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政”的现状及社会效应探究

合集下载

青年群体微博问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年群体微博问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年群体微博问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之一。

特别是在政治方面,微博更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政平台,许多政府部门也在微博上设立了官方账号,方便公民向政府提出问题和建议。

青年群体在微博问政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青年群体问政意识淡薄青年群体普遍使用微博,但在问政方面的意识相对较弱,很少有年轻人会在微博上向政府提出问题或建议。

相比之下,年长一些的群体更多地利用微博问政,青年群体在这方面的参与度较低。

2. 问政信息发布不及时政府在微博上发布有关问政的信息不够及时,有些问题可能需要立即解决,但得不到政府的及时回应,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效率。

3. 信息回应不够人性化政府对于青年群体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的回应,不够人性化,缺乏对青年群体的尊重和理解,这也导致了青年群体参与微博问政的积极性不高。

二、对策分析1. 提高青年群体问政意识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问政宣传活动、开展问政知识普及教育等形式,提高青年群体的问政意识,让他们意识到问政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参与价值。

2. 加强问政信息发布管理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问政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问政信息可以及时发布,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回应,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具体对策1. 制定青年群体问政激励政策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青年群体在微博问政方面进行激励,比如设立问政奖励制度,鼓励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微博问政。

2. 设立青年问政专区政府部门可以在微博上设立专门针对青年群体的问政专区,定期组织一些青年喜欢的问政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参与。

3. 建立青年问政交流平台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青年问政交流平台,指导青年群体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微博进行问政,并在平台上提供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增加青年群体的问政积极性。

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公民参与是一种国家政治参与的形式,是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公民资格是公民参与的基础。

”[1]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民参与的途径也在不断增加。

在我国七八十年代,公民大多是通过报纸或广播了解政府部门的消息,公民想参与只能通过书信方式或座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参与的主体大多是知识分子。

90年代互联网传入中国后,兴起了论坛、贴吧等,由于它的快速互动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许多人在论坛交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

但当时互联网受众范围比较小,另外人们公民参与的意识不是很高,所以互联网的公民参与只是一个雏形,并没有发展的很迅速。

20世纪以来,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标志,随之一种新兴的公民参与形式应运而生,那就是微博问政,它是微博中的用于政民沟通的途径,由于学者对微博问政的研究时间还处在最初阶段,因此对微博问政概念界定较少。

“微博问政为政府和公务员开辟了征集民意、问计于民的新通道、有助于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微博的许多优势特性拓展了公民参与渠道,微博问政成为一种新型、快捷的政民沟通方式和公民参与形式。

一、我国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现状(一)微博问政的概念及其涵义网络问政是指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方式,而是通过网络工具微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处理政务等活动。

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政治舞台上备受瞩目的新宠,作为便捷的、快速的传播民意的平台,微博问政盛极一时,展示着强大的力量。

什么是微博?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微博凭借其快速的传播渠道,以及极强的互动性和及时的反馈能力,是两会期间问政于民、传播新闻事件、宣传政策法规的阵地;作为一种传达民众呼声的发声器,是利益群体影响公共议程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官民沟通的新的形式,对于缓解官民冲突,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便利。

