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博问政的规范化

合集下载

微博问政与创新社会管理

微博问政与创新社会管理

微博问政与创新社会管理摘要:在2010年中国网络发展进程中,微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这一年深深烙下了“微博元年”的印记。

论文目的:探讨微博问政的新思路,总结和推广地方政府、个人微博问政的新经验,提升政府相关领导微博问政的能力。

关键词:微博;微博问政;创新社会管理中图分类号:f49;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年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亿。

微博凭借140个字的表达空间和裂变式的传播特性,搅得互联网风生水起,又因其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向性和干预性,对创新社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契机。

一、微博: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由于用户每次用户更新的信息通常限定于140个字符以内,故此得名。

”①(一)微博是基于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微博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比起传统的传播媒介,如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等,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微博不但使这种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中,还建立了新的“人际圈”,信息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及时、集中。

(二)微博问政的比较优势1.碎片化。

用户每次发布的内容不得超过140个字,它是一种即时的、随时随地的传播方式,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互动性强。

在微博上可以转载、评论,用户之间的交流十分活跃,微博多以一个人为中心进行传播,最初的传播是以个人对个人的单一传播,在有共同关注的话题和事件时形成“圈子”,从而发展成群体传播。

二、热点事件是怎样形成的(一)微博打破“沉默的螺旋”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伊尔纽曼曾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而微博140字的写作方式激发个人的表达欲,人人都有麦克风,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

另外,微博上大量集中式的发言、讨论使“热点话题”成为关注热点,媒体依据社会热点报道信息,由此,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便迅速具有公共意义,网民也成为议程设置的新主体。

国内“微博问政”研究述评

国内“微博问政”研究述评
政” 的内容是公共事务。如果党政机关 、 公务员和群 众, 在微博上讨论的问题不涉及公共事务 , 那么这种 行为就非“ 微博问政” 行为。( 3 ) “ 微博 问政” 的渠道 是微博平台。它是一种新兴 的网络问政形式 。( 4 )
“ 微 博 问政 ” 的发 展与 民主政 治 的建 设 有着 紧 密
个, 官员微 博有 2 0 0多个 。 大量 党政 机 构 和行 政 官
而是通过网络工具微博 , 员进驻微博 , 积极使用微博 , 促使“ 微博 问政” 不断升 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方式 , 处理 政务 等 活动。 l 3 ( 2 ) 温 。与此同时, “ 微博 问政” 引起了诸 多研究者 的关 运用网络技 术进 行参 政、 注 。研究“ 微博 问政” 的论文逐渐见诸于报刊杂志。 “ 微博问政” 即公民问政于党政机构和公务员, 其实
摘要 : “ 微博问政” 实践的纵深开展 , 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 , 国内学者对“ 微博 问 政” 的内涵、 特点及其对 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 了初 步研究。在此基础上 , 分析 了我 国“ 微博 问政” 存在 的
问题 , 探讨 了推进“ 微博问政” 良性发展 的对策。 关键词: 微博 问政 ; 概念 ; 特征 ; 影响 ; 问题 ; 对策
中图分类 号 : C 9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4— 3 1 6 0 ( 2 0 1 3 ) 0 2—0 0 8 0— 0 5
2 0 1 1 年,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 系研究 中心、 舆

情研究实验室发布{ 2 0 1 1 上半年度中国微博报告》 。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2 —1 8 , 湖南科技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讲师、 博士 , 主要研 究方 向: 毛 泽 东思想。

