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一 昆曲人的热爱与坚守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music history 民族音乐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袁 媛(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宿迁 223000)【摘要】昆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经过历代学者和艺术家的精心呵护与发展,昆曲成为中国历史上表演艺术经典。
本文从昆曲的历史发展、艺术特色以及昆曲的继承发展三方面入手研究,其目的不仅是弘扬昆曲珍贵的戏曲文化,更是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护和振兴昆曲文化。
对昆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昆曲不应该作为一种前辈的遗产而被尊重和保留,我们应该在继承保护的同时发展和创新,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关键词】昆曲;当代;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4-0041-04【本文著录格式】袁媛.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20,12(24):41-44.前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昆曲有六百年的古老历史,它的起源、兴盛到衰败,直至今日,这些都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财富,这表明中国昆曲的价值已经被全世界公众所认可。
在此背景下,保护、继承、发展和弘扬昆曲不仅要解决昆曲所面临的困境,还要把昆曲艺术推入公众视野,让昆曲走进学校与社会中,做到人人心中有昆曲。
(二)国内研究现状因为昆曲的宝贵价值,政府一直肩负着保护昆曲艺术的重要责任。
根据中知网以及查阅图书馆资料发现,大部分资料描述的是昆曲发展历史,以及当今的继承和发展,还有一部分资料是对昆曲艺术特色进行研究。
吴新雷的《中国昆曲艺术》主要研究昆曲发展史,详细叙述昆曲的起源、兴盛。
郑雷的《昆曲》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主要描写了昆曲的历史,以及全盛时期的作品。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昆曲发展简史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
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
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
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
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
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
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
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
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
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五篇模版]》
![《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abaeda0740be1e640e9a86.png)
《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五篇模版]》第一篇: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喜闻乐见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从清朝中叶起,昆曲如江河日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昆曲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过重要指示。
各地剧团与许多剧作家努力挖掘传统剧目,按照时代精神创新,使昆曲得到新发展。
1956年浙江昆剧院改编并演出的《十五贯》,即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经过近五十年努力,浙江昆剧团业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昆剧艺术表演团体。
继《十五贯》之后,相继创作排演了许多堪称力作的好戏,其中《西园记》、《牡丹亭》、《长生殿》、《风筝误》、《狮吼记》、《渔家乐》、《浮沉记》、《少年游》均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反响。
另有一大批传统折子戏,经过数十年不断的磨砺雕镂,已成为当今中国昆剧舞台艺术之精品。
《十五贯》剧照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专业演员。
许多昆曲艺术家,如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献身事业的精神成为各剧种演员学习的楷模。
剧院现有一级演员侯少奎、蔡瑶铣、周万江、董瑶琴、马玉森、张敦义、张玉雯、杨凤一,一级演奏员王天元及编剧王宝亘。
自xx年以来,剧院有15个剧目获创作演出奖,20余人次获优秀表演奖和特别奖,50余人次获表演奖。
