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化学成分概述
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1、有机酸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约为干物质的3%左右。
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
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等。
茶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已发现茶叶香气成分中有机酸的种类达25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气,但经氧化后转化为香气成分,如亚油酸等;有些有机酸是香气成分的良好吸附剂,如棕榈酸等。
虽然茶叶中柠檬酸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可以促进体内钙的排泄和沉积,如长期大量摄入,有可能导致低钙血症。
2、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并不是一种物质,因此常称为多酚类,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
过去茶多酚又称作茶鞣质、茶单宁。
茶多酚的功效主要有:能消除有害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抑制癌细胞、抗菌杀菌、抑制艾滋病病毒。
可以与食物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时间一长引起人体缺铁,甚至诱发贫血症。
3、氨基酸:分析表明,茶叶中至少含有25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8种,茶叶中就含有6种。
氨基酸是构建生物机体的众多生物活性大分子之一,是构建细胞、修复组织的基础材料。
4、蛋白质: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所以茶叶中蛋白质含量不是很高,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
蛋白质是维持机体的生长、组成、更新和修补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通过氧化作用为人体提供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蛋白质遇到茶多酚,会产生很难溶解的鞣酸蛋白,对人体不利。
5、生物碱: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
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其他含量甚微,所以茶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常以测定咖啡碱的含量为代表。
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兴奋大脑神经和促进心脏机能亢进的作用。
过量饮(食)用,能扰乱胃液的正常分泌,影响食物消化,还能使人产生心慌、头晕、四肢乏力等症状,是导致“醉茶”的主要因素。
茶叶化学成分概述

具甜味,增稠茶汤
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
维生素C
具酸味
防坏血病
绪论
(三)茶的色香味形
茶的种类
加工的基本原理
形成的品质 特征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高温杀青,破坏酶活性,抑制茶多酚的酶促氧化, 避免红梗红叶
通过萎凋来增加酶的活性,然后通过揉捻、发酵, 促使茶多酚的酶促氧化
通过做青(摇青和晾青),使茶多酚发生部分氧 化作用
绪论
1、绿茶 不发酵茶
品质特征:清汤绿叶,耐 冲泡。
加工工序:鲜叶~杀青~ 揉捻~干燥。
主要类型:蒸青绿茶、晒 青绿茶、烘青绿茶和炒青 绿茶。
代表名优茶: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 庐山云雾、信阳毛尖、日 照雪青等。
2、红茶 全发酵茶
品质特征:红叶红汤,浓强鲜。 加工工序:鲜叶~萎凋~揉捻~发
2、生物碱
茶叶中生物碱(alkaloid): 主要组成:咖啡碱、可可
主要为嘌呤碱,具有复杂
碱、茶叶碱。
的环状结构和特殊的生理 与茶叶品质的关系:重要
作用。
的滋味物质,具苦味,与
含量(占干物质) :
茶黄素缔合后具鲜爽味。
3~5%。
绪论
3、氨基酸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极易溶于 水,其含量因茶的品种、 部位而变动。
绪论
化学成分
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对人体的功效
茶多酚
具收敛性,构成涩味主体
抗氧化、消炎抑菌、降血糖、 降血脂、抗癌防突变
咖啡碱 具苦味,鲜爽(与茶黄素缔合) 兴奋中枢、助消化、利尿
茶氨酸 芳香物质
具鲜爽滋味,焦糖香气
提高大脑功能、降血压、增强 免疫力
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氨基酸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02
CHAPTER
茶叶中的微量元素
含量最高,是茶叶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约占茶叶干重的1.5%-2.5%。
