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血病骨质改变
骨基本病变的定义

骨基本病变的定义骨基本病变是指骨骼系统发生的各种病理性改变。
骨基本病变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骨基本病变是指骨骼系统自身发生的病理性改变,而继发性骨基本病变是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骨骼系统的病理性改变。
骨基本病变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骨质增生、骨质破坏、骨质软化、骨质硬化等。
其中,骨质增生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增多或增生异常,导致骨骼的增厚或骨刺的形成。
骨质破坏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增强或破坏增多,导致骨质的破坏或骨骼的变形。
骨质软化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减少或骨骼中的骨硬化物质减少,导致骨质的软化或骨骼的变形。
骨质硬化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减少或骨骼中的骨硬化物质增多,导致骨质的硬化或骨骼的变形。
原发性骨基本病变包括骨肿瘤、骨骺发育异常、骨代谢异常等。
骨肿瘤是指在骨骼系统中发生的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良性骨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不具有转移能力,而恶性骨肿瘤则具有快速生长和转移的特点。
骨骺发育异常是指骨骼系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骨骼的畸形或生长停止。
骨代谢异常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异常或骨硬化物质合成异常,导致骨质的稳态失衡,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症、骨折等疾病。
继发性骨基本病变主要包括骨折、骨髓炎、骨质疏松症等。
骨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骨骼系统中的骨质发生断裂或断裂不全。
骨髓炎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髓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常常伴随着骨组织的坏死和溃烂。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减少或骨硬化物质减少,导致骨质的疏松和骨强度的降低,容易引发骨折。
骨基本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骨疼痛、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体征包括骨肿胀、局部触痛、畸形等。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等,可以提供骨骼系统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骨基本病变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定。
对于原发性骨基本病变,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伴骨质破坏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6例分析

·全科临床研究·伴骨质破坏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6例分析张文英,徐文彪,叶铁真,赖东波,赵玉红,王嘉怡【摘要】目的探讨伴骨质破坏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46例具有骨质破坏的病例,最终依靠骨髓涂片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临床特点和X线表现及治疗转归情况。
结果伴骨质破坏的儿童ALL患儿临床表现以腰腿痛为首发表现多见占28例(60.87%),骨质破坏的部位以长骨受累最多,占38例(82.61%),X线提示骨质疏松较普遍(56.52%),也有全身多发骨质破坏,个别有腰椎压缩骨折。
其中40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发热,出血表现少见。
46例初诊伴有骨质破坏的ALL患儿中,诱导期的总完全缓解率为97.8%,与初诊不伴有骨质破坏的ALL患儿比较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提示对临床不能解释的骨质疏松,或以多发骨破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应考虑到急性白血病可能性,需完善骨髓涂片检查以避免漏诊,并分析X线对此类患者诊断的价值,以提高ALL骨破坏表现的认识。
【关键词】多发骨破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152(2013)02-0253-02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白血病的年发病率为2.76/10万。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占恶性肿瘤第一位。
儿童ALL 多见,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
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抑。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骼和关节,常有胸骨下段局部压痛,可出现关节、骨骼疼痛,尤以儿童多见。
发生骨髓坏死时,可引起骨骼剧痛。
骨痛的主要原因与骨髓腔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长,压迫和破坏临近骨质及骨膜浸润有关。
然而以骨破坏为临床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早期临床贫血、出血、感染症状表现不明显者多,X线能够更早观察到骨质的改变。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简介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以骨髓幼稚细胞克隆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
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是诊断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1.骨髓增生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幼稚细胞明显增多而正常造血细胞减少。
骨髓涂片染色或骨髓穿刺活检可见到克罗埃希斯滕染色阳性的原始幼稚细胞,例如原始髓细胞和原始纤维母细胞。
2.破坏正常造血功能: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以异常的克隆扩张,导致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受阻,进而导致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的发生。
3.幼稚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胞核大而深染,核仁明显,胞质中常可见到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或原始纤维母细胞。
4.染色体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常伴有染色体异常,如t(8;21)、t(15;17)和inv(16),这些染色体异常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5.免疫学表型异常: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在免疫表型方面常存在异常,如表达特定的免疫标记物,或缺乏正常造血细胞所特有的免疫标记物。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分类标准,急性白血病可以按照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类。
1.病理学分类:–M0型:未分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缺乏明显的分化成熟细胞。
–M1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有较多的幼稚细胞,但仍可见到少量分化成熟细胞。
–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较多的幼稚细胞,同时伴有分化成熟细胞的存在。
–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多为早幼粒细胞或类似早幼粒细胞的细胞。
–M4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红系和巨核系细胞为主。
–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单核细胞为主。
–M6型:急性纤维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纤维母细胞为主。
白血病的症状有哪些