其中侯少奎、蔡瑶铣、杨凤一、刘静、王振义分获全国戏剧梅花奖;《琵琶记》获xx年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40多年来,北昆的艺术家们循着古今相因、革故鼎新的创作思路,取法南昆之悠长,弘扬北昆之特色,不断探索、拓展着时代的艺术风格,赢得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作为文化使者,剧院先后出访日本、芬兰、俄罗斯、瑞典、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受到出访国家及地区观众的高度称赞,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66年,当白先勇为小说《游园惊梦》的表现方式几度探索仍不满意之时,是昆曲给了他灵感。
于是,昆曲不但成了他小说直接描写的对象,而且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命运也与昆曲的命运暗合在一起。
昆剧《牡丹亭》说

昆剧《牡丹亭》说昆剧《牡丹亭》渊源于太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月19日,下午16:54,娄东昆曲堂名社徐锦元社长,在“我爱良辅昆曲群”中发出明日滨河社区演出地照片和演出有关事项,让曲友们心里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接着又发一则喜出望外消息:“苏州昆剧院12月27日晚上,在太仓大剧院献演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要票的请报名给我。”大家虽先前观赏过上海昆剧院送戏下乡来太仓,精彩上演的传统版昆剧《牡丹亭》, 但还觉得不过瘾,还想再睹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大饱眼福,心满意足。曲友们从小就听过太仓“王阁老”家的故事,与传世经典昆剧《牡丹亭》,有着特殊的缘由,与昆曲有着深厚的感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真有“非鱼耶知鱼之乐也!”陈惠菊马上第一个发出:“我要的!”接着钟庆辉老师、纪蕴玉、杨静倩、柯耀英……纷纷欣喜若狂踊跃回复订票。在市老年大学兼职教昆曲的柯耀英,更是怡然自得,积极提供很多有关苏州昆剧院和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的有关信息:“排练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的昆曲大师,是我们昆曲班王美华阿姨老公的哥哥叫汪世瑜,他受白先勇先生的邀请。”并将百度百科汪世瑜正面照贴上,和蔼可亲的艺术大师汪世瑜先生照下面清晰标着:“汪世瑜,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苏太仓人……”(注:我也曾听过双凤汪永新同学说起 ,他称汪世瑜先生谓:“小伯伯”)“主演刘煜,原太仓沪剧团刘坚老师的女儿;饰演柳梦梅也是太仓人。刘煜到香港去教明星赵雅芝、刘嘉玲昆曲”。微信帖上又晒出:刘煜与赵雅芝、刘嘉玲合影照,赵雅芝、刘嘉玲化妆演唱了昆曲。
大家都熟悉并记得十几年前与曲友一起赴南郊良辅中学,擅长演唱《牡丹亭》的苏州戏校小姑娘刘煜,出类拔萃,巳经成长为大明星赵雅芝、刘嘉玲等的昆曲小老师,后起之秀,如雷贯耳,不可小觑!刘煜与唐晓成两位娄东小老乡, 后生可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粉墨登场,成功演绎名副其实的青春版《牡丹亭》,献演给家乡人民,这是最珍贵的一份心意。
1个人的600年昆曲情结

1个人的600年昆曲情结作者:常晶来源:《记者观察》2008年第22期2008年8月8日,奥运开幕式上浙江昆剧团何生等人表演了节目《春江花月夜》。
8月10日,国家大剧院里浙昆团长林为林等向各国元首表演历史剧《公孙子都》。
9月23日,首次纳入“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的浙江昆剧团,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
林为林,浙江昆剧团第四代“秀”字辈演员,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
林氏扮相英武、台风沉稳、功底扎实,以长靠、短打武生戏见长,腿功尤为叫绝,有“江南一条腿”之美誉。
完全是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昆剧《公孙子都》的公演,这部新剧没有《牡丹亭》那样声名远播,但却让我这外行人驻足看完2个多小时的演出,并追随到第二天巡演现场。
看戏看“角儿”,林为林在昆剧武生行里是数一数二的“名角儿”,在《公孙子都》中,林先生担纲主演。
记者跟随“名角儿”台前台后、上妆、跨袍、吊嗓子、热身、舒活筋骨,一派梅园之景让人大饱眼福。
一招一式,尽着昆剧风流随着悠然低愁的笛声,一部历史呼之欲出。
厅台之上,男子戴髯口、踩高靴、扎大靠、舞翎子、耍刀枪,他们可将可相、可兵可卒,十八般武艺尽显。
主角儿公孙子都上场,白旗高靴、雄姿亮发,单凭这番气概就镇住了台上台下。
笙、箫、笛、三弦、琵琶、古筝,抽象的内心情感以幽怨清丽的音乐缓缓流出。
服饰、佩饰、布景、灯光、画面,焕发着来自半个多世纪前的雅致气韵。
雷霆,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灵异,风雅……昆曲之美不一而足。
舞台上男子时而骁战沙场,时而柔情万丈;女子皓齿明眸、玉指纤纤,举手投足蕴藏脉脉柔情,玲珑身段尽显绝代之风华,即便是外行人也期待着公元前712年的这一瞬间发生了什么……春秋争霸,郑庄公假借天子之命,以颖考叔为首功之帅、子都为副帅出兵讨伐许国。
沙场之上颖考叔冲锋在前,心生嫉妒的子都欲抢头功,于是发冷箭射死颖考叔。
回朝后,郑庄公明察秋毫既爱惜英雄,又要让其知道有罪,于是将颖考叔之妹颖姝赐嫁子都。
子都对颖姝倾国姿容满心欢喜,然杀兄之仇实又令他忧心忡忡。
昆曲一甲子幽兰逢春时

昆曲一甲子幽兰逢春时作者:张玫来源:《文化交流》2016年第09期昆曲作为一种“口传心授、活体传承”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有一代一代昆曲传人的坚守与传承,今天的昆曲艺术园林姹紫嫣红,现出勃勃生机。
而浙江昆剧团的传承和发展,更具有薪火相传的当代意义。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
