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诗歌复习1
《杜甫诗三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杜甫诗三首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必修三诗歌复习

知识点解说
表达技巧是指诗词运用了哪些写作 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诗词的内容。 在诗歌鉴赏中,有时表达技巧也被称作 艺术手法。
包括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
[考查重点]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 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 技巧在诗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 什么内容情感。
1、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必修三诗歌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背诵名篇,默写常见名句。 2、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情 感。 3、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方法以及 审题答题规范。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
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
句子是:
,
。
3、《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
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 衬托 \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起兴、抑扬、照 应、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以乐 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分析技巧题型答题指导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 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III第8课《诗六首》知识精讲(一)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III第8课《诗六首》知识精讲(一)【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诗三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论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 学习目标1、了解三位诗人的相关文学知识。
2、学习三首诗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3、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 知识归纳总结1、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绮丽的诗风。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是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2、赵翼(1727~1814) ,清代诗人、史学家。
字云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等十家诗,重视诗家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
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赵翼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
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等。
3、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
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
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
林则徐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
嘉庆十六年赐进士。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
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必修三诗歌复习1(推荐完整)

考点链接:咏史诗的思想主题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衬托 反衬 烘托 想象 对比 双关 比拟 借代 对偶 托物起兴 卒章显志 象征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等
沙鸥:飘零,伤感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美好,杨花有飘零之意, 兰有高洁之品。梅子的成熟 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运用口语 俏皮活泼 语音修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偶 押韵 联绵词 叠音词 反复 回环 顶
针
句式特点:设问 反问 反讽 整散 长短
分析锦瑟一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该诗语言 委婉含蓄 典雅绮丽 意蕴朦胧 没有运用修辞的不用分析修辞
秋兴八首其一中,诗人选取哪些意象?表达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黍离——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 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 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 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答:写了一幅雄伟绮丽的画面: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万壑争流、奔腾不息
作用: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借这雄伟绮丽的群山万壑来烘 托昭君富于才情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考点链接:景物描写的作用 概括画面特点 描绘画面
人教版必修三 诗歌复习 课件语文课件PPT

•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分析前两句写景的作用。
• 边地苦寒,环境艰苦,生活孤寂,反衬戍边将士
报国之志。(渲染氛围、借景抒情、反衬烘托)
4、分析“暗”“穿”对表达情感作用(词语作用)
• 暗,遮蔽;穿,穿破、打破。(1、解释词语)
特殊句式 宾前:未之有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状后:树之以桑 定后: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44.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 38.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82.千万别迷恋网络游戏,有本事就玩好人生这场大游戏。 40.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 10.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 40.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 12.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6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3.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孩子不简单。 65.上有天,下有地,中间站着你自己,做一天人,尽一天人事儿。 17.如果你曾经把失败当成清醒剂,就千万别让成功变成迷魂汤。 2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88.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成功,可问题是大多数认为自己无法成功,他们不相信通过奋斗可以成功,于是放弃了梦想,最终果然走向了失败 。
• 写出环境恶劣战斗频繁。(2、字面意思)
• 突出将士坚定的报国之志。(3、表现情感)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人物形象)
必修三诗歌单元复习

• 3、这首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 分析。
• 这首诗通过写巫山巫峡凄清冷落、阴暗萧 条、动荡不安的秋景和丛菊、孤舟两个意 象,以及千家万户捣衣裁制衣服准备过冬 等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独漂泊, 忧伤国事和思念故土的用?请简要 分析。 • 诗人借丛菊两开,言漂泊之久,羁旅之 苦之浓。孤舟说明诗人无亲朋好友,形单 影只,倍感孤独之情,两个意象充分表达 了诗人漂泊他乡,思念故土的感情
9.山河沦丧的痛苦
10.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11.羁旅愁思
12.思亲念友 13.边关思乡 14.闺中怀人
诗歌鉴赏,课内范例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诗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 诗的前两联描写了高阔的天空,猎猎的秋 风,悲啼的猿声,清白色的沙洲,回旋的 鸟群,以及无边的簌簌落叶,滚滚东逝的 长江,营造了出了一种境界阔大,气势恢 宏,苍凉悲壮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漂 泊,孤独寂寥,穷困潦倒,忧国伤时的情 怀。
• 5、请体会诗的尾联中“催”和“急” 两字的妙用。
• “催”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 出了时光紧迫,寒冬逼近,人们忙着赶制 冬衣的情境,“急”字生动地写出了白帝 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两字 暗示时光匆匆,岁暮将至,又一年要过去 了,真切的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之苦和对 故乡的思念之情
• 6、请品味诗的最后两句的意蕴。
• 诗的最后一联转入了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 写。表面上写风霜凄紧,严冬将至,家家 户户响起了急促的“刀尺声”和“捣衣 声”,准备赶制过冬的衣服。实际上是写 诗人流转他乡,孤独漂泊,凄苦思乡之情。 语言含蓄蕴藉,余意绵绵。
必修三诗歌单元知识点

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琶行衍生成语司马青衫【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
【示例】我岂学做重婚王允愚?岂湿着~泪?(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十九出)江州司马【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词类活用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2.遂命酒。
(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别离。
(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
(歌,名词作动词,作歌)古今异义1.因为长句。
古:因此创作。
必修三 诗歌复习 课件

