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客观题答题指导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诗歌内容:包括对诗歌的主题、题材、背景、作者等方面的理解。

2. 鉴赏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形象的分析和鉴赏。

3. 把握作者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

4. 理解诗歌语言:包括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理解。

5. 鉴赏诗歌艺术技巧:包括对诗歌的构思、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

在客观题中,通常会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如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对比分析等。

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指导

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指导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指导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一)读懂诗歌仍然是关键。

1、具备基本的诗歌阅读的知识体系。

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和相对应的艺术手法等维度去解读诗歌。

在阅读中注意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如五关注:(1)关注标题——内容、主题和类别;(2)关注注释——难点、诗人遭遇、情感原因;(3)关注意象——内容、主题和类别;(4)关注情思语——主题;(5)关注诗人——情感方向。

2、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出发,按照形象分类——人的形象、物的形象、景的形象,去做分类阅读。

在阅读中重点抓意象,然后要有三个yì(意、艺、义)的意识,意——内容,艺——艺术手法+语言,义——主题。

(二)、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三)、两点注意其一、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其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四)、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引导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一些经验

引导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一些经验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历年高考必考的题型,其得分率比较低。

在复习阶段,教师需帮助学生明确此类题的考查方向,帮助他们重新构建解题的思维框架,更加规范地答题。

下面,笔者就举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一、帮助学生明确试题考查的方向古代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什么?这是我们需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指出:“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要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评论。

江苏省的《考试说明》也明确表示:“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虽然现在采用新课标新高考卷,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方向与此前是一致的。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要重点把握其中的形象、语言、主题、情感、技巧等要素。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中的文本为依托,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课外的诗歌,扩大其阅读的范围,突破单篇的限制,让他们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

二、带领学生重新构建解题的框架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前提是读懂诗句。

那么如何读诗呢?这是我们要帮学生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接下来,笔者以2021年新高考卷中的《寄江州白司马》为例,谈谈如何带领学生读诗,重现构建解题的思维框架。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环节一:正向判断在这一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读文本(人物、意象、景物)来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题材,以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诗歌答题技巧

诗歌答题技巧

诗歌答题技巧1. 仔细阅读诗歌要准确理解一首诗歌,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并理解其内容。

读者应该注意作者使用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有时候,一些重要的细节可能隐藏在诗歌的表面之下,需要通过细心的阅读才能发现。

2. 分析诗歌结构了解诗歌的结构对于答题很重要。

有些诗歌可能采用特定的韵律或押韵模式,而其他诗歌可能没有明显的结构。

分析诗歌的结构有助于揭示作者想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3. 抓住核心意义每首诗歌都有其核心意义或主题,答题时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寻找其中传达的核心思想。

这样能够更好地回答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问题。

4. 细致观察诗歌细节诗歌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其目的和意义,答题时应该细致观察这些细节。

注意作者使用的隐喻、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以及描述的场景和人物。

观察细节可以帮助解读诗歌的更深层含义。

5. 运用背景知识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诗歌。

有时候,诗歌的主题与作者的经历或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运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更准确地回答关于诗歌的问题。

6. 自由表达观点答题时,不仅要准确理解诗歌,还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观点。

使用恰当的语言和结构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个人观点的独特性和见解的独到性可以帮助提高答题的得分。

以上就是一些诗歌答题的技巧,希望能帮助你在答题时更有信心和准确性。

记住,多练习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是获得好成绩的关键。

祝你在诗歌答题中取得成功!。

诗歌题型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题型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题型答题方法和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这一板块是必考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分值设定在11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题型答题(方法)和技巧,仅供参考,喜爱可以(保藏)共享一下哟!诗歌鉴赏的七种题型及答题模板第一种是分析意象、意境型答题模板古诗词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歌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予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行。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

并精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制造,语言力求美丽。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舒适美丽、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留意要能精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详细。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其次种模式是分析技巧型古诗词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诗歌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精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类是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技巧诗歌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古诗词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精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详细分析这种特色。

⑶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高中古诗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诗歌的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尝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诗歌客观题答题指导

诗歌客观题答题指导

复习建议
1.增强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多接触有一定难度的唐宋诗词,指导学生读懂、 读透作品,切实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让学生口译或笔译古诗,可推动学生深入品读作品,提 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2.增强学生辨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结合典型作品,帮助学生彻底掌握常用的艺术手法。 3.梳理主观题类型,总结答题要领,增强学生规范答题的能 力。 词语分析、句子作用、句子赏析、形象(人物、景物、 事物)分析、意境分析、思想感情、形象(人物、景物、 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等。 可总结答题格式,反复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 4.重视客观题训练,力求客观题不失分。
3.罗列情感,缺少分析 抒发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内心的愁苦 以及无人叙愁的孤独。 4.分析过于简单 ①“伤感”“旧恨”抒发了词人对不被朝廷 重用的愁恨;②“飞花”“坠絮”抒发了词人 对自己被贬的悲伤、愤懑。 5.语言表达能力差 全词抒发了词人的悲伤、幽凉之感。风花飞 有态,烟絮坠无痕。这么多年过去了悲伤还依 旧存在,而且词人也体现自己的孤独之感。清 愁满眼共谁论?说明没有一个可以诉说心事的 朋友,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被降官的 悲伤。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
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
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苏轼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尾联描写深夜里中庭风起,清露满地,只有孤萤飞
来飞去,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气氛。
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 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应对策略:认真品读,明锐感知,联系语境。 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特点,也需要抓住具体描绘,
作业
1、复习金考卷所有诗歌鉴赏客观题(周二早) 2、做强化卷诗歌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客观题应对策略

