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间“施粥式”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现阶段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现阶段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并提出对策建议。
问题一: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不平衡虽然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地域、领域和受益对象上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公益资源仍集中在发达地区和特定行业,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公益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对策建议: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公益项目扶持,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2. 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公益组织之间的横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实现公益资源的均衡分配。
问题二:透明度和信任度不高在公益慈善事业中,透明度和信任度是关键问题。
不少公益组织缺乏透明的财务公示和项目执行情况披露,导致社会的不信任和怀疑。
对策建议:1. 建立公益组织评估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公益组织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捐赠者和社会公众的参考。
2. 强化信息公示制度:设立专门的公益慈善信息平台,公开公益组织的财务信息和项目执行情况,提高透明度。
问题三:人才培养不足公益慈善事业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但目前人才培养不足,存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对策建议:1. 多元化培养人才:政府、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积极推动开展公益慈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2. 强化组织内部培训:公益组织应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组织运作水平。
综上所述,当前公益慈善事业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政府、公益组织和社会各界应紧密合作,加大扶持力度,提高透明度和信任度,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制度在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救助的有效实施,也制约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康发展。
本文就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覆盖面不足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相对较窄,许多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
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救助覆盖面较小,一些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的救助难度较大。
2. 救助标准不合理当前的社会救助标准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导致一些救助对象生活水平低下,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救助标准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3. 救助程序繁琐申请救助的程序繁琐复杂,需要层层审核和审批,导致一些急需救助的人群难以得到及时帮助。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程序的繁琐成为了救助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4. 救助资金不足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各地的财政状况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的救助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救助需求。
尤其是在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救助资金的不足成为了救助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5. 救助管理不规范当前的社会救助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性,导致一些救助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也增加了救助的不透明性和不公正性。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
二、对策建议要解决救助标准不合理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救助标准要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要解决救助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拨款,确保救助资金的充足。
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先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
为解决救助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救助管理制度,加大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救助资金的浪费和滥用,提高救助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
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
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
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
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
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是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
慈善组织是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
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
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
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
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
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
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
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
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
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
慈善公益事业中的困难与挑战

慈善公益事业中的困难与挑战慈善公益事业是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以无私和关爱为出发点,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到贫困和失业,每个问题都需要人们的参与和解决。
但是,为慈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路途上,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资金难题慈善公益事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资金一向是公益事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现实中,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往往受到慈善家或企业的赞助,同时也面临着慈善家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有限的情况。
虽然政府和组织也会为慈善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但仍然难以满足需求。
二、缺乏专业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慈善公益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然而,在迅速的发展中,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公益事业需要有针对性的规划和策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受助者,同时也需要专业知识来支持和维护慈善公益事业的正常运行。
