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表现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点分析

S P S S 1 9 . 0统 计软 件 分析 , 以 P< 0 . 0 5为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结
一
果
临床 特征 1 4例合并 P C P患 者 病 程 中表 现 为 低 热 , 干咳 , 胸 闷、 气短 5例 ; 咳嗽 、 咳痰 , 畏寒 、 发热 6例 ; 乏力 ,
、
活 动后 气促 , 呼 吸 困难 进 行 性 加 重 3例 。合 并 有 肺 结 核 3例 , 梅毒 3例 , 呼吸 衰 竭 5例 , 急 性 呼 吸窘 迫
D O I :1 0 . 3 8 7 7 / c ma . j . i s s n . 1 6 7 4 - 6 9 0 2 . 2 0 1 3 . 0 4 . 0 0 8
三、 影 像学 特 征 本组 1 4例 艾 滋病合 并 P C P患者 胸 部 C T结 果 , 有 以下特 点 : ① 双 肺 弥 漫性 或 局 限性 分 布 磨玻 璃 状
、
般 资料
2 0 0 5年 1 0月至 2 0 1 2年 9月 泰 州市 人 民医 院收 治 的艾 滋 病 患 者 3 8例 , 其 中合 并 P C P患 者 1 4例 , 男 9例 , 女 5例 , 年龄 1 9~ 6 9 ( 4 8 . 3±1 5 . 4 ) 岁; 艾 滋 病未合 并 P C P患 者 2 4例 , 男 1 6例 , 女 8例 , 年 龄 1 8~ 5 5 ( 4 0 . 3±1 6 . 7 ) 岁 。艾 滋 病 及 其 合 并 P C P患 者临床 诊 断及 治 疗 方 法 依 据 《 艾 滋 病 诊 疗 指 南
( 2 0 1 1版 ) 》 。
二、 方 法
密度 增高 影 , 向心性 , 边 缘模 糊 , 可见 支气 管充气 征 , 共 有 6例 ( 见图 1 ) ; ②斑片状 , 大 小 不等 实变 影 , 多 为双 侧对 称 分 布 ( 见图2 ) , 共 有 3例 ; ③ 网织 状 , 多 发结 节 , 呈 间质 性 改变 , 边缘 清 晰 , 共 有 4例 ; ④伴 有
(整理)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等6个艾滋病机会感染病种临床路径

附件11.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2.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临床路径3.艾滋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临床路径4.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临床路径5.艾滋病合并马尼菲青霉菌病临床路径6.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临床路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ICD-10: B45.102+)、第二诊断为艾滋病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1年),《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年)等。
1.临床表现:发热并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精神异常、癫痫、偏瘫等)。
2.脑脊液检查显示生化或细胞数异常,压力明显增高。
精品文档3.脑脊液墨汁染色见到新型隐球菌或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1年),《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年)。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积极降低颅内压治疗。
3.抗真菌治疗。
4.严密监测,预防脑疝的发生。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42-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ICD-10: B45.102+)、第二诊断为艾滋病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沉、腰穿测脑脊液压力;(3)脑脊液生化、常规、墨汁染色、抗酸染色、革兰氏染色。
(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的检查项目:脑脊液细菌、真菌培养;精品文档血培养、隐球菌抗原、头颅CT、头颅MRI。
艾滋病胸腹部影像诊断图谱(第2版)第14章艾滋病腹部CT表现