网络时代新形式——微博问政

网络时代新形式——微博问政
成 为时 尚 。通 过微 博 问政 , 政府 可 以更好地 了解 群众 的心 声, 群 到 政府 的公信 力 。 众 也可 以及 时把想 法传 达给 政府 。 2 0 1 2年 1 月l 6日, 中 国互 联 网络 信息 中一 t  ̄ , ( C N N I C ) 发布了 《 第2 9次 中国互 联网络 发展 状况 统 计报 告》 。 截至 2 O l 1 年 1 2月
3月 2 0日, 全 国范 围共有 实名 认证 的政 务机 构微博 1 7 0 8个 , 政 府 官员 微博 7 2 0 个。
响。 如 果网络 世 界里言 辞激 烈的“ 少数 民意” 被 刻意 、 被商 业化 的 转 发和 评论 , 可 能形 成不 具备 真实性 的 民意 , 将 会影 响到社会 的
三、 我 国微博 问政 存在 的 问题 ( 一) 呈现 ‘ 嘘 热” 和‘ ‘ 作 秀” 的危险倾 向
2 0 l 0年 “ 两 会” 召开 的时 候 , 微 博 问政 以较 高关注 度被 社会
可在会 议 结束后 , 如火如 荼 的微博 却呈现 人走茶 凉 的 热潮 , 政府机 构 纷纷开 设起 微博 平 台, 与网 民们进行 互动 , 听取 意 各 界追捧 。 见、 回复 咨询 、 接受 监督 。自 此, 微 博成 为了 民众参 与政 治生活 的 尴 尬境遇 。 随后 , 各地 方政 府机 关纷纷 开设 微博 以求达 到信息 重要 平 台 , 我 国亦 展 开了微博 问政 的新 篇章 。
伴 随互联 网的高速 发展 , 网络在 中国 民众的生 活中扮演着 愈 个 地 区 。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0 3 - 1 4 9 - 0 2
J J u 重要 的角 色 。 政 治生 活也不 例外 。从 2 0 0 5 年 网络 问政元 年开

政府官员“微博问政”——当前社会管理的新思路

政府官员“微博问政”——当前社会管理的新思路

对 社 会 管 理 的定 义 , 学者 们从 不 同的角 度
采 取新 的社 会 管理方 式和 手段来 面对 E益 复杂 t
的社会 管 理 问取 了 比较 有 代表 性 在 的一 种定 义 : 会 管理 主 要是 政府 和社 会组 织 社
为 促进 社 会 系 统协 调 运转 , 社会 系统 的组 成 对
险 、 持社 会稳 定等方 面 。 保
社会 管理 是人类 社会 必不 可少 的一项 管理
活动 , 我们 这样 一 个 有 1 在 3亿 人 口, 济 社 会 经 快 速 发展 的 国家 , 会 管 理 任务 异 常 繁 重 。随 社
着 社 会 的发展 , 些 新 的社 会 问题 和 不 确定 因 一
6 2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的, 良好 的沟通 对 于任 何 群体 和 组 织 的有效 运
都 是 在办公 室发 布各种 行政政 策 、 示 和命 令 , 指 只有 在 群众 提 出 意见 和 问题 后 才被 动 的答 复 ,
作都 十分重 要 。行政领 导要 想提高社 会管 理 的 能力 和 效率 , 就必 须 与人 民群众 进 行及 时有 效
开通 官方 微博 , 这在 全 国 尚属 首 例 。浙 江 省 常 委 、 织 部 长蔡 奇 作 为省 部 级 官员实 名 开 微博 组 已拥有 5 1万 粉丝 。在 他 的带 动下 , 江省 组 3 浙
织 系 统 的干部 9 % 已有个 人微 博 , 省有30 0 0 全 0 多名 干部 拥 有 微 博 , 成 了微 博 上 的 “ 江军 形 浙
部为“ 红船 先 锋 ” … 作 为浙 江 省 委 组 织 部 的 …
官 方微 博之 一 —— “ 江 先 锋 ” 粉 丝 量 已超 之 的 过 4 0万 。微 博 已成为社 会管 理 的新 方式 。

审视与优化:对微博问政现象的反思

审视与优化:对微博问政现象的反思

其具 体特 点 、 发现 其 问题 、 提供 对策 建议 时所 应关 注
的核心 维度 。
网友不 满上 级 回复延 迟 、 回复 内容空 洞 , 要 求合 理及 时 回复更 是 成 为 常态 。倘 若 此 时行 政 主 体 处 理 不
当, 很容 易带 来负 面效 应 。可 以看 出 , 微博 问政 同时


