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复习课
第22首 饮酒复习课 九年级语文课件

饮酒
【文学文化常识】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 谥“靖节”,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饮酒
【自主复习】 1.准确背默这首诗。 2.背诵面对面135页分角度鉴赏和主旨。
饮酒
【写作背景】陶渊明曾做过几次官,但因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 不入,后辞官回家,归隐田园。《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 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 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 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饮酒
复习课“六环节”课堂模式 《饮酒》
饮酒
环节一:目标引领(2分钟) 1、会准确无误地背诵默写古诗。 2、用赏析诗歌的方法来赏析名句。(重点、难点
)
3、链接中考
饮酒 【原文呈现】(红色加线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3.(教材P141思考探究)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 的想法。(3分)
【答案】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 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 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 “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意思对即可。3分)
饮酒
【古诗词曲鉴赏】
修辞:运用设问,自问自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 - 副本

《饮酒》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25课的第2 课时--陶渊明的《饮酒》,关于这篇课文,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说教材:《饮酒》课文诗五首中的一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在第二课时我着重要让学生了解诗中人、情、景、理融为一体的写法,并且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说学法:处于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1、知识与能力: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2、重难点:(1)、重点:了解人、情、景、理融为一体,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一)、围绕课程,导入新课:1、赏析每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字面去感悟内涵。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2、问题探究(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
主题型古诗文群文教学以《饮酒(其五)》《野望》整合课为例

主题型古诗文群文教学——以《饮酒(其五)》《野望》整合课为例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借着君师父给的胆儿,“秋备聊群文”专题课今天开播了。
我很激动,也很惶恐。
对于群文教学,我的研究还说不上深厚,对于课堂技艺,我的实践还谈不上高明。
但加入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我拔着头发使劲儿往上,努力跟上兄弟姐妹们的步伐。
牢记君师父的教导,无论生活还是教学研究都要聚焦,我专注于群文教学,做了一些课例,有了一点点心得。
从今天开始,我和朋友们一起来聊群文,重在聊课堂教学的前前后后,我的愿景是,倾尽全力把自己近几年的研究中最精华的部分分享给您,和您一起审视统编教材中多个文本的内在联系,搭建一课多篇的联通桥梁,掌握王君青春语文文本特质的相关理论,寻找开展群文教学的课堂路径。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培植学生语文兴趣的场域,也是教师价值体现的所在。
我觉得,群文教学是课堂教学创新和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条创新路径。
跟大家聊群文,目的就是借助群文教学这种形式,习练如何上出灵魂在场的语文课,上出思维到位的语文课,上出开阔融通的语文课,上出丰富隽永的语文课!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无限游戏,实现万文互联,把课堂与生活打通,用活法指导教法,让教学指向多彩而开放的未来。
在以后的课程中,我将和大家一起,着力研讨统编教材中一课多篇的创新设计,1+X 群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单元整合的聚焦取舍和专题复习课创意活动。
一课多篇,是指一个课目当中有多篇文章,比如《世说新语》二则、散文两篇、古代诗歌五首等。
我们每册中都有2-3篇这样的课文。
一课多篇属于比较特殊的群文阅读,因为既要落实统编教材的编排理念,实践单元要求和阅读提示等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又要跳出单元主题的钳制,从中提取出显性的、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语文学习要素,这是一课多篇类群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
1+X是以课内一篇或一类为主文本,联结课外多个文本形成互证、互补、互衬等的阅读场,实现共建共享的教学效益。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一等奖5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 中的偶见,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 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 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思考探究: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菊”和“飞鸟”有何象征 意义?赏析?
死亦足。”
生态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 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 闲适、恬淡。运用景物衬托的写作手法,衬托出诗人 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形象。
思考探究: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 为什 么?
不能。
“因采菊而见山, 境与意会,此句最有 妙处。近岁俗本皆作 ‘望南山’,则此一 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淡泊名利, 宁静处世等。
赏 开头两句设置悬念,“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反差引发 析 读者对此种情形的思考。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 此处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
可以“而无车马喧”?
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
(知识补充)“庐”字有着深刻 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文化内蕴,代表着古人的一种安
“菊”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 “飞鸟”——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①这两句借景抒情,描写了眼前景物,渲染了隐居 之所的宁静美好,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 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②这两句动静结合的手法,静的是云气,动的是飞 鸟,写傍晚山间的美妙景象,写出了南山黄昏时云 气绯红、鸟结伴归巢的优美景象,含蓄地表达了诗 人回归自然后的自在心境。
饮酒

