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
TD-LTE网络仿真报告-案例

从最后的仿真结果看,基于报告中的站址设计,网络实施后基本可以满足中国移动的覆 盖目标要求。覆盖目标区域内,室外覆盖的 RSRP 高于-100dBm 的比例高于 95%。小区平 均速率以及小区边界速率满足中国移动的要求。
3.2 调制相关参数
SINR 到 MCS 的映射表采用爱立信优化的映射配置,其中已经包括了 MIMO、发射分集等 增益,能更加真实地反映爱立信的产品性能。
3.3 传播模型
本项目的仿真采用 Mentum Planet General Model 传输模型,根据本次仿真的参数,基 于 2.6G 频段,接收机的高度设置为 1.5m,并根据密集城区和城市地貌特点进行了修正。
16
TD-LTE 网络仿真报告
1 概述
在建设 TD-LTE 无线网络时, 要实现系统的高性能指标, 除产品及特性以外,合理的网络 设计是不可缺少的。网络设计的好坏将决定网络性能的上限,好的网络设计可以为产品性 能的发挥和以后的网络优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为了保证网络实施后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爱立信利用仿真工具对投标城市进行了仿真以 使网络设计更加完善,以为网络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TD-LTE 网络仿真报告
厦门 TD-LTE 网络仿真报告
1 概述 ........................................................................................................................................................................ 2 2 仿真工具介绍 ........................................................................................................................................................ 2 3 仿真参数 ................................................................................................................................................................ 3
LTE网络规划仿真报告

LTE网络规划仿真报告一、引言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较低的时延和更好的网络容量等特点,成为了目前移动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
为了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进行LTE网络规划仿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仿真目标本次仿真的目标是对LTE网络进行规划,确定最佳的网络参数配置,以提供高速传输、低时延和稳定的网络服务。
三、仿真方法1.网络场景构建: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场景,包括基站、用户终端和信道特性等。
2.信号传输仿真:利用仿真软件对信号传输进行模拟,考虑不同路径损耗、干扰和噪声等因素。
3.网络性能评估:通过调整网络参数,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如吞吐量、响应时间和连通性等。
4.网络优化:根据仿真结果,对网络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稳定性。
四、仿真结果及分析1.信号传输性能:通过调整不同基站的功率和覆盖范围,对信号传输性能进行仿真。
结果显示,功率增加和覆盖范围扩大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网络吞吐量:通过调整无线资源分配和调度算法,对网络吞吐量进行优化。
结果显示,合理的资源分配和调度策略可以提高网络吞吐量并减少遗传率。
3.网络时延:通过调整信道编码和调度算法,对网络时延进行优化。
结果显示,合适的编码方案和调度策略可以减少网络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4.网络覆盖范围:通过调整基站布局和天线高度,对网络覆盖范围进行优化。
结果显示,合理的基站布局和优化的天线高度可以提高网络覆盖范围。
五、结论通过LTE网络规划仿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合理调整基站功率和覆盖范围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优化无线资源分配和调度算法可以提高网络吞吐量并减少遗传率。
3.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案和调度策略可以减少网络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4.合理的基站布局和优化的天线高度可以提高网络覆盖范围。
六、建议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以下LTE网络规划建议:1.在高密度用户区域增加基站密度,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容量。
【LTE实战】模拟加载测试实验报告