因此,缺少专业人才也是公益事业中的重要问题。
三、受助群体复杂慈善公益事业服务的对象是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群,这些人面临着许多不同的问题和需求。
例如,有的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有的人面临着防止自然灾害的风险,有的人需要医疗帮助等等。
每个人的需求和问题都是独特的,因此,在为受助者提供服务时需要考虑到每个人的个体差异。
如何更好地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四、信誉危机信誉危机是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一个长期挑战。
虽然多数慈善公益事业都是由有良好信誉的慈善家和企业发起的,但慈善机构或组织因此存在着被质疑的风险。
一旦发现这样的问题,慈善组织或机构就会受到打击,捐赠者就会减少甚至中止捐赠,这将严重影响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五、法律问题慈善公益事业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法律问题。
例如,慈善组织要保证使用捐款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否则将面临着严重的法律后果。
此外,慈善公益事业也需要向国家主管部门报告,不然就会被列入非法机构,导致捐赠者的捐款流入地下社会,影响慈善公益事业的正常运作。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困境及对策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困境及对策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包括:
1. 宏观环境的制约。
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慈善法不完善,导致非营利组织面临税务、财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2. 组织管理不规范。
民间慈善组织大多是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成,缺乏专业化人才。
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容易出现不法行为。
3. 资金来源单一。
民间慈善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公众募捐,但是,近年来,不法分子打着慈善的旗号行骗现象屡屡发生,对公众募捐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困境,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完善慈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的慈善组织管理机制、税收政策和监督机制,提高慈善组织的合法性和信任度。
2. 加强民间慈善组织的自律管理。
加强组织建设,组建专业性的机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提高组织的整体素质。
3. 加强公众教育和媒体监督。
加强宣传,使公众了解慈善的真正内涵和作用,并加强媒体监督,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慈善组织打着慈善的幌子行骗。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形成了自然灾害救助、城市单位救济与农村集体救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
市场经济改革以来,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内容不断丰富,制度规范不断提高,形成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八项救助内容。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保证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维系了社会和谐,促进了社会公平。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走向是:救助对象从覆盖市场转型的城市新型贫困者向全体贫困者过渡;从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为主体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渡;从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离向社会福利整合社会救助制度过渡;长远来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过渡。
关键词: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经济;市场经济;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planned economy,China formed a relief system combined natural disaster relief,urban units relief and rural collective units relief system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with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China has formedInterim Measures of Social Assistancewith eight rescue provisions in it.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ocial assistance is:the relief object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overing the new urban poor to covering all urban poor;from the urban social relief system as the main body to the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from the separation of social relief and social welfa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from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o the plural subject of government,market and society.Keyword:social assistanc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planned economy; market economy;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救灾救济为制度主体的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制度过渡和转型时期;三是90年代后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到目前的制度全面建设时期。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慈善事业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对一个国家极其重要,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慈善机构、政府、社会大众、监督、立法一个国家的慈善事业是这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慈善事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与社会的良心,使社会和谐,人情温暖的同时又促进自身更加完善与发展。
对当代中国而言,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慈善机构运行机制不尽合理,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等诸多问题,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主体上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慈善机构自身,二是政府方面,三为社会大众。
认清各个主体存在的问题方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式。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问题:1、慈善机构运行机制(1)运行不够公开透明我国慈善机构组织的机制不健全,致使慈善组织运作不透明,失去民众的信任。
“慈善组织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运作组织,是没有组织利益的,更没有自我利益,公开与透明是一项铁的原则。
”1慈善基金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独立性、中介性和透明性,而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在独立性、中介性和公开透明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
基金会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善款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透明性。
正是由于这种不透明,使得少部分人打着慈善的名号,名为辅助救济,实却干着中饱私囊的勾当,欺骗广大有善心人士。
