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主人公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合集下载

《廊桥遗梦》的心理学解读

《廊桥遗梦》的心理学解读

《廊桥遗梦》的心理学解读《<廊桥遗梦>的心理学解读》《廊桥遗梦》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刻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故事中,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与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之间短短四天的爱情,却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段爱情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心理现象。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弗朗西斯卡的心理需求。

她长期生活在一个平静而单调的乡村小镇,婚后的生活被琐碎的家务和家庭责任所填满。

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让她内心深处对于激情、浪漫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被压抑。

当罗伯特·金凯德这个充满魅力和自由气息的陌生人出现时,仿佛一道光照进了她枯燥的世界。

罗伯特的出现满足了她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激发了她沉睡已久的梦想和欲望。

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弗朗西斯卡的性格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一方面,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妻子和母亲,遵守着社会赋予她的角色规范;另一方面,她内心又充满了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

这种内心的冲突在她与罗伯特的相遇中被进一步激化。

她在责任与欲望之间挣扎,这种挣扎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冲突:是遵循社会的期待和道德规范,还是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再看罗伯特·金凯德,他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一个追求自由和美的艺术家。

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弗朗西斯卡所处的小镇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出现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吸引,更是一种对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会被与自己所处环境不同的人或事物所吸引,因为这代表了一种新奇和可能性。

而这段短暂而热烈的爱情,也可以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解读。

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在短短四天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这种快速而强烈的依恋关系可能源于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情感支持和亲密关系的渴望。

然而,由于现实的种种限制,他们无法长期维持这种关系,这又导致了他们在分离后的痛苦和思念。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对彼此的认知和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感情。

《廊桥遗梦》中弗朗西丝卡的心理学解读

《廊桥遗梦》中弗朗西丝卡的心理学解读
下做 出某一行 为。他认 为 , 内心 的一些你所不能接受 你
奏) 。然后 , 朗西斯卡起 身 , 弗 一只手倚扶廊 柱 , 一只手
轻柔地抚弄衣 领 , 微闭双 眼 , 全然沉浸在 自我 的性欲抚 慰 中( 开端 ) 。接着 , 她走 到廊沿 边 , 开衣带 , 解 敞开睡 衣, 迎着夏 日晚风 , 由其 “ 任 触摸 ” 的肌肤 ( 她 发展 ) 。镜
1 . 的收获 : 我们 ①学 习方式 的变化 。 通过这次活动 , 学生 的学 习方式 由被动变为 主动 , 学习兴趣 增加 , 学生
融人到校 园中 , 更加详 细地 了解 到校园情况 , 多学生 很
增强 了写作能力 。 生活才是真正的大课 堂。 多学生 ② 很
反映 ,这次活动让 他们从乏 味的课堂走 向了五彩缤纷 的生 活 , 展 了 自己的观察视 野 , 到 了知识 , 扩 学 掌握 了
片, 故事采用 倒叙手法 , 通过 子女 阅读母 亲去世后 留下 的 书信 讲述 一段 埋 藏 了几 十 年 的恋情 。故事 发 生在 1 6 年 ,生活在衣 阿华州麦迪逊 郡的 已婚女人弗 朗西 95
斯卡 ? 约翰逊 , 与一 位 自华盛顿前来 麦迪逊郡 寻找七座
廊桥的 《 国家地理 杂志 》 摄影 师罗伯特 ・ 凯偶然 相遇 金
并 相爱 , 尽管两人 深爱着对方 , 是面对无 法逃避 的责 但 任 与现实 , 最终选择 回归各 自的生活 。


无意识动机探析
心理动力学理论 的创始人弗 洛伊德非 常关 注无意 识, 即不能够被 意识 到的信息 的储存处 。你可能在不 了 解原 因或者说不确 定导致一个行 为的真正理 由的情况
”— ” + ” — 卜 —一 + + 一+” — 一 —一 + -- — 一 + - — 一一 + - + 十 一+ ” —一+ 一 +

本我到超我的升华——试析《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人生抉择

本我到超我的升华——试析《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人生抉择

《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 总第317期77影视观察电影《廊桥遗梦》是1995年美国著名演员、导演兼制片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作品。

影片讲述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去世后,子女整理其遗物,发现其遗留的日记本,进而了解了母亲多年前一段婚内出轨的往事,展现了平静的生活中内心压抑的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情欲与家庭责任之间抉择的心路历程。

弗朗西斯卡本在农场过着平静的生活,一次偶然的“带路”结识了《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四天的相处,使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弗朗西斯卡也在这短短四天内感受到了久违的欢愉与悸动,这是她“少女时候的梦想”。