而作为文化大省的浙江,更是中国戏曲的桑梓之乡。
尤其是昆曲,新中国诞生后成立的第一个专业昆剧团体,就是浙江昆剧团。
2016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也是浙江昆剧团成立60周年。
还有一个巧合,当年浙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十五贯》,到今年刚好也是晋京演出60周年。
“60周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成立剧团时我只有17岁,现在都77岁了!”浙昆“世”字辈老先生王世瑶有点激动,“我很庆幸,这一刻我仍能站在这个舞台上。
”阔别60年,《十五贯》剧组拍下珍贵合影2016年4月1日至3日,浙昆在杭州剧院举行了连续三个晚上的盛大庆典演出——浙昆的王世瑶、张世铮、汪世瑜、王奉梅、林为林,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计镇华、刘异龙、梁谷音、张洵澎、张铭荣、张静娴、黎安,北方昆曲剧院的杨凤一、苏州昆剧院的王芳、江苏省昆剧院的石小梅、中国戏曲学院的沈世华与王振义,台湾昆剧团的温宇航……再加上浙昆“候鸟归巢”的六小龄童和邢岷山,这简直就是昆曲界的黄金一代。
不过对于团长周鸣岐来说,除了杭州大本营的热闹之外,他还有个一定要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在阔别60年之后,带着《十五贯》再度晋京演出。
2016年5月12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注定是一个不眠夜。
“浙沪苏”三地联动、浙昆“五代同堂”版《十五贯》,在60年之后再度震动京城。
为了看计镇华、陶伟明、张世铮、缪斌、邢岷山五位“况钟”和王世瑶、刘异龙、陶波、吕福海、田漾五位“娄阿鼠”,北京的戏迷全都出动了。
当晚的主持人则是浙昆昔日“秀”字辈的武生六小龄童。
吕成芳一个人的昆曲舞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成芳一个人的昆曲舞台阅读练习及答案《吕成芳一个人的昆曲舞台》阅读材料⑴吕成芳是业余昆曲演员,也是“苏州昆曲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的志愿者。
她通常晚上在苏州平江路上的伏羲会馆进行昆曲表演以及解说,一年演出达300多场。
昆曲是现今活跃于舞台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于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600年传演不息,被称为“百戏之祖”。
吕成芳的表演特色在于,将昆曲以清口的方式传播给普通百姓,把昆曲表演与历史讲解、器乐演奏、观众互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推广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⑵一个人,一方台,一转身。
“前生未了的情缘,今生继续着痴迷——苏派昆曲清口——吕成芳”,一把琵琶,一个“杜丽娘”,继前年在北大、北师大演出之后,近日以“汤显祖的前世情人——将古老的《牡丹亭》浅显的说给你听”的口号,从苏州平江路伏羲会馆走进清华,再次走进大学校园。
⑶或许有人对“草根艺人”进名校园有异议,或许有人评点其唱得不专业,那又何妨?“给我两小时,还你一千年”,步步娇、皂罗袍,一唱三叹、抖衣袖,唱念做打,怀抱琵琶,轻抚古琴……不仅仅从《牡丹亭》让你了解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百戏之祖”昆曲的精妙,更是《好一朵茉莉花》,一曲小调让你遇到梦里的水乡姑娘:“卖花哉,栀子花白兰花,香是香得来”。
⑷一个人,一句话,一段情。
或许你听不懂软糯的苏州方言,但从吕成芳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倾情演绎,一位贵州来的女孩形容说是“听得到的园林”。
苏州美韵评弹,江南诗情画意尽在你我之间,在这片刻间,让你难忘。
⑸或许你还陶醉在“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的“杜丽娘”娇羞寻梦中,你已被请上台当回“柳梦梅”,尽管你像托塔李天王般粗壮,但不妨碍在互动中与众人一起欢快体验。
吕成芳摇身一变为白娘子,笑言平凡男子为何被异类所吸引?是白娘子有妖术?否,是因为超凡脱俗的气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啦。
女人啊,不要恨天恨地恨男人不爱自己,不信,听一段白娘子的心里话,穿插的是现今的婚恋现象,就像发生在你我他身边的事,会心一笑。
昆曲简介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始于元代末年的江苏昆山一带,是南曲的一个支派,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昆曲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
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
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昆曲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它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把昆剧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久(1570-1800),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
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
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
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