加载测试报告一、配套设备测试人员及设备配备:3 名测试人员 +3 个 MIFI+3 台电脑二、测试方法1、选定中心区域的一个小区,保证该小区处于理想蜂窝的中心,测试均在该个小区中定点进行测试;2、后台核查侧区域的站点是否已完好的配置了邻区;3、在这个小区的覆盖范围内找好、中、差点,按照单验的标准进行测试;4、三名测试人员分别定点在好、中、差点准备进行测试;5、后台对本小区同站的其他两个小区及周边基站进行加载,从空载、 10%、20% … 80%、90% 到 100% 进行加载;6、每次加载后,该小区的三个人员依次进行测试,好点先测、其次中点、差点,每个点下载、上传业务分别测试 300秒,统计平均速率;7、将每次测试的 RSRP 、 SINR 、上传速率、下载速率进行记录(参考附件表格)。
三、测试目的和标准测试目的:模拟区域内除服务小区外的其他小区,从空载逐步加载到100%负载,并对不同加载下进行测试并统计各项重要指标,以此验证不同负载下对测试小区指标的影响。
好中差的标准:好点:RSRP在-75dBm以上,SINR在20dB以上;中点:RSRP在-105~-75dBm,SINR在10~20dB;差点:RSRP在-105~-115dBm,SINR在10dB以下;四、场景描述1、测试区域的选择测试区域站点分布较为密集,平均站间距 300至500米,7个站点左右,能形成理想的蜂窝结构,以下是符合要求的测试区域:2、测试小区的选择本次测试选择的测试小区为测试区域中心的XX39号楼HL-3小区,PCI=258,频点为37900,对模拟加载区域内的其他小区从空载逐步加载到100%负载,并对不同加载下进行测试并统计各项重要指标,以此验证不同负载下对测试小区指标的影响。
测试位置示意图:五、加载测试分析本次模拟加载测试时,分别对空载、10%、20%…90%、100%加载情况下的好、中、差点进行测试,测试时间累积在330分钟以上,具有一定的统计意义,以下1、加载对好点的影响以下是不同加载情况对好点指标的影响通过上图可以看出,随着服务小区周边站点加载比例的增大,上传和下载的RSRP、上传速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上传、下载的SINR和下载速率均呈下降态势,其中下载速率相对其他指标变化较大。
通信LTE专业实训报告

成绩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移动通信综合实验报告专业通信工程班级学号姓名实习时间:年月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技术与网络实验中心制一、实验题目LTE无线侧综合实验二、实验目的1.熟悉LTE网络结构2.了解和学习华为eNodeB设备DBS3900系统功能3.掌握华为TDD-LTE的eNodeB数据配置方法4.获得通信网络工程的实际应用技能三、实验内容TD-LTE配置练习一:1、组网拓扑图2、MML命令脚本2.1基本数据2.1.1全局数据MOD ENODEB:ENODEBID=101, NAME="CYTX", ENBTYPE=DBS3900_LTE,LOCATION="CYYF", PROTOCOL=CPRI;ADD CNOPERATOR: CnOperatorId=1, CnOperatorName="CMCC", CnOperatorType=CNOPERATOR_PRIMARY, Mcc="460", Mnc="02";ADD CNOPERATORTA: TrackingAreaId=1, CnOperatorId=1, Tac=100;2.1.2设备数据ADD BRD: CN=0, SRN=0, SN=6, BT=UMPT;ADD BRD: CN=0, SRN=0, SN=2, BT=LBBP, WM=TDD;ADD BRD: CN=0, SRN=0, SN=16, BT=FAN;ADD BRD: CN=0, SRN=0, SN=18, BT=UPEU;ADD BRD: CN=0, SRN=0, SN=19, BT=UPEU;DSP BRD:;ADD RRUCHAIN: RCN=0, TT=CHAIN, AT=LOCALPORT, HCN=0, HSRN=0, HSN=2, HPN=0, CR=9.8;ADD RRU: CN=0, SRN=60, SN=0, TP=TRUNK, RCN=0, PS=0, RT=MRRU, RN="YFLRRU", ALMPROCSW=ON, ALMPROCTHRHLD=30, ALMTHRHLD=20, RS=TDL, RXNUM=1, TXNUM=1;2.1.3时钟数据ADD GPS: GN=0, CN=0, SRN=0, SN=6, CABLETYPE=COAXIAL, CABLE_LEN=20, MODE=GPS, PRI=4;SET CLKMODE: MODE=AUTO;SET CLKSYNCMODE: CLKSYNCMODE=TIME;频率同步(时钟同步,基本要求);时间同步(要求高,时间同步,频率一定同步)2.2传输数据2.2.1底层数据A、物理层ADD ETHPO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N=0, PA=COPPER, MTU=1500, SPEED=100M, ARPPROXY=DISABLE, FC=CLOSE, FERAT=10, FERDT=8, DUPLEX=FULL;B、传输层ADD DEVIP: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T=ETH, PN=0,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C、网络层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4.134.134.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MME";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72.100.100.16",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OMC";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5.135.135.