钾
含量次之,约占茶叶干重的0.4%-0.6%。
钠
含量较低,约占茶叶干重的0.3%-0.5%。
维生素C
茶叶中维生素E的含量较低,每100克茶叶中维生素E的含量约为1-2毫克。
维生素E
茶叶中维生素K的含量较低,但相对于其他食物来说,茶叶是维生素K的良好来源。每100克茶叶中维生素K的含量约为100-200微克。
维生素
维生素C
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促进铁吸收等作用。
维生素E
具有抗氧化、保护细胞膜、抗衰老等作用。
维生素K
参与骨骼代谢、促进血液凝固等作用。
茶叶中维生素C的含量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越高,茶叶品质越好。
维生素C
虽然茶叶中维生素E的含量较低,但它对于茶叶的抗氧化性能和保鲜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E
茶叶中维生素K的含量虽然不高,但它对于茶叶的营养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骨骼健康有益。
不同种类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是红茶和乌龙茶。
种类与含量
抗菌消炎
茶多酚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口腔、肠道等常见细菌的繁殖,预防口腔疾病和肠胃炎等疾病。
抗辐射
茶多酚能够吸收放射性物质,减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对长期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人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茶多糖是一类复杂的糖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淀粉、果胶、半纤维素和多酚等。
茶多糖在茶叶中的含量因茶叶种类、生长环境、采摘季节和加工方法等因素而异,一般占茶叶干重的20%-30%。
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 叶位 芽 第一叶 第二叶 第三叶 第四叶 茎 • 茶多酚24.38 24.61 22.18 20.11 17.60 11.22 • 幼嫩的芽和鲜叶茶多酚含量高,并且叶质柔软,制成的茶
叶紧结均整。 • 咖啡碱 茶叶鲜叶中含有的咖啡碱是嘌呤衍生物,咖啡碱具
有特殊的生理作用,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解除大脑疲劳, 加强肌肉收缩,并具有强心利尿,减轻酒精、烟碱的毒害 等药理功效。因此,饮茶具有振作精神的作用。 • 咖啡碱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至4%之间。随着茶树品 种、生长的自然环境,尤其与新梢芽叶的部位不同,有较 明显的差别。一般大叶茶树中咖啡碱含量较高,在云雾中 或阴面山生长的鲜叶中,咖啡碱的含量也较高。新梢不同 部位的芽叶中咖啡碱的含量见下表:
• 鲜叶中芳香油的含量极微,据分析,鲜叶中约含0.02%以 下的芳香油。鲜叶中芳香油的含量,随着茶树品种、生长 环境和生长季节的不同而有定的差别。据分析,春茶鲜叶 芳香油含量为0.014%、夏茶鲜叶中含量仅为0.007%。嫩 叶中芳香油含量较多,随着鲜叶的粗老,芳香油的含量逐 渐减少。
• 茶叶中的芳香油,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鲜叶生长过程 中生成的;二是在制造过程中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成的,茶 叶中芳香油的含量虽少,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却很大。
茶叶中主要无机成分(质总重量的5%,其 中约50%是钾的氧化物,15%是磷的氧化物和磷酸 盐[1]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据报道,茶叶中至少有 42种矿物质元素,其中必需常量元素有Na、P、Cl、 K、Ca、H、C、0,N、S等10种,必需微量元素有 Mg、Mn、Cu、Fe、B、Si、Zn、Mo、Mg等9种, 痕量元素有Br、Ru、Sr、Gc等4种;还有对茶树生 长发育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10种元素(Al、P、 Se、As、Ni、I、Cr、Cd、Pb、Co),其中F、Se 2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茶叶主要成分

2、茶叶中的氨基酸
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一般占茶叶干物 质的1-4%。 茶叶中氨基酸极易溶于水,且具有鲜 甜味,类似味精的鲜爽味。 其中,茶叶中的茶氨酸是茶树特有的 氨基酸,一般植物中罕见。 也是茶树中的特征性物质。
3、茶叶中的生物碱
是一类含嘌呤环的嘌呤衍生物,茶叶 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咖啡碱。 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在 2%—5%之间, 茶叶冲泡后,约有80%以上的咖啡碱能溶 解于沸水中。 咖啡碱味微苦。每日饮茶5—6杯,则咖 啡碱的摄取量约0.3克。 咖啡碱对人具有兴奋和利尿的作用。 故茶叶是一种良好的兴奋剂和利尿剂。