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 国政务微博 发展现状、 问题 与对 策分析
沈 玉 宏
( 武汉大学信 息理学院 )
摘 要 :现在 ,我 国的政 务微 博进入快速发 展期 ,成 了网络 问政的平台和重要 渠道,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 息公开 、新闻舆论 引导 、倾听 民众呼声 、树 立政府 形象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 的作用 。 然 而,在 实践过程 中政务微博发展 中,还是面・ 临 着许多 问题和 困境。 本文对我 国政务微博发展 现状 和 问题进行 了分析 ,并提 出了相应 的对策 。 关键词 :政 务微博 ;运 营管理;对策
1 . 我 国政 务微 博发展现状 1 . 1 政务微博成为政府互联 网应用 的新渠道 从 2 0 1 1年到现在 ,政 务微 博一直是一个爆发式 的发展 ,据 2 0 1 1年 国家行政 学院电子政务研 究中心发布的 ( ( 2 0 1 1中国政务 微博评估报 告》数据 显示:截至 2 0 1 1 年 1 2月 1 0日,在 新浪网、 腾讯 网、人 民网 、新华 网四家微 博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为 5 0 5 6 1个,较年初增长 7 7 6 %,其 中党政机构微博 3 2 3 5 8个 ,党 政干部微博 1 8 2 0 3个。政务微博虽然发展 比较快 ,但其总量相对 还 比较少 。目前开通微博 的党政 机构和党政干部的总体 比例还 比 较低 ,预计政 务微博 还将 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 1 . 2政务微博发展成 为政府信 息公开的新平台 现在 ,信息技术和政府工作不 断融合 ,政府 网站成为 网络环 境下政府信 息公开的主要载体 。 政务微博中的机构微博 已经成为 继政府 网站 之外 公开信息和发布新闻 的新平 台。 微博一方面为政 府信息 的及 时发布、 快速传播有 了更好 的条件和平 台; 另一方面, 些热 点事件信 息不断聚焦 , 对 政府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提 出了 更 高的要求 。目前一些 政府 部门利用微博开展政府信息公开 已经 取得 明显的成效。 1 _ 3政 务 微 博 为政 民互 动提 供 了 新途 径 政 务微博 凭借其 实时交互 性强 的特 点正在成 为政 民沟通 的 重要平 台,使政 民之 间的交流变 成 “ 零距离 ” ,在疏通政 民对话 渠道 、塑造 政府 亲 民形象方面 ,政务微博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 1 . 4微博成为 网络舆情 引导新阵地 随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 社会媒介生态发生 了翻天覆地 的变 化 ,大众媒介信息传播渠道不 断扩 张,传统媒体对信息 的垄 断和 对舆论 的控 制格局被打破, 信源主体从传统 的媒介渠道逐步转移 到 公众个 体。微博 已经成 为中国最 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工具 , 它 的 兴 起 彻 底 打 破 了传 统 媒 体 的 “ 专 业主义壁垒 ” 。微博凭借其短 、 平 、快 等 优 势 已经 形 成 了独 特 的 “ 微 博舆论场 ” 。网 民爆 料 的 首 选媒 体更多的转 向微博 , 而且 目前公众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 网络 表达 ,已经 由个案发展成 为普遍 的观念 和意识 。 微博对 中国社会 舆 论生成机 制、公众参与 、社会生活带来 的变革 ,无疑会给政府 管 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2 . 当前政务微博面临的 问题 当前政务微博数量繁荣 的背后 ,也凸显 了各种 问题 。 最突 出 的问题 是在各级政府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后 , 没有形成强大 的影 响 力 。政务微博在 网民中的知晓率较 低。笔者认为 当前政务微博 面 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 2 . 1“ 僵 尸 微 博 ”众 多 , 影 响 政 务微 博 的传 播 效 果 近 两年纷纷开通的五万多个政务微博 ,在开通之后 , 真 正进 入 常规运 作的政务 微博 并不多 , 。 大 多数政务 微博在 匆忙开通之 后 ,便 不再发表微博 ,被 网友戏称为 “ 僵尸微博 ” 这种情况 的 出现 , 笔者认为 , 也 许 与 其 开 通 时 迫 于 上 级 政府 部 门的 压 力 有 关 。 各 级政 府 响 应 上 级 要 求 , 纷 纷 开通 微 博 ,但 并 没 有 对 政 务 微 博 的 管 理 机 制 ,也 没 有 效 果 评 定 的 指标 ,政 务 微 博 不 纳 入 各 级 政 府 工 作 的考 核项 目中 。 政 务 微 博 少 有 内容 更 新 , 势必影响其传播效果 。 2 . 2缺少统一 的管理机 制,风格杂乱,影响其传播效果 政 务微 博缺 少统一的管理机制 , 风格杂而 乱, 水 平参差不齐, 影 响传播效 果。有些 政务微博有专职人员 2 4小时轮班 ,信息更 新及时 , 受 到 网 民 的好 评 。 但 多 数 政 务 微 博 没 有 专 门 的工 作人 员 。 笔者对 部分政 务微博 的工作人 员进行 了调研 ,有 受访者 告诉笔 者 ,作为政务微博 的工作人 员,对 消息的报 道 口径,全凭个人主