白血病的症状有哪些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特点是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的肿瘤性增生,可浸润体内各器官、组织,使各个脏器的功能受损,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常有贫血、发热、感染、出血和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等。
骨髓及外周血中可出现幼稚细胞。
一旦确诊也不必担心,白血病并不可怕,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接受治疗,同时辅以含量为16.2%左右的人参皂甙Rh2(护命素)等具有增效减毒效果的药物,那么白血病还是可能缓解甚至治愈的。
希望患者朋友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积极治疗,早日踏上康复之路急性白血病在疾病中算的上是很多件的,而且一般情况下发生这种病的时候都会给病患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上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病情发展迅速,其自然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将在6个月内死亡。
通常有如下典型症状:1、贫血症状出现早而且严重呈持续性发展,患者在早期即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乏力、浮肿等。
贫血原因是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干扰幼红细胞的增生,并使其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降低,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出现隐性溶血。
血红蛋白多低于6克/毫升。
2、出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下、口腔、鼻腔为最常见,内脏出血引起的呕血及便血,女性月经增多,经期延长等。
颅内出血、消化系统、呼吸道大出血可致死亡。
血小板减少是出血的重要原因,脑出血常常导致死亡。
3、感染和发热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可表现各种热型,常见于呼吸道、泌尿系、肛周等,往往感染灶不明显,严重者可致败血症。
身体不同部位有感染且高热不退,以口腔炎为多见,齿龈炎、咽峡炎、肛周炎、肛旁脓肿及肺部感染也常见,严重感染常常导致败血症和菌血症,危及生命。
血常规、骨髓涂片是检查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若发生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急性白血病体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是本病较常见的体征,约占50%。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一种由淋巴细胞原始增生引起的恶性疾病。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准确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至关重要,因为治疗方案可能因诊断结果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并讨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等。
一、临床表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和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贫血、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年龄较小的患者(儿童)可能还会出现生长迟缓、发育障碍等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等。
外周血涂片检查可见原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伴有异型淋巴细胞存在。
骨髓穿刺和骨髓涂片检查是确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金标准,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伴有异型淋巴细胞和形态不规则的淋巴细胞等。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查可进一步确定细胞类型和免疫表型。
三、影像学表现影像学检查不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提供辅助诊断的信息。
骨骼X线检查可发现干骺端呈膨胀状,伴有骨质破坏、硬化、骨膜反应等改变。
骨髓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骨髓的异常信号,有助于诊断。
另外,腹部超声检查可检测肝脾肿大,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纵隔肿大等。
四、鉴别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相区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要点:1. 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区分:AML的外周血涂片检查和骨髓涂片检查中可见原始髓系细胞增多,而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主要是淋巴系细胞增多。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查对于确定细胞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白血病的骨穿报告

白血病的骨穿报告简介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主要影响骨髓和造血系统。
骨髓是人体内血液和免疫系统细胞的重要来源。
因此,在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本报告将提供关于白血病骨穿的详细信息,并讨论其在白血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1. 白血病及其诊断1.1 白血病的概述白血病是一种由恶性白血病细胞引起的骨髓异常增殖性疾病。
它主要包括急性白血病(AML,ALL)和慢性白血病(CML,CLL)。
白血病的主要特征是血液中骨髓细胞的异常增多,以及正常血细胞的减少。
因此,白血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贫血、乏力、出血倾向和感染等症状。
1.2 白血病的诊断白血病的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特征、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等方法。
血液检查主要包括血细胞计数和骨髓形态学分析。
然而,骨髓穿刺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2. 骨髓穿刺的概述2.1 骨髓穿刺的定义骨髓穿刺是一种通过从骨髓中抽取样本来研究骨髓细胞的方法。
它通常通过在骨髓穿刺点处插入针头,然后抽取骨髓液或骨髓组织进行分析。
2.2 骨髓穿刺的目的骨髓穿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骨髓细胞和骨髓组织样本,以进行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分析。
这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2.3 骨髓穿刺的步骤骨髓穿刺通常分为骨髓液穿刺和骨髓组织穿刺两个步骤。
2.3.1 骨髓液穿刺骨髓液穿刺是最常用的骨髓穿刺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骨髓穿刺点处插入针头,通常为骨盆骨嵴,然后抽取骨髓液。
骨髓液通常用于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分析。
2.3.2 骨髓组织穿刺骨髓组织穿刺是一种更深入的骨髓穿刺方法,它通过在骨髓穿刺点处插入较大的针头,通常是胸骨胸骨板或骨髓活检针,然后采集骨髓组织样本。
3. 骨髓穿刺在白血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3.1 白血病的骨髓形态学分析骨髓形态学分析是骨髓穿刺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检查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特征,可以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分型和分级。
3.2 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细胞遗传学分析是通过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来确定白血病的种类和亚型。
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起病急骤,约66%的病人在一个月内起病,病情急,发展快。
1、贫血:贫血是常见又早期出现的症状,为严重的进行性贫血,出现皮肤苍白、头晕乏力、浮肿及活动后气促等。
2、发热:发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占50%~84%,热型不定。
有两种情况:①白血病本身发热;由于白细胞转换率增加及核蛋白代谢亢进造成低热,一般不超过38.0℃,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感染:由于白血病患者成熟细胞缺乏,身体免疫力降低,常导致各种感染,体温可高达39~41℃,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常见感染有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疼痛、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败血症等,以口腔炎最多见。
3、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及血管受异常幼稚细胞浸润常致出血。
在成年人早期有出血症状者占急性白血病的38.6%;中晚期约50%~80%发生出血,其中约10%~15%的病人死于出血。
发热可加重或诱发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齿龈、口腔及鼻粘膜出血最常见,其次为胃肠道、泌尿道、子宫和呼吸道出血。
早幼粒病人出血可发生在颅内、蛛网膜下腔与硬脑膜下,往往病情严重。
眼底出血常为颅内出血的先兆。
4、异常幼稚白细胞浸润症状:①肝、脾肿大最多见,尤以急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显著。
②淋巴结肿大,发病率为45.5%,多局限于颈、腋下及腹股沟等处。
全身淋巴结肿大以从ALL最为多见,初诊时可达80%。
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小儿ALL多见。
③骨骼表现:多见于ALL,患者常有胸骨下端叩痛和压痛,四肢关节酸痛或隐痛,严重者关节肿胀,部分病人可引起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甚至病理性骨折。
AML(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人可见眶骨浸润引起眼球突出、复视,甚至失明,称为绿色瘤。
④神经系统表现:约有2%急性白血病初诊时有脑膜白血病,如未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处理,则70%的ALL,20%~40%儿童及5%成人ANLL(急性非淋白血病)可发生脑膜白血病。
白细胞侵及蛛网膜出现脑积水与颅内高压症状,如侵及蛛网膜或脑实质的血管壁可发生局灶性或弥漫脑出血。
慢粒白血病诊断标准

