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发展过程的文本解读及方法论意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意义徐建文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要以最广大人民为价值取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正的辩证批判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吸取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历史合理性,而且要实现以此为基础的实质公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公正的分配.马克思分配公正观的历史辩证法要求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减少初次分配产生的不平等,通过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准备条件.
【总页数】3页(P4-6)
【作者】徐建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的正义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2.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十二五":高扬社会公平正义之旗——马克思恩格斯公
平正义观的当代启示4.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发展过程的文本解读及方法论意义5.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何以是“马克思主义的”——对英美学者建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性省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平正义观的新阐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平正义观的新阐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平正义观的新阐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主要集中在解决社会经济不平等的
问题上。

他们认为,真正的公平正义应该是建立在人类共产主义的基
础上,消除阶级和经济剥削,实现财富的共享和公共资源的公有化。

只有实现这样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制度造
成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剥削工人,导致财富不均。

但是,只有通过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异,实现社会共产主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参与到生产和分配中,享有公平的经
济权利,不存在贪婪和利己主义,所有劳动成果都得到公正的分配。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还强调了社会公平,他们认为,社
会公平需要实现人的平等和机会平等。

自由和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基础,只有每个人都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正。

此外,他们还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公平
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认为,只有建立在人类共产
主义的基础上,消除阶级和经济剥削,实现社会公平,才能真正实现
公正。

这一观点在当下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提出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体现在其思想体系的内涵之中。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合理现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他主张消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使社会财富公有化,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其提出时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们认为,社会的公正应该是按劳分配,即按照个体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财富。

这一原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经历社会主义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计划经济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按需分配,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实践证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建立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考虑到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

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重要指导,但其本身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改革,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理论体系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研究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公平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科学内涵,而且博大精深,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它对当前社会的现实价值就是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同时,它对社会公平的理想描绘能够给社会带来现实努力的动力与方向。

本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含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特征及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主义思想社会公平1概述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大家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更加强烈。

公平正义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展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有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确保我国能够良序发展,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社会真正形成公平正义。

马克思的很多著作就充分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思想。

2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内涵2.1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含义关于公平正义,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鸿篇巨著,然而无论是它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异化劳动、构想共产主义社会还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都充分体现了它对人类公平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可以说是人类的崇高境界,是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现,他把公平正义看成是工人阶级最重要的价值理念。

马克思对于公平正义的理念有他独特的看法。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理念包括消灭剥削、人类获得自由与解放、实现人人共享、人人平等、普遍受益等内容。

马克思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

因此,必须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公平正义。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消灭私有制后,利用社会生产可以保证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确保他们智力与体力都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这也是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只有人人平等,才可以维系自身的社会地位,全面创造社会。

社会主义的出现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有很大关系,尤其是专制制度对人类的轻视,使得人们勇敢与不公现象做斗争。

2.2马克思的公平正义特征2.2.1马克思认为所有正义原则和公平理念都是生产关系的真实反映,都会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并且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马克思正义观

马克思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以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目标, 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各种积极因素, 提出了关于正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原则。

诚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少从正面论述正义, 却经常对关于正义的理论持批判的态度。

但是, 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宗教批判时所说的: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 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 而是要人扔掉它, 采摘新鲜的花朵”。

同样, 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伪性, 并不是不要正义, 而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正义。

他们认为, 在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条件下, 离开消灭阶级的要求而侈谈正义只能转移人们对于消灭阶级这一根本任务的关注。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的思想视野中没有正义问题的地位。

相反, 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 蕴涵着他们对于正义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且他们之所以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消灭阶级的伟大事业, 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非正义的, 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今天,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正义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注意正义观的价值基点任何一种正义观念, 都有一个价值基点问题, 即以个人作为思考正义问题出发点还是以社会作为思考正义问题的出发点。

出发点不同, 决定着正义观念的不同思想倾向和理论特点。

与正义的价值基点问题相联系, 还有一个正义的主题问题, 即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还是理解为社会制度的正义。

一般来说, 以个人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的主题集中在社会制度的正义上, 即以正义的社会制度来实现和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而以社会作为正义的价值基点, 往往会把正义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正义, 即通过个人的合乎正义要求的行为来推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马克思公平观的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公平观的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公平观的演进与发展 摘要: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我国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探析【绪论】基于公平观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绪论【第一章】马克思公平观的演进与发展【2.1】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2.22.3】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现状的影响【第三章】马克思公平观下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