青年群体微博问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年群体微博问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年群体微博问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已经成为了广大青年人群体表达观点、沟通交流、寻求帮助的重要渠道。

青年群体微博问政的现象也因此愈发普遍,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

本文将探讨青年群体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问题一:信息不准确微博是一种实时性极强的社交媒体,人们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十分迅速,但是对于政策法规、政府规章制度等相关知识理解不够深入的人来说,发布的信息可能会存在误导、不准确等问题。

对策:加强信息发布者的素质培养,鼓励政府加强对政策法规、政府规章制度等相关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众们的法律意识和规章制度意识,让公众在参与问政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政策,准确熟知相关知识。

问题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微博平台的问政方式存在着相对较低的门槛,使得广大群众容易参与,但同时也存在着群众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一些人在提问的时候可能表达不清,或者没有提供相关证据,反映的问题难以具体、准确。

对策:倡导公众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表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群众的问题和反映进行专门的审核,对于不具备具体证据或者不准确的问题不进行过多的相关展开和对待。

问题三:信任缺失微博问政的群众参与度非常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用户容易对政府的回复产生质疑和怀疑。

这使得政府在回应用户提问时存在较大的挑战,也对问题的解决和公众的满意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对策:政府应该增加透明度,逐步推出能够切实解决公众热点问题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回应公众提问,让广大群众更加信任政府,同时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解决公众问题,切实体现政府对于群众的关心和重视。

总之,青年群体微博问政是一种深入推进大众参与民主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政府和公众都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素养,加强对于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和知晓,才能使微博问政成为更加有效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民主参与方式。

浅析人代会“微博问政”现象

浅析人代会“微博问政”现象

浅析人代会“微博问政”现象浅析人代会“微博问政”现象(摘自清远市人大网)1人代会“微博现象”浅析2011年1月25日清晨,广东省人大代表张丽杰点开了自己的微博。

最新统计的“粉丝”数量把她吓了一跳:2.8万人。

相比近3万双关注的眼睛,更令张丽杰感到惊喜的是,“真的没想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关心人代会、关心人大代表的履职。

”事实上,本届人代会上,以微博为代表的政务公开早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改变着传统的议政生态。

而在政情的发布和民意的上传中,人代会正成为人人皆议的大会。

[[1]]1.1微博的源来“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 Blog),是Web2.0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

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于2006年创办了twitter这一微博服务网站,其理念为“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沟通”。

用户通过网页、手机、IM软件等方式,可在个人微博上发布140个字符之内的即时消息。

微博在中国同样掀起了一股不可遏止的浪潮。

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腾讯、搜狐、网易等也紧随其后。

[[2]]通过便捷的时效性与广泛的传递性,微博可将一些原本互不相识的人们聚集起来,形式虽小,却俨然已成为社会圈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舞台。

1.2人代会的“微博现象”2011年1月8日举行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闭幕会上,汪洋要求广东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上线”“触网”,开设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就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在线回答。

在现代社会,网络是意见的发祥地,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任何公共决策都不应当忽略这个阵地。

人大通过微博,开通“民意直通车”,既有利于打开大门,广纳民意,又有利于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实际上,这是参政议政模式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信息化表达的一种创新。

1.3微博问政两会: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广东省人大代表、省人大侨民宗委副主任委员郑通扬曾说过:“幸福不是赐予,也不是发大礼包,而是要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幸福应该是参与而得到的自豪感。