高考古诗鉴赏客观题应对策略

1、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2、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3、情感体察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4、技巧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5、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6、文化常识把握有误。
1、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2、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3、情感体察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4、技巧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5、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6、文化常识把握有误。
1、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2、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3、情感体察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4、技巧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5、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6、文化常识把握有误。
1、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2、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3、情感体察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4、技巧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5、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6、文化常识把握有误。
1、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2、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3、情感体察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4、技巧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5、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6、文化常识把握有误。
A: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 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 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
A: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 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 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
A: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 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 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
A: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 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 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
1、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2、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3、情感体察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4、技巧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 5、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6、文化常识把握有误。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客观题”复习笔记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客观题”复习笔记整理

客观题一、现代诗歌选择题考查角度新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行间的“空白”,联想可以弥补这种“空白”,将孤立的意象融入整体之中,而想象则可以进一步令鉴赏者进入诗歌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阅读新诗,主要是锻炼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高考客观题常考的角度有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等。

如:二、现代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合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意象有三类:1.比喻性意象。

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

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

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别。

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

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

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

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

所谓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

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闻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2.象征性意象。

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

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现代诗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艺术手法辨析不当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前值东风后值秋用了比喻修辞,东风喻 指春天
借代
◆应对策略:准确掌握古诗中常用的艺 术手法,弄清易混淆手法之间的区别。
7.忽视序、注、标题致误 忽视了诗前小序、诗后注释和标题包含的 重要信息,导致理解不当。 ◆应对策略:全面把握信息。 8.文学、文体、文化常识解说不当 跟作家作品有关的文学常识;古体诗与近 体诗、齐言与杂言、诗词曲之别等古诗的文 体常识。 ◆应对策略:关注掌握相关知识。
(二)以读懂作品为备考根本
多读、精读、会读
①全面关注信息:标题、作者、序言、正文、
注释 ②拆组调补,弄懂句意 词语错位、表达省略 合理调序、适当补充 ③梳理脉络,洞悉全篇 (三)掌握古诗常用意象、典故、和艺术手法
(四)客观题设误方式探究
1.错解词语意思 意象语汇、典故语汇、特殊语汇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 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 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南山:唐人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 山。一说指终南山。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gāo):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 人隐 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作业
1、复习金考卷所有诗歌鉴赏客观题(周二早) 2、做强化卷诗歌鉴赏
二、主观题答题情况总结和应对策略
(一)存在问题: 1.情感把握不准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朝廷的担忧、痛恨奸臣、 不幕权贵、热爱国家、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对现实社 会的无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错因:①对诗句理解不当,浮于表面;②对注释信息任 意引申,脱离作品。 2.情感缺乏具体内容 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心中的愁苦、忧愁伤感、凄 凉、惋惜、悲伤。 ◆错因:①未能把握诗句的具体意思;②未掌握表述情感 的恰当格式。表述情感一般采取“内容+类型”的表述 格式,如“对春天逝去(情感内容)的伤感(情感类 型)”、“被贬谪的郁闷”等。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 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 年。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 树远含情。(宋之问《送别杜审言》) 不能到河桥饯别相送,江边树相依偎远含别情。 ◆应对策略:把握古诗句式特点,语境辨析
3.景物特征(气氛)概括不当
结合全篇,深入感知,准确把握。
4.感情(主旨)分析错误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 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对雪》) 本诗表达了因国家动乱而困居京城的愁苦、 对亲人的牵挂、对时局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 苦闷。 ◆应对策略:准确理解、具体分析、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 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陇 头梅:南朝梁时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 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花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尾联使用陆凯给范晔送梅赠诗的典故,表达了自 己明天登上岭头遥望故乡时,渴望能得到来自故 乡的问候的心情。 ◆应对策略:了解典故,精读作品,把握典故内容与 作品内容的契合点。
3.罗列情感,缺少分析 抒发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内心的愁苦 以及无人叙愁的孤独。 4.分析过于简单 ①“伤感”“旧恨”抒发了词人对不被朝廷 重用的愁恨;②“飞花”“坠絮”抒发了词人 对自己被贬的悲伤、愤懑。 5.语言表达能力差 全词抒发了词人的悲伤、幽凉之感。风花飞 有态,烟絮坠无痕。这么多年过去了悲伤还依 旧存在,而且词人也体现自己的孤独之感。清 愁满眼共谁论?说明没有一个可以诉说心事的 朋友,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被降官的 悲伤。
云髻半偏新睡觉; 觉:醒 睡觉醒来 的意思 断雁警愁眠; 断雁:孤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 雁的鸣叫声。 可堪孤馆闭春寒 可堪:那堪,怎堪 ◆应对策略:积累,语境辨析。
2.曲解诗句意思 词语错位句、语意省略句、修辞句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 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维 《出塞作》)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 蕃。“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 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 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 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 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
古诗阅读客观题 答题指导
一、客观题应对策略
(一)明悉考查范围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重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内容和形式两个考查维度。 内容:作品从表层到深层的各层级意思 形式: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其他艺术手法、结构
技巧)。
复习建议
1.增强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多接触有一定难度的唐宋诗词,指导学生读懂、 读透作品,切实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让学生口译或笔译古诗,可推动学生深入品读作品,提 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2.增强学生辨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结合典型作品,帮助学生彻底掌握常用的艺术手法。 3.梳理主观题类型,总结答题要领,增强学生规范答题的能 力。 词语分析、句子作用、句子赏析、形象(人物、景物、 事物)分析、意境分析、思想感情、形象(人物、景物、 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等。 可总结答题格式,反复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 4.重视客观题训练,力求客观题不失分。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
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
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苏轼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尾联描写深夜里中庭风起,清露满地,只有孤萤飞
来飞去,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气氛。
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 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应对策略:认真品读,明锐感知,联系语境。 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特点,也需要抓住具体描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