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
1:中医讲究病人的感觉;西医讲究病人的数据。
2:中医讲道理;西医讲数理。
3:中医讲平衡;西医讲制约。
4:中医讲防未病,治未病;西医讲治已病,防已病。
5:中医讲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西医讲战火纷飞,胜者为王。
6:中医讲通达,顺应;西医讲压制,清除。
7:中医讲提高自身免疫力;西医讲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力。
8:中医讲平常心(保养心性),坦然面对;西医讲恐惧感,危险度(夸大事实)。
9:中医讲长效机制;西医讲短期效应。
10:中医讲周全;西医讲安全。
11:中医讲内环境;西医讲表面功夫。
12:中医讲望闻问切;西医讲化验放射。
实际上,中医和西医还有很多本质的区别,只是相互相帮助不够多,造成了观念上的不融合,理论上的不互助。
这是文化差异,也是学术差异。
只要大家知道一一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们的存在是功不可没的一一就行。
我们应该相信一一中医的治病理念也会造福人类,在全球发扬光大的。
一一喜茗堂龙新久
2020年2月12日。
中医和西医的利弊与认识。

在人的一生中,生病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在病了之后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医治,很多人都会为这个问题感到迷茫。
在我国的医药领域中包含着两种不同的体系,一个是有记载至少也有5000年历的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学,而另外一个是起源于人体解剖学,在工业革命中被发扬的现代医学,也称作西医学。
中国的古话说得好,一山难容二虎。
那么到底是中医学好,还是西医学好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众说纷纭。
然而现在有一些人反对中医的人士,把中医说成是一种伪科学,一味的推崇西医学,说西医学是一门正儿八经的科目,所以它的优点和治疗效果远远的大于这没有临床疗效的中医学。
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是很认同据我所知中药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是调节人体平衡的物质;西药是在西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是对抗疾病的物质。
二者的理论完全不同,因此,中药与西药不能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
然而西医最大的好处是见效非常快,治疗的目的非常明确,缺点是副作用比较多,耐药性很强,西医检查要先进,对于大多数的急救和急症表现的疗效还是比较好的。
相对来说西医对于去除表面的症状比较迅速,相对来说是比较依靠仪器的,按照外科来说,西医治疗可以直接到位,但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中医可以从根本来条理体内的平衡安全、副作用少,对肝肾刺激小:对胃肠道无损伤,可是服药周期长,投入过高。
由于中药西药药性不同,对同一种病采用的治疗方法不一,疗效也就会有不同,中医常用于慢性病,西医常用于急性病。
总而言之西医是“哪里疼治哪里”,头疼治头、脚疼治脚。
也正是因这种思想,才导致西医治病快,但易复发,无法去根。
而中医调理期比较长,但能根治。
首先,为什么现代人都排斥中医,支持西医呢?因为西医很受现代人的喜爱。
西医之所以受现代人的喜爱,是因治疗快速,而中医调理缓慢。
现代都市中的人由于生活压力的逐渐加大,生活节奏都普遍快,调理缓慢的中医当然不受重视,而医治迅速的西医则很受欢迎。
并且如今之人很少有人了解中医了,不了解中医,就逐渐排斥起来,这也与某些好中医不外传自己的医术导致的。
中药和西药的理解和认识

中药和西药的理解和认识
中药和西药是两种不同的药物体系,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中药是指源自传统中医理论,以天然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为原材料,通过一系列炮制和配伍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强调整体观念,追求平衡人体阴阳五行的理念,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治。
中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药物组方和疗效评价体系。
它通常以中药汤剂、颗粒剂、丸剂、散剂等形式使用。
西药则是指源自西方现代医学理论,以化学合成或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
西药通过研究分析活性成分和药理机制,注重疾病的病因学和分子机制,以及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确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西药通常以片剂、胶囊、注射液等形式使用。
对于中药和西药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 药物来源: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等为原材料,西药则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技术制备。
2. 理论基础:中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西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病因学和分子机制。
3. 研究方法:中药研究多采用经验总结和实践验证,西药研究则依赖于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
4. 临床应用:中药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调理人体,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治;西药在现代医学临床中常用于特定疾病的治疗和控制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和西药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不同的医学体系下使用的药物。
在实际应用中,中药和西药可以相互补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此外,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并遵循其指导。
1。
如何客观的看待中医和西医应准确定义为古代医学vs现代医学

