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对国人的逆耳忠言:中国不能战而好战者皆当斩

合集下载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李卫公问对卷上卷上共分十七节。

主要论述兵法中“奇正”的关系和运用,结合战例着重论述了“无处不用正,无处不用奇”,“正能胜,奇亦能胜”,“奇正相交,循环无穷”的道理。

此外,还兼论了阵法的起源和发展,兵法的源流和派别。

最后还联系当时边防实际,论述了奇正的运用以及选将、练兵等问题。

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以何术临之,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平突厥时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也,正兵而已矣。

太宗曰:晋马隆讨凉州,亦是依八陈图,作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

靖曰:臣讨突厥,西行数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远。

偏箱、鹿角,兵之大要,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束部伍,三者迭相为用,斯马隆所得古法深矣。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

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

此正兵乎,奇兵乎,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

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

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

太宗曰: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易谓奇邪,靖曰:凡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

太宗曰:霍去病暗与孙吴合,诚有是夫,当右军之却也,高祖失色,及朕奋击,反为我利,孙吴暗台,卿实知言。

太宗曰:凡兵却皆谓之奇乎,靖曰:不然。

夫兵却,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非奇也,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

法曰:“佯北勿追。

”又曰:“能而示之不能。

”皆奇之谓也。

太宗曰:霍邑之战,右军少却,其天平,老生被擒,其人乎,靖曰:若非正兵变为奇,奇兵变为正,则安能胜哉~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

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书:写信。

②让:责备。

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语。

(1)及.鲁肃过浔阳()(2)即更刮.目相待()(3)肃遂.拜蒙母()(4)唯傅修期耳.()2.翻译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3.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翦①将伐楚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②。

将行,请田宅甚众。

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

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③。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④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而疑我邪?”(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注】①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②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白鹿原。

③五辈:五次。

SIM800C_硬件设计手册_V1.01

SIM800C_硬件设计手册_V1.01

或尤感尤感尤

................................................................................................................... 21
或尤感尤或尤
性 漏舞天焊脚焊程磁次性 ........................................................................................................... 22
2. 性尤引尤 性尤性尤 性尤感尤 性尤或尤
......................................................................................................................................................... 8 .............................................................................................................................................. 8 .......................................................................................................................................... 8
或尤按尤或
......................................................................................................................................... 26

李鸿章与戈登

李鸿章与戈登

李鸿章与戈登不少人以为大清朝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在洋人面前是一副奴才相,其实不然。

梁启超早有评说——李鸿章待人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与外国人交涉,尤轻侮之!比如,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对常胜军的第二任统领、美国兵痞白齐文就十分鄙视,屡屡讥讽他指挥无能,并停发饷银以示惩戒。

但他对白齐文的继任者——英国人戈登,倒是“慧眼识英雄”。

白齐文投奔太平军以后,他留在常胜军中的数十名美国教官经常闹事。

戈登接任之后没几天,这伙控制着炮兵的美国佬突然在教练场上骚乱,扬言要枪毙中国士兵,炮轰英、法教官。

戈登赶到,查问带头者是谁,却无人理睬。

戈登厉声说,若不交出策动者,他将在每五名美国教官中揪出一个枪毙。

美国佬挥拳咆哮,戈登箭步上前,攫住一个吵得最凶的美国教官,下令卫兵将他当场枪决,骚乱立马平息!李鸿章对此事印象极深。

紧接着,在攻打常熟的激战中,戈登指挥得法,身先士卒,打了胜仗;而在整个战斗中,戈登不带武器,只握一根手杖,常胜军士兵视他若天神。

为此,李鸿章向朝廷保奏戈登为总兵官,领二品武官衔。

戈登与李鸿章交恶,因“苏州杀降”而起。

关于这一事件,当时上海、香港和伦敦的报纸做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但其中很多是谣传,比如说“戈登手持手枪要击毙李鸿章”就无其事,而戈登的绅士做派要比这厉害而且高明得多。

戈登向英国驻上海军方打了报告,要求逮捕李鸿章,以“灭绝信义”的罪名把他撤职查办,并扣苏州交还给太平军!此事后来由清政府以重赏代替道歉的形式了结,但戈登却跟李鸿章友谊不再。