( 一) 内在 逻 辑
微 博 问政 , 简 言 之就 是 公 民通 过 微博 这 一 信 息
沟通 平 台 , 与 政府 机 构 、 官 员 等之 间进 行 , 以获 得 回应和 供 给 的结 果 , 实 现公 民 、 政 府 二 者权 利 义 务 的 履行 、 相
范式, 运用精英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等理 论工具 , 论 述 微 博 问政 内在 逻 辑 与 具 体 作 用 ; 其次结 合案例 总 结 当前 微 博 问政 的现 状 、 特 点及 存在 的 一 些 问题 ; 最 后 探 讨 了 完善 微 博 问政 的 思 路 。
关 键 词 : 微 博 问政 ; 内在 逻 辑 ; 特点 ; 问题 ; 反 思 中图 分 类 号 : D 0 8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4 4 4 4 ( 2 0 1 3 ) O 5 —0 0 3 6 —0 4
巧、 行政价 值取 向、 影 响政 策过 程等 应 当是我们 研究
作者简介 : 王
崇( 1 9 8 8 一 ), 男 , 河南漯河人 , 郑 州 大 学 公 共 管 理学 院 2 0 1 1级 硕 士研 究 生 。
第2 9卷 第 5期

崇: 审视 与 优 化 : 对 微 博 问 政 现 象 的 反 思
分政 府腐 败人 员在 微 博 监 督下 落 马 ; 部 分 政 府机 构 和 官员也 主动 开通 微 博 , 搭 建 政府 与 公 民沟 通 的平 台。总 体看 来 , 微 博 问政 的作 用 、 特点 、 问题 愈来 愈 为人 们所 重视 与探 讨 。 微博 问政 : 内在 逻辑 与具体 作用

社会管理创新下的微博问政

社会管理创新下的微博问政

谋 福利 求福 祉 , 要 求 用 全 新 的思 维 与视 角 来 为 人
民服务 。政 府 与 人 民在 社 会 管 理 上 , 不是 阶级 的 对立 , 不是 统 治 者 与 被 统 治 者 , 而 是 平 等 的、 服 务 与被服 务 的关 系 。老 百 姓 的声 音 需 要 倾 听 , 政 府
的政策 法规 需 要 人 民 的拥 护 与 遵 守 , 而 微 博 正是
2 0 1 3年 3月 重 庆 邮 电大 学 学 报 ( 社 会科学版 ) Ma r . 2 0 1 3 第 2 5卷 第 2期 J o u r n a l o f C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s t s a n d T e l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Vo 1 . 2 5 No .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l 1 — 1 9
作 者简 介 : 林 亚芬 ( 1 9 8 9 一 ) , 女, 福 建 安 溪人 , 福建 师范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行政 管理专 业 2 0 1 2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当代 中 国政 府 治理 研 究 。
・ 9 9 ・
二、 微 博 问政 与社 会 管理 创 新 的 关 系
2 0 0 4年 6月 , 党 的 十六届 四中全会 提 出要 “ 加
传 达信 息并 人人 都 可 以看 见 的 社 交平 台 。它作 为

种全 新 的传 媒 介 质 , 正 在 以其 巨 大 的 爆 发 力 和
强社 会建 设 和管 理 , 推 进 社 会 管 理体 制 创 新 ” 。社 会 管 理创 新 是 指 充 分 运 用 现 有 条 件 下 的 知 识 、 技

