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XX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岑参和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背景知识。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内容。
2.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背景知识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岑参和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诗歌内容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三、诗歌主题和意象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如忠诚、友谊、离别等。
四、诗歌表达技巧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简短的诗歌鉴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二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画面描写,感受诗人的情感。
3.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雪的赞美。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名句和关键词语的解释。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复印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文。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雪的美丽景象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4)学生背诵诗文,教师监督和指导。
3. 字词解释:(1)学生自主查阅字典,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
(2)教师选取重要的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释,教师点评和总结。
4. 句子解析:(1)教师选取诗中的重要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3)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句子,教师点评和指导。
5. 名句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名句。
(2)学生齐读名句,体会其意境和美感。
(3)学生个别朗读名句,教师点评和指导。
6. 讨论与写作:(1)教师提出与诗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点评和指导。
(3)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练习。
7. 总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诗文的背诵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以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教学文本,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化、文学和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
2. 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
难点:诗歌的含义和内涵,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导读法:通过导读诗歌,让学生快速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和语言特点。
2. 比较法:通过对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3.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含义和内涵。
5. 互动探究法: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思考和发挥,让学生互相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步:导入(10分钟)老师展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歌,让学生快速浏览诗歌,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步:讲解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10分钟)通过对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三步:学习诗歌(20分钟)1. 让学生先读一遍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 按照诗歌的结构和情感发展,分段分析诗歌的含义和内涵。
3. 让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四步:课堂讨论(20分钟)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展开自由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探讨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第五步:诗歌创作(30分钟)让学生选取其中一段诗句,或者按照整首诗的方式,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或者创作一首新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按照“读――译――品――背――悟――迁移”的顺序精讲多读,读品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雪,洁白、纯洁、美丽。
冬天雪花飘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如: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毛泽东)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李白)让学生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引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和学生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二、诗文赏析(一)聆听感受播放语音资料,聆听感受。
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咏雪、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预设: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
前10句着重咏雪,后8句着重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1. 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预设: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草都折断了。
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6篇)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最后一首诗歌。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典范诗,既写出了“秋初胜冬”边塞环境的恶劣,更借着边塞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武判官依依的惜别之情。
【学情分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内容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并不是件难事,学生很容易通过叙事的情节和写景的画面来把握住,关键是带领学生品味作者的情感如何附着在每个场景的文字上,实现阅读中的“情文合一”。
因此带领学生品味重点字词背后附着的作者情感是教学关键,这点落实好必然能以此为例,引申别的诗歌中是怎样“借景抒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和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2、通过重点字词赏析感受诗歌中的“情文合一”,即通过典型事物的特征表现及细腻的描写来感受背后蕴藏的作者的深深的情感。
3、理解感悟,当堂背诵。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切身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和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体会景物描写背后附着的作者情感;3、触类旁通,借曾经学过的别的诗歌画面来感受“借景抒情、借物抒怀”;情感态度价值观:带领学生感悟边塞的环境恶劣和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雪景,这些场景中的景物如何实现“情景交融”;【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从而了解诗歌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我们经常强调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浓缩成四个字即“情景交融”,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读准字音:请大家放声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高中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文的理解与赏析。
难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感悟和欣赏。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本诗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结合诗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6. 小结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2)布置作业: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一篇赏析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如背诵情况和赏析短文,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综合素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心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别离等主题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了解岑参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与理解。
(2)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心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岑参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介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情感和哲理。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的友谊、别离等主题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写一篇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描写雪景的诗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优点和特点。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意、诗境和诗情。
让学生了解岑参的创作背景,理解其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感受友情的珍贵,培养学生的友情观。
二、教学重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意、诗境和诗情。
岑参的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课文文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关资料关于岑参的介绍。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简介诗人岑参和创作背景。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意境、诗情和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白雪”、“红旗”等。
讲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如友情、离愁别绪等。
5.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5.5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6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5.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选择其他岑参的诗作进行阅读,了解其诗歌风格。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八、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九、教学资源课文文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关资料关于岑参的介绍。
多媒体教学设备。
十、教学拓展邀请专家讲座,介绍岑参的生平和诗歌创作。
组织学生参观诗词展览,增加对古典诗词的了解。
开展诗词比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朗读并理解背诵课文。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3、积累关于咏雪和送别的诗词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情境法、朗读法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珍惜感恩社会,珍爱生活,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并理解背诵。
2、培养学生欣赏品味诗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欣赏品味诗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诗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王翰、李颀等。
边塞诗主要是描写边疆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的作品,一般表现建功立业、奋勇报国、抗敌御侮的主题,是盛唐时期诗歌的一朵奇葩。
问:你知道有哪些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课件)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出塞》)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王贺.《南国》)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师:这类诗大多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感情激越,意境开阔,章法多变,充满悲壮色彩和英雄气概。
从中我们既可看到黑云压城,狂风怒嚎、大雪飘落、沙石飞舞、将士搏杀的壮烈场景,也可感受到征人的痛苦、闺妇的哀怨和人民的灾难。
那么你知道怎么去赏析边塞诗吗?赏析边塞诗至少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②弄清每首诗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别;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二、检查预习:
1、简介本诗写作背景:(由学生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判官的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2、解题:诗歌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白雪歌”即“白雪之歌”(咏雪),指明了天气情况,“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人物(诗人、武判官)、事件(归京),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之情。
3、指名一学生朗读诗歌。
三、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提示:
(1)、注意语速语调:
本文又是一首送别诗,表现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吝惜,总的来说语调应低沉舒缓。
第1—4句:表现诗人八月见雪的惊奇之情,语调要高一些;第5—8句:情调应低沉而坚毅;第9—14句;朗读时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第15—18句:朗读时宜用舒缓的低平的语调。
(2)、注意朗读节奏与停顿:用“二二三”节拍读,第二拍要读出拖音。
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学生自由朗读三分钟后指名两同学读,最后齐读。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分别找出诗中描写咏雪和送别内容的句子。
2、“咏雪”一层中,作者描绘出的边塞雪景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哪些句子
是侧面描写?
3、“送别”一层中,哪些句子写饯别,哪些句了写惜别?
4、用几个字概括描绘的两幅画面?并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5、用“描绘了,抒发了”的句式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五、品读赏析,感受意境:(由学生个人发言)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提示:联系题目及背景资料,从写的景象、关键词、运用的修辞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来说)请用句式:“我认为诗中————一句写得好,理由是————”来说。
六、小结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
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
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七、背诵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五分钟,再根据提示集体背诵。
八、积累迁移:
咏雪名句和送别名句。
(先由学生说,再多媒体展示更多的名句。
)
九、拓展练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分别的场面,请你设置一个与朋友分别的情景,其中至少包含一句有关友情的古诗文名句,同时做到情景交融,一百字以上。
十、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