【题目】我国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探析 【绪论】基于公平观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绪论 【第一章】马克思公平观的演进与发展 【2.1】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2.22.3】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现状的影响 【第三章】马克思公平观下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马克思公平观的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本论文中主要论述的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公平理论,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具体情况来看,对于其基本理论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马克思公平观的历史演进 任何一种理论和观念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的智慧和实践检验双重效果的结合,这一点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而言也不例外。通过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历史演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一、19世纪前公平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基础主要是欧洲19世纪前公平思想的发展,其内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欧洲启蒙运动带来的公平观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启蒙运动中,传统封建神学思想受到抨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得以发展,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契约精神、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思想促进了公平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诸多代表人物均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公平观念思想,如霍布斯认为自然法蕴含着丰富的公平思想,遵守自然法是实现人与人平等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洛克提出人与人之间是自然平等的,包括权利、自由及财产等。二是18世纪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公平观。资产阶级思想家因其阶级性及政治诉求对社会公平观提出了更进一步的主张,如伏尔泰发展了自然法公平思想,在对其进一步阐释中提出社会成员不能因财产、地位等因素影响其公平地位,大家都是平等的;卢梭提出财富分配不均才是影响公平的根本原因,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社会必将因为这种不公平导致革命并回到最初的公平状态。三是德意志古典哲学家的公平观念。德意志古典哲学家对公平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三人分别从人的主体地位、自由与理性、人性与道德等方面出发,深入探索公平的内涵、边界及表现形式,使得公平观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四是空想社会主义公平观。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公平观的认识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通过开展共同劳动同享生产资料及产出,以此践行自身的公平观念,与以往公平观的理论研究比较有着一定进步,当时从其具体操作过程来看,该方式有着明显的平均分配主义倾向。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探析[摘要]马克思一方面从唯物史观角度揭示了公平的本质:公平是相对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是社会生产与交换方式的反映。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的角度对不同制度下的社会公平进行了具体分析,阶级社会的公平不过是阶级利益的表达,即使在共产主义第一阶级,也不存在“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关键词]公平;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及书信中,虽然很少见到正面论述公平的文字,但他们的理论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公平思想,他们批判了唯心主义公平观,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平的虚伪性,同时也不否定公平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

相反,他们认为,正义应当成为工人阶级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得以消灭,全人类彻底解放,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公平才能最终实现。

这一思想既深化了人类社会对公平的认识,促进了人类社会对公平状况的改善,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揭示公平的本质1.公平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的公平从字面上理解,公平是两相权衡,不偏不倚,但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对此,马克思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才能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自由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而此前的社会所追求的公平多半只是原则上的公平,而非事实上结果上的公平。

比如按劳分配,这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之一,它是以劳动作为尺度的一种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但它仍然是不平等的。

由于性别的差别,劳动能力或天赋的不同,往往导致人们收入以及地位的巨大悬殊,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所谓“人生来是平等的”,只能是在一定限度内的相对平等。

如果一味追求绝对的公平反而远离共产主义的目标而陷入平均主义的误区。

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著书立说,把资产阶级的公平抽象化、合理化。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无情批驳了蒲鲁东“永恒公平观”,抨击了杜林的“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和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分配所得”等虚幻的公平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理论密切相关,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国家整体经济规模的增长,更应该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以下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理论的内涵和关系。

一、经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经济发展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认为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不仅是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性指标,更应该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二、公平正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内涵与实现途径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对社会关系的公正和平等的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公平正义不仅仅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更包括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社会福利的公平享受以及社会机会的公平获取。

实现公平正义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导向和社会意识的提升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善社会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消除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的相互促进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经济发展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公平正义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道德支撑和社会稳定。

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的实现又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因此,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一起来,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法论 意义 。
关键 词 : 马克 思 ; 平 正义观 ; 公 文本解 读 ; 法论 意义 方 中 图分类 号 :0 B3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4 2 9 (0 9)3 0 0 — 6 17 — 4 4 2 0 0 — 0 10
公平 正 义 自古 以来 就 是 人类 的共 同 理想 , 是 更 社会 主义 制度 的首要 价值 和 中国共产 党人 的 一贯追 求 。 方 资产 阶级 的新 自由主义思 想 家罗 尔斯 、 齐 西 诺 克、 哈耶 克等人 追求 抽象 的公 平 正义 , 攻击 马 克思 主 义反 道德 、 反正 义 , 为 资本 主义 自由竞争 制度 是人 认
20 0 9年 5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BAODI NG UNI VERSI TY
Ma ,0 9 y2 0 V 1 2 No o. . 2 3
第 2 卷第 3 2 期
【 学研 究 】 哲
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发展过程的文本解读及方法论意义
徐 建文 , 范秋迎
立 面 的控制 , 类失 去 了人 的本 质规 定性 , 人 而被 异 化