无机化合物 3.5—7% 水溶性部分2—4% 水不溶性部分1.5—3%
茶叶无机化合物——即将茶叶高温 灼烧、碳化后剩下的灰烬。
1、茶多酚
——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化学成分。是 茶叶中30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味苦涩。 又叫茶单宁、茶鞣质,属于多酚类物 质,分子中含有苯环与羟基。 南方的茶叶、夏天的茶叶、嫩茶、绿 茶中茶多酚含量最高。 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发生酶促 氧化,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 是茶叶的特征性物质。
4、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含有多种维生素,主要有 维生素C,维生素C的含量约为1—2%。 茶叶中还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 叶酸、烟酸、维生素E等,都是人体不 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它与咖啡碱、茶多酚协同产生药理作 用,能比单纯的成分起到更多的作用。
4、氟化物
一般食物中含氟量很少。 茶叶中含有较丰富的氟,茶叶中, 氟(F)含量一般为0.002~0.025%。 茶叶中的氟化物约有40-80%溶解于 开水。 作用:坚齿——使牙齿的珐琅质 更加坚硬, 防龋——不长虫牙。
第一节 茶叶主要保健成分
一、茶叶化学组成的一般含量
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哪些_茶叶的化学成分分析

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哪些_茶叶的化学成分分析茶叶中有很多的成分是我们的生活中都需要的,主要有哪些主要成分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叶中氨基酸茶叶中含有约1%~4%的氨基酸,已发现的有26种,包含20种蛋白质氨基酸和6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其中,最主要的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
尤其是茶氨酸,几乎为茶叶所特有,占茶叶干物质的1%~2%,约占所有氨基酸含量的50%。
于是我们讨论茶叶的氨基酸,最主要研究的就是茶氨酸。
在茶叶当中,氨基酸是氮素循环的一类非常重要的代谢产物,也就是氮素营养被根部吸收,然后转运到茶树的芽叶等各部位,从而使茶树慢慢长高长大,积累越来越多天然的氨基酸,被人发现从而加以利用。
茶叶氨基酸不仅代表着茶树营养的供给与转化,也与茶叶的品质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其重要的程度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茶叶氨基酸的味道大多都具有鲜、爽、甜的特点,部分氨基酸还略带微酸。
如果茶叶当中氨基酸含量较高,那么口感就会表现出鲜、爽、甜,如果具有刺激味的茶多酚的含量也比较恰当,那么这个茶的口感就表现出醇爽的特点。
实质上氨基酸是组成茶叶滋味最重要的三大类物质之一(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茶汤口感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三类物质的含量与比例关系。
部分氨基酸还表现出一定的良好香气,如腥甜、海苔味、鲜甜、紫菜气味等等,这些感觉在日式蒸青茶或者一些名优细嫩绿茶当中常被发现,这是由于这些茶当中,普遍氨基酸含量都较高。
此外,有些氨基酸还能与其它物质相结合,在制茶过程中参与良好香气的形成。
那么在选购茶叶时,哪种茶叶氨基酸含量会比较高呢?这里先说一个最简单的窍门:茶叶带毫毛越多,氨基酸含量往往越高。
有时我们在冲泡茶叶时,汤面上漂浮着一层白白的细毛,很多朋友以为这茶汤不干净,以为是灰尘,但其实不然,这是茶叶自身生长的毫毛,越嫩的部位含茶毫越多,而茶毫的主要组成物质就有氨基酸。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 异构化作用:在热的作用下,一种儿茶素 可转变为它对应的旋光异构体或顺反异构 体。如在绿茶制作中,EC可转变成C。
三、花青素和花白素类 (anthocyanidin and leucoanthocyanidin)
(一)花青素类
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一类性质较稳定 的色原烯(Chromene)衍生物。一般茶叶中其 含量占干物重的0.01%左右,而在紫芽茶中 则可达0.5-1.0%。
茶叶中主要的花青素类物质
上述的四种花青素物质在茶树体内主要是 以糖苷的形式存在。
• 茶叶中的花青素类是一种性质较为稳定的 色原烯衍生物,多以花青素糖苷的形式存 在。存在多种互变异构体,在不同的pH下 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花白素类又称4-羟基 黄烷醇,经盐酸处理后能形成花青素类物 质。
• 茶叶中的酚酸类主要有没食子酸、茶没食 子酸和绿原酸。
作业题
1、画出茶叶中主要儿茶素的结构。 2、画出茶叶中主要黄酮醇及其苷的结构。 3、简述儿茶素的理化性质以及儿茶素与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具有黄色到橙红色的多 种有色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属四萜 类衍生物(8个异戊二烯),结构特征为共轭 复烯烃,为茶叶中重要的脂溶性色素。类胡 萝卜素已知结构式的化合物在300种以上,
