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计算
景深的计算

景深的计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景深的概念
2.景深的计算方法
3.影响景深的因素
4.景深在摄影中的应用
正文
1.景深的概念
景深是指在摄影中,被摄物体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清晰度。
在这个范围内,被摄物体的清晰度会逐渐变化,从焦点到最近清晰点(前景深)和最远清晰点(后景深)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景深。
景深对于摄影作品的视觉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2.景深的计算方法
景深的计算方法较为复杂,涉及到诸多光学原理。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景深:
景深 = 2 * (f / p)
其中,f 代表镜头的焦距,p 代表被摄物体距离镜头的距离。
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薄透镜和小物距的情况。
对于实际摄影中,可能还需要考虑镜头的光圈大小、镜头的结构等因素。
3.影响景深的因素
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
(1)镜头的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2)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3)被摄物体距离镜头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深;距离越近,景深越浅。
4.景深在摄影中的应用
在摄影中,摄影师可以通过调整光圈大小、更换不同焦距的镜头等方式来控制景深,从而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
例如,为了拍摄出背景虚化的人像照片,常常使用大光圈镜头,以获得浅景深效果;而在拍摄风景照片时,为了使整个画面都清晰,常常使用小光圈镜头,以获得深景深效果。
景深

[jǐng shēn]景深汉语:jǐngshēn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
在聚焦完成后,在焦点前后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清晰的像,这一前一后的距离范围,便叫做景深。
在镜头前方(调焦点的前、后)有一段一定长度的空间,当被摄物体位于这段空间内时,其在底片上的成像恰位于焦点前后这两个弥散圆之间。
被摄体所在的这段空间的长度,就叫景深。
换言之,在这段空间内的被摄体,其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这段空间的长度就是景深。
中文名景深外文名DOF (Depth of Field) 拼音jǐngshēn 三要素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定义焦距对准一点,前后仍清晰的范围目录1 详细解释2 三要素3 计算方法4 影响要素5 关系详细解释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图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景深相机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
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的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的计算

景深的计算摘要:一、景深的定义和作用1.景深的定义2.景深的作用二、景深的计算方法1.镜头焦距2.光圈大小3.拍摄距离三、影响景深的因素1.镜头焦距2.光圈大小3.拍摄距离4.物距四、景深在摄影中的应用1.风景摄影2.人像摄影3.微距摄影五、结论正文:景深是摄影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照片上呈现出清晰范围的大小。
合理的运用景深,可以提高照片的艺术效果,使拍摄主体更加突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景深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景深的因素。
首先,我们来了解景深的计算方法。
景深的计算公式为:景深= 镜头焦距* 光圈值/ 物距。
其中,镜头焦距是指镜头的焦距,光圈大小是指镜头的最大光圈,物距是指相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拍摄条件计算出相应的景深。
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四个:镜头焦距、光圈大小、拍摄距离和物距。
1.镜头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2.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4.物距:物距越小,景深越大;物距越大,景深越小。
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控制景深,提高拍摄效果。
在摄影中,景深的应用非常广泛。
1.风景摄影:在拍摄风景时,为了使整个画面都保持清晰,通常需要较大的景深,此时可以选用较小的光圈和较长的焦距。
2.人像摄影:在人像摄影中,为了使人物主体清晰,背景模糊,通常需要较小的景深,此时可以选用较大的光圈和适当的焦距。
3.微距摄影:在微距摄影中,景深往往非常小,需要精确对焦,此时可以选用较小的光圈和较短的焦距。
总之,景深在摄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计算景深、掌握影响景深的因素以及合理运用景深,可以使我们的摄影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在拍摄实践中,当需要了解具体的景深范围时,可以查看相机上或书本上的景深表,也可自行计算出你实际拍摄时的景深范围。
一、相机上的景深表大部分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景深范围。
相机上景深表的位置有的在镜头筒上、位于镜头上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16、11…11、16”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
如用f16拍摄,这种景深表上两个对称的f16标记所指向的距离刻度,一个指景深的远界限,另一个指景深的近界限。
相机上的景深表有的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一组“U”字型的线条,用“U”字的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
相机上的这种景深表只能作为了解景深范围的一种参考,这是因为除了在相机上无法作出精确标度的客观原因外;厂家制定这种景深表的清晰度标准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厂家并不了解你对不同照片的清晰度要求,也不了解你准备放大为多大尺寸的照片。
因此,当你要求高清晰度影像时,或要高倍率放大时,就应该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
如拍摄时用用f11,就按f8或的景深掌握,反过来,当你需要相机上f11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时,就用f16或f22拍摄。
这样才能在高倍率放大的照片上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或者说能提高你的景深范围内的影像清晰度。
二、表格式的景深表在摄影书籍上常常可以找到一种表格式的景深表,它们是列出一些镜头焦距与相应光圈、摄距的景深范围。
这种书本上的景深表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比相机上景深表的准确性要高。
但是,不如相机上景深表使用方便。
而且,在镜头焦距多样化的现代摄影中,这种表格式景深表的局限性就显得更大了。
使用这种表格式景深表时,要注意它也是以某种模糊圈为标准的,当你需要更小的模糊圈时,也应按照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在拍摄实践中,当需要了解具体的景深范围时,可以查看相机上或书本上的景深表,也可自行计算出你实际拍摄时的景深范围。
一、相机上的景深表大部分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景深范围。
相机上景深表的位置有的在镜头筒上、位于镜头上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16、11, 11、16”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
如用f16 拍摄,这种景深表上两个对称的f16 标记所指向的距离刻度,一个指景深的远界限,另一个指景深的近界限。
相机上的景深表有的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一组“ U”字型的线条,用“ U”字的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
相机上的这种景深表只能作为了解景深范围的一种参考,这是因为除了在相机上无法作出精确标度的客观原因外;厂家制定这种景深表的清晰度标准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厂家并不了解你对不同照片的清晰度要求,也不了解你准备放大为多大尺寸的照片。
因此,当你要求高清晰度影像时,或要高倍率放大时,就应该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
如拍摄时用用f11,就按f8或f5.6的景深掌握,反过来,当你需要相机上f11 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时,就用f16 或f22 拍摄。
这样才能在高倍率放大的照片上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或者说能提高你的景深范围内的影像清晰度。
二、表格式的景深表在摄影书籍上常常可以找到一种表格式的景深表,它们是列出一些镜头焦距与相应光圈、摄距的景深范围。
这种书本上的景深表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比相机上景深表的准确性要高。
但是,不如相机上景深表使用方便。
而且,在镜头焦距多样化的现代摄影中,这种表格式景深表的局限性就显得更大了。
使用这种表格式景深表时,要注意它也是以某种模糊圈为标准的,当你需要更小的模糊圈时,也应按照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
三、景深计算公式景深计算公式可以帮助你了解各种镜头焦距、各种光圈、各种摄距的景深范围。
这种计算公式又是针对你所要求的模糊圈的,因而计算出的景深范围更准确、更可靠,当然它比相机上的景深表与书本上的景深表麻烦得多。
镜头景深的计算