然而当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谈到一起远走时,她却犹豫了,并最终选择放弃,回归家庭。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个体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

“本我”盲目地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伦理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也是人们所说的良知,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超我”主要依靠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来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

“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遵循的是“求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是不可分裂开的三个人格。

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只有当三者达到一个稳定共存的状态,个体的人格才会完整。

在遇到罗伯特前,弗朗西斯卡过着平静的主妇生活,她的“少女时的梦想”也被深埋心底。

然而在与罗伯特的相处中,弗朗西斯卡又将她的情欲本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的弗朗西斯卡正处于“本我”的萌发阶段。

当四天缠绵过后,弗朗西斯卡认识到,自己不能一走了之给丈夫和子女带来耻辱,于是道德与伦理的约束,使得弗朗西斯卡的人格升华至“超我”。

《廊桥遗梦》影评

《廊桥遗梦》影评

记得当初《廊桥遗梦》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当时看国内媒体提及本片时,都是一副生怕被这部“美化婚外恋”的片子误导人民的架势。

那时的我从小受类似教育多年,但凡看到文艺作品中有婚外恋情节,无不深深同情被戴帽者,对偷人者深恶痛绝。

渐渐地,怀疑开始了,伴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对于婚外恋,我也认识到它没有那么简单,就如今天再看当时由于在媒体的到道德评判下,我简直不屑的《廊桥遗梦》,感觉更是不同寻常。

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是粗俗的,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和谐社会,回归家庭”的电影又是肤浅的,它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抉择,一种个人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

在我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我越发感觉,婚姻本质不是为了让人幸福,它的作用是为了维系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甚至可以说,它是反人性的。

其实,本来社会要协作,一些人性的东西势必要作些控制,所以,婚姻制度以及其配套道德体系来了,我需要它来将一对对男女以法律的名义结合(捆绑)在一起,这样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是有很大益处的。

所以,婚姻并不神圣,如果神圣,干吗要法律认可?搬到一起住不拉到了,那是因为社会的示范,我们都要有个“名份”。

好在,现在的婚姻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幸福的可能,但是问题也来了,当两个人踏上婚姻殿堂时,他们常常是处于爱情幸福的阶段,情投意合,甜蜜无比,但是,人总在变化,两人要想保持这样的幸福感,无疑要以一种适宜的节奏变化,这样才能将幸福感保持,我们知道,这样的概率已经开始大大降低。

更何况,在任何阶段,总有个社会习惯下的结婚“标准年龄”,比如,当前的中国城市,25到30岁最为普遍,你说怎么就这么巧,偏偏那个能让你终身幸福的,陪着你变化保持幸福的人就在那个年龄段出现?好了,婚姻幸福的概率进一步下降。

看上去,我是个婚姻悲观论着,没错,确实如此,但是悲观并不一定必然是种消极情绪,正是悲观下,我们需要以悲观的心揣度对方,了解对方可能正在变化,去沟通,去了解,去寻找适宜的节奏。

《廊桥遗梦》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廊桥遗梦》的“爱”与“责任”

《廊桥遗梦》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廊桥遗梦》的“爱”与“责任”

《廊桥遗梦》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廊桥遗梦》的“爱”与“责任”【中文摘要】罗伯特·詹姆斯·沃勒是美国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对当代男女的两性关系,婚姻和家庭生活等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视角,其写作风格细腻浪漫,措辞简练得体流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他的作品中,小说《廊桥遗梦》是他的代表作。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廊桥遗梦》中所展现的两大主题爱与责任作了深入分析。

《廊桥遗梦》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浪漫爱情故事。

一位生活在麦迪逊县的已婚女人弗朗西斯卡·约翰逊,与一位自华盛顿前来麦迪逊县寻找七座廊桥的《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偶然相遇并且相爱,尽管两人深爱着对方,但是面对无法逃避的责任与现实,最终选择回归各自的生活。

首先,本论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构了两位主人公心理机制,探究了人格结构与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的关系,突出了深层的心理动力对个人社会行为的深刻影响。

从人格结构论方面来看,《廊桥遗梦》主要的内容脉络就是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各自的本我与超我相互博弈的过程,即爱情与责任博弈的过程,最终在自我的努力调节下,彼此做出了对爱情与责任的抉择,超我战胜了本我。