☺茶叶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为胡萝卜素和叶 黄素两大类。
(1)胡萝卜素类(Carotenes)
• 胡萝卜素类为茶叶中重要的脂溶性色素, 分为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 卜素,等。这三种胡萝卜素被内服至人 体均能表现维生素A的生理作用,也称 为维生素A原。
茶叶的成分

茶叶的成分通过化学分析,目前已知茶叶含有的化学成分有500多种,其中有机物有450种以上,如此复杂的茶叶化学成分,归纳起来大约有十几类。
水分(75-78%)茶多酚(20-35%)蛋白质(20-30%)茶树鲜叶碱(3-5%)酶有机化合物糖类(20-25%)有机酸(3%左右)干物质(22-25%)脂肪(8%左右)色素(1%左右)芳香物质(0.005-0.03%)维生素(0.6-1.0%)无机化合物(4-7%)水溶性部分(2-4%)水不溶性部分(1.5-3%)茶叶鲜叶中75-78%是水分,除去水分后,干物质约为22-25%。
这些干物质极大部分是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只占4-7%。
1.水分在茶树体内各部位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代谢旺盛的嫩芽、嫩茎、嫩叶含量最高,其次是老叶和根系,枝条和主茎中含量最低。
鲜叶在加工过程中,水分参与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由于加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从而激活了细胞内一些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这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关键之一。
因此,在鲜叶的加工过程中控制水分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幼嫩的鲜叶经过加工制成干茶,绝大部分水分都是蒸发散失的,最后只保留4-6%的水分,因此通常需要4斤多鲜叶才能加工成一斤干茶。
成品茶的水分含量与贮藏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茶叶水分含量高,发生化学变化快,保质期短,水分含量低,发生化学变化慢,保质期相对长一些。
因此,各种茶叶在贮藏时,水分含量不宜过高,一般精制茶控制在3%-5%以下,毛茶控制在6%,最高不宜超过7%,否则,茶叶品质很容易发生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品质特征。
2.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三十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主要成分由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酚类四大类物质组成,约占鲜叶干物质的30%左右。
奇种儿茶素约占多酚类总量的70%左右。
儿茶素又分为酯型儿茶和非酯型儿茶素二类,酯型儿茶素具有较强的苦涩味和收敛性,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水多,涩味和收敛性较弱。
儿茶素在红茶制造过程中变化相当显著,会被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一系列氧化产物,这就是红茶加工变成红色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多糖:多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通式为 CnH2n-2xOn-x 茶叶中常见的有淀粉、纤维素、 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淀粉,由葡萄糖缩合而成,作为一种贮藏物 质存在于茶树的鲜叶中(0.2-2.0%),茶籽 (30%),茎木质部(15%)。
淀粉难溶于水,冲泡后不进入茶汤,但淀粉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通过水解酶(α-糖苷酶) 的作用,可生成可溶性糖,增加茶汤的甜度。
1、茶叶中的糖类
茶叶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其含量占 干物质总量的20%~25%。单糖和双糖又称可溶性糖,易 溶于水,含量为0.8%~4%,是组成茶叶滋味的物质之一。 茶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 物质,含量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以上,多糖不溶于 水,是衡量茶叶老嫩度的重要成分。茶叶嫩度低,多糖 含量高;嫩度高,多糖含量低。
3 茶叶中的酶
b 氧化还原酶类: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 多酚氧化酶:催化儿茶素B环上的3`、4` 二羟基,氧化形成邻醌,邻醌进一步缩聚形 成茶黄素、茶红素等品质成分。 • 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或过氧化物对 某些物质进行氧化作用的酶。
