成层程度低。

因此,利用排烟装备形成高速气流强迫通风排烟时,必须要确认火灾下游区域内的人员疏散完毕。

否则,烟气的高度湍流会对下游人员造成巨大威胁。

2温度分布
利用移动装备对隧道进行送风排烟时,隧道顶部温度的纵向分布与烟气分层有一定的联系。

Newman指出,温度分布和气体产物以及烟气分布有一定关系;Ingason和Persson 研究发现,火源处的烟气密度和温度以及氧气浓度具有相关性。

因此可以得知温度分布和烟气层的分布是相关的,而温度分布不仅与风速有关,还与热释放速率和隧道高度有关。

这些参数通常可以用Froude数(表征惯性力与烟气层的浮力之比)和Riehardson 数(表示浮力和惯性力的比值)联系起来。

在模拟烟气流动和传热问题之中,Froude数被广泛应用。

Newman根据Froude 数将温度分布区域划分为三个,见图。

不同温度分布区域
区域一,Froude数小于0.9,烟气明显分层,热烟气沿隧道顶部蔓延,而地面附近的气体温度接近于环境温度。

区域二,Froude数在0.9到10之间,这个区域水平方向的流动和浮力驱动流动强烈反应,尽管没有很强的烟气分层,但是在竖向存在温度梯度,也就是说,通风气流与火羽浮力作用之间有强烈的反应。

区域三,Froude数大于10,在这个区域,竖向温度梯度并不明显,因此没有明显烟气分层。

阳东等多名学者在长宽高尺寸为7.5m×1.5m×0.6m的通道试验台内进行火灾实验,在8 kW ~18 kW的不同火源功率下,得出Froude数在1.28~2.5之间时,烟气层出现不稳定,烟气涡旋的破碎导致烟气向下部空间扩散;当Fr>2.5时,热分层的稳定性完全破坏,致使火灾烟颗粒分层状态受到破坏,烟颗粒层在纵向厚度上明显增加。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他的实验是在纵向通风风速较小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于排烟装备制造的较大风速条件下的适用性还有待验证。

在隧道内,对于火灾下游的气体,若由于纵向风的作用,热烟气与隧道空气充分混合,混合气体的平均温度、速度、浓度,作为与火源位置距离x的方程,是可以计算得到的。

3热释放速率
为了控制火灾烟气蔓延,许多隧道中都装有纵向通风系统,然而设计部门却很少考虑通风对于火灾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尤其是当这些固定系统一旦失效,利用移动排烟装备进行烟气控制,对火灾热释放速率的影响,亟需深入研究。

火灾热释放速率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燃料的燃烧充分程度和氧气的供给程度。

尽管已经有很多文献研究不同通风条件下的烟气输运行为,却少有涉及到对于火灾自身的影响,因此,送风排烟下的火灾热释放速率无法明确。

例如,对于隧道火灾,Heselden(1976)估算重载车辆(HGV)火灾热释放速率大约20MW。

然而,Grant(1997)采用风速为3m/s的纵向通风,在隧道中进行的重载车辆火灾实验,测试得的热释放速率超过了120MW。

隧道内风速增加,使火灾热释放速率增加,是由于火焰对可燃物给予了更多的热量传递,并且有更多的氧气运送到火源,加强了氧气与燃料的混合。

4临界风速
临界风速为隧道内发生火灾时,为了抑制火灾烟气回流,通过火场送风,在隧道内形成的最小纵向送风风速。

图6.3为临界风速时烟气没有发生回流现象。

图3临界风速时烟气无回流现象
Bettis等通过进行全尺寸实验,发现火源较小时,临界风速随热释放速率的1/3次幂指数而变化;当火源较大时,临界风速却随热释放速率的变化而不再发生变化。

Parsons在Memorial火灾通风实验中发现,基于Froude数的临界风速预测模型在火源功率为50~100MW的火源热释放速率范围内,比实际临界风速偏高5~15%。

因此基于Froude数的预测模型对于较大的火灾是不适用的。

在进行隧道火灾扑救时,消防员的最终目标是疏散和救援所有被困人员,控制并熄灭火灾。

火场送风排烟根据临界风速原理,可以将火灾产生的烟气控制在火源的下方,这会在火源上风方向提供一个无烟的逃生路线。

然而,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达到临界风速的火场送风,可能会加剧燃烧物的燃烧。

因此,在利用排烟装备进行火场送风排烟时,要合理调节排烟装备的战术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