(思进注:中医这个话题一直很有争议,而且周期性地发作。
据说跟转基因,养生还是迷信这样的话题一样,较起真儿来,足以导致夫妻反目为仇,兄弟割袍断义。
不过,该谈的还是要谈,这涉及培养国人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刚看到下文,从根子上科普了中医和西医,特转发,和大家分享。
)如何客观的看待中医和西医?这个问题问的好,首先我们得把问题分析一下。
比如什么叫做客观的看待?客观的意思是,区别于主观的。
主,客之分很重要。
主观的意思,是把自己等同于它的一部分,或者反过来把它看作自己的一部分,以这种切身的感情取代冷静的理性判断。
客观,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用冷静理性判断,尽量不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
那么好了,简单地说,什么叫做中医和西医?其实,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误导。
因为我们遇到的所谓的中西医的争论,并不是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的争论,而是中医所代表的古代医学,也就是中国古代医学,和经过科学方法系统改造革命过而诞生的现代医学(因为科学产生于西方,所以现在医学也首先诞生于西方,但是它的方法论是普世的,所有人都可以用)的争论。
子曰必也正乎名。
首先我们要把名词的含义弄清楚,这一层,如果弄错了,那么后面的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比如说,西方古代医学和中国古代医学,其实是如出一辙的。
连它们所犯下的幼稚的错误,都几乎是完全一致的,顶多有一些名词或者具体数字等表述上的不一样。
西方古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还有各种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那才是大家亲如一家的亲兄弟。
而现代医学是在现代科学体系诞生之后(当然,这里我们其实遇到了一个新的名词,究竟什么才是现代?),欧洲的医学家们勇敢的革了自身所继承的那些古代医学的命,经过好几代人的发展,把科学方法跟医学认识系统的结合起来,才诞生了这么一套对于人体疾病环境等等因素的全新的认识系统。
所以,大多数“中医粉”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是毫无价值的,因为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讨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没有办法摆脱他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感情色彩,用客观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
中医与西医的认识

中医与西医的认识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以中华传统医学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而西医则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注重病因学和病理学的分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医与西医的认识。
一、中医的认识中医源自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和五行要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健康。
中医通过望、问、切、闻的四诊法来判断病情,同时注重个体的整体状态,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等,都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西医的认识西医起源于欧洲的医学研究,以科学的观察和实验为核心。
西医通过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并把疾病归因于病因学和病理学。
西医以证据为基础,通过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来验证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通过药物来改变人体的化学反应或者手术来修复器官功能。
三、中医与西医的异同中医和西医虽然有着不同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但是两种医学体系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中医和西医都追求病人的健康,都是为了治疗疾病和缓解病痛。
其次,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对疾病的病因进行诊断,以便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和西医在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也有一些交叉点,比如感冒、消化问题等。
然而,中医和西医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病因与人体整体的关系,而西医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学的分析,强调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
此外,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等,而西医主要侧重于药物和手术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通过中药、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西医以科学研究为支撑,通过药物和手术来治疗疾病。
尽管两者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浅谈对中西药的认识

浅谈对中西药的认识中西药是指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和药物治疗方法。
中医源远流长,以“四气五味”“阳养阴补”“标本结合”等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
西医是欧美国家的传统医学,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主要采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手术治疗等方法。
中西药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历史和个人观念的影响。