• 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3 茶叶中的酶
酶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催化作用很活跃的蛋 白质,生物体的一些生化反应、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一切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必须 有酶的参与,生命如果没有酶的催化,生命 就会停止,所以酶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
3 茶叶中的酶
(1)酶的种类—根据酶所催化的基质或底物来 命名
c.与蛋白质含量有关的因子 品种:大叶中<小叶中; 物候期:春茶>夏茶>秋茶 环境条件:高温,长日照,Pr ,相对低温,湿度增
加,Pr 。 土壤条件: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有利于根部吸收并合 成较多蛋白质。
d.蛋白质的通性 1.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 2.蛋白质是两性物质 3.蛋白质是胶体物质 4.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5.蛋白质的伸展性、变性及凝固
(三)茶叶中的水分
2、制茶与水分:制茶过程中茶叶色香味的变 化就是伴随着水分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制 茶时常将水分的变化作为控制品质的重要生化 指标。炒青茶加工过程水分的变化(%):
鲜叶:75~78% 杀青叶:60~64% 揉捻叶:60左右% 二青叶:35~40% 三青叶:10~15% 足干叶:5~6%
• 不可再利用元素:元素在植物体内形成稳定的 化合物,难以分解和转移,直至叶子老化、死亡。 如Ca、Al、Fe、Mn等。
• 部分再利用元素:只有一部分能再利用, 而另一部分即固定在叶中成为细胞的构造物 质,如Mg,一方面作为酶的激化剂,可以从 老叶向新叶输送进行再利用,另一方面,作 为叶绿素的构造物质固定在叶中,直至老化。
• 及时关注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前沿; • 巩固、勤于思考,多问; • 态度端正 • 总成绩:考勤、作业、实验、卷面
第一章 茶叶生化成分概述
一、茶叶的化学组成 (一)茶叶中的元素 (二)茶叶中的灰分 (三)茶叶中的水分 二、茶叶内含物组成 (一)基本物质 (二)活性物质 (三)特征性物质
(一)茶叶中的元素
研究的意义
• 为科学管理茶园,提高鲜叶产量、质量提 供理论依据。
在了解并掌握茶树生长习性的基础上, 以茶树物质代谢规律为依据,采取合理的措 施(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施肥、采摘等)
• 指导制茶工艺,发挥鲜叶价值,提高产品 质量。 鲜叶→正确加工→好品质的茶叶 生化理论指导,红茶发酵中酶
、温、湿度的控制和掌握;绿茶加工中酶的双 重性等。
泥沙及碱土金属的碱式磷酸盐等。 • 酸不溶性灰分:泥沙、微量氧化硅等物质。
3、茶叶中总灰分含量的变化
茶叶中总灰分总量,除了芽中的含量较低外, 随着芽叶的成熟含量逐渐降低,其水溶性灰分 含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水不溶性灰分增加。 所以一般高级茶的灰分含量高于低级茶,同时 把水溶性灰分作为茶叶老嫩度的指标之一。
《茶叶生物化学》
茶叶生物化学是以茶为研究对象,是生物 化学和茶叶科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涉及 茶树栽培、育种、加工、茶叶品质检验等课 程内容的一门专业课。
研究的核心问题:茶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 物合成及其在活体和制茶过程中转化等机理 的研究。
研究内容
• 研究茶树体内在物质成分种类、结构、性 质及其生理代谢和形成的途径。 • 研究制茶工艺中物质变化的规律与品质的 关系。 • 研究物质代谢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基本物质 结构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 遗传物质(核酸、蛋白质) 贮藏物质(糖类、脂肪)
(二)活性物质:含量少,对生命活动起着调 节、代谢作用。(酶、激素、维生素)
(三)特征性物质:
茶叶中含量较多,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 或茶叶中特有的一类或几类物质。(茶多酚、 茶氨酸、芳香物、色素等)
涉及的内容多,后面详细作介绍。
• 为茶叶内含成分的开发、应用以及茶叶综 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范围:医药、化工、食品
内含成分:茶多酚、茶多糖、茶皂素等
研究的历史、现状、方向
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是从成品茶的品质及 其有关的化学成分的分析逐步发展起来的。
• 第一阶段: 19世纪80年代后
人们的研究开始从成品茶的化学分析转入鲜 叶分析,对茶叶中的水浸出物、灰分元素、 咖啡碱、茶多酚、酶等成分进行较系统的研 究;
(二)茶叶中的灰分
1、概念:茶叶中的化学元素在茶叶分析过程中, 经过高温灼烧(600℃),部分元素以CO2、 H2O、N2O5的形式挥发到空气中,另一部分 以氧化物(K2O、Ca2O、P2O5)的形式残留 下来,残留的这部分即为灰分。