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SGW";D、数据链路层ADD VLANMAP: NEXTHOPIP="110.110.110.1", MASK="255.255.255.0", VLANMODE=SINGLEVLAN, VLANID=100, SETPRIO=DISABLE;2.2.2控制面ADD S1SIGIP: CN=0, SRN=0, SN=6, S1SIGIPID="TO MME", LOCIP="110.110.110.3", LOCIPSECFLAG=DISABLE, SECLOCIP="0.0.0.0", SECLO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3000, RTOMIN=1000, RTOMAX=3000, RTOINIT=1000, RTOALPHA=12, RTOBETA=25, HBINTER=5000, MAXASSOCRETR=10, MAXPATHRETR=5, CHKSUMTX=DISABLE, CHKSUMRX=DISABLE, CHKSUMTYPE=CRC32, SWITCHBACKFLAG=ENABLE, SWITCHBACKHBNUM=10, TSACK=200, CNOPERATORID=1;ADD MME: MMEID=0, FIRSTSIGIP="134.134.134.10", FIRSTIPSECFLAG=DISABLE, SECSIGIP="0.0.0.0", SE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3000, CNOPERATORID=1, MMERELEASE=Release_R8;2.2.3用户面ADD S1SERVIP: CN=0, SRN=0, SN=6, S1SERVIPID="TO SGW", S1SERVIP="110.110.110.3", IPSECFLAG=DISABLE, PATHCHK=DISABLE, CNOPERATORID=1;ADD SGW: SGWID=0, SERVIP1="135.135.135.10", SERVIP1IPSECFLAG=DISABLE, SERVIP2="0.0.0.0", SERVIP2IPSECFLAG=DISABLE, SERVIP3="0.0.0.0", SERVIP3IPSECFLAG=DISABLE, SERVIP4="0.0.0.0", SERVIP4IPSECFLAG=DISABLE, CNOPERATORID=1;2.2.4维护面ADD OMCH: FLAG=MASTER,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 PEERIP="172.100.100.16", PEERMASK="255.255.255.0", BEAR=IPV4,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BRT=NO;2.2.5无线数据ADD SECTOR: SECN=0, GCDF=DEG, LONGITUDE=0, LATITUDE=0, SECM=NormalMIMO, ANTM=1T1R, COMBM=COMBTYPE_SINGLE_RRU, SECTORNAME="SEC1", ALTITUDE=25, UNCERTSEMIMAJOR=3, UNCERTSEMIMINOR=3, ORIENTOFMAJORAXIS=0, UNCERTALTITUDE=3, CONFIDENCE=0, OMNIFLAG=FALSE, CN1=0, SRN1=60, SN1=0, PN1=R0A;ADD CELL: LocalCellId=0, CellName="CYTX_1", SectorId=0, CsgInd=BOOLEAN_FALSE, UlCyclicPrefix=NORMAL_CP, DlCyclicPrefix=NORMAL_CP, FreqBand=39, UlEarfcnCfgInd=NOT_CFG, DlEarfcn=38250, UlBandWidth=CELL_BW_N100, DlBandWidth=CELL_BW_N100, CellId=0, PhyCellId=99, AdditionalSpectrumEmission=1, FddTddInd=CELL_TDD, SubframeAssignment=SA2, SpecialSubframePatterns=SSP5, CellSpecificOffset=dB0, QoffsetFreq=dB0, RootSequenceIdx=1, HighSpeedFlag=LOW_SPEED, PreambleFmt=0, CellRadius=10000, CustomizedBandWidthCfgInd=NOT_CFG, EmergencyAreaIdCfgInd=NOT_CFG, UePowerMaxCfgInd=NOT_CFG, MultiRruCellFlag=BOOLEAN_FALSE, CPRICompression=NO_COMPRESSION;ADD CELLOP: LocalCellId=0, TrackingAreaId=1, CellReservedForOp=CELL_NOT_RESERVED_FOR_OP, OpUlRbUsedRatio=25, OpDlRbUsedRatio=25;ACT CELL: LocalCellId=0;TD-LTE配置练习二:1、组网拓扑图2、MML命令脚本2.1基本数据2.1.1全局数据MOD ENODEB:ENODEBID=101, NAME="CYZW", ENBTYPE=DBS3900_LTE, LOCATION="YF3L", PROTOCOL=CPRI;ADD CNOPERATOR: CnOperatorId=1, CnOperatorName="CYTX",CnOperatorType=CNOPERATOR_PRIMARY, Mcc="460", Mnc="04";ADD CNOPERATORTA: TrackingAreaId=0, CnOperatorId=1, Tac=123;2.1.2设备数据ADD BRD: CN=0, SRN=0, SN=6, BT=UMPT;ADD BRD: CN=0, SRN=0, SN=2, BT=LBBP, WM=TDD;ADD BRD: CN=0, SRN=0, SN=16, BT=FAN;ADD BRD: CN=0, SRN=0, SN=18, BT=UPEU;ADD BRD: CN=0, SRN=0, SN=19, BT=UPEU;DSP BRD:;ADD RRUCHAIN: RCN=0, TT=CHAIN, AT=LOCALPORT, HCN=0, HSRN=0, HSN=2, HPN=0, CR=9.8;ADD RRU: CN=0, SRN=60, SN=0, TP=TRUNK, RCN=0, PS=0, RT=MRRU, RN="YFLRRU", ALMPROCSW=ON, ALMPROCTHRHLD=30, ALMTHRHLD=20, RS=TDL, RXNUM=8, TXNUM=8;2.1.3时钟数据ADD GPS: GN=0, CN=0, SRN=0, SN=6, CABLETYPE=COAXIAL, CABLE_LEN=20, MODE=GPS, PRI=4;SET CLKMODE: MODE=AUTO;SET CLKSYNCMODE: CLKSYNCMODE=TIME;频率同步(时钟同步,基本要求);时间同步(要求高,时间同步,频率一定同步)2.2传输数据2.2.1底层数据A、物理层ADD ETHPO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N=1, PA=FIBER, MTU=1500, SPEED=1000M,ARPPROXY=DISABLE, FC=CLOSE, FERAT=10, FERDT=8, DUPLEX=FULL;B、传输层ADD DEVIP: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T=ETH, PN=1,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C、网络层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4.134.134.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MME";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5.135.135.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SGW";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72.100.100.16",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OME";D、数据链路层ADD VLANMAP: NEXTHOPIP="110.110.110.1", MASK="255.255.255.0", VLANMODE=SINGLEVLAN, VLANID=1011, SETPRIO=DISABLE;2.2.2控制面ADD S1SIGIP: CN=0, SRN=0, SN=6, S1SIGIPID="TO MME", LOCIP="110.110.110.3", LOCIPSECFLAG=DISABLE, SECLOCIP="0.0.0.0", SECLO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2900,RTOMIN=1000, RTOMAX=3000, RTOINIT=1000, RTOALPHA=12, RTOBETA=25, HBINTER=5000, MAXASSOCRETR=10, MAXPATHRETR=5, CHKSUMTX=DISABLE, CHKSUMRX=DISABLE,CHKSUMTYPE=CRC32, SWITCHBACKFLAG=ENABLE, SWITCHBACKHBNUM=10, TSACK=200, CNOPERATORID=1;ADD MME: MMEID=0, FIRSTSIGIP="134.134.134.10", FIRSTIPSECFLAG=DISABLE, SECSIGIP="0.0.0.0", SE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2900, CNOPERATORID=1, MMERELEASE=Release_R8;2.2.3用户面ADD S1SERVIP: CN=0, SRN=0, SN=6, S1SERVIPID="TO SGW", S1SERVIP="110.110.110.3", IPSECFLAG=DISABLE, PATHCHK=DISABLE, CNOPERATORID=1;ADD SGW: SGWID=0, SERVIP1="135.135.135.10", SERVIP1IPSECFLAG=DISABLE, SERVIP2="0.0.0.0", SERVIP2IPSECFLAG=DISABLE, SERVIP3="0.0.0.0", SERVIP3IPSECFLAG=DISABLE, SERVIP4="0.0.0.0", SERVIP4IPSECFLAG=DISABLE, CNOPERATORID=1;2.2.4维护面ADD OMCH: FLAG=MASTER,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 PEERIP="172.100.100.16", PEERMASK="255.255.255.0", BEAR=IPV4,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BRT=NO;2.2.5无线数据ADD SECTOR: SECN=0, GCDF=DEG, LONGITUDE=0, LATITUDE=0, SECM=NormalMIMO, ANTM=8T8R, COMBM=COMBTYPE_SINGLE_RRU,SECTORNAME="SEC1",ALTITUDE=25,UNCERTSEMIMAJOR=3,NCERTSEMIMINOR=3, ORIENTOFMAJORAXIS=0, UNCERTALTITUDE=3, CONFIDENCE=0, OMNIFLAG=FALSE, CN1=0, SRN1=60, SN1=0, PN1=R0A, CN2=0, SRN2=60, SN2=0, PN2=R0B, CN3=0, SRN3=60, SN3=0, PN3=R0C, CN4=0, SRN4=60, SN4=0, PN4=R0D, CN5=0, SRN5=60, SN5=0, PN5=R0E, CN6=0, SRN6=60, SN6=0, PN6=R0F, CN7=0, SRN7=60, SN7=0, PN7=R0G, CN8=0, SRN8=60, SN8=0, PN8=R0H;ADD CELL: LocalCellId=0, CellName="CYTX_TEST_1",SectorId=0, CsgInd=BOOLEAN_FALSE, UlCyclicPrefix=NORMAL_CP, DlCyclicPrefix=NORMAL_CP, FreqBand=39, UlEarfcnCfgInd=NOT_CFG, DlEarfcn=38350, UlBandWidth=CELL_BW_N100, DlBandWidth=CELL_BW_N100, CellId=0, PhyCellId=112, AdditionalSpectrumEmission=1,FddTddInd=CELL_TDD,SubframeAssignment=SA2, SpecialSubframePatterns=SSP5, CellSpecificOffset=dB0, QoffsetFreq=dB0, RootSequenceIdx=156, HighSpeedFlag=LOW_SPEED,PreambleFmt=0,CellRadius=10000, CustomizedBandWidthCfgInd=NOT_CFG, EmergencyAreaIdCfgInd=NOT_CFG, UePowerMaxCfgInd=NOT_CFG, MultiRruCellFlag=BOOLEAN_FALSE, CPRICompression=NO_COMPRESSION;ADD CELLOP: LocalCellId=0, TrackingAreaId=0, CellReservedForOp=CELL_NOT_RESERVED_FOR_OP, OpUlRbUsedRatio=25, OpDlRbUsedRatio=25;ACT CELL: LocalCellId=0四、实习收获与体会A、问题及解决方法1.练习一,配置路由表时,将目的地址写成了135.135.135.16,而在逻辑规划拓扑图中配置的135.135.135.10,导致路由不可达。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要求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要求第一篇: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要求南京邮电大学综合实验报告— LTE学号:姓名:日期:此处写学号手写此处写姓名手写此处写实验日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实验1 LTE无线接入网设备配置实验目的:1.掌握LTE无线接入网的网元名称及其作用。
2.掌握实验中各网元的线缆名称及其作用。
实验内容:1.完成一个LTE无线接入网站点机房的设备配置。
实验要求:1.完成大型城市万绿市A站点机房的设备配置。
(后面实验,手写部分,与实验1相同。
)实验步骤:手写(填写实验步骤)设备之间连接关系表手写思考题:手写1.如何删除配置错误的设备?2.如果RRU与天线的连接接反,会产生什么结果? BBU数据配置(参考实验1和实验指导书。
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此行删除。
)实验3 无线射频数据配置(参考实验1和实验指导书。
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此行删除。
)实验4 LTE核心网设备配置(参考实验1和实验指导书。
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此行删除。
)实验5 MME数据配置(参考实验1和实验指导书。
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此行删除。
)实验6 SGW数据配置(参考实验1和实验指导书。
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此行删除。
)实验7 PGW数据配置(参考实验1和实验指导书。
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此行删除。
)实验8 HSS数据配置(参考实验1和实验指导书。
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此行删除。
)实验9 故障排查-LTE网络附着不成功(参考实验1和实验指导书。
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此行删除。
)实验总结手写第二篇: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空气比热容测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号:车辆11姓名:刘娟娟学号:2110105001第三篇:TMT外贸仿真实验实验报告(定稿)《外贸仿真实验》学习总结院系:年级:专业:班级:姓名:一、实习概述(一)实验时间本次实习时间从2012年9月22日至2012年11月22日(二)实验地点本次实习的地点采用集中的方式,有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由同一时间进行模拟操作(三)实验内容根据相关的国际法律与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贸易实践,以出口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模拟设定的具体出口商品交易作背景,针对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检通关、保险及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操作技能。
LTE实训报告范文

LTE实训报告范文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一种4G无线通信技术,旨在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本实训报告将介绍我在LTE实训中所学到的内容。
在实训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LTE的基础知识。
LTE是一种基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