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
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剧坛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之争,导致了昆剧消衰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凤一昆曲人的热爱与坚守作者:王小志来源:《中国新时代》2017年第01期曾经杨凤一“一唱三折九叹”,在舞台上将昆曲婉转曲调和美丽身段精彩演绎;如今,杨凤一管理着北方昆曲剧院——这个在传承发展中国昆曲中肩负重任的剧院。
2016年12月的一个清晨,北方昆曲剧院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凤一讲述着她和昆曲的过往。
讲到昆曲的魅力时,她情不自禁吟诵起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眼前的杨凤一,是昆曲艺术的现代传承人。
曾经她“一唱三折九叹”,在舞台上将昆曲婉转曲调和美丽身段精彩演绎。
如今,她管理着北方昆曲剧院——这个在传承发展中国昆曲中肩负重任的剧院。
邂逅《牡丹亭》爱上昆曲1982年,年轻的杨凤一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方昆曲剧院工作。
在学校里,杨凤一学习的是京剧,在众多行当中,她尤其喜欢刀马旦,并为之努力了多年。
而对于昆曲,她了解的并不多。
再加上当时新人很难主演大戏,杨凤一感觉个人发展的希望不大,因此虽然她人在昆剧院,但对昆曲却很难谈到有什么感情。
但是后来,因为一场演出,杨凤一爱上了昆曲。
故事还要从1983年的时候说起。
那时,上海昆剧院到北京来演出,表演的曲目中就有《牡丹亭》。
不到20岁的杨凤一那时是第一次认真地看一部传统的昆剧。
“当时看了《牡丹亭》,觉得在中国还有这么美的艺术,而且是我发自内心喜欢的舞台艺术。
从那以后,我就对昆曲产生了一种敬仰,更是一种喜欢。
也就是从那时候,我就觉得应该好好在舞台上表演了。
”1990年,杨凤一迎来了能在舞台上好好表演的机会。
那一年,新的院长上任了。
新院长对于年轻人很重视,给了年轻人很多表演的机会。
后来,北方昆曲剧院要重排《夕鹤》。
《夕鹤》是已故著名昆剧演员洪雪飞和日本教授向井芳树共同创作的,曾在首都舞台引起轰动。
洪雪飞去世后,谁来演这出戏,颇令人关注。
那时候的杨凤一毛遂自荐,担纲主演阿慈。
这是一出大文戏,而杨凤一学的是刀马旦。
为了演好《夕鹤》,杨凤一咬牙进行了3个月的封闭训练。
她一边虚心向前辈求教,一边认真揣摩角色。
凭着一股执着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杨凤一生动塑造了阿慈这个角色。
《夕鹤》公演后得到了同行的好评,《夕鹤》的成功也让杨凤一找到了自信。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已经在电影电视演艺领域风生水起的杨凤一便再也没有接过一部电影电视剧,而是一心一意在舞台上认真表演。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杨凤一说,“其实从1990年到现在,一直有很多的片约,但我总觉得有一种使命感,就应该在昆曲舞台上好好表演。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杨凤一连续出演了《棋盘会》《百花公主》《贵妃东渡》等剧目,渐渐地,她在全国昆曲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006年3月,杨凤一在意大利中部文化名城佛罗伦萨获得2006年度佛罗伦萨国际妇女奖。
这个奖项是创立15年来第一次颁发给亚洲人。
颁奖者说:“这个奖我们颁给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她让我们近距离地欣赏到了如此优美的表演,让我们知道了一种舞蹈和演唱结合在一起表演的艺术,这就是中国的戏曲!”这中肯的评价是对杨凤一多年来不断把昆曲艺术推向国际舞台的肯定,因此让杨凤一感到格外自豪。
退出心爱的舞台无怨无悔2009年底,杨凤一被选为北方昆曲剧院院长。
从一个舞台的主角转变为一个幕后管理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变成了全院最大的一个‘服务员’,从别人为你服务的角色转换成为所有人服务的角色。
”杨凤一坦言,对于这种角色的转换,“确实是一个很难的转变”。
因为身份的转变,杨凤一选择慢慢地让出心爱的舞台。
她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只要排一出戏,演员就必须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戏上,这样才能创作出一个好的人物来。
如果我好几个月都把精力放在戏上,那剧院怎么办?要不然就做个好演员,要不然就做个管理者,二者兼得不太现实。
”在这种矛盾的抉择中,杨凤一选择挑起院长的大梁,离开了舞台。
在杨凤一上任的那一年,她对剧院提出三个承诺:出人出戏;改善人员待遇;改善办公环境。
其中,最关键的是留住人才,特别是年轻人。
杨凤一常说:“年轻人是最怕被重视的,也是最愿意被重视的。
”因为杨凤一自身的经历,使得她很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也愿意给年轻人创作机会。
“我觉得演员们需要机会,尤其是青年演员。
可能因为我是演员出身,所以特别理解青年演员渴望在台上展示自己、锻炼自己。
”在培养演员方面,杨凤一打破了戏曲界多年论资排辈的惯例,大胆启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
在她上任院长第一年,就有4台大戏《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义侠记》,全部由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的年轻人主演。
杨凤一说:“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出人出戏,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出来。
