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 Yonath
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3-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 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美国)、马丁·埃文斯(Sir Martin J. Evans)(英国)。
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为“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国),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 (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01-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
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
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
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
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
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
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分子生物学研 究的诺贝尔奖2000-2010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诺贝尔奖2000-20102000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输”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1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人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artwell)、英国人保罗-诺斯(Paul Nurse)与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 Hunt)共同获得。
三位科学家在有关控制细胞循环的研究中做出重要发现,他们确认了控制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真核细胞在内的主要分子。
2002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奖的原因是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和约翰-苏尔斯顿。
他们因为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的基因规则。
2003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阿格里和麦克农因为对细胞隔膜的研究而获得了2003年度化学奖。
对细胞隔膜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本的生命进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和即将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两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奖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
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化学简史

化学:化学是研究分子层次以及以超分子为代表的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化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创造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绐终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向着越来越大、越远的宏观度进军,探索宇宙的起源和进化;另一个是向着越来越小、越深的微观世界发展,发明了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向着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的微观层次不断地探索物质起源和结构。
中国炼丹术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五行说(五行无常胜),此为理论基础;二是封建主的贪得无厌,梦想长生。
五行说: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阴阳说: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的周朝之际,首先见之于《易经》。
作者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了阴和阳两个范畴,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阴和阳是相对的。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产生了雷、火、风、泽、水、山,这八种自然物即是自然界一切的总的根源,它们相互交感又产生了其他事物。
阴阳五行说:到了战国时代,阴阳说和五行说开始融合为一,形成阴阳五行说,以此进一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它认为阴静而阳动;阴初入静时生“金”,再入静时则生“水”;阳始动时生“木”,再动时则生“火”;金、木、水、火以不同比例相聚则凝结为“土”,进而构成万物。
这种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对后来中国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公元7世纪,中国炼丹术西传至阿拉伯,后又传入欧洲,并同西方炼金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发展成为近代化学,直至现代化学科学。
因此可以说,中国不仅是炼金术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整个化学的发源地。
文艺复兴时期,炼金术分成三个走向,一是继续传统的点石成金术,再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医药方面,形成了所谓的医药化学运动,三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矿物冶炼方面,形成了早期的矿物学。
帕拉塞尔苏斯是医药化学运动的始祖。
结构化学发展历史与Nobel奖

结构化学发展历史与Nobel奖1. 量子力学(QM—Quantum Mechanics)普朗克(1858-1947,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因发现能量子(量子理论)获1918年Nobel 物理奖爱因斯坦(1879-1955, Albert Einstein)因在数学物理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规律,获1921 年Nobel物理奖尼尔斯·玻尔(1885-1962, Niels Henrik David Bohr)因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获1922年Nobel物理奖德布罗意(1892-1987, Louis Victor De Broglie)因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获1929年Nobel物理奖海森伯(1901-1976,Werner Heisenberg)因创立量子力学和应用该理论发现氢的同位素1932 年获Nobel物理奖薛定谔(1887-1961, Erwin Schrödinger)发现原子理论的有效新形式波动力学狄拉克(1902-1984,Paul Advien Maurice Dirac)相对论性的波动力学方程,1933 年获Nobel物理奖泡利(1900-1958, Wolfgang Pauli)发现Pauli不相容原理,1945年获Nobel物理奖波恩(1882-1970, Max Born)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特别是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1954年获Nobel物理奖2. 量子化学(QC — Quantum Chemistry)鲍林(1901-1994, Linus Carl Pauling)因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并用以阐明复杂物质的结构,1954年Nobel化学奖, 1962年Nobel和平奖马利肯(1896-1986,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因在分子化学键和电子结构方面的奠基性工作—分子轨道理论, 1966年获Nobel化学奖福井谦一(1918-1998, Fukui Kenichi)前沿轨道理论霍夫曼(1937-, Roald Hoffmann)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1年获Nobel化学奖科恩(1923-, Walter Kohn)因发展密度泛函理论,1998年Nobel化学奖。
09-女中豪杰