李鸿章倒是没有忘情于戈登。

1879年,中国驻俄公使跟俄国签订了屈辱的《里瓦几亚条约》,为此,中国朝野哗然,主战派要求马上对俄宣战,李鸿章则力主谈判。

双方争执不下,李鸿章特地把时任英国驻苏丹总督的“老朋友”戈登请到北京参加廷议。

戈登不懂中国话,他戟指主战派,情绪激动地作了即席发言,中国译员战战兢兢不敢翻译。

戈登喝令译员拿来一本英汉词典,亲自翻到某一页,把一个词指给众人看——乃是“愚蠢”!于是,戈登一言而决之,中俄争端终于以另签条约解决,避免了一场战祸。

《孟子》第10章 万章下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10章 万章下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10章万章下原文及译文原文: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北宫錡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高三历史选修2_原始资料:中华民国讨逆军檄文

高三历史选修2_原始资料:中华民国讨逆军檄文

原始资料:中华民国讨逆军檄文呜呼!国之不存,身将焉托?而立国于今,抑何容易!人方合兆众为一体,日新月异,以改良其政治,稍一凝滞不进,已岌岌焉为人鱼肉是惧。

况乃逆流回棹,欲袭中世纪东方式奸雄之伎俩,弋取权位,而谓可以奠国家、安社稷,稍有常识者,当知其无幸也。

袁氏对于国家,既悍然不自知其职责,对于世界,复暮然不审潮流、事会之所趋。

其政法上之效绩,受试验于我国民之前者,亦既有年;所余者惟累累罪恶,污我史乘,他复何有?就令怵于名分,不敢明叛国体,然由彼之道,无变彼之术,亦惟有取国家元气,旦旦而伐之,终亦酝酿大乱以底于亡已耳。

况当此祸至无日之时,乃更有帝制自为之举。

譬犹熟视父母宛转属纩,而复引刀以诛之,别有肺肠,是孰可忍?数月以来,淫威所煽,劝进之辞所在多有。

彼方假借指为民意,以冀窃誉当时,掩罪后史。

实则群公之权宜承旨,或出于顾全大局,投鼠忌器之苦心,或怀抱沈机观变,待时而动之远识,岂其心悦诚服,甘作贰臣,狂走中风,殉兹戎首?尧等或任职中枢,或滥竽专阃,为私计则尊显逾分,更何所求?与袁氏亦共事有年,岂好违异?徒以势迫危亡,间不容发。

邦之杌陧,实由一人,亦既屡进痛苦之忠言,力图最后之补救。

奈独夫更无悔祸之心,即兆众日在倒悬之域。

是用率由国宪,声罪致讨,剪彼叛逆,还我太平。

义师之兴,誓以四事:一曰与全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二曰划定中央地方权限,图各省民力之自由发展;三曰建设名实相副之立宪政治,以适应世界大势;四曰以诚意巩固邦交,增进国际团体上之资格。

此四义者,奉以周旋,以徼福于国民,以祈鉴于天日。

至于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惟行乎心之所安,由乎义之所在。

天相中国,其克有功。

敢布腹心,告诸天下。

──《中华民国讨逆军檄告天下》,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385~386页1/ 1。

葛云飞定海保卫战

葛云飞定海保卫战

葛云飞定海保卫战作者:阎受鹏林道远来源:《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3年第01期第一章收复定海古往今来,每一个王朝将要崩溃时,都会在人们眼前闪出葛云飞这样的民族英雄——宋末的文天祥、岳飞,明末的史可法。

王朝的腐朽、无能、无情,反衬出他们大智大勇可亲可敬可歌;民族英雄所处的王朝早已寿终正寝,而英雄们锻铸的精神文明之链条却永久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通常,活着的他们和王朝都将是不幸的,而死后的他们和精神文明都是幸运的。

当然,英雄人物的命运不是他个人所能决定的。

我们看一下当年作为鸦片战争中定海抗英主将葛云飞,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惊天动地的定海保卫战的。