它采用了以IP(Internet Protocol)为核心的网络架构,以实现快速而高效的数据传输。
我们学习了LTE的系统架构、无线接口、物理层和协议栈等内容。
在实训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LTE的物理层技术。
LTE的物理层采用OFDM技术来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我们学习了OFDM的原理、调制方式、信道估计和信道编码等内容。
我们还学习了MIMO技术,该技术可以利用多个天线来增加信道容量和提高系统性能。
在实训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LTE的无线接口技术。
LTE的无线接口分为UE(User Equipment)到eNodeB(Evolved Node B)的接口和eNodeB到EPC(Evolved Packet Core)的接口。
我们学习了UE和eNodeB之间的物理层协议、MAC(Media Access Control)协议和RLC (Radio Link Control)协议等内容。
我们还学习了eNodeB和EPC之间的S1接口、X2接口和SGi接口等内容。
在实训的最后部分,我们进行了LTE网络的搭建和性能测试。
我们利用实验室提供的LTE设备,搭建了一个小型的LTE网络。
我们配置了基站和用户终端,测试了LTE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时延和稳定性等指标。
通过这些测试,我们能够评估LTE网络的性能,并对其进行优化。
通过这次LTE实训,我对LTE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LTE 的基础知识、物理层技术和无线接口技术。
我也学会了搭建和测试LTE网络的方法。
这些知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LTE移动通信系统实训

摘要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长期演进项目,兼容目前的3G通信系统并对3G演进。
它具有高传输速率、高传输质量和高移动性的特性。
3GPP在工作计划中写入了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的研究框架,并提出了未来在20MHz带宽上达到瞬时峰值下行100Mbps以及上行50Mbps的目标。
通过LTE 网络规划实训实训项目、基站概预算设计实训、LTE基站单站硬件配置与组网实训、LTE全网规划与组网实训、LTE单站配置实训、LTE规划模式多基站组网实训掌握LTE基站的规划。
关键词:长期演进,OFDM,基站目录1 LTE简介 (1)1.1LTE无线络系统结构 (1)1.2LTE主要技术特点 (2)1.3LTE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3)2 LTE 网络规划实训 (7)2.1实验目的 (7)2.2实验内容 (7)2.3实验过程 (7)2.4数据配置 (7)3 LTE 基站概预算设计实训 (9)3.1实验目的 (9)3.2实验内容 (9)3.3实验过程 (9)3.4数据配置 (9)4 LTE 基站单站硬件配置与组网 (10)4.1实验目的 (10)4.2实验内容 (10)4.3实验过程 (10)4.4数据配置 (11)5 LTE全网规划与组网实训 (12)5.1实验目的 (12)5.2实验内容 (12)5.3实验过程 (12)5.4数据配置 (13)6 LTE 单站配置实训 (15)6.1实验目的 (15)6.2实验内容 (15)6.3实验过程 (15)6.4数据配置 (16)结语 (18)参考文献 (19)1 LTE简介1.1LTE无线络系统结构LTE:Long term evolution 意即长期演进。
3GPP的无线接入技术,如HSDPA 和增强上行等技术将在几年内具有非常高的竞争力;但为了在更长的一个时间,比如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保持这种竞争力,需要考虑无线接入技术的一个长期的演进。
LTE网络规划仿真报告

L T E网络规划仿真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福州TD-LTE规划区及新增区加站报告版权所有侵权必究2013年4月目录2TD-LTE道路仿真条件......................................................................天线使用原则...................................................仿真站点俯仰角选择原则.........................................仿真使用图例................................................... 3覆盖仿真简要结论...........................................................................各区县分区域加站情况...............................................各覆盖区域站间距情况............................................... 4各区域覆盖仿真对比分析...............................................................原规划区...........................................................加站前RSRP覆盖情况............................................加站后RSRP覆盖情况............................................万达鳌峰区域.......................................................加站前RSRP覆盖情况............................................加站后RSRP覆盖情况............................................