只有出色的年轻演员和新剧目不断涌现,昆曲才能真正繁荣振兴。
”这个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这个基础上,很多年轻演员被社会所认知、认可。
“这给了他们一个平台。
他们有了这个平台以后会加倍地努力。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在剧院里就开始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风气,年轻人都努力学戏,积极进取。
不仅如此,为了留住人才,杨凤一在推广市场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
2010年,北方昆曲剧院全年演出365场,平均每天一场,让更多的青年演员有机会得到锻炼。
而且,当年演出收入达到600多万元,杨凤一把这些收入全部发给了演员们,解决了大家生活上的顾虑,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除了工资翻了几番之外,杨凤一还督促演员们冲击艺术节文化大奖。
在几年的时间里,北方昆曲剧院不仅涌现出来一批在全国昆曲界引起轰动的年轻演员,更是在6年时间里推出了10部精品力作:舞台作品《红楼梦》获得文华奖,填补了北京市艺术院团多年的空白;昆曲艺术电影《红楼梦》成为获得摩纳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天使奖的第一部中国影片,并获得了电影金鸡奖。
看到这些年轻演员的成长,杨凤一感到很欣慰,她说,“他们的人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也是我的一份荣耀。
”虽然,对于杨凤一个人而言,“个人损失可能多一些。
”但是她又强调,“从大的层面来说,退出舞台专心做院长,对整个剧院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剧目的建设都是有帮助的,这对我来说,很知足了。
人各有志,就看每个人怎么选择了。
我选择了管理者这个角色,无怨无悔。
”前行中的昆曲路漫漫兮600多年前,昆曲诞生在现在的江苏昆山地区,它集合了歌、舞、诗、戏等表演形式,行腔优美,唱词精致,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
由于京剧等剧种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昆曲因此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曲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史,对昆曲了解多了就会对它产生感情。
”杨凤一如是说。
但是,昆曲的发展在现代一度遭遇瓶颈。
由于剧种局限、观众缺少等因素,昆曲的发展在一段时间里非常低迷。
同时,演员演出机会少、收入也特别少,因此从业人员不断流失。
这种情况直到2000年以后,才有所改变。
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2003年,台湾作家白先勇集合两岸三地一流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了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后来江苏省昆剧院推出了《1699·桃花扇》,北方昆曲剧院推出了《红楼梦》,这让很多年轻的观众开始关注昆曲。
这些都让杨凤一感到欣慰,她说:“这个剧种焕发了新的活力,从联合国到我国的各级政府,都对昆曲给予了重视。
我们这些昆曲人真的是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
”从2005年开始,文化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5年来共资助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改编上演26部昆曲传统剧目、新创和移植改编12部昆曲剧目、录制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
第一个5年结束后,又继续实施了新的5年保护计划,逐渐形成常态化、实效性和规范化的国家昆曲保护机制。
政府的资助,给了昆曲事业极大支持。
北方昆曲剧院正是受益者之一。
杨凤一说,“政府推出了相关的政策,对昆曲的支持力度比较大,这些对昆曲从业者真的是形成了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自身,更来自周边这种大的环境。
”但是她对于很多人仅仅想着依靠政府扶植的现象产生了担忧,“我真的希望能通过剧院上上下下的人员不断的努力开创出传统文化的一片新天地,而不要总是躺在靠政府等要的层面上。
”这些年,杨凤一的各种社会身份多了起来,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等等,这些身份的转变让她开始从更高的一个层面来思考昆曲以及其他剧种的保护。
杨凤一说,对于传统剧目的保护,她有一种紧迫感。
“现在要抢救传统剧目,真是刻不容缓。
10年前,我们国家有360个剧种,在这10年当中,很多剧种都流失掉了,现在只有280个剧种。
这种流失的速度,对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来说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我们这些从业人员要正视。
”为了昆曲的保护和传承,杨凤一要求剧院每年要排两到三出大戏。
她坦言这些无论对演员还是管理者来说,都是一种压力,但是“必须要跟时间赛跑,毕竟流失的太多了”。
而让杨凤一感到高兴的是,近几年来,昆曲的观众数量增长很大,特别是年轻的观众越来越多。
杨凤一说,“这是昆曲的未来希望所在。
昆曲目前还有很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但我很有信心,用不了多少年,随着国力提升、全民素质的提高,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认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