一、葛云飞担心的事来了英国图谋舟山由来已久。

自1759年来,英国先后派出洪任辉、卡恩卡特、马戛尔尼等出使中国,要求将舟山让给英国,作为通商点,遭清政府拒绝。

道光十八年十月,红毛海盗,又突至浙洋,来去飘忽不定,居心叵测,令定海总兵葛云飞十分不安。

他向上司吁请警惕海上“夷情”,早作防范,“近粤省有夷船滋事,闽浙洋面一水相通,转瞬南风当令,倘使顺帆北上,沿海一带实在可虑,……要做好战备,谋定、心定,不致临时失措。

”次年正月,葛云飞丧父。

按照清代旧例,丁忧守孝。

他怀着满腹的海事忧虑,回故乡山阴县山头埠村。

葛云飞担心的事果然来了。

在鸦片的巨大利益被突然剥夺的刺痛下,1840年4月12日(道光十九年三月初九日),英国国会以271票对262票的9票优势,通过了一份婉转其词的战争决议:“对于中国人的侵害行为,必须得到满足与赔偿,以此目的捕获中国船舶及货物,自属正当,如中国政府承认赔偿,并行让步,则英政府不为复仇而战争。

”女王从白金汉宫发布命令:任命好望角海军司令、海军少将乔治·懿律和查·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任命懿律为东方远征军总司令,驻印度海军司令、海军一级准将伯麦为舰队司令,布尔利上校为陆军司令。

战争大步走来。

1840年4月30日上午10时,数声炮响,旗舰“麦尔威里”号起锚,在“摩底士底”号、“哥伦拜恩”号的掩护下,徐徐驶出开普敦港……1840年6月,一支庞大的英国舰队出现在澳门海面,其阵容如下:旗舰“麦尔威里”号,载炮74门,乔治懿律海军少将,总司令兼全权大臣,船长当达斯;“威里士里”号,载炮74门,舰队司令戈登·伯麦爵士,船长汤姆斯·美莲;“康威”号载炮26门,船长比休恩;“鳄鱼”号,载炮28门,代理船长船泊;“卑拉底士”号,载炮18门,船长晏臣;“布朗底”号,载炮18门,船长胞祖;“巡洋”号,载炮16门,船长吉发德;“哥伦拜恩”号,载炮16门,船长葛拉;“阿光标”号,载炮10门,船长梅生;武装汽轮船“阿打兰打”号、“皇后”号、“马打牙士加”号、“青春女神”号;已在广州海面的“窝拉热”号、“海阿新”号、“都鲁壹”号以及随后到达的载炮74门的“伯麦汉”号,载炮18门的“进取”号。

忠言逆耳高中优秀作文800字7篇

忠言逆耳高中优秀作文800字7篇

忠言逆耳高中优秀作文800字7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无论是潮起时的扫兴话,还是潮落时的讽刺话,都是对我们有利的话。

正是这些话,激励着我们前进,成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忠言逆耳高中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忠言逆耳高中作文800字1俗话说的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古到今,有多少的王者因听不进忠臣的劝告,胜利毁于一旦,又有多少的成功人士,不积极采取下属提出的宝贵意见,事业由兴到衰。

可见“忠言”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所谓“忠言”,就是诚恳规劝的话。

但有许多人听不进去,甚至还很厌烦说忠言的人。

所以忠言重要,听进忠言更重要。

小时候,爸爸对我说的忠言最多。

在我七岁那年,刚放暑假,爸爸要我去学游泳。

我从小就怕水,当然说不去。

爸爸说:“你是怕了吧?"当然不服气,说:"谁不敢去了,我去就去!”我们来到游泳池旁边,我不敢下去,在岸边徘徊,可爸爸当我不注意的时候,一下把我推下了水。

我猝不及防,狠狠的喝了几大口水,就这样我再也不怕水了。

正当我以为万事大吉,抱着游泳圈在水中玩闹时,爸爸有要求我把游泳圈脱掉,我当时很想反驳,但我知道爸爸的性格,他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索性我直接乖乖的把游泳圈脱掉。