连潘区域...........................................................加站前RSRP覆盖情况............................................加站后RSRP覆盖情况............................................五四北区域.........................................................加站前RSRP覆盖情况............................................加站后RSRP覆盖情况............................................软件园(梅峰)区域.................................................加站前RSRP覆盖情况............................................加站后RSRP覆盖情况............................................ 5新加站点清单及分布.......................................................................站点分布:.........................................................站点统计(按区县):...............................................站点统计(按区域):...............................................新加站点清单:..................................................... 6总结...................................................................................................1概述本报告主要是在目前福州移动TD-LTE现网585个站点(505个CP0站点+80个CP1站点)的基础上,对福州规划区以及新增区域的站点分布情况,通过RSRP覆盖仿真,分析在满足RSRP大于-100dBm的情况下,需要新加站点的数量及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验报告—LTE学号:姓名:日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实验1 LTE无线接入网设备配置实验目得:1、掌握LTE无线接入网得网元名称及其作用。
2、掌握实验中各网元得线缆名称及其作用。
实验内容:1、完成一个LTE无线接入网站点机房得设备配置。
实验要求:1、完成大型城市万绿市A站点机房得设备配置。
实验步骤:设备配置步骤如下:1.单击仿真平台中得“设备配置”按钮,然后选择仿真场景中得某站点机房。
2.添加设备:包括BBU、RRU、ANT、PTN、ODF、GPS。
3.连接RRU与ANT。
ANT1连接到RRU1,使用“天线跳线”,将ANT1左边1脚与RRU得1脚,同理将对应得4脚连接起来。
因为默认使用得就是2×2得天线模式。
注意相互对应,不能连串。
4.连接RRU与BBU。
使用“成对LCLC光纤”,把TX0RX0~TX2RX2与RRU1~RRU3对应连接起来。
5.连接BBU与GPS。
使用“GPS馈线”,一端将馈线与GPS连接,另一端连接到BBU得IN口。
6.连接BBU与PTN。
使用“成对LCLC光纤”,点击设备指示图里得BBU,将光纤接到BBU得TXRX端口上,另一端连接到设备指示图里得PTN设备槽位1得GE1端口上。
7.连接ODF与PTN。
单击ODF进入到ODF架内部,使用“成对LCFC光纤”,将某市站点机房与该市汇聚机房连接起来。
这里要使用两对LCFC线,分别连接到PTN得端口3与4口上。
至此,该市某站点机房得设备配置就完成了,从“设备指示图”中可观察到设备间得连接情况。
设备之间连接关系表图31 万绿市核心网设备配置接口使用情况3、2、1 万绿市A站点机房设备配置表33 万绿市A站点机房设备配置设备本端接口对端接口线缆BBUwlRAN_BBU_TX/RX wlACCA_PTN1_1_4×GE_1 成对LCLC光纤wlRAN_BBU_TX0/RX0 wlRAN_RRU1_OPT1 成对LCLC光纤wlRAN_BBU_TX1/RX1 wlRAN_RRU2_OPT1 成对LCLC光纤wlRAN_BBU_TX2/RX2 wlRAN_RRU3_OPT1 成对LCLC光纤wlRAN_BBU_IN wlRAN_GPS_IN GPS馈线RRU1wlRAN_RRU1_OPT1 wlRAN_BBU_TX0/RX0 成对LCLC光纤wlRAN_RRU1_ TX0/RX0 wlANT1_ANT1 天线跳线wlRAN_RRU1_ TX1/RX1 wlANT1_ANT4 天线跳线RRU2wlRAN_RRU2_OPT1 wlRAN_BBU_TX1/RX1 成对LCLC光纤wlRAN_RRU2_ TX0/RX0 wlANT2_ANT1 天线跳线wlRAN_RRU2_ TX1/RX1 wlANT2_ANT4 天线跳线思考题:1.如何删除配置错误得设备?答:要对某个机架进行操作,则可鼠标点击该机架,之后可对改机架中得设备进行添加或者删除。
图中左下角有一个下拉菜单,也可以从中选择其她得机房。
2、如果RRU与天线得连接接反,会产生什么结果?答:会导致天线波束赋性混乱,形成干扰,影响覆盖质量。
实验2 BBU数据配置1、网元管理:eNodeB标识=1;无线制式=LTE TDD;移动国家码MCC=460;移动网号MNC=01。
2、IP配置:IP地址=10、10、10、10;掩码=255、255、255、0;网关=10、10、10、20。
3、SCTP配置:SCTP链路号=1;本端端口号=1;远端端口号=1;远端IP地址=1、1、1、1。
4、静态路由配置。
静态路由编号=1;目得IP地址=3、3、3、1;网络掩码=255、255、255、255;下一跳IP地址=10、10、10、20。
5、物理参数:RRU链路光口使能=1&2&3;承载链路端口=传输光口(与设备连接一致)。
