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把握
《雨过山村》的教案

《雨过山村》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过山村》全诗;(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山村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3)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翻译;(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3)作者情感的揣摩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特点;(3)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
5. 欣赏与拓展:(1)展示相关山水画作,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2)推荐类似诗歌,进行拓展阅读。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雨过山村》;2. 写一篇关于《雨过山村》的读后感;3. 绘制一幅以《雨过山村》为题材的山水画。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村雨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探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大堰河——我的保姆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诗歌的情感内涵。
2.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把握。
2.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堰河的了解。
2.简要介绍大堰河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内容感知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检查理解程度。
三、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你的恩情深似海”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从怀念到感激,再到对未来的展望。
四、艺术特色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堰河”、“海”、“春风”等,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3.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如“你的恩情深似海,你的爱抚如春风”等。
五、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就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
六、诗歌背诵与表达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
2.邀请学生进行诗歌表达,可以采用朗读、默读、背诵等形式。
3.评选最佳表达者,给予鼓励和表扬。
七、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读后感。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表达自己对大堰河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内容的感知、情感分析、艺术特色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枝一叶总关情--浅论古典诗歌景物描写中的情感把握

一枝一叶总关情--浅论古典诗歌景物描写中的情感把握
杨燕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中的景语往往浸染了作者的情感。
把握好诗歌的景物描写,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
有的诗歌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痕迹非常明显,易于把握。
而有些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隐晦,这就需要在阅读诗歌时调动多种方法,如关注诗歌意象的类别、抓住与意象相关的关键词、把握细节描写等,由景析情,从而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情感。
【总页数】2页(P101-102)
【作者】杨燕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阜阳市第三中学 236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论“言不尽意”——以中国古典诗歌中作者本意的隐匿为例 [J], 王梦琪
2.浅论古典诗歌鉴赏中的比较探究法 [J], 周梦馨
3.浅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 [J], 王琦
4.浅论新闻播音主持中的情感把握 [J], 蒋胜斌
5.由《千古一水望长流》浅论播音中的情感把握 [J], 丁承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明意入境知人解情”四步法在中职语文古诗鉴赏中的运用———以《将进酒》教学设计为例

课程篇“明意入境知人解情”四步法在中职语文古诗鉴赏中的运用———以《将进酒》教学设计为例文|曾根珠中职语文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根植到学生内心,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当下中职古诗教学的必要性及不足(一)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首先,诗歌承载着中华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文,体会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诗歌里有家国情怀,有正义担当,有高雅志趣,有深刻哲理,有诗意山水,有友情,有爱情……一首首诗词铺卷开来,就是一幅幅灿烂辉煌的文化画卷,学习诗词就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新时代有素养、有担当的匠人。
其次,学习诗歌可以最俭省、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感受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诗歌语言优美凝炼、音韵和谐、典雅深刻。
诗歌绘景,最简单的意象叠加就能描绘出宏大的画面;诗歌叙事,不着难辞,情景却历历在眼前;诗歌抒情,简洁明了,感人至深;诗歌说理,寓意精深。
相对现代白话文,学生学习诗歌所积累的语言丰富程度要大得多,能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文化素养,做新时代有文化、有素养的职业人。
最后,诗歌在丰富学生想象力、培育创新意识方面有重要意义。
古诗词都是高度凝练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展开想象,对诗词进行加工转化,在诗中品画,在画中品诗,极大地激发、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培育匠才的一大目标。
(二)现阶段中职古诗词教学课堂的不足一是为学考而教,为分数而教,忽视了诗歌的精神内核。
学考中,诗歌的考查重点是古诗词背默,对诗歌的鉴赏几乎不涉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重点就变成学生能否把诗词背下来、默写出来。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诗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举例:诗中“孤烟直”与“落日圆”形成鲜明对比,既描绘了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诗歌情感的把握:深入探讨诗人的情感态度,理解其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创作练习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有些学生在仿写《野望》时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创作技巧还不够熟悉。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们多加练习,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多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比如进行课堂演讲、讨论等。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情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达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另外,我也意识到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还有待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让同学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学习《野望》,提高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读诗歌,形成独立见解。
5.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学习,丰富词汇,提高写作技巧,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时三首《繁星·七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9 短时三首《繁星·七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繁星·七一》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著名诗人徐志摩。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繁星点点的壮丽景象,同时寓意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现代诗歌的美感,还能够培养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繁星·七一》;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想象、体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丰富而抽象,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想象、体验等方式,深入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情感的把握:诗歌情感深沉而含蓄,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晚星空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夜晚星空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情感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等方面,深入鉴赏诗歌的美感。
5. 诗歌表达: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或背诵,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1. 课题:《繁星·七一》2. 诗歌作者:徐志摩3. 诗歌特点:生动的意象、优美的语言、深沉的情感4.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意象和情感;培养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歌《春天》教案通用