我刚一脱掉游泳圈,就因为水压和水流的关系,一下摔倒在水中,我使劲挣扎,可没用,我沉下了水底。

正当我以为自己要死时,一双大手托起了我,我努力睁开眼,原来是爸爸。

我休息了一会,爸爸见我好了,又要我继续练习……半个多月后,我终于学会了游泳。

这半个多月来,我被爸爸可以说是一路给虐过来的。

不过虽然非常痛苦,但很有效率,和我同时学的几乎没学会,可爸爸却没表扬我。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爸爸激励我的方法。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登对国人的逆耳忠言:中国不能战而好战者皆当斩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一讲晚清民初,中国政府内的洋人雇员的故事。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下《北京条约》,而不久英法联军就撤出了北京,这在当时的人看起来,可是个不得了的事,因为英法联军兵强马壮,能在北京为所欲为。

朝廷中枢似乎明白了,洋人来中国呢,并不是要当皇帝,坐天下,这和中国文明千百年来的“天下观”完全不同。

当时主持外交工作的恭亲王奕忻,开始主张抛弃“盲目排外”和“盲从崇外”的极端的态度,主张呢先从军事上向西方学习。

而这第一步就是“借师助剿”,利用洋人洋枪平息太平天国内乱,一批洋兵洋将就此成了清政府的雇佣军。

解说:1860年的初秋,对朝廷来说非常难熬,9月中南方的“太平天国之乱”愈演愈烈,忠王李秀成率兵围攻上海。

9月21日向北京挺进的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遭遇清军蒙古骑兵的阻击,但仅仅两个小时,蒙古骑兵两万五千名士兵几乎全军覆灭。

这次战斗,英国人使用了亚姆斯特隆炮,而清军骑兵武器多是火绳枪、刀、矛、弓箭之类。

此时在上海负责镇压太平军的有两支力量,一支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手中的淮军,李当时是江苏巡抚,另一支是由西方浪人,菲律宾雇佣军和中国亡命徒组成的洋枪队。

翁飞(学者):洋枪队实际上是中国的雇佣军,洋人包括东南亚,包括菲律宾的一些,一些浪人组成的,对吧,有菲律宾,有印度人,有少数白人。

那么这支部队呢,它用洋枪洋炮装备,也都是些亡命徒嘛,打起仗来有一定的战斗力。

张鸣(学者):太平军也有洋枪,但是太平军用的是五五五进的兵制,不太适合这玩意儿,所以他有洋枪,效率发挥得没有洋枪队那么厉害。

解说:李鸿章很快发现,洋枪队虽然火力威猛,但很难节制,为了管束洋枪队,李鸿章求助于英国政府,英国皇家工兵上校戈登受派出任洋枪队统帅,此时,洋枪队已改名为“常胜军”。

戈登与当时西方雇佣军中的亡命徒不同,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军人,他出生于一个英国皇家炮兵将领的家庭,注重战术训练,他打仗的时候,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却任何武器都不带,只拎着一根文明棍。

张鸣:为人很严谨,为人很严谨,完了又很有操守,军事技术也很不错,就是它当时戈登的洋枪队啊,最大的牛就要不在于说那个,在于它会用炮,它会用那种,就是它会测。

这点中国人都不行,中国人是根本做不到,它有仪器会测。

解说:1861年10月,戈登在给英国的妹妹写信说,我喜欢这个国家,这份工作,以及这份悠闲自在,在英国,我们地位卑微,在中国,却位高权重,中国的气候也很宜人。

张鸣:后来戈登这个就是,这个跟淮军就是形成一体了,协同作战,最后洋枪队就融入到淮军,就划到淮军里去了,就是淮军最早的训练,按洋枪队那个训练去走的。

解说:一开始,李鸿章和戈登相处的还不错,但李鸿章时常拖欠“常胜军”的军饷,想迫使“常胜军”通过劫掠来自给自足,但戈登禁止士兵掳掠,而代之以优厚的军饷和奖金。

戈登数次向李鸿章索要军饷未果,火冒三丈,公开指责李鸿章截留军费。

1863年,“常胜军”与淮军围攻太平军在江南的重镇苏州,太平军屯兵八万,兵强马壮,李鸿章利用太平军降将程学启,以二品武官为诱饵,要镇守苏州的太平军八个王献出城池。