实验3 无线射频数据配置1、频段指示:实验4 LTE核心网设备配置4.1LTE核心网机房设备添加4、1、1 MME添加与删除左击机架1出现图27所示界面,可以瞧到,左侧就是一个机架,现在机架内没有设备;右侧下方就是“设备池”,就是可以添加到这个机架中得设备,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假如现在配置一个大容量得核心网机房,则需要选择大型得MME、SGW与PGW设备。
为机架添加设备得基本操作步骤就是:(1)在“设备池”中选择设备;(2)拖放该设备到机架。
如果要删除机架中得一个设备,只需将该设备拖出机架即可。
注意观察此时界面右侧得“设备指示图”得变化。
4、1、2 HSS添加:单击左上角得返回按钮,退回到万绿市核心网机房界面。
左击中间箭头指向得机架2,LTE 仿真实验指导书试用版13为该机架添加设备HSS。
如果MME等已采用大型号,则这里也应选择大型HSS。
注意观察此时界面右侧得“设备指示图”得变化。
4、1、3ODF机架添加:在万绿市核心网机房界面中,鼠标点击白色机架,即可完成ODF机架得添加,无需其她操作。
以上设备添加完成后,在万绿市核心网机房界面得右上部“设备指示图”中会出现已经添加得所有设备。
4.2仿真平台线缆类型与端口连接方法LTE核心网机房机架中设备添加完成后,可以对这些设备中得单板进行连接,也就就是使用合适得线缆连接对应得设备。
双击机架中得设备或者双击“设备指示图”中得设备名称,接口出现该设备得配置界面。
如图28就是MME得设备配置界面。
图28 MME设备配置界面4.2.1线缆类型单板之间用线缆连接,有多种线缆供选用。
线缆选择时首先观察本端与对端得接口形状,然后在“线缆池”中选取适当得线缆。
仿真平台中可以使用得线缆类型在设备配置界面右侧得“线缆池”中。
有8种类型得连线:成对LCLC光纤、LCLC光纤、成对LCFC光纤、LCFC 光纤、以以太网线、天线跳线、GPS跳线与GPS馈线。
“LC”接头就是标准方型接头,采用工程塑料,具有耐高温,不容易氧化优点。
一般用于传输设备侧光接口。
“FC”接头就是圆型带螺纹得金属接头,可插拔次数比塑料要多,一般用于ODF机架。
4.2.2端口连接端口连接得基本步骤就是:(1)观察接口形状;(2)在“线缆池”中单击需要得线缆;(3)单击本端要连接得端口;(4)单击对端要连接得端口。
操作之后,可瞧到这两个端口已经用选定得缆线连接起来了。
同时注意观察“设备指示图”中连线得变化情况。
设备配置完成后,将鼠标放置在本端或者对端端口上,会出现端口连接得文字描述,这可用于检查设备连接时出现得错误。
4.3 LTE核心房机房设备端口连接4、3、1 LTE核心网设备得端口连接在设备配置界面中,亮色得单板就是需要配置得。
注意观察这些单板得容量与槽位,例如图28中亮色得两块单板均为3×10GE,表示有3个接口,每个接口提供10×109bit/s得传输速率,使用3个接口可以任意。
这两块单板位于槽位7与8,SGW/PGW/HSS需要配置得单板也就是在槽位7与8。
LTE核心网中这些设备得重要单板均采用主备用配置,槽位7就是主用,槽位8就是备用。
在练习中可以只配置主用板,也可以主备用单板都配置,本指导书只使用主用单板。
鼠标放置在某个接口上,会出现该接口线缆得连接情况,如图28所示,“本端接口:wlcore_MME_7_3×10GE_1”,表示这个接口就是万绿市核心网机房得MME设备,第7槽位,该槽位提供3个10GE得接口,现在就是第1个接口。
“对端接口:”现在为空,表示这个接口还没有与别得设备连接。
LTE核心网设备MME、SGW与PGW与交换机SW1之间得连接采用“成对LCLC光纤”,HSS 与SW1之间得连接采用“以太网线”。
4、3、2 交换机SW得端口连接图29就是LTE核心网机房交换机SW1得设备配置界面,可以瞧到该设备提供了4种速率接口,槽位1~6速率就是10GE,槽位7~12速率就是40GE,槽位13~18速率就是100GE,槽位19~24速率就是GE。
注意GE速率得槽位与其她槽位接口形状不同,GE槽位得接口就是以太网接口,而其她槽位得接口就是光纤接口,这在选择连接线得时候要注意。
图29右侧文字说明本端端口“wlcore_SWITCH1_1_SWITCH_2”表示:万绿市核心网机房交换机SW1得机架1得接口2。
SW与MME、SGW与PGW之间采用“成对LCLC连接”,本端与对端得速率应一致,可在10GE、40GE与100GE三种速率中选择。
SW与HSS之间得连接采用“以太网线”(因为HSS 只提供以太网接口)。
图29 核心网机房SW1设备配置界面4、3、3 光纤配线架ODF得连接光纤配线架ODF配置界面如图210所示,ODF机架采用FC接口,就是专为光纤通信机房设计得配线设备,具有固定、保护、终接光缆功能与调线功能。
本机房要发送出去得信号连接至ODF架得“T”接口,本端从“R”接口接收信号。
图中得ODF机架有7对接口,鼠标放置于某一接口上,会出现提示信息,如图中信息“本端接口:wlcore_ODF_1_ODF_3T”,表示这就是万绿市核心网机房中第1个ODF机架得第3个发送接口。
图中“对端接口:”为空,表示该接口还没有与其她设备连接。
ODF机架右侧有对于本端与对端连接情况得说明,例如图中ODF机架第1对接口右侧说明,该对接口得本端就是“万绿市核心网机房端口1”,对端就是“万绿市承载中心机房端口2”,有说明得地方应按照说明进行连接。
ODF机架与SW之间得连接采用“成对LCFC光纤”。
图210 ODF设备配置界面实验5 MME数据配置5、1、MME数据配置MME得数据配置命令最多,包括:全局移动参数、MME控制面地址、eNodeB对接配置、增加TA、与HSS对接配置、号码分析配置、与SGW对接配置、基本会话业务配置(APN地址解析、EPC地址解析、MME地址解析)、接口IP设置、路由配置。
MME数据配置说明如下:(1) 全局移动参数,用于配置移动国家码MCC、移动网号MNC、国家号CC、国家目得码NDC、MME群组ID与MME代码。
(2) MME控制面地址,就就是MME上得S11接口得IP地址。
(3) eNodeB对接配置,MME至eNodeB得偶联中,MME就是服务器端,eNodeB就是客户端。
(4) 增加TA, TA(Tracking Area,跟踪区)就是LTE/SAE系统为UE得位置管理新设立得概念。
其被定义为UE不需要更新服务得自由移动区域。
TA功能为实现对终端位置得管理,可分为寻呼管理与位置更新管理。
UE通过跟踪区注册告知EPC自己得跟踪区TA(Tracking Area)。
TA就是小区级得配置,多个小区可以配置相同得TA,且一个小区只能属于一个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