寡妇门前是非多
事实上,玛丽 居里一生都是个强悍和伟大的 事实上,玛丽•居里一生都是个强悍和伟大的女权主义者。 她曾冷静地对女儿说: 在由男性制订规则的世界里, 她曾冷静地对女儿说:“在由男性制订规则的世界里,他们 认为,女人的功用就是性和生育。 为此, 认为,女人的功用就是性和生育。”为此,她一直低调。 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获第二次诺贝尔奖前后,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获第二次诺贝尔奖前后,一段 关于玛丽与郎之万有暧昧关系的绯闻闹得满城风雨——郎之 关于玛丽与郎之万有暧昧关系的绯闻闹得满城风雨 教材P142-143)——居里夫人被法国人抛弃 万风波(教材 ) 居里夫人被法国人 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如果玛丽·居里是个男人,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如果玛丽 居里是个 44岁这年,玛丽 居里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 岁这年, 居里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她虽然很 岁这年 玛丽·居里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 她虽然很 羞愧, 羞愧,但更让她伤心的是自己辱没了丈夫的好名声 的看法, “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爱因斯坦的看法,他 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 还在1911年11月23日给居里夫人写信安慰 还在 年 月 日给居里夫人写信安慰 几乎三年的时间里, 几乎三年的时间里,精神崩溃,不得不住进一所由修女开办 2010-12-28 的医院——最终恢复 《元素周期表》说课 刁钰华 最终恢复——此后持续工作了 年 此后持续工作了22年 的医院 最终恢复 此后持续工作了
2010-12-28 《元素周期表》说课 刁钰华
Irène Curie (1897-1956)
2、居里女儿、女婿与中国 、居里女儿、
约里奥-居里夫妇: 约里奥 居里夫妇: 居里夫妇
——婚后,约里奥为了表示对居里家族的敬意,兼用岳家姓氏, 婚后,约里奥为了表示对居里家族的敬意,兼用岳家姓氏, 婚后 采取复姓“约里奥-居里 采取复姓“约里奥 居里”。 ——1930年,约里奥-居里提出博士论文《钋的电化学》 年 约里奥 居里提出博士论文 钋的电化学》 居里提出博士论文《 ——1931年约里奥 居里夫妇发现中子,后来发现可用人工核反 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中子 年约里奥 居里夫妇发现中子, 应制造放射性元素 ——1935年双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一家族二代人三次 年双双荣获 四人五人次获诺贝尔奖的佳话 ——1937-1940年培养了一个中国博士钱三强(后面介绍)—— 年培养了一个中国博士 后面介绍) 后因为同情共产党而受迫害——1956年伊伦去世 年伊伦去世——1958年约 后因为同情共产党而受迫害 年伊伦去世 年约 2010-12-28 《元素周期表》说课 刁钰华 里奥-居里去世 里奥 居里去世
有机化学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知识点整理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近20年诺奖化学奖获得者名单

2006Roger D.Kornberg(1/1)美国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2007Gerhard Ertl(1/1)德国表面化学研究2008Osamu Shimomura(1/3)美国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Martin Chalfie(1/3)美国Roger Y.Tsien(1/3)美国2009Venkatraman Ramakrishnan(1/3)美国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Thomas A.Steitz(1/3)美国Ada E.Yonath(女)(1/3)以色列2010Richard F.Heck(1/3)美国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Ei-ichi Negishi(1/3)日本AkiraSuzuki(1/3)日本2011Dan Shechtman(1/1)以色列发现准晶体2012Robert J.Lefkowitz(1/2)美国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Brian K.Kobilka(1/2)美国2013Martin Karplus(1/3)美国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Michael Levitt(1/3)美国Arieh Warshel(1/3)美国2014Eric Betzig(1/3)美国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Stefan W.Hell(1/3)德国William E.Moerner(1/3)美国2015Tomas Lindahl(1/3)瑞典DNA修复机制研究Paul Modrich(1/3)美国Aziz Sancar(1/3)土耳其2016Jean-Pierre Sauvage(1/3)法国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Sir J.Fraser Stoddart(1/3)英国Bernard L.Feringa(1/3)荷兰2017Jacques Dubochet(1/3)瑞士研发出冷冻电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Joachim Frank(1/3)美国Richard Henderson(1/3)英国2018Frances H.Arnold(女)(1/2)美国酶的定向进化、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George P.Smith(1/4)美国George P.Winter(1/4)英国2019John B Goodenough(1/3)美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M.stanley Whittlingham(1/3)美国Akira Yoshino(1/3)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a Yonath
(1932- )
YONATH, ADA(1939–), Israeli chemist. Born in Jerusalem, Yonath received her B.Sc. in chemistry in 1962 and M.Sc. in biochemistry in 1964 from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After completing her Ph.D. studies at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Rehovot, Israel, in 1968 she conducted postdoctoral studies at the Pittsburgh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and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70, Yonath joined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the Weizmann Institute and established what was for almost a decade the only
protein-crystallography laboratory in Israel. In 1984 she was promoted to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in 1988 she became a full professor. She was the head of the Structural Chemistry Department (1989–90) and the Structural Biology Department (1992–94). From 1988 she was director of the Helen & Milton A. Kimmelman Center for Biomolecular Structure and Assembly and of the Joseph & Ceil Mazer Center for Structural Biology at the Weizmann Institute, where she became the Martin S. Kimmel Professor of Structural Biology. Between 1986 and 2004, in addition to being a faculty member of the Weizmann Institute, she headed the Max Planck Research Units for Ribosomal Structure in Hamburg, Germany.
Prof. Yonath spent most of her scientific career working to unravel the structure of the ribosome, the cell's "protein factory" which synthesizes proteins according to genetic code instructions. Her 20-year research efforts included pioneering technical advances such as
cryo-bio-crystallography, which revolutionized structural biology worldwide. Her studies culminated in 2000 when she determin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two ribosomal subunits, an accomplishment ranked by the prestigious Science magazine a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of the year. She then revealed the modes of action of over a dozen antibiotic families, thus paving the way for structure base drug design.
Yonath was a member of the Israeli Academy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European Academy for Science and Art, the EMBO, 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She was the winner of the 2002 Israel Prize in chemistry. She was also the recipient of the First European Crystallography Prize, the Kolthof Award for Outstanding Research in Chemistry, the Kilby International Award, and the Harvey Prize.
In October 2009, Yonath was awarded the 2009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along with American scientists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and Thomas Steitz, for her work mapping the structure of ribosomes. She is only the fourth woman to win the Nobel chemistry prize and the first since 1964.
[Bracha Rager (2nd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