在中西药并用的情况下,如何正确看待和选择中西药对待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中药和西药各有自己的优点。
中药通常以天然植物、动物为原料,具有较长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对慢性病、慢性疼痛、调理养生等方面有一定疗效。
而西药则在急性病、抗感染、紧急救治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疗效较为明显。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西药的结合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西药在治疗疾病时需根据病情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某些疾病,中药可能需要长期调理,疗效较为缓慢,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服用。
而西药则在救急、减轻症状方面更为迅速,能够快速改善病情。
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式,不可盲目增减药量或更换药品。
此外,中西药在治疗方面还存在着自身的限制和不足。
中药多为植物及动物提取物,因此对于患者可能存在过敏或耐受性差的情况。
而西药则在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下容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
因此,在选择中西药治疗时,需要注意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药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和药物治疗方法,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中西药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配合医生的指导,不可随意更改用药情况,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希望通过对中西药的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能够更好地改善和保护人们的健康。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拥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理念,西医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和症状的治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中医与西医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及适应范围。
一、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腑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等,强调人体的整体功能协调和阴阳平衡。
西医的理论基础则是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注重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西医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
二、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判断病情。
西医的诊断方法则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通过科学仪器和技术获取客观数据。
中医的诊断方法较为主观,西医的诊断方法更为客观准确。
三、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津液来实现治疗目的。
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以药物和手术为主。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西医注重症状治疗。
四、疗效与副作用中医治疗疾病较为缓慢,但疗效较为持久,且对慢性病有良好的效果。
西医治疗疾病速度快,但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急性疾病和慢性病方面各有优劣。
五、适应范围中医适用于调理体质、治疗慢性病以及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方面有独特优势。
西医适用于急性病症的治疗,尤其在创伤、外科手术等方面效果显著。
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与西医各有其独特优势,应根据病情特点和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医疗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更有利于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医学进步,拓宽治疗思路,提高医疗水平。
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

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
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中医和西医有不同的理论基础。
中医以阴阳五行、
藏象经络等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而西医以解剖、病理、生理等为理论基础,强调分析还原方法,通过实验和临床验证来发展其理论体系。
2.诊断方法: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医诊断注重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声音、体温、舌苔等来判断病情。
而西医则依赖于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详细了解。
3.治疗方法: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医治疗重在
调理身体,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非侵入性的方式刺激身体的自愈能力。
西医则多采用药物、手术等方式,针对病情进行对症治疗。