公安微博在网络问政中的舆论缓释作用

公安微博在网络问政中的舆论缓释作用

督权 的重 要 渠道 。通 过 互联 网做 宣 传 、做 决 策 ,
了解 民情 、汇 聚 民智 ,已成 为不少 地 方政 府 的执 政新风。
法 律保 护前 提 下得 到宣 泄 ,使他 们 的观 点 和主 张
得 以表达 ,以此 达 到缓 解或 者 消除 敌对 或不 满情
从 21 0 0年 2月 开 始 ,为 进一 步 建 设 和 谐 警
网络 问政研 讨 会上 ,公 安微 博 、网播庭 审 、手 机
信 访 等 成 为 网 民关 注 的 广东 网络 问政 1 0大 经 典 案例。 笔 者认 为 ,公 安微 博 的成 功之 处 ,除 了遵 循
往 往 会 引起 网友在 网络 上 “ 拍砖 ” ,使 得政 府 在
舆 论引 导 中陷入被 动 。 公安 微博 作 为一 种具 有 大众传 播 功 能 的新 型
总第 4 3期 第 2期
21 0 1年 5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广 东省 社 会 主 义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u n d n n t ue o o il m o r a f G a g o g Isi t fS cai t s
N O 2. 2 . 011
S r lN .3 ei o4 a
最 初认 为是 “ 秀” 的质 疑 ,到 由衷 的肯定 和赞 作
扬 。据 广东 省 公安 厅 “ 安南 粤 ”微博 团队提 供 平 的统 计 数 据 显示 ,截 至 2 1 0 1年 1 底 ,广 东 公 月 安 微 博 成 员 总数 已经 达 到 6 5个 . “ 丝 ”数 量 粉 已超过 1 0 0 0万 。今 年 2月 2 日,在第 二届 中 国 7
首 先是 信 息传 播 的优 势 。微博 是 目前 网络 上 最受 欢 迎 的新兴 媒 体形 式 ,政 府通 过 微博 进行 信 息 发布 。可让权 威 信息 瞬 间传 送至 数 以千 万计 的 “ 粉丝 ” 当 中 ,有 效 遏 制 不 实 信 息 在 网络 上 的传 播 。而 普通 的政 府 网站 .往 往 每天 只有 几百 人 次 的点 击量 ,信息 传播 效 果远 不及 微 博 。广 东省 公 安 厅 宣传 处 处 长邓 建伟 在 接 受 笔 者采 访 时 曾说 , 以往公 安 部 门主要 通 过 主 流媒 体提 供 信 息 发 布 , 但这 些传 统媒 体 有着 各 自的截稿 时 限 .一旦 错 过

微博问政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微博问政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 7・

中共 山西省直机 关党校 学 报
莞 市委 书记刘 志庚做 客新浪 微博 , 成 为 中 国首 个利 用
微 博与 网友互动交 流 的地市 级市委 书记 。 新疆维吾 尔 自治 区党 委 书记 张春 贤 是第 一个 开 微博 的省 级党 委 书记 。2 0 1 1 年 两会期 间 , 全 国两会 代表 中共有 3 6 3人
3 . 政府 官 员开微博 加速 了“ 微 博 问政” 的发展
政” , 是 网 络 问政 中 的一 种 形 式 表 现 , 即指 不 按 传 统
的 亲 临现场 , 而通 过 网络 工具 , 运用 网络 技术 进 行参 政及 处理 政 务 。
( 二) “ 微 博 问政 ” 在我 国兴 起 的原 因分析
J UE CE CAN KAO
微博问政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张 阿凤
( 延 安 大学 文学 院公共 管 理研究 所 , 陕西
[ 摘 要]
延安
7 1 6 0 0 0 )
作 为一种政社互动的新模 式, “ 微博 问政 ” 在拉近政社距 离, 实现政社互动 , 加速信 息发布 , 缓解舆论 微博 ; 微 博问政 ; 公共政策制定 【 文献标 识] i - q ] A 【 文章编号1 1 6 7 4 — 1 6 7 6 ( 2 0 1 3 ) 0 4 — 0 0 1 7 — 0 3
好 ,依 据对 方 发 布 内容 的类别 与 质 量 ,来选 择 是 否
“ 关注” 某用户 , 并 可 以对 所 有 “ 关注” 的用 户 群 进 行
2 .公 民参 与政 治的 积极 性 的提 高使 得 “ 微博问
政” 决定 上 层 建筑 , 马克 思 主义 认为 , 一 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7月第19卷第4期河南社会科学HENANSOCIALSCIENCESJul.,20llV01.19No.4

论微博问政的规范化李少文1,秦前红2(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网络时代,微博问政成了公众参与的新形式。它以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等优点,推动了公众参与的发展和创新。但微博问政面临着很多难题。立法规范保护,既是微博问政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宪法上的很多规定都可以被援引作为微博问政的依据。促进公众参与,控制政府权力,是微博问政的重要目标。应当设计出具体有效的制度,充分发挥微博的特点,回避其不足。关键词:公众参与;微博问政;规范化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7—905X(2011)04—0100—05