作者简 介: 徐建文 (9 1 , , 18 一) 男 山东潍 坊人 , 博士研 究生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为 马 克 思 主 义发 展 史 。
徐建文 , 范秋迎 : 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发展过程 的文本解读及方法论意义
(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 10 7 ) 0 82


要: 马克 思 的公 平正 义观 作 为 中国共 产党人 追求公 平正 义、 进社 会 和 谐 的理 论 指 导 , 促 有
个 形成发 展 的过程 。 早期 , 在 由于唯 物 史观 的创 立 , 马克 思批 判 了资 产阶级 抽 象的公 平 观 , 公 平 把
确 地 处理 当代 中 国改 革 和发 展 中 的公平 正 义 问题 ,
马克思 旗 帜鲜 明地 捍卫 了广 大贫 苦群 众 的物 质
利益 , 猛烈地批判了作为理性和正义体现的普鲁士 法 律制 度 。 马克 思 指 出 , 是 正义 观念 决 定历 史 , 不 而 是物质生产决定历史。 为了解决使他苦恼 的疑问 , 马 克 思批 判 性 地 分析 了黑 格尔 的法哲 学 , 出这 样 一 得 个 结论 : “ 的关 系正 像 国家 的形 式 一 样 , 不 能 即 法 既
收 稿 日期 :0 9 0 — 4 20 — 2 2
义 性
在( 84 (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从资本 1 中, 主义 私有 制 决 定 的社 会 生 活 条件 出发 引 申出异 化 , 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剥削 、 压迫 、 不公正的根源。 异化表明主体受到 自己创造 出的对
从 它们 本 身 来 理解 , 也不 能 从所 谓 人 类 发展 的 一 般
促 进社 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的构建 。
精神来理解 , 相反 , 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 2 马克 思从 异 化 劳动 出发 批判 资本 主 义的 非正 .
由 于马 克思 发 现 了历 史 发展 的规律 , 唯 心 主 把 义从 历 史领 域 驱逐 了出去 , 资产 阶级 的公 平 正思早期 的公平
的原 则 而牺 牲 林木 的利 益 ” 的 难 事 , 【 结果 是 利 益 占了法 的上 风 , 国家 和 法 丧失 了应 有 的理性 和 正 义
的光辉 , 为私 人利 益 的工 具 。 沦
了只有 到 了未来 共 产主义 社会 才 能真 正实 现公 平正 义 的原 则 。 克思 的公平 正 义 观是 中 国共 产 党 人追 马 求 的公 平 正 义 的理 论 指导 。 研究 马克 思 的公 平 正义 观 的发 展轨 迹 , 仅 可 以澄 清人 们 在 公平 正 义 问题 不 上 的错 误 态 度 , 树立 马克 思 主 义 的公 平 正 义 观 , 而 且 有 利 于我 们坚 持 公 平 正义 的社 会 主 义价 值 观 , 正
类历史上最公平 、 最平等的理想制度。 马克思反对资 产 阶级 的抽 象 的公 平 观 , 一 次把 公 平 正义 的实 现 第
建立 在 科学 的基础 之 上 , 判 和揭 露 了资本 主义 制 批
度形式 上 的公 正和 实质上 的不公 正 , 同时 , 他也 阐述
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 的难事 , 应该为了保 即“ 护 林 木 的利 益 而牺 牲 法 的原 则 呢 , 是 应该 为 了法 还
正 义观 已经建 立在 科学 的基 础 之上 。
1 法的 正义性 根 源 于物 质 的 生活 关 系 .
在读 大 学 期 间 , 克 思接 受 了黑 格 尔法 哲 学 的 马 观 点 , 为 国家和 法是 理性 、 认 自由 、 义原 则 的体 现 。 正 后来 , 在关 于林 木 盗窃 法 的辩论 中 , 第 一次 遇 到 了 他
正 义的 实现 建立在 科 学的基 础之 上 。 中期 , 在 马克 思深 入 到政 治 经 济 学的批 判 当中 , 示 了资本 主 揭
义社会 形 式上 的公 正和 实质 上 的不公 正 。 晚 年 , 在 马克 思指 出无产 阶级要 求的公 平 正义 只能 是在 共
产主 义的 高级 阶段 才 能 实现 。 障社会 公 平正 义是 构 建社会 主 义和谐 社 会 的基 本条件 。 保 马克 思 的公 平正 义观 贯 穿着历 史唯 物主 义和 历 史辩证 法的基 本原 则 ,对 于构 建社 会 主义和 谐社 会 具有 重 大的
地分 裂 了 。 马克 思指 出 , 资本 主义 社 会 , 化劳 动 在 异 给资 本家 和工 人 带来 的是 截 然不 同 的东 西 , 工人 劳
越 阶级 的“ 永恒 正义 ”对 资本 主义社 会 的批 判 , , 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