报国的 远大理想,去叩击朝廷的大门,可真正落的好下场 的又有几个?!现已“世人皆醉”,只靠几个人的“我独醒” 又有什么用?倒不如陶渊明,远离繁杂的社会,不与贪官同 流合污。下地耕耘,自给自足,衔觞赋诗,自娱自乐,闲庭 信步,自由自在。 他之所以“居陋室而不悲”,是因为那里没有污浊;他 之所以“箪瓢屡空”,还能“晏如也”,是因为他有精神食 粮;他之所以不因庄家“草盛豆苗稀”而急躁惋惜,是因为 他始终“愿无违”。 我,深深地为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之闲 情所羡慕;我,深深地为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所折服; 我,深深地为他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感 慨……他,已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在我的心中,他,远离尘世,内心是满载的纯洁;他, 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 我也要像陶渊明那样,用一颗真挚、纯真、属于自己的 心去面对他人,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聪慧小检测
1. 作者 ,名 ,字 ,号 谥号 ,朝代 ,评价 ( )( 我们还学过他的《 》 2.解释词语: 车马喧: 悠然: 气: 相与: 辨:
,
)
聪慧小检测
3.翻译诗句: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聪慧小检测
4. 本诗通过
的叙写,
说明“
表达作者
”的道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饮酒》复习课
定兴二中 任伟新
课前积累:
枯瘠 隽妙 蹇劣 窥伺 翌日
奇崛 隽逸 猥鄙 盛馔 蜿蜒
犀利 縠纹 冥顽 分娩 飓风
丰腴 憩息 叫嚣 岑寂 绮丽
轻飔 忧戚 引吭 奢侈 剽悍
饮酒复习课件

9.谈谈你对“真意”的理解! 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或:回归自然的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赏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生的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言表达,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 。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生活的真谛,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 呢?
为富贵荣华而奔竟的形象写照。 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心远”指______________。(“心 远”的对象是官场的生活和世俗往来的纷扰) 3.“心远地自偏”道出感觉与外境之间的辩证关系:_ 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荒远 ______________。
4.作者身居闹市中心却觉 得偏僻安静,其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音概括) 因为作者的高志远酷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 ____________________ (或作者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 .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田园 描写____的美好景色,作者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 林飞鸟,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____________。 悠闲自得的心情 悠然 6.“____”一词最能体现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7.“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8.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是南山暮景,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飞鸟一群群 ____________________ 结伴而返,作者从飞鸟暮归眷恋山林,悟出了人也应该恢复 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然的本性,返璞归真.
饮酒复习课件

6.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 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 自然觉得住 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 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 (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 “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 此自终。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 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
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 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 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 神世界。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 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 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曾 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 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 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 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 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 躬耕田园。 他是我国田园
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 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 称“陶谢”。
• (6).《饮酒(其五)》表明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 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 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 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 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 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 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 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 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 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 一种高洁的情致。
5.《饮酒》中表明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 方式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6.《饮酒》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 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7.《饮酒》物我合一的境界/诗中最 为出名的诗句/写景绝妙的诗句/反映诗 人的生活志向,表现他闲游自在的隐 居生活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饮酒
中考复习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熟练、准确地默写诗歌。 •3、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情 感。 诗作者是陶渊明 ,又名 潜 ,
字 元亮 ,号 五柳先生 ,私谥 靖节 , 生活年代是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 。
二、默写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4、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 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 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却远离 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 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5、“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心境? 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 心境。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 对即可。2分)
二、内容及情感
前四句叙写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说 明了“心远 地自偏”的道理。 中间四句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表现了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抒写了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情感:表现出作者隐居生活的闲适, 展示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 的心胸。
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 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 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 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诗人永保清高,正直的情操的原因的 解释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默写
1、身居闹市,如能不受世俗诱感,保持高 洁的情操,也能获得正如陶渊明在《饮酒》 问君何能尔 _____________ 心远地自偏 ” 中所说“___________? 2、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写出 诗人看到南山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诗人 闲适恬静的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子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描写 南山暮景自然意趣的诗句是: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五、练习提高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 得了 恬静 心境。
(悠然、闲适、恬淡、愉悦)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 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2 分) 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生活状态。
3、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
色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8、对该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 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 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 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 然一体。
9.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 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 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 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 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 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 的情形。
8.《饮酒》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 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9.《饮酒》主旨句/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 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三、名句赏析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 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 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 灵的自由和惬意。
7、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 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 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 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 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 “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 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的哲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诗人永保清高,正直的情操的原因的解释是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忘言。 5.《饮酒》中表明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6.《饮酒》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 7.《饮酒》物我合一的境界/诗中最为出名的诗句/写景绝妙的诗 句/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表现他闲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饮酒》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 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9.《饮酒》主旨句/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