关于微博问政推进行政管理改革的探讨

关于微博问政推进行政管理改革的探讨

关于微博问政推进行政管理改革的探讨引言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在中国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微博问政作为一种政务互动平台,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新的途径。

然而,当前的微博问政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行政管理改革,以提高其效能。

本文将探讨微博问政推进行政管理改革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微博问政的现状微博问政作为一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在线互动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来了解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民意和收集意见的渠道。

然而,当前的微博问政存在一些问题:1.信息过载:由于微博的特殊性质,信息的发布速度快,各类信息混杂在一起,导致公众难以筛选有效信息,政府难以及时收集并处理民意。

2.激进言论泛滥: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自由度使得部分用户滥用自由表达的权利,发布激进的言论,甚至发起网络暴力行为。

这既给政府带来了舆论压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

3.信任危机:由于微博问政平台的公众账号众多、初创时间较短,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公众对于微博问政的信任度不高。

进行政管理改革的必要性鉴于微博问政的现状,进行政管理改革具有以下必要性:1.提升问政效能:通过改革,提高政府在微博问政平台上的回复及时性和准确性,增强问政的效果和公信力,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

2.加强信息管理:改革目标之一是解决信息过载问题,建立分类、筛选和排序机制,提高信息的可用性和可信度。

3.保护公众利益:通过改革,规范微博问政平台的行为规则,防止激进言论的泛滥,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4.增加问政透明度:政府回应公众关切和问题的过程应该更加透明,改革可以增加政府的问责程序,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微博问政的管理改革建议为了解决当前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效能,推行以下管理改革:1. 完善信息管理机制•设立信息审核机构: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审核机构,负责审核和筛选微博问政平台上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质量。

我国“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探究

我国“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探究

我国“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探究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以Web2.0技术为主导的网络工具,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垂青和逛到网民的欢迎,引起了政府、媒体、和学术界的热烈关注,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网络工具之一。

微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微博问政在中国的兴起为民意表达和公民网络议政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

与此同时,微博问政也存在“未能客观代表民意”、“公众议政的无序性”、“缺乏必要的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的约束”等问题。

因此,加强我们微博问政的研究,解决其存在问题,积极探索规范问政之路就变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微博微博问政公众参与一、微博与微博问政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在信息时代,各种新信息技术可谓层出不穷。

作为一种新媒体的Web2.0技术,微博成为继IM(即时通信)、博客(Blog)、开心网等诸多社交工具之后发站内信起来的又一种新型网络社交工具。

微博,全称为微型博客(Micro blog),是一一个基于永福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永福可以用电脑、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记录自己想要表达的一段文字(140个字符)或一张图片,然后把信息发送到自己的网络空间上,供他人分享、新闻推送等功能,成为当下中国又一具有网络问政特色的优质平台。

微博问政是一种新兴的网络问政形式,是指通过微博这种新型的网络工具盒虚拟手段来进行参政、议政、处理政务的活动。

早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微博就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之一。

之后,微博问政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网络问政的一种新途径,在惩治腐败、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微博问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微博问政作为一种新兴的问政方式,其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只在部分省市地区、部分政府机构和行业部门进行了应用,尚未形成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因而我国微博问政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微博问政命名的混乱。