慢粒白血病诊断标准
慢粒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常规:检查患者的外周血象,常见的特征是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达到或超过10×10^9/L。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2. 骨髓象:骨髓活检是确诊慢粒白血病最重要的方法。
骨髓象的特征是明显增生、肥大的原始粒细胞增多,常见的形态特征为巨幼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和巨幼粒细胞(giant metamyelocytes)。
3. 几丁质酶原(BCR-ABL)融合基因检测:BCR-ABL基因的存在是慢粒白血病的特征之一。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可以检测到BCR-ABL基因的融合。
4. 骨骼X线检查:部分慢粒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骨骼的异常改变,例如骨髓纤维化、骨质疏松等。
5. 针对CML特异性诊断的标志物检测:包括碱性磷酸酶(ALP)、抗碳酸酐酶Ⅲ抗体(CAⅢ)等。
综合上述的诊断标准,患者需要满足特征性的外周血象和骨髓象改变,并检测到BCR-ABL基因的存在,方可确诊慢粒白血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血病骨质影像改变 张海明
•Homepage
•2016.12.15
•Yang chun people’s hospit al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概述
急性白血病是一组造血组织的原发恶 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 织中广泛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及侵 润其他组织器官,导致正常造血功能 衰退,表现为正常造血细胞减少。
白血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及 青年好发。异常白血病细胞广泛侵犯 全身各脏器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出 血、贫血、感染、发热、淋巴肿大、 骨痛等。
•2
•3
概述
白血病的诊断首选骨髓检查和血液检查, 但是影像学检查在诊断白血病的不同部位 侵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指导临床治 疗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白血病侵润范围广泛,因此,影像学 表现具有多样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的特 点,容易被误诊,所以一定要结合临床。
典型的CT表现为:平扫时颅内肿块可呈等 或高密度,中央可呈囊性变或坏死,瘤周 水肿不明显,占位效应一般较轻,增强扫 描呈均一明显强化。
MRI T1呈等或稍高信号,T2呈稍低信号, 增强可见明显强化。
•8
•9
3、白血病的骨盆侵润
•骨盆的骨质破坏,MRI检查具有明显 的优势,破坏区T1WI呈斑片状低信号, 脂肪抑制系列呈不均匀高信号。
•10
•11
•12
•13
•14
对比贫血所致骨质改变
贫血后,骨髓显著的增生可引起进行性骨骼 改变。X线可发现颅骨及长、短骨髓腔增宽, 骨质疏松;椎体鱼椎状变形;颅骨板障增厚 ,板障间放射状骨针,出现短发状垂直条纹 。 同时胸内髓外造血好发于后纵隔,X线及CT 典型表现为脊椎旁,两侧对称的圆形或分叶 状软组织肿块,常伴肋骨后端膨大及骨质疏 松。
•15
目前骨髓MRI已经为血液病主要无创性 影像学诊断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谢 谢!
2016-12-15
•5
•6
2、颅骨的破坏
白血病的颅骨破坏有相似的影像表现,主 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绿色瘤),骨质破 坏多呈毛刷状、日光状,在CT骨窗上显示 较清楚。
也有报道虫蚀状、融骨性骨质破坏。
•7
绿色瘤
绿色瘤由不成熟的原粒细胞构成,细胞内 含有大量含铁的髓过氧化物酶,其形成过 程长,血供丰富,伴血脑屏障的破坏;
•4
1、白血病脊柱侵润
显示为椎体的骨列呈稍高信号,严重时可以导致 椎体的压缩性骨质、变形;
此外还可见脊柱旁软组织肿块的形成,肿 块沿着脊柱两侧纵向侵润,并且进入椎间 孔,累及椎管内,导致硬膜囊受压移位, 此征象可能是白血病侵润的另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