4.疾病标准:中医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也有所不同。
中医
重视病人的主述症状,将其作为判断病情的主要依据,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整篇都是围绕症状的变化来了解整个病程。
而西医则需要通过病理指标数据来诊断疾病,例如血糖多高才被定义为糖尿病。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疾病标准等方面都存在本质区别。
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各有优势,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在座的朋友们,有学中医,有学西医,甚至也有医学造诣很深的专家,特别是不曾学过医的朋友们,我相信诸位都会喜欢健康。
我所讲的经典著作尽力用现代人的语言,现代人的思维来表述。
做到学生都能听的懂,能理解。
我讲的“本能系统论”是对中医的核心思想内涵的解释,下面是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在哲学方法论上的统一,而发生的在临床中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本能医疗体系的临床实录。
这是我要向大家讲授的内容。
我们学医前必须要认识:中医是怎么样治病的?又是怎样把病治好的。
这个问题你不要小看它,这可是两千年来至今未说清楚的问题。
西医是怎样治病的?怎样治病,怎样治好病,这是个“哲学方法论”上的问题。
要了解中医或西医,必须从哲学方法论中去了解,才可以得到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这是学医者至关重要的。
如果我们从哲学方法论中了解中西医以后,我们便知道怎样学医,怎样事半功倍地学医,怎样学成大家!比如说:中医是怎样治病的?怎样把病治好的?这怎样回答!自伤寒论问世以来近两千年没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是个哲学方法论解决这两个问题,你不能回答。
我也曾见过有人说,中医治病是“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我问他: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并不是全部。
这个回答不对题目。
“辨证论治”其中包含着四诊。
辩证法有七个、六经、八纲、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三因、这些辨证法都是中医的治病方法,各有不同。
为什么同是中医治病,竟是这样复杂?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至今没人说清楚。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一直被尊为医学之圣经。
到清乾隆年代,瘟病条辩等书传世,引起了伤寒与瘟病的一场争论。
学经方面,非温病;学温病面非伤寒。
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民初。
为什么会发生这二百年的争论?都是因为对中医没有一个哲学方法论的认识。
民国时期,卫生官员余云岫要取缔中医。
共和国初建时卫生部付部长王斌要把中医与封建制度一同消灭,都是因为我们国人没有认识到中医的哲学方法论。
中医的哲学方法是什么东西呢?西医的哲学方法又是什么东西呢?今天我们都拿来看一看,不仅是把中医怎样治病,病是怎样治好的,人人可以明白,而且中医内部之争论可以平息。
如果把中医的核心内涵说出来,人人都知道中医是人类最好的遗产,诽谤中医的人就没有市场了。
或者说无人再诽谤中医。
中医的哲学方法论我们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中医用自己的哲学观念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就是中医的哲学方法论。
西医用它自己的哲学观念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西医的哲学方法论。
中医的哲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智慧;西医哲学方法论同样体现了西方人的智慧。
今天我讲中医和西医两家的哲学方法论,目的是使大家明白这两个医的核心思想,它们各自有各自认识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你学医时可以相互借鉴,可以有选择地融合,提高自己的学业。
不是学医的朋友,你对两个医有相当深度的了解,对你选择健康也是很有意义的。
西方医学的世界观是什么?医学的世界是生命世界。
西医是怎样认识生命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西医的世界观。
认识生命的方法和改造生命的方法就是哲学方法论。
西医怎样认识生命?西医从微观世界中去认识生命。
这可能要上溯到两千年以前,西方人的祖先在牧畜生活中,从解剖畜牲开始,在人体的解剖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
西医在数百年以前就从解剖人体认识人的生命改造人的生命。
这就是西医的解剖学与外科技术的渊源。
西方进入工业社会,显微技术出现,西医借助显微镜进入了人体的微观世界,从器官组织的分割到细胞与组成细胞的更细的物质。
为了进入人体生命的微观世界,必然用分割的方法。
在人体生命微观世界中的物质量变,直接表现看生命的常态与变态。
也就是有没有疾病,疾病的进退变化。
西医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到人体生命微观世界,发现了物质的量变与人体生命疾病的有无进退,西医走向了成熟。
因为西医在认识生命、改造生命的世界里,形成了完整的哲学方法。
在微观世界中对生命的物质量变取得的认识,建立了一套认识疾病的物质量化标准。
同时为西医的对抗方法提供了疾病的“靶的”。
如血糖、血脂、蛋白、抗原体等等,都是为对抗方法提供的根据,尤其对致病菌与病毒,区分的非常精细。
到今天我们可以说西医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方法论:对抗哲学。
用分割的方法认识生命中的量变、认识疾病,用对抗的方法改造生命。
这就是西医的哲学方法论。
就是西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西医对人类的贡献。
如果没有西医开拓生命微观世界这条路,到现在人类还处于生命微观世界中的盲者。
西医有没有不足之处呢?西医和中医一样都有不足之处,而且它的不足之处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是必然的。
西医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呢?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治疗无力。
这为什么说是必然的呢?因为哲学方法论是在微观世界中去认识生命,所以必然要用分割的方法;看到的是物质的量变,物质量的变化只能为对抗方法提供靶的。