我国_微博问政_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_申毛毛

我国_微博问政_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_申毛毛


( 下接第 225 页) 就是把优势落实的实践中 , 成立针对慕课版权的学科 服务团队,依据国内外有关开放 、存取资源的法律、 法规, 做好针对慕 课版权的服务工作。 3 、建设开放教学参考系统,提供泛在化的学科服务 慕课的设计理念就是教育开放 、民主。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 用户 [9 ] 需要开放的、能够个性化的解决面临问题的资源 。 学科馆员作为沟通 各院、系用户的信息需求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桥梁 ,一方面要加强学校 慕课教学过程中的学术性数据资源建设 ,同时更要加强慕课课程的开放 资源建设,对各类慕课资源进行组织 、分类、排序、 评价等。 现在各高 校基本都有自己的统一检索、学科导航、在线咨询、 社区讨论、 公共微 信等信息服务手段,学科馆员可以数字化慕课教学参考资源 , 将课程信 息、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 工具 书、 讨论 内容 等 统 一 集 成和整合起 来,构建以关键词为主体的慕课知识库 ,提供配套于慕课教学的资料推 送、个性化需求定制等服务,为慕课教与学提供泛在化的资源支持。 4 、在慕课发展的各环节开展嵌入式服务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学科服务与广大师生进行合作与互动 , 了 解其个性化信息需求,发挥学科服务服务的主动性 、服务能力的重要方 式。学科服务要针对本学校慕课的制作 、引进、推广、 评价各环节, 学 生对慕课选择、学习、答题各环节广泛开展嵌入式服务 。 与教学部门建 立协作,嵌入慕课教学管理; 与各院系老师建立共建 、 共享, 嵌入慕课 制作与教学; 与学生建立有关慕课微信群 ,嵌入学生的慕课学习。 图书 馆学科馆员要凭借其自身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底蕴 ,对学科的发展动态 和前沿问题了解,更好地服务本学校的慕课发展 。 四、结语 与慕课融合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扩展和延伸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 教育模式,特点就是大规模 、在线、开放、共享,倡导的是课程的无国 界,减少的是获取信息的障碍 ,缩小的是贫富之间的信息鸿沟, 这同样 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学科服务应充分认识到慕课运动的重要性, 在慕 课浪潮下发挥自身服务与教育职能, 创新观念, 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 务。(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训练部图书馆) 2015 年度河北省图书馆学会课题 “MOOC 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 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 2015030 )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 1] 叶艳鸣. 慕课, 撬动图书馆新变革的支点 [J] . 国家图书馆学 刊,2014 ,02 : 3 - 9. [ 2] 陶媛. 英国开放 大 学 创 新 教 育 报 告 2013 : 十 大 最 新 教 育 术 语 [ J] . 世界教育信息,2014 ,01 : 73 - 74. [ 3] [ EB / OL] . 2014 - 02 - 26] . http: / / www. mooc - list. com / ini - dative / moot - ed. [ 4] Kara Kohn. As the Spirit M00Cs You :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onlion is Libraries [E B / OL] . 2013 - 10 [ 2013 - 12 - 01]. http: / } fvww. ilaorg / Repor} r / octopber 2013 / Pages 4 - 7. pdf [ 5] 董晶. 慕课 ( MOOC ) 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D]. 山东师范大学,2015. [ 6] 陈良. 国外部分大学图书馆为 MOOCs 提供版权服务的动态与评 J] . 图书馆学研究,2015 ,04 : 91 - 94. 价[ [ 7] 任友群. “慕课 ” 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J] . 中国高等教育, 2014 ( 7 ) : 26 - 30. [ 8] 王觅. 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 [D]. 华东 师范大学,2013. 张阿樱,王梁.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 J] . 图书馆学刊,2014 ( 8 ) : 68 - 71. 式研究 [ [ 9] 张宏. 慕课背景下的用户信息行为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对策 [J]. 情报探索,2015 ,03 : 95 - 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问政”的现状及社会效应探究——以“新浪微博”为例一、立项依据(一)背景及现状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是基于有线和无线网络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由于用户每次用于更新的信息通常现定于140个字符以内,故此得名“微”。

1自2006年全球的Twitter网站的成立,微博客作为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随着新浪微博2009年的正式上线和很多网站纷纷推出微博,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正在迅速提升,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增至近2亿。

2目前,具有强烈的自媒体属性的微博,在改变着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的模式,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性、用户最活跃的信息传播、互动平台。

微博的出现使得草根阶层在社会发展中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

于是,“微博问政”当之无愧成为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为已然汹涌的网络问政大潮推波助澜。

“微博问政”,即指公众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而通过微博进行参政及处理政务。

3基于微博的特征及影响力,“微博问政”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老百姓互动的新型重要渠道和平台。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而微博用户数量则以高大208.9%的增幅,创下中国互联网增长速度之最。