第14章 艾滋病腹部CT表现AIDS患者由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容易伴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及AIDS相关恶性肿瘤,腹部各组织器官常受累及,是引发艾滋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肝脏和脾脏(1)非特异性改变:CT表现包括肝脾大、肝脂肪变性所致肝脏密度减低、肝硬化等,据Trojan等对德国227例尸检材料的回顾性分析,除29例(13%)肝脏正常外,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类型的肝脏病变,肝脏重量普遍增加,非特异改变中以肝细胞脂肪变性最多见,共77例(34%)。
肝硬化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肝炎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等,国内AIDS合并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常见。
(2)肝脏及脾脏的机会性感染:CT表现为肝脾内低密度结节及肿块,肝脓肿、肝大及肝密度减低、肝实质不均匀强化等。
病原多种多样,Trojan等对227例尸检材料的统计分析中,肝脏伴有机会性感染者有50例(22%),其中CMV感染19例(8%),分枝杆菌感染16例(7%),弓形虫感染11例(5%),其他少见的尚有利什曼原虫、新型隐球菌、肺孢子菌等。
相对而言,肝脏感染灶比脾脏发生率更高。
真菌感染,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易伴发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可能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由血液及骨髓培养确诊,肺部、肝脾、淋巴结、肠道等富含单核-巨噬细胞组织常受累,所以CT扫描可见上述器官常同时受累。
其他常见真菌为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球孢子菌等。
结核杆菌(MTB)感染,据WTO的资料,在亚洲HIV/MTB双重感染患者在20世纪90年代约增加了7倍,中国是MTB的高发区,在腹部CT诊断中应注意,表现为肝脾低密度结节,有时可见钙化灶,部分表现为粟粒性肝脾结核。
鸟-胞内复合型分枝杆菌(MAC)感染,是发展中国家艾滋病病人中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常见于艾滋病晚期,在其他病原感染性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治疗与预防后,MAC感染发生率相应地增加。
腹部CT 表现与MTB感染相似。
【影像课堂】艾滋病合并多种肝脏感染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课堂】艾滋病合并多种肝脏感染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流行病学※ HIV与HBV感染存在相同感染途径(90~95%HIV感染者中存在HBV感染,10~15%成为慢性感染者),HIV感染中合并HBV感染十分常见※ 免疫缺陷→HBV DNA复制水平↑,CD4 T细胞↓→清除HBsAg 能力↓ →HBsAg、HBeAg转阴率均降低→HBV慢性感染机率↑→肝硬化及HCC↑※ 慢性HBV复制患者→持续免疫激活状态→加快CD4 T细胞衰减→HIV复制增强→加快HIV/AIDS疾病进展影像学表现※ 肝脏异常表现:1.肝脏质地异常:(1)CT密度减低,T2WI信号增高(肝细胞水肿、肝内胆汁淤积);(2)异常强化:动脉期门静脉周围/肝包膜下异常斑片状/楔形强化(汇管区/周围肝实质炎症反应明显,肝动脉充血),延迟期边缘区域强化>中央区域(门静脉/肝静脉瘀滞);(3)静脉期“地图样”强化,表现为坏死区在静脉期明显强化,密度显著高于周围肝组织(肝细胞大片坏死)。
2.血管周围间隙增宽:门静脉/下腔静脉肝内段“晕环征”,指在CT或MRI图像上显示的围绕在肝内门静脉左、右支周围的环状影(肝内淋巴回流瘀滞)。
其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必然出现的异常影像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
※肝外异常表现:1.胆囊壁增厚水肿,胆囊不大,囊腔缩小,黏膜皱缩但连续(急性期肝细胞充血、肿胀、变性坏死,肝内胆汁生成减少及一过性门脉高压致胆囊静脉压增高,囊壁浆膜下水肿、出血及炎细胞浸润,而胆汁引流尚通畅,胆囊腔内压力小于胆囊浆膜张力,增厚的胆囊壁以向囊腔内获取空间为主,胆囊增大不明显,囊腔缩小或消失,粘膜皱缩但连续,称为向心性水肿);2.淋巴结肿大,多位于门腔间隙、肝门区域和腹腔干周围(淋巴结免疫应答,但HIV感染者免疫应答减弱,淋巴结肿大不常出现);3.继发胸部改变(肝损、低蛋白血症)。
32岁,男性,HIV()CD4绝对值381 ↓ cell/ulCD8绝对值 819 cell/ulCT平扫示肝肿大,肝脏实质密度弥漫减低→肝脏炎性水肿同一患者:动脉期示肝脏强化不均匀,肝内小动脉充血扩张,并可见小斑片状异常灌注区,以动脉期门静脉周围/肝包膜下为著,代表汇管区/周围肝实质炎症反应明显,肝动脉充血。
艾滋病胸腹部影像诊断图谱(第2版)第18章AIDS肺弥漫粟粒结节的CT诊

第18章 AIDS肺弥漫 粟粒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艾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的机会性感染,肺粟粒结节是常见的病变形态,肺弥漫粟粒结节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肺内小结节指直径在10mm以下的结节病变,肺粟粒结节指直径在3mm以下的微小结节。
肺弥漫粟粒结节是肺弥漫性病变的一种,此征象见于多种疾病,其分布类型有随机分布及小叶中心分布,部分病例可以为二者并存;随机分布提示肺内病变为血行播散,小叶中心分布提示肺内病变为支气管播散,随机分布与小叶中心分布并存,提示肺内病变为血行播散与支气管播散并存。
文献报道非AIDS患者发生在肺内的多发小结节疾病以肺转移瘤、肺结核、结节病、尘肺等较多见,AIDS患者发生在肺内的多发小结节或弥漫粟粒结节以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Acute mili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AMPT)、血源性真菌感染多见。
笔者将本院近年收治的220例AIDS合并双肺弥漫粟粒结节患者中经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112例胸部HRCT表现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中以结核分枝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最多见。
肺结核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肺结核可以发生在HIV感染后的任何阶段,AIDS合并AMPT常常发生在CD4+ T细胞计数降至200/ul以下时,肺弥漫粟粒结节以AMPT最多见。
本研究中有57例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AIDS合并肺弥漫粟粒结节,其弥漫粟粒结节分布类型以随机分布为主,部分为小叶中心分布,部分为随机分布与小叶中心分布并存。
其中38例出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31例出现胸腔积液。
笔者2014年有关AIDS合并鸟-胞内分枝杆菌(MAC)感染的胸部影像学研究表明AIDS合并MAC也可出现双肺弥漫粟粒病灶,以随机分布为主。
AIDS合并肺部的真菌弥漫粟粒结节多为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有一定的好发地域,如马尔尼菲青霉病即为与地理分布有关的特殊的机会性感染,由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所致,局限流行于东南亚以及中国南部地区,根据笔者所在医院统计,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之一。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表现分析