1、焦点(focus)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
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
一般常用的是: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
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x7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30cm。
3、景深(depth of field)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
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
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示意图1示意图2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4、景深的计算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
其中:δ——容许弥散圆直径f——镜头焦距F——镜头的拍摄光圈值L——对焦距离ΔL1——前景深ΔL2——后景深ΔL——景深从公式(1)和(2)可以看出,后景深>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
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1)、镜头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3)、拍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什么是景深?镜头的景深介绍与计算!

景深:汉语:jǐngshēn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
在聚焦完成后,在焦点前后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清晰的像,这一前一后的距离范围,便叫做景深。
在镜头前方(调焦点的前、后)有一段一定长度的空间,当被摄物体位于这段空间内时,其在底片上的成像恰位于焦点前后这两个弥散圆之间。
被摄体所在的这段空间的长度,就叫景深。
换言之,在这段空间内的被摄体,其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这段空间的长度就是景深。
基本简介相机景深: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图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主要特点1.焦点: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δ容许弥散圆直径)计算容许弥散圆直径,其实就是计算一个模糊圈圈在恰好能被人眼分辨成一个点的时候的直径,要计算这个直径,必须要涉及人眼的分辨率。
根据经验,同样的照片,在近的地方看和远的地方看,模糊是不同的。
为此,在判断模糊时,不是直接用模糊的直径,而是用人眼看该模糊圆的直径的角度表示,该角度是多少呢?人的视力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因条件而变化,一般来讲,把人的视觉极限定为1分,即0.0003弧度。
正常人的视力确定后计算容许弥散圆直径就简单多了,如附图所示,弧度=弧长/半径,由于0.0003弧度非常小,所以可以用容许弥散圆上两点间的距离(也即容许弥散圆直径)代表弧长,则容许弥散圆直径的长度为:400mm x 0.0003 = 0.12mm以上的计算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种,也可以用三角函数来计算,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结果是接近的!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
景深的名词解释