八王将信将疑,提出让较有信誉的英国人出面作保,于是双方让英国人戈登作证,并折箭为盟。

几天后,太平军打开城门,将清军迎入,但他们还留了一手,只让出半个城池,自己还占着另一半,并在城中建起路障,以防不测。

翁飞:因为当时它(太平军)说是十万降众,大概有战斗力的四五万人,让出半城给淮军进去,淮军的主力部队只有两万余人,一万人进去,一万人在城外,这样它一对五啊,或者一对十啊。

解说:当晚,李鸿章便布置城外淮军在四门外埋伏,次日上午李鸿章来到城内,传令要召见太平军八个降王,并说要当场封他们为总兵副将,八个降王不知是计,兴高采烈地来到军营。

酒宴开始,忽然有校兵送来紧急公文,李鸿章便趁机离开,正当八个降王酒酣耳热之际,进来八个武士,每人手拿着一套清军的顶戴官服,说请大人更衣换顶带。

八个人洋洋得意地站起来,自己用手解开头上包布,说时迟那时快,八个武士手起刀落,八颗人头被斩落地上。

李鸿章、程学启在诛杀了八个降王之后,又在苏州城内大开杀戒,将太平军将士全部杀光。

曾在苏州城外作过证人的英国人戈登,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

翁飞:戈登认为他是英国皇家这个陆军的军官,对吧,是以这个信义为第一,因为它这个军队它有一个是不杀俘虏,对吧,第二个你人家已经投降,我是证人,他觉得他的大英帝国这个军官的面子,受到极大的侮辱和挑战,于是气势汹汹地拿着手枪去,找李鸿章,找程学启。

解说:李鸿章在苏州杀降,全国舆论大哗,在北京,有官员上折,要求朝廷处罚李鸿章。

上海的外国领事馆,代表列强及外国侨民,签署了一份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彻底地背叛。

并警告说,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再帮助清政府,并可能撤回帮清政府打仗的洋兵洋将。

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朗,也从上海赶到昆山,与戈登商量借此从中方手中夺回“常胜军”的控制权。

李鸿章为挽回舆论,先重赏“常胜军”白银七万两,还有一万两奖给戈登本人,又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国使团去函,解释苏州杀降是中方的决定,和戈登无关。

不久,朝廷对李鸿章及清军的残忍,做出了肯定,认为他们“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

张鸣:杀降和不杀降,其实上都有中国背景的道义这个支持,就是说,你比如说我不杀降,不杀降因为我,就是我守信,如果我杀降,你背叛了你原组织,你本来就是不忠不孝,怎么都可以,就是中国的这个道义上讲都可以说通的。

解说:在朝廷的赏赐中,英国人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清政府还仿照西方样式,给戈登制作了一枚巨大的纯金奖章。

但戈登说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为了缓和与戈登的矛盾,李鸿章在报上发表声明,说“杀降事件”与戈登无关,并厚葬了被杀的太平军将领。

1864年3月,戈登终于原谅了李鸿章,两人见面商议战事,但避而不谈“杀降事件”。

在英国公使的规劝下,戈登最后虽然接受了清政府的嘉奖,但拒绝了李鸿章一万两白银的赏金。

5月,常州城破,太平天国在苏南最后的军事重镇陷落,戈登随即也准备返回英国。

翁飞:戈登这个人也是一个比较有点血气方刚的,就是这个英国就指责他,你不应该就这么卖力地去帮湘淮军,帮李鸿章,他就觉得,你这样干我就干不了了,然后戈登就宣布辞职。

正好这个机会,那么李鸿章一到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派他的得力干将丁日昌,在一个星期之内,迅速地用十八万两这个白银,迅速地把“常胜军”解散掉,然后把它的武器装备全部挪为己有。

张鸣:淮军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嘛,它是公认的嘛,淮军后来也很厉害,洋枪,整个的,包括这个炮队什么的,操练,包括甚至是口号,包括立正、齐步走、向前看齐这全都是英语。