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两会”和地方“两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代表和委员们纷纷注册微博。与网民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方案,并及时将会议情况、表决结果等通过微博传递出会场。这种新鲜、快速、便捷的问政和议政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热情,也让“两会”上的意见更加丰富和多元。之后,很多政府机构和官员注册了微博,接受网民们的意见、咨询和监督。公众通过微博向政府表达意见,政府机构及官员及时回应、答复和处理。这使得公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及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方式更加直接和有效。微博成为公众参与的平台,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为“微博问政”m。微博问政推动了公众参与的新发展,但这种新兴的公众参与形式,不仅有天然的缺陷,而且缺少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和保护。本文的命题是,将微博问政规范化。是持续发挥其功用、推进网络公众参与和民主发展的驱动力所在。一、微博问政推动公众参与新发展(一)传统公众参与的不足与网络时代的新表现近年,公众参与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革新过程中最热门的词语之一,也成为立法和公共决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迅速扩展到环境保护、公共预算、城市规划、基层治理、社区民主等领域。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被认为是一次不典型的公众参与案例。而2005年的“圆明园环评事件”则是我同公众参与的代表之作。2007年的厦fJPx事件也被认为是公众参与的表现。传统的公众参与主要有两种路径。:其一是依据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为的行为,包括政府机构主动举办或应公众要求举办的听证会、调查会、座谈会、论证会等。其二是公民通过白发动员和组织。形成群体性的力量来表达意见,并对国家机构及官员形成一定的压力。所谓的“围观改变中国”就是其表现之一。而更激进的措施包括r公民观察团、“公民散步”等。我国的公众参与如火如荼,却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举行了听证会,体现的却是“伪民意”;即使有真实的民众声音,这种声音对决策过程也影响微弱;征求意见时诚意满满,但搜集的意见却被束之高阁;微博上热议,但一离开网络,意见又被置若罔闻。另外,法律对公众参与的程序语焉不详,或是设计粗糙,无法操作,或不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离不开公权力主导的公众参与,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不信任这样的制度设计。在现下的政治体制下,政府机构极有可能将公众参与作为(某个领导的)政绩jr程。或者使其成为“运动式”创新的装饰。网络时代的公众参与发展得更为迅速。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和资讯的广泛传播,让人民开始拿着放大镜检视政府及官员的一举一动,一张照片、一句话都能引起网民们的热烈讨论和关注;另一方面则是,人民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利用网络关注政治和公共事务,而这些信息恰恰是利用其他途径无法得到的。科技进步带来的参与方式的多样、意见的多元、民意汇集的迅速,成丁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新特点。(二)微博问政的特点与优势微博问政更新J,公众参与的话语体系。微博具有无中心化、信息海量化、大众化、匿名化、互动性强、多媒体色彩突出等特点。。海量的信息经南微博的传播,迅速扩展至不

收稿日期:2011—04一10作者简介:1.李少文,男,湖北钟祥人,武汉大学法学院学生;2.秦前红,男,湖北仙桃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0・