2、分类: • 水溶性灰分: K2O 、P2O5、Na2O等。 • 水不溶性灰分:MgO、CaO、MnO2、Fe2O3、
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体积巨大, 在水中具有胶体的性质。
絮凝作用:蛋白质在溶液中靠水膜和电 荷保持其稳定性,水膜和电荷一旦被除去, 蛋白质就开始凝集在一起而形成较大的蛋 白质胶团,最后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这种 作用称为絮凝作用。
盐析作用: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中性盐饱和溶液时,则能使蛋白质脱水并 中和其电荷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中性盐 的沉淀作用称为盐析作用。常用的蛋白质 盐析剂有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铵等。
章节介绍
绪论
第一章 茶叶化学成分概述
第二章 茶叶中的氨基酸 第八章 绿茶加工化学
第三章 茶叶中的嘌呤碱 第九章 红茶加工化学
第四章 茶叶中的多酚类 第十章 其他茶类加工化学
第五章 茶叶中的色素
第十一章 茶叶功能成分化学
第六章 茶叶中的芳香物
第七章 环境与茶树的物质代谢
绪论
围绕和解决的问题: 1、《茶叶生物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2、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3、研究茶叶生化的意义? 4、茶叶生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学习该门课程的要求
功能划分
结构蛋白:存在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器中, 没有酶的催化功能。如:细胞壁的伸展蛋 白、组蛋白、核蛋白。
储藏蛋白:茶籽中存在,没有酶的活性, 比较稳定,种子萌发时,被水解为各种氨 基酸,供种子萌发。
结构特点
单纯蛋白:水解后只生成氨基酸的蛋 白质。一部分酶蛋白,以及所有的储 藏蛋白均属于这一类。
结合蛋白:核蛋白(含核酸)、脂蛋白 (含脂类)、糖蛋白(含碳水化合物)、 叶绿蛋白(含叶绿素)等等,各有不同 的结构和功能。
• 双糖:由两分子单糖缩合而成的寡聚糖。一 般是以蔗糖(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缩合 而形成)的形式存在。通式为CnH2n-2On-1。 麦芽糖(2分子葡萄糖脱水而成)
• 特点:固体结晶、具有甜味、易溶于水。
• 三糖:棉籽糖(痕量)存在于大部分的植物 中,是由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结合而成。能 顺利地通过胃和肠道而不被吸收,有整肠和改 善排便的功能,它能改善人体的消化功能,促 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b.分类: 清蛋白:溶于水、稀盐溶液,占总蛋白的3.47%
球蛋白: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溶液,占0.87%
溶解状况
醇溶蛋白:不溶于水,可溶于稀盐、 稀碱溶液、可溶于70-80%酒精 占13.61%
谷蛋白: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 稀碱溶液,占82.05%
酶蛋白:数量最丰富,承担多种生化反 应的催化作用。
1、概念:元素是一切物质变化的基本单位。
75%-78%是水
鲜叶
有机物:基本上是由C,O,H,N 四种元素构成
22%-25%干物质
无机物:矿质元素及其 氧化物组成
2、元素分类
• 可再利用元素:在植物体内能转移和再利用。 这类元素在茶芽萌发旺盛时会由老叶转运至新 叶进行再利用。如N、P、K、Na、Zn等。
纤维素、半纤维素,形成后比较稳定, 构成植物骨架,但原料粗老的普洱茶在加 工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分泌了大量 的水解纤维素的酶。从而使得茶汤滋味甜 度大增。
果胶酸:酸性,溶于水,能够被钙离 子沉淀
果胶类物质 果胶素:中性,溶于热水,存在植
物汁液中
原果胶:巨大的分子链,不溶于水, 仅存在细胞壁中
我国才正式进入了茶叶生化发展的研究, 并以痕量方向、微观方向、纵向方向发展。 核磁共振、质谱仪技术、气-质联用仪等新技 术和设备的发展,为茶叶微量成分的研究提 供了条件。
• 第五阶段 21世纪
宏观:学科间的交叉、互补以及与边缘学科 的结合,是今后茶叶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微观:分子技术的应用、茶叶功效成分的作用 机理、分子结构的确定等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由于蛋白质分子所含 有的肽键、苯环、酚以及分子中的某些氨 基酸能与某些试剂起作用发生颜色反应, 这些颜色反应可以确定蛋白质的存在,以 及含量的高低。
比如:蛋白质和硝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沉 淀;和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沉淀。
• 有些蛋白质在湿润条件下有伸展的特性。
• 当蛋白质受到各种物理及化学因素影响的 时候,(如加热、各种酸、碱及醇等化学试 剂、紫外光及X光的照射、剧烈的振荡等) 都会使蛋白质凝固而形成难于溶解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