笔者通过剖析男女主人公的人格结构,从心理角度揭示出他们行为表现的深层...【英文摘要】Robert James Waller is a famous and popular American writer. He has original ideas and views on socialproblems such as love affairs and lovesickness between man and woman,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With a delicate and romantic writing style and the felicitous choice of words, he receives deep love from readers.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is the most popular one in his works. Based on Freud’s psychoanalytic literature criticism,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themes of the novel:love and duty.The Bridges of...【关键词】《廊桥遗梦》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爱情与责任象征【英文关键词】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psychoanalysis personality structure love and duty symbolism【目录】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廊桥遗梦》的“爱”与“责任”摘要4-5Abstract5-6Contents7-9Chapter 1 Introduction9-13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9-101.2 Robert James Waller and his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0-111.3 Framework of theThesis11-121.4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12-13Chapter 2 Theoretical Ba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13-172.1 Psychoanalytic Literature Criticism13-142.2 Literature Review14-172.2.1 Research on The Bridges of MadisonCounty14-162.2.2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analysis to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6-17Chapter 3 Psychoanalysis of Love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7-263.1 Francesca’s Love17-213.1.1 Francesca’s Id17-203.1.2 The Conflictsbetween Francesca’s Id and the Routine Married Life20-213.2 Robert’s Love21-263.2.1 Robert’s Id21-233.2.2 The Conflicts between Robert’s Id and the Social Reality23-26Chapter 4 Psychoanalysis of Duty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26-324.1 Francesca Johnson’s Duty26-294.1.1 The Defense Mechanisms of Francesca’s Ego26-284.1.2 Francesca’s Superego28-294.2 Robert’s Duty29-324.2.1 The Defense Mechanisms of Robert’s Ego29-304.2.2 Robert’s Superego30-32Chapter 5 Psychoanalytic Study on the Symbols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County32-365.1 Symbol Interpretation in Psychoanalytic LiteraryCriticism32-335.2 Psychoanalytic Study on author’s symbols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33-36Chapter 6Conclusion36-38Bibliography38-41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1-42Acknowledgements42。

《廊桥遗梦》弗朗西丝卡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廊桥遗梦》弗朗西丝卡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廊桥遗梦》弗朗西丝卡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廊桥遗梦》弗朗西丝卡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弗朗西丝卡是经典小说《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关于弗朗西丝卡是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分享。

《廊桥遗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悲剧

《廊桥遗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悲剧

《廊桥遗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悲剧在我所评的这几部电影中,《廊桥遗梦》是最能够代表情欲电影的一部了。

虽然长期以来它被冠以家庭伦理大片一类的名号,但是这部十三年前的电影,放映当年便在美国引发了离婚狂潮。

引进中国后,据说同年国人的离婚率也窜升了几个百分点。

外遇这个词,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深入人心。

从这些实际的社会现象你至少可以看出来,《廊桥遗梦》绝对不是一部教育片,更起不到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作用。

它以一个基督受难式的悲剧结尾,让全球观众突然意识到情欲世界的丰饶美好,会在某个时刻颠覆我们的道德观、人生观。

还是上初中吧,读赵本夫的小说《黑蚂蚁蓝眼睛》,读到废寝忘食。

他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鲜辣生动的神秘失忆女子,在某一日,突然出现在一个天灾过后的村庄。

一户贫农兄弟四人为了争夺她的归属权险些反目成仇,最后,她成为兄弟四个共有的女人,为他们生儿育女。

他形容女子赤身侧卧时的曲线,仿佛高山流水,令人仰止。

她的丰乳肥臀,拥有着最原始奔放的血性,和令人在瞬间情欲迸发的力量。

他把这个女人叫做“地母”。

很多年后,看到电影《廊桥遗梦》里的弗朗西丝卡,我才忽然明白,地母一样的女人,究竟拥有怎样的特质。

在这个美国乡村农妇的身上洋溢着强大的母性气息,散发出泥土一般自然烘培的温热,青草曝晒过后的芬芳。

《廊桥遗梦》故事情节简单,叙事节奏舒缓流畅,像一首田园诗。

背景是美国依阿华洲的一个小镇。

他出现的时候,天空湛蓝得仿佛施了咒语的深海洋面,没有一丝波澜。

庄稼油绿,空气微熏,漂亮的白色木屋在阳光中慵懒而安宁。

美国乡村的生活看上去如此安逸,让人年华悄悄似水流去而不自知。

她在勤勤恳恳地埋头做农活,那个身穿素色棉质连衣裙的背影几乎显得臃肿而笨拙。

她的丈夫和一双儿女带着饲养的牲畜,去城里参加农业展览会。

家里只剩下她,和一大堆未完的家务。

她的一头棕色长发高高挽成希腊发髻。

这种原本高贵的发型,却因为随意地梳理,在耳鬓垂下许多碎发,随着微风轻轻舞动,给忙碌的她凭添了一份随和柔美的气他停车问路。

女性主义电影解读之《廊桥遗梦》

女性主义电影解读之《廊桥遗梦》

女性主义电影解读之《廊桥遗梦》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之《廊桥遗梦》——爱情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碰撞[摘要]电影《廊桥遗梦》不仅呈现出一段凄美感伤的爱情,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爱情与家庭伦理道德以及个人欲求与责任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本文从女性视角对电影《廊桥遗梦》的故事内容作出阐述与讨论,并对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女性意识转变的过程做出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女性主义;弗朗西斯卡;爱情;家庭伦理道德一、从女性视角看《廊桥遗梦》影片《廊桥遗梦》影片以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死亡遗嘱开篇,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主妇与一位摄影师之间的婚外恋故事。