万方数据同层次的群体。公众利用微博接收到各种信息,并借此表达意见——微博的互动性和多媒体色彩在此发挥r重要作用.公众能够利用多样的手段(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以~对一、一对多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换和意见交流。此外,公众利用微博传递意见和信息多是匿名的——这种匿名性让公众无所顾忌和热情高涨。推动r微博问政的快速发展。微博问政之所以能够获得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人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r解并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另一方面也是公权力在以积极、主动和开放的姿态应对民众的要求。相较于公众参与的传统路径,它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第一,摆脱J,组织化不足的弱点。传统路径下的公众参与,对公众的组织化要求很高。但由于社会中间组织的势弱、NG0发展的不完备、媒体传达意见的单一等,公众意见往往不全面.容易被影响、误导甚至伪造。尽管微博问政也有单一、分散的缺点,但它所具有的公开、传递快的特点,使它能够迅速汇集和统一民意。第二。解决了在传统路径下公众参与门槛高的难题。其他意见表达方式.如博客、论坛、邮件等,或是因为互动性差,或是因为操作繁琐.或是因为不够直观,都逐渐被淘汰。第=三,避免r过去政府信息公开不足、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资源不均衡的难题。因为网络时代,人民具有更细致的监督政府的手段和方式,微博问政往往都基于大量的公开信息,在一定程度卜回避了信息不足的问题。。第网,就政府而言.因为微博传递信息快、影响面广、可直达大规模人群等.微博问政可以成为它们听取民意、取得民众支持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公开化.也是增强其决策和执行合法性的重要方式。此外,人民代表通过微博来听取人民的声音,接受人民的意见,传递人民的观点,这种将微博问政与代议制民主相结合的举措,是中国的特色,弥补了人民代表与人民联系不足、沟通不畅的缺陷。二、微博问政规范化之必要公众参与是作为代议制民主的补充而发展起来的。代议制民主在近现代政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无论何种形式的公众参与.离开了代议制民主,都面临着权力不受控制的窘境,而只能成为民主的花瓶:微博是公众透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较佳方式,但民意的传达如果只能依赖这种单一的、分散的和弱影响力的方式来完成,其能量无疑是有限的。以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完善微博问政,发挥其优势.减少代议制民主发展不足的消极影响,是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科技的发展使得微博与民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在现代社会中,民意成为影响政治极为重要的因子。探究和掌握民意的形成、汇集和传达,是现代政治中颇具技艺和挑战的部分。微博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民意形成和表达方式。当公众参与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可控的民主形式时,微博问政成了形成和订:集民意、传递信息、组织动员人群的重要J:具。在某种程度E,这是代议制民主发展不完善的国度的特色:2010年的“宜黄事件”就是微博力量的展示,当事者的“微博克播”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被媒体称为“改变中国微博历史的一次直播”⑤。网络力量为人权保障提供了新路径。“宜黄事件”在手段上几乎迥异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尽管它们在本质是一样的西。在随后的“河北大学交通事故事件”中,因为肇事者“我爸是李刚”的言论引起了微博热议狂潮并迅速在网上传播,事件被无限放大,体现了微博的巨大动员力量。而2011年初的“微博打拐”更是将民意直接转化成为行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它反映了微博的强大能量,也预示r微博问政町能造成的公众参与的无序甚至失控。有序是发挥参与式民主优势和功用的基本前提。如果民众的参与失控,那就极容易陷入“大民主”的危险中,也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D。当微博成为组织和动员人民的T.具,而人民又被误导时,民意就有可能流向错误的方向。网络时代的民意容易被伪造和操纵。上述危险性也就被加倍放大。作为一种借助虚拟平台的公众参与形式.微博问政还造成丁现实的危机。例如,由于社会分层和各层次的群体占据资源的不同,微博上“流传”的往往只是一部分人的意志。这种微博问政参与的不公平,很有可能会导致现实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又如。传统的公众参与途径在微博问政面前。显得过于繁琐H成本太高,以至于公众叮能会简单地做出“理性选择”,以便捷、经济的微博来表达意见.而不去参与和关注现实中的听证会、交流平台等。考虑到它的虚拟性,微博问政单一、分散的弱点就显得更加突出。这种分散的公民个体的意见,让民意的形成和民主的过程都显得格外吊诡。不仅如此。在社会分工细密。专业化和技术性如此之强的现代社会.这种虚拟参与的成效也有理由被怀疑。此外,代议制民主赖以存在的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的模式。在微博时代被逐渐打破8。在代议制民主发展极为不足的中国,这种危机感更显突出。微博问政有着天然缺陷,而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保护,也让其而临很多障碍。例如,被动接受和参与到微博互动中的政府机构和官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尚未成为普遍存在的常规制度,构成了微博问政长期发展的障碍。“两会”期间的很多“热博”,会议一结束就成了“死博”,让微搏问政成为一场“政治秀”,就是明证。微博问政存在程序上的瑕疵,问政质量也无法保障。如果微博问政只能依赖“网络群体性事件”来引起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成本过高,选择性太强。另一方面也不是长久之道。而且微博问政对信息公开和舆论的高度依赖,在现下的舆论环境下无法实现。尽管我国颁布r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规.但这种公开仍显不足,公民的知情权仍缺少有效的保障。就舆论影响而言.选举民主过程中的舆论只需要独立,因为选民有理性判断的空间。但在参与民主过程中,舆论就成r影响民意以及公众实际参与和态度的关键。在我国.舆论的单一性让微博问政必然会遭遇到“瓶颈”,而公众在千篇一律的报道中,则会茫然四顾,无所适从,微博『Ⅱ】政也就成r无源之水。将微博问政flj】政府信息公开结合考虑,共同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将是推进前者发展的动力。亨廷顿曾提出“经典政治秩序模型”:社会参与的程度

・101・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