一诗歌分类:
1、题材(内容):送别诗、思乡诗、 咏史诗(抒怀、讽今)、山水田园诗、边塞诗、 托物言志、闺怨诗
2、体裁(格律) 古体诗律诗(八句)来自近体诗绝句(四句)
• 二、考察内容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分析前两句写景的作用。
• 边地苦寒,环境艰苦,生活孤寂,反衬戍边将士
报国之志。(渲染氛围、借景抒情、反衬烘托)
4、分析“暗”“穿”对表达情感作用(词语作用)
• 暗,遮蔽;穿,穿破、打破。(1、解释词语)
2、通假字 无----毋 (不要) 颁-----斑 涂------途 輮-----煣(使弯曲) 有----又 生-----性(资质) 从----纵 不----否
3、重点字词 3、其 代词(自己) 副词 (难道、大概)
4、所以 用来 …....的原因
5、于 和 比 被动
6、句式 固定句式 或(有的人)…….或…… 直(只)…….耳(罢了), 是 (这)…….也 是何异于……. (这和…….有什么区别)
李商隐(小李杜):义山、玉溪生、
咏史诗、无题诗、词藻华丽、构思新奇
1、文学常识: 孟子(亚圣):名轲、字子舆、战国、儒家、
《孟子》(七篇)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儒家、强调后天 学习、
《荀子》(32篇) 贾谊:西汉、文学家、“贾生”、《新书》 韩愈:字退之、“韩昌黎”、“古文运动”、 “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写了一幅雄伟绮丽的画面: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万壑争流、奔腾不息
作用: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借这雄伟绮丽的群山万壑来烘
托昭君富于才情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考点链接:景物描写的作用 概括画面特点
描绘画面
画面特点: 清丽柔美 沾衣欲湿杏花雨
凄迷朦胧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烟笼寒水,
悲壮苍凉 胡马,秋风,塞北、大漠。
船——漂泊、自由浮萍、飞蓬、孤雁等用以表现漂泊之感,船 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愁情类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乡愁乡思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 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沉郁顿挫
幽默讽刺 雄健奔放
运用口语 俏皮活泼
语音修辞;对偶 针 押韵 联绵词 叠音词 反复 回环 顶
句式特点:设问 反问 反讽 整散 长短
分析锦瑟一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该诗语言 委婉含蓄 典雅绮丽 意蕴朦胧 没有运用修辞的不用分析修辞
秋兴八首其一中,诗人选取哪些意象?表达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美好,杨花有飘零之意, 兰有高洁之品。梅子的成熟 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黍离——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 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 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 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诗歌复习 李秋梅
阅读“上有六龙回日——胡为乎来哉”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李白运用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起险峻。请
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做点面结合的?
上有........攀援 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
泥.....长叹 四句写的是”点“ ,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
结合。
二、“承”“起”续境
在结构上,1、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为下文铺垫和
蓄势。
三、 “转” 制造波澜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
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换话题
四:尾句的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考点链接:描写景的手法以及描写的景的角度
描写景的角度: 远近 上下 点面 内外 听 嗅 味 触) 整体局部 感官(视
结合所选的两段。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答:奔放豪迈 使用设问句 感叹句 排比句 句式参差错 落致又极其酣畅
考点链接: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 句式特点
语音修辞
语言风格:.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形象生动 绚丽飘逸
锦瑟中最后一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最后一联是对上文的总结。“此情......."一句说上面 说的那种感情已经在心底沉淀了很久,现在再回来想, 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最后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是说“当时”的感受,可联系上文看,这种惘然之情现在
更甚。
考点链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
考点链接:诗歌的章法结构 谋篇布局
诗歌的章法结构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起”“承”“转”“合”四 部分。
诗歌的谋篇布局 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重章叠 句 铺垫 照应 抑扬
一、“起”定基调 :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如果 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考点链接:炼字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含义 2、分析手法 及表达效果 3、明确作者感情
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落”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 伤在诗中有伤感 伤心之意 作者运用拟人手 法 赋予了玉露和枫树林人的情感,仿佛它们也感染到了 作者思念故乡的悲伤。
咏怀古迹其三 首联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写的 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选取了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 孤舟、
寒衣、暮砧等意象
诗人借这些凄凉哀婉的意象表达自己思念故园的情怀
考点链接:通过诗歌意象 去感知人物的感情或 者人物的形象
意象与人物感情或人物形象的关联
思乡类 鸿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书信,对亲人的思。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莼羹鲈脍——思乡之情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 捣衣, 行为类意象,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 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 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凄清悠远 青山隐隐,众鸟飞尽;绿水迢迢,一帆远行
清淡静谧 山寂寂,花落有声;泉水潺潺,山鸟时鸣 悠闲恬静 一椽茅屋,升袅袅之炊烟;半边篱落,开朵朵之菊花。 孤高旷远 雄浑阔大 风停雨霁,地阔天宽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
描绘画面:何时何地何物怎么样
登高中前四句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首联描述了猎猎疾风、哀婉的猿啼 盘旋的群鸟 等 自然景象
诗歌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衬托 反衬 烘托 想象 对比 双关 比拟 借代 对偶 托物起兴 卒章显志 象征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等
马嵬其二一诗的章法结构有何特点? 答:这首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 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叙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 出问题实质,可谓一波三折,曲折通幽。
颔联描述了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 这四句营造了苍凉悲慨的意境
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 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诗人写了兼有美貌和才情的昭君不被君王赏识,远 嫁塞外,至死也没能回归故里的悲剧(简要概述其人其 事),既表达了对昭君的同情也借昭君的悲剧来表达了 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壮志难酬的悲痛。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偶 对比手法 写了昭君的悲剧 考点链接:咏史诗的思想主题 诗歌的表现手,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以草 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 苍茫沉郁之情。
志向类
松柏——傲霜斗雪,坚贞高洁,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气节,积极向上,“遭霜雪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
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
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沙鸥:飘零,伤感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落”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明确自己的观点)1、凋伤更能表达伤心、
伤感;2、只有人才会有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
了玉露、枫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和枫树林与自己的情 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 像玉露、枫树林也有了同样的感情。(注意分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