近年频频曝光的慈善黑幕,已经将慈善与民众置于风口浪尖的位置。
整个社会的慈善机构已经持有严重不信任态度,这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继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2)监督体系不完善慈善机构内部,由于权力集中,制度不合理以及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内部缺乏有效监督的局面,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没有设置独立的监督与审计部门,募捐与执行的专业分工也未明确,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了滥用、侵占、私吞善款的现象。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引言社会救助作为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措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社会救助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滥用、浪费、不公等现象普遍存在。
本文将从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1. 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当前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标准各地差异较大,导致了在不同地区受到相同困境的人们享受不到均等的帮扶。
例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配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医疗和养老保险方面。
2. 救助资源配置不公平由于资源分配机制存在问题,在某些地区富裕而其他地方贫困的现象依然突出。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得到足够支持和援助。
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救助资金严重短缺。
3. 救助对象审核不严谨在社会救助中,审核环节较为关键。
然而,由于人员不足、审核程序简化等原因,存在着滥发和虚报等问题。
一些富裕家庭通过虚假申报获得了救助资源,而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拒之门外。
4. 救助项目单一、陷入困境无法自力更生过度依赖社会救助导致一些弱势群体动力不足,无法摆脱困境。
许多人习惯性地依靠救济,没有发展能力和自我改变的机会和动力。
三、社会救助的对策1. 统一标准,建立公平的执行机制要解决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应建立起统一并公平的标准和评估机制。
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行业规范,并通过培训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2.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针对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应加强财政保障和资金的投入。
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资金分配机制,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确保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
3. 强化审核流程,确保救助对象准确为了解决审核环节存在的问题,应增加人员配备与培训经费投入,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建立科学完善的审核流程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救助对象真实情况的调查核实,将虚假信息排除在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 的重要 内容 , 依靠 政府 权威 自上 而下 发动 实行 。
种困境 , 又该通过怎样 的方式摆脱这些困境 , 值得我 们 进行 深思 和探 讨 。
一
其二 , 宗教组织 、 少量富裕权贵人家为辅 。基督 教堂 、 寺庙 、 富裕人家有在饥 荒时期 、 传统佳节期 间
布施 穷人 的传 统 。
其三 , 施 粥 目的主要 是为 了赈 灾救 济 , 其设 立具 有不 固定 性 、 应 急性 , 太 平年 间少 有施 粥行 为 。直 至
、
“ 施粥” 的历史 起 源及特 色
施粥 , 是 我 国一项 历史 悠久 的慈善传 统 , 是 一种
古 老 而又原 始 的行善 方式 。其 最早 可 以追溯 到战 国
困境 , 需要 培 育现 代 慈善 意识 ; 需要 政 府 转 变观 念 , 创 新社 会 治 理模 式 ; 需要 改 进 与 创 新 民 间行 善 方 式 , 培 育 可持 续发 展 能 力 。
关键词 : 民间慈善; 施粥 ; 慈善 意识 ; 可持续发展能 力
中图分类号 : D 6 3 2 .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1 一l 5 8 0 ( 2 0 1 5 ) O 1 —0 l 2 0 —0 4
具 规模 ” 。
古 代 的“ 施 粥式 ” 慈善 救助行 为有如 下特 点 : 其一 , 实施 主体 以政 府 为 主 , 其颁布相应法律 、
法规 , 设立“ 粥 厂” 等官办组织 , 将 施 粥赈 饥 作 为 荒
当“ 传统” 遭遇 “ 现代 ” , 我 国民间“ 施粥式 ” 慈 善 救助 行为 缘何 缺 乏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能力 , 其 面 临何
改革 开放 以来 , 中国的慈 善事 业发 展迅 速 , 成 绩 斐然, 突 出表 现在 民间 慈善组 织大 量涌 现 , 慈善组 织 的活动渗 透 到社会 生 活 的方 方 面面 ; 全社 会 的慈 善 意识 增强 , 公 民参 与慈 善事业 的热 情逐 步提 高 , 社 会 慈 善文化 氛 围大 为改 善 ; 集 结 慈 善 资 源 的途 径 不 断
其四, 发 展 出了一 套较 为完 备 的施 粥 机制 , 如较 为 完善 的法 规政 策 、 固定 的 机 构 人员 。除 此 之外 还
饥者 。 ” 自此 , 施粥赈饥逐渐成为历代救灾 的普遍 良 策 。东汉 时期 , 饥荒 严重 , 当权 者颁 布 了一 系列关 于
施粥 的诏令 , 两 宋 时 期 更 有 专 门 的施 粥 之 法 。金 代
拓展 , 慈善捐 助数量逐年增高 等。 ¨ 在现代 慈善事 业大发展 的同时 , 传统的类似于“ 施粥” 式的民间慈
善 救助行 为 也得 到 了复 活 与 延续 , 在 迅 速 发展 的 同
时 也遭 遇 了新 的困境 。
据黄彭年《 畿辅通志》 所 载, 当时“ 粥厂分 区林立 , 颇
TO t a I No . 3 8 5
d o i : 1 0 . 1 6 0 8 3 / j . c n k i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5 . 0 1 . 0 5 2
当代中国民问“ 施粥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朱 林 青
( 河南 大学 哲 学与公共 管理 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0 )
2 0 1 5年第 O l 期 第3 l 卷 ( 总3 8 5期 )
吉林 省教 育 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I NS TI TUTE OF J 1 LI N P ROVI NCE
No . 01 , 2 01 5 V0 1 . 3l
l 20
受地 方 财政水 平 、 交通 水 平 的 限制 , 在诸多偏远 、 贫 穷 的灾 荒 区域施 散不 广 , 造成 受粥 者并 非真 饿 , 而真
识程度和认识水平, 并 最 终 借 助 于 同 情 心 表 现 出来 。 [ ] 慈善 事业 发展 到今 天需 要用理 性 的现代 慈善 意 识 来 指导 与 驱 动 。所 谓 的现 代 慈善 意 识 是 : “ 以平 等互 爱 为核心 , 以责权 意识 为其 现代诠 释 , 以培 养能 力 为关键 环节 , 以敬业 奉献 为根本 体 现 , 以民 间 自助
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具体 的管理措施 , 如对施粥场所 进行区域划分, 男、 女、 乞丐 、 有病之人分开就食等。
其五, 存 在诸 多弊 端 。施 粥 的推 广范 围有 限 , 深
时, 施粥之法较之前代更趋完备 、 细致 , 施粥的时间、
收 稿 日期 : 2 O l 4 —0 7 ~3 1 作者简介 : 朱林青( 1 9 9 3 一), 女, 山东邹平人 ,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在读本科 生。研究方 向: 非盈利组织管理 。
时期 , 而后 为历 朝历代 所 承袭延 续 , 成为一 种 常设 的
赈 灾救 济机 制 。
清代 , 施 粥 已逐 渐 演 变 成 常设 机 制 , 每 日定 点 布 施 , 其 功能 已 由 单 纯 的 赈 灾 救 济 演 变 为 日常 的 慈 善
救助。
《 礼记 ・ 檀 弓》: “ 齐大饥 , 黔熬为食于路 , 以 待 饥者 而食 之 。 ” “ 公 叔 文 子 当卫 国凶 饥 , 为 粥 与 国 之
空 间 皆有 固定 , “ 粥厂” 制 度 诞 生 。元 、 明、 清时期 ,
施 粥之 法 推 行 得 力 , 推 行 范 围 也 进 一 步 拓 广 。“ 清
代, 京都 每 年十 月一 日至次 年 三月 三十 F t 止, 分五 城
设厂煮粥赈济。每城每天给十成梭米二石 , 柴薪银
一
两。各省城按京都 五城 东岳煮粥赈济 办法。 ”
摘要 : 本 文对“ 施粥” 的历 史进行 了梳理 , 运用案例分析、 比较研 究等 方法, 结合 时代背景 , 提 出 了民间“ 施 粥式” 慈善救 助 事业在 当今社会 面临 的三 大困境 : 传统慈善 意识的伦理 困境 、 公信 力不足 困境 、 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 欠缺 困境 。要 想走 出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