诗歌《春天》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春天的诗》。
详细内容包括《春天》一诗的全文解读,对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进行分析,以及通过诗歌学习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熟记《春天》一诗的内容,掌握诗中的生词和成语。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春天的喜爱。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中描绘春天景象的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
教学重点:熟记诗歌内容,掌握生词成语,培养诗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印象,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天》一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生词和成语。
(3)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3.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一个典型景象,分析诗人的表现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春天景象,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1. 《春天》2. 内容:(1)诗歌全文(2)生词成语(3)春天景象(4)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并背诵《春天》一诗。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
(3)尝试仿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春风拂面,万物复苏,鸟语花香。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春天》一诗。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春天的诗歌,如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春天的变化,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把握
作者:杨俊荣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5期
摘 要: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良师。如何准确把握
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诗歌 教学 情感 把握
诗歌语言精炼、情感丰富、想象独特而又极具韵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对学生
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良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
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明白种类.瓮中捉鳖
诗歌因作者所处国别、民族、时代及人生追求等不同,抒发的思想情感也不一。学生如能
把握基本种类,就可促进其比较准确的理解。
1.抒发爱国情。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一句感人至深。诗人在年迈体衰之际,病卧榻上而无人问津之时,还想着杀敌卫国,收复失
地。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跃然纸上。
2.抒发民族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
句,抒写了自己抗击元军入侵而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一般情况下,文章中的民族情往往和爱
国情连在一起。
3.抒发亲情。盂郊的《游子吟》中,有儿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感恩,有母亲“临
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关爱。表达的是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
4.抒发友情。此类诗较多,也广为流传。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友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抒发爱情。《诗经》里的《关雎》《蒹葭》,刘禹锡的《竹枝词》,李商隐的《无
题》,张九龄《望月怀远》等都抒写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其中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
句,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
6.抒发乡情。如崔颢的《黄鹤楼》,其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抒发乡
情的名句。
7.抒发自然情。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魅力,抒写了
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轻松积极的心态。
8.抒发愤懑情。此类诗往往是诗人遭遇人生坎坷而心积块垒时所作。如李白的《秋浦
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出了诗人屡遭排挤后极深的怨愤和抑郁。
9.抒发有所作为时的激情。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一句,写出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二、众里寻她,方悟真情
1.知社会,晓境遇,揣真情。不同的社会,异样的境遇,往往影响诗中人物的情感。所
以,让学生知晓作者与诗歌中人物所处境遇,就能使他们大致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学习
《过零丁洋》诗时,让学生知道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军把全部家产充当军费的壮举,以及在南宋
朝廷濒临灭亡时顽强地抵抗,后来被捕后元军多次劝降不成而押解至零丁洋时作此诗的经过,
学生便不难感受诗人的爱国感情、民族节操和冲天之豪气了。
2.寻字词,觅句子,见真情。文字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虽然有“诗贵含蓄”之说,但我们只
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
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中的“乡关”与“愁”字,直抒作者淡淡的思乡愁绪。
3.悉文意,多重读,悟真情。不少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往往是蕴藏在字里行间深处的,需要
我们好好体悟才能把握。如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
闹春风”一句就极为含蓄,不细加琢磨并兼以多读,就很难把握体会出作者借未开之海棠,寄
托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的这种心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多了,情感会不期
而“自现”。
三、主次分清。情有所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