皮肤病与性病2018年4月第40卷第2期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Apr2018,Vo1.40,No ,2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后,会破坏机体内的免疫细胞与免疫功能,伴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隐球菌是一种新型机会性感染型真菌,属于隐球菌属,新型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所引发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型疾病,是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 表现分析岳保根【摘要分析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 表现。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 平扫,12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9例行腹部平扫,6例行两到三期腹部增强扫描,观察患者的肺内病灶、纵隔肺门病灶情况、腹部各器官病变情况。
胸部CT 扫描显示20例患者均有肺内结节,其中12例可见气囊状空洞性结节,4例为空泡状结节,6例呈毛玻璃样模糊影,3例为微小结节,6例为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且增强扫描显示均有不同程度强化,3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2例伴有心包积液,1例有条带影。
腹部CT 提示7例肝脾脏肿大,2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为肾内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腹水,腹部增强扫描提示5例呈环状强化。
肺内结节、肺内实变、空洞性病灶并腹部CT 扫描多处器官淋巴结肿大提示艾滋病患者有很大可能患有播散性隐球菌病,可以提早诊断并治疗。
【关键词】艾滋病;播散性隐球菌病;CT 表现;淋巴结结节中图分类号:R512.91;R814.42文献标志码:B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8.02.025(河南省安阳县人民医院CT 室,河南安阳455133)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后,均质强化,程度轻,部分可见病变中自然穿行有门静脉分支,顺着脉管鞘,延伸至肝内及胆囊。
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分析 陈峰1 宋留存2

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分析陈峰1 宋留存2发表时间:2012-12-07T14:50:54.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陈峰1 宋留存2[导读]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陈峰1 宋留存2(1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450006;2河南省感染病医院 450006)【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141-02【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子92例经确诊的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进行分类分析讨论。
结果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菌株种类有:肺孢子菌62例(占67.40%)、曲霉菌16例(占17.40%)、白色念珠菌8例(8.70%)、隐球菌6例(占6.53%)、混合性感染17例(占18.48%)。
其主要CT表现为:⑴肺孢子真菌感染:表现为双肺对称性分布的云雾状、毛玻璃阴影及斑片状实变影;⑵曲霉菌感染:①表现为厚薄不同的空洞,内常见半球形的附壁结节及游动性球节、团块影,周围可见磨玻璃样的晕影环绕,即“晕征”;⑶白色念珠菌感染:为延支气管分布的斑片影及实变影,部分伴有树芽征或结节伴有晕征及胸水;⑷隐球菌感染:多态、多样、多病灶为特征;⑸混合性感染:更为多态多样,与合并的感染菌株类型不同而不同。
结论 AIDS并合肺部真菌感染,不同菌株的感染其CT表现各不相同,各具有特征性,但不特异性,影像学结合病原学不难做出诊断。
【关键词】艾滋病(AIDS)肺部真菌感染 CT表现艾滋病的医学全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它是由艾滋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肺部真菌感染是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肺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的侵犯,引起肠道粘膜和肺部不同程度的炎症,严重者有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到其他部位。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治临床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2018ZX10302104-001)通信作者:王辉,E-mail: jimmy114337# 引用格式:郑⬕,王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治临床研究进展[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1,6(2):151-154. Zheng Yi, Wang Hui.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IDS complicated with Talaromyces marneffei[J].Electronic Journa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21,6(2):151-154.·综述·郑⬕,王辉(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广东 深圳 518000)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治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已经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尤其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普遍流行,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
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艾滋病人群合并TM感染的主要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问题。
【关键词】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 DOI:10.19871/ki.xfcrbzz.2021.02.017Advances i n the d i agnos i s and t r eatment of A I DS comp l i cated w i th T a l ar omyces mar neffe iZheng Yi, Wang Hui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Shenzhen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Shenzhen 518000, China) 【Abstract】 One of the common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of patients with AIDS is T alaromycesmarneffei (TM), especially prevalent in the south of China,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This is a brief overview about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M infection in AIDS patients.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T alaromyces marneffei ; Pathogenic mechanism;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马尔尼菲篮状菌(T alaromyces marneffei ,TM),曾被称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 ,PM)[1],主要存在于免疫缺陷个体中的一种机会性感染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