解说:戈登回国前,赠言二十条给李鸿章,他说现在中国会外语的人不受重视,这些人应该得到比会中国话的洋人更多的机会。

中国要学会自强,否则洋人也帮不上忙,中国一日以北京为首都,则一日不可与外国轻开战端,因为北京离入海口太近,中国没有海防,洋军可长驱直入,中国需要设立电报,整顿海防,建立自己的水师。

在他的建议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条是,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义者,皆当斩首,这是戈登对朝中大臣“好空谈尚清流”作风的回答。

戈登最后说,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教练,当可转弱为强。

李鸿章当时没有想到,这些建议和预言,日后竟被自己都一一实践和体会到了。

陈晓楠:李鸿章44岁那年,当上了大清国最年轻的总督,他也是和洋人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大员,他在奏折里说,不管这些外国人做什么事,他们都很讲规矩,虽然我无法了解他们行动的动机。

戈登对李鸿章影响深远,他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价值的东西,就是契约精神。

相当于西方的精神文明,李鸿章呢更迷信西方的物质文明,特别是坚甲利兵。

30年之后,李鸿章模仿英国的海军制度,建立起了北洋舰队,1882年,他聘任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为北洋海军的总监察,负责训练,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解说:琅威理,1843年出生于英国,十四岁即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此后一直在英国海军服役。

琅威理第一次来华是1863年,当时中国从英国购买的一支舰队,琅威理负责护送,此后他又在1877年护送舰队来华,大英公使曾纪泽曾告诉李鸿章,说琅威理为人“诚实和平,堪以留用”。

张鸣:很小就进海军学校,然后呢从海军学校毕业然后就进海军了,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进了,就他是一个老行伍,他是这个学院出身的,是这样的,就是他确实是懂。

解说:英国政府一开始,并不愿意自己的军官在中国海军中服役,直到驻华公使威妥玛、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多方周旋,才勉强同意。

琅威理一到北洋水师,头衔便是副提督,也就是副司令,当时提督为淮军将领丁汝昌。

丁为人忠厚,但不懂海军业务,因此日常操练全部交给了琅威理。

张鸣:那个丁汝昌是个白薯,上了军舰啥也不懂,他是个步兵,舰队在海上那不是开玩笑的,必须得懂,必须得指挥,懂行的能指挥得了。

实际上一直都是琅威理在指挥,琅威理就等于替,等于他替身似的,丁汝昌就是一个,就是政委,就是看着的。

解说:琅威理在北洋水师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娱,有时上厕所,还打旗语传令。

他认真按照英国海军条令训练北洋水师,日夜操练,士卒离船艰难,无人敢出差错。

一次,他深夜鸣警号演习,诸将闻警讯无不披衣而起,各司其职,从容不迫,这时北洋水师的训练达到了巅峰。

琅威理还根据国际惯例,制定了中外海军交往礼节,扩大了中国海军的影响。

金满楼(《晚清帝国回忆录》作者):北洋舰队应该说,从这个英国提督琅威理的时候,它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非常非常严格,当时就是有一句话叫做,“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军门”。

张鸣:而且他非常敬业,非常敬业,相当严格,这个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是严格到了,就是那些留学生都不太满意。

留洋的这些洋学生,有学军事的,在国外的时候可规矩了,很军事化,到国内就开始玩忽。

它是有一个毛病是什么呢,就是中国呢一直是重文轻武的,就是文官,文官,士大夫那是地位高,穿长衫,就玩这套。

但是你要作为军人,你就是整个一个穿军装,过着刻板的生活,这两回事。

所以他们显然回国以后就受这个影响,回国之后就开始穿长衫,完了马也不骑了,去坐轿子,我不是一个武夫,所以他们很快就不是很习惯,就是对琅威理就不是很习惯。

解说:1886年5月,醇亲王巡阅北洋,以琅威理训练有功,授予二等第三宝星,并赏提督衔。

李鸿章在电文里也经常用“提督衔琅威理”或“丁、琅二提督”的称谓。

在北洋海军的正式公文中,琅威理的头衔也全是“提督”。

张鸣:琅威理当时他,在中国地位也高,他等于是提督衔嘛,提督就是海军少将。

他自己说自己我是舰队副司令,他下面就是那个刘步蟾,刘步蟾是总兵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