至于生命过程,如人体的功能运动,人体的生存本能系统的活动,并不在微观世界,而在生命的宏观世界中。
在微观世界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的西医看不到生命的功能性运动与生存本能系统的活动。
西医改造生命的对抗方法是以物质的量变为靶的,无法了解到物质的量变是人体功能改变的结果。
这是对人体功能性在认识上的不足,当然在治疗上只能是局限在与物质量变的对抗中。
药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与医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都源出于对抗疾病的微观认识与对抗治疗理念。
比如;高血压降压,高血脂降脂、高血糖降糖。
这种对抗治疗,即使把物质量变降低到正常值,然而病仍不会痊愈。
这是为什么呢?血中葡萄糖浓度增高,血中脂肪浓度增高。
等等物质的量变增高并不是疾病本身,导致这些变化的功能性活动的改变才是疾病的本质。
但微观世界中只能看到物质的量变,看不到功能活动疾病本质。
而且,西医的分割方法,不是简单地用刀来解剖,而且用生物化学的分解方法来打开生命微观世界的。
要改造这个有病的生命世界,也只能用化学的方法合成对抗的物质,改变物质量度。
结果是病不能治愈,年复一年吃化学药。
越吃药病越多,吃药也越多,药害日深,肝肾损害不可避免。
诸如此类的化学药,能不吃吗?除非有病不治,只要治,化学药不能拒绝。
这是药源性疾病不可避免的原因。
仍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心脑血管“搭桥”、“支架”这类手术,在有些人心中,认为是高科技的救命手术。
其实并非如此,心脑血管病不是卒然而来的,是从高血脂、高血压、血管脂肪性硬化而来。
这期间有很长一段吃化学要的过程。
完全可以用传统医学治愈的。
“搭桥”术留下一个大创伤;“介入”法要长期吃化学药加抗排异的药。
病人体质要大折扣了。
至于其他的器质性病变的切除治疗,特别是扁桃体炎用切除,胆囊炎、或结石用切除,脾用切除~~~~造成医源性伤害。
这一切都是西医的不足之处。
我对大家说的没有丝毫褒贬之意,只是讲哲学方法论中的问题。
说出来与大家讨论,请指教。
中医认识生命世界,保护生命世界的观念是和谐哲学。
中医这个和谐理念是来问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形成于三千年前的农耕社会。
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是五谷蔬果,草木花实,这是绿色生物是一切动物生存的唯一条件。
这些绿色生物依赖风情雨露,四时寒暑而生长。
因旱涝虫灾而歉收。
先民们必然注意大自然的变化,万物之间的依赖关系,久而认识自然,敬畏自然,形成万物相互依赖的和谐理念。
中医的和谐理念来自宏观世界,人与自然万物四时寒暑的相互关系。
可以,中医有“天人合一”无限整合的方法,认识生命的宏观世界。
中医认识的生命是生命的过程,是功能,是本能。
本能是动物的一个功能系统。
越是高级动物,生存本能系统越发达。
人是本能系统最发达的动物。
这是中医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其认识生命世界,改造生命世界的方法就是和谐哲学,用整合的方法,在宏观世界中认识生命。
中医不可能进入生命的微观世界。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呢?有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
这话有人反对。
说两千年前中医开始从经验医学走进了生命科学,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中医在生命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已趋向成熟。
伤寒论中用汗、下、清、利小便,破瘀血等法来治疗外源性疾病,明显是顺势利导的排异法。
这表明张仲景已经认识了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生存本能系统,并利用本能系统祛除疾病,保护生命。
伤寒论对内源性疾病以扶正的方法起死回生。
这表明张仲景对生命的自主性运动系统的调节功能的认识和利用。
这是中医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生命科学的高端,我想这不仅在当时(东汉),即使在21世纪在医学领域也是超前的成就。
可惜,近两千年来,竟无人对这个伟大的发明加以诠释!中医的哲学理念是和谐哲学观,用整合的方法在宏观生命世界认识生命,保护生命。
在东汉便已形成这个哲学方法论。
这与西医的对抗哲学,分割方法,在微观世界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完全是对立存在的。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是“阴阳合德”、“阴阳互根”,“阴阳离决”。
西医对生命的解释是:“高分子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
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西医这个对生命的认识是在上世纪发现核酸蛋白体以后才有的。
距中医的“阴阳合德”、“阴阳互根”晚了两千多年。
这个生命观同样表现出,一个在宏观的认识,一个在微观中的认识。
这两个认识在很大程度相同。
都认识到生命是功能和物质组成,都认识到生命的生存本能。
不同的是中医早了两千四五百年,两千年前已经把生存本能用在临床中形成系统。
这就是我对中国传统的和西方现代的两类医学的认识。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不可以已之所长,攻人所短;应知己之不足,学人之长。
近几年我听人说过:中医和西医都是对立的理念,根本不可能结合。
提出中西医结合已经四五十年,没有看见什么结合的成果。
对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
对立与统一是普遍法则。
对立的事物都是统一的。
越是对立的,就越容易统一。
阴与阳是统一的,生与死、水与火……都是统一的。
比如:有生没有死,或有死没有生,行吗?只要不统一,便什么也没有。
中医的和谐,最需要与对抗统一,整合与分割统一,宏观与微观统一。
所谓统一,不是混合,是两个观念的属性统一,规律统一,这是要深思的。
我说两个具体的病例来看宏观与微观。
和谐与对抗、整合与分割统一出现的成果。
我具体向大家讲几句。
在宏观生命世界中我们认识到人体的功能与生存本能。
我从生活中具体的事情说更明白些。
如:有人四五十岁,脉象弦而细,口干无津,有苦味,大便二三日一次,排除艰难。
身体汗难出,皮肤甲错,心烦易怒,神疲体倦,体重日减……从宏观上我们看出这个人分泌系统、代谢系统、循环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障爱。
我们如果把视野深入人体微观世界看一看癌胚抗原的指标。
如果其人癌胚胎抗原指标很高,更进一步检测其肿瘤。
这对发现肿瘤,治疗肿瘤便捷简单高效低成本。
在这个例子中,我要说明宏观与微观,分割与整合、和谐与对抗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