如果说2010年因为两会代表“微博问政”取得了初步较好的效果而被网民们定位为中国的“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应该算得上微博真正发挥其作用的一年。

年初的瘦肉精、微博打拐,使“微博问政”初露锋芒,随后,“7·23”甬温动车事故中,普通大1参见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页。

2厉晓杭、许玉芬:《微博问政,仍需多方理解和包容》,/11/1128/08/7JUETFLE00014AED.html,2011年12月7日访问。

3参见互动百科:《微博问政》,/wiki/%E5%BE%AE%E5%8D%9A%E9%97%AE%E6%94%BF?prd=citiao_right_xiang guancitiao,2011年12月7日访问。

众通过微博传递救人信息,监督政府机构,更显微博“围观改变中国”的巨大力量。

“微博问政”虽渐入主流,但我们同时不难发现,通过微博平台进行政务沟通仍不尽如人意。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今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在政务机构微博中,微博信息发布数在100条以下的情况占60%,而发布数量在500条以上的只占8%。

这说明政务微博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

若要使“微博问政”最大地发挥作用,仍需加强政务微博建设,建立科学的舆情评判机制。

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典型“微博问政”示例对微博问政的兴起、特征、作用进行探析,同时发现我国现阶段“微博问政”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的改进建议。

(二)研究价值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著作《微博力》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

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尽管微博作为互联网Web2.0时代的最新近应用还处于亟待完善的成长期,但其凭借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对社会管理的创新,必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产品。

4探究“微博问政”是紧跟新传播时代步伐的大胆创新。

本文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析微博是如何以140字的身躯撼动整个网络世界,颠覆着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的模式,并挖掘目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思索其改进方向,从而不断完善、补充民众参政议政的形式,做到汇聚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生。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已有实践基础本课题小组成员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kns50/index.aspx)采用“新媒体”、“微博问政”等4南方日报社论:《微博问政渐入主流,140字问政之路更在于“行”》,/content/2011-12/02/content_34224359.htm,2011年12月7日访问。

主题词进行检索,收集到了大量的学术期刊和新闻媒体报道,并查阅了大量新闻学、传播学及有关新媒体的书籍,浏览了大量与“微博问政”相关的网站。

同时,关于课题的著作《两会代表委员微博问政的原因分析及困境应对——以新浪微博为例》指出“微博问政”的出现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维度、指出了“微博问政”的优势及存在的局限性等,这些课题和著作的研究成果是本课题小组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

另外,三名小组成员均为新闻专业的学生,课业学习在新媒体、微博方面有所涉猎,因此课内学习或是课外补充的相关知识也可作为此次研究的知识基础。

2.团队成员及优势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均就读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就该课题的研究重点而言,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同时,小组成员有很强的科研兴趣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其中一名成员参加的课题《群众演员的职业现状调查——以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例》获得北京市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另一名成员参加的课题《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的社会效应调查报告》获中央民族大学寒假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

另外,小组三位成员都参加学校宣传工作,其中一名在学校民大青年报社担任主编。

三位都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过硬的文笔,为开展调查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保障;同时,三位成员分别来自我国华北地区首都北京、东部沿海省份福建和西北内陆省份宁夏,调查范围较广,代表性强,充足的假期时间能保证课题调查时间和研究质量。

通过对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增强课题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锻炼科研能力,培养“实事求是、客观对待”的科学态度,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将树立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牢固基础。

(四)文献综述针对本文写作,笔者的文献综述从以下几部分展开:第一、关于微博的研究综述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微博”为关键词进行查找以及阅读相关期刊、专著,找到有关“微博问政”的论文近30篇,针对这些论文中的重要内容,概括出国内研究“微博问政”的特征:1.何为微博喻国明等学者专著《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以及李开复专著《微博:改变一切》都对微博下了定义,同时在百度中输入“微博”关键词,也对“微博”名字由来做出解释,总结而言,微博是由Twitter 率先提出产品构想并成功实践的,即每次发布都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是与人交流的最快、最方便的网络传播平台。