景深的名词解释
景深是指被摄体后面清晰的范围,它取决于光圈大小和焦距长短。
在同一场景中,当被摄体越靠近相机时,景深越浅,而离相机越远,景深越深。
1、
景深有两种方式来计算:一种是模糊方式,另一种是数字方式,或者称为精确方式。
用模糊方式来计算景深时,需要估算这样一个尺度:当镜头的光轴与被摄体的平面平行时,被摄体前后各个像的最清晰范围的距离。
通过查表得出一个约为等效焦距乘以0.8的值,这就是“景深”,也叫“焦深”。
用数字方式来计算景深时,有几点需要注意:①光圈越大,景深越浅; ②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③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④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⑤被摄体越接近相机,景深越浅;
⑥被摄体越远离相机,景深越深。
数字式景深的数值可以由相机的感光器件直接测定。
使用数字式景深可避免光学系统因光线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2、现代与数码相机中都有景深调整功能,其原理是让镜头内部
的光学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成像系统(包括成像器件和成像介质),即改变镜头的口径或焦距。
数码相机在测光模式下,将数码单
反相机镜头内部进入胶片上对应位置处所形状记录图案作参考标准物;然後利照射至该区域之投影仪(Projector)并经专业软性程序转
换制造特殊波纹型态分布於底板印刷品(即菲林)及冲洗好玻璃基材纸张背版加工厂商依据此技术开始研究製做全新类比传统35mm规格
电子扫描静止画素且不失真又符合人眼视觉习惯宽广角高解析力超
薄设备液晶显示屏幕自动曝光控管闪灯触摸快门按键操纵无须再担心任何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深计算
弥散圆直径(D)0.016全画幅0.0247,C幅:0.016具体推导过程省略,这里只给镜头焦距(f)50
光圈值(F)13景深近界=焦距的平方*物距/对焦距离(L)2500
景深前界(L1)2069.536430.46358L1=F*D*L*L/(f*f+F*D*L)景深远界=焦距的平方*物距/景深后界(L2)3156.566656.56566L2=F*D*L*L/(f*f-F*D*L)
景深(L)1087.029L=L1+l2景深=景深远界-景深近界
注1:单位----毫米
注2:此为简化了的计算公式
注3:物距是指物体到焦平面
注3:可容许弥散圆直径为一
例1:镜头焦距50mm,拍摄
解:景深近界=50*50*2500
景深远界=50*50*2500/(5
此时的景深为0.34米
(以上计算取近似值)
例2:镜头焦距50mm,拍摄
解:景深近界=50*50*2500
景深远界=50*50*2500/(5
此时的景深为3.73米
(以上计算取近似值)
进一步说明:
可容许弥散圆直径的取值,各
更深层次的说明:
千万不要以为根据上述的说明
从景深公式中可知,景深与光
人为约定一个可容许弥散圆直
同时,可容许弥散圆直径的人
切记:
景深,只是一个人为的,相对
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导过程省略,这里只给出计算公式。
景深近界=焦距的平方*物距/(焦距的平方+可容许弥散圆直径*光圈系数*物距)
界=焦距的平方*物距/(焦距的平方-可容许弥散圆直径*光圈系数*物距)
=景深远界-景深近界
注1:单位----毫米
注2:此为简化了的计算公式。
精确的公式中,包含了像距,因一般摄影中,物距远大于像距,故省略了像距参数。
但此公注3:物距是指物体到焦平面(对数码相机而言,确切的说是ccd或者cmos所在的平面)的距离,不是到镜头前端的距离--注3:可容许弥散圆直径为一认为约定的数值,一般取值1/30,即近似于0.03333。
例1:镜头焦距50mm,拍摄距离2.5米,光圈系数2,求景深近界和景深远界。
解:景深近界=50*50*2500/(50*50+0.03333*2*2500)=2340mm=2.34米
景深远界=50*50*2500/(50*50-0.03333*2*2500)=2679mm=2.68米
此时的景深为0.34米
(以上计算取近似值)
2:镜头焦距50mm,拍摄距离2.5米,光圈系数16,求景深近界和景深远界。
深近界=50*50*2500/(50*50+0.03333*16*2500)=1630mm=1.63米
景深远界=50*50*2500/(50*50-0.03333*16*2500)=5357mm=5.36米
此时的景深为3.73米
(以上计算取近似值)
进一步说明:
可容许弥散圆直径的取值,各国,各时期的标准不尽相同,同时,35毫米相机和120相机以及电影摄影镜头等在取值上也不
更深层次的说明:
千万不要以为根据上述的说明,就可以认为,画幅不同,镜头的景深就不同。
从景深公式中可知,景深与光圈,焦距,拍摄距离,以及人为设定的可容许弥散圆直径有关,与所摄画幅的大小无关,也与人为约定一个可容许弥散圆直径的值,是为了在镜头上标定景深表时一个通行的依据,也是为了更方便的拍摄。
同时,可容许弥散圆直径的人为限定,也为相机制造过程中镜头后顶距的最低加工精度给出了限制----这是题外话了。
景深,只是一个人为的,相对的概念,在景深之内和景深之外,并不存在绝对的清晰或者模糊的界限和差异,也就是说,根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距,故省略了像距参数。
但此公式不适合超微距摄影中的景深计算。
距离,不是到镜头前端的距离----废话,这个谁不知道?哈哈。
及电影摄影镜头等在取值上也不尽相同,120相机更宽松些,而电影摄影机因影像的放大倍率非常大,景深限制也就更严格,
,与所摄画幅的大小无关,也与镜头本身的解像力无关。
更与观看着的视力好坏无关,哈哈----严肃点行不?
为了更方便的拍摄。
了限制----这是题外话了。
糊的界限和差异,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景深概念。
率非常大,景深限制也就更严格,因此在可容许弥散圆直径的取值上也就更严格一些。
之所以对不同的胶片画幅做出不同的可---严肃点行不?
对不同的胶片画幅做出不同的可容许弥散圆直径的规定,是与观看距离有关。
同样的观看距离,120的底片比135的大,那么
离,120的底片比135的大,那么放大倍率就小,所以对景深的控制就宽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