弗朗西斯卡的儿子和女儿在了解这段感情故事后也终于对母亲的决定有所理解,并且对他们的爱情观,家庭观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影片最后女主人公的骨灰被撒在曼迪逊桥畔,而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主角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的灵魂也得以重聚,并且这段爱也得到了永恒。

影片对人们在追求人生理想以及在人生中的抉择问题上做出了思考,婚外恋因素更是促使很多观众在与责任之间做出衡量。

影片《廊桥遗梦》中对中年人感情心理以及对婚外情的描述和探讨无疑是该影片得到评论界和众多观众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任何一种文明制度之下,婚外恋都是被社会道德甚至是法律谴责和限制的禁区,而电影却都能够大胆地面对并将婚外恋作为切入口将婚外恋的男女主角之间的真切的爱情以及矛盾的心理展现出来,这正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

虽然该影片的结局以主人公弗朗西斯卡选择家庭的责任为结局,并没有悖于社会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事物的判断,但是影片中所讲述的爱情故事毕竟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但终究没能冲破世俗的观念,影片的结局很能说明这一点。

因为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背负了太多的矛盾,而弗朗西斯卡虽然选择承担家庭的责任,这种选择是出于被动和自我压抑的,虽是如此方展现出女主人公人格的伟大,这不禁会让观众在感叹人性伟大的同时而产生一种遗憾,这恰恰也让观众增加了对弗朗西斯卡的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角度比较中英文化差异2 麦克•莫波格《柑橘与柠檬啊》的叙事艺术3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4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5 爱米丽与曹七巧悲剧性的弗洛伊德解读6 The Emerging Tendency of Marketing—Network Marketing7 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9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0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艺术特色11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2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13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14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15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16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17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18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19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20 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浅谈21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2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23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24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25 现代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从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角度26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27 热情的侦探福尔摩斯和他的影响28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29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3031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语翻译32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33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34 商务活动中的习俗、礼节和礼仪探析35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36 性格决定命运----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37 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38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评价与培养的研究39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40 从语用模糊理论看国际商务合同的模糊用语的功能41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42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43 让中国学生说正确英语-------探讨如何摆脱英语语用失误44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45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46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47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48 广告中的文化因素49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50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51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52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53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5455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56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57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58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59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60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61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62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63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64 论译语本土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65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环境描写6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研究67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68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69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70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71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72 威尔斯的对等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73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的婚姻观74 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视角看《喜福会》里中美婚姻观念差异75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Aesthetic Fairy Tale -The Happy Prince76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77 比较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不同78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79 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解析《儿子与情人》80 庞德《诗经》英译研究81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预制类导游词的汉英翻译策略82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8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84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85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86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87 大学校训反映出的中美文化差异88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89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90 (英语系经贸英语)论苹果公司的撇脂定价策略91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92 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习策略的研究93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94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95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96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97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98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业务关系信函中的应用99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100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101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102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03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104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105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106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07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108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109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110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111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112 教学设计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113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14 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115 《简爱》的女性主义视角解读116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中的运用117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1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9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120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121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122 影视剧字幕汉译探究---以《吸血鬼日记》的字幕汉译为例123 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技巧124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125 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性弱点分析127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128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129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130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2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133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134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13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36 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137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138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specific Idioms139 中式菜肴名称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140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141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142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143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144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145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146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147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148 运用文本分析法看中英女性婚姻观的差异149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150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151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152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153 产品说明书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154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使用初探155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15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157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158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159 文化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160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161 浅谈英语俚语1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3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164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165 解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的反叛精神和懦弱性格166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167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168 论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169 实用主义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影响170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171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172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173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174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175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176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77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战争观178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179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180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181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182 《苍蝇》的叙事艺术及悲剧主题探究183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远大前程》中人物郝维仙之研究184 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和雪莱的比较研究185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186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187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188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189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190 从功能目的论看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191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192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193 从《喜福会》看中国女性在美国的职业倾向194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195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196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197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198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199 《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解读200 《麦克白》的独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