微博最显著的特点是全民参与,便捷、迅速,这个特点在《“微博问政”热潮的冷思考——当前政务微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微博公共领域影响扩大微博问政渐成风潮》中有所强调。

通过微博平台,每人每时每刻每地均可一抒胸臆,既是读者,也是记者,既当编辑,也做评论员,而且,这是一种“传染式”粘性传播,几乎具有无限的“裂变”效应。

一个微博,就是一个“自媒体”。

2.何为“微博问政”在《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关于“微博问政”背后的思考》、《对“微博问政”的几点思考》等论文中指出,“微博问政”指的是代表、委员、民众等群体通过“微博”沟通平台征民意、解民忧的参政议政现象。

“微博问政”的说法源自“博客问政”,在2010年两会期间,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使用微博与网民就某一个议题进行互动、交流,最终形成合意提交大会审议,就成为“微博问政”的典型表现,也因此2010年成为“微博问政”的元年。

3.“微博问政”主要研究方向(1)“微博问政”兴起的原因探析本部分作为研究的起点,因此文献研究较为全面。

《两会代表委员微博问政的原因分析及困境应对——以新浪微博为例》指出,“微博问政”的出现分为外因与内因两个维度。

外因即,由于web2.0时代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限制,网络的发展延伸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使民众“微博问政”成为可能;门户网站(新浪)的营销策略推动政务机构开通微博,问政于民;传统媒体的高调加入营造全民“围脖”的舆论环境。

内因即,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一方面对公共决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另一方面现实的民主权利行使呼唤更为实际的实现机制。

网络恰好提供了公民意见表达的理想环境;代表、委员责任意识回归,自我素养提升,主动在网络回应民众的质疑,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2)“微博问政”的特征文献对此部分的研究也较为频繁、全面。

《“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指出,“微博问政”具有“文本的碎片化”,“恰当的传播距离”,“草根性和平民化”,“公众议程影响力增强”等特征。

《微博问政》(《创造》期刊2011年第38期)指出,“微博问政”具有便捷的互动交流和更真切的参与感。

放在最近舆论热议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之下,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正视民众对于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诉求,寄托着民众改善现状的愿望。

刘国锋:《微博的两会作为及发展前景》指出,微博对民意的反映则是具体的、零碎的、全景的、甚至可以是世俗的,微博能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媒体记者考察民意的平台,既弥补了传统媒体对舆论反映的不足,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意见的汇集和对社会决策的考量。

(3)对“微博问政”的思索与建议文献对“微博问政”的思考不一,建议多样。

《两会代表委员微博问政的原因分析及困境应对——以新浪微博为例》指出政务机构的微博存在流于形式的汇报,个人宣传的展示,不再更新的空置问题。

并提出官方微博和私人微博分裂,网络规律和社会实践结合,意见领袖和决策主体交锋三类可行性改进方向。

《关于“微博问政”背后的思考》就“微博问政”如何有力保障群众知情知政权利、切实拓宽代表有效履职渠道,提出提出“三化”、“三求”改进方向,即代表联系群众要“渠道多元化、制度常态化、质量实效化”;代表和群众“互动求快、互动求多、互动求好”。

《对“微博问政”的几点思考》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开通微博,及时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信息进行发布,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开微博,以促进信息公开,提高办事效率;部门领导尝试开微博以增加与民众交流的新渠道。

《公民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微博问政”》指出“微博问政”有如下局限性:在网络民主中既有的信息鸿沟在“微博问政”中仍然存在,甚至得到了加深;微博的便捷性也使得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也变得异常迅速,这容易使得参与其中的公民难以辨别真伪,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短小精悍”既是微博的优点,更是其缺点,这也决定了其无法成为公民参与的正式机制,并提出在对其局限性保持警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吸收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便捷方式之